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资料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到辛弃疾的作品特色和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3.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在写作中体味文学的真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将学习辛弃疾的两篇词作品——《青玉案·元夕》和《青玉案·横塘路》。
这两篇词作品体现了辛弃疾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性领悟,对爱情的悲壮抒发等多方面的艺术表现。
在学习这些词作品的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
2. 教学方法:1.前置知识导入法——利用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介绍和解释相关的知识点;2.讲授法——老师讲授相关的知识,解释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3.示范法——通过对样例的解析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词作品的鉴别分析;4.启发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感知,最终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3.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一些民俗图片,如元宵、灯笼、拥挤的人群等,向学生介绍元宵节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意境和韵律特点,并阅读原文;3.指导学生进行押韵规律把握和句意情感理解的练习;4.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指导学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成和特色。
第二课时: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2.解析《青玉案·横塘路》的作品背景、主题、意境和写作技巧; 3.指导学生进行字句的理解、赏析和鉴别; 4.通过大班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学鉴赏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反思在本次课程的授课中,我们深入挖掘了辛弃疾的词作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课堂讨论、文字分析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尤其是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感性领悟和理论把握。
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激发大家的创作激情和想象力,使大家逐步体会到文学的内在力量和魅力。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贾梅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
(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戏赋辛字》)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出示辛弃疾简介(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
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三、自主学习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四、精讲1、介绍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读诗,体会情感。
2、介绍用典抒怀的手法。
3、读诗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君,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保卫了家园。
必修四6《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初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化底蕴;2.学习并理解辛弃疾的词作;3.学会欣赏和赏析辛弃疾的词作;4.培养学生的词意把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词作;2.学生能够欣赏辛弃疾的词作;3.学生能够通过词作体会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准备:1.辛弃疾的词作材料;2.辛弃疾的生平介绍;3.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2.教学活动:学生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3.启发探究: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学生自主思考并发表意见;4.欣赏赏析:学生理解后,集体欣赏并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思辨评价: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2.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写出自己的词。
六、反思:本节课针对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导入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阅读词作,教师分析词句的意境和感情,解析其中的文化典故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理解和理解词意的能力。
在启发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词句赏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欣赏赏析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词作,并通过集体欣赏和赏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思辨评价环节,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发表个人意见,促进了学生对辛弃疾的艺术成就的思考和评价。
在教学延伸环节,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并尝试模仿辛弃疾的词作,发展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词作品的意境、情感、文化内涵以及词牌音韵韵律;2.能朗读、背诵并理解《水龙吟》、《永遇乐》两首词作品;3.能简述辛弃疾生平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4.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情感传达;2.《水龙吟》、《永遇乐》的词牌音韵韵律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水龙吟》、《永遇乐》词作品的情感表达;2.理解和鉴赏辛弃疾词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辛弃疾词《水龙吟》、《永遇乐》演唱版本并听取学生的感受。
2.呈现1.介绍《水龙吟》、《永遇乐》的背景、情节,概括其核心表现,使学生了解其情感内涵。
2.讲解词牌音韵韵律。
3.分析词句的意义,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等。
4.通过朗读比较、动手仿写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辛弃疾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练习1.阅读和背诵《水龙吟》、《永遇乐》。
2.按照词牌的要求,听取录音后边读《水龙吟》、《永遇乐》。
3.写《水龙吟》、《永遇乐》的读后感,并对词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分析。
4.总结反思1.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老师对学生表现做出总评。
2.讲授辛弃疾生平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学生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水龙吟》、《永遇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采取课堂小测验、课上习作、学科竞赛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词作的激情与豪放,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通过对词中社会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人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包括其生活年代、仕途经历等。
简述辛弃疾在词坛上的贡献和影响。
2.2 《青玉案·元夕》词歌解析解读词的题目“元夕”的含义。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2.3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歌解析解析词题“丙辰中秋”背后的历史背景。
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3.2 教学难点词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词中复杂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及词的背景。
步骤二:分组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三:分析《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具体内容。
步骤四: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步骤五:总结词人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4.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加深对词艺术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5.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辛弃疾生平、词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程度。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五、具体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
