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合集下载

杜甫的忧国情怀

杜甫的忧国情怀

杜甫的忧国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表现在一个“忧”字上,忧天下是其核心思想,天下是庶民的天下,忧天下其实就是忧庶民。

中国文学史把这一基本点归结为“人民性”,评价一位有历史贡献的作家就是看他作品中的“人民性”。

无疑,杜甫就是一位具有人民性的伟大诗人。

杜甫的“忧”表现在他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和诗的恸哭,代表作当然是他的《三吏》和《三别》。

创作这组诗歌时他正值盛年。

公元758年(唐肃宗三年),他47岁,在长安宫中任左拾遗。

所谓“拾遗”就是捡拾圣上在决策中的疏忽和遗漏,属谏议官员。

心里一得意,身居高位的他就写起华丽的宫廷诗来:“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美吗?确实是美!如果这样写下去,今天我们就看不到杜甫了。

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了三年,宰相房琯请征,可是在陈涛斜这个地方打了败仗,唐肃宗十分生气,一怒便把房琯罢了相。

《旧唐书·杜甫传》载:“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做了左拾遗应该做的事,却被撵出了长安城,《三吏》和《三别》就是在去华州上任的路上所见所作。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05/2020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胡琳(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五里初级中学)【摘要】在璀璨浩瀚的大唐诗坛,杜甫以其浓郁的家国情怀、强烈的写实风格而独树一帜。

杜甫这种风格的形成,既源于中国传统士人经世济民情怀的一脉相承,也有其个人遭遇和历史境遇的特殊性。

【关键词】杜甫士人家国情怀壮志难酬流离漂泊安史之乱一、杜甫浓郁家国情怀是对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一脉相承(一)中国传统士人的入世情怀“士、农、工、商”是对中国古代人民大众阶层的划分。

“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较高的地位,士人也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读书人以科举考试为途径获得官爵,也就由此形成了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即士人阶层。

其核心价值追求是《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儒家倡导的忧世、入世、济世情怀,是对江山社稷、百姓安宁、国家前途等保持一种强烈的关注和担忧,是为了扶危济困、经世济民、匡扶社稷而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能力的自觉和自励。

士人情怀滥觞于先秦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处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是地位最低的贵族。

彼时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天下风起云涌、群雄并起,在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群芳斗艳,士人也没有如此强烈的济世悬壶之心。

而孔子以及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将这种家国情怀上升为士人的毕生追求。

孔子自小家境凄凉,因贫而仕,胸怀远大。

虽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但这反而让他得以周游列国丰富才识,在晚年专心整理古籍、著书立说、培养弟子。

及至两百年后的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忧世、入世、济世”最终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士人学子们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自此以后,士人情怀代代相承,经久未息。

(二)杜甫家教环境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

远祖杜预在晋朝时期任征南大将军,而且他还是著名的文史学者。

祖父杜审言,乃初唐著名诗人,与沈俭期、宋之问齐名,曾任迁膳部员外郎,有三十卷文集传世。

父亲杜闲,曾任奉天县令。

杜甫忧国思家的诗句

杜甫忧国思家的诗句

杜甫忧国思家的诗句杜甫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家庭生活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杜甫表达忧国思家的诗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和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同时体现了对家国天下的忧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因感伤时局而流泪,与家人离别则心惊肉跳,表达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书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和离别的忧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因忧虑国事而愁白了头发,几乎无法插簪,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这句诗描绘了边疆的秋天,戍鼓声中断了人们的行路,诗人思念远方的家人,表现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

6.“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书的渴望,以及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和离别的忧虑。

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家人的深深忧虑和挂念。

8.“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这句诗描绘了新春佳节家家户户挂上新的桃符的喜庆气氛,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家书抵万金,四海飘零暮。

”——《哀王孙》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家庭离散的痛苦和无奈,对家书的渴望以及对家人安危的深深忧虑。

10.“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归隐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因长期战乱与亲人失去联系的痛苦。

11.“故人音书何至绝,衡阳雁去无留意。

”——《登高》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因战争阻隔而无法传递信息的痛苦。

12.“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

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

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以他深沉的家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他的创作大部分发生在关中地区,这里是他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的地方。

