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哀愁与闺中幽怨融合的典范——浅析王昌龄诗作的风格美
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导语:王昌龄是盛唐有较长赴边从军经历并大量写作边塞诗的第一人,他的21首边塞诗以其思想内蕴的深刻丰厚、复杂及艺术的卓绝,大大超越了之前的边塞诗,为盛唐边塞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盛唐诗歌宏大气象下涌现出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山水田园诗人群,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的瑰丽奇伟的边塞诗人群。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艺术特色唐代是一个诗歌艺术天才成批涌现的时代。
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中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唐代士人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这些则直接影响着唐文学的风貌。
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得瑰丽奇伟的王昌龄、高适、岑参。
尤其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更是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达到了顶峰,赢得“七绝圣手”之盛誉。
现存的《王昌龄集》共收录诗181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
本文以《王昌龄诗注》为底本,共摘出21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其中五言12首(《变行路难》、《塞下曲四首》、《塞上曲》、《从军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箜篌引》、《从军行》、《胡笳曲》),七言9首(《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
其中除《代扶风主人答》外其余诗歌均为乐府旧题,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感情是王昌龄边塞诗创作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隐藏于内容背后的则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以下几大艺术特质:一、意境开阔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为了充分地表现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王昌龄把战争的背景安置在青海湖至玉门关这条相距千里的战线,突出战线之长和地域之广,不仅强化了爱国主题,而且使得诗歌的意境异常开阔。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作者:代熙熙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6期【摘要】唐朝出现了许多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
在这其中,艺术成就较高者自然就有“七绝圣手”王昌龄。
本文将以创作手法的角度,浅析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艺术特色早在王昌龄同时代,人们对王昌龄的边塞诗就十分称赞。
他的边塞诗不仅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独具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大多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气势宏阔,境界浑融,慷慨豪迈,清刚劲健。
为了表现盛唐时代蓬勃向上之气象,更好地突出英雄形象,王昌龄自觉地采用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最早在边塞诗中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是曹植,他在《白马篇》中就运用这两种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忠诚而勇敢的勇士形象。
而这一方法在王昌龄手中运用的更为浑融,更为成熟,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绪密思清”的特点加以阐发,大大提高了边塞诗表情达意的功能。
例如《少年行二首》中刻画了一个勇武矫健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诗的前四句写了少年骑乘白马,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后四句写少年面对“单于寇井陉”,他“气高轻赴难”,前去抵御入寇,这正是对少年的心理描写。
因此,全诗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保家卫国的少年英雄形象,同时也生动地表现了少年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昌龄在艺术手法上虽然有对曹植的继承,但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结合上更为圆融,主人公往往是在动作中体现心态,又在心态的指导下在进行动作,立体多维地表现情感。
二、选取典型意象塑造自然之美王昌龄不单单是著名诗人,而且还是重要的文学理论家。
他对齐梁以来奢靡繁缛的风格表示反对,注重诗歌的自然之美。
他善于运用最朴素的语言提炼最典型的意象;运用最简单的技巧去构筑诗歌的意境,塑造诗歌自然之美。
王昌龄的边塞诗歌风格

王昌龄的边塞诗歌风格王昌龄的边塞诗歌风格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是盛唐时期成就很高的一位诗人,而王昌龄既会写七言律诗,也会写七言绝句。
而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就是七言绝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歌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是盛唐时期成就很高的一位诗人,而王昌龄既会写七言律诗,也会写七言绝句。
