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新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先秦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征收赋税;鲁国根据耕地的多少征收赋税;楚国根据土地产出的多少相应的征收赋税。这些举措

A.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使得铁犁牛耕在全国得到普及D.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主要以土地为依据进行征税,该做法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从而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B;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排除A;铁犁牛耕得到普及是在西汉,排除C;赋税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私有,实际上推动了后来土地兼并的出现和加剧,排除D。

2.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

A.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

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答案】B

【解析】唐代的调和庸都是手工业产品,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B正确;调和庸的产品缴纳给国家,并不是直接流向市场,因此不能极大地促进商业的发展,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的赋税是否沉重,排除C;当时要求农民为国家服徭役,说明当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未松弛,排除D。

3.明朝时,朝廷正式官员,退休官员及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都有减少赋税和免除徭役的特权。到了清朝雍正皇帝时,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赋税改革,这一改革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C.激化了阶级矛盾D.扩大了士大夫的参政范围

【答案】A

【解析】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废除了士大夫和官员减免赋税、徭役的特权,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这并未改变社会结构,A项正确,B项错误;官绅也纳税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只由普通民众承担的赋税分摊一部分到官绅头上,农民的负担得到减轻,缓和了阶级矛盾,C项错误;“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赋税改革,与士大夫参政无关,排除D。

4.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

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

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

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田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1885年就已经下降到,所以A项中的“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是错误的。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

农业税;但从表格数据来看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从1885年就开始了,排除B。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成立,排除C。表格中田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工商税逐年增长,这样的变化和晚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5.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该方案

A.激化了社会矛盾B.增加了财政收入C.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危机

【答案】B

【解析】材料是对一条鞭法政策的描述,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正确,A排除;一条鞭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6.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 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政府的这项举措

A.引发了统治危机B.导致吏治严重腐败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答案】C

【解析】汉武帝通过算缗令和告缗令打击了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诸多举措提供了经济条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排除D项;汉武帝此举针对的是商人,而小农经济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引发了统治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项举措“导致吏治严重腐败”,故排除B项。

7.“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

A.有利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B.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C.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D.有利于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说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故排除D,选C;南宋起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了,排除A;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主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排除B。

8.与租庸调制相比较,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A.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D.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按照田亩和财产收税,改变了以往按照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正确;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是两税法的目的,排除A;C是两税法的客观影响,而非特点,排除C;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D。

9.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B.与均田制相始终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D.解决了贫困问题【答案】B

【解析】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故B项正确;纳庸代役是唐代首创,故A项错误;纳税标准除土地还有人丁,故C项不准确,排除;D项夸大了租庸调制的作用,故排除。

10.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