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而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差异,提高翻译质量。
一、语言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而在汉语中,句子的成分排列却是比较灵活的。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存在着词性、词义和用法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巧妙的选择。
二、文化差异中英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习惯和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崇尚“和谐”和“忍让”,而英国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翻译中,就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传达准确的意义和情感。
在翻译文学作品或口译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习惯、节日和信仰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贴切和生动。
三、表达习惯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文表达通常更加直接和简洁,而中文表达则更加留白和含蓄。
翻译中需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确保在传达意义的不失去原文的风格和气质。
在翻译商务文件或法律文件时,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在用语和表达上的差异,以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歧义和误解。
四、解决方法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在译文中巧妙地处理语言和表达的差异。
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和研究,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以确保翻译的文化适切和通达。
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比如机器翻译和语料库检索,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理解并处理好这些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和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引起人们对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视,并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关系。
在翻译时,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文字信息与文化因素。
标签:文化差异;翻译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人类的共性决定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
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 西风凛冽” 之辞。
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 wind 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
英国西临大西洋,在春天,凉爽惬意,西风从海上徐徐吹来,带来万物复苏,恰似我国的东风使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
此外,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等等。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英汉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会产生不同
的含义。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了解并适应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
准确地传达原意。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成语广为流传。
这句话
强调时间的宝贵和珍贵,意味着每一分钟都应该被充分利用。
而在中
国文化中,“时间就是生命”更为常见。
这句话则更强调时间对人生
的重要性,暗示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利用它。
在翻译这些成语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选
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含义。
此外,在英汉翻译中还需要注意到礼仪和习俗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
西方国家,握手通常是表示欢迎和尊重对方的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中,鞠躬则更为普遍。
如果一个西方人在中国向他人伸出手臂握手,可能
会被视为失礼或不尊重。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调整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当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往往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习俗、传统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
从词汇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都表达了共同的意境,但在文化背景上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源自欧洲的航海文化,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则源自中国的传统水文化。
同样,英语中的“black sheep”和汉语中的“害群之马”虽然都表示“不合群的人”,但在文化意象上却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从语法和表达方式方面来看,英汉习语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英语常常采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而汉语则更注重对仗、平衡和和谐。
例如,英语中的“talking through one's hat”和汉语中的“纸上谈兵”都表示“空谈”,但英语中的比喻让人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英语中的习语往往言简意赅,而汉语中的习语则更为凝练、含蓄。
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和“家丑不可外扬”都表达了相似的意境,但英语中的习语更显得简洁有力。
针对这些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英语中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就直接音译为“瓦伦丁节”,既保留了其文化源头,又让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对于一些在意象和语法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更注重译文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例如,“to break the ice”可意译为“打破僵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意。
