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11月份月考质量检测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11月份月考质量检测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执著(zhù) 寥阔荣膺(yīng) 忧心冲冲B、沉湎(miǎn) 狼藉相形见绌(chù) 佝偻C、面面相觑(qù) 好高骛远瞥见(piě) 根深蒂固D、拮据(jù) 沧海桑田蓦然(mò) 羸弱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在激烈的辩论场上,正方第四辩表现出色,屡次在关键时刻妙手回春,扭转局面,为本队的获胜做出了主要贡献。
B、面对小区保安的盘问,作案后的小偷义愤填膺,反应相当激烈,然而,在铁证面前不得不束手就擒。
C、“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传递的正能量,将激励全社会人心向善,见贤思齐。
D、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为他们辅导。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
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C.近200年来,地球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尤其在近50年,部分地区森林减少了一倍。
D、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飘满我们的生活。
4、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至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
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_________;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___________;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________________;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③悄无声息的暗示眼神④不停的絮絮叨叨A.②④①③B.①②③④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5、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校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精品】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
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
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
这就是丝路的前身。
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
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
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
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2年重庆一中高2023届11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3分)B 【解析】A项,“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C项,“他们相互借鉴”于文无据;D项,敦煌地区的调研证实猴曾为党项人图腾,不能证实哈努曼形象出现与否。
2.(3分)A 【解析】B项,陈寅恪三重证据是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证,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证;C项,原文主要指用少数民族史料“先秦史”;D 项,第三重证据是无字考古资料。
3.(3分)D4.(4分)①一重证据法,“传世文献互证”;②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③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学的材料”(其他学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证据法);④四重证据法,主要指增加“图像符号”(从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
(每点1分)5.(6分)①从一重证据法到二重证据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逻辑方法论原理,运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②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③从三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主要是创新与整合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等。
(每点2分)6.(3分)A 【解析】“对城市文明的拒绝与反感”错误。
7.(3分)D 【解析】“暗示着他即将离开大漠”错误。
8.(4分)①劳动教育(榜样教育),如早上带领孩子挖土豆;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如离开时在火堆里埋下土豆留给陌生人等。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概括要点及文本分析各1分)9.(6分)①“北京好”,主要是指北京有宏伟建筑(故宫圆明园),先进教育(支援西部教育),发达物质(光碟等),这是大漠缺少的事物;②“太偏僻”,主要是指孩子的认知中,准噶尔盆地才是世界的中心;广阔的大漠,爷爷的教育引导,丰富的物产等,是北京所缺少的。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明朝后期开始,随着大批传教士、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中西关系进入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和交往的新时期。
其中传教士的活动尤其引人注目。
他们大多长期居留中国,遵循“知识传教”的方针,极力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人吸引力较大的早期近代科技知识。
同时,他们又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介绍到欧洲,内容以哲学、文学、历史为主,也包括造纸、印刷、农艺、医药等科技知识。
可以说,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初衷,本是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传播基督的“福音”,但客观上却在中西之间架起一道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桥梁。
明清时期相继来华的传教士数量很多,论其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无出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之右者。
自万历十年(1582年) 抵达澳门,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在北京病逝,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28年时间。
他交游广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庶人,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各界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直观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和新奇事物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勤奋工作,笔耕不辍,用中文单独或合作撰译著作近20种,如《天主实义》《几何原本》《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等,极力向中国人传授西方的知识和理念。
毫不夸张地说,在塑造中国早期的“欧洲观”方面,利玛窦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以前相比,晚明中国人对欧洲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
当时文献中提到欧洲的文字,较前大大增加。
在致德·法比神父的一封信中,利玛窦谈到:“目前中国人在许多书中涉及到我们欧洲的种种,虽然其中有不少夸大不实的记载,但显示出了他们对欧洲地理知识、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认识上的突破……”而这些记载和突破的产生,十之七八系因利玛窦而起。
受政治立场、学术观点、接触多少、了解深浅等因素的影响,当时中国人对欧洲的看法比较庞杂。
七年级十一月语文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谦虚沉默赋予B. 悲壮谨慎倾斜C. 精彩炽热踟蹰D. 畅快融化沉着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
B. 每个人都应该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C. 这个展览馆的建筑风格非常倾斜,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
