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与国学研究

合集下载

国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什么

国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什么

国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什么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内容,研究对象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经典文献国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中国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包括《尚书》、《易经》、《诗经》、《礼记》、《周礼》等。

这些经典文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人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资料。

国学研究者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价值观及其背后的原理和道理。

二、诗词曲赋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诗、词、曲、赋等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诗词曲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国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文艺作品的研究,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古代中国社会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哲学思想和儒家学说国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它关注的是人的悟性、道德、修养等问题。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学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和学说的研究,可以洞察古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价值观,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四、历史与文化国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国学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轨迹,进而对中国的国家性格和民族特征进行分析和诠释。

通过对以上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学研究者可以还原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

国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这些经典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国学文化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基础知识

国学文化基础知识国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了经典著作、思想学说、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国学的定义、历史渊源、经典著作、道德伦理和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国学的定义与历史渊源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研究与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它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各个学派的学说和经典著作,以及其中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国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派,儒家重视的是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经典著作国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

这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与人际关系;《大学》、《中庸》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孟子》则是在儒家经典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儒家思想。

三、道德伦理国学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把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放在至高的位置。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稳定,提倡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忠诚守信等价值观念;道家思想则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道德伦理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四、教育意义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使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感,培养出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新一代人才。

同时,国学也有助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总之,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培养出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新一代人才,同时也有助于个人的文化素养提升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刘毓庆讲“国学”旨在保护人类的两个家园

刘毓庆讲“国学”旨在保护人类的两个家园

刘毓庆:讲“国学”旨在保护人类的两个家园作者:张美宏来源:《记者观察》2010年第23期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破坏二者的力量来自同一个方向,这就是人类的贪欲,是贪欲导引下的现代科技与价值观念。

复兴“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确立东方价值观。

使人类灵魂在安居与自足中,消除对地球肆无忌惮的行为,保持宇宙间的一片祥和。

——刘毓庆刘毓庆:高校办国学院,这是好事,但大家对于国学的理解不完全相通,甚至在一些高校还发生了争论。

山西大学主要有章太炎先生的这个传统,因此没有出现太多的歧议。

我们对于国学的理解是:国学是一个知识系统,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同时也是一种治学门径和研究方法,而不是单纯的研究对象。

其实国学在大学里是被绝大多数老师排斥的,因为国学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它包括了文史哲,但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这问题不是属于哲学的,就是属于文学的或史学的,这样还等于是分开了,国学成了空架子。

现在学科分科越分越细,学者们的研究面越来越小,强调“精专”而不大提倡“博通”,学科之间又在不断地划地为界。

如果你的本行是研究文学的,你闯到了历史领域,搞历史的人便会对你的成果置若罔闻,不屑一顾。

因为他已经把你定位到文学研究领域了,你不该侵犯别的学科。

如果你说研究国学,那便是文史哲都研究,面太广了,人们更接受不了啦,认为你的口气太大。

其实这是个误解,不应该把国学当作学科来理解。

现在一些学校把原来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的部分学者整合起来,办国学研究院,而在研究上,搞历史的仍然研究历史,搞文学的仍然研究文学,这样就失去了国学的意义。

