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卖唱”养育6名孤儿有一种爱叫“王宽家”

合集下载

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 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 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颁奖词屠呦呦——春草鹿呦呦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疟药逐渐失效,国际上迫切寻找新型抗疟药。

在国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中国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

1969年, 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项目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素。

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颁奖辞】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郎平——雄心志四海重夺世界杯冠军的女排主教练郎平,原中国排球队著名运动员,现任中国女子排球国家队主教练。

郎平1978年入选女排国家队,多次获得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20世纪80年代,她是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赢得“铁榔头”绰号。

上世纪末,她和队友创下五连冠的佳绩,女排精神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

2002年郎平以100%的得票,正式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第一人。

2010年7月,郎平入选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

郎平退役后,赴国外进修、打球, 2013年4月25日,郎平重掌中国女排帅印,2014年带队获得了女排世锦赛亚军。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在2017年2月日播出,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的重头戏,每年举办一次。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和事迹,欢迎大家阅读!CCTV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大全感动中国2015年度十大人物为: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以及全体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磨刀老人吴锦泉:高节卓不群【感动中国事迹】吴锦泉,今年84岁,江苏省南通农民,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

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

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

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打拐夫妇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感动中国事迹】张宝艳,女,出生于1962年8月,吉林通化人,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始人。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王宽,男,1942年出生于河南淮阳县郑集乡,豫剧生角,国家一级演员。

20xx年2月,王宽获得“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奖。

20xx年5月24日,王宽夫妇获“CCTV年度慈善人物”奖。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之王宽的故事17年茶楼“卖唱”养育6名孤儿“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

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

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王宽的颁奖词。

王宽,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豫剧名家。

1998年,王宽从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的位置上退休,和妻子王淑荣凭借着并不丰厚的退休工资,收养了6个孤儿。

为了抚养这6个孩子,功成名就的王宽10余年风雨无阻,撑着多次病危的身体,去茶楼“卖唱”,将这几个孤儿养育成才。

十多年来,他们还为社会各界需要帮助的人士捐款超百万。

温暖需要传递、爱心需要弘扬。

王宽、王淑荣夫妇以退休之龄、17年含辛茹苦养育6名孤儿长大成人的大爱故事打动了社会各界。

他的事迹经河南以及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后,众多网友纷纷为这个爱心家庭点赞、祝福。

去年11月,王宽被中宣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去年12月底,王宽被提名为20xx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从忆苦思甜到同苦共甘“王宽家”感动亿万观众颁奖典礼上,王宽和老伴王淑荣相扶相携走上领奖台,并接受主持人白岩松的专访。

“苦尽甘来”和“忆苦思甜”,白岩松说,看到老两口他想起了这两个词。

王淑荣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她的老母亲带病去立交桥下卖烟贴补家用;孩子的鞋子穿烂了自己拿按钉固定一圈;为省钱她总是下午去买些卖剩下的便宜菜……说起这些,王淑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台下不少观众的眼里也噙满了泪花。

感动中国人物三入火海救人英雄王峰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三入火海救人英雄王峰事迹

核心提示|2017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二晚上八点,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如期播出,大河报率先并持续不断报道的三入火海救人英雄王锋,被评选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替王锋领奖的是他的妻子潘品。

“感动中国”颁奖现场,主持人白岩松读出“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

参与报道的大河报记者此前已应邀走进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录制现场,为我们传回了王锋获奖的瞬间。

颁奖现场,随着音乐的响起,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登台亮相,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序幕由此拉开。

第一位获得2016“感动中国”人物的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第二位就是王锋。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热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结识王锋观看电视短片,观众落泪了主持人白岩松说:“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日子是平和、平静、平常的,因此,太多的人在这样的日子里也是平凡的,虽然我们喜欢这样平静的日子,但是生活却又并不总是平静的,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些看似平凡的人,展现出他不平凡的那一面。

”“结识王锋——”白岩松的话音一落,背景墙大屏幕上播放了王锋的电视短片:2016年5月的一天,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谁也不会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这座楼里熟睡的人们。

大约凌晨一点多,一楼大厅的电动车短路起火,火势迅速蔓延,睡在一层的王锋一家四口是最早被惊醒的人,王锋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出后又立刻折回头救出妻子和儿子。

想到二楼住着的托教老师和两个学生,王锋毫不犹豫再次冲进火海,把他们安全送出。

而楼上还有房东一家四口和十几个邻居,王锋在爆炸声中,第三次冲入火海,挨家挨户敲门示警。

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最容易逃生出去的王锋三进火海被烧成了一个炭人。

王锋全身烧伤面积达92%,双眼烧伤,肺部呼吸道重度烧伤……王锋火海救人的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媒体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了很多细节,其中就拍到了王锋最后一次出来呼救时,绵延50米的血脚印。

2016年高中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2016年高中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17 年来收养 6 名孤儿,并培养他们成才,其间历尽艰辛。“我做的事儿没啥可说的,人都有怜悯之心,搁 谁都能做到,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我不帮他们,心里不安。”王宽平静地说。
大爱无言,浸润无声。前不久,屡获殊荣的王宽入围央视 2015“感动中国”候选人。12 月 28 日,记者走近 王宽,聆听和感受一个关于美德和善行的爱心故事。
2016 年高中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昨晚的颁奖现场,当王宽和老伴王淑荣走上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雷动。
王宽,74 岁,男,河南退休艺术家,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 年,刚刚退休的王宽收养了第一个孩子,此后,他就开始与家乡的孤儿们结缘,先后收养 6 个孤儿。
夫妻俩的退休金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茶楼不比舞台,他的“点唱率” 却并不高,常常坐冷板凳。于是,66 岁高龄的王宽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 赢会挣钱,养活 6 个孩子, 供他们上学。在将近 10 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 随叫随到。
17 年栉风沐雨,5 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最小的老六今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在王宽夫妇的 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的孩子经常上街义演,据统计,10 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 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在郑州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5 个来自淮阳农村的孤儿管王宽和他老伴儿王淑荣叫爷爷和奶奶,“他们很 小的时候没了爹妈,就管我的儿子和女儿叫爸爸和妈妈,我们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很温暖、很幸福。”王淑荣欣 慰地说。