而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就是七言绝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在王昌龄所写的七言绝句当中,以边塞诗的数量最多。
那么,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当中,以《从军行》以及《塞下曲》这两首边塞诗最为出名。
《从军行》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在青海的上空,有很多的乌云将绵延不断地雪山给遮住了,而作者只能眺望着处在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征战的将士们,经过了很多场战争,身上所穿戴的盔甲都已经被磨穿了,发誓不将楼兰攻破,就不回家。
《塞下曲》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牵马去到河边饮水,然后渡过冰冷河水,水与秋风都十分的寒冷。
在广袤的占城之上,夕阳还没有落下,但是只能在昏暗中看到临洮。
当年的长城经过的一次战争,当时的战士们都雄姿英发,斗志昂扬。
自古以来,长城都是黄沙弥漫,有的只是遍地的野草和白骨。
《从军行》与《塞下曲》虽然都作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但是两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是不一样的。
《从军行》是表达王昌龄想要去到战场上面,杀敌建功的意愿。
而《塞下曲》所表达的却是王昌龄的非战思想,因为王昌龄深切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想要呼吁人民百姓以及统治者结束战争,避免更多的人失去性命。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王昌龄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一位大诗人,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昌龄最擅长的问题,便是七绝。
而王昌龄的七绝诗,多数都是边塞诗。
那么,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呢?王昌龄画照王昌龄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的边塞诗,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是乐府旧体,来描写在边疆战场建功杀敌的战士的保家卫国之心。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王昌龄(12501300)是南宋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
在他的诗中,边塞主题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表达诗人的忧伤情感。
本文将从边塞的概念、边塞情怀和王昌龄边塞诗的创作特色三个方面,以《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为标题,对王昌龄边塞诗作品进行分析。
首先,边塞是指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为防御外来侵略,政府把军队驻守在边陲地区,形成一支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兵政机构,由郡中以外的军队组成的军事建制。
由于当时边陲境遇艰险、处境险恶,部队的生活状况十分恶劣,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等同样落后。
这种生活和社会况味,也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作中,卓越地表现出来。
其次,从边塞情怀来浅析,王昌龄是一位朴实而敦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总体上以沉重的情感描述和记述边塞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多以留守的士兵的处境为中心,感叹士兵的英勇和边塞的沉闷与凄凉。
例如他的《瘴疠山》:>早知今日艰苦,当年何必当兵。
部落到边荒,早把破烂衣著。
三军过后尽弃,何处青山目。
鹰禽犹饶无情,人间何处识秦!这里充满了仇恨、失落、怨恨和毅力等情怀,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和士兵命运的惆怅和哀伤。
最后,从王昌龄边塞诗的创作特色来析,他的边塞诗具有浓重的忧伤情感,多以贫穷、愁苦、凄凉等素材为题,但诗中仍占据相当部分的空间,以运用壮丽、悲伤、凄凉及沧桑等词语,表达着其内心的深沉情怀。
此外,他的边塞诗更多以概括语句表现苍凉的境地,有时还会加入宗教语言,来表达苦难的生活状况,以形成更加强烈的感受力。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边塞诗以深沉的情怀,形象地描述边塞的苍凉境况,充分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悲哀和怨愤情绪,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在南宋诗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昌龄《闺怨》赏析

王昌龄《闺怨》赏析《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王昌龄《闺怨》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闺怨作者: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8、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白话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
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
黄莺始咔即娇人。
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边塞诗以婉约派的风格,流畅自然的语言,深情的诗意,广为传诵。
王昌龄边塞诗中,挂念家乡,爱慕佳人,歌咏自然,抒发爱国情感等主题,颇具个人特色和时代价值。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是对家乡的思念和怀念。