国学强调文史哲不分,“不分”不等于合。

前几天《文史哲》编辑部的人来,要姚先生为《文史哲》创刊60周年纪念题辞。

姚先生题的是:“贯通文史哲,为国学精神之所在。

”这代表了我们对国学的理解。

中国国学文化

中国国学文化

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展示
民族服饰
中国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如汉族的旗袍、马褂,苗族的银饰,藏 族的藏袍等。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川菜、粤菜、鲁菜、苏菜等八大菜系 ,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等。
饮食禁忌
中国饮食中也有许多禁忌,如佛教徒禁食肉食,回民禁食猪肉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和惩治人们的行为。这
种观念与儒家“人性本善”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法家经典著作解读
《商君书》解读
该书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阐述了法家的政治、经 济、军事等思想。其中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壹 刑”、“壹教”等主张。
《韩非子》解读
该书是韩非子的著作汇编,包含了丰富的法家思想。其中 提出了“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等观点,强调了 法律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古代戏曲
欣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代表作,以及明清 传奇剧等,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
01
02
03
书法流派
了解篆书、隶书、草书、 行书、楷书等书法流派的 特点与发展历程。
书法名家及作品
欣赏王羲之、颜真卿、柳 公权等书法名家的代表作 品,理解其艺术风格与审 美价值。
中国国学文化
目录
• 国学概述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法家思想 • 兵法战略 • 文学艺术 • 民俗风情
01
国学概述
Chapter
国学定义与内涵
国学定义
国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文学、 艺术等方面的学问,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总称。
国学内涵
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分,涵盖了古代中国 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是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国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国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国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国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其方法论对于国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国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国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有针对性的筛选、梳理和研究,探索文献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对传世典籍的整理、考证和解读,通过对文献的深入分析,获得对古代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二、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在国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通过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献进行对比,寻找其异同之处,从而揭示古代文化的共通性和特殊性。

比较研究法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启发,还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三、考古研究法考古研究法在国学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对古代文物、古代墓葬以及古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古代社会的历史面貌、文化特征和社会生活情况。

考古研究法可以为国学研究提供实物依据,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四、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进行研究的方式,对国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实地的调查和访谈,收集古代文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揭示出更加全面和真实的古代社会情况和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法可以为国学研究提供直观丰富的资料来源,有助于深入研究古代文化。

五、语言学研究法语言学研究法是通过对古代语言文本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

国学研究中,对于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典故、语法结构等进行深入的语言学分析,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化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六、修辞学研究法修辞学研究法在国学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修辞手法、修辞特点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化中的修辞风格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以上所述的国学研究方法只是其中的几种,不同的研究目标和领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20世纪上半世纪关于国学书目的争论

20世纪上半世纪关于国学书目的争论

20世纪上半世纪关于国学书目的争论“国学研究”论争综述(二)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国学热潮中,《清华周刊》记者最早邀请知名学者开列国学书目,考虑到中国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提出了只需列出最低书目的要求,由于这些书目皆出自名家之手,又广为刊发,对国学研究影响甚大。

但是,正是这些书目却反映出确定国学内涵的难度,国学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成了未解的难题,一直留到了今天。

一、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目梁启超开列的《国学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后来收入其《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1923年)。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论语》、《孟子》、《易经》、《礼记》、《老子》、《墨子》、《庄子》、《荀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论衡》、《抱朴子》、《列子》、《近思录》、《传习录》、《明儒学案》/黄宗羲、《宋元学案》/黄宗羲、《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明夷待访录》/黄宗羲、《思问录》/王夫之、《颜氏学记》/戴望编、《东原集》/戴震、《雕菰楼集》/焦循、《文史通义》/章学诚、《大同书》/康有为、《国故论衡》/章炳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周礼》、《考信录》/崔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毕沅、《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通志二十略》、《二十四史》、《廿二史札记》/赵翼、《圣武记》/ 魏源、《国朝先正事略》/李元度、《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史通》/ 刘知几、《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丙、韵文书类《诗经》、《楚辞》、《文选》、《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阳集》、《韦苏州集》、《高常侍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李义山集》、《王临川集》、《苏东坡集》、《元遗山集》、《陆放翁集》、《唐百家诗选》/王安石选、《宋诗钞》/吕留良钞、《清真词》/周美成、《醉翁琴趣》/欧阳修、《东坡乐府》/苏轼、《屯田集》/柳永、《淮海词》/秦观、《樵歌》/朱敦儒、《稼轩词》/辛弃疾、《后村词》/刘克庄、《石道人歌曲》/姜夔、《碧山词》/王沂孙、《梦窗词》/吴文英、《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国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刘金国同志能够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门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