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他对家乡、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和忧虑。

首先,关中地区是杜甫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他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他的幼年和青年时期,因此对关中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家乡景物的赞美和痛惜。

他的诗作《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雨水的盼望,希望雨水可以滋润家乡的土地,使农作物丰收。

他还常常描绘关中的秋天景色,如《秋兴八首·其三》中写道:“黄叶落残阳,霜凋小树林。

韦编斗帐风吹度,铁马冰河水转腾。

”这些描绘展示了杜甫对家乡的深情。

其次,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的动荡时期,他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政治腐败,这使他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忧虑。

他的诗作中经常表达对战乱和贫困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在《兵车行》中,他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

他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首诗展示了他对战争的痛苦感受和对和平的渴望。

最后,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上。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遭遇。

他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体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戍卒和流亡者的同情,更体现了他对家乡和人民的思念之情。

总而言之,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他对家乡、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和忧虑。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家乡景物的赞美和痛惜,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

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家国的无尽思念和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作为诗圣,其浓厚的家国情怀源自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历史感悟。

他以诗为媒介,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也包含对人文主义的温暖与关怀。

杜甫的抒发情怀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抱负与理想,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通过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魅力。

杜甫所描绘的家国情怀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感悟,更包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获得启示,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文化。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社会观察,历史感悟,人文关怀,抱负,理想,概述,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家国的深情怀和思考,表现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关注和反思。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他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社会正义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追求。

通过挖掘杜甫诗作中浓烈的家国情怀,可以深入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无私奉献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杜甫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通过重新审视杜甫的家国情怀,可以激励人们对家国情感的珍视和执着,也可以启迪人们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和担当。

1.2 意义杜甫作为诗圣,其浓郁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他笔下的家国情怀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和儒家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他的诗作,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对家园的热爱和珍惜。

杜甫的家国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使人们反思当下社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人民的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溶化于血,在中华人民的生生不息中传承下来。

诚哉斯言,当我们将目光放眼于大唐,也会发现一批赤胆忠心、乃心王室的仁人志士。

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

但无一例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爱国情。

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莫过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他在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中四处漂泊,始终坚定的是那颗心系国家与百姓的心。

在他身上,展现的是儒家的忧患意识与文人的坚定精神。

一.壮年时豪迈冲天,气吞山河。

公元712年的四月一天,河南巩县,一男婴呱呱落地。

父母给他起名为杜甫,此时的众人还不知道,这个男婴在未来用诗歌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爱国画卷。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结点:三十六岁以前,杜甫风流倜傥、潇洒舒畅,但是三十六岁以后他开始逐渐步入人生的苦难历程。

杜甫在当时的作品充盈着乐观自信以及对故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锐意进取、蹈厉奋发的积极乐观精神,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家中条件还算宽裕,此时是他最快意的时期。

杜甫自20岁开始离家出游祖国大好山河,前后共三次游览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遍览祖国河山的壮丽风景,陶冶了自身的性情与情操修养,结识了李白、高适等性情中人人,时而打猎取乐,时而登高怀古,饮酒作诗。

他二十四岁时作《望岳》一诗,此时他刚参加完洛阳的进士考试,虽不幸名落孙山,但正值年少气盛,不对此次过于在意,而是对前途仍充满期待。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透露出诗人早期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是一个宝贵的萌芽,预示出将来伟大的发展。

中年时忧国伤时,思家忆人。

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号称“清君侧”的兵变悄然袭来。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爆发的安史之乱,将会成为这大唐盛世的终点。

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也不比旁人高明。

在那时,杜甫正在去探望远在奉先的亲人。

对于这次变动,杜甫只是单纯认为,那是盛世中的灾难,凭借官兵的骁勇善战,这次叛乱会像以前一样很快平息下去。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这种情感来源于他个人的遭遇和经历,反映在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国家命运的忧虑中。

尽管在逆境中,杜甫始终坚守信念,展现出对家国的忠诚。

身边人的影响和社会政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这种情感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对家国的热爱和呼吁,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诗圣、浓郁、人生经历、时局、忧虑、逆境、信念、忠诚、影响、启发、社会政治环境、源于、感情深厚。