【最新word论文】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外语翻译专业论文】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中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具有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汉英称谓在形式、语用意图、文化内涵上存在诸多差异,通过两种语言称谓系统的归纳对比,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对中英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三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比较;翻译Abstract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kinshiptermisnotonlyapartoflanguageb utalsoakindofcultur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kinshipterm sreflect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tosomeextend.Fromtheco mparativeanalysisofusagesandmeaningsof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 ineseandEnglishwhichpeoplefamiliarwith,thepaperistorevealtheculturalimplicationinit.Theybelongtodifferentkins hipaddressingsystemsalsohavedifferentusagesofkinshiptermsanddevelopmen ts.Themainreasonsforculturaldifferenceslieinthefamilystructure,consang uinity,patriarchyconcept,cultureadoptionandcourtesyprinciple.Thecompar ativeanalysisofitsfeaturesandusagescanhelpustounderstandtheculturaldif 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Basedonthegreatdifferencesinthetitlea nd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ineseandEnglish,andtheircomplicatedp ragmaticintentionsandculturalimplicationsinuse,thepapersystematicallyc omparesthetwosystems,andrevealstheirrespectiveculturespecificimplicati ons.Finally,threemethodsarepresentedonhowtotranslateaddressingformsbet weenChineseandEnglish.Keywords:kinshipterm;culturaldifference;comparison;translation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语言或文化特有的表达无法直接用对应的词语翻译出来,因此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习惯用语等方面。
以下是对不可译现象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一、语言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语法现象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时态变化较多,而汉语的时态变化较少,因此英语的时态在汉语中难以准确体现。
另外,一些句式和成语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也不完全对等,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习惯句式”如“have a good day”、“take care”等在汉语中往往无固定对应。
对策:1.加强对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了解,提高对语法差异的敏感度,避免错误的翻译。
2.学习并熟悉常见的句式和成语,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表达。
二、文化差异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难以传达。
比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幽默,中国人的礼仪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常常无法直接用译文准确表达出来。
对策:1.加强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高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2.采用文化转换的策略,通过适当调整翻译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3.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说明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翻译作品。
三、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这些表达方式往往是基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因此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对策:1.关注两种语言中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2.建立翻译记忆库,记录和整理常用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的翻译方法,方便在后续翻译中的参考和使用。
四、音、形、义不对称中英两种语言的音、形、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单词或短语无法直接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应。
对策:1.学习两种语言的发音和音标,提高对音的敏感度,准确把握单词的发音。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其所在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语言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有很大差异。
例如英语的动词时态非常丰富,而中文则使用助词表示时态。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英文句子可能需要在语法和逻辑层面做出调整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中文原意。
同时,两种语言的词汇中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文中通常使用成语、典故等表达方式,而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实用性。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注意不能只字翻译,而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
二、文化层面除了语言差异之外,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首先,英汉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中文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英语文化更强调个体主义。
因此在翻译中,如果将一个英语句子中的个体主义理解为中文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就会使原意产生严重误解。
其次,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中文中的“狗尾巴草”就有“愚弄人”的意思,而在英语中“dog's tail grass”则只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在翻译过程中, 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挖掘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社会层面不同的社会背景、习惯和风俗也会对翻译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United Nations”通称为“UN”,而在中文中则通常直接称为“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文中通常不使用缩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不能直接将英语缩写翻译成中文。
此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国,男女年龄相差较大的情侣被称为“couple”,而在中国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老少配”。
在翻译过程中,translators 需要对这些区别进行注意和把握。
结论总的来说,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避免。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一、咬文嚼字,恰当选择词汇和翻译策略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的差异,而准确的翻译是解决语言差异的关键。
在进行中英互译时,需要根据语境和特定环境来恰当选择词汇。
无论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都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既要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又要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二、注重语言的音韵和韵律中英两种语言的音韵和韵律差异明显,因此在翻译中要注重这一差异。
中文的韵律多为平仄抑扬,英文的韵律则以强音和节奏为主。
