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代词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起指示(也叫指别)和称代作用的词。所谓指示,即指明上下文或语境中存在的人或者事物。所谓称代,即用指示代词来代替上下文或语境存在的人或事物。指示代词起指示作用都是作定语或状语,起称代作用则可以作定语(上古汉语祗有“厥”“其”可以这样用)、主语、谓语、宾语或补语。

在殷商时期,指示代词是近远二分的,近指用“兹”,远指用“之”。例如:

(1)庚午卜,内贞:王勿作邑才(在)兹,帝若。(甲骨文合集14201)——庚午这天卜,内贞问:如果大王不在这里建造城邑的话,上帝会顺助吗?

(2)甲戌贞:今兹亡大[雨]。(甲骨文合集30063)——甲戌这天贞问:今天不会有大雨吗?

(3)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之夕允雨,辛丑启。(甲骨文合集3297反)——大王占测说:今天傍晚可能要下雨,到明天辛丑日会晴。验辞:那天傍晚果真下雨了,辛丑那天晴了。

(4)乙亥卜,内贞:王侑石在鹿北东,作邑于之?(甲骨文合集13505)——乙亥这天占卜,内贞问:大王在鹿东北拜祭了神石,在那里建造城邑吗?

到先秦时期,指示代词变得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四套:近指代词、中指代词、远指代词和兼指代词。

一、近指代词

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斯”“兹”三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兹”字甲骨文就有,到西周以后逐渐成为古语词,主要见于《尚书》《诗经》和《论语》。“斯”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鲁方言的词,主要见于《论语》《孟子》《礼记》。“此”则广泛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是当时雅言中使用的词。近指代词可以用于指示,也可以用于称代。通常都是体词性的,有时也有谓词性用法。例如:

(1)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尚书?盘庚上》)(2)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山木》)

(3)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抑》)(4)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天下,……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国语?齐语》)

(4)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以上各例都是起指别作用,其中前三个例子是体词性的,后两个例子是谓词性的,意思是“这样的”。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6)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左传?昭公三年》)

(7)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8)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左传?成公元年》)

以上各例皆起称代作用,其中前两个例子是体词性的,后两个例子是谓词性的,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二、中指代词

中指代词有“若”“尔”“而”“乃”“然”,“乃”也写作“乃”。这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但一些方言里还存在。所谓中指,即既不是指代当前的事物,也不是指代很远的事物。

最主要的是,这一套指示代词既可以与近指代词构成对立,也可以与远指代词构成对立。例如:

(1)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诗经?周颂?思文》)

(2)发彼有的,以祈尔爵。(《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以上例(1)中“尔”与近指代词“此”对举,例(2)中“尔”与远指代词“彼”对举。中指代词中“若”“尔”“而”“乃”都有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用法,“然”则祗有谓词性功能,没有体词性功能。例如:

(3)我闻昔者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尚书?君奭》)

(4)故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齐,夫是之谓上一。(《荀子?王霸》)——按:“而四者齐”犹言此四者齐也。

(5)以下贤为政而乱者,若吾言之谓也。(《墨子?尚贤中》)

(6)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娶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者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庄子?德充符》)

(7)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仲尼曰:“……孟孙特觉,人哭亦哭,是其所以乃。”(《庄子?大宗师》)

(8)大夫相杀称人,此其称名氏以杀何?言将自是弑君也。今将尔,词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焉。(《公羊传?昭公元年》)

(9)贰心必失诸侯,岂唯鲁然?(《国语?鲁语下》)

(10)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左传?成公八年》)

以上例(3)(4)中的“若”“而”起指别作用,例(5)(6)(7)(8)中的“若”“尔”“乃”起称代作用。其中,例(5)(6)中的“若”“尔”是体词性的,例(7)(8)中的“乃”“尔”是谓词性的。例(9)(10)中的“然”字都是谓词性的。

三、远指代词

远指代词有“彼”“夫”“伊”三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彼”在《诗经》里也写作“匪”。

“伊”主要见于《诗经》,其它先秦文献祗《荀子》一见,可能是先秦时期的某个方言词。“彼”“夫”有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功能,“伊”祗有体词性功能,没有谓词性功能。在用法上,“夫”“伊”主要用于指别,“彼”字则指别和称代用法都很普遍。例如: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chài)。……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yú)。(《诗经?小雅?都人士》)——按:虿,蝎类毒虫。旟,本为军旗上的装饰,用鸟的革羽(连皮剥下来的羽毛)制成。这里指头髪上有革羽装饰。

(3)吾闻夫犬戎树惇(dūn),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国语?周语上》)

(4)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国语?齐语》)

(5)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按:此例“夫”是谓词性的,相当于“那样”。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按:相,导盲之人。

(7)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孟子?尽心上》)——按:此例“彼”是谓词性的,相当于“那样”。

四、兼指代词

兼指代词是指既可以指示或称代较近的事物也可以指示或称代较远的事物的一类指示代词,这类指示代词有“厥”“其(亓)”“是”“时”“寔

(实)”“之”“爰”“焉”等,其中“厥”是“其”的古语形式,金文、《尚书》《诗经》用得较多,《论语》以下的文献基本上不用。“亓”是“其”的通假字,见于《墨子》。“时”主要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它文献祗《荀子》一见。“寔”也写作“实”,主要见于《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和《公羊传》。这两个词可能都是“是”的古语形式或变体。《尔雅?释诂》:“时、寔,是也。”在先秦时期,这类指示代词与近指代词、中指代词和远指代词都有既对立又有平行的关系,所以是兼指代词。

所谓对立,即在语句中相对待出现而所指对象不同,所谓平行,即在语句中相连出现而指代同一对象。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