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浅谈中国企业逆袭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车!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浅谈中国企业的逆袭之路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当时我们生产世界上超过70%的玩具,60%的自行车和40%的电脑成为全球工厂。但是形成对比的是2010年interbrand(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全球最佳品牌榜单中国企业无一上榜。这是因为中国虽然企业总量大、数量多,但大多为给别人代工的oem(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企业,“世界工厂”这个称号表面风光,单实则绝大多数公式深陷在“代工、没利润、投入不足、缺乏技术、持续代工、没利润”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于是我们开始求变,从2010年到今天,中国企业最漂亮的逆袭发生在手机行业。从不入流的华强北山寨机,到在苹果三星的阴影下苟延残喘的廉价低端机,再到2019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十中有七家都是中国厂商。中国手机品牌可以说是完成了吃瓜群众完全没敢想象的成就。手机产业链已经够复杂了,操作系统、指纹识别、触摸屏、电源管理、图像传感器,生产链上重点公司加起来有上百家。而市场规模如果算上衍生的市场包括配件、内容订阅和服务总规模可以达到上万亿美元。这种体量不仅能造神出一个市值数万亿的苹果。还能继续推动华为、OPPO、小米等更多巨头,给中国人创造几千万的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就业岗位。

那么我们会就此停下吗?其实每个中国人都会在心里想过这个问题:“中国工业到底可以走多高?”其实下一个答案倒是并不难找,自信的人早就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那座耸立在每个人家门口的山峰,现代工业体系皇冠上的明珠:造车。

当你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被记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或者骑着小电驴遇到突然下大雨的时候,正好又看到女朋友坐上别人副驾的时候,你是否暗暗发誓我要买辆汽车?对吧?汽车是通俗意义上最吸金,人类最绕不过去的王道工业产品。当然,这也意味着造车的门槛更高、技术山头更多,意味着中国想分这一杯羹更难。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前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概念横空出世,好像一个全新的风口已然来临。国家瞅准机会立即押注,很多车企一窝蜂的涌上来开始做这件事,做了几年,有倒闭的、有坚持的、也有出头的。现在就让我们来聊聊中国造车为什么那么难。

1885年,卡尔本茨在德国曼海姆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汽车,这标志着现代汽车的诞生。次年戴姆勒制造出打在四冲程发动机的四轮汽车,奠定了现代汽车的基本构造。车造出来自然是要卖的,当时汽车作为新兴产物、产量低并且价格贵。几乎每一个购买汽车的客户都是事业

有所成就的中产阶级,他们购买汽车后经常举办比赛。戴姆勒汽车公司的以为客户叫作埃米尔·耶利内克,他驾驶着以他女儿命名的汽车夺得冠军,兴奋之余建议戴姆勒公司以梅赛德斯作为旗下新款汽车的名字。于是便有了有戴姆勒公司的梅赛德斯系列汽车,一战后奔驰与戴姆勒合并,这便是现在梅赛德斯奔驰的由来。现在我们提到奔驰,脑海中浮现出的关键词往往是“豪华”“高端”,由与其汽车发明者的身份奔驰汽车在营销推广方面更乐于将自己的历史地位展现给客户,甚至可以说奔驰汽车的方方面面都要围绕营造“豪华感”来服务。

除去以奔驰为首的德系车,我们平时生活中也常见到日系车。“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句成功的广告语,那说的就不是豪华了,而是耐操,这就是后来者的命运。丰田集团的创始人,丰田佐吉一开始是做织布机的,做成织布机大往后他去欧美旅游,看到满大街都是汽车就想着振兴日本工业。怎么振兴?只能从拆别人车借鉴开始,果然是读书人,不寒碜。1934年丰田太子丰田喜一郎买了一台克莱斯借鉴造型,又买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德国产DKW 小奇迹牌汽车,交给丰田佐吉的侄子(丰田英二)进行拆解仿制。1935年丰田终于弄出了一辆G1卡车和一辆A1轿车,不过被外人嘲笑是南瓜,上街路试也被日本人看不起。不过丰田的运气还是可以的。赶上二战,得到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搞着搞着成为日本军方车辆的主要供应商。战争结束后,日本工业百废待兴,丰田瞅准时机改造卡车工厂,开始为普通市民造小型轿车。在1966年,丰田推出重量级产品“卡罗拉”,由于经济、耐用的市场定位,横扫市场,带着丰田品牌芜湖起飞。

