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实脾”的理论在治疗慢性肝炎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病实脾”的理论在治疗慢性肝炎中的应

【关键词】慢性肝炎;中医治疗

慢性肝炎多因病毒性肝炎失治或误治,反复发作,逐步演变而成。其临床特点是症状比较复杂,病程长,疗效慢。少数慢肝病人可发展成肝硬化,临床上慢性肝炎与早期肝硬化的症状有时兼而有之。“肝病实脾”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近年被运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证明有指导意义。

1 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

慢性肝炎系现代医学之病名。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对其症状、病机、治法、方药等,可于“黄疸”、“胁痛”、“痞积”等门中求之。

慢性肝炎常表现为病情缠绵,时常反复,两胁痛,以右侧为甚,胸闷噫气,纳谷不香,脘痞腹胀,大便或溏,神疲寐少,腰胫痠楚,头目眩晕,口苦乏味,舌苔多腻,脉弦而细等等,大部份属于消化系统症状。从整体观念看,常波及全身。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二胁下痛引少腹”;《难经·五十六难》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以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这些文献,值得我们参考。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而喜条达,主藏血而调节血量,供应周身,其经布两胁,又开窍于目。毒邪外袭,七情内伤都可导致肝脏正常生理功能失调而现病态。肝郁气滞,经气不利,常见两胁痞满。

气滞日久,血瘀肝络,便现两胁隐痛。气机失畅,三焦失利,故胸闷脘痞腹胀诸恙丛生。肝木克土,侵害中焦,胃气上逆,则噫气泛,嘿嘿不欲饮食。脾失健运,则见口淡便溏。气郁化火上炎,可见口苦咽干目眩。湿邪稽留,热毒内盛,湿热胶结,是以病情反复难解。病情愈久,火热伤阴愈甚,故后期还可见到肝阴不足或肝肾阴亏之象。至于神疲体倦,下肢痠软,乃因肝为“罢极之本”之故,与消化转输吸收功能低下,筋脉失养有关。

慢性肝炎症状虽较为复杂,但关键在于肝之失疏、脾之失运、气之失行、血之失调。因此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调血为本;然而又要疏而不燥,补而不腻,行而不耗,以防太过之弊。同时,如有湿热毒邪者,应视其孰轻孰重而兼施清热、解毒、利湿等法。

《难经·七十七难》提出“肝病实脾”之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第一条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列为“上工治未病”的举例。这一理论对后世医家注意兼治他脏的治疗法则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肝病实脾”是针对肝病及脾这个病理变化而言。理论基础出于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有一条为木克土;意谓肝属木,脾属土,肝气横逆则克犯脾土中焦。《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肝病及脾”是祖国医学对疾病发展变化的认识论之一。

《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脾之功

能主消化水谷,吸收输送营养,包含着西医的消化系统的功能。

肝病通过实脾,使病人保持正常的食欲,良好的消化与吸收,让机体有足够的抗病能力,战胜病邪,恢复健康。这不但使“脾王不受邪”,而且要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目的,正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就慢性肝炎来说,其发生和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功能不全有关。免疫功能是机体防护机能之一,亦属人体之正气。正气何来?李东垣在《脾胃论》里说:“正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的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转输精微,人体正气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所以正气与脾胃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他又指出:“脾胃一伤,五乱互作”,“诸病从脾而生”。故实脾者,实即补脾益胃之谓也。且慢性肝炎患者,多叠进苦寒之剂,尤易伤胃,胃纳不振,拒不受药,药效不显。只有使病人脾胃强健,能消、能化、能食,方可为治疗肝病提供基本条件。因此,“肝病实脾”不但是一个防止肝病发展变化的积极措施,也是一个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 2 “肝病实脾”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几点体会

2.1 慢性活动性肝炎以治肝为主,实脾为辅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日久,呈现慢性炎症和纤维的肝脏损害,肝细胞损害严重,肝功能明显异常。临床上出肝病及脾一系列症候,但肝病的症状较为突出,湿热邪毒较甚,应治肝为主,佐以实脾。这样做,可收健脾仰肝之效。

2.2 慢性迁延性肝炎以实脾为主,治肝为辅

慢性迁延性肝炎的肝组织可呈轻度纤维化,肝细胞损害和功能异

常不显著。T淋巴细胞功能多有降低,以致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使病情迁延不愈。临床上易出现类似消化与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可表现为肝病及脾的症候,而湿热邪毒不十分突出。应以实脾为主,治肝次之。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得以供养,机体自然充盛,肝木也就能安和。

2.3 实脾的方药

在祖国医药学中,实脾的方药很多。现将临床上较为常用而疗效较著者,略举几种如下:(1)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出自《和剂局方》,功能健脾养胃益气,大补后天生化之源,为历代医家习用之方。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茯苓健脾助运,治脾虚便溏;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强胃消痞,增进食欲,《本草求真》称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甘草味甘入脾,和中缓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可见甘既能实脾,又能治肝;但慢性肝炎由于湿盛而实满者,甘草应少用,防湿滞、气壅、痞增。四君子汤为肝病实脾的首选方剂,其它如异功散,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盖气汤等等,皆可随证选用。(2)黄芪:《本草正义》谓:“黄芪具春令升发之性,味甘气温色黄,皆得和中之正,故能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促进体液免疫,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能改善细胞营养,促进蛋白质合成与能量代谢,使食欲增进,全身情况改善,具有抗消化性溃疡及保肝作用。因此,这是一味肝病实脾的良药,但对于慢性肝炎气滞、重浊、腹胀较甚者,应少用轻用。以上二种,一属补方,

一属补药,对补脾实脾有显效。此外,消导之品,能消谷物,化积滞,强胃以壮脾,同样能达到实脾之目的。以上二种,可先选用。(3)鸡内金:鸡内金功能健胃助消化,善于消食磨积,又助健运而止腹泻。《医学衷中参西录》誉其“为消化瘀积之要药……不但能消化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牴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慢性肝炎属肝脏有积,或气或血,鸡内金善实脾强胃,又治肝消积,诚为一药治二脏之佳品。(4)山楂:山楂入脾、胃、肝经,功能理脾胃,促进消化,以治肉积尤效,又能化瘀开郁行结,且其味酸,能治肝病。张仲景有“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明训。慢肝患者,消化油腻之力薄弱,以山楂入药,肝脾兼顾,殊为适宜。张锡纯说:“山楂,味至酸微甘性平。皮赤肉红黄,故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能除痃癖、瘕……。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5)促进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的药物:临床资料证明,在慢性肝炎反复活动,不易痊愈的病人中,检测其乙肝表抗,阳性率较高;在正常人中也有不少所谓HbsAg阳性的“健康携带者”。如何使肝炎抗原转阴,是防治慢性肝炎的一个课题。笔者以乌梅15~30克,虎杖根30克(一日量),煎汤加糖适量口服,二周为一疗程。治疗数十例乙肝抗原阳性者均在短期内转阴或转为弱阳性。虎杖根系慢性肝炎常用之药,疗效肯定。惟乌梅用量较大,这可能与味酸入肝有关。《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酸生肝”。《难经·四十四难》说:“喜酸者肝也”。对肝病来说,补之以酸,调和以甘,有助于扶正邪。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