“王宽家”的爱超越血缘触动人心

“王宽家”的爱超越血缘触动人心

媒体记者回忆采访“王宽家”●央视《热线12》栏目:“是爱,串起了一家无血缘的人”央视12套《热线12》栏目4次播出“王宽家”专题2015年10月26日,央视12频道《热线12》栏目摄制组来到王宽家。

摄制组导演告诉记者,郑州报业集团持续报道的“王宽家”的故事,令每天都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选题的她,看过之后就再也无法释怀。

她在央视工作9年,采访过很多全国各地的爱心善举,但“王宽家”故事依然深深触动了她。

在拍摄采访中,有一个王宽练习书法的镜头。

王宽老师写下的是“戏坛行者 梨园耕夫”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王宽说:“这是我的自勉。

‘行者’和‘耕夫’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一定要沉下去,用心把戏演好,把爱心事业做好。

”央视12套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栏目,在2015年11月28日11点59分,播出了“王宽家”的第一期节目——《豫剧演员17年“收养”5个苦孩子》。

2016年1月1日中午12点,《热线12》元旦特别节目《热度故事》,又播出了《爷爷奶奶我的家》,继续讲述“王宽家”温馨感人的故事。

1月8日11点59分,《热线12》再次播出《河南郑州:豫剧名家茶楼跑场 17年“收养”5个孩子》。

1月9日11点59分,《热线12》第4次播出“王宽家”专题:《河南郑州:王宽夫妇“收养”孩子已长大 为报养育之恩助起圆梦》。

央视记者:自从拍摄了“王宽家”,现在每天都听豫剧央视12套的名牌栏目,连续4次播出同一个家庭的故事,在他们历年来播出的专题片中并不多见。

《热线12》官方微信对“王宽家”节目的预告中深情写道:“爱是无私,让人不图回报;爱是奉献,让人彼此包容。

他们都有不幸的童年,但因为有爱,才把这些没有血缘的人串联起来,正是那些充满了爱心的人,才让他们变得幸运,体会到家的温暖。

”而有过切身体会的央视记者,更是成了“王宽家”的忠实粉丝。

她在微信中不断向朋友圈发布着“郑州好人”的消息。

当《热线12》栏目每次要播出“王宽家”的节目时,她都会提醒大家注意收看。

【最新】买买提江事迹心得体会-word范文 (13页)

【最新】买买提江事迹心得体会-word范文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买买提江事迹心得体会篇一:感动中国201X心得体会篇一:201X感动中国观后感201X感动中国观后感201X感动中国>观后感(一)《感动中国》的力量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

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当网络上炒作国人素质低下,缺乏精神传承,每年的感动人物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他们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

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始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国家和人民的人。

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与他们相遇,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把美好代代延续。

201X感动中国观后感(二)——赢在坚持今天观看了201X《感动中国》节目的颁奖典礼,其中有两个令我很是感动,一个是语文教师曾经的校长莫正高,一个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人民教师值得我尊敬和敬仰,身为人师,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平凡而伟大,生前捐助那多的贫困学生,同时以校为家的敬业精神值得我赞扬,还有一定他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去尊敬他,这一点值得我学习的,身为人师这是我一年多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如果教师把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那应该不是多大的问题,201X坚持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分享,路在自己的脚下,看你如何去做好!!还有一个就是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也是一个平凡中彰显伟大值得别人去敬佩的人,他的一句话很是令我感动,不管干哪一行,总要把它做好,总要做出点成绩来,一个平凡的岗位页会显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给他的颁奖辞是: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央视“面对面”“王宽家”

央视“面对面”“王宽家”

主持人:颁奖现场您和爱人为何眼中含泪?王宽: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这是最大的荣誉和奖赏2月21日21点30分,央视新闻频道名牌栏目《面对面》播出了《王宽:卖唱救孤》专题节目,这场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近半个小时的时长,详细报道了王宽的感人事迹,再次带观众重温了王宽栉风沐雨17年养育6名孤儿的大爱故事。

全国观众通过荧屏了解到感动中国人物王宽更多、更生动、更详实的感人事迹,更多地了解了这个“大爱郑州”的“王宽家”故事。

《面对面》主持人“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王宽“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2月21日晚的节目在2015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一段纪实影像中徐徐展开。

解说上显示:“201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揭晓,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宽,为抚养6名孤儿茶楼卖唱10余年,被授予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面对面》主持人古兵问王宽:“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举着奖杯和鲜花的时候,其实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王宽说:“我很激动,也很高兴,大家对我这么认可,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

想想这17年确实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劳劳累累的,孩子们也长大了。

”这一路走来,遇到很多困难,也得到很多帮助,提起这些往事,王宽记忆犹新。

《面对面》主持人“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王宽“看着袁钱粮的奶奶拄个拐棍,恨不得给我跪下,心里很不是滋味”节目中的解说词这样介绍王宽:“王宽,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出任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妻子王淑荣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豫剧演员。

1998年夏天,刚刚退休的王宽和妻子王淑荣回周口市淮阳县老家探亲, 就是这次探亲,开始了王宽夫妇养育孤儿的历程。

”主持人问: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王宽回答说:“好多小孩都到院里去玩,其中有一个孩子叫袁钱粮,脏兮兮的,老想跟我们套近乎,看着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个孤儿。

王宽家当选“2015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王宽家当选“2015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王宽家当选“2015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6年第3期“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2月14日晚8时,熟悉而感人的旋律回响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2015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对郑州观众来说非同一般的是,由郑州报业集团率先报道并持续关注的豫剧名家王宽,因“为救孤,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含辛茹苦十六年”入选年度人物。