从奔驰和丰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发展汽车这种高技术、高成本的制造业,政府扶持、历史机遇、技术积累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如果要发展燃油车的话,你想想:政府扶持没有,因为没理由,历史机遇没有,因为没打仗。技术积累可能有一点吧,拧螺丝。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品牌没有故事。问就是凭空出现的,那消费者要买你,凭什么呢?这就是现实。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政府主导,先在别的领域用起来。我们没有丰田在战争时期的历史机遇,那就只能是政府在官方层面的配车上先用让民众看到国产品牌的车也是可以开的,也没有那么容易坏,这是第一步。当然,这只能解决品牌故事有没有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故事有没有内涵和豪华附加值的问题。第二个办法,就是绕过内燃机,直接以全新的技术和概念搞颠覆性的降维打击。特斯拉横空出世就是这样。直接以全新的技术和概念搞颠覆性的降维打击。马斯克的商稿都是怎么写的?马斯克习惯使用被称为第一性原理(广义解释:从头计算,不需要任何实验参数,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流常量,就可以得到体系几台的基本性

质的原理)的底层思维,意思就是我做产品就不参考过去的那些老产品,这样就不会陷入做产品就是一定要这么做的思维定式,从而才能制造出真正创新的产品。听上去很有道理是吧,不然特斯拉怎么下个雨车里到处漏水呢?可能这就是完全创新的代价之一。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已经发现了,前面两个解决办法,好像这几年新能源车都有在做啊。是的,新能源汽车确实是中国车企遇到的一次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政策红利和特斯拉故事带动的资本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新能源品牌如过江之鲫,突然全冒出来了。我们就提取国产品牌中较突出的相对有技术积累的一家车企为例,来聊聊国产汽车弯道超车这件事。它是谁呢?其实选择也不多,就是比亚迪。

1995年,王传福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主要生产镍镉、镍氢电池。当年的大哥大售价可以达到上万元,技术出身的王传福认为只要有制造电池的能力,和对电池要求越来越高的移动通信设备市场,比亚迪就一定能成。时势造英雄,两年后的1997年,经济危机使全球的电池价格暴跌。比亚迪凭借成本优势占领全球金40%的市场份额。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次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一年收购了秦川汽车,正式开始图谋造车。其实在2002年这个时间点,电脑都还没普及呢。连疯子都会觉得一家做电池的中国厂商要造车绝对是疯了,但可能胜利果实一般都属于冒险家吧!现在看来比亚迪能做这个决定还是蛮厉害的。初入汽车制造行业的比亚迪人生地不熟,最开始推出的福莱尔车型市场反馈并不好。一个典型的“闭门造车”产物。怎么办呢?比亚迪只能和丰田学习,通过购买多款汽车进行拆解和逆向研发,反复打磨。2005年,比亚迪呕心沥血推出F3,终于敲开了汽车市场的大门。当时的中国确实和当时的日本很像,也是百废待兴,家用小轿车市场也是一年比一年火热。于是F3当时半年卖了三万多辆,把比亚迪汽车的主要产品售价拉到7万人民币左右。这为接下来进一步研发攒下了钱,还有信心。

我们都知道比亚迪是做电池起家的,所以比亚迪也有执念,就是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弃对新能源汽车的幻想。因为新能源可以放电池啊!这是他老本行啊。所以其实在2006年,型号为F3e的纯电动汽车就被比亚迪弄上了北京车展,但我们都知道,电动车想上路是要充电桩的,那也不是一两个电动车厂能搞定的事,所以,当时纯电动车很难大规模使用。比亚迪没办法,最后搞了个F3DM上市了。DM简单理解就是混动,里面是有发动机的,但是还是要塞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