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形成机理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在生成后,沿着一定的孔隙或者裂缝发生运移。
在油气运移一定的距离之后,必然会因为某些地质因素聚集成藏。
本文将从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油气聚集的机理以及油气聚集的条件等个方面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阐述。
首先,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
当油气在地下运移时,在一定条件下停止运移而集中聚集起来,而这样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我们称之为圈闭。
圈闭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储集层,二是封闭条件。
储集层是圈闭的主体部分,为油气的储存提供空间,其封闭条件主要包括盖层和遮挡物,主要作用是阻止油气的运移散失。
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
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当储集层厚且平缓时,最大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和有效孔隙度。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
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图一圈闭参数示意图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
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当油气在单一圈闭中聚集后,就形成了一个油气藏,是地层中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
所谓单一圈闭,就是指由同一要素控制,具有单一储层,为统一压力系统和有同一油水界面的圈闭。
不同圈闭形式如图二所示。
如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则称为商业油气藏,如果油气聚集数量不够大,没有开采价值,就称为非商业性油气藏。
图二非单一圈闭示意图在一个油气藏内(图三),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水的分布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的分界面为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
静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近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倾斜程度取决于水动力的强弱。
石油地质-第五章-油气藏的形成
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 保证运移到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据生、储岩层的接触关 系,将生储盖组合分为二大类: 1. 连续生储盖组合: 三者存在于连续沉积 的地层单位中,包括 上覆型、下伏型、互 层型、侧变型和封闭 型。 2. 不连续生储盖组 合:生油层和储集层 在时间上不连续,两 者之间是由不整合面 或断层面相沟通,包 括不整合和断裂型二 种。
第五章 油气藏的形成
第一节 油气聚集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时间
第一节 油气聚集
一.概述 圈闭:储集层被联合封闭而形成的能聚集和保存油 气的场所。 圈闭有两个基本要素:(1)储集层;(2)封闭条件
圈闭类型划分表
大 类 亚
构造圈闭
1.背斜圈闭 2.断层圈闭 3.裂缝性背斜 圈闭 4.刺穿圈闭
二.油气在单一 圈闭中的聚集 单一圈闭的油气 藏常见的是背斜圈 闭和岩性圈闭。在 静水条件下,油气 首先在背斜的高部 位聚集起来,然后, 在低部位聚集,直 到充满整个圈闭。 而且,圈闭中的油、 气和水是按比重分 异的,由圈闭的顶 部向下依次聚集的 是天然气、石油和 水。
三.油气在系 列圈闭中的聚集 在含油气盆地 中,成带、成群 分布的圈闭,即 为系列圈闭。 位于生油凹陷 附近的系列圈闭 易产生差异聚集, 其差异聚集原理 可简述为:在油 源区形成的油气, 进入饱含水的储 集层后,沿着一 定的路线 ( 由溢出 点所控制)向储集
油气藏有效圈闭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圈闭距油源区较近,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能力。 2.圈闭形成时间早。指圈闭形成的时间必须早于油气的运移 和聚集时间或两者同步进行。 3.圈闭的闭合高度较大。此高度必须大于油水倾斜面两端高 度差或油水过渡带的厚度。 4.保存条件。圈闭的上方有封闭性良好的盖层,没有良好的 保存条件很难形成大的油气藏。 5.圈闭的容积要大。
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六、掌握常用的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1.油田勘探开发过程:(1)区域勘探(预探):在一个地区(盆地或坳陷)开展的油气勘探工作。
(2)工业勘探(详探):在区域勘探所选择的有利含油构造上进行的钻探工作。
(3)全面开采2.油藏(Oil Reservior):指油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3.油气藏分类:(1)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构造运动而使地层变形(褶曲)或变位(断层)所形成的圈闭中。
(2)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地层超覆或不整合覆盖而形成的圈闭中。
(3)岩性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导致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岩性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
4.油田地质储量:N=100Ah?1?S wiρ0/B oi5.气田地质储量:G=0.01Ah?S gi/B gi6.油气储量: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7.油藏驱动方式(Flooding Type):(1)弹性驱动(Elastic Drive):在油藏无边水或底水,又无气顶,且原始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下降,依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驱动的方式。