D. 在比赛中,他表现出色,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一边走路,一边哼着小曲,显得非常惬意。
B. 他说:“我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出发了。
”C. 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泪花。
D.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人们还过着原始的生活。
4. 下列词语中,不是同义词的一项是()A. 谦虚谦逊B. 精彩精彩绝伦C. 谨慎谨慎小心D. 沉着冷静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星星像眼睛一样,闪烁着光芒。
B.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C. 那片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
D. 他的声音像雷鸣一样响亮。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之情。
7. 《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之情。
8. 《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9. 《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10. 《匆匆》中“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表达了作者对()的感慨。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婺源天佑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婺源天佑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天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自测卷(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艾毕曼德悖论是逻辑悖论中最古老、最典型的例子,它是2500多年前由一个叫艾毕曼德的克里特人提出来的。
传说艾毕曼德是古希腊克里特岛上的先知,他曾轻蔑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
"寥寥数字却形成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发蒙的悖论。
艾毕曼德说的这句话究竟是真是假呢?如果他说的是真话,即全部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那么作为克里特人的艾毕曼德的这句话就是假话;如果他说的这句话是假话,那就意味着并非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包括是克里特人的艾毕曼德,就是说艾毕曼德的这句话有可能是真的。
悖论就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不存在的,却存在于逻辑领域中,主要用来挑战人类思考的协调一致性,以验证每个螺丝是否都配对了相应的螺帽。
所谓逻辑的内部一致性,就是指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有效地证明两个论述处于绝对对立的情况。
如果两个论述经过分析是互相矛盾的,那肯定不会同时为真,这就好比向空中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它一定不会发生正反面同时出现的情况。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量子力学理论的提出者之一,但后来他发觉量子力学不完善,就花费了很长时间试图找到一个悖论来证明量子力学不具备一致性。
但爱因斯坦失败了,量子力学到今天仍然存在。
至今,寻找这个悖论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物理学界的专家,而那些声称不感到困惑的肯定不是专家。
再回到艾毕曼德悖论。
它一定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不解之谜吗?难道真的没有跳出这个古典悖论的方法吗?答案是否定的。
跳出常人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悖论,艾毕曼德是说了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但这只能说明这句话的发出者——艾毕曼德是个撒谎者,却不能代表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11月底考试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11月底考试试题及答案(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高邈.(miǎo) 锡箔.(bó) 嘹.亮(liáo ) 咄.咄逼人(duō)B. 憔.悴(jiáo) 匿.笑(nì) 皂荚.树(jiá) 人迹罕.至(hǎn)C. 菜畦.(qí) 油蛉.(líng) 莅.临(wèi)淅.淅沥沥(xī)D. 企.盼(qǐ) 蝉蜕.(tuò) 争执.(zhí)呼朋引伴.(b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 (3分)A. 沐浴疲倦不堪自做主张小心翼翼B. 分歧水波粼起自相矛盾蛛丝马迹C. 急躁海人不倦翻来复去恍然大悟D. 诀别个得其所朝朝暮暮油然而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综阳初中的选择,无外乎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两大类,它们的人学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B.绵柔型白酒只是推述口感特点,它和任一香型白酒不能混为一...谈.。
C.每年春天达州市通川区北外镇环凤路产业园区千亩李花竞相开放,一眼望去,尽是花的海洋,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花团锦簇....。
D.自贡被称为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和南国灯城,这些美誉听名字就能不求甚解....。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①运动是改善一个人生活状态的最好方式。
②常年坚持运动,不仅可以让你保持良好体魄和体能,也能让你拥有较好的身材和体格。
③运动未必要去健身场所,哪怕忙得没有时间进行系统运动的人,也可以在平日里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一些简单的锻炼。
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应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适当的训练方式,切忌运动不要过猛。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当是在1899年。
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当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
该文是近代史上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
就现代意义的对爱国的理解而言,梁启超的《爱国论》诸文提出的以下观点,尤其值得重视。
其一,爱国是现代的理念。
《爱国论》认为,中国人并非缺乏爱国心,而是因为中国自古一统,称禹域,谓之天下,故无现代国家的概念。
“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如果说这已经是在强调爱国是现代的理念,那么,1902年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指出近代“民族建国”的历史趋势与欧洲各国爱国思潮的关系,无疑是将此一理念进一步深化了。
他说,欧洲中古前也常视其国为天下,“以误用此思想,故爱国心不盛,而真正强固之国家不能立焉。
按吾中国人爱国心之弱,其病源大半坐是”。
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产生,各国因势利导,建造民族国家,爱国思潮也因此大盛。
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也”。
同年,他在《新民说》中对“民族建国”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民族建国问题,一国之人,聚族而居,自立自治,不许他国他族握其主权,并不许干涉其毫末之内治,侵夺其尺寸之土地,是本国人对于外国所争得之自由也。
”而“组织民族的国家”,还需创建代议制度,使人民得以参政预政,“集人民之意以为公意,合人民之权以为国权”。
所以,梁启超强调,中国当务之急就是“先建设一民族主义的国家而已”。
其二,民族危亡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感。
梁启超说,甲午以前,士大夫忧国难、谈国事者几绝,但战后中国割地赔款,创深痛巨,“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原因即在于民族危亡的刺激。
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备受外人歧视、欺凌的海外华人与香港人,其爱国情感要较内地更为强烈。
七年级语文11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11月月考试题及答案(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试题卷共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提写在答题卡第一面指定位置上。