为了使翻译更加流畅,要注意适度调整句子结构,使句子的音韵和韵律在目标语言中得以体现。
三、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中英互译中,要特别关注文化差异。
在翻译某些特定文化和习惯时,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的调整。
此外,在进行中英互译时,也要注意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以确保翻译结果在语言习惯上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读者。
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通过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达到更准确地表达。
比如,借用修辞手法中的拟人、对比和比喻等手法,可以在不同语言之间产生视觉和情感的共鸣,使翻译更加生动有趣。
五、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了更好地解决中英互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从而避免翻译中的误解和冲突。
总结起来,中英互译中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需要咬文嚼字、注重音韵和韵律、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在中英互译中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而语言的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在中英文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通过从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制度差异等方面分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探讨如何合理应对这种差异。
1.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英文在语言结构、格调、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这就为中英互译带来了困难。
例如,在中文中有“失言”、“失态”的概念,而在英文中则常用“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lose face”等表达方式。
此外,在英文中,表达目的的原因常常放在句首,而在中文中则常常放在句尾。
这些都是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
应对策略: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熟悉两种语言的特点,以及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差异,来逐步提高对语言的应变能力。
此外,选用适当的翻译软件也是能够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视家庭观念、同事间的关系,注重“人情味”以及对自己国家的尊重;而英国则以文化、法制等为基础,注重法律条文以及客观公正的原则。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因不同的语言表达而产生翻译上的偏差和误解。
应对策略: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中英互译时,要在语言上精准地表达出这种文化背景的内涵和特点。
3. 制度差异的差异中国和英国则在制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像英国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拥有的中文官方用语体系在英国并不存在。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这是避免翻译错误和误解的重要一环。
应对策略:在翻译中需要尊重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合理应对这种差异,以确保正确、准确地表达文本中涉及的概念,也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新增过多的意译内容。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难度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不能避免的存在。
这种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词序、语态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强调部分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放在句尾。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语言表达非常困难。
2、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英语思维方式较为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思维方式则较为象征与比喻,强调意象和情感。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语言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导致翻译的精度和准确性下降。
3、文化内涵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而英语文化则更加开放多元,讲究个人自由与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会涉及到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语言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解决方案为了在英汉翻译中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下方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读懂原文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背景知识。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效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2、适度的文化调整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受众和文化内涵适度地对原文进行调整。
例如,将饮食和节日的翻译调整为与受众文化相符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避免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在翻译中,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的意思不准确或者表达方式拗口,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
4、加大文化学习与交流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来进行解决。
翻译者需要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符合特定文化背景的使用习惯。
这种文化差异影响了词义、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的词义产生了影响。
词义是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概念。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义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译者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对词义的影响。
例如,英语中的“privacy”可以直译为“隐私”,但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空间”这样的表达更准确地传递了这个概念。
另外,一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狗”通常被视为忠诚和友善的代表,而在中国文化中,狗则常常被视为不吉祥的象征。
因此,在英汉互译中,“狗”可能需要根据特定文化背景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的语法产生了影响。
语法规则和结构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英语中,“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是最常见的,而在汉语中,“主谓宾”的语序更为常见。
因此,在将一个英语句子翻译为中文时,译者通常需要调整句子的语序。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的动词时态和语态也存在差异。
例如,“未来进行时”在英语中常常使用,而在汉语中相对较少使用。
