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改革

合集下载

渐进式改革的名词解释

渐进式改革的名词解释

渐进式改革的名词解释渐进式改革是指以逐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旨在解决社会、经济或制度方面的问题,并实现社会进步与发展。

这种改革方式强调稳定性、可持续性和社会和谐,与剧烈、突然的改革相对应。

渐进式改革注重渐进步骤、协商合作和逐渐达成共识。

渐进式改革的本质是通过小步骤来实现大改变。

与突然改革相比,渐进式改革更具可行性和可预测性。

它考虑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尽可能减少冲击和不确定性,使改革得以稳定推进。

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中,渐进式改革有助于减少冲突和撕裂。

通过渐进式改革,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可以得到听取,并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妥善考虑。

这种方式鼓励参与,凝聚共识,并最终达到改革目标。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包容性。

它意味着改革的利益应该覆盖整个社会,特别是最弱势群体。

通过重视社会公正、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渐进式改革可以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渐进式改革强调科学性和实证研究。

在制定改革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和经济的现实情况,并依据数据和经验证据作出决策。

渐进式改革关注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满足眼前的结果。

一个成功的渐进式改革需要强调合作与合理的权衡。

各利益相关方应该参与改革进程,而不仅仅是政府或特定群体的决策。

在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方可能会有冲突和分歧,但通过协商和妥协,可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促进社会和谐。

在现实中,渐进式改革可能会面临挑战和困难。

某些人可能对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不满意,而其他人则可能担心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通过充分沟通和平衡各种观点,渐进式改革可以取得成功。

总之,渐进式改革是一种以稳定、渐进和包容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发展的方法。

它强调科学性、合作性和可持续性,旨在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渐进式改革可以不断推进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研究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是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政策措施。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迅猛,60岁以上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14亿增加到2019年的2.4亿,占总人口比例从16.1%增加到17.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社会养老保障压力不断增加,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逐步提高退休年龄。

目前,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到2022年,男女退休年龄将分别调整到65岁和60岁。

退休年龄的调整会以渐进的方式进行,每年增加3个月,直到达到预定目标。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提高人口就业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需要承担养老金责任,拥有更多的退休年限可以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

由于逐步提高退休年龄,老年劳动力也可以延长退休年限,延续社会产值的贡献,增加经济的活力。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提高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的养老金缴费制度主要是由职工、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养老金支付能力不断下降,养老金缺口不断扩大。

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增加退休人员的缴费年限,改善养老金制度的负担能力,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支付。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提高退休年龄可能会导致年龄歧视问题的产生,对于一些身体较差、无法胜任工作的老年劳动力来说是不公平的。

老年劳动力的培训和再就业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否则就会出现就业歧视、岗位缺口等问题。

还需要加强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全面保障制度。

中国的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是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养老保障压力的增加。

这种制度能够提高人口就业率,增加经济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老年劳动力就业问题和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挑战。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改革中的潜在问题: (1)改革的渐进性使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 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这导 致了双重体制的长期化,价格双轨制、收 入双轨制和经济运行双轨制的普遍化。 (2)原有的政治机构既是改革的组织者, 又是改革的对象,这种双重身份对改革的 顺利推进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3)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和经济改革中心环 节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效益不高,活力 不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着 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的提高。 (4)分步的非均衡推进的改革,造成了体 制内各部分之间,如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 济,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沿海与内地, 城市与农村,经济与政治的矛盾和摩擦。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
思考几个问题
1、渐进式改革的内涵。 2、渐进式改革的“中国特色”何在? 3、渐进式改革的成效和局限有哪些? 4、你认为目前我国的改革遇到了哪些困难? 5、今后我国的改革应采取何种方式?改革 的重点是什么?
渐进式改革的内涵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特定步骤,逐渐打破 旧制度的主体地位,培育、确立、完善新 制度的主要经济作用。
要处理几个关系
1、处理好全局“渐进式”改革与局部“激 进式”改革的关系。 2、处理好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转变与分步推进的关系。 4、处理好市场配置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5、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 革的关系。
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
增量改革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让 市场机制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发挥作用,从而 使增量部分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的存量比重逐 步缩小。 存量改革是指常态本身即在于“非帕累托 改进”,亦即,尽管其中的社会整体福利依然 增进,但存量改革的性质决定了在利益格局的 重新划分中,改革并不必然保证部分利益集团 利益增加的同时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并不必然 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全社会面临的生存性压力在逐步减弱,发展性压力在全面增强。