郑州,成为全国所有城市中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大爱之城”,名不虚传。

他们温暖着中国,感动着我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重磅打造的精品栏目,自2002年起,每年从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社会各行各业中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温暖着中国,感动着我们,可谓“亿里挑一”。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评选”去年12月启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节目组共收到选票近2000万张,最后经评选委员会的综合评定,确定了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和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帮助“ 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夫妇张宝艳、秦艳友,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最帅潜水员官东,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重夺世界杯的女排主教练郎平,共同入选2015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当王宽老两口走上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雷动当晚的颁奖现场,当王宽和老伴王淑荣走上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雷动。

1998年,年近退休的王宽、王淑荣夫妇在回乡探亲期间收养了第一个孤儿,此后3年,他们陆续从老家收养了6名孤儿,加上外孙,两位老人有限的退休金要养育7名孩子。

生活压力大,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鼓足了勇气,走进省会街头茶楼“卖唱”以补贴家用。

风雨无阻的“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日复一日地去茶楼唱戏。

每天从晚上8点半到第二天凌晨5点,六七个茶楼来回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范例5篇650字2021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范例5篇650字2021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范例5篇650字2021年近几年,《感动中国》节目的收视率不断攀升,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示范.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昙花一现,虽短暂,可她毕竟绽放过;鸟儿在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可他毕竟飞翔过;烟花,虽然终究烟消无踪,可它毕竟绚烂过……我们虽不认识您,但您给我们带来的太多太多.〝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1林俊德,您虽然走了,但我们永远怀念您.林俊德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人.他_52年入伍,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的任务.但在_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但是他还没有完成他的遗愿……他带给我们的,我想,是忠于职责.现在的社会上官员贪污.以公徇私的现象很普遍.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却默默无闻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是真正的战士,他为的是国家.是人民的利益,他用50年默默坚守信念,让我们永远记住他,记住他那可贵的精神_—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才是我们中国更加强大起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要献出微不足道的小力量,就能感动中国.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2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落下了帷幕.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诗人曾经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心的某种渴望.感动,是我们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看到那些人面对信仰和追求的义无反顾和淳朴,或许对今天习惯于功利也擅长于钻营的我们大多数来说,他们很傻.的确,他们傻的让我们为他们价值观的单一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文化多元的当下),因为在追逐个人名利与权势时,他们却在为改善这个世界而努力,不单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坚守真正的高兴,唯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才给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悦的来源,但付出后的喜悦更持久.我们要相信那些美好,相信它们,你和我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对身边的人而言,远离现实和功利的我们会带给他们更多阳光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还没有那样博大的胸襟,也没有高尚的奉献精神,也不要气馁,并不是每个人都要那么高尚,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积极的道德和消极的道德里面,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和精力践行积极的道德,那么我们可以先从消极的道德开始,选择不伤害.不破坏.不贱踏.所以,我们要做个温暖的人,你我温暖,身边的人就温暖,世界也会有温暖!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疲于张开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处处都有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献.踏实严谨的老前辈,也有积极进娶钻研努力的年轻人,有关怀体恤员工的领导.也有相互关爱的同事,都闪耀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一点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张开眼睛,去发现身边小细节中隐藏的,被忽略的感动吧!都说中国梦,中国梦其实源于每个人普通的梦,关键在于有爱,在于坚持爱.传承爱.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明天会截然不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3〝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一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下午放学时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动中国看完这一部影片后,不禁令我充满无遐的联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想与体会.还记得获奖的人分别有:勇于救助生命的魏青刚.坚持助学的丛飞.勇于为国奉献的黄伯云.为人们降服务的李春燕.自强自立的洪战辉.信守承诺的陈健.残疾而不自卑邰丽华.为国鞠躬尽瘁的杨业功.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为国奉献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还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的事迹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展示了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保家卫国,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杨业功让我受益匪浅,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到达了遥远的天堂,但他的事迹与他那光辉英勇的形像将会永远烙印我的心中,永不遗忘,他是中国军人的最佳楷模,他为了工作废寝忘餐,为了工作日夜奔波,为了工作而劳心劳力,他对国家的心血比他的家庭重要多得很,就连在逝世的前一刻,他仍然惦记他的工作,惦记着他曾经无私奉献过的国家,他是人性中一束束光辉,令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司令而自豪.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足以令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光,令我的心海如巨浪般澎湃,滔滔不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着,回荡着……在这此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残疾艺术家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而成了聋哑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很悲惨,但邰丽华却度过了这些难关,从不幸的沉渊到艺术的顶峰.她每天辛苦地练习,强迫自己去练,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与心血来完成自己理想,她以实际的行动与相对的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她的可怜与同情,让群众对她刮目相看,向他们证明了残疾人的能力,展现了尽管有缺陷的生命的蓬勃,显示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向我们表达出了心灵至美与震撼,让我们感受到了没有语言的美与魅力,散发出从失中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4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向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更像一部荡气回肠的激情诗篇,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灵,感受着质朴真诚的心声,让我们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赞叹致敬,更凝聚着民族的正能量,点燃着美好的中国梦.是的,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是一个不缺少英雄的国度,更是一个不吝啬感动的民族,整个颁奖现场,真情与感动交织,生命与伟大交融.