他用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乡音乡情的珍视。
如《从军行》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句话表达了王昌龄因从军离家多年后重返故乡时,乡亲们的语音依然没有改变,而自己却已经老去的心境,引人深思。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还有许多关于爱情和女性的描写。
他以细腻柔情的笔触,描摹了自己和情人之间的恋爱情感和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如《登乐游原》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何处寻觅玉人痕,杏花村路依依。
”这句话表达了王昌龄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婉约柔情的诗歌风格。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自然景观也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
他以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描绘了内蒙古高原上的草原、羊群、牧民等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如《塞下曲》中“万里寒沙连大漠,百年辛苦旧中华,骏马休惊白日暮,长林人未到凭轻舟。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边塞平原的苍黄郁葱,以及王昌龄的坚毅愤慨。
最后,王昌龄的边塞诗不仅表现出他个人的艺术特色,更展现了唐代边塞文化的特征和时代价值。
唐代边塞地区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汇地带,地处西北军事要地,历经战争和动荡,诗歌中显示出了边塞士人的激情和坚毅。
总之,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婉约的语言、深情的诗意、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唐代华丽诗歌的佳作之一,表达了他对家乡、爱情、自然和祖国母亲的浓浓情感,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誉。
王昌龄诗歌审美赏析

王昌龄诗歌审美赏析作者:杜春霞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22期摘要;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是完整而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确立意境范畴的第一人。
他不仅深入分析了意境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且还以其“三境说”,揭示了意境的深层特点,并又在其“三格说”中探讨了意境营造的方法和途径,为形成和丰富这一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王昌龄;愁怨之美;悲豪之美;清正之美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2-0224-01一、王昌龄宫怨、闺怨诗中的愁怨之美在王昌龄的宫怨、闺怨诗中,大都反映了嫔妃、宫女和思妇的孤独、寂寞、无奈和伤感,表现了她们心中不尽的愁,体现了她们胸中无声的怨。
她们心中的愁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她们胸中的怨有如万箭穿心,令人无比伤感。
她们本可以有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不公,使她们失去了幸福。
在这个受到压抑的社会里,她们愁荡心间,进而由愁产生希望和幻想,幻想自己能再一次得到幸福,但现实的残酷使她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滅以至于绝望。
终于怒填前胸,悲愤难抑。
这怨有如滚滚洪流,要将这压抑她们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堤岸冲垮。
这些现象在王昌龄的宫怨、闺怨诗中得到了大量体现,表现在审美观照上,那就是艺术化了以后的愁之美、怨之美。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王昌龄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称作“愁怨之美”。
二、王昌龄诗歌中的悲豪之美这里所说的悲豪之美主要指诗人的一些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凉、悲痛、苍茫之美和豪气冲天的气势美。
如《塞下曲》四首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这几句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寥的塞外风景图,那里环境艰苦,寒冷非常。
而诗中最后两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则更是一幅悲凉的景象。
诗人通过对塞外这一个个悲凉景象的描写,尤其是最后一句让人心痛的描写,控诉了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悲惨处境。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边塞诗以豪迈悲壮、凄凉疾苦的风格闻名于世,并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王昌龄的生平、边塞诗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着手,试论王昌龄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道途,号金谷,人称王道途,唐代杭州人。
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以豪放豪迈、悲壮凄凉为主要特点。
王昌龄生于唐睿宗景云四年(698年),出身官宦家庭,自幼酷爱文学。
他早年曾留学京城长安,后在外任职,历经边塞,亲眼目睹了当时边塞壮丽的风光和战争的惨状。
他以诗为战马,笔为长矛,表现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热爱和对战争的深切关注。
