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欣赏》第四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流派简介
1、生行 (1)老生 余叔岩(1890—1943)祖籍湖北罗田。出身梨园 世家,祖父余三胜,父亲余紫云。自幼师从吴联奎学 京剧老生戏,后拜谭鑫培为师。他认真钻研老生艺术, 虚心求教,姚增禄、王长林等人曾是他请益的良师; 王荣山、贯大元等人,也都是他交流艺术的益友。王 君直和陈彦衡,在唱念方面对他帮助最大。他的音量 不如谭鑫培洪亮,但在苍音、沙音之中另有一股清醇、 甜洌的韵味。他演唱不追求旋律的花俏,却讲究精巧 细腻,行腔刚劲委婉,在朴实中见华丽,于淡雅中见 浓艳。他又很精通音韵,对五音、四呼、出声、归韵、 四声、尖团等,运用十分准确得当,也因此他的演唱 字准音实而又清纯自然,念白抑扬有致、节奏紧凑, 而且也很善于把握戏曲中的人物感情。代表剧目为 《捉放宿店》、《搜孤救孤》、《击鼓骂曹》、《战 太平》《打棍出箱》、《定军山》、《空城计》等其 弟子有杨宝忠、吴彦衡、王少楼、谭富英、陈少霖、 李少春、孟小冬等。
(4)红生 王鸿寿(1850——1925)王鸿寿祖籍江苏。幼在自家昆、徽班习昆曲武丑和徽 戏靠把老生。青年时在太平军徽班度过,后投师朱湘其。同治十年前后,在上 海庆乐、天仙、天乐、丹桂等茶园搭班。王鸿寿的表演风格形成于清末,是京 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所表演的红生戏别具一格,于继承前辈艺人米喜子、程 长庚等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造与发展,被尊为红生之祖。王鸿寿擅 演关羽,久在上海等地演出,他突破了原北派(即米、程一系)关羽戏的局限, 变北派塑造关羽形象以肃穆庄严为主的演法为南派的威武激昂,冲淡对关羽的 过分“神化”,而加强其刚劲雄武的描绘。王鸿寿对关羽的扮相、服饰、工架、 武打、唱、念、表演作了多方面的丰富与创新:变关羽的揉胭脂脸为勾银朱脸, 增加了脸谱的线条,加浓脸谱的色彩;变关羽戴黑满或黑五绺髯口为黑三绺; 为关羽设计了独用的夫子盔、掩心甲、软靠,特制了青龙刀;借鉴关羽的各种 塑像、画像设计了多种优美的造型,又设计了特殊的趟马和刀花亮相;唱法上, 他以高亢的嗓音唱徽调,并以昆曲吹腔、梅花板、南韵拨子、西皮、二黄、唢 呐二黄等互相配用的方法作为关羽独有的唱腔;注重做派,融合文武老生、武 生及架子花脸的表演特色,使之兼有庄重、沉雄、勇猛、威武等多种特色,并 增设一名马童来丰富关羽的舞蹈动作。 他亲传的弟子有周信芳、李洪春、林树森、赵如泉、刘奎官等人。夏月润、 李吉来、唐韵笙等人扮演关羽,无不宗法王鸿寿。
二 流派简介
(3)小生 姜妙香(1890—1972)祖籍河北沧州,生于北京。 父姜丽云,四喜班的旦角演员。母陈氏,是昆曲世 家陈金雀的孙女,通音律。姜妙香七岁拜谢双寿、 田宝琳学青衣。十一岁搭入宝胜和班,又向陈德霖、 茹莱卿学了昆曲和皮黄戏,特别在唱念上得到陈的 传授,为后来改扮小生起到重要作用。当他的青衣 表演进入“黄金时期”时,却因过力而一病两年。 其间因嗓音恢复较慢,所以发展受到影响。于是二 十一岁时转拜冯蕙林、陆杏林为师,改学小生。姜 妙香得到各名师的真传,博采众长,刻苦钻研,努 力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动听的小生唱腔和多种唱 法,形成脍炙人口的姜派。代表剧目有《奇双会》、 《群英会》、《拾玉镯》、《借赵云》、《虹霓 关》、《状元谱》等。其弟子有阎庆林
二 流派简介
奚啸伯(1910—1977)满族,北京大兴县 人。祖父裕德系前清文渊阁大学士。父熙明, 曾任度支部司长,善长书画。啸伯在父影响下, 自幼喜爱书画,并对京剧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1921年拜言菊朋为师。勤奋不辍,刻苦用功。 1929年“下海”,在众多大师的教诲下,其演 唱艺术日臻精湛。他的嗓音清澈圆润,行腔流 畅,富有韵味。唱法上讲究口劲,开、齐、撮、 合,清楚准确,工整大方。表演上具有谭的爽 朗、余的端庄、言的工巧、马的舒畅,创立了 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奚派”艺术。代表剧 目有《白帝城》、《十道本》、《上天台》、 《苏武牧羊》等。 弟子有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等。
二 流派简介