1. 引言1.1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杜甫,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沉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凝聚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深受后人推崇。

杜甫的作品广泛涉及政治、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

通过他的诗篇,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痛苦的感同身受。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以自己的身世经历和社会阅历作为灵感源泉,描绘出一个真实而严峻的社会图景。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家国的深情厚意,更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考。

杜甫以其独特而独到的视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1.2 杜甫的诗作中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流露出对家国的深情厚意。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忧患与挂念,对时局的牵挂与担忧,以及对人民苍生的关怀与悲悯。

杜甫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出社会百姓的疾苦和遭遇,表达出对国家兴亡命运的关心和忧虑,凝聚着对家国的深沉感情。

他将自己的情感与国家家国紧密相连,以诗歌的形式抒发出对祖国的忠诚和爱国之情。

杜甫的诗作流露出的浓厚家国情怀,是他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人民安危的牵挂与挂念,在时代的巨变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家国的忠诚与关注,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诗圣杜甫的爱国情怀

诗圣杜甫的爱国情怀

诗圣杜甫——开史诗先河,传家国情怀公元七七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冬的一天,湘江下游从长沙到岳阳的水面上,飘泊着一只被旧的小篷船。

小船的主人在饥寒交迫、贫病相道中与世长辞了。

他,就是唐代诗坛上的巨星杜甫。

那一年,他才五十九岁。

壮游天下杜甫,字子美,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出生在河南巩县瑶湾的一个下层官你家庭。

他从小好学不倦,六七岁就能吟诗写诗,早早地表现出卓著的文学才华。

他那种“读书破万卷”的勤学精神,是他后来成为大诗人的重要条件。

杜甫的青年时代,正处在唐朝的鼎盛时期。

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仓際丰实。

社市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好。

所以,他曾两次漫游大江南北,足还遍布了吴、越、齐、赵等地的名山胜境。

一次去东南的吴、越,他走的是水路,沿着沟通黄河、淮水、长江的大运河南下,经过淮阴、扬州,我过长江。

他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山山水水中,凭市姑苏城里员王國间的坟集,爵览著名的虎丘创驰;在会相城,休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顽强精神,还發上址色如画的天始峰。

又-次是去齐、赵(山东、河北带),定的是陆路,“放酱齐赵间,袁马颇精狂”,他特马面行,饱尝四承风光。

在方物吐绿的存天,登上古人兴建的丛台引吭高收:在雪后初睛的冬,到青州附近的原野上:纵马射雁:在枫叶如丹的深秋,华登领山的日.峰....这些年的壮游生活,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作大祖因丰富多彩的文化古迹,确作北丽的江山英景,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开關视野和心胸,而且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陶冶了爱国品格。

仕途失意公元七四六年(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来到京城长安。

他心想求个官职,以便施展自己的抱负。

但是生活并不遂人愿;他在长安一共住了十年,没有得到过显要的官职;然而,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比以前深刻多了。

此时正是唐朝由盛到衰的急剧转变时期。

他看到了当权的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

早年颇有动精图治精神的唐玄宗李隆基,这时已成为只知求仙拜神、声色犬马的昏君,而把大权交给了一个名叫李林市的奸臣,李林甫是个口蜜顺剑的阴谋家,一旦大权在掌,便倒行逆施,胡作非为。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而盛唐则是巅峰中的巅峰。

这一时期,三位大诗人占据了诗坛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诗仙”李白的诗歌意境开阔、浪漫豪放,读来令人悠然神往;“诗佛”王维的诗歌空灵静定、恬淡自然,读来令人宁静平和;“诗圣”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悲天悯人,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满纸血泪,千古常新,杜甫的作品有一种跨越时代的穿透力,这力量不仅来自他出众的文采,而且来自他倾注笔端的深情,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他浓重的家国情怀。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无法割舍的亲情牵挂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杜甫对于家庭十分看重,他诗歌中经常出现对于家人的描写。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秋,杜甫因安史之乱困居长安,他思念着位于鄜州(今陕西富县)的妻儿,写下这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兵荒马乱,家人离散,在这样的秋夜,妻子想必也在望月怀远,不知道她会不会云鬟沾湿、玉臂生寒?而儿女年纪尚幼,可能还不知道思念身在长安的父亲吧?字里行间,真情流露。