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译者可能需要转换句子的时态和语态,以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最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行为方式、礼貌用语和社会规范,这些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英文中,“How are you?”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更常使用“你吃了吗?”作为问候语。
因此,译者在将英语问候翻译成中文时,应该选择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
另外,由于中西方言语风格和修辞手法的差异,译者在进行表达方式的选择时也要注意文化的差异。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文翻译已成为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存在,中英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凸显出来。
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语言习惯,处理文化差异,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呈现原件的信息和意义。
一、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翻译时,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可能涉及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法和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浪费、省略、赋予价值的资源,需要高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永恒循环的流逝,以及一种现实的存在,不能短暂地用于特定的目的。
因此,在英文中常常使用精准的时间词汇来表达时间,而中文中则往往使用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时间的真实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尊重长者的观念非常重要。
在英文中,“you”常常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you”只能用来表示相对年长或者尊贵的人。
这种使用方式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
这些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以及整体意思的表达,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1. 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目标语将源语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以便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
直译常用于天气预报、时间等和不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
但是,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忽略词汇和句法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最终的翻译含义不清。
相反,意译是指采用目标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翻译文本的含义,以避免源语的产生的误解。
意译常常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场合,这也是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2. 贴近文化在翻译时,为了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的真实含义。
3. 被动转主动在英文中,常常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句子的主要内容,而在中文中则往往使用被动语态。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翻译者可能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者将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
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
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
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在翻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以及在翻译英语里面的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文化差异一般风俗翻译、影响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我们平时能更好的使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训练,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
“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
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
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
汉英成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docx
汉英成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制造出的所有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是指某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发展演化出的文字、语言、符号等一切意识产物的总称,而成语就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由于中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造成在汉英成语翻译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解决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翻译者必须要在了解双方文化差异的同时运用有效方法进行合理翻译。
一、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一)中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地形以山地、丘陵、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而广阔的土地面积与复杂的地貌,促成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元,文化元素分布广泛的独特属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对土地就极为重视,促使成语中常用到“土地”这一自然因素,如“面如土色”、“捻土为香”、“故土难离”等,而“一马平川”、“田连阡陌”、“山重水复”等成语则是对中国地貌的描述,可见,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汉语成语影响及深。
英国是由爱尔兰岛东北部及其附属岛屿和大不列颠岛组成的海岛国家,地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海洋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稀缺是英国主要地理环境特征。
由于英国土地资源匮乏,促使渔业与航海业发展迅速,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与大海的密切关联,促使英语成语元素常与海洋有关,比如“thebigfisheatupthesmallone”译为弱肉强食、“afishintroubledwaters”译为浑水摸鱼、“gowiththestream”译为随波逐流,其中fish(鱼)、stream(溪流)都与海洋有关。
(二)中外历史文化的差别中国汉语成语很多都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完璧归赵”、“高山流水”、“四面楚歌”等成语,这些包含历史典故的成语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对于并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人用直接翻译方式,他们未必能懂。
以“高山流水”为例,其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中,讲的是先秦时期伯牙在一荒野之地抚琴,路过的樵夫钟子期竟然听出了伯牙通过琴声描绘山水的心境,感到分外欣喜,而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毅然摔琴断弦,再也没有弹奏过,而将高山流水直译为“loftymountainsandflowingwater”,就无法表现出我国文化历史典故的深刻含义[1]。
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比较及其翻译