唐代,正值边塞战事频繁的时期,王昌龄亲身体验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他的诗作充满了边塞风光和悲壮豪放的气息。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豪放凄凉的风格而著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凉州词》。
这首词中,王昌龄描绘了凉州的壮丽风光和人们艰难的生活,表现了当时边塞风光的美丽与残酷。
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句中的“一片孤城”字字饱含了对当时边塞城市的孤寂和凄凉,给人一种壮志凌云、悲壮悲凉的感觉。
整首词以雄浑的词藻和深刻的含义,表现出了王昌龄对边塞军民的关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凉州词》被誉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之作,成为后世文人青睐和传颂的对象。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王昌龄被誉为“边塞诗之雄才”,成为了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边塞诗以其豪放悲壮的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边塞诗在后世文学中具有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边塞诗风格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艺术内涵,使其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简述王昌龄七绝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

王昌龄七绝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家天子”。
他以七绝诗
著称,诗作多以边塞从军、宫怨闺情、饯行赠别等为题材,反映了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王昌龄七绝诗的语言具有圆润、蕴藉的特点。
他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同时,他善于运用平仄声调,使诗歌韵律感极强,读者阅读起来倍感舒适。
其次,王昌龄七绝诗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他的诗中常常融入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评价,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他的诗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最后,王昌龄七绝诗具有雄浑、高亢的风格。
他的诗歌常常以雄浑、高亢的语言表现自己坚定、自信、爱国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综上所述,王昌龄七绝诗具有语言圆润、蕴藉,意境深远,风格雄浑、高亢的特点,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深受后人推崇。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第一篇: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摘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国力的不断增强,使诗歌得到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领土的不断扩张与巩固,出现了很多以“边塞”为题材的诗人。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边塞诗歌成就最高的当属“七绝圣手”王昌龄,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七绝;艺术特色文学是带有时代烙印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社会状况。
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盛唐气象”。
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份子向往功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边塞军旅的豪情生活,边塞雄奇壮伟的景色,最足以引起向往建功立业的盛唐知识份子的感情共鸣。
他们热烈的向往、追寻边塞生活,极为自然地留下了他们那些气势豪雄情感昂扬的边塞诗,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这种激越昂扬、达观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种为国、为君、为社稷的强烈的外敛意识和追求。
这种追求和意识激发了文人出世的热情。
综观盛唐诗歌流派,唯边塞诗派最能表现盛唐之音。
吟唱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的王昌龄就是边塞诗人的杰出的代表。
王昌龄一生写诗无数,尤其擅长七绝诗的创作,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
唐朝的大文学家殷璠对王昌龄的评价甚高,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说王昌龄的诗是“中兴高作”1。
王昌龄的边塞诗雄浑苍茫,慷慨昂奋,既反映了盛唐时代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和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弥漫着英雄主义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于诗中寄托了对征战于大漠苦寒中的将士的深切同情,并且对统治者某些用人不当的情形表示了深1王克让:《〈河岳英灵集〉集注》。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6年版,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婉的讽意。
王昌龄边塞诗的数量并不算太多,但几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为《从军行》、《出塞》两组组诗。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王昌龄的边塞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心理描绘,展现了边塞战争和边塞将士生活的壮美和艰辛。