(2)溶解气驱(Solution Gas Drive):在弹性驱动阶段,当油层压力下降至低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进一步降低,原来处于溶解状态的气体将分离出来,气泡的膨胀能将原油驱向井底。
(3)水压驱动(Water Drive):当油藏与外部的水体相连通时,油藏开采后由于压力下降,使周围水体中的水流入油藏进行补给。
(4)气压驱动(Elastic Drive):气压驱动的油藏存在一个较大的气顶为前提,在开采过程中,从油藏中采出的油量由气顶中气体的膨胀而得到补给。
(5)重力驱动(Gravity Drive):靠原油自身的重力将原油驱向井底的驱油方式。
8.划分开发层系:把特征相近的油(气)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的一套生产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高等石油地质学》第8章 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
构造运动剧烈的二级构造带一般以构造油藏为主,而 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斜坡带和洼槽带则以隐蔽油藏为 主;
有些凹陷(或构造带),则是隐蔽油藏与构造油藏并存。
(3) 油气在资源量分配上具有“互补性”
总资源量遵循物质总量守衡原理
在含油气盆地内,实际油气资源总量是一个定数。深层资源量多了,浅层 资源量自然就会变少,相反当深层资源量少时,浅层资源量自然就会变多。 当油资源量多时,气资源量自然就会变少,相反当油资源量少时,气资源量 自然就会增多。
油气资源总量只能被两大类油气藏所占有
在含油气盆地内实际上主要存在两大类油气藏,一类是构造油气藏,另一类 则是地层岩性油气藏。油气资源总量只能被这两大类油气藏所占有。
对于层位来讲,有的层位以发育构造圈闭为主,而有的层位则以发育隐蔽圈闭 为主。
因此,不同的构造带、不同的构造部位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不同。富油凹陷油气在纵向 上表现为“复式”聚集特点,在横向上呈现含油连片的分布特征。
油气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 “互补性”
平面上油气连片分布
二、 “互补论”及其理论意 义
(3) 油气在资源量分配上具有“互补性”
油气资源总量不会改变
但是,无论怎样分配,油气资源总量不会改变,
要么构造油气藏占有的油气资源量多, 要么隐蔽油气藏占有的油气资源量多, 要么两者资源量一样;
当构造油气藏占有的油气资源量多时,隐蔽油气藏占
有的油气资源量自然会变少,相反,当构造油气藏占 有的பைடு நூலகம்气资源量少时,隐蔽油气藏占有的油气资源量 自然会增多。
(2) 岩性圈闭仅靠初次运移就可以成藏,但构造圈闭一般需 要经过二次运移才能成藏;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一、油藏地质学1. 油气形成与成藏条件油气形成是指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经过生物、地质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烃类化合物。
油气成藏是指油气在地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含量的油气藏。
了解油气形成与成藏条件,可以帮助地质工程师准确地找到油气储量丰富的地质构造。
2. 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技术是指通过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发现新的油气藏或者发现已知油气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等。
包括地震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勘探、岩心分析等技术手段。
这些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地找到油气藏的位置和储量。
3.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了解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价储层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物理性质,从而进一步评估油气产能和储量。
二、油藏工程原理1. 油藏开发技术油藏开发技术是指在发现并确认了油气储量后,通过相应的开发技术手段,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包括油藏开发方案设计、井筒设计、注水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增产技术等。
2. 油藏物理化学性质油藏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表面张力、溶解度等。
通过分析了解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和工艺,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3. 油藏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油气开发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最佳的开采方案、评估油气储量和产能,并指导实际开采操作。
三、油气工程设备1. 油井钻采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钻井平台、钻机、钻头、管柱等,用于进行油气勘探和开采作业。
2. 油气生产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油气开采设备,如泵浦、管线、压裂装置、人工提高采收率装置等,用于实现对油气的生产和采集。
3. 油气处理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油气处理设备,如分离器、脱硫装置、脱水装置、燃烧装置等,用于对采集的原油和天然气进行处理和加工。
四、油气工程安全与环保1. 油气开采环保技术油气开采环保技术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废气处理、渗透液处理等技术手段,用于确保油气开采作业的环境友好和安全。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是指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气的形成与保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机理和规律。
以下将从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阐述。
油气的形成机理油气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油气的生成源主要分为有机质和天然气水合物。
(1)有机质有机质主要是由生物残体和有机物质构成。