战乱之中,杜甫热情盼望收到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是又怕家书传来噩耗,所以“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从盼家书到怕家书,这种惴惴然微妙的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让人唏嘘。

杜甫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次子宗武生日那天,写下对他的勉励:“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杜甫分外珍惜,“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虽是寻常生活,读来却让人觉得平和幸福。

但杜甫没有沉湎于个人和家庭的悲欢,而是将视野扩大到对家国民众的关注。

他既是一个家庭的领路人,又是整个时代的记录者。

他将对亲人的惦念和对人民的眷恋融合,将小家的浮沉与国家的兴衰融合,真挚而博大。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杜甫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因而年轻时对仕途充满信心,立志在为官之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君主以济天下苍生。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充满家国情怀,表达了他对家乡和国家的深深眷恋以及他对时局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忧心忡忡。

以下是关于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杜甫诗作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热爱。

杜甫出生于陇西,他的诗作中经常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例如他的《登高》一诗中写道:“故人贾淳风尘仆,邅留台下尽频呼。

尽日无人过洞庭,数声归雁在云湖。

”这里描绘了一个无人过洞庭湖、只有几声归雁的景象,表现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的《月夜忆舍弟》中也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故乡明”和之前的“边秋一雁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殷切思念。

其次,杜甫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忡忡。

在唐朝晚期,国家动荡,社会不公,大量的流民和战乱导致许多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杜甫的诗中描绘了这些困境,诉说了他对国家疾苦的深深关切。

“悲壮追击苦寒边,万里长征卷八荒。

”在他的《战城南》一诗中,他描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困境。

他的《月夜忆舍弟》中也写到:“土门长波拍宿薪,猎火寒更销金印。

裂石光风交玉碎,沙泥都在争弓歇。

”这些描绘了社会动荡和人民所受的苦难,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同时,杜甫的诗作中透露出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贪官污吏的谴责。

“昔时人物万人摇,惟有慈云岳父遥。

”在他的《月夜忆舍弟》中,他提到了一个受到压迫的普通百姓和一个不屈不挠、廉洁奉公的州官。

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以及对廉洁官员的赞美体现了他对社会和政府的期望。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家国情怀,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贯穿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通过描绘社会动荡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对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对贪官污吏的谴责,表达了他对家园和国家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时局的忧心忡忡。

他的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激励着人们对家国忠诚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诗圣杜甫的爱国情怀

诗圣杜甫的爱国情怀

诗圣杜甫——开史诗先河,传家国情怀公元七七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冬的一天,湘江下游从长沙到岳阳的水面上,飘泊着一只被旧的小篷船。

小船的主人在饥寒交迫、贫病相道中与世长辞了。

他,就是唐代诗坛上的巨星杜甫。

那一年,他才五十九岁。

壮游天下杜甫,字子美,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出生在河南巩县瑶湾的一个下层官你家庭。

他从小好学不倦,六七岁就能吟诗写诗,早早地表现出卓著的文学才华。

他那种“读书破万卷”的勤学精神,是他后来成为大诗人的重要条件。

杜甫的青年时代,正处在唐朝的鼎盛时期。

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仓際丰实。

社市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好。

所以,他曾两次漫游大江南北,足还遍布了吴、越、齐、赵等地的名山胜境。

一次去东南的吴、越,他走的是水路,沿着沟通黄河、淮水、长江的大运河南下,经过淮阴、扬州,我过长江。

他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山山水水中,凭市姑苏城里员王國间的坟集,爵览著名的虎丘创驰;在会相城,休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顽强精神,还發上址色如画的天始峰。

又-次是去齐、赵(山东、河北带),定的是陆路,“放酱齐赵间,袁马颇精狂”,他特马面行,饱尝四承风光。

在方物吐绿的存天,登上古人兴建的丛台引吭高收:在雪后初睛的冬,到青州附近的原野上:纵马射雁:在枫叶如丹的深秋,华登领山的日.峰....这些年的壮游生活,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作大祖因丰富多彩的文化古迹,确作北丽的江山英景,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开關视野和心胸,而且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陶冶了爱国品格。

