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信宜县姓氏人口
我的家乡信宜
④信宜镇隆鱼古:镇隆鱼古以鲜鱼肉 (去净头骨)为主要原料,普遍佐料为 面粉、生姜、生葱、鸭蛋等,精制品 则加虾肉、蟹肉、香菇等,做成丸状 经油炸而成,是远近驰名的佳肴,其 特点为软、滑、皮脆、鱼味香浓,爽 口不腻。
⑤信宜鲜凉粉:信宜鲜凉粉是广东一 带的风味名点,属于粤菜系,被当地 人直称叫作凉粉草。信宜是凉粉草的 主要野生原产地,生于坡地、沟谷的 小杂草丛中。信宜凉粉草以暑天可防 暑解渴,又能充饥而深受当地农民所 喜爱,大暑小暑家家户户必备,凉粉 草成为当地的一种风味特色食品。
⑮信宜砂糖桔,茶山优良的生态环 境,种出来的砂糖桔果皮呈朱砂颜色、 清红靓丽,无籽、汁多、皮薄,清甜 脆口、气味芳香浓郁,果糖适中、少 渣,富含多种维生素,深受消费者青 睐。茶山砂糖桔成为“抢手货”,每 至成熟上市期,便吸引湛江、深圳等 地的购销商开车来到果园来收购。
⑯信宜灰水古粽,农历4月底,信宜 人就开始忙着包古粽了。古粽的馅料 一般用腩肉或肥肉,加入花生、红蓝 叶、五香料等混合调匀。信宜的古粽 在捆绑时会选用勒古做成的藤,自带 一股清香,比较特别。
舌尖上的信宜-3
⑬信宜米粉已有几百年历史,乡村农户 选用本地纯米,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石 磨蒸制其工艺代代相传,它煮而不易烂、 炒而不易碎,滑嫩爽口。信宜米粉已成 为送礼佳品。
⑭信宜腐竹历史悠久,是一种高蛋白、 低脂肪的传统营养食品,具有浓郁的豆 香味,和独特的口感。选用本地优质农 家黄豆,通过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 色泽金黄、质筋滑爽、香味诱人。不仅 营养丰富,还美味可口,是男女老少四 季皆宜的理想健康食品!
旅游打卡点✷石狗岭or石根山
★石狗岭是广东信宜市名山之一,位于信宜市水口镇,是信宜旧八景 之“龙窖晴烟”。山上有个大石洞,相传有龙伏此,求雨必应,故 又名龙山。该山高783米,因奇峰耸立,轻烟渺渺,故称“龙窖晴 烟”。
信宜和19个乡镇名字的由来,很多人都不知道
信宜和19个乡镇名字的由来,很多人都不知道(信宜地名历史)信宜全市19个镇(街道),那么信宜的小伙伴,你知道你家乡名字的由来吗?哪天,如果人家问你:你家乡为什么叫“金垌”?“是因为你家乡有金矿吗?”为什么你家乡叫茶山?是因为你们家乡有个很大的茶场吗?...我们一起揭晓,它们到底怎么来吧!信宜市,古称梁德县、怀德县、南扶州、窦州. 信宜县原名叫信义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县,命名是以南近信山(在今镇隆镇沉冲村南面)的信字,与北接招义山即雷公岭(池洞镇与径口的界山)的义字得名,从此便叫信义县,县址在今镇隆镇八坊村。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将义改为宜,故称信宜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沿用至今。
1995年9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信宜县,设立信宜市。
从此,标志着信宜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进入了新的历程。
北界镇。
明万历期间,北界镇境域属信宜县五都。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信宜县六问堡;乾隆二十一年为六问堡一部分和六承堡一部分。
民国21年为信宜县三区;民国29年为一区六问上乡和六承南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为信宜二区,后改北界区;1957年改为北界乡;1958年秋为北界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北界区;1986年冬建制为北界镇。
2003年11月,撤销高坡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北界镇。
池洞镇因地势高亢,水利灌溉困难,每年早造插秋均迟于周围田垌,故称迟垌,为雅称改为池洞。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曾在此置梁德县,后改怀德县,,县治故址在今池洞镇太安村,972年(宋开宝五年),废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其地并入信义县,太安作为县治470年。
元属信宜县中道巡检司黄僚寨,明代为信宜县感化都。
清康熙十三年(1674)属信宜县黄寮堡。
1932年为信宜县九区池洞镇。
1940年为二区黄寮上乡。
1952年为信宜县池洞区(五区)。
1957年为池洞乡。
1958年秋属东镇人民公社辖区。
1959年从东镇人民公社分出,为池洞人民公社。
信宜客家人的由来
信宜客家人的由来广东信宜市东北部山区,聚居有一批客家人,约有三十万之众。
其中平塘、新宝、合水、钱排等为纯客镇。
由于客家人操客家话,把“我”说为“公式”,久而久之,当地客家话被俗称为“公式话”,客家人被称为“客家公式人”。
过去,信宜东北部山区是瑶人居住地,明朝桂粤边境瑶乱不断,此起彼伏。
明万历年间朝廷命两广总督凌云翼调官兵二十多万,分十路进行铁壁合围。
在罗旁(郁南)一带展开交战,史称罗旁战事。
历时数月平息,此后泷水县改为罗定,取罗旁已平定之意,并升格为直隶州。
又析东山地置东安县,析西山地置西宁县,将信宜之定康、信丰、感化、从善、镇南5个都(今信宜东北部乡镇)划给新设的西宁县。
罗定直隶州的建立,化瑶乱效果甚佳。
