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卖唱”养育6名孤儿有一种爱叫“王宽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年“卖唱”养育6名孤儿有一种爱叫“王宽家”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这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的一段颁奖词。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宽,曾任郑州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退休后他在茶座卖唱十余年,挣钱抚养了6个孤儿,并将他们培养成受过良好教育、对社会有用的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越来越多的亲人,越来越大的家

1942年,王宽出生在河南省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王宽从小就表现出了戏曲表演的天赋。15岁那年,西藏豫剧团到淮阳招收随军学员,他瞒着家人报了名,然后跟着剧团来到了青藏高原。在常年的慰问演出中,王宽和小他6岁的王淑荣渐渐产生了感情,1965年两人在军营里喜结良缘。从此,二人唱遍青藏高原,被誉为军营里的“金豆子”。1982年,王宽夫妇俩转业调入原郑州市豫剧团。

正当两人准备好好为戏剧表演施展拳脚时,不幸降临了。王宽的外孙王海龙在一岁时被诊断为肌肉无力综合征。王海龙的爷爷奶奶相继生病离世,父母不堪承受高额的治疗费用

离了婚。王宽把王海龙接到自己的身边,巨额的医疗费用,让每年工资收入才3000多的王宽夫妇难以承担。为了能到

处进行商演挣到更多的钱,王宽夫妇不得已放弃了前程一片大好的剧团事业,申请提前退休。

1998年夏天,刚刚退休的王宽夫妇回淮阳县老家探亲,他们没有想到就是这次探亲,开启了他们养育孤儿的漫漫历程。

王宽夫妇住在亲戚家。那天王宽正和舅舅说着话,一群孩子跑到院里未玩。王宽看到其中有一个孩子头发乱莲蓬的,拖着长长的鼻涕,大冬天的,脚上竟然没有穿鞋子。他问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可怜,舅舅告诉他,这孩子叫袁钱粮,父母早已去世了,目前跟着常年生病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王宽心中一疼,他让舅舅叫上孩子,一起去他家里看看。

四处露风的屋子里,孩子的爷爷躺在床上,奶奶拄着拐杖在收拾屋子。袁钱粮的奶奶看到王宽,气喘吁吁地要给他下跪,“王宽啊,你可回来了,把这个孩子带走吧,我不一

定哪天就死了,这个孩子可怜,你们给他一碗饭吃,我死了都忘不了你。”王宽掏出200元钱递给孩子的奶奶,就在奶

奶颤抖着双手接钱的时候,蓬头垢面光着脚的小钱粮突然跑上前未,扑通一声在王宽面前跪下:“爷爷,俺想跟您学唱戏!您看,我还会功夫呢。”说完,跑到院子里翻起了跟头。王宽当即泪流满面,说,孩子,爷爷一定帮你,你先在家里

好好上学。王宽当时也想把孩子带走,但他想到家里已经有了一个残疾的外孙,再养活一个孩子谈何容易?

村里小学的校长听说王宽回来了,来看望他。说起袁钱粮,校长说,学校还有几个和他情况差不多的孩子,每年都交不起学费。

第二天,王宽来到村里的小学,校长叫出了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三兄妹。看着孩子被冻得铁青的脸,穿着补丁摞着补丁的衣服,王宽搂着他们问,你们叫什么名字啊?三个孩子低着头,扯着破烂的衣角,不住地哭。孩子的哭声像一把锯子锯在王宽的心上,生生地疼。问得多了,三个孩子才抬起头用泪眼瞥一下眼前的大人们。王宽的心都碎了,他掏出1500元钱,对校长说,先把孩子们的学费交了,以后他们的生活我会帮助想些办法。

王宽和老伴商量,这次回郑州,先带回一个丧父的王海波,因为他已12岁了,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实在耽误不起了。

王海波被带回了郑州。王宽找了几个学校,才解决了他的上学问题。但每到晚上,王宽和王淑荣夫妇就会谈论起留在老家的其他几个孩子。他们给每个孩子都买了一件乐器,找老师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学习,希望孩子们将未能有个一技之长,寒暑假就把孩子们接到郑州。但这样的情形仅仅维持了1年多时间,2000年,4个孤儿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

彻底没人监护了。知道这个消息后,王宽决定把孩子们都接到郑州。他对老伴说,这些孩子必须要救,真心实意地去救,你救他们一年两年有啥意思?这些孩子没亲人了,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王宽家的房子是当年剧院分配的两居室,只有近100平方米。以前,王宽夫妇、王宽的岳母以及外孙王海龙和他们收留的王海波5个人一起住还过得去,但现在增加了4口人,房间顿时拥挤起来。一大家子的吃、穿、看病、上学费用问题也随之而来。加上王宽夫妇同时还资助着老家一个患有渐冻症的孩子,多年的积蓄已经慢慢花完了。眼看着生活维持不下去了,王宽想重登舞台,去茶楼唱戏,挣钱补贴家用。王淑荣坚决反对:“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

也算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患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让你去,你这身体也不允许呀!”王宽对老伴吼道:“外孙要治病,你母亲要吃药,几个孩子要读书,我不去唱戏挣钱,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为了这些孩子,我什么人都能丢。”

2000年前后的郑州,街上有很多小茶楼可以听戏。这些茶楼都不足一百平方米,挂着红灯笼,一块绸缎挂上墙就算是个舞台。

以爱之名,他用生命在唱戏

那段日子,王宽每天晚上7点准时从家骑车出门,到茶楼“亮相”。所谓“亮相”,就是在演出开始前,去茶楼唱一

段,告诉老板和观众,当晚自己愿意在这里等着观众点戏。虽然王宽资格老,名气大,但点他戏的人不多。有时一晚上都等不到点戏的王宽坐在后台的角落,心如刀绞。运气好的晚上,有时能唱上一段,挣上60元钱。

那年深冬的一天,都早晨了,王淑荣发现王宽还没有回来,她赶忙和几个孩子去找。飘着大雪的郑州街头回荡着王淑荣和孩子们的呼喊声,她们匆忙而焦急的脚印,在清晨寒冷的积着厚厚冰雪的街道上,格外刺眼。

在一个通宵营业的面馆,王淑荣找到了喝得大醉的老伴。王宽睁开通红的眼睛,对老伴说:“我真没有用啊,昨晚一

场戏也没有被点到,几个年轻人还笑话我,这老家伙咋还不走哩,每天在这儿干啥哩,也点不上戏。”孩子们抱着爷爷

失声痛哭,昨晚还觉得没有脸再唱下去、决定放弃的王宽,看着几个孩子心疼的样子,又有了唱下去的决心,他要唱到这些孩子们都长大成人。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记者得知了王宽的故事,感动之下写了一篇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在《郑州晚报》上刊登。见报当天,王宽在茶楼的境遇就发生了变化。有好多人握着他的手说,王老师你了不起,你值得我们敬仰。还有的人说,王老师,从今天晚上起,只要我们在茶座就点你的戏。一个好心人还掏了500块钱给他,也没要他唱戏。

为了在表演中更受欢迎,有更高的收入,王宽在66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