仕途失意公元七四六年(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来到京城长安。

他心想求个官职,以便施展自己的抱负。

但是生活并不遂人愿;他在长安一共住了十年,没有得到过显要的官职;然而,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比以前深刻多了。

此时正是唐朝由盛到衰的急剧转变时期。

他看到了当权的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

早年颇有动精图治精神的唐玄宗李隆基,这时已成为只知求仙拜神、声色犬马的昏君,而把大权交给了一个名叫李林市的奸臣,李林甫是个口蜜顺剑的阴谋家,一旦大权在掌,便倒行逆施,胡作非为。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1. 引言1.1 杜甫作为唐代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那么,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何在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析。

"杜甫作为唐代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那么,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何在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析。

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热爱家国的爱国者。

他的诗歌中透露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他所展现的家国情怀源于他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伦理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审美追求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他所表达的对家国的真挚情感和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一一探讨这些因素,以揭示杜甫浓厚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和多维意义。

"2. 正文2.1 家国情怀的历史背景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代晚期,当时正值唐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

这种历史背景下,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无疑对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他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民不聊生、四方叛乱的情景让杜甫深感国家命运与人民疾苦紧密相连,激发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忧虑。

唐代文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远。

儒家强调忠孝、仁爱、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杜甫身上得到了体现,促使他关注国家民生、忧国忧民。

历史背景下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儒家传统思想对杜甫家国情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在作品中表达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对人民疾苦、国家兴衰产生深刻的关注和忧虑。

2.2 家国情怀的人生经历杜甫的家国情怀源自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少年时期便经历了安史之乱,家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自幼失去了父亲和哥哥,母亲在战乱中不幸去世,这些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家国的艰难和苦难。

他也曾历经贫困,多次辗转流亡,面对困苦和不幸,他始终怀着对家国的忠诚和深情。

有关杜甫家国情怀的作文素材

有关杜甫家国情怀的作文素材

有关杜甫家国情怀的作文素材
一蓑烟雨任平生,满怀赤诚寄家国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乱世洞府之中,杜甫踽踽独行,急切地的心情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将自己的一生凝练在一起这漫空的历史长河。

战火熊熊燃烧的硝烟弥漫,他这片其中,却依旧心之所系国家。

在安史之乱中,他亲眼所见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散的惨状,写了了“三吏三别”的千古绝唱,字字泣血,句句悲凉,将战乱的残酷与百姓的苦难刻画得外在表现的汗滴玲离尽致。

他又不是将军,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为天下百姓忧心,为国家命运耽心。

他一种强烈的渴望天下安定下来的生活,百姓安居乐业,不得不,他又写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会如此如此伟大愿望,祈盼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他强烈地地的渴望国家强盛,百姓富足,抓起写了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放不羁诗句,整样能思想感情了对友人的甚深情谊,也惦念了对国家强横颇为的期盼。

他未必能英雄,却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他一种渴求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是为这份心愿,他不畏辛苦,四处奔波,便写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情诗句,能怎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也掩去出了对家国的热爱。

漫漫长夜,他独自一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遍满山后再再修改着诗句,让其将这一腔的爱国情怀倾尽全力心血在每一字每一句虚空当中。

他那颗赤忱的心的爱国情怀之心得象一团熊熊烈火,燃烧过那个啊,照亮黑夜黑夜四周着,感觉温暖的气息着那个动荡空间中的年代。

就算无法应付逆境,他也一直还是没有全部先放弃你对国家和的期盼。

他用自己的笔,又写了家国情怀的雄伟壮丽篇章,也他留了他那颗赤忱的爱国之心,会去激励着后人,永远铭记,永远永远大都魔皇。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篇中常常流露出对家国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他的诗作中家国情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痛惜乱世:杜甫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晚期的政治动荡时期,社会秩序失序、战乱频繁。

他的诗中常常表达对乱世的痛惜和痛心,如《望岳》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流天
地外,山色有无中”等句子,表达了他对时局动荡的无奈之情。

2. 怀念故乡:杜甫多次流亡和背井离乡,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比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现出他怀念舍弟和离开故乡的伤感。