十位〝感动中国人物〞就像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弓腰扛背,沐雨栉风,用粗糙的双手擦亮了爱心捐赠的〝金字〞招牌;无私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用无尽的善良为千千万万的宝贝照亮了回家的幸福征程;〝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老人用一生的爱岗敬业创造健康生命的福音;刚刚过世的闫肃老人与人民始终心连心,唱出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世纪赞歌……当他们的故事一一呈现在眼前时,我们不由得感慨,感慨他们的执着坚守,感慨他们的毕生追求,感慨他们的艰辛付出,然而又不难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百姓中的一员,遭遇着人生的坎坷,经历着命运的磨难,但他们在逆境之中划出了人生漂亮的弧线,其坚定的信念与崇高的道德就是留给我们最好的一笔精神财富,有了这些,再普通的人生也不会暗淡,再沧桑的命运也会闪光.整台颁奖盛典,真情涌动,大爱奔涌.爱祖国,爱得矢志不移;爱他人,爱得义无反顾;爱百姓,爱得全心全意;爱家人,爱得炽热如火.正是有了这份浓浓的爱,才有了工作中的勇于担当;才有了名利中的淡泊如水;才有了行动中的奉献自我;才有了家庭中的患难深情.久久地感悟着〝感动中国〞人物的不凡事迹,我们不禁汗颜于自身的渺小,为曾经的牢骚满腹而羞愧,为昨日的贪图安逸而自责,为以往的追逐功利而检讨.那么只要行动,就为时不晚,只要追逐的方向不变,只要奋进的动力不减,恪守本职也能升华价值,坚守平凡也能荣光无限.感动中国人物,叩响大爱强音.在为_〝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骄傲与感动之际,我们也将面对新一年的明媚征程,不妨也用朴实的双手擎起爱的火把,不仅照亮脚下的路,也能温暖身边的人,我们由衷地坚信,爱的力量聚沙成搭,人人献出一缕爱的春晖,世界则会春暖花开.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2月_日晚,亿万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分享〝国人年度精神盛宴〞.由我省推荐的_〝感动中原〞年度人物——王宽当选〝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这是河南人第_次站上这个舞台._年茶楼〝卖唱〞养育6名孤儿〝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王宽的颁奖词.王宽,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豫剧名家._98年,王宽从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的位置上退休,和妻子王淑荣凭借着并不丰厚的退休工资,收养了6个孤儿.为了抚养这6个孩子,功成名就的王宽10余年风雨无阻,撑着多次病危的身体,去茶楼〝卖唱〞,将这几个孤儿养育成才.十多年来,他们还为社会各界需要帮助的人士捐款超百万.温暖需要传递.爱心需要弘扬.王宽.王淑荣夫妇以退休之龄._年含辛茹苦养育6名孤儿长大成人的大爱故事打动了社会各界.他的事迹经河南以及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后,众多网友纷纷为这个爱心家庭点赞.祝福.去年_月,王宽被中宣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去年_月底,王宽被提名为_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从忆苦思甜到同苦共甘〝王宽家〞感动亿万观众颁奖典礼上,王宽和老伴王淑荣相扶相携走上领奖台,并接受主持人白岩松的专访.〝苦尽甘来〞和〝忆苦思甜〞,白岩松说,看到老两口他想起了这两个词.王淑荣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她的老母亲带病去立交桥下卖烟贴补家用;孩子的鞋子穿烂了自己拿按钉固定一圈;为省钱她总是下午去买些卖剩下的便宜菜……说起这些,王淑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台下不少观众的眼里也噙满了泪花.〝军功章里你占60%,我占40%.〞王宽由衷地说.王宽坦言,他当时已经60多岁,再到茶楼去〝卖唱〞,遭受了不少白眼,有时一晚上连登台的机会都没有,他心里憋屈呀.可为了孩子们,他一直咬牙坚持着,〝我的这些孩子都是孤儿,他们上学.吃饭.穿衣都很难,家里一点着落都没有,怎么办?我和我爱人说接回郑州,咱们同吃同住,把孩子养大成才.孩子们抱着我放声大哭,我说孩子们放心,只要我在,不会让你们上不起学,一定叫你们幸福地活下去.〞王宽的话引起全场热烈的掌声.白岩松又问:〝刚开始是苦尽甘来.后来是忆苦思甜.然后就是同甘共苦.现在就变成同苦共甘了,幸福了吧?〞王宽老两口幸福地笑了,他们说,两个女孩都大学毕业,现在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几个男孩也都工作了.但这些孩子们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交不起赞助费,孩子们上学成了老大难,郑州市南阳路一小当时的张校长听说他们的事迹后,免费接收了孩子们;后来去茶座唱戏,大家都知道王宽挣钱养孤儿的事情,纷纷伸出援手,都来点他的戏.〝我的家庭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孩子们也都长大成才了,我能不高兴吗?我现在是心花怒放呀.〞王宽高兴地说.最后,这幸福的一家人走上舞台,拉板胡.吹笙.弹古筝……在孩子们的演奏下,王宽唱起了豫剧.〝好!〞〝太棒了〞〝真好听啊!〞观众们连连鼓掌叫好.颁奖典礼录制刚结束,观众们纷纷与王宽夫妇合影留念.〝我的眼泪一直在流,王宽的事迹非常感人,他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大爱弘扬了河南人的传统美德.我是河南人,我很自豪.‘王宽家’已经成为一个爱的符号,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在北京工作了20多年的朱军梅感动地说.〝养育6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儿,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我又羡慕又敬佩,如果将来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也要伸出援助之手.〞来自山西太原的观众李震英说.捧着沉甸甸的奖杯,王宽激动地说:〝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要感谢河南父老乡亲对我的支持.我也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今后我不仅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更要带领孩子们把爱心传承下去,去帮助更多的人._年间几多河南人〝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感动中国》自_年推出以来,向全国观众推荐了100多位〝感动中国〞人物.在这份名单中,河南人的身影,从来都是浓墨重彩的存在:张荣锁.任长霞.洪战辉.魏青刚.王百姓.李剑英.谢延信.武文斌.李隆.李灵.胡佩兰.刘洋.陇海大院.王宽……_年来,一个个河南人先后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在录制现场,专访完王宽老两口,白岩松感慨地说:〝我大概查了一下,从河南走出来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应该在全国的省份里不是排第一就是第二.我一直有个想法,大家应该有共识,甭再说河南人.贵州人.上海人.广东人等等,咱们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他的话音未落便引起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据悉,同时当选〝感动中国〞_年度十大人物的还有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最帅潜水员官东,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率领中国女排重夺世界杯冠军的郎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5篇650字。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 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 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 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 的故事说不完。
【人物事迹】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 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 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 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 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 “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 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 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 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 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 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 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 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 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 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人物事迹】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 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 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 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 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 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 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 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 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 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 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 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记者一路同行,记录下每一次的感动