例如,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以及公共治理、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减轻新阶段的发展性压力,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

发展性压力增大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涉及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1 渐进式改革本身就意味着改革阻力将随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增强渐进式改革以传统计划体制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易到难、逐步过渡的策略。

这种改革方式并不马上触及经济体制的难点问题,并不立即破坏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制度变迁对经济的推动也使绝大多数人得到了实惠,这就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使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改革的风险。

同时,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政府也容易控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能够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并校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改革的不断深入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使中国改革得以稳步持续推进。

然而,对改革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刻意回避,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能够自动得到解决。

恰恰相反,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难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变得越来越严重了,而不是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

因为非常明显,改革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个在量上不断累积的过程;同时,在产生这些问题的领域中,有可能成为改革对象的经济主体也通过不断地“学习”,找到了许许多多应对改革的对策。

事实上,由于这些领域通常就是传统体制的“堡垒”,相关人员是传统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导致的利益损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并促使他们接近或已经达成公开与不公开的利益同盟。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4、先做后说
首先,“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次,不搞强迫,不搞运动。 最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总之,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显著特点和取得成功的 重要原因。一方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 制,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和部类的流转而优化资源 配置;另一方面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 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



观点:过分强调“渐进式改革”,会陷入“转型 陷阱” 1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妥协式改革,造就了一批 利益集团 清华大学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称,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 但现在看,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 的危险会大大增加。”所谓“转型陷阱”,是指 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 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 定型化。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1、俄罗斯“休克疗法”失败 俄罗斯于1992年开始实行所谓的“休克疗 法”:即通过短期阵痛乃至“休克”,迅 速实现市场化和私有化,实现向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轨道的转变。 “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连续6年 的负增长,1998年的GDP比1980年缩水 了70%;社会动荡不安,甚至 出现炮轰议会大厦、 取消宪法的流血事件。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渐进政治改革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优选之路。

渐进式改革是通过试点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

其具体特点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过程是一个通过试点试错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改革进程是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的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的进程。

之所以说渐进政治改革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优选之路,原因包括:
首先,改革的发动者能够始终保持对改革的领导权,在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基础上,从容而又理性地选择较为可行的改革方案;
其次,它自觉地选择一条阻力较小的改革路径,力求化一次大震为若干次小震,尽量减少改革的摩擦成本,因此比激进政治改革更容易实现政治改革和政治稳定的有机统一;再次,渐进式政治改革强调局部试验、实践检验并根据改革结果对有关改革方案随时加以修正调整,从而将制度创新和解决改革后果的不确定性有机结合起来,避免改革陷入不可自拨的陷阱;
最后,渐进政治改革所取得的政治转型成果更加巩固,改革方案建立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因而成功的把握更大,改革的速度适应了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文化演进的速度,政治制度转型建立在社会结构变化和政治文化变革的基础上因而更加坚实可靠。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2、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3、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4、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5、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这种改革的优势就是具有阻力小,易突破,成本较小的优势,因此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事情。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计划最终使税收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5%。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

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1、先农村后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

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

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

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2、先试点后推广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改革是有风险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刘明龙2100202043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定义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快速进行新制度的构建工作,采取了彻底打破旧有的制度框架而一次性地建立新制度框架的方式。

该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与拥护者包括萨克斯、里普顿、布兰查德、科尔内、克鲁格曼、叶利钦、盖达尔、丘拜斯、巴尔采罗维奇、克劳斯等人。

激进理论曾被用于改革已经处于计划经济困境中的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秩序。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新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断地把旧制度的组成部分给置换出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新旧两种制度处于一种并存及此消彼长的状态中, 直至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新制度框架。

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如价格改革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实行了双轨价格,在放松管制和经济控制上也是逐步进行,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进,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进行,其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政治改革采用的就是渐进式改革。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危险的雷区。

改革本质的分类

改革本质的分类

改革本质的分类
1.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是指逐步、分阶段地推进改革,通过小规模的调整和改进来实现目标。

激进式改革则是指迅速、大幅度地进行改革,采取彻底的措施来改变现有制度或体系。

2. 结构性改革和技术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涉及到经济、社会或政治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

技术性改革则主要关注技术、工艺或管理方面的改进,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3. 自发改革和强制性改革:自发改革是指由内部力量推动的改革,通常是由于市场需求、社会压力或自我调整的需要而产生的。