3. 悲叹国家衰落:杜甫对唐朝的衰弱和国家的危机感到非常担忧,他的诗中反映了自己对于国家兴亡和民众疾苦的关切。

比如《登高》中的“明妃曾在河东石,折合归来犹觉新”表达了他对于唐朝昔日荣光的追忆和对国家现状的愤慨。

4. 呼吁君王:杜甫在一些诗作中直接向君王呼吁,希望能够解决国家的危机和民众的困苦。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尊前拟把归期说,欲饮琵琶马上催”,表达了他对君王的期望和苦苦催促。

总而言之,杜甫的诗中充溢着对乱世、故乡、国家的思念和怀念,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真挚之情。

杜 甫在诗歌中如何体现其忧国忧民思想

杜 甫在诗歌中如何体现其忧国忧民思想

杜甫在诗歌中如何体现其忧国忧民思想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其诗作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充分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

杜甫生活在唐朝的动荡年代,历经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都深深地触动着他的心灵。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

他的《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开篇便描绘了国家破败的景象,山河虽在,却已满目疮痍。

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由于战乱,城中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诗人因感时伤怀,看到花儿也落泪,听到鸟鸣也惊心。

战争持续了很久,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足见其对亲人安危的牵挂。

最后,诗人因忧愁而头发越搔越短,甚至连簪子都插不上了,形象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愁苦和忧思。

整首诗将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石壕吏》则通过对石壕村差役抓丁的描写,展现了百姓的悲惨遭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役夜晚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苦苦哀求。

家中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戍边,两个已经战死。

家里只剩下儿媳和孙子,生活艰难。

但为了应付兵役,老妇虽年老力衰,仍自愿跟随差役前往。

杜甫通过对这一事件的真实记录,揭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政治腐败的批判上。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

豪门贵族家中酒肉堆积如山,而路边却有穷人冻饿而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浅谈千古诗圣爱国情

浅谈千古诗圣爱国情

浅谈千古诗圣爱国情内容摘要:论文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论文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

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

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

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

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

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

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

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

杜甫体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杜甫体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杜甫体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3、“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
4、“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些诗句体现了杜甫对国家的关切和热爱,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的和担忧。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第一篇: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中学吴应文摘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在为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具有常人的情思,长时在外,无不思念家乡的亲人。

凡此种种,使他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就杜甫诗歌家国之情的表现方面进行阐述,意在探讨这位中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他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眷恋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思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史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忧国思民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现实社会与劳动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也称作“诗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省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中学吴应文摘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在为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具有常人的情思,长时在外,无不思念家乡的亲人。

凡此种种,使他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就杜甫诗歌家国之情的表现方面进行阐述,意在探讨这位中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他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眷恋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思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史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忧国思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巩县(今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白合称“杜”。

为与另两位诗人商隐与杜牧即“小杜”区别,杜甫与白又合称“大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现实社会与劳动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也称作“诗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
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偃师(均在今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投靠舅父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
冬,杜甫在由潭州往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

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

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

《留花门》中“高秋马肥健”时,诗人深叹,写下“诗人厌薄伐”的诗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一、诗歌,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我们在读到《春望》时,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国将不国,只有对国家的高度关切,才有如此的心语。

《石壕吏》中老妪的致辞,老妪一家的惨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是无数家庭的缩影,从一个家庭反映出国家的惨败。

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

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

又如长安“春望”,则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心系百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家人的思念。

《石壕吏》中的吏怒老妪啼诉,读时,让读者从心底看到了当时官吏的残暴,老妪一家的惨景,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老杜无时不在想着劳动人民的疾苦。

另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经典名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
东西。

况复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有因战争,富人的剥削,官吏的横暴带来的老百姓的苦,一一在老杜的诗中说得那么真切,真可谓诗为人民而作。

纵观杜甫一生,都是在为国家担忧,为人民祈福,此乃文人之。

宋许顗《彦周诗话》:老杜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

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而老杜诗云:“真气惊户牖”,可谓简而尽。

又经昭陵诗曰:“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

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

”此语甚悲。

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

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宫。

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红。

”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

”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

”虢国国何预国忠事,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迁,盖深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