远目:极目远望。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以玉簪来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词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分类:词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案1:【课时主题】: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习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欣赏和鉴赏《青玉案》和《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这两首辛弃疾的词作。
【教学内容】:1.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3.对《青玉案》和《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进行分析和鉴赏。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播放辛弃疾的相关视频或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此课题的兴趣。
Step 2:讲授辛弃疾的词作特点(10分钟)通过讲解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
Step 3:分析《青玉案》(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对《青玉案》进行分析,包括意境描写、形象表达和情感抒发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才华和感情。
Step 4:分析《浪淘沙·倭人苍井空》(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对《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进行分析,探讨辛弃疾对倭寇侵略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并与《青玉案》进行对比。
Step 5:学生表演和讨论(15分钟)随机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并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辛弃疾作品的观点和感受。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讨论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通过学习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案2:【课时主题】:辛弃疾的《青玉案》与苏轼的《江城子》的比较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和苏轼的《江城子》这两首词作的异同之处;3.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辛弃疾和苏轼文学风格的理解。
【教学内容】:1.辛弃疾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青玉案》和《江城子》的比较分析。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了解辛弃疾的词作特点;3. 分析辛弃疾的代表词作《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并欣赏词作;4. 提高学生鉴赏与欣赏辛弃疾的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辛弃疾的词作特点;2. 《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以音乐欣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法:依次讲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作特点以及《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
3. 欣赏法:学生与教师一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并分析推理其题材、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辛弃疾的词作音乐《青玉案·元夕》,并请学生仔细聆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2. 讲授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及词作特点(10分钟)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是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和词人之一,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痛苦的人生经历而闻名。
辛弃疾的词作特点主要有:抒发情感强烈、意境丰富独特、艺术熔融于情感之中。
3. 分析《青玉案·元夕》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题材、艺术特色(20分钟)3.1《青玉案·元夕》教师向学生介绍《青玉案·元夕》的背景:《青玉案》是元夕的意境,可知元夕当夜,春宵一刻值千金,夜幕下的喜庆景象。
教师与学生一同读诗,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1) 诗中的女子形象是如何描写的?2) 诗中的描写细节有哪些?给人什么感受?3) 诗中的意象如何表达元夕的喜庆景象?4)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3.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师向学生介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菩萨蛮》的故事大致讲述了周秦二王害怕唐王吕洞宾的威名,派人监视其行动的故事。
辛弃疾写下这首词时,正是自己被削职贬谪到江西任官。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辛弃疾的两首词。
(2)理解两首词的背景、意象、情感和主题。
(3)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诵与理解。
(2)辛弃疾词风特点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
(2)词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辛弃疾的词作,了解其生平背景。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词,了解词的背景。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辛弃疾的词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两首词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评价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词,并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赏析,可以从词的意象、情感、主题等方面入手。
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二、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抽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
1.走近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2.注音:玉簪.(zān) 螺髻.(jì) 鲈鱼堪脍.(kuài ) 揾.英雄泪(wan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豪放。
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用典。
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价值观。
“尽西风、季鹰归未?”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也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明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去品读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知识目标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⑶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 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 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
辛弃疾反思(5篇)
辛弃疾反思(5篇)第一篇:辛弃疾反思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词中典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3、培养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词中典故的蕴含的意义及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辛弃疾是继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更加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他的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思。
二、写作背景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贾梅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
(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戏赋辛字》)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出示辛弃疾简介(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
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三、自主学习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四、精讲1、介绍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读诗,体会情感。
2、介绍用典抒怀的手法。