以下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首先,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边塞将士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从军行七首·其四》中,他描写了一个边疆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通过描绘远方的荒凉和孤独,以及战士的坚韧和决心,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和边疆将士生活的艰辛。
其次,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运用场景和意义的完美结合,使每一首诗都成为一幅独特的风景画。
他的诗歌中常出现沙漠、雄关、古城、雪山、篝火、羌笛等边塞特有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例如,《从军行七首·其五》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战旗半卷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边疆战场的紧张和激烈。
再次,王昌龄的边塞诗语言简练明快,寓意无穷。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有力,每个字、每个词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出塞二首·其一》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歌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起句,暗示了边疆的历史厚重和悠远,而“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现了坚决保卫国家的决心和信念。
最后,王昌龄的边塞诗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来丰富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例如,《从军行七首·其三》中:“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平水漫香。
烟尘不到大旗折,河边看取汉衣裳。
”诗歌通过描绘关城榆叶的疏黄和沙平水漫的景象,再结合烟尘和大旗折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暗示了将士们的英勇和无畏。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心理描写、场景刻画、语言简练明快、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等特点著称,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边疆将士的豪情壮志和决心,也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复杂情感。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摘要:一、引言二、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1.心理描写细腻2.场景意义完美结合3.诗歌简练明快,艺术成就高三、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分析1.《凉州词》2.《塞下曲》四、结论正文:一、引言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以王昌龄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点,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二、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1.心理描写细腻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表现出微妙多变的感情。
他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的内心世界,为宋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奠定了基础。
2.场景意义完美结合王昌龄的诗歌将场景、意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曾亲身经历边塞生活,所以在诗歌中,他真实地描绘了沙漠、雄关、古城、雪山、篝火、羌笛等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形成了一组壮丽的边塞画卷。
3.诗歌简练明快,艺术成就高王昌龄的边塞诗语言简练、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言均意足,寓意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
三、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分析1.《凉州词》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戍边将士在凉州艰苦的生活和思乡之情。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景物描写,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寓意着戍边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塞下曲》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场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顽强。
诗中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们为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甘愿投身战场,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四、结论总之,王昌龄的边塞诗具有心理描写细腻、场景意义完美结合和诗歌简练明快等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盛唐的主旋律,而且详细描绘了边塞风光和边疆战场场景,同时捕捉到了士兵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王昌龄(854-936),清朝建国帝王皇太极的后裔,也是著名的唐末边塞诗人,以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情感表现和诗歌的思想表达不仅赢得了四海的赞誉,也深入人心。