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比较及其翻译中英文化交流始终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快速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中西文化整体交流越来越流畅密切。
然而,文化本质上具有语言不可忽视的传播效果,即使英语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外语,交流中也容易出现中英文化内涵词的差异,从而影响交流的准确性。
首先,中英文化的差异在于字义的不同。
中英文化中的某些词组可能具有同样的词义,但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让步”在英文中表达“把握时机,明辨是非”,而“让步”在中文中表达的“宽容、谦恭”的意思;又如中文“修辞”表达语言技巧,而英文“elocution”表达的是配合语音的朗读。
其次,许多中文词语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英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例如,“拼音”在汉语中表达的是汉语的语音拼写,但是在英文中可能要用诸如“Chinese Pinyin”这样的复合词来表达。
同样,中文“尊重”所表达的是尊重敬畏,但在英文中不一定有这种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中英文在语义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中文“节”表达节日的意思,而在英文中,“节”表达的是缩减成本的意思。
最后,中英文化的差异对翻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翻译文章中涉及到中文文化内涵深厚的词语时,更易出现差异。
由于文化习俗众多,中式英文也频出,因而普通外语能力者来说,往往不能准确把握中文文化内涵词语的表达,从而影响交流的有效性。
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是中英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因此,当进行文化内涵词的翻译时,要仔细考量词句的翻译,注重文化差异的理解,用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使翻译准确无误,切实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中英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第六讲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美人名中以职业为姓的人名比中国多得多: Baker Barber Carpenter Fisher Sailor Hunter Butcher Manson Merchant Tailor Smith是一个大姓 (早期英国社会有各种 smiths,如goldsmith, tinsmith, coppersmith, blacksmith) (4)以颜色名称为姓 白、黄、蓝 Blue Brown Red Green Orange Black Scarlet White (5)以动植物名称取姓 马、牛、熊、龙、林、花 Lamb Fox Wood Flower
2. ―男女各姓”与“妇随夫姓”的尊卑观念 中国传统思想男尊女卑,亲友邻里常用其丈 夫名加表示尊称的亲属称谓称呼已婚妇女, 如“祥林嫂”、“阿庆嫂”,一般人不知其 本人姓名。但在姓氏上,婚后仍保留自己的 家姓,如“尤氏”、“秦氏”。 英美国家,按传统习惯,妇女婚后一般用丈 夫的姓。如Marie White与John Brown结婚, 婚后女方姓名为Marie Brown。 现在则有不少夫妇采用两人合姓作为婚后夫 妇新姓,如Marie White-Brown与John White-Brown。
3. 舍弃比喻或形象 “文化协调”(cultural mediation):一种折衷的 方法,抛弃原文中富含文化特色的意象或比喻,换 一种说法将其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 例: 打开窗子说亮话 frankly speaking/ let‘s be frank 不管三七二十一 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 a fly on the wheel 自以为有天大本事的人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之日。 ♦ 由于丢失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在效果上难免会有 一定影响,在翻译时应尽可能缩小源语读者与译入 语读者在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上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 年第4 期No . 4, 2006青海社会科学Qinghai Social Sciences2006 年7 月July , 2006 汉英文化差异与互译李增垠【要】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而文化差异则是翻译的主要障碍。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 然后阐述了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常用的理论、策略, 再以实例来分析和研究翻译中文化因素处理的具体方法及其原因。
【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互译; 翻译方法【图分类号】H059【献标识码】 A 【章编号】1001—2338( 2006) 04—0091—04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信息传播日新月异, 跨文化交流日趋广泛,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桥梁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 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 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 更涉及两种文化。
然而, 由于各国历史、文化、思想、民俗等方面的不同, 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惑, 诚如王佐良先生所言: “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 1]故了解文化差异,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对翻译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如此便可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理解性, 缩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障碍和距离,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使译文再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首先分析文化的差异给英汉互译所带来的困难, 然后阐述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常用的理论、策略, 最后以实例来分析和研究在翻译中文化因素处理的具体方法及其原因。
二、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 一) 词汇空缺( lex ical g aps) 。
翻译家Nida 曾言: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 2]英汉互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 抛开文化背景去翻译要想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中西文化内涵的失落和扭曲, 使得源语中有一些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
换言之, 源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不常见, 或者与译语文化中的可比对象明显不同, 造成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 两种不同文化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价值理解有时候可能截然不同。
譬如, 英语和汉语对“狗”含义的理解就大不一样。
在西方狗是忠诚的象征, 人们以狗为友, 但在汉文化中人们通常对狗有一种厌恶的心理。
故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狗腿子”、“狼心狗肺”等大都为贬义, 而英语中诸如“lucky dog ”、“top dog”等有关狗的表达皆为褒义。
事实上, 狗在两种语言中所指意义( denotation) 并无差异, 只是其内涵意义( connotatio n) 相差甚远。
其次, 由于生活习俗、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比如, 中国历史悠久, “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来自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社会, 吃饭问题也就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中国人甚至常用“吃过了吗?”等作为招呼用语, 这与西方的情形大不相同。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出现了许多与“吃”组成的词语, 如“吃闲饭”、“吃不消”、“吃香”等, 而在英语中很难能找到字面对应的表达。
