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复习重点
一、先秦部份
第一章上古神话
☆什麽是神话,神话的产生和功能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以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创作的神异故事。通常以各种自然神或神化的英雄人物为主人公,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还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和变革社会的愿望。
神话的产生背景:1、原始思维的背景。原始思维的背景是神话产生的基础。原始社会生产力低,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导致了人们的惊奇和恐慌,并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感受,从而虚构出一些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
2、语言的产生。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这是神话产生的前提。
神话的功能:1、维系社会性。通过讲述神话来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起来。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氏族之中才能生存,而神话便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有力的精神纽带。
3、宣泄不安情绪。在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神话故事将现实戏剧化,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不安情绪。
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出自《淮南子》~
《山海经》
《山海经》是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书。其他如《诗经》、《楚辞》、《左传》、《庄子》、《淮南子》等,也有神话记载。《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至汉初之间,应是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宗教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全书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祀之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山海经》中的神话大多是片段的,其中海经和大荒经的神话色彩在全书中最浓。
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中国神话的内容丰富庞杂,分类如下:
1、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地
2、始祖神话,如女娲造人和补天
3、洪水神话,如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如黄帝战蚩尤
5、发明创造神话,如后羿发明弓箭射九日,仓颉造字等
神话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包括:
1、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意识
3、抗争精神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上古神话注重“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
3、神话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总之,神话思维是一种象征性、隐喻性的思维。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1、神话历史化。即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其主要方法是删削和改造)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类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来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宋代罗泌所著《路史》是神话历史化的集大成之作。其结果是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2、神话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但其创作方法是浪漫的。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新奇迸发的幻想启发了作家的想象力,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柳毅传书》、《张生煮海》等戏剧)
2、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革命精神都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促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
神话和文学创作有哪些异同
1、神话是原始先民的一种不自觉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而文学创作一般是自觉的。
2、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是根植于集体意识中,并带有神秘意味的,而文学创作中的象征和情感表达更加主观化和个性化,抒发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怀。
3、在创作过程中,都运用了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象征、比喻等,神话创作也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特征。
4、神话和文学创作都带着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共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其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
1、来源及编定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2、体制上,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即地方方域,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各地的土乐。其中大部分都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社会地位低微者。
颂,即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作品,鲁颂4篇作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商颂5篇,大约作于殷商中后期。
3、用诗:《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笙诗”有目无词的原因
《诗经》中的6篇笙诗是小雅中的《南垓》、《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1、有人认为是本来有词,而在战国至秦之世亡佚了。(郑玄《笺》据《毛诗序》说,见《毛诗正义》。
2、有人认为本来就有声无词(《诗集卷》中说“《南垓》以下,今无以考其名篇之义,然曰笙曰乐曰奏而不言歌,则有声而无词明矣。”较为通行的说法,笙诗是有声无词的笙曲。
☆雅分大小的原因
1、《毛诗序》的说法是“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2、孔颖达疏则云:“诗人歌其大事。制为大体;述其小事,制为小体,体有大小,故分为二焉。......诗体既殊,乐音亦殊”,已经注意到大小雅与音乐的区别;惠周惕发挥了孔颖达之说,认为“大、小二雅,当以音乐别之,不以政之小大论也”。
3、还有人认为,朝廷纪功之作为大雅,草野歌颂之章是小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经的流传:三家诗、四家诗、“毛诗”
秦火以后,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以及古文的“毛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和毛诗统称为四家诗,今传本《诗经》就是“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