一.基础与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柳絮(xù)粼粼(líng)瘫痪(tān)树杈(chà)B. 堤岸 (tí)匿笑 (nì ) 憔悴(chuì)寒颤(zhàn)C. 温馨(xīn)祷告(shòu)分歧(qí)瞬间(shùn)D. 咱俩(liǎ)拆散(chāi)攥着(zuàn)凝视(níng)2.选出无错别字的一项:()(2分)A.郎润铺垫惭愧各得其所B.渔塘应和决别小心翼翼C.铭记捶打脸颊翻来覆去D.严历挨凑澄清形影不离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著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
B.《咏雪》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
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D、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豪放.如代表作《龟虽寿》。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分)A.妈妈今天到市场买了番茄、辣椒、玉米、马铃薯等很多蔬菜。
B.光头强这个动漫形象对我并不陌生。
C.我的家乡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D.我国有世界上所没有的万里长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月份月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月份月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29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妖娆.(ráo) 娉.婷(pīnɡ) 佝.偻(ɡǒu) 亵渎.(dú)B. 惊骇.(hài) 游弋.(yì) 宽宥.(yǒu) 麾.下(huī)C. 恣.雎(zì) 嗤.笑(chī) 栈.桥(zhàn) 箴.言(zhēn)D. 停滞.(chì) 豢.养(huàn) 绾.发(wǎn) 箪.食(dān)【答案】C【解析】考查字音的识记。
A项,佝偻(ɡǒu)- (ɡōu);B项,宽宥(yǒu)-(yòu);C项,正确;D项,停滞(chì)-(zhì)。
据此,答案为C。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逞能撮弄盘缠三顾茅芦B. 恪守尴尬盲从附庸风雅C. 拮据应酬戮破前仆后继D. 秘决尴尬困厄李代桃僵【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A项,“三顾茅芦”应写作“三顾茅庐”;B项,正确;C项,“戮破”应写作“戳破”;D项,“秘决”应写作“秘诀”。
据此,答案为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厦门市的新老建筑和谐衬托,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B. 对这次集体活动,班主任郑重其事....地宣布了纪律。
C. 经过办案人员艰苦卓绝的工作,这件蹊跷的案子终于水落石出....。
D. 狂热的球迷们歇斯底里....地在场外为自己喜爱的队员呐喊加油。
【答案】D【解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相得益彰:互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B郑重其事:指对某事持慎重、严肃、认真的态度。
使用正确。
C水落石出:本指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D歇斯底里: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激动、举止失常。
河北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的过程看,网络文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网络文学进入的门槛低,许多网文作者初期是兼职,以网络文学作为“斜杠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技术进步使文字的载体成本降到非常之低,文字变得越来越“不经济了”,也让文学越来越草根化;三是网文作者和阅读平台的重点关注都是商业收益,带来的价值导向主要集中于阅读、订阅、收藏的数量上。
这些都与传统文学有很大不同。
面对网络文学的“野蛮式生长”,亟待建立评论体系和评价标准,以推进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
但我们看到的现状堪忧,在文艺评论家协会,对于传统文学具有完整的评论体系,而网络文学几乎没有太多关注。
在大部分高校,相关专业老师还是觉得雅俗不搭界,除了个别老师有所关注外,高校学术圈对于网络文学还是比较轻视。
而网络作家群体由干面对外部环境的盾疑,就更少去公开评价同行作品。
网民读者发表的有关作品评论又兽谝质最不高,更多的只是简单的推书介绍。
于是,网络文学的评价无法摆脱商业市场的诱惑,依然盯着大IP和爆款作品一窝蜂地进行模仿复制写作。
《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指出,网络文学评论研究仍然薄弱;缺乏权威、公正、有影响力的评论阵地,研究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符合网络文学传播和受众特点的评论方式尚未形成;缺乏全国性官方网络文学奖项,难以有效引导创作,影响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进程。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伴生的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外敌入侵,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就此覆灭。
恩格斯在《自然证法》一书中就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
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瘟疫的暴发,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以及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国的迅速瓦解。
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
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
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
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己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
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
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浙江省金华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⑪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21 年第 1 期,有删改〕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烤红薯→〔
〕→高声吆喝送红薯→〔
〕
〔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 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 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 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 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 烤 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 进嘴 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 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翻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 细细打量。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 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 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坚持不下来也不要紧。〞
越野赛那天,我在起跑的枪声中迈开了脚步,心里却想:跑到哪儿算哪儿吧。因为平时短跑训练得比拟
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考试总分:60 分)一、默写(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10分)1.(10分)1、古诗默写(10分)(1)《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名著阅读(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9分)2.(9分)2.名著阅读(9分)(1)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______篇_________散文,并以《》为总题目陆续发表,结集出版后更名为《朝花夕拾》,其中作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分)(2)下列作品没有涉及到儿童教育问题的是()(3分)A 《五猖会》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C《二十四孝图》D《范爱农》三、语言表达(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4分)3.(4分)3.(1)A为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不再发生,南平市交警部门集中组织开展市区交通秩序联合整治行动。