强制性改革则是由外部力量强制实施的改革,例如政府的法律法规、国际条约等。

4. 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的制度、政策和机制的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社会改革关注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善和进步。

政治改革则涉及政治制度、行政管理、选举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5. 微观改革和宏观改革:微观改革关注个体、组织或特定领域的变革,例如企业内部的管理改革、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等。

宏观改革则是针对整个社会、国家或地区的改革,涉及政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调整。

这些分类方式只是一些常见的角度,实际上改革的本质分类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

不同的改革类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渐进式改革

中国渐进式改革

四、渐进式改革的正负作用
1、渐进式改革的消极影响
进式改革道路也产生了近年来中国经济中的许多 消极现象。 消极现象。 第一,渐进式改革产生了两种不完善的体制, 第一,渐进式改革产生了两种不完善的体制,削 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弱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整个经济运行还 带有“治乱循环”怪圈的特征。 带有“治乱循环”怪圈的特征。 第二,渐进式改革使不同地区在市场发育程度, 第二,渐进式改革使不同地区在市场发育程度, 政策倾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差别, 政策倾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差别,加大了已有的 地区差距。 地区差距。 第三,新旧体制并存滋生了寻租等腐败行为, 第三,新旧体制并存滋生了寻租等腐败行为,引 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 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改革的进程。 改革的进程。
第一阶段 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蓬勃发展阶段
1978—1991
2、城市经济体制玫革的初步尝试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 (二)以调为主,逐步地改革价格结构 以调为主, (三)逐步恢复集体经济的自主性,大力发展新型的 逐步恢复集体经济的自主性, 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 (四)改革城市流通体制,逐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改革城市流通体制, (五)逐步实行对外开放。 逐步实行对外开放。
三 邓小平渐进式改革策略的时代价值
一、邓小平以坚定的原则性为目标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二 、邓小平以经济体制为突破口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三、邓小平以政治体制为重点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四、渐进式改革的正负作用
1、渐进式改革的积极作用
渐进式改革道路从旧体制旁循宇渐进, 渐进式改革道路从旧体制旁循宇渐进, 逐步发育新体制, 逐步发育新体制,以旧体制支持新体制的成 长,避免了直接从旧体制中发育新体制的阻 新体制的成长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力:新体制的成长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为旧体制 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新体制还通过示范效应 和竞争效应促进了旧体制的改革。 和竞争效应促进了旧体制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国有企业改革与整体改革开放同步,是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其影响,也推动着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历程,体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规律性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1.秩序性。

由于我国的改革不同于前苏联、东欧,他们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体政体的根本改变,而我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所以我们是在原有基本社会制度、基本国体和政体基础上对经济运行体制的改革。

这种模式的改革就必须以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有序为前提,所以秩序性就成为中国式改革的特殊规律性和成功的关键。

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1978~1988年10年间从扩权到承包,都是小步谨慎的改革;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中央历来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国民承受度。

2.探索性和求实性。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一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探索是前无古人、无所参照的事业。

因而,被邓小平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既要达成“过河”的目的,又要把“摸石头”的探索性和求实性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我们必须在探索中谋求前进,在不断发展、拓宽我们的改革视野的同时,将改革的思路切实的落实到改革过程之中;第二,改革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经过谨慎考虑才能实施,选择的改革方案要可靠、落实,措施的执行要“踩对”、“踩实”,所以改革的步伐要“踩稳”,稳重求进。

3.逐步深入性。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既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进行,又要一步一步深化改革。

在制定改革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把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要使改革事业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后一步要比前一步更接近最终目标。

为此,要处理好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1978~1992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拨改贷到承包制的渐进式探索性改革,其阶段性目标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一步步增加企业活力,是稳中求进,逐步深化,直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找到了能使企业彻底成为独立经营、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的制度环境。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要有先有后内容提要: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中国推行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路线。

这条道路具有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先易后难、先做后说的四个特点,渐进式改革使中国经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10%左右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渐进式改革也因此被经济学家称着“中国模式”。

关键词: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中国渐进发展潜在风险改革前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有先有后”的渐进式改革助推中国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改革为什么成功?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原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条:“1、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

中国的经验表明,一个合适的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能够保持前一个发展阶段所创造和积累的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并且能够将这些社会资本和集体资本转移到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能力的一些领域。