记者一路同行,记录下每一次的感动

“王宽家”赴京录制《感动中国》颁奖典礼2月14日晚上,央视一套播出“2015感动中国”颁奖盛典。

众望所归的王宽代表“王宽家”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并且和去年郑州报业集团全国率先报道的“陇海大院”一样,作为10位获奖人物的最后一个压轴出场。

当王宽和夫人王淑荣站在舞台中央,举起奖杯,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现场很多观众热泪盈眶……而在王宽家得到央视通知进京录制颁奖典礼,郑州报业集团的记者团队便一路相随,记下了许多感人瞬间。

出发 风雪天赶赴北京接到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的通知,全家要进京去录制颁奖典礼,王宽和夫人王淑荣并没有特别激动,他们收养5个孤儿,十几年间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酸甜苦辣。

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当然,老两口还是很高兴,因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属于王宽家,也代表着郑州形象,传达着河南声音。

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就要到北京,王淑荣挨个给孩子们打电话,让他们准备行装,然后让最小的汪欣负责买火车票。

订的是早上9点的高铁票,7点左右,孩子们就陆陆续续赶到了。

老大汪海波来得最早,他娴熟地把海龙从床上抱到轮椅上。

汪雯和汪欣则帮助王淑荣给大家准备早餐。

老二汪文胜和老三袁钱粮,则把要带的笙、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精心装好。

快到8点的时候,社区送他们的车到了。

为了不让司机师傅多等,王淑荣嘱咐王宽带齐每天要吃的药,催孩子们抓紧吃点早餐,自己则用电吹风给王海龙做发型。

海龙是个爱美的小伙子,特别在意头型,而姥姥最懂他的心意。

8点30分,送王宽一家的商务车来到了郑州东站的进站口。

与受邀到北京采访此次活动的郑州报业集团的5名记者会合。

当日室外天气很冷,见面后大家嘘寒问暖,像一家人。

从出门开始,老大汪海波就承担了护送王海龙的职责,抱上抱下,一路推行。

在他们的少年时期,当海龙的渐冻症发作后,就是比他大2岁的汪海波一直负责用轮椅接送他上学。

临上车前,“王宽家”和“王宽家采访小组”合影留念。

大家面对镜头,异口同声地说:“加油!”火车启动不久,车窗外飘起了雪花。

王宽:“卖唱救孤”感动中国

王宽:“卖唱救孤”感动中国

王宽:“卖唱救孤”感动中国作者:杨红彬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年第03期寒风中,74岁的王宽老人向我走来。

他驻足站定,像一棵苍松,又似一座雕像。

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头发梳得十分整齐,没有一丝凌乱。

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唇角的一抹浅笑,眉间的一丝淡愁.都显得那么凝重、从容。

收养孤儿、茶楼“卖唱”、赈灾义演……此前,有关他的故事我听过许多,不过,因为是听来的,总觉得有点“肤浅”。

渐渐地,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肤浅”的不是故事,而是自己。

难忘18年前小钱良的一跪1998年冬天,王宽和老伴王淑荣一起回老家探亲。

这一次,8岁的袁钱良闯进了他们的视野。

小钱良8个月大时,父亲撒手人寰,还没满周岁,母亲又撇下他远嫁他乡。

在爷爷奶奶的照料下,他一天天长大。

当时,小钱良的奶奶卧病在床,爷爷干不动体力活,一家人全靠四邻八舍的救济艰难度日。

王淑荣掏出200元塞给孩子的爷爷。

就在这时,蓬头垢面的小钱良光着脚丫子跑到她跟前,扑通一声跪下:“奶奶,俺想跟您学唱戏!”话音儿刚落,他便在院子里翻起了跟头。

望着小钱良那天真无邪的眼神,夫妇俩动了侧隐之心,可想到家里还有个患病的外孙——王海龙,快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这一次,他们没有把袁钱良带走。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淑荣发现王宽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她知道,小钱良的事揪着他的心。

最终,他们还是接来了小钱良。

1942年,王宽出生在周口市淮阳县郑集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4岁时,他进入西藏豫剧团,开始挣钱贴补家用,后与师妹王淑荣喜结连理。

1 982年,王宽与王淑荣一同考入郑州豫剧团,并在后来任业务团长。

1998年,王宽退休。

在外漂泊的那些年里,王宽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他无法尽孝,都是几个姊妹在照顾二老,乡亲们也帮了不少忙。

有一天晚上,母亲突发急病,还是村上的几个年轻人用担架将老人抬到了医院。

一件件,一桩桩,乡亲们的好他都记在心上,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加倍偿还。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1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

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

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

98岁的胡佩兰奶奶一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格桑吉德教书的那个地方,拍的那个小孩子,穿的那么脏,那么破,我们随便给他们一点也是好的,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好意思浪费,怎么好意思随便把衣服什么的丢掉,应该捐出去。

还有捡破烂资助孩子上学的刘盛兰爷爷,他活的那样勤劳;还有为孩子凑学费在生命的最后抢时间为孩子们绣制清明上河图的母亲姚厚芝,时间对她来说多么宝贵,我想她每天都会企盼哀求上天能多给他一点时间,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所浪费的今日,是昨日殒身之人所期盼的明日。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

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感动中国》观后感22月14日晚,央视“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揭晓,郑州10余年卖唱养大5名孤儿的豫剧名家王宽成功入围。

他也成为“感动中国”栏目开办14年来第13位入围的河南人。

王宽是周口市淮阳县人,国家一级演员。

1998年,王宽从郑州市豫剧团退休,回老家探亲时,陆续收养了5个孤儿,并将他们带到郑州养大成人。

为了养育5个孤儿,这位豫剧“名角”穿梭于大大小小的茶楼“卖唱”,抓住一切机会拍广告、演电影,虽劳累成疾,心脏病多次复发,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但他仍背着家人偷着唱。