此外,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八股文的主要成分。
在边塞诗风格的发展史上,被称为“边塞流派”,为近代边塞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篇幅将对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进行浅析。
首先,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体现在文学风格上。
他的边塞诗句式紧凑,文字洗练,惊人的节奏感,表达朴实、淡雅,材料和修辞都精炼而且大气磅礴。
其次,王昌龄边塞诗表现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大量运用自然语汇叙述自然场景,又用朴实的语言和精准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边塞诗中感受到悠悠的深情,令人倍感慰藉。
最后,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表达也十分鲜明。
他把愤慨写入边塞诗,表达了对遭受折磨的百姓,对沉浸在苦难中的人们的惋惜,抒发了他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具有明显的边塞气势和思想。
在总结阐述中,王昌龄边塞诗有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思想表达,这也是它独特的风格特色所在。
丰富的情感表达,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诗歌的思想表达,表达的不仅是自身的思想,还是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变革的期待;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所蕴含的深远思想,而这种深远思想正是今天边塞诗最值得怀念之处。
回顾王昌龄边塞诗的发展历史,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思想表达,正是将唐末边塞诗发展到更高水准,深入人心的关键原因。
他的诗歌也是八股文的主要成分,在边塞诗的发展史上被称为“边塞流派”,也为近代边塞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表现在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思想表达三个方面,即文学风格紧凑、表达朴实、材料和修辞都精炼;丰富的情感表达,用朴实的语言和精准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抒发了他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具有明显的边塞气势和思想。
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所蕴含的深远思想,使得今天的边塞诗不仅受到各时代读者的喜爱,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导语】《闺怨》是唐代诗⼈王昌龄描写上层贵妇赏春时⼼理变化的⼀⾸闺怨诗。
前两句写不知愁怨,后两句写⼼理忽然转变,全诗没有刻意写闺怨,但怨之深重在这⼀⼼理变化中暴露⽆遗。
先抑后扬,耐⼈寻味。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昌龄的诗词《闺怨》,欢迎阅读!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和题⽬“闺怨”偏离,说少妇沉浸在天真⽆邪的⼩⼥⼉情怀中,从来不知离别之苦。
下句“春⽇凝妆上翠楼”是⽤具体⾏动展⽰她“不知愁”的⼼理。
她独⾃⼀⼈赏春,还不忘盛装打扮⼀番,似乎是纯粹的欣赏春⾊,⾃娱⾃乐,还稍带与春花争妍⽃艳的意味。
她之所以“不知愁”,除了少不更事,⽣活条件优渥外,也有时代风⽓的影响,“觅封侯”是当时很多⼈的选择,她当然也会对此充满幻想。
这两句为“抑”笔,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写怨与悔蓄势。
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猛然⼀转,刻画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理变化过程,从⽽切合“闺怨”的主旨。
“忽见”⼆字,下得似乎有些突兀,因“陌头杨柳⾊”是登楼最常见到的景⾊,并⽆令⼈惊异之处。
但结合少妇的⼼理,可以看出,那陌头杨柳⾊忽然引发了她的联想与想象,或青春易逝、折柳赠⼈等,这⼀切,都促使她从内⼼深处冒出⼀个以前她未明确意识到过,⽽此刻却变得⾮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个“悔”字,正是此诗闺怨之题旨。
王昌龄的这⾸七绝,通篇叙别情⽽不着别字,⾔离愁⽽⽆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感时恨别,诗⼈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句,语境⼀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怍,当推此⾸为第⼀。
此即《国风》妇⼈感时物⽽思君⼦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绝句实具风雅遗⾳。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

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王昌龄的边塞诗,它们有着怎样的的艺术风格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希望大家喜欢。
王昌龄(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5年至757年之间),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
家境贫寒,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
开元十一年客于河东并州、灏州。