3、读诗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君,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小街,但计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义隆:刘裕之子,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
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之军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百姓年年在这里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为赵出力,“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却还报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于是赵王不再启用他。
(合作探究)4、凡有用典必有用意,请找出关键词,理解典故与词人间的联系,理解其情怀。
孙仲谋京口起步,建功立业刘裕刘义隆仓皇失败狒狸祠安作亡国奴廉颇壮心不已,壮志难酬5、本词除了用典手法外,还有什么手法的运用?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更能感受到66岁的辛弃疾内心无比苦涩但又孤身坚守,满腔忧虑但又坚决行动的忠义情。
(在这样的任上,他搜集钱财,置备盔甲军装;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践踏地探听虚实。
终遭弹劾“奸赃狼藉”而免职。
)五、当堂训练反复读词,想象诗境,想象诗人的处境,请以《我手写英雄》为题,写下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示例: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
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
他是一个可悲的英雄。
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渺茫,他心中仍然幻想其坐骑如曹操的的卢般飞驰沙场;当大势已去,老年再被启用时,他仍心怀忧虑忠诚地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没有岳飞的境遇。
最终,只能喊着”杀敌“含恨而去。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本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目标:反复品读吟咏,领悟本词的内涵,体会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一、导入新课(课前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入)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6岁的辛弃疾既喊出了有能力杀敌的忠心,也表达了不被重用的忧愤。
他平生以英雄自称,心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本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可从23岁南渡归宋十年之久了,还未受重用,正值壮年的他心境如何呢?今天,我们品读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主学习结合下文注释,大声朗读文章,理解词义。
同时思考:你在本词中看到了怎样的词人形象?(献愁供恨的江南游子,无人会意的流泪英雄)三、精讲点拨1、本词上片重在写景抒情,下片重在用典抒情。
这两种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手法。
品析写景抒情句,我们要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感受情感;品析用典句,我们要先弄清典故,找准联系点,理解情感。
这两种手法都是含蓄抒情的方法。
2、反复诵读上片,闭目凝神细想你眼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描摹(明确意象。
)。
示例:南方的天空,一片空阔清冷;江水悠悠,带着无边苍凉的秋色无声地流向天际。
遥望远山,如玉簪,又如螺髻,写满了愁怨。
落日西沉,失群的孤雁哀鸣不断,我这江南游子独自站在楼头。
引导:天与水写满了秋意,山满怀愁怨,日是落日,雁是孤鸿,人是游子,我们立刻被带入了怎样的意境?(空阔冷寂,苍凉悲苦)此游子是普通游子吗?(亡国游子)引导:亡国游子面对此景此境,心绪如何?(讲解细节描写)3、抽学生诵读体会。
师:他默看宝刀,愤拍栏杆时,一定想到了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独闯敌营的壮举,但如今呢?“无人会,登临意”,他怎样的思想情感无人理解?请细细品读下片的典故,理解深沉的情感。
4、学生先自主品读下片,思考:词人用“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合作探究)5、师译读这三个典故后,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其用意。
张翰弃官归隐(难以回乡之激愤)许汜谋求私利(鄙夷谋私之无奈)桓温感叹时光(唉叹时光之痛苦)6、这是他政治失意时流血的心的忧愤之情啊!这份忧愤之中,当然包含着对朝廷的不满和批判。
苟安的朝廷又怎么可能容他?最终,他只能孤寂无奈地悲怆呼喊:“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句照应了哪一句?7、齐读感受词深沉悲壮的情感。
四、当堂巩固在词中,你是否感受到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壮,是否感受到了让人心痛不已的执著?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辛弃疾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请用或诗或散文的语言描述。
五、小结辛弃疾生不逢时。
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分明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
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生:齐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辛弃疾。
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道出了晚年的辛弃疾经过无数的迫害依然壮心不已,依然忧虑国运。
在壮年时,他又是怎样的心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壮年的他写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板书)。
师:看题目,“建康”指哪里?(生沉默)不要给我说你们不知道哦!生齐:江苏南京师:我们知道,辛弃疾本来是报着满腔的复国之心来投奔南宋的。
当年,他带着一万多抗金义军来南投,结果,十年中不被重用,只是让他做个地方长官(当时,他正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不把他投于前线。
我们知道,他一辈子唯一的壮怀就是——师生齐:收复失地。
师:显然在地方长官这样的职位上,他是不能实现他的愿望的。
不能实现愿望的他有没有愤慨?有没有怨恨?有没有痛苦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诗意,并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生:(自由诵读,师提醒学生在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师:请同学们齐声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
生:(齐读)师:两分钟质疑时间。
没人质疑,我就要质疑啦。
生1:“求田问舍,怕应羞见”怎么理解?师:“刘朗才气”加上才是完整的意思。
谁在“求田问舍”呢?生齐:许汜师:许汜“求田问舍”,即谋求私利,恐怕羞于拜见“才气刘郎”,也就是(师生齐)富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师生齐:谋求私利的许汜大概羞于拜见富有雄才大略的刘备吧!生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追问:你能不能说一说这句诗里谁在做什么?)张翰想到家乡的鲈鱼脍,就辞官归家了。
师:“休说”,不要说;“尽西风”,西风尽,也就是秋风尽之时,言下之意就是深秋时节,秋风萧瑟之时。
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不要说鲈鱼能做成美味的鲈鱼脍,秋风萧瑟之时,张翰能否归去?能否归去哪里呢?生齐:家乡生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追问:“岑”是什么意思?)小而高的山师:遥望小而高的山,“玉簪螺髻”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山)像玉簪像螺髻一样,“献愁供恨”,呈现出了它的愁怨。
意思理解了,请问用了什么修辞?生3:比喻、拟人。
生4:无人会,登临意(追问:你能解释一下“会”是什么意思吗?)领会,理解。
师:无人能理解我登高来的思想情感。
师:同学们的质疑完了,我有疑问。
生5,断鸿指什么?生5:(沉默)生6:失群的孤雁。
师:生7,吴钩指的是什么?生7:(沉默)生8:吴地制造的宝刀。
师:辛弃疾首先是文人还是武将?(武将)所以他随身带着宝刀。
好了,同学们,你们不质疑,我一质疑就有两个同学被考住了。
这可不是善学的表现哦。
师:现在我们把字面意思读懂了,请再读诗,你能领悟什么“意“呢?(生齐读)师:我的最后一问——生9说一下“红巾翠袖”什么意思?生9:代指女子,(追问:什么手法?)借代。
师:读出什么“意(思想情感)”呢?生10:壮志难酬的苦闷。
(追问:哪儿读出来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生11:从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描写的是萧瑟的秋景,也可以读出他内心的一种凄凉。
生12: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读出了他的悲愤。
生13:我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读出一种孤寂。
生14:我读出的是作者不能为国效力的一种感觉,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
师笑:不能为国效力的感觉?(生笑)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要具体哦!生1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感觉出了作者对时光虚度的感慨和不能收复失地的一种……师:一种——感觉?(生笑)看来同学们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解读。
对这首诗,人物形象,上阙出现的人物形象是——(生:江南游子),下阙出现的是——(生:无人搵泪的英雄)我们概括一下,即流泪英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看同学们刚才说的是否有依据。
(出示)师:本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是一个闲职。
“参议参议”即给皇帝提建议,但他说的话皇帝听吗?(生:不听)这时,他给宋孝宗提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却招来了很多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