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

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

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刘金国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

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

国学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

国学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

国学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与总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根基。

国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古代经学、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艺术等等。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是我们的文化宝库。

在高中课程中,国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论语、庄子、史记、诗经等经典著作,以及传统礼仪、文学作品等。

下面就是对高中国学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这些言论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言。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修养。

二、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以寓言、对话、譬喻、夸张等手法阐述哲学观点,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自然、道德、政治、人生等方方面面。

《庄子》中提出了“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公孙龙”等经典观点,阐述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道家的思想精髓。

通过学习《庄子》,可以领略道家的神韵风采,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三、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它以“五通”、“表传”、“志”、“世家”、“春秋”、“列传”等形式,系统地记述了从黄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内容丰富翔实,风格宏大雄奇。

《史记》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政治制度、文化风貌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学习《史记》,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掌握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四、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典籍之一。

它收录了包括《风》、《雅》、《颂》在内的三百多篇诗歌,内容涉及了政治、军事、民俗、爱情等方方面面。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价值与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经典论文作为对国学经典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更是对于理解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国学经典论文的写作技巧、国学经典论文的内容和研究方向。

一、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学观,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和精粹。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2. 培养高尚品德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我们的品德提升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国学经典一直以来都是传承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重要途径,可以引导我们接受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艺术审美更育国学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诗词和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而且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提高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能力。

同时,国学经典还有着相当的历史价值和思想内涵,对我们的思想启迪和人生价值的启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学经典论文的写作技巧在撰写国学经典论文前,我们需要学习各种撰写技巧,这样才能够写出优秀的论文。

1. 据理力争在论文中,我们需要具有相应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要在实现思想深度的同时,对于相关论述充分的论证并据理力争。

2. 深入研究对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论文撰写而言,我们需要具有深入的知识储备和领悟能力,才能发挥论文的价值和意义。

论文的内容要权威,合理并且含有可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要时刻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3. 突出创新在论文中,我们需要注重突出创新性。

对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论文撰写,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抄书,而是要在对于原有的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和补充,发表独特而有价值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篇一中国国学经典视角下中西方文化教育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

同时,由于英语教学的加强,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也在接触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思想。

中西方文化思想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更多差异。

因此,从中国国学经典的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饮食观念方面、父母与子女关系方面和诚信方面对中西方文化思想进行对比,并提出了两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有效融合的建议。

国学经典中西方文化教育研究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

中国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不仅构成中华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

同时,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必修课。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紧密相联的,英语教学的强化对本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从中国国学经典的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能更清楚地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及现状,避免出现极端思想。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1.研究现状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从教育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进行,如唐利芹、梁秀娟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1],蒋春生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教育差异[2],孙丽明对比研究了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等[3]。

相关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也主要是用以上理论进行分析,但分析的内容更具体一些,如程�]在博士论文中进行了关于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研究[4]。

但中国国学经典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较少。

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进行的,即一部分专家、学者如中华教育研究会,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和大力倡导学习中国国学经典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而另一方面,一部分研究者和教育者鉴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教育中多讲授西方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所以部分学生的“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国学 刘师培与国学研究

国学 刘师培与国学研究


《周末学术史序》: 心理学史序 伦理学史序 论理学史序 社会学史序 宗法学史序 计学史序 兵学史序 教育学史序 理科学史序 哲理学史序 术数学史序 文字学史序 工艺学史序 法律学史序 文章学史序
岳王会
三、背叛革命
四、友朋之道
章太炎
六、再次落水
筹安会“六君子”:
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严