开元十二年,即诗人二十七岁以及其后数年间,又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州、临洮、玉门关一带。
在其早年生活中,曾经写过一首《塞上曲》来表现这段经历。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相噪于林间,八月的暑气透过重重的绿林,塞外却好像已近秋天,道上处处飞扬着枯黄的芦草。
风挟着地上扬起的尘沙刮过客子的耳畔。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年轻的诗人在漫游边塞时自己的亲身经历。
历史中少年的王昌龄是一个慕侠尚气、喜欢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
”《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就是他的自白。
其边塞诗作品中多是以乐府旧题写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明人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艺苑卮言》)因此王昌龄也被后代人称为“七绝圣手”、“七绝长城”。
在我看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融合了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显得非常真实和感人,而隐藏于诗歌内容背后的艺术表现力也十分的突出,这就使得王昌龄的边塞诗不论其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都非常精彩,下面就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意境开阔首先,在王昌龄的诗歌中意境开阔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艺术特征,在其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开篇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宏阔广大的.战争的背景,“长云”“雪山”“遥望”通过环境的渲染和地理上的辽阔,充分的表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一战场上厮杀的惨烈以突出将士们的英雄杀敌的气概。
边塞哀愁与闺中幽怨融合的典范

边塞哀愁与闺中幽怨融合的典范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是一位“位卑而名著”的诗人,他生于公元七世纪九十年代,出身寒微,但少有大志,希望被人重用而博取功名。
他在《上李侍郎书》中所说:“昌龄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他虽命运多羁,仕途坎坷,但在诗坛上,却有“诗家夫子”之称,尤以七言绝句最为擅长,故有“七绝圣手”之誉。
在同时代诗人中,可以和李白的七绝争胜的,只有王昌龄。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幽雅,边塞诗、送别诗以及山水诗都有佳作,其诗具有独创性又富于鲜明的时代性,将边塞哀愁和闺中幽怨有机地加以融合,体现出独特的风格美。
一、艺术手法上,表现的是委婉曲折的含蓄美王昌龄的诗,运用艺术手法,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力求尽善尽美地表现含蓄之美。
如著名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写离家万里戍守边塞的士卒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却没有直接刻画戍卒们在黄昏秋风中吹笛和对亲人的思念,而是笔锋一转,写万里之外的“金闺”中妻子对出征丈夫无尽的思念以及幽幽的愁绪。
从“万里愁”可知其思念和哀愁之深远。
其实,这是用深层反衬的手法,如同诗坛巨匠杜甫的《月夜》以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反衬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一样,对面落笔手法更见戍卒思念之情的深沉急切。
另一方面,用反衬法表现了出征的丈夫和闺中妻子彼此的思念,将边塞哀愁与闺中幽怨融为一体,因而这种思念具有了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更富有现实意义,即对边塞战事带来的夫妻分离、夫愁妻怨的弊端予以揭露。
此诗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蓄之美尽在其中。
王昌龄诗作风格的含蓄美还蕴含于抒情色彩极浓厚的景物刻画和环境描写之中,如《长信秋词五首》之五: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这首诗选取了“长信宫”、“昭阳殿”、“白露堂”、“红罗帐”等几处生活环境,又通过“秋月明”、“捣衣声”、“细草迹”来衬托“不胜情”——诉不完的苦楚无奈,道不尽的幽怨凄凉。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诗歌—《出塞》赏析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诗歌—《出塞》赏析导语: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下面让我们走进《边塞》这首诗。
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王昌龄《塞下曲》及赏析

【导语】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到语句组合三⽅⾯都体现了诗⼈对典雅劲健的语⾔艺术风格的追求。
总结王昌龄的诗三⼤特点就是:语⾔简练⽽内涵丰富;⽂辞平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表现曲折,意境深远。
其中不少是⽤⽐兴、寄托⼿法,抒写了诗⼈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
王昌龄诗亦善⽤典故。
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
下⾯是为⼤家带来的王昌龄《塞下曲》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塞下曲唐代:王昌龄饮马渡秋⽔,⽔寒风似⼑。
平沙⽇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长城战,咸⾔意⽓⾼。
黄尘⾜今古,⽩⾻乱蓬蒿。
译⽂牵马饮⽔渡过了那⼤河,⽔寒刺⾻秋风如剑如⼑。
