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
对应学生用书P8
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
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源自“道”,“道”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同时他还提出治国方针“无为而治”,使民心淳朴,天下大治。但又主张社会回复到“结绳记事”“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还在于提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
章次内容
第一章本章提出老子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旨在说明:①“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②“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第二章老子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强调人要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对于人类努力所得的成果,不必擅自据为己有,即“功成而弗居”
第十九章老子阐述的治国主张。首先讲应抛弃智慧、聪明、仁义、学问,会有利于人民。然后从正面主张“见素抱朴”
第七十八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本质上强调“圣人”应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第八十章描述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即“小国寡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被命名的名称,
非 常 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 道:第一、三个“道”,指的是自然规律、自然
法则。第二个“道”是名词作动词,言说、
⎦⎤说出。名:第一、三个“名”字是名词,名称、称呼。第二个“名”字是名词作动词,叫出。非常:古今异义词,古义:不是永恒不变的;今义:①特殊的,②十分。 无, 名天地 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无: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有: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故 常 无, 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是永恒的,
欲以 观 其 妙; 所以说“常无”,从它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万物从根子萌
常 有, 欲以观 其 徼 。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由此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
⎤故:相当于后世的发语词“夫”,无义。欲以(之)观其妙:本句省略代词“之”,代“常无”。妙:形容词作名词,微妙的地方。徼:边界。 此 两 者, 同出 而 异 名, 同 常无和常有,同出一源,只是名称不同罢了,本质是一样的,
谓 之 玄。玄 之 又 玄, 众 妙都是玄妙的道理。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
之 门。一切奥妙的门径。⎣⎡⎦
⎤玄:深远,指的是宇宙最博大精深的道理。众妙:一切奥妙。门:门径。(一章) 天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斯 恶 已;皆 知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知道
善 之 为 善, 斯 不善已。故有 无 相生,难易 相善的东西是善的,就知道恶了。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相反
成, 长 短 相 形,高 下 相 倾,音 声 相 和,相成,长和短互相映衬,高和下互相充实,音和声互相呼应,
前 后 相 随。前和后互相随从。⎣⎡ 之:放在句中,调谐音节,无实在意义。斯:则,就。恶:指丑。故:所以。相倾:相向、相对。声:简单的
⎦⎤发音。音: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就叫音。和(h è):应和。是以 圣人 处 无 为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做事,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不刻意去做,顺应自然施行教化,不强行制定违背自然规律的指令,
万物作焉 而 不 为始。 生 而 不 有, 为 而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其始原,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起了推动作用却
不 恃, 功成 而 弗居。 夫 唯 弗 居,是以不以为恩泽在己,万物兴旺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因此
不 去。才永远不会失去。⎣⎡
是以:因此,所以。处无为之事:指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做事,不刻意去做。行不言之教:顺应自然施 ⎦
⎤行教化,不强行制定违背自然规律的指令。作:生长、兴起。始:创始,倡导。有:占有。夫:发语词,无义。居:居功。去:失去。(二章)
绝 圣 弃智, 民 利 百倍; 绝 仁弃绝一切智慧、聪明,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益;废弃仁
弃 义,民 复 孝慈;绝 巧弃 利,盗贼 无 有。义,百姓才能回复孝慈;废弃机巧和私利,才会没有盗贼。
⎣⎡⎦⎤绝:弃绝,废弃。圣:通达,聪明。复:回复,回归。此三者, 以 为 文 不 足,这三点,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