杨宝森(1909—1958)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 曾祖父杨贵庆工刀马旦。祖父杨桂云为“四喜班”的著 名花旦。其父辈中,长子杨孝亭,亦演花旦,著名琴师 杨宝忠为孝亭之子。次子杨孝芳,工武生,兼学铜锤花 脸;杨宝森为孝芳之子。 杨宝森幼师从裘桂仙,开蒙学戏。后拜鲍吉祥学老 生,宗余派。他虽未拜在余叔岩门下,但多方求师访友, 扩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指点, 向余派研究家张伯驹问艺,也曾向王瑶卿求教,不断提 高艺术修养。 杨宝森的演唱,颇具余派稳健含蓄、韵味纯厚的艺 术特点。利用嗓音偏低、音域宽、嗓子坚韧耐久、胸腔 共鸣较好的长处,调动鼻音,听起来不觉干涩。在“泣 音、擞音、哭腔”等方面的运用上十分巧妙,因而使声 音甜美、柔和圆润、宽畅饱满。他以醇浓的韵味、婉转 的旋律、稳健的节奏所表现苍凉、悲哀、凄惨、沉郁的 感情,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代表剧目有《伍子胥》、 《清宫册》、《李陵碑》《击鼓骂曹》等。 杨宝森的弟子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 李鸣盛、蒋慕平、朱云鹏等。
二 流派简介
叶盛兰(1914—1978)原籍安徽太湖县, 生于北京。曾祖父叶廷科,清道光年间贩茶、 笋到京谋生,后定居北京。祖父叶中定始入梨 园,学艺老嵩祝班,后为四喜班净角台柱。父 叶春善,坐科小荣椿科班,工老生,后任富连 城社长。叶盛兰九岁入富连城社,由张彩林开 蒙工小生。1930年,出科后拜程继先为师,以 求深造,得到真传。在多年全面的舞台实践中, 他的雉尾生、武小生戏,取得突出成就,有 “活周瑜”、“活吕布”之誉。代表剧目有 《周瑜》、《吕奉先》、《罗成》、《十三太 保》、《水淹下邳》、《白蛇传》、《西厢记》 等。叶派传人有马荣利、李元瑞、茹绍荃、张 春孝、张岚方、郭自勤、夏永泉、萧润德、马 玉琪、满乐民、张学济、降鸣兰、朱福侠、李 继增等。次子叶少兰,艺宗乃父,现已成才。
二 流派简介
周信芳(1895—1975)浙江慈溪人,生于江苏 清江浦,祖上出过监察御史。曾祖父周亦溪任县学 教谕,父周慰堂初为布店学徒,后因爱好京剧,二 十二岁下海加入春仙班,演二路旦,后与青衣演员 许桂仙结婚。周信芳五岁随父到杭州,拜京剧文武 老生陈长兴为师。不久,又师从王九龄弟子王玉芳 学老生。十二岁随父到了上海,入王鸿寿的满春班 演娃娃生,从王鸿寿身上学到不少老生和红生戏, 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四岁入喜连成科班 (后改富连成),接触谭鑫培的精湛艺术,开拓了 艺术视野,得到丰富的艺术滋养。周信芳的嗓音沉 厚中带有沙音,但他扬长避短,因势利导,采用字 重腔轻的唱法,不求声甜,但求悦耳,力争声情并 茂。在念白中加入口语,听起来生动自然,富有韵 味。他还将唱念技巧结合起来,以念带唱,唱中加 念,颇为别致,形成独特“麒派”艺术。代表剧目 有《四进士》、《徐策跑城》、《乌龙院》、《义 责王魁》、《宋士杰》、《打渔杀家》等。“麒派” 传人有高百岁、陈鹤分峰、李少春、李和曾、徐敏 初等。其子周少麟亦继其衣钵。
二 流派简介
言菊朋(1890—1942)蒙古族,父为清末举人。 言菊朋幼年就学清末陆军贵胄学堂,曾在清末理藩院、 民国的蒙藏院任职。曾从名票红豆馆主(溥侗)和名 琴师陈彦衡学习演唱,向钱金福、王长林学身段练武 功,又得到杨小楼、王瑶卿的指导,技艺大进。以演 谭鑫培常演剧目受到好评,被誉为“谭派名票”。 1923年,言正式“下海”为专业演员。学习更加 刻苦、勤奋,因其有着较好的文化修养,精通音律, 于是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自创腔儿美、味儿厚的新 腔,呈现出婉转跌宕、细腻精巧,洒脱中见坚凝、朴 拙中见华丽的言派艺术。代表剧目有《让徐州》、 《卧龙吊孝》、《上天台》、《白蟒台》、《法场换 子》、《贺后骂殿》、《除三害》等。言派传人有张 少楼、李家载、毕英琦、刘勉宗等。其孙兴朋,颇能 承继祖业。
二 流派简介
(2)武生 杨小楼(1878—1938)原籍安徽怀宁县,生于北京。 祖父杨二喜,武旦演员。父亲杨月楼,武生兼老生。 其幼年入小荣椿科班,从师杨隆寿、杨万青、姚增 禄、范福泰等习武生。二十四岁时,在北京搭宝胜 和班,拜俞菊笙为师,又得到谭鑫培、王楞仙等人 的指点,艺更精进。杨小楼不以开打勇猛、惊险取 胜,而是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风采各异的勇士 形象。他功架华美,武打利索,外形光彩,形象充 实,无论唱、念,均使人感到人物威武雄壮、英气 逼人,给人以心灵的感染。杨小楼开创了以“武戏 文唱”为主要艺术特征的武生流派。代表剧目有 《长板坡》、《挑华车》、《铁笼山》、《艳阳 楼》、《恶虎村》、《八大锤》等。弟子有刘砚芳、 刘宗杨。艺宗杨派者有杨盛春、茹富兰、李万春、 高盛麟、李少春、王金璐、奚中路等。
《京剧知识与欣赏》



第四讲 京剧流派
一、京剧流派的形成
1、京剧流派形成的客观条件
(1)京剧流派形成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产物 (2)地域环境,人文背景对京剧流派形成的影响 (3)同行竞争是流派形成的重要条件
2、京剧流派形成的主观条件