七、北大教授
《国故》与《新潮》
八、其言也善,斯为书生
与弟子陈钟凡言:精力所萃,实在《三礼》。
既广征两汉经师之说,成《礼记旧说考略》 四卷,又援据《五经异谊》所引《周礼》说、 古《左氏春秋》说及先郑、杜子春诸家之注, 为《周礼古注集疏》四十卷,堪称信心之作。
蔡元培 陈独秀
刘师培
《上端方信》又禀者:余杭章炳麟,少治经
学,尤深于《春秋左氏传》,解析经谊,继 美段、王。……(苏报案)入狱以后,日阅 佛典,深造有得,顿悟往日宗旨之非。出狱 以后,拟入山为僧,以毕余年。而东京革命 党人,仰彼名高,迫之东渡,使编辑《民 报》,……非其志也。今拟往印度为僧,兼 求中土未译之经。倘明公赦其既往之愆,开 以自新之路,助以薄款,则国学得一保存之 人,而革命党中亦失一绩学工文之士。
1904年2月,致书湖广总督端方,劝其“归
顺汉族”。
4月19日,刺杀广西巡抚王之春。
1905年,发起国学保存会,主笔《国粹学
报》。 《国粹学报》略例:发明国学,保存国粹。 《民报》广告:地星之国,固以国民、国土、 国权膏液之、造合之而成,然其文犷光颓, 莫不以国粹之论事保存为一大关键。粤自通 古斯入寇以来,二百六十年中,国粹泯之殆 尽。
刘师培与国学研究

国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国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国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要深入研究国学,就需要掌握一些合适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国学的研究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适用情况。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国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古籍典籍,深入研究其中的内容、思想,以此了解和研究国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于社会、伦理、人生等方面的看法。

同时,通过文献研究法,我们可以对国学的历史地位、影响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二、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在国学研究中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接触和了解国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可以获得更为直观、具体的信息。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走访学者、观摩国学研讨会、参加国学课堂等方式,亲身感受国学研究的氛围,了解学者们的研究动态和观点,从而更好地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和精髓。

三、对比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国学的问题,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和特点。

我们可以将国学与其他相关的学科进行对比,比如将国学与哲学、历史、文学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通过此种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学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与启示。

四、综合研究法综合研究法是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的研究模式。

在国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采取综合研究法来深入分析国学的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结合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对比研究法,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国学的起源、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全面、准确的观点和结论。

五、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国学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国学的特点,发现其共性和差异,并从中探寻其背后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理清国学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国学研究方法论

国学研究方法论

一、何为“国学”?
• 古代学科分类:“六艺”科;“四 部”类 • 现代学科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人文学科
从当今学术类别看,“国学” 大致属于人文学科
“国学”一词,有人称 之为“国粹”,或称之为 “国故”。外国人则称之
为“中国学”或“支那
学”。近年来,国人则较
常用“中国学”或“汉
学”。
关于“国学”的定义,
1902年,罗振玉在日本撰写的《扶桑二月记》中, 使用“国学”概念,也是在“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 的意义上使用的。 这时候一些以“国学”命名的学术性组织,也是 在“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的意义上使用“国学”这 个词语的。如出版过《三十三年落花梦》的“国学 社”,在1903年就成立了。王均卿、沈知方、刘师 培、宋雪琴等人在上海创立“国学扶轮社”。其出版 活动则多在1905年以后。
梁启超打算办的《国学报》,其目的在于批判地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振兴“国学”。梁启超在信中所 用的“国学”一词,其主要指向应该是“国家固有的学术 文化”,即“国故”。 黄遵宪不赞成当时就办《国学报》,主张略迟数年再 说,认为中国学界须先大开门户,容纳新学,“俟新学盛 行,以中国固有之学,互相比较,互相竞争,而旧学之真 精神乃愈出,真道理乃益明,届时而发挥之,彼新学者或 弃或取,或招或拒,或调和或并行,固在我不在人也”。 (转引自《梁启超年谱长编》)这可能是目前所知近代最早使 用“国学”一词者之一。
韵文书类 《诗经》、《楚辞》、《文选》、《乐府诗集》(郭茂倩 编)、《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 阳集》、《韦苏州集》、《高常侍集》、《韩昌黎集》、《柳 河东集》、《白香山集》、《李义山集》、《王临川集》(诗 宜用李壁注本)、《苏东坡集》、《元遗山集》、《陆放翁 集》、《唐百家诗选》(王安石选)、《宋诗钞》(吕留良 钞)、《清真词》(周美成)、《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屯田集》(柳永)、《淮河词》 (秦观)、《樵歌》(朱敦儒)、《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白石道人歌曲》)(姜夔)、《碧 山词》(王沂孙)、《梦窗词》(吴文英)、《西厢记》、 《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国学文化有哪些基本概念及涵义