4月27日,B记者在江滨大道路口看到,执勤民警正在劝导闯红灯的非机动车辆和行人。
(1)上面的句子有两处语病,提出修改意见。
(4分)A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综合性学习(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11分)4.(11分)4、综合性学习(11分)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呢?因为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
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
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阡县第二初级中学2017年九年级11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姓名:准考证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清楚地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卷I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卷II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Ⅰ(每小题3分共30分)一、(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附和.(hé)镌.刻(jùn )啜.泣(chuò)忧心忡.忡(chōng)B.碑帖.(tiě )炽.痛(chì)藩.篱(pān)引吭.高歌(háng )C.星宿.(xiù)伛.偻(yǔ)稽.首(qǐ)独占鳌.头(áo )D.差.使(chāi)诘.难(jí)谮.害(zèn)扪.心自问(mēn)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一代天娇恃才放旷精血成聚可见一班B.老骥伏历自做主张发奋图强嘎然而止C.长途跋涉大名顶顶张皇失措遍辑群集D.得意忘形樯倾楫摧囊萤映雪理屈词穷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铜仁市某校正在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比赛,小明演讲时语无伦次....,赢得阵阵掌声,获得了一等奖。
B.九龙洞是一个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内钟乳石林立,各种石花、石幔、石鸟、石兽随处可见,栩栩如生....。
C.改革开放后,铜仁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D.九年级下学期,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每天吹毛求疵....地检查作业。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铜仁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
B.前不久,铜仁市举办了以“环游梵净,纵横云海”的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自行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C.铜仁市各区县新兴的“生态观光园”不但有养生休闲居住功能,反而能保持生态原貌。
D.能不能切实提高铜仁市民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铜仁的关键。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B.“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C.李纨,宝钗,探春,宝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D.“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黑云压城。
乌云是凶悍的是可怕的。
雨后的天空,再也看不见乌云。
①狂风骤起,呼啸着肆虐着一切。
②片刻间,乌云好似百万神兵迅速飞进了战场。
③雷电中,风愈发肆无忌惮。
乌云在哭,在宣泄,抑或是······④接着,是声声霹雳的巨响,令天地亦为之动容。
⑤在战鼓的号召下,雨瓢泼一般撞向大地,击打着每一块土地。
A.②③①④⑤B.①②④⑤③C.②①④③⑤D.①③②④⑤7.下面对文化常识及文学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观历史,汉字字体的主要演变历程是:从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B.豪放派形成于宋代,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晏殊。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D.《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位人物,长坂坡桥头一声大吼,吓得百万大军魂飞魄散,他就是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李逵。
二、阅读《隆中对》,按要求完成8—10题(9分)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贤能为之用不足为外人道也B、国险而民附而其主不能守C、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D、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B.利尽南海利:利用C.国险而民附附:归附D.时先主屯新野屯:驻扎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葛亮以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B、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卷Ⅱ(共120分)一、(24分)11.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3分)(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3分)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2)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4),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6):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3.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答题。
(6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下阕重在。
(2分)(2)词的下阕用了两个典故,试着找出来并说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14. 铜仁市某校九(1)班针对当今“快餐式友谊”,朋友间仅仅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上发短信,点赞保持联系的现象,发出了用书信、贺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
现邀请你参加该班举行的以“亲近书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6分)活动一:观察下面两幅图,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2分)你的结论:活动二:请给你最想感激的人写一张贺卡,倾诉你对他的情感。
(要求:1.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人名请用xx代替;2.用书信格式。
)(4分)贺卡二、(36分)(一)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完成15—18题(18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5、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4分)16、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17、划横线的句子中“惟一”一词可以删掉吗?为什么?(4分)6、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8分)豆腐①豆腐,有着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
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
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
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③《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优点,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
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因此,国人上上下下,大都深爱之;神州东南西北,几乎处处有之。
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有“钱袋豆腐”、北京有“砂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
每个地域,这些以豆腐为主角的平民菜,也往往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