“王宽家”这个春节不一般

“王宽家”这个春节不一般

赞王宽文 ︳光宇 力建中原自古多圣贤,大爱郑州有王宽。

豫剧名角转茶楼,开腔新唱救孤戏。

重返舞台抱仁义,再当爷娘学前贤。

善心一片暖人心,大爱无言天下传。

郑州有大爱文 ︳李刚太(郑州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原有大树,轩辕植桑梓。

郑州有人家,大爱闻遐迩。

一对老夫妻,六个孤贫子。

虽无血缘亲,但有心灵美。

收养兼教化,授技教廉耻。

悠悠十七年,辛勤育天使。

如此慈善心,高山共仰止。

君不闻郑州好人多,连续三年感中国。

十四年中九入选,中原厚土有温暖。

感动中国感动天,善爱德荣正扬帆。

人间充满正能量,中华事业更兴旺。

慈善表彰会上见王宽家文 ︳邵中秋(郑州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事迹动人靓报端,雷动掌声热泪潸。

赶唱辛劳风雨梦,换来哺育血汗钱。

群孤命运成奇丽,双鬂沧桑变皤斑。

赞颂歌中犹奋举,担当大爱看中原。

王宽夫妇赞文 ︳吴国顺(郑州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春风缕缕润心魂,大爱倾情气象新。

舍利救孤崇善举,中华梦蕴照乾坤!南柯子·春回雨后松文 ︳吴国顺雪大风前舞,春回雨后松。

爱心映日昭德荣,济困帮贫几度救孤童!正义千秋在,厚德意万重。

丰情善举誉英名,银发中原灿灿耀寰中!“王宽家”这个春节不一般春节,是合家欢聚的时刻,是放松身心的假期,是一家老小辞旧迎新、共享天伦之乐的节日。

而这个春节,对于2015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王宽一家来说,在欢乐之余还有爱心奉献。

这个特殊的幸福大家庭,始终保持着助人为乐的传统,连春节也不例外。

正月初七,记者再次来到王宽家,听他们聊了聊自己过年的事儿,再一次为他们的大爱之心所感动。

看到报道后 老两口决定掏出积蓄让患癌母子过个好年王宽老两口是看了2月1日《郑州晚报》AA07版上刊登的《母子同患癌症 慈母为儿放弃治疗》报道后,十分同情,连着几天都在念叨,最后决定拿出积蓄,帮助可怜的母子俩过个好年。

2015年12月,25岁的年轻妈妈刘博和她1岁的儿子宋皓轩从南阳邓州老家来到郑州求医。

宋皓轩一出生便被诊断为肝母细胞瘤,万幸的是,他的情况属于早期,由郑大一附院的专家实施了手术,取出了肿瘤。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为糊口茶楼卖艺王宽的住房也不宽敞,只有104平方米,一下子多了5个孩子,再加上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这个家显得很拥挤,“没办法,男孩女孩只好分别打地铺睡觉”。

夫妻俩每月退休金合起来才3000多元,供孩子吃饱穿暖和上学,显然是杯水车薪,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

“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也算是个名人,怎么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不拦你,你这身体也受不了啊!”一说要去茶楼唱戏,王淑荣坚决反对。

但眼见生活捉襟见肘,王淑荣又不得不答应丈夫。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曾称赞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

”但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其正统表演在茶楼里并没有受到茶客们的看重。

与年青演员相比,他的“点唱率”并不高。

“上台率高的年青演员有时一晚上就能挣上千块,而我有时候一晚就只能登台一次,挣60块钱。

”王宽感慨道:“有时候整个晚上也没人点唱,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惹得很多人说闲话。

心里也难受过,但想到我是来挣钱养家糊口的,倒也释然。

”为孩子,王宽想得很周到。

除了文化课学习,他有意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有利于将来谋条生路”。

王宽对妻子说,“咱要早些教孩子们一技之长,也好让孩子将来谋条生路。

”“先是教他们唱戏,收效甚微,后来让他们自选学习一种乐器,效果很好。

”王宽说。

每天早晨上学之前,王淑荣都会带孩子在金水河边练功,熟悉的人才知道王宽夫妇做了收养孤儿的义举,随后引起媒体关注。

“感谢媒体报道,我在茶楼的‘点唱率’高了起来,那时腰里带着BP机,有时一晚上能跑五六个茶楼。

”王宽说:“也有人直接拿500块钱给我,说王老师你唱不唱都行,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后来,王宽还学习川剧的“变脸”并加以创造性发挥,“我的变脸是变成花脸就唱花脸,变成老生就唱老生,把脸谱和人物角色结合起来,受到茶客们的欢迎”。

为了6个孤儿,国家一级演员茶楼“卖唱”

为了6个孤儿,国家一级演员茶楼“卖唱”

为了6个孤儿,国家一级演员茶楼“卖唱”
张勇林
【期刊名称】《中州统战》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王宽,今年已六十挂零,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副团长。

他出生于周口市淮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酷爱戏剧。

1956年,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到淮阳招生,16岁的他瞒着爹娘报了名,跟着剧团从一马平川的豫东平原登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张勇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1
【相关文献】
1.茶楼卖唱,为了孤儿的新生 [J], 杨静涛;怀杰
2.建立孤儿保障制度保障孤儿健康成长——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强孤儿保障工作 [J], 闫晓英
3.浅谈农村中小学孤儿、半孤儿的教育——浅谈农村中、小学孤儿、半孤儿的教育[J], 王必贵
4.后现代茶楼背后的文化思想——浅析《漂浮的空间:九十年代之后的成都茶楼》
[J], 肖凌霞
5.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 [J], 杨静涛;怀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王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王宽