国学文化有哪些基本概念及涵义

国学文化有哪些基本概念及涵义国学热至今方兴未艾。

国学文化的兴起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

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国学文化的介绍,欢迎阅读。

国学文化的介绍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清民实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1-2] 国学文化渊源演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

关于国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关于国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管 国子 、 学 、 门等 , 代 设 国子 学 , 、 两代 太 四 元 明 清 设 国子 监 , 至 清 光 绪 三 十 一 年 ( 9 5 开 始 设 学 直 10 ) 部 , 子 监 的 称 呼 始 被 废 止 。 可 见 ,国 学 ” 词 在 国 “ 一 周 朝 就 已 出 现 , 是 国家 级 的 贵 族 子 弟 学 校 , 来 原 后 逐 渐 发 展 为 国家 的最 高 学府 , 为 国家选 拔 官 吏 成 的重要 出 现 , 在 晚 国 一 则
评卞孝萱 、 胡阿祥主编《 国学 四十讲 》
的 推 崇 和 呼 应 。从 这 些 大 量 存 在 的 事 实 中 , 们 我
所 看 到的 正 是 中 国知 识 分 子 最 可 珍 视 的 人 文 精
化 、 儒化 的读 书人 们 汗颜 吗? 犬
魂兮 归来 , 们 国学 中的人 文精 神呵 ! 铆 我
建 国 学 昌 明社 与 《 学 杂 志 》, 社 姚 光 等 人 创 办 国 南
《 学丛 选》 。 国 等 12 9 2年 , 尊 称 为 “ 学 大 师 ” 章 太 炎 , 被 国 的 应
江苏 教育会 之 请 , 开 向上 海 社会 各 界 作 “ 学 ” 公 国
历 代 有 所 变 化 。汉 代 称 太 学 , 代 称 国子 学 , 齐 晋 北 称 国 子 寺 , 代 称 国 子 监 , 、 时 则 以 国 子 监 总 隋 唐 宋
人创 办 国学扶 危 社 及 《 学 》 志 , 羲 抱 等人 创 国 杂 倪
在 中 国古 代 , 国 学 ” 是 国 家 一 级 学 校 的 称 “ 本
谓 。《 礼 ・ 官 ・ 师 》 :乐 师 掌 国学 之 政 , 周 春 乐 云 “ 以 教 国 子 小 舞 。 《 记 ・ 记 》 说 :古 之 教 者 , 有 ”礼 学 也 “ 家 塾 , 有庠 , 有序 , 党 术 国有 学 。 国 家 级 学 校 的 称 谓 , ”

试论“国学”的核心.doc

试论“国学”的核心.doc

试论“国学”的核心“国学”一词用于指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源于西学东渐的近代,但颇有质疑者,包括“国学大师”。

马一浮认为:“国学这个名词,如今国人已使用惯了,其实不甚适当。

一然即依固有学术为解,所含之义亦太觉广泛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

’钱穆亦言:“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

’两位毕生研究“国学’,的大师,都以为“国学”一名不甚妥当,主要有两方而原因:第一,倘若国学就是本国学术,那么,早已受外来文化与学术影响的中国学术,还能以纯粹的“国学”来命名吗?第二,所谓“本国的学术”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假如把我国的哲学、政治、法律、科技、教育、宗教、历史、经济、语言文宇、文学、艺术、考古、戏曲甚至连节庆、饮食等民俗都包含在内,那么,这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或学术?由于定义过于宽泛,无论是用于教学普及还是研究探讨,都缺乏可操作性与实际意义,马一浮谓之“皓首不能究其义,毕世不能竞其业’。