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和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油气的母质。
在随后的几个阶段中,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下,发生了生物降解、沉淀、干酪化等反应,并逐渐转化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2)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油气共存物。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气体和烷烃时,它们会在寒冷的海底或冰层下形成水合物晶体,逐渐形成大块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物质就是有很大的能源潜力。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般来说,油气的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形成的结构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方面。
在这些结构中,油气成藏有较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油气成藏的构造类型有构造圈闭、构造盆地和复杂构造等。
(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地球上沉积物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油气类型等。
它直接影响了所形成的含油气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储层属性。
(3)构造演化构造演化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变化的演变过程。
在构造演化之中,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导致早期油气成藏结构的改变和油气族群互相转化,因此,掌握油气藏的演化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4油气藏形成
石油地质学
• 2.氯仿沥青“A”:
Petroleum Geology
对120目的岩石样品,用CCl4 在沸温下抽提萃取的有机产物,它是 岩石中游离的、具还原性的沥青质。
•
• • 氯仿沥青“A”族组分
烷烃
环烷烃 芳香烃
•
• •
非烃
沥青质 氯仿沥青“A”的含量越高,说明生油岩越好。但大多数生油岩 的“A”在0.1%(重量比)上下。(“A”指标应用的问题:岩石 的吸附性越强,含量越高;运移出去的越少,含量越高)。
Ⅰ、Ⅱ 脂肪族 海洋、湖泊 石油、油页岩、腐泥 煤
石油地质学
•
生烃潜力(kg烃/ 吨岩石)
Petroleum Geology
氧指数(mgCO2/g 有机碳)
不同类型干酪根热解特征(Pyrogenation character of different Kerogen)
氢指数(mg烃/g有机碳)
Espitalie
• 1.剩余有碳(C):指岩样经5%的盐酸加热处理除去碳酸盐岩后的 有机质残渣。一般将岩样中的有机质进行氧化形成CO2,用碱性物质 吸收CO2,再计算有机C的含量。 在沉积岩中,碳以碳酸盐碳(或氧化碳)和非碳酸盐碳(或还原碳,有机 碳)两种形式存在。沉积岩中有机碳约占18%,而氧化碳占82%。有机 碳与生物活动有关,在组成生物体的C、H、O、N、S五种主要元素成 分中,碳的含量最高,最稳定。因此有机碳的含量能够代表有机质的数 量。
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
• 烃源岩是与烃类有机起源说紧密联系的,无机起源 说就不存在烃源岩问题。
• 亨特(J.M.Hunt,1979)将烃源岩限定为“曾经
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
油气成藏名词解释
地研12-4 王景平 S1*******名词解释:1、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能否成藏,取决于是否具备有效的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运移通道、圈闭和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配置关系。
任何油气藏的形成和产出都是这些要素的有机配合,而且缺一不可,归结为4个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
就油气藏来说,充足的油气来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有效的圈闭是基本的成藏地质条件。
2、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机理是对尤其在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对于特定的沉积盆地, 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3、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成藏模式是对油气藏中的油气注入方向、运移通道、运移过程、运移时期、聚集机理及赋存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也研究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过程,是各种成藏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一组类似的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条件、动力介质、形成机制、演化历程等要素单一模型或者多要素复合模型的概括。
一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是建立在典型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的,需要研究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流体特征、温度压力特征、储集层特征等因素;明确烃源岩与油气藏的相对位置关系、油气运移的方式与通道、油气的注入期次、保存条件等。
之后才能准确建立起油气成藏模式。
4、油气成藏规律:油气成藏的规律,一般通过对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分析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后得到成藏规律,具体表现为油气藏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形成这种特征的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时期和演化等方面。
从研究区域内沉积相带的展布分析油气储集空间;研究区域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结合构造应力场分析反演盆地演化形成;对区域输导体系研究找出油气聚集带;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得出控藏的认识,对成藏体系分析,建立输导成藏模式,确定油气藏类型。