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王宽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王宽导语:“王宽家”故事感动了全国,王宽登上了xx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领奖台,入选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下面是网为您收集的材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颁奖词】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典范。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

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

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

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

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

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

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

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含辛茹苦16年,养孤育孤的王宽、王淑荣夫妇的故事感动了郑州、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

14日晚,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如约而至,郑州报业集团记者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王宽家和他们一起收看盛典。

记者走进王宽家时,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省市媒体近十家,不少邻居亲朋也都来到这里,人们和王宽一家围坐在一起,聊着王宽夫妇养孤育孤的感人故事,感慨颇多。

王宽老师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坦言,在媒体的关注下,理解、支持自己的人越来越多了,感谢郑州报业集团及旗下媒体,时时为他们的善行鼓与呼。

热热闹闹的王宽家,电视上的颁奖典礼催人泪下,很多人眼中都泛着晶莹的泪花,人们笑中带泪,说着大爱郑州,大爱河南!媒体人纷纷表示,王宽老师把人类最温暖的慈悲情怀化为行动,值得我们广泛传播!有一种爱叫“王宽家”,让人泪奔,我们将继续跟进报道,传递“郑”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年“卖唱”养育6名孤儿有一种爱叫“王宽家”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

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

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这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的一段颁奖词。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宽,曾任郑州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退休后他在茶座卖唱十余年,挣钱抚养了6个孤儿,并将他们培养成受过良好教育、对社会有用的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越来越多的亲人,越来越大的家1942年,王宽出生在河南省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王宽从小就表现出了戏曲表演的天赋。

15岁那年,西藏豫剧团到淮阳招收随军学员,他瞒着家人报了名,然后跟着剧团来到了青藏高原。

在常年的慰问演出中,王宽和小他6岁的王淑荣渐渐产生了感情,1965年两人在军营里喜结良缘。

从此,二人唱遍青藏高原,被誉为军营里的“金豆子”。

1982年,王宽夫妇俩转业调入原郑州市豫剧团。

正当两人准备好好为戏剧表演施展拳脚时,不幸降临了。

王宽的外孙王海龙在一岁时被诊断为肌肉无力综合征。

王海龙的爷爷奶奶相继生病离世,父母不堪承受高额的治疗费用离了婚。

王宽把王海龙接到自己的身边,巨额的医疗费用,让每年工资收入才3000多的王宽夫妇难以承担。

为了能到处进行商演挣到更多的钱,王宽夫妇不得已放弃了前程一片大好的剧团事业,申请提前退休。

1998年夏天,刚刚退休的王宽夫妇回淮阳县老家探亲,他们没有想到就是这次探亲,开启了他们养育孤儿的漫漫历程。

王宽夫妇住在亲戚家。

那天王宽正和舅舅说着话,一群孩子跑到院里未玩。

王宽看到其中有一个孩子头发乱莲蓬的,拖着长长的鼻涕,大冬天的,脚上竟然没有穿鞋子。

他问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可怜,舅舅告诉他,这孩子叫袁钱粮,父母早已去世了,目前跟着常年生病的爷爷奶奶过日子。

王宽心中一疼,他让舅舅叫上孩子,一起去他家里看看。

四处露风的屋子里,孩子的爷爷躺在床上,奶奶拄着拐杖在收拾屋子。

袁钱粮的奶奶看到王宽,气喘吁吁地要给他下跪,“王宽啊,你可回来了,把这个孩子带走吧,我不一定哪天就死了,这个孩子可怜,你们给他一碗饭吃,我死了都忘不了你。

”王宽掏出200元钱递给孩子的奶奶,就在奶奶颤抖着双手接钱的时候,蓬头垢面光着脚的小钱粮突然跑上前未,扑通一声在王宽面前跪下:“爷爷,俺想跟您学唱戏!您看,我还会功夫呢。

”说完,跑到院子里翻起了跟头。

王宽当即泪流满面,说,孩子,爷爷一定帮你,你先在家里好好上学。

王宽当时也想把孩子带走,但他想到家里已经有了一个残疾的外孙,再养活一个孩子谈何容易?村里小学的校长听说王宽回来了,来看望他。

说起袁钱粮,校长说,学校还有几个和他情况差不多的孩子,每年都交不起学费。

第二天,王宽来到村里的小学,校长叫出了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三兄妹。

看着孩子被冻得铁青的脸,穿着补丁摞着补丁的衣服,王宽搂着他们问,你们叫什么名字啊?三个孩子低着头,扯着破烂的衣角,不住地哭。

孩子的哭声像一把锯子锯在王宽的心上,生生地疼。

问得多了,三个孩子才抬起头用泪眼瞥一下眼前的大人们。

王宽的心都碎了,他掏出1500元钱,对校长说,先把孩子们的学费交了,以后他们的生活我会帮助想些办法。

王宽和老伴商量,这次回郑州,先带回一个丧父的王海波,因为他已12岁了,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实在耽误不起了。

王海波被带回了郑州。

王宽找了几个学校,才解决了他的上学问题。

但每到晚上,王宽和王淑荣夫妇就会谈论起留在老家的其他几个孩子。

他们给每个孩子都买了一件乐器,找老师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学习,希望孩子们将未能有个一技之长,寒暑假就把孩子们接到郑州。

但这样的情形仅仅维持了1年多时间,2000年,4个孤儿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彻底没人监护了。

知道这个消息后,王宽决定把孩子们都接到郑州。

他对老伴说,这些孩子必须要救,真心实意地去救,你救他们一年两年有啥意思?这些孩子没亲人了,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王宽家的房子是当年剧院分配的两居室,只有近100平方米。