尽管如此,两位大师仍然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而沿用“国学”之名。

如今,“国学”已成热门话题,不仅学者们以此著书立说,各大高校也相继开出“国学”课程,办起了“国学院”,“国学”已然成为一门学科或专门学术的定名。

因此,忽略大师们对“国学”命名的质疑,研究他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一概念,或许对界定“国学”的内含与外延更有实质性的意义。

迄今为比的纷争主要在狭义“国学”。

比如,把“国学”视作独立的研究对象,显然不能无所不包,那它应该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倘若把“国学”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门独立课程,那它应该给予学生哪些“通识”呢? 提倡并研究“国学”的先驱之一章太炎曾说:‘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

’事实上,“章氏把诸子、文史、制度、内典、理学、历史等列入‘国学’,实际上是把过去‘经、史、子、集’都算‘国学’。

’马一浮对此不以为然:“四部之名本是一种口录,犹今图书馆之图书分类法耳。

国学运动的历史与理论的探讨——试评谢桃坊先生的国学研究

国学运动的历史与理论的探讨——试评谢桃坊先生的国学研究
r vv . e ia 1
Ke r s: h n s a i o a ls is mo e n ;s in i c txu lmeh d;s h o f i r n t n o n in itr ; c o l f y wo d C e e t d t n lca s v me t ce t e ta to i r i c i f c o lo s i d c mi ai fa ce t s y s h o o h o o d a h o c l g i is C ie e ta i o a l s is s d ih a ic r n i u s c ; h n s dt n lca sc t y i Sc u n i n t r i u n
中 图分 类 号 : 2 78 l o .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80 ( OO 0 02 0 17 55 2 L )3— 0 0—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ic s in o he Hit r n e r fCh ne e Tr diina s u so n t so y a d Th o y o i s a to l
e r 0 hc nuy a l 2 t e t r .Xi o cu e a i e e ta i o a ls is su y f u e a r w y o c d mi rb e n C n s tr tr y ec nld d t t h Ch n s rd t n c a sc t d o s n ro l n a a e c p o l ms i h e e h e au e i l c d i
第 2 第 3期 9卷
Vo . 9, . 1 2 No 3
西 华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学与国学研究论国学与国学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继清代汉学而有国学。

何谓国学?国即本国之义,中国人言国学,是特指中国固有文化学术,所以国学也称国故。

国学原是对西学(即西方文化学术)而言。

20世纪初年,国内一些学者编印《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

到“五四”爱国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设立了国学门,出版《国学季刊》;清华大学办了国学研究院,编印《国学论丛》;章太炎在上海等地讲演国学,出版《国学概论》,国学研究之风大兴,于是国学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文化学术通称。

国学是中国人通称本国文化学术,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学术,一般称为汉学,也称为中国学。

所以称为汉学,是因为清代有汉学、宋学之分,而以汉学为主流,乾嘉时期以后,汉学成为中国文化学术的通称,故后来外国学者仍沿用汉学这一名称。

国学既然特指中国文化学术,那么国学研究的内容,就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各个方面。

早在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

现在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编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国学研究》,征稿内容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古代史、近代史、史学史、敦煌学、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法律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军事思想史、科技史、美术史、伦理学史、文化史、考古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

(《国学研究》第一卷“稿约”)从这一征稿范围可概见现代学科分类的国学研究内容。

而中华孔子学会主编的《国学通览》一书,把国学研究的内容分为《易》学、《春秋》学、《尔雅》学、敦煌学、唐诗学、版本学、国画学、天文学等77个门类,可视为国学研究内容更加详细的学术分类。