油气运移既有缓慢的以富力为主的渐进式,也有以高压为主的运移式,圈闭中储层的低势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油藏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2、油气藏: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或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叫做油气藏。
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液态石油则为油藏;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气态石油,则为气藏;若圈闭中同时聚集了油和气,则为油气藏。
3、采出程度:油藏的累产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的比值,定义为油藏的采出程度。
4、开发方式:就是油藏的驱动方式,即开采原油采用哪种或哪几种驱动能量。
5、采油速度:油田年采油量占油田可采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6、驱动指数:每一种驱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百分数。
7、吸水指数:单位注入压差下的油层注入流量。
8、可采储量:油气藏废弃时的产油气量。
9、卸载效应:油井开井时,压力降落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0、续流效应:油井关井时,压力恢复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1、试井:就是对油气井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
12、稳定试井:在稳定流动过程中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3、拟稳定试井:在拟稳定流动状态下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4、表皮效应:表皮对油井产量影响称作表皮效应。
15、活塞驱替:指注入水像活塞一样将油全部驱替走的一种驱替方式。
16、非活塞驱替:指被水驱替过的地方,依然存在剩余油的驱替方式。
17、亏空体积:油藏的净产出体积,矿场上通常称之为油藏的亏空体积。
18、注采比: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与采出剂(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
19、油藏累计注采比:油藏总注入液量与总采出液量的比值。
20、油井临界产量:当水锥刚好锥进到井底时的油井产量,称作油井的临界产量。
21、划分开发层系:就是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一套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和动态研究。
二、简答1、开发层系的层间差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储层岩性和物性2)流体性质3)压力状态4)油水关系2、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1)储集层特性相近原则2)储量规模原则3)液体性质相近原则4)隔层原则5)压力系统一致性原则6)驱动方式一致性原则7)层位相近原则8)与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油气藏工程名词解释
油气藏工程名词解释1第一篇油气藏工程基本概念第一章油气藏工程名词解释第一节开发地质基础名词火成岩 igneous rock由地壳、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或喷出的情况下冷凝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 metamorphic rock岩浆岩或沉积岩在温度、压力的影响下改变了组织结构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 sedimentary rock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化(机械或化学分解)、再经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再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陆地表面占岩石总分布面积的75%。
沉积岩与石油的生成、储集有密切关系。
它是石油地质工作的主要对象。
碎屑沉积岩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在机械力(风力、水力)的破坏作用下,原来岩石破坏后的碎屑经过搬运和沉积而成的岩石。
例如砂岩、黄土等。
火山碎屑岩则是火山喷发的碎屑直接沉积形成的岩石。
化学沉积岩 chemical sedimentary rock各种物质由于化学作用(溶解、沉淀化学反应)沉积形成的岩石。
如岩盐、石膏等。
岩石结构 rock texture指岩石的颗粒、杂基及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岩石构造 rock structure指组成岩石的颗粒彼此相互排列的关系。
岩层 rock stratum由成分基本一致,较大区域内分布基本稳定的岩石组成的岩体。
层理 bedding受许多平行面限制的岩石组成的沉积岩层状构造。
水平层理 horizontal bedding层面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层理。
水平层理表示沉积环境相当稳定。
如深湖沉积。
波状层理 wavy bedding层面象波浪一样起伏。
海岸或湖岸地带由于水的波浪击拍形成的层面。
交错层理 cross bedding一系列交替层的层面相交成各种角度的层理。
由于沉积环境的水流或水动力方向改变形成的层理。
沉积旋回 sedimentary cycle岩石的粒度在垂直向上重复出现的一种组合。
正旋回 normal cycle岩石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岩石结构。
油气体藏的形成机制及开发利用
油气体藏的形成机制及开发利用一、油气体藏的形成机制1.1 有机质的形成过程油气体是在地球上形成的,它们最初是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和排泄物组成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埋藏在沉积岩层中,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受到压力和温度的作用,逐渐转化成了油气。
1.2 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当有机质转变成油气后,它们会在岩石裂隙中沿着地下水位线向下移动,遇到障碍物时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油气体藏。