(1)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技能、技巧 (2)人格的魅力、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艺术修养 (3)善于露秀藏拙,扬长避短 (4)富有革新精神,各有代表剧目 (5)配合默契的创作集体 (6)具有本派的传人和观众
二 流派简介
谭富英(1905—1977)祖籍湖北江夏,生于北 京,出身梨园世家,祖父谭鑫培,父谭小培。谭富 英幼承家学,十二岁入富连成学艺,得萧长华、王 喜秀、雷喜福教授。出科后复从其父谭小培学戏, 并得余叔岩指导。在演唱艺术上吸收了余派特色, 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酣畅舒展、流利大方的的 “新谭派”风格。代表剧目有《定军山》、《战太 平》、《失空斩》等。其子谭元寿及孙谭孝曾为文 武老生中的佼佼者
二 流派简介
张英杰(1888—1971)著名武生演员。原名张英杰, 号燕南。河北高阳人。8岁时入天津隆庆和科班,一开始 学的是老生、老旦,也学武生。他10岁开始登台,13岁 在杭州演出时开始用“盖叫天”之名,意思是要超过当时 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因为谭鑫培的艺名叫“小叫天”。 他以演短打武生为主,长期在上海,杭州一带演出,有 “江南第一武生”之称。盖叫天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 来的表演艺术,又广泛吸取其他表演艺术的长处并结合个 人的条件加以发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又一个重要流派, 世称“盖派”,擅长短打武生,曾经获得“第一勇猛武生” 的称誉。盖派的武打独具一格。讲究武戏文唱,于稳练从 容之中兼有脆率利落。表演方法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而各 自不同,善以丰富变化的武打和造型表现不同的人物。同 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的塑造方式也不相同,如武松在《打 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岭》 各剧目中的神态、武技都有所区别,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了 武松思想变化的脉络,树立了可信的英雄形象,有“活武 松”之誉。代表剧目除了《武松》外,还有:《打虎》 《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三岔 口》、《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鄚州 庙》、《闹天宫》等。盖叫天之子张翼鹏、张剑鸣、张二 鹏均工武生。张翼鹏是武生中的奇才,创造了很多高难武 工技巧,是“盖派”佼佼者。
二 流派简介
高庆奎(1890—1942)原籍山西榆次,生于北 京。系清末丑角演员高四保之子,幼年从贾丽川 (贾洪林的叔父)学老生,十二岁登台。十八岁变 声后与贾洪林一起研究唱、做,与李鑫甫练武功, 学把子。他在演唱上博采众家之长,初宗谭派,后 来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吸收了孙菊仙、刘鸿升的实 大声洪的特点,融会贯通,形成独特风格的高派艺 术。高派擅长大气口的“满宫满调”和长拖腔,以 抒发人物的感情,特别是悲壮激越之情见长。代表 剧目有《逍遥津》、《哭秦庭》、《史可法》等。 高派传人有其弟子白宗麟、王斌芬、李和曾、 李盛藻等人。
二 来自百度文库派简介
马连良(1901—1966)回族。北京人。八岁入喜连 成(后改富连成)科班。先从茹莱卿学武生,后从叶春 善、蔡荣贵、萧长华学老生。十七岁出科,应邀去福州 担任主演。十八岁北返,再次坐科三年。马连良上承谭 鑫培,私淑余叔岩,又向诸多名家请教,在广征博采的 基础上,锐意创新,形成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马连良 的嗓音清柔圆润,甜净明澈。唱腔旋律流畅,寓巧于圆, 在简朴中见俏丽。念白掺入京音,更富于生活气息。做 工潇洒飘逸,讲究传神,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性 格气质。因此塑造的人物给人以自然、洒脱的真实美。 马连良的戏路广,尤擅老戏新编,其中多数久经锤炼, 成为马派代表剧目,如《秦琼发配》、《宝莲灯》、 《摘缨会》、《楚宫恨》、《清风亭》、《龙凤呈祥》、 《打渔杀家》、《群英会》、《借东风》、《四进士》 等。马连良的弟子有言少朋、王金璐、王和霖、周啸天、 迟金声、李慕良、马长礼、张学津、冯志孝、梁一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