任继愈教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国学研究》第二卷出版座谈会上说:“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经、史、子、集才是国学,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见《国学研究》第三卷650页)这样来看国学研究的内容,就更加全面了,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审视国学研究内容与方向的学术眼光。

国学研究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清末至辛亥革命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国学始兴,主要是提倡经史之学,宣传保存国粹,确定中华文化学术的历史地位。

辛亥革命至1949年为第二阶段,国学再兴,是发展时期。

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在80年代前为徘徊时期,80年代以来又呈复兴之势。

这三个阶段,研究成绩以第二、第三阶段比较突出,所以主要论述后两个阶段。

1911年至1949年为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国学研究异彩纷呈,除普遍开展研究,研究中心有四,一是章黄学派,二是北京大学,三是清华大学,四是前国立中央研究院。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与其弟子黄侃(字季刚)皆为国学大师,号称章黄学派。

章太炎师从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字荫甫,号曲园),继承和发扬清代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在1919年前已写成专著13部,汇刻为《章氏丛书》,其中代表著作是《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

《国故论衡》三卷,上卷论“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中卷论文学,下卷论诸子,即哲学思想,是一部国学研究的重要著作。

章氏在辛亥革命后至1936年逝世,主要从事国学教学与研究,先后在无锡与苏州创办国学讲习会,是专门从事国学教育的学校。

其著作继《章氏丛书》又有《章氏丛书续编》与《三编》出版。

1922年章氏弟子曹聚仁记录整理章太炎国学讲演记录而出版的《国学概论》一书,至今在海内外已印39版,是一部内容系统、深入浅出的国学入门书。

章氏晚年的讲学记录《国学讲演录》一书更为系统深入,近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国学丛书”,此书被列为第一种。

章太炎的学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黄侃、吴承仕、鲁迅、钱玄同等。

黄侃长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他研究音韵学的成就还在其师章太炎之上。

章氏的代表著作《文始》一书,是在黄侃的建议下写成的。

黄侃被称为清代古音学研究的殿军,他研究音韵学的代表著作是《音略》一书,考定古声十九纽,古韵二十八部,其研究结论至今为学术界所承认。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音韵学部分主要是根据黄侃的研究结论写成的。

黄侃的另一部研究著作《文心雕龙札记》,精义叠出,是国学名著,被列入“二十世纪国学丛书”重印。

章太炎的第二位大弟子吴承仕(字检斋)长于经学,曾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和北京师大中文系主任。

他同后来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的黄侃有“北吴南黄”、南北两经学大师之称。

吴的著作甚多,代表学术专著是《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辨证》等。

1983年为纪念吴承仕诞辰100周年,北京师大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同时出版他的著作集《吴检斋遗书》。

一位学者的著作由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这在出版史上是破例,足见学术界对他的崇敬之情。

章氏弟子中的鲁迅(周树人),早年在日本师从章太炎学习国学,也是国学大师。

他编著的《中国小说史略》,是现代学术经典;校勘的《嵇康集》校本,是古籍校勘的典范;而辑校的《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是古文献整理的名著。

所以不能因为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名声很大,而掩盖了他的国学研究。

钱玄同是著名的文字音韵学家,著作除论文有“学术四种”,即《文字学音篇》、《国音沿革六讲》、《说文段注小笺》、《说文部首今读》。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时讲音韵学的讲义《文字学音篇》一书,曾被很多学者采用为大学音韵学课的教本。

章门在甘肃的弟子,有甘谷县的李恭(字行之)。

李恭先就学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从系主任吴承仕习文字训诂声韵之学。

1935年又至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从太炎先生学,次年太炎先生病逝,始回甘任教。

著述甚多,代表著作是《陇右方言发微》。

而武威李鼎超(字酝班)也私淑章氏,一依章氏《新方言》体例著《陇右方言》。

二李考陇右方言两书已于近年整理出版,皆有益考证方言本字。

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以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为契机。