这些障碍物可以是非渗透性的岩石层,也可以是地形的变化、断层等。
1.3 油气的保存条件油气的保存条件主要与油气体藏的地质特征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障水层:如果没有障水层进行隔绝,油气很容易被上下层地层中的地下水冲走而失去了储存和利用价值。
(2) 孔隙渗透性:岩石中存在的孔隙和裂缝可以影响油气的渗透性和聚集程度,渗透性越大,油气的聚集就越容易。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包括断层、折皱、走滑断层等地质现象,可以影响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情况。
(4) 地质年代:油气形成的年代以及岩石的时代和特性都是影响油气储存的重要因素。
二、开发利用2.1 油气探测技术在油气开发中,探测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勘探人员找到油气储藏层的位置和规模,从而选择合适的钻井地点。
常见的探测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磁探法、电磁法、重力法等。
2.2 地质工程技术地质工程技术是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勘探人员深入了解储藏层的特性,确定合适的采油方案。
常用的地质工程技术包括射孔、压裂、注水等。
2.3 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是当前油气开发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可以帮助勘探人员更加精细地对油气田进行管理和监测,帮助企业提高采油效率。
常用的数字化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
2.4 综合利用在油气开发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实现能源的资源化,保护环境,综合利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开发模式。
综合利用主要包括发电、化工、烟气利用等。
油气藏名词解释
油气藏名词解释
油气藏是地球上存储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层结构。
油气藏的形成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有机质丰富的沉积物、含水层和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藏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天然气藏、原油藏、凝析油藏和储层气藏等。
其中,天然气藏是指地下存储着天然气的地层;原油藏是指地下存储着原油的地层;凝析油藏则是指地下存储着凝析油的地层;储层气藏则是指地下储存着天然气的地层,这种气体被吸附在岩石微孔和间隙中,通常为干气。
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和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
地质勘探主要是通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找出有可能存在油气藏的地质区域,然后通过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来确认油气藏的具体位置和规模。
油气藏的开发需要进行钻井、采油、储运等工作。
钻井是指通过钻孔的方式将井口与油气藏相连,采油则是将油气从地下开采出来,储运则是将采出的油气储存和运输。
总之,油气藏是石油资源的重要来源,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地质基础》-11-油气藏的形成
随着油气的不断进入,依次由较高部 位向较低部位聚集,同时气-油、油 -水界面不断下移。一旦油水界面达 到溢出点位置,该圈闭的聚油阶段即 告结束。
此后若仍有油气供给,油将无法再进 入圈闭,只能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 溢出.气则可继续进入,并将聚集的 油排出,直至气、水在逸出点直接接 触为止。至此,该圈闭的油气聚集已 最后完成。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适用的地质条件:
1.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存在溢出点依次抬高的一系列连通圈闭; 2.烃源区位于系列圈闭的下倾方向, 在静水条件下油和游离气一 起运移; 3.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补给; 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
• 常见的干扰因素:
- 支流油气供给 - 油内溶解气随温压降低而逸出
- 油气成藏后发生的油气再分布
圈闭的大小用圈闭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 它表 示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V = F H
V -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 - 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 -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 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三、油气藏的度量
油气藏的大小用储量气)边缘
(一)生储盖组合的类型
• 正常式:下生、中储、上盖(亦称下伏式)
•
• •
侧变式:生储同层,侧生、侧储、上盖
顶生式:顶生、底储,烃源岩兼作盖层(亦称上覆式) 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均为同一地层
生储盖组合分类(二)及模式图
(据潘钟祥,1986)
烃源岩 储集层 油气运移方向 烃源岩 储集层 油气运移方向
第十一章
第一节
油气藏的形成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聚集 油气藏的再形成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是指地下岩石中的油气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储集体系。
油气成藏条件主要包括油源、储集空间、封盖层和构造。
储集空间是指油气储集的空隙和裂缝等空间。
主要包括孔隙、裂缝和岩石微孔等。
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可以储存油气。
孔隙的形成主要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方式,物理孔隙是指由于岩石破碎、溶解或侵蚀形成的空隙,化学孔隙是指由于水溶液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形成的空隙。