2、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

在任何一项改革进程的初始阶段,不管采取何种方法,人们都不可能预见到未来各个阶段中将会显现出来的所有问题。

因此,改革一定是一个边探索边改革的适时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按照既定蓝图进行临摹的过程。

”无独有偶,2008年2月4日新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也认为: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发展历程及 启示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过分强 调“渐进式改革”, 会陷入“转型陷 阱”?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启 动经济改革。当时主要有两种改革思路: 以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特征的 “激进式改革”,和在时间、速度和次序 上有选择的、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 前者以俄罗斯“休克疗法”为典型代表, 后者则主要指中国的经济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
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 后求发展。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 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 字当头、先破后立,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 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 头、先立后破,在改革过程中于不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宏观调控的 情况下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2、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获得腾飞 市场化导向的中国改革,不是对国有企业 进行私有化的“改造”,不是否定、抛弃 社会主义的“改向”,而是对计划经济体 制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发展非国 有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起一块“新体制 经济”,推行“渐进式增量改革”,然后, 再以“改革的增量”激活“存量”,从而 实现整个体制的转轨。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

过渡经济是指有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而形成的经
• • • • • • • •
(5)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把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 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实 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循环。 (6)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在经济市场 化的同时,坚持政治上的稳定和相对集中,同时完善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实行西方式的政治多元化。 1、从调整发展战略起步,营造一个宽松的改革环境。 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第一推动力,改革从农村向 城市逐步推进。 3、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地逐 步推进。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改革有体 制外相体制内逐步推进。 5、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和局部做起,逐渐推进 这些具体特点都是与中国改革的特殊性质和目标相联系 的,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
受益高的部门开始改革,先解决容易的问题,而把难题留 在后面,可以减少阻力,降低成本,有利于维持改革中稳 定与速度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政府对改革过程从整体上 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强制性力 量推动改革,协调经济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 题,防止社会过渡混乱和失控,从而可以按照社会理性的 要求选择比较有利的制度模式和改革路线。 个别试点、局部推进、总体协调逐步转型方式(三部曲)

然后交由政府付诸实施

Hale Waihona Puke 渐进式转型的基本程序是:先放开搞活,后调整规 范 决策者提出改革的意愿,规定改革的领域和改革 的边界
在放开的领域形成盈利空间,激励民间创新的出

最后自上而下的进行规范、调整

渐进式转型的优势: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和降低转 型风险
• (3)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相结合。先从改革成本低、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3.稳定经济的措施不同
激进改革策略认为:经济稳定集中体现在物价的稳定上,物价稳定是一切经济稳定的汇合点,稳定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克服通货膨胀。为此,激进战略主张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取消补贴,减少预算赤字,控制货币的发行,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致平衡,为经济转轨创造前提。渐进策略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而渐进战略的支持者认为,在过渡时期国家的作用不应当削弱,为了克服经济衰退,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扩大对本国产品的保护,继续向国营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以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2.经济改革的步骤不同
激进式改革策略主张价格改革先行,迅速而全面地开放价格。而渐进改革策略主张分阶段地逐步调整和理顺价格。赞成激进改革策略的人认为:市场关系的建立,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扭曲的价格体制不纠正,市场关系也建立不起来,而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价格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为了打破僵局,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先放开价格同时实行外贸自由引进外国竞争,以加速市场经济的形成。赞成渐进改革策略的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先要培育和发展市场,明确产权关系,对国营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造,然后才能全面放开价格;否则,在先行放开物价的情况下,由于缺乏竞争,国营大型企业可以制定垄断价格,减少生产,以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 作者:
———————————————————————————————— 日期: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刘明龙2100202043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研究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是指逐步延迟退休年龄,让人们能够更长时间地参与工作,延缓领取养老金的时间。

这种制度被认为能够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缓解养老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对于中国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来说有着明显的好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日益增大。

而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减缓养老金的发放速度,给养老保险基金增加了更多的积累时间,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保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面临失去工作、被边缘化的困境。

延迟退休年龄可以让他们继续从事工作,保持社会交往,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延迟退休年龄也可以减少社会养老人数,人口结构更加平衡,减少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会带来更严格的就业竞争。

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感到担忧,担心被老年人占据就业岗位,造成自己就业难的问题。

一些行业对年龄有着严格的要求,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会使得人才结构失衡,影响产业发展。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存在差异,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在各个地区的实施难度也会不同。