沙场⼴袤⼣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次鏖战,都说戍边战⼠的意⽓⾼。
⾃古以来这⾥黄尘迷漫,遍地⽩⾻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饮(yìn)马:给马喝⽔。
平沙:⼴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肃岷县,以临近洮⽔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长城战”之语。
昔:⼀作“当”。
长:⼀作“龙”。
⾜:⼀作“漏”,⼀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侧⾯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句的“饮马”者就是军⼠。
诗中的“⽔”指洮⽔,临洮城就在洮⽔畔。
“饮马”须牵马⼊⽔,所以感觉“⽔寒”,看似不经意,实则⼯于匠⼼。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
⾜见其风不但猛烈,⽽且寒冷,仅⽤⼗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含蓄之美。如著名 的《 从军行七首》 其一 :
烽 火城西百尺楼 , 昏独 坐海风秋 。 黄
更吹 羌 笛 关 山月 。 那金 闺 万里 愁 。 无
上。” 但作为读者 , 我们必须要有 扎实 的文学 、 史
学知识 , 理解诗 中的典 故 。 掌握诗歌创作 的时代
背景 . 这样才能挖 掘“ 不尽之意 ” 而领 略 、 享受诗
明的时代性 .将边塞哀愁 和闺中幽怨有机地 加
以融合 。 体现 出独特 的风格美。
一
长信 宫 中秋 月明 。 阳殿下捣衣声。 昭
白露堂 中细草迹 。 罗帐里不胜情。 红
这首诗选取 了 “ 长信宫 ” “ 、 昭阳殿” “ 、 白露 堂 ” “ 罗帐 ” 几 处生 活环 境 , 、红 等 又通 过 “ 秋月
1 6 ‘
笺嚣 誊 萼 鬟
现 出来 的
一
个 出塞者 都 能 获得 功 名 而 封侯 . 昌龄也 没 有 王
他 王 昌龄 诗 中抒 情 形 象 的情 感 . 有愁 和怨 之 成 为众 多 出塞 者 队伍 中 的幸 运 儿 两 次 出塞 的 具
把功业难成 的 特征 . 这一特征是王诗幽远深沉的情感美的感情 结果只是留下 了颇有价值 的诗篇 ,
文学作 品中的情感有 两种 ,即作 品中主人 无论是 以及幽幽的愁绪 。从“ 万里愁 ” 可知其 思念和哀 公的情感 和作者 的情感 。王 昌龄的诗作 ,
愁之深远。其实 。 这是用深层反 衬的手法 , 同 抒情主人公 的情 感还是作者流露 出的情感都具 如
诗坛 巨匠杜甫 的< 月夜 》 以妻子对 自己的思 念反 有 幽远深 沉之美 .并且往往 通过诗歌所表 达的
二、 在情 感表达上 。 现的是 幽远深 沉的情 体
这 首诗写离家万里 戍守边 塞的士卒对 家乡 歌 的含蓄美。 亲人 的思念 。却没有直 接刻画戍卒们在 黄 昏秋
风 中吹笛和对亲人 的思 念 。 而是笔锋一转 . 万 感 美 写 里 之外 的“ 闺” 金 中妻子对 出征丈夫无尽 的思念
诉不完的苦楚无奈 , 道不尽 的幽怨凄凉。
、
、 捣衣声 ” “ 、 细草迹 ” 衬托 “ 胜情 ” 来 不 —— 艺术手法上 。 表现的是 委婉 曲折的含蓄 明 ” “
美
王 昌龄的诗 。 运用 艺术 手法 。 追求 “ 着一 不
吴乔 的《 围炉诗 话》 卷一说 :诗 贵有含蓄不 “
字 。 得风流 ” 艺术效果 , 求尽善 尽美地 表 尽 之 意 .尤 以不 著 意见 声 色故 事 议论 者 为最 尽 的 力
衬诗人对家 中亲人 的思念一样 .对面落 笔手法 表层情感 即抒情 主人公 的情感来表现诗 歌的深
诗歌的 更见戍卒思念之情 的深沉急切。另一方面 , 用反 层情感 即作者抒发的情感 。因此可 以说 ,
衬 法表 现 了 出征 的丈 夫 和 闺 中妻子 彼 此 的恩 幽远深沉的情感美是通 过抒情主人公 的情感表
最为擅长 。 故有“ 七绝圣手 ” 之誉。在同时代诗人 彩极浓厚 的景 物刻 画和环境描写之 中 , 《 如 长信
之五 : 中, 以和李 白的七绝争胜 的 , 可 只有 王 昌龄 。他 秋词 五首》
的诗作 , 题材广泛 , 风格 幽雅 , 边塞诗 、 送别诗 以 及 山水诗都有佳作 .其诗具有独创 性又富于鲜
的 这种 浅 层感 情 上 . 不 能 理 解 王 昌龄 诗 作 的感 塞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是 出征的士卒 . 便 他们离家 情 美 的幽 远 、 沉 和 含蓄 。 作 抒 写 的是 “ 深 诗 一个 少 万里, 抛却了亲情 , 而且时刻都有丧身的危险。 一
从 之 基 础 。王 昌龄 创 作 的大 量 闺 怨诗 , 是 首先 抒 发 郁 闷形 诸诗 作 而 已。如 《 军 行 二首 》 一 : 就
抒 情主 人 公 的感 情 , 现 抒 情 形象 的愁 和 怨 。如 表 《 闺怨 》 : 闺 中 少妇 不 知 愁 。 日凝 妆 上 翠楼 。 春
他在 《 上李侍 郎书》 中所说 : 昌龄久 于贫贱 , “ 是 弊端予 以揭 露。此诗正所谓 “ 不着 一字 , 尽得风 以多知危苦之事 。” 他虽命运多羁 , 仕途坎坷 , 但 流”含蓄之美尽在其 中。 , 在诗坛上 。 有“ 却 诗家夫子” 之称 , 以七言绝旬 尤 王昌龄诗作风格 的含蓄美还蕴 含于抒 情色
鞭
边塞哀愁与 闺中幽怨融合 的典范
— —
浅析王 昌龄诗作 的风格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甘 肃 省 渭 源二 中 庆鼎学 李 翔
将边塞哀愁与 闺中幽怨融为一体 , 因而这种 王昌龄 在唐代 诗坛上 .是一 位 “ 位卑而名 念 , 著” 的诗 人 . 生于公 元七世 纪九 十年代 。 他 出身 思念 具 有 了广 阔 的社 会 内容 而更 富有现 实 意 即对边 塞战事带来的夫妻分离 、 夫愁 妻怨的 寒微 , 少有 大志 , 望被 人重 用而博取 功名 。 义 . 但 希
忽见 陌头杨 柳 色 。 教 夫婿 觅 封侯 。 悔
向 夕临 大 荒 . 风轸 归 虑。 朔
平 沙万 里余 。 鸟 宿何 处 。 飞
虏骑猎长原 。 翩傍河去。 翩 边 声摇白草。 气生黄 雾。 海
百 战苦 风 尘 , 年 履 霜 露 。 十 虽投 定远 笔 , 坐将 军树 。 未
此 诗 通 过 “ E凝 妆 上 翠 楼 ” 春 l 的少 妇 思 夫 表 现“ 闺怨 ” 闺 中少 妇 果 然 不 知愁 吗 ? 疑 答 案是 。 无 否 定 的 。 否 定 的手 法来 写 是表 现 愁 之深 沉 。 用 从
早知行路难 。 悔不理章 句。
“ 不知” 悔 教” 中间用 了相思意味极浓 的“ 到“ . 杨
诗作 表现了边庭的荒凉凄 苦以及征战而无
柳” 意象 , 勾起 了少妇思夫之情 , 一个 “ 字蕴含 功的哀怨之情 . 悔” 抒发 了诗人 希望和理想破灭之后
了多少的怨和愁啊 ! 这就表露 了主人公 内心的寂 的 悔恨 寞、 哀怨和思夫之情。 但是 , 我们如果停 留在诗歌 王 昌龄的边塞诗 , 还表现士卒的愁 和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