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下,既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也请刘师培任经学教授,又把27岁刚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的胡适请来任哲学教授。

陈独秀于文史、“小学”均有造诣,尤其“小学”一门终身从事。

1913年写成《字义类例》一书,把“假借”分为造字的假借与用字的假借,认为前者是“六书”的专名,后者则为通用。

到北大后继续此研究,计划在前书基础上再写专著。

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撰著的同源词研究专著《小学识字教本》(台湾印本改名《文字通诠》),是他的一部代表著作,有“已到炉火纯青之境”的佳评。

近年成都的巴蜀书社也整理出版了此书。

刘师培家学渊源,四世传经。

曾祖父刘文淇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毕生研究《左传》,撰写《左传旧注疏证》,是清代《左传》注本最详博的一部,但未完成而卒。

其子、孙两代续写,也未完成。

刘师培在学术上与章太炎齐名,章字枚叔,刘字申叔,所以被称为“二叔”。

他比黄侃仅大两岁,当时黄也在北大任教授,因为感到经学不如刘师培,就拜刘为师,以师礼事之。

刘只活36岁,著书74种,汇编为《刘申叔遗书》。

代表著作是论文集《左NFDA3集》及《外集》等,都是研究国学应该参考之书。

到“五四”运动前后,北大的国学研究更加蓬勃开展。

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设立国学门,由章氏弟子、著名训诂学家沈兼士任主任。

并出版《国学季刊》,由编辑部主任胡适写了《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对推动国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胡适在“五四”前后算得上是一个开学术风气的人物。

当他27岁任北大教授,两年后即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就已确立了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

不久又出版《白话文学史》(上卷),也是一部开风气的著作。

这两部书都是学术经典。

胡适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论文集有自编的《胡适文存》四集。

现在中华书局正在陆续出版的《胡适学术文集》,分十卷出版,即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中国佛学史、中国文学史、新文学运动、语言文字研究、文化与教育、史学与史论、历史传纪、《水经注》研究,已出版六卷。

北大由于在“五四”运动前后国学研究就已奠定了深厚基础,所以一直是国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有国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国学研究的另一重要阵地是清华大学。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聘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被称为“四大导师”。

又聘李济(字济之)任讲师。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北京大学从1922年设立国学门起,多次请王国维任导师,皆未应聘。

至此才同时应聘为北大国学函授导师。

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经史、小学成就最高。

著作有62种,出版44种,尚有18种未出版。

代表著作是论文集《观堂集林》。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历史人物》两书中评论说:“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他在史学上划时代的成就使我震惊了。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鲁迅在1922年写的题为《不懂的音译》一文中说:“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10年了。

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第二位导师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博学的学者之一。

他的著作集《饮冰室合集》,收有论文集45种,专著104种。

要学习和研究国学,梁启超的著作起码以下几本书是应该读的,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前两种是论清代学术的,第三种是关于历史学的,第四种是关于文学的,最后一种是古书辨伪的专著。

第三位导师陈寅恪,是学贯中西的享有国际盛誉的国学大师。

他读书很多很熟,《二十四史》中的某条史料在第几卷第几页都能说上来。

他懂八种外语,文、史、哲兼通,是中国近代以来最精博的学者之一。

连“敦煌学”这一学术名称,最先也是由他提出来的。

1949年以前,在清华大学同时兼任历史系与中文系两系的教授。

1949年以后到广州中山大学,也是任历史、中文两系的教授。

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意思是他的水平是给教授当教授的。

陈寅恪的主要学术著作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与《二编》,都已出版。

第四位导师赵元任,是语言学奇才,中国科学语言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他专长汉语音韵学与方言学,又精通多种外语。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调查方言写成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是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奠基之作。

1938年以后,在美国各大学任教,研究世界各国语言,更加广通博达,成为世界语言学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