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更大,实施的难度更大。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这种制度可以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也要注意解决延迟退休年龄带来的就业竞争问题和地区差异的问题。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退休制度改革方案。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意义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意义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意义怀远县委党校陈开麟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30年来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在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上,中国没有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没有谋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渐进式改革模式可以避免社会震动过大,在保持社会稳定条件下推进改革,使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经济转轨。

因此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研究就有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渐进式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强国之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决策是在改革初始条件下,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因而有着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

改革之初,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照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循序渐进,在逐步改革的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另外我国经济改革也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决定了渐进决策产生的必然。

中国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

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薪休假目前国家还在征求意见,具体由哪个部 门来落实还未明确。从规定的内容上看,有些方 面可能要进一步细化才便于操作,比如有企业不 执行该怎么办、由哪个部门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 罚等等。 近年来,这个省关于劳动者休息权的投诉发生率 不高,职工因为个人谋生需要或者因为害怕丢失 工作,往往不敢维护自己的休息权益。 没有保障的权益很难称得上权益,因此对于带薪 休假,必须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来保障落实才更 可行。
• 说到底,“黄金粥”等节假日是政府可以 规避的选项。其实,国务院在今年“十一” 前撤销“假日办”、召开国务院旅游工作 部际联席会议、公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 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行动,已透露出未 来的某种走向,相信未来这种转变会变的 更加明快和直接。
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特征是:市场化、 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位一 体”,浓缩在同一时代,还将面临更多的 问题和挑战……
• 黄金周的初衷是促进经济,实则是混淆了 政府与市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从 一定意义上讲,黄金周面对的困境是现有 放假制度架构下的“诱导性”结果,折射 着行政权力对旅游市场的直接干预。一项 设计者眼中的“利好”政策,却年年遭遇 民众和社会各界的吐槽,黄金周成了名副 其实的“黄金粥”。
• 经历了15年的发展,积攒了“沸腾”的民 意,是面对现实、直面问题对黄金周安排 进行调整的时候了!其核心则是要调整政 府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放假是政府的 权力,何时休假、怎么休假却是民众的自 由。有调查显示,80%的人希望通过带薪 休假的方式旅游,而不是黄金周。
好政策如何能实现
虽然《劳动法》赋 予了劳动者带薪休 假的权利,但由于 不是强制性法律, 一些单位或企业往 往根据自己的“规 定”办事,有的企 业将“带薪”演变 成只带基本工资或 干脆不带薪。特别 是在一些劳动密集 型民营企业和私营 企业,企业负责人 为了追求更多利润, 更不愿让职工带薪 休假,使得带薪休 假成了一项“写在 纸上的权利”。
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因国务院法制办近日发布 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 》,再次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记者近日在调查发 现,围绕带薪休假的议论,最多的不在带薪休假 本身,而在于如何才能保障这项权利的落实。
• 政府在这方面应该: • 首要职责是保障民众带薪休假的权利,让 一年365天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能成为民众 的黄金周。 • 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和消费环境, 对宰客、乱涨价、扰乱旅游秩序等行为进 行严厉查处,提升民众出行、休假、消费 的舒适度。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政府具有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的权威和能力; 2.其政策与改革的目标相一致; 3.其自身出现的腐败行为能够抑制或治理; 4.变革路线温和、渐进、开明,可协调改革过程中 出现的各种矛盾; 5.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运行健康稳定。
四、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统筹城乡,平衡 利益。
(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 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 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 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 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 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 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 力。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 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 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 进式改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特定步骤, 逐渐打破旧制度的主体地位,培育、确立、完善 新制度的主要经济作用。 • 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又叫“大爆炸”式改 革或“休克疗法”,即通过政治变革进而自上而 下地在短期内完成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从 旧制度的抛弃、崩溃到新制度的建立不需要长时 间的过渡。激进式改革包括稳定化、私有化、自 由化和制度化四个部分,它试图通过紧缩货币、 放开价格、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时期内实现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路走来,黄金周给当今的中国带来了众多的变化:带动了 中国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景气指数,加速了国内旅游 景区设施的升级换代,唤醒了民众旅游的激情。更主要的, 是强制保障了民众的集中休假权利,增强了全社会的休假权 意识。