裂缝则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空隙。
岩石微孔是指由于岩石本身的孔隙和裂缝,形成的微小空隙。
储集空间的发育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封盖层是指位于油气储集体系上方的密封岩层,可以阻止油气从储集层向上逸散。
封盖层主要由泥岩、盐岩和非透水的火山岩等构成。
泥岩是常见的封盖岩,因其细粒、高含水量和低透水性,可以有效地封闭油气。
构造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构造是指地质上的断裂和褶皱等地壳运动形成的现象。
构造提供了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以改变油气储集体系的形态和分布。
常见的构造包括隆起构造、凹陷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隆起构造是指地壳上升形成的凸起,常见于造山带和构造抬升区。
凹陷构造则是指地壳下降形成的凹陷,常见于沉积盆地和地台。
断裂构造则是指地壳断裂形成的裂隙,常见于边缘地带和断裂带。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等方面。
油气生成是指有机质经过热解作用生成油气的过程。
油气的生成与地热条件、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向储层运移的过程。
油气的运移主要依靠渗流和扩散等物理过程,主要受到岩石渗透性和地层压力等因素的控制。
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储集层中聚集形成储集体系的过程。
油气聚集主要依靠构造陷落和油气性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技术和地质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油源方面,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对应生成的油气类型不同,不同成熟度的有机质可以生成不同程度的干气和湿气。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第5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1)
(4)水压梯度和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
①静水条件下:测势面水平,同一储层海拔高度相 同的点压力相同,油水(或气-水)界面水平。
②动水条件下,测势面倾斜。储层中水沿测势面倾 斜方面流动,圈闭内油水(或气-水)界面顺水流方向倾 斜,倾斜角度大小取决于水压梯度大小和流体密度差 。相同水动力下对油聚集有效的圈闭对气聚集仍有效 ,反之不一定。
(3) 地应力场性质:控制有机质成熟演化的力学化学效应。影响 烃源岩和储集岩微裂缝、储集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分布。 (4)地应力场特征:影响油气运移方向、通道及强度; 地应力场 变化: 直接引发流体运移。
(5)地应力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控制油气运移、聚 集的重要因素。 局部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区。油气从压应力区、 压扭应力区向张应力区和张扭应力区运移聚集。
散和水溶对流为重要运移机制。
主要是渗滤和脉冲式混相 涌流。
条
多样:游离天然气直接排替地层水成
件 的
聚集机理
藏,已聚集石油的圈闭被天然气驱替 成藏,水溶气脱溶成藏,富含气的地
较单一。游离相石油排替 地层水聚集成藏。
对
层水可形成水溶气藏。
比
演化和保 存条件
易于散失,扩散损失重要。气藏形成 始终处于聚和散的动平衡中,成藏期 晚有利于气藏的保存。聚集效率低。
来源于热成因气; ②较低的温度,一般温度低于10℃; ③较高的压力,一般压力大于10MPa; ④有利的储集空间。 最重要的是低温和高压条件,且温度与压力可在一定范
围内相互补尝。
圈闭大小由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它取决于圈闭的闭 合面积、 闭合高度、储层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
★ 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油气成藏机理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油气在地球内部形成、迁移和储集的过程。
了解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概括的角度介绍油气成藏机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其次,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形成层向储集层的迁移过程。
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层压力和渗流力。
当油气形成后,由于地层压力的作用,油气会沿着孔隙和裂缝向上或向下运移。
油气的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的孔隙度。
一般来说,渗透率较高、孔隙度较大的岩石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能力。
最后,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
油气储集是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形成富集的过程。
油气储集的条件包括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的透水性等。
当油气到达储集层后,由于储集层的条件合适,油气会在岩石孔隙中形成油层或气层。
油层和气层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地层构造和地下流体压力等因素有关。
总之,油气成藏机理涉及到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三个方面。
油气的形成是由有机质在地下经过成熟作用形成的,成熟程度影响着油气的质量和数量。
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孔隙度等因素。
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透水性等条件对储集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过程,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还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工作。