再次, 由不同文化背景中91摘关中文文历史典故引起的词汇空缺。
典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 是一种用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法, 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词汇, 这些词汇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只简单从字面去理解和对等翻译, 如汉语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英语中的“sw ord of Damo cles”等。
( 二) 文化重点( cultural em phasis) 不同而带来的文化差异。
这是指源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别的实体, 译语文化不加区别或反之。
汉英两个民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都不同, 两种语言中都具有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经典和宗教习俗等, 不是外来的东西能随意改变和取代的。
有时候, 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表达的概念, 另一种语言可能要兜圈子来表达。
“文化重点直接影响一[ 3]较之西方, 中国人更重视家庭, 这就使得亲属称谓受到极为明显的文化制约, 也就使英汉两种文化间亲属称谓的翻译成为一大难题。
如, 汉语中的五种亲属关系“伯父”、“叔父”、“姑夫”、“舅父”和“姨夫”,英语中只用一个语义模糊的词“uncle”来对应, 因为英语所属的文化并不看重这层关系。
又如, 《红楼梦》第六回中有句“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的典故, 杨、戴夫妇将其译为“M an proposes, H eaven disposes”, 因为中国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 在佛教文化观念中“天”具有主宰万物的威力; 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译为“M 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是因为西方盛行的是基督教, 其观念中“上帝”被视为自然界的主宰。
我们且不去说这两种翻译孰优孰劣, 它首先反映了汉英两种文化重点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 并由此产生的翻译上的困难。
由此看来, 翻译中类似的文化因素问题处理起来确非易事。
( 三) 文化与语用涵义( culture and prag matic implication) 。
在特定的语境中, 词语的指称意义与语用意义存在“表里不一”,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同。
尤其是当一种语言中有特殊的、语用涵义复杂的词语时, 翻译往往很困难。
如《红楼梦》书名的翻译, 常见的有“Dream of the Red Chamber”、“A Dr eam of Red M ansio ns”等, 其实它们都不是很恰当, 因为“红楼”并不一定指红颜色的楼房。
新版《辞海》中对“红楼”的释义是“华美的楼房; 旧时指富家女子的住处”, 在我国古诗词中通常也是这个意思。
如李商隐的“红楼隔雨想望冷, 珠泊飘灯独自归”和韦庄的“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中的“红楼”都是指富家女子的闺阁, 而且常有爱情的涵义。
而英美读者可只能理解为普通的“红色的楼房”, 失却了其语用涵义, 造成翻译中的缺憾。
英译汉中也同样存在类似情况, 词语的语用涵义植根于民族文化及语言的表达习惯, 不熟悉或不考虑译文的文化背景, 就不能准确把握词义, 从而在翻译中留下遗憾。
例如, 当今“Valentine's Day ”在我国的热度有目共睹, 遗憾的是它被译为“情人节”, 因为“情人”在中国文化里有“第三者”之嫌, 不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标准。
有译者提出不如改为“情感节”更好, 但由于这个节日早被译成这样, 也只好无奈地约定俗成了。
可见翻译工作者在推出所译作品时必须对文化差异有较强的敏感性才行, 以免扭曲源语的语用涵义。
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古往今来, 翻译总体上可被分为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和意译( free translatio n) 两种译派, 翻译家在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基本上可以用“归化”( adaptation) 和“异化”( alienation) 两种做法来概括。
这两种倾向集中体现了翻译家在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时所采取的不同立场。
倡导这两种翻译风格的代表人物分别是Eugene Nida 和Laurence Venuti, 前者提倡“归化”型翻译, 后者则认同“异化”型翻译。
归化翻译是“指采取民族主义中心的态度, 最大限度地考虑读者的接受[ 4]为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 并要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以求得“最贴切的自然对等”。
异化翻译是指“在文化价值观偏离主义的压力下, 译者在译文中保留外语文本[ 5]中语言的方式, 在译文中输入新的表达方法, 以达到丰富译语文化和译语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目的。
对我国翻译者而言, 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并不陌生, 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shed cr ocodile tears”, 有的译文是俗语“猫哭老鼠假慈悲”。
这是典型的归化译法, 对我国读者来说, 可谓通俗易懂。
但还有的译者将其直译为“鳄鱼的眼泪”, 并解释说明该用语来源于西方一个古老的传说: 鳄92种语言中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具有连续 5 千年文明的国家,状况, 在译文中使外语文体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 , 即译者主张译文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它认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 , 即译者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要尽量保留原文鱼一边吃人畜, 一边掉着眼泪, 比喻坏人对被害者的假慈悲。
这是典型的异化译法。
可喜的是, 这种译法很快就被读者接受了, 其结果是汉语中引入了“鳄鱼的眼泪”这一新的隐喻, 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应该说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从其自身的理论来看似乎都很有道理, 况且我国的翻译实践也是归化和异化兼而有之。
四、翻译中文化因素处理的实例分析依据众多译者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分析、总结和处理, 笔者结合自身在英汉互译中的实践和研究, 将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方法分为以下 5 种:( 一) 完全异化。
完全异化是用直译的方法, 将源语的新概念直接翻译引入目标语言。
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 又将新的概念引入了目标语, 从而丰富了目标语的表达。
比如英文中的谚语“Theear ly bir d gets the w or m”就被直接汉译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而没有用“先下手为强”或者“捷足先登”等汉语俗语或成语。
这样的汉译对读者来说清晰易懂, 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 更重要的是还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又如, 汉语中著名的“纸老虎”一词是毛泽东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独创, 体现了文化的历史时代特色, 被直译成“paper tiger ”, 西方读者看起来不但会深明其意, 而且还觉得很传神, 现已成为正式的英语用词。
当然, 异化法翻译中最理想的状况是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含义完全一致,如“Out of sight, out o f mind”在汉语中就有“眼不见, 心不烦”, 而“公事公办”在英语中就有“Business is business”的对应。
这种现象自然存在, 但不是很多。
( 二) 异化加注释。
完全异化翻译自然有很多优势, 但其用法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翻译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转换, 势必会出现源语言直译到目标语言后读者难以理解的情况, 这在历史典故等类的翻译实践中更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