但是,各种争议也一直与黄金周如影随形:出行时一票难求,“不到长城非好 汉、到了长城成相片”,道路拥挤不堪,期待中的旅行难有愉悦的体验。井喷式 的出行给交通安全、景区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路走来,不光是民众纠 结、政府揪心,旅游市场也不完全开心,对旅游业的集中消费助长了行业的粗放 发展、掠夺式经营,最终实际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带薪休假。
早在1991年,国家就提出了年休假制 度,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正式予 以确认。此后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大中型国有企业都或多或少执行了这项制 度,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普遍采取了各种 规避的办法,导致劳动者休息权保障在全 社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从中也折射出劳 资双方严重不对等的关系。
• 一在所有制结构改革上,并非一味强调私有化,而是要建 立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 二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首先打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 分配原则,然后提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三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城 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四在价格改革上循序渐进,依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消 费者承受能力,从以调为主到调放结合,最后再到全面放 开,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 五当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时,适时推开社会保障制度,建 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 六对外开放也是渐进式推进的
改革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更好地兼容关键是要解决 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分层次改革,抓大放小。
1、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不可能天生兼容 2、理论界的一些解释并没有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问题 3、将国有制变成分级所有制是两者兼容的有效选择 4、国有企业改革不会动摇现实的社会基础
三、改革悖论与解决途径:改革的组织者和发动者 成为了改革的对象——由特殊的政治结构引起: 政府改革与改革政府(政治体制)。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 而现在则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就关系我们 自身的放假制度来说,黄金周面对的困境是现有 放假制度下的“诱导性”结果,折射着行政权力 对旅游市场的直接干预。
• 已然是第15个年头,今年的黄金周依然是在预计的“粥” 状中运行、落幕。想像着人流疲惫地在景点中挤动的身影、 高速路上拥堵几十公里的车龙,无论是出门旅行还是“宅” 在家中,都能感觉到别样的“累”,这是每次黄金周的真 实写照,但肯定不是民众想要的休假。
渐进式改革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 • • • • 双重体制的摩擦与协调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更好地兼容 中国渐进式改革必须满足的条件 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与自主平衡
一、双重体制的摩擦与协调:正确处理“增量 改 革” 与“ 存量改革”的关系。
增量改革: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让市场 机制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发挥作用,从而使增量 部分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的存量比重逐步缩小。 存量改革:是指常态本身。即,尽管其中的社会 整体福利依然增进,但存量改革的性质决定了在 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中,改革并不必然保证部分 利益集团利益增加的同时,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 并不必然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
记者调查发现,觉得带薪休假可 望而不可即的主要集中在企业, 从来没有休过年假的企业职工 约占10%,而近三分之一的 企业职工虽然享有带薪年假, 但实际上,他们将自己的年假 都“奉献”给了工作。而像公 安系统、医院、环卫等一些特 殊岗位职工,带薪休假也几乎 是名存实亡。 “别说带薪休假,连‘双休’我 们都不具备,一周休一天还得 看老总的脸色。”陈女士说, 她工作近十年,先后供职于两 家公司,却从未享受过带薪年 休假。她目前供职的是一家外 资公司,自己在企业领取计件 工资,如果不干活,就什么都 没有了。
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矛盾
一、中国改革的独特道 路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 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三、以放假黄金周为例 说明中国渐进式改革体 现的主要矛盾
中国经济改革的独特道路
两条不同的改革道路:
激进式改革: “休克疗 法”,“大爆炸式改革 ”——稳定化、私有化、 自由化、制度化。 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 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 渐进式的方式进行改革 。
五、改革开放与自主平衡:有效应对全球化 挑战,实现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鼓励自 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别 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 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缪比较容易克服 面临的各种困难 。 对外开放并不是意味着全面引进.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 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 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 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 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发展才是最终保障
以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水 平,决定了不可能对所有单 位实行一刀切的带薪年休假 制度,特别是劳动力仍是买 方市场情况下,保障所有劳 动者公平享受这项权利难度 很大。而最终能保障这项权 利落实的主要靠社会经济更 进一步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就 是取决于企业创造效益的能力。在 大多数企业创造效益能力普遍还不十 分充足的现状下,鼓励企业推行带薪 休假制度无异于在增加企业的运行成 本。 在发达国家,许多企业都已达到了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比较重视建立企业与员工 的和谐关系,顺理成章地把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企业 看起来好像在这项制度的执行中受损失了,但企业以此增加员工的忠诚和工作效率 获得了弥补,甚至是加倍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