以前,王宽夫妇、王宽的岳母以及外孙王海龙和他们收留的王海波5个人一起住还过得去,但现在增加了4口人,房间顿时拥挤起来。

一大家子的吃、穿、看病、上学费用问题也随之而来。

加上王宽夫妇同时还资助着老家一个患有渐冻症的孩子,多年的积蓄已经慢慢花完了。

眼看着生活维持不下去了,王宽想重登舞台,去茶楼唱戏,挣钱补贴家用。

王淑荣坚决反对:“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患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让你去,你这身体也不允许呀!”王宽对老伴吼道:“外孙要治病,你母亲要吃药,几个孩子要读书,我不去唱戏挣钱,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为了这些孩子,我什么人都能丢。

”2000年前后的郑州,街上有很多小茶楼可以听戏。

这些茶楼都不足一百平方米,挂着红灯笼,一块绸缎挂上墙就算是个舞台。

以爱之名,他用生命在唱戏那段日子,王宽每天晚上7点准时从家骑车出门,到茶楼“亮相”。

所谓“亮相”,就是在演出开始前,去茶楼唱一段,告诉老板和观众,当晚自己愿意在这里等着观众点戏。

虽然王宽资格老,名气大,但点他戏的人不多。

有时一晚上都等不到点戏的王宽坐在后台的角落,心如刀绞。

运气好的晚上,有时能唱上一段,挣上60元钱。

那年深冬的一天,都早晨了,王淑荣发现王宽还没有回来,她赶忙和几个孩子去找。

飘着大雪的郑州街头回荡着王淑荣和孩子们的呼喊声,她们匆忙而焦急的脚印,在清晨寒冷的积着厚厚冰雪的街道上,格外刺眼。

在一个通宵营业的面馆,王淑荣找到了喝得大醉的老伴。

王宽睁开通红的眼睛,对老伴说:“我真没有用啊,昨晚一场戏也没有被点到,几个年轻人还笑话我,这老家伙咋还不走哩,每天在这儿干啥哩,也点不上戏。

”孩子们抱着爷爷失声痛哭,昨晚还觉得没有脸再唱下去、决定放弃的王宽,看着几个孩子心疼的样子,又有了唱下去的决心,他要唱到这些孩子们都长大成人。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记者得知了王宽的故事,感动之下写了一篇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在《郑州晚报》上刊登。

见报当天,王宽在茶楼的境遇就发生了变化。

有好多人握着他的手说,王老师你了不起,你值得我们敬仰。

还有的人说,王老师,从今天晚上起,只要我们在茶座就点你的戏。

一个好心人还掏了500块钱给他,也没要他唱戏。

为了在表演中更受欢迎,有更高的收入,王宽在66岁那年专程去学习了川剧绝活“变脸”。

“变脸”表演难度高,学习过程也复杂,脸谱类型不同,与之相搭配的亮相、身段要求也不一样。

这对年轻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66岁的老人?王宽每天练七八个小时,一天下来,身上疼得难以忍受。

特别是夏天,要穿几层服装,戴数层面具,练完功都快虚脱了。

经过半年多的刻苦练习,王宽的“变脸”技艺终于炉火纯青,他还探索出一条豫剧、变脸和书法相结合的新路子,边变边唱边进行书法创作,成为他到各地表演的热门节目。

孩子大了,花费也更大了,王宽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有时一夜要去十几个茶楼赶场子。

有时还要去外地演出,往往到家时已是凌晨两三点,有时刚躺下,剧场里一个电话“王老师有人点你的戏”,王宽便赶紧翻身起床。

长期高强度的生活让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他常常感到心脏不舒服,有时疼起来满头大汗。

但想到几个孩子,他还是咬着牙强忍着不适继续演出。

2009年一次演出后,王宽倒在了回家的路上,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之后转院到北京,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出院后他不顾医生让他静养的嘱托,只休息了几天,便又开始了赶场的生活。

十几年间,因为过度劳累,他住了十几次院,光病危通知就下了四五次。

他交代王淑荣:“假如我抢救不过来,这些孩子也不能抛弃。

你一定要坚持下去,真不行了,咱有亲戚朋友,再不行了,可以求助于社会。

我们一定要把孩子们养大成人,帮他们走向社会。

”感动中国,爱在传承2014年6月6日晚上,王宽带领6个孩子参加了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在哥哥妹妹的伴奏下,唱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还说出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梦想:希望为姥爷、姥姥举办金婚典礼。

“我以前可以弹键盘,去年手不能动了。

我不知道我这个病将来会怎么样,什么时候就不能唱歌了。

姥爷、姥姥为我们操劳了十几年,我们希望他们在结婚50年时有一个完美的金婚纪念。

”正在后台看孩子们演出的王宽王淑荣夫妇感动得相拥而泣。

《中国梦想秀》节目最终给了王海龙25万元梦想基金,王宽让他自己决定怎么花这笔钱,王海龙全部捐献给了西安一名需要做肾脏移植的病人。

2014年10月,“渐冻渐暖――渐冻人王海龙个人演唱会”在郑州市青少年宫举行。

在这场演唱会上,王宽一直为之奔波的“渐冻人爱心基金”同时成立,现场筹集到善款近12万元,为10户渐冻人家庭各送了一台空调。

王宽很欣慰,他这些年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技艺,更是怎么样去做人。

多年的言传身教,早已让孩子们养成了乐善好施的优秀品德。

现在每次王宽老师有义演或慈善活动时,总是会看到几个孩子的身影。

他们总说“爷爷做好事做了一辈子,现在我们要像爷爷一样,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些年,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救助西瓜哥的现场,都能看到他们一家子的身影。

曾有人粗略地统计过,这些年王宽夫妇为慈善事业的花费大约有150余万元。

2016年2月14目,王宽当选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经历过三次心脏搭桥手术的74岁的王宽老人,再也不用去“卖唱”了。

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老大王海波当了司机,老二汪文胜、老三袁钱粮做了教练,老四王海龙做了酒吧的驻唱歌手,老五汪文娜在幼儿园做老师,老六汪仪欣大学毕业也刚刚找到了工作。

人生好比一场戏,生旦净末丑都在演自己。

王宽用他的人生,演绎着一场动人的人间大爱。

编辑/刘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