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诗的理趣意味
摘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也有着辉煌的成就。宋代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形成独立的、崇尚哲理而超脱的文化精神,寻求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发展道路:变描写为议论,变诗法为文法,在诗中显示才学和智慧之美的艺术创新之路,从下丽造成宋代哲理诗独特的农达方式:通过象征意象呈现智慧之美,用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以诗性化的议论宣扬精警的哲理,
关键词:宋诗理趣艺术表现
宋代诗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000多人,诗的数量也极为惊人。北京大学出版的《全宋诗》,精装共72卷,平均每卷50万字的话,总计3600多万字。而中华书局出版的《全}(F诗》,共收人2200多人的诗,精装12卷,平均每卷60徐万字,总计750多万字。宋代诗人人数和存诗的数量,都是唐代的四倍多。面对这么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究章如何深人研究和正确评价‘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趣”一词早多见于佛教典籍,它原义是指佛法修证过程中所体悟到的义理旨趣,后来它又被移用到诗学批评领域,其内在蕴含也因此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用来指涉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融审美本体情感与宇宙人生哲理为一体的审美性意趣。”
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理趣。诗的理趣,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诗的理趣,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
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在诗歌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与义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新颖见解,但又不失诗的特色和情味。
理,阐明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诗,歌咏性情,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有理趣的诗在艺术表现上通常采用两种手法:
一、在景物描写中含有理趣。
在宋诗中,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但其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并且由于其寓理深刻,又富有理趣,所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句。比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
又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篓篙满地芦芽短,
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
先知”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二、通首的形象描写都是比喻,用来阐明一种抽象的道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是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似乎是纯粹的写景,但通过后两句的议论,却阐述了一个抽象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表面上看,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登山的常识,但稍加联想就发现原来作者巧妙地将一个人生哲理蕴藏其中,那就是:不跳出事物的圈子,就很难看清事物的真相。一种豁然开朗的了悟感油然而生。诗歌的意思就到此为止吗?结合诗题,我们仿佛又找到了通向真理的命门,“原来作者借‘看一庐山’作比喻,表达对佛家置身世外的赞美和作者对佛理的认同。于是此诗从析理入佛理,发妙思于奇想之外。”’诗歌巧设玄机,初慧叠出,耐人寻味。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很形象、很新鲜的比喻,说明书中内容那么精深,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活的写作源泉。完全通过形象在说话,使人感到生动可爱,充满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景入理势,就是将理完全融在诗里,诗完全化在理中,令人初初看去,似无哲理可言,细细味来,却有深意可道。
比如苏麟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断句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就不仅有深刻的讽喻作用,而且很富有哲理。这首诗的原意是作者向身为州守的范仲淹说明,自己作为一个掌竹练兵的巡检,权力不大,关系疏远,所以得不到推荐。而那些直属州府管辖的官兵,因为与州守较为接近,就好像近水的楼台,先得月光,向阳的花木,易为春色,容易被优先举荐。这首诗很巧妙地利用两组景物,暗示了上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直至今日,“近水楼台”仍被用来比喻利用与某人或机构的亲近关系,取得某种利益与便利,进而批评那些为了照顾关系而给子他人以特殊利益和便利的人。
宋诗更加加深了对象征意象的理解,它用象征的手法使物与人产生紧密的对应关系,把“意义的表现”寄托于“感性的观照”,不仅能增强表现力,更能把深刻的道理蕴涵于外物,使诗歌富于趣味。首先,通过意象玩味宇宙力物的奥秘。比如卢梅坡的《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弗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首诗通过雪、梅两个意象的互相比较,暗藏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前两句以轻快的笔调生动活泼地勾勒出春临大地,万物争春的热闹景象。后两句中,把梅和雪置于一个审美角度加以比较,才发现雪与梅各有短长。就色彩而言,雪的洁自是梅难以匹敌的,而梅的清香也是雪所不及的。雪因洁自取胜,梅以清香出众。从而引出了一个对万物都适用的真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惟有善于捕捉事物的闪光点才能得到真正的美。可观世界也汇是因为这些“不完美”和“不完美”的存在,才一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因而,本诗借雪和梅这两个意象象征了在某一方面有一特长的事物,探究了宇宙间的最普遍的真理。
其次,通过意象玩味社会哲理。比如著名的王安石的《登匕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于山颠之上,居高临下所抒发的感慨。“浮云”象征奸佞小人,不要害怕奸佞小人阻挡改革的步伐,只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诗中用感性的意象象征了一个社会道理,表达了富有哲理意味的政治情感。而且诗中洋溢的胸襟开阔,目光远大,气魄宏放,超越一切障碍,高瞻远瞩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使诗歌超越了一般的登高望远情怀,具有了更深的哲理的社会内涵。
再次,通过意象玩味人生人格。比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百咐千声随意转,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通过画眉鸟在林间“百啡千声”的啼叫和花丛林间的自山飞翔与“锁向金笼”的束缚羁绊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厌倦仕途的黑暗,想归返山林的思想。诗中作者以画眉鸟自喻,以余笼象征为官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