因此,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一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的过程中,还可以探索油气成藏的其他因素,如地下流体运动、地下压力变化和地层构造等,以更全面地理解油气的形成和储集。
此外,还可以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数学模拟等多学科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藏的形成
Gussow认为: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 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当油气源 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 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 当第一个圈闭Ⅰ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 用在圈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通 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Ⅱ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上述过程相 继在圈闭Ⅲ及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源不足时,上倾方向 (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所 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 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但这种结果只能代表原 始的聚集规律,后期地质条件的改变有可能破坏这种聚集情况。
生储盖组合(source - reservoir –cap rock assemblages ): 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 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 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油气藏的形成
二、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的原理
油气在静水条件下进入单一的背 斜圈闭时,首先在最高部位聚集起来, 依次由较高的向较低的部位聚集,一直 到充满整个圈闭。按密度分异,气居上, 油居中,水在底下。若再有油经过时, 就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溢出;天然气 继续进入圈闭,并排替原被石油所占据 的那部分储集空间,这一过程一直进行 到圈闭的整个容积完全被天然气所占据 为止。至此,对于单一圈闭来说,油气 聚集的过程已完全。
油气藏的形成
§2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 闭。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 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 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 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 个条件。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 以下几个方面:
油藏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2、油气藏: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或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叫做油气藏。
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液态石油则为油藏;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气态石油,则为气藏;若圈闭中同时聚集了油和气,则为油气藏。
3、采出程度:油藏的累产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的比值,定义为油藏的采出程度。
4、开发方式:就是油藏的驱动方式,即开采原油采用哪种或哪几种驱动能量。
5、采油速度:油田年采油量占油田可采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6、驱动指数:每一种驱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百分数。
7、吸水指数:单位注入压差下的油层注入流量。
8、可采储量:油气藏废弃时的产油气量。
9、卸载效应:油井开井时,压力降落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0、续流效应:油井关井时,压力恢复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1、试井:就是对油气井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
12、稳定试井:在稳定流动过程中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3、拟稳定试井:在拟稳定流动状态下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4、表皮效应:表皮对油井产量影响称作表皮效应。
15、活塞驱替:指注入水像活塞一样将油全部驱替走的一种驱替方式。
16、非活塞驱替:指被水驱替过的地方,依然存在剩余油的驱替方式。
17、亏空体积:油藏的净产出体积,矿场上通常称之为油藏的亏空体积。
18、注采比: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与采出剂(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
19、油藏累计注采比:油藏总注入液量与总采出液量的比值。
20、油井临界产量:当水锥刚好锥进到井底时的油井产量,称作油井的临界产量。
21、划分开发层系:就是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一套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和动态研究。
二、简答1、开发层系的层间差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储层岩性和物性2)流体性质3)压力状态4)油水关系2、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1)储集层特性相近原则2)储量规模原则3)液体性质相近原则4)隔层原则5)压力系统一致性原则6)驱动方式一致性原则7)层位相近原则8)与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地震地质与油气藏形成机理
地震地质与油气藏形成机理地震地质与油气藏形成机制地震地质和油气藏形成机理是地质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
地震地质研究了地震活动与地壳构造运动的关系,而油气藏形成机理则关注了油气在地下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这两个研究方向在追溯地球历史、探索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地震地质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地质是研究地震的地质效应和地壳运动的学科。
通过地震的震源机制、波动特性和传播路径等研究,地震地质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特别是地壳构造活动的过程与机制。
地震地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地震波形分析和地震反演等。
地震监测通过设置地震台网和使用地震仪器,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地震波形分析利用地震记录的波形信息来求解震源机制和构造模型等关键参数。
地震反演则是根据已知波形数据和地震波传播理论,反演出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等信息。
2. 地震地质与地壳构造演化地壳构造演化是地夸克内部变革的历程,是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构造变化的结果,也是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壳构造运动与地震的关系比较密切,地震可以是构造运动的结果,也可以是构造运动的推动力。
地震地质研究表明,地球的地壳由许多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地震带和构造地貌。
地震带是指沿大洋边缘或大陆边缘存在的地震分布带,这些地震分布带也是地壳构造活跃的区域。
地球板块的相互作用形式主要有碰撞、俯冲、裂谷扩张和走滑等。
这些地壳运动形式与地震地质研究密切相关。
3. 油气藏形成机理的基本原理与示踪方法油气藏是地球内部埋藏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积累体,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了解油气形成和聚集的机理,可以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油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生物和无机质的分解与转化过程。
有机质经过埋藏和热解作用,产生了油气类物质,同时还要考虑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泥岩涂抹:断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构造应力和重力作用,在两盘削截砂岩层上形成薄的泥岩层,这个层叫泥岩涂抹层,作用就称泥岩涂抹。
2、油气保存条件:油气藏破坏,散失,殆尽,油气藏变成稠油(水洗或者氧化)。
水力溶失:水将油藏中的氢带走,形成稠油。
3、包裹体:矿物晶体在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体缺陷中的那部分成矿流体叫包裹体。
4、均一温度:在冷液后,将盐水包裹体加热到由两相变为一相时的温度,这一温度为油气成藏均一温度。
5、油气成藏模式:以圈闭划分为依据,综合油气藏形成的生、储、盖、运、圈众因素的时空匹配关系,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动态过程中而得到的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模型。
6、含油气系统:一个自然系统,包括了活跃的烃源岩和所有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的作用
7、封存箱:将沉积盆地内用封闭层分隔的异常压力系统。
8、流体势:相对于基准面,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9、重力能:单位质量的流体从基准面搬到研究点所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10、弹性能:单位质量流体从基准面搬到研究点克服压力多做的功。
11、动能:单位质量的流体在流速为q时所具有的能。
12、郝石生教授的流体势概念:相对于基准面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总势能。
13、供油气单元:烃源岩产出的油气呈同一种运移形式的那一部分生油岩体叫做该圈闭的供油气单元。
14、聚敛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汇聚流运移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5、发散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发散流移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6、平行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平行流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7、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以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动力层系统和过程为核心,把油气的生、储、运、聚、散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盆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18、相势控藏理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到相和流体势的共同控制,简称相势控藏理论。
19、深盆气: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封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由于分布在深部叫深盆气。
20、可燃冰:是一种由水分子和碳氢气体分子水合组成的一种简单固体化合物。
21、凝析气:地下深处,高压高温条件下的气体经开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后而形成液态,这种气体叫~。
22、无机气:只不涉及到有机物质反应的一切过程作用产生的气。
23、生物气:在低温还原环境下,厌氧细菌对沉积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形成的富含生物甲烷的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