由于这次大规模围剿,瑶民死伤惨重,剩余的外逃避难或投降,致使大片土地归汉人管控。
此时西宁知县进行“屯田”,对军官“授田立业”,还准许屯田官兵承包各地赋税。
此时,参与征剿的官员随地守御落籍。
如时任韶州(韶关)水师营千总罗仲率兵德庆征剿而御守罗定,携家属定居太平清水岗。
其两个弟弟罗举、罗清也随迁到新宝、罗镜落籍,尔后子孙分迁入信宜等地。
叶姓祖公叶胜(居乳源)随军征罗旁后,承包定康四甲的税赋,定居今新宝大坝清水村。
张姓祖公张法传(居韶关)跟随高州参将陈璘征瑶后,将家眷迁到罗镜椽子山落籍,其子张春仁迁到今林垌定居。
许姓居翁源县,明万历年间许常珍、许常理兄弟迁白龙堡木栏寨,子孙后迁入平塘。
黄姓由乳源迁罗镜缘子山,于明隆庆年迁到平塘定居。
李姓与凌姓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平远县迁入信宜钱排定居。
可见,不少先祖多在明末迁入,且都是从福建、江西、湖南及广东韶关、乳源、翁源、梅县等地而来的客家人。
客家人迁入山区一带聚居,繁衍较快,不久成为主体居民。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封闭的小农经济使得各地人民之间很少交往,语言上一直保持客家方言。
这些“客家公式人”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俗。
裴姓来源裴氏姓名大全
裴姓来源裴氏姓名大全我国的小说史,跟诗词一样,每个朝代都有比较裴显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为志怪小说,到了唐代,则形成传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而传奇的名字,则是由一本较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传奇》引起而来,遂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深得世人喜爱。
《传奇》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它的作者是一位叫裴铏(xíng,潮音hêng5(形))的人。
裴铏,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
咸通(860~873)中为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878)为成都节度副使。
《传奇》中多为神怪和爱情相结合的故事,情节新奇,富于幻想色彩。
其中的《裴航》、《昆仑奴》等都是流传很广的名篇,常被后人引为典故,或编成话本、戏曲。
裴(péi,潮音puê5(皮))姓,在全国约有人口200万,在各姓中排在132位,占全国人口的0.15%。
裴姓在揭阳只有28人,在各姓中排第220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5%。
裴姓来源有四:1.出自嬴姓,是东夷部落伯益的后代。
据《通志·氏族略》载,西周时,伯益的后代被封于□(缺字,上“非”下“邑”,音péi)地,遂以此为姓。
到了东周的周釐(xí,潮音hi1(希))王(前681~前677在位)时,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就将姓的“邑”字底去掉,改为“衣”字底,遂为裴氏。
2.出自另一支嬴姓。
西周时,嬴姓贵族非子被周孝王(前891~前886在位)封于秦,建立秦国,史称秦非子。
秦非子有后人被封于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裴城),其后世子孙便以封邑为姓。
3.出自姬姓。
春秋时,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这位贵族的后代遂以“裴”为姓。
4.出自边疆少数民族汉姓。
唐时西域疏勒国(都城在今新疆喀什市)有裴姓。
此外,今满、土家、朝鲜等少数民族也有此姓。
今裴姓主要分布山西、河北、河南等省。
裴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的唐代文学家裴铏外,还有: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西晋哲学家、思想家裴頠(wěi,潮音ngui5(危)),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南北朝时期“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誉;隋代法律学家裴政,断案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唐代政治家裴度,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裴代铁面御史裴琏,历任工部右侍郎、刑部侍郎、翰林院编修等职,裴成祖称赞他为“真御史”;当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中国古人类学的重要创始人,1929在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中国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引用【信宜怀乡】姓氏来历之二
引用【信宜怀乡】姓氏来历之二引用【信宜怀乡】姓氏来历之二2013-09-16 12:31:43| 分类:姓氏文化 |举报 |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振兴中华《【信宜怀乡】姓氏来历之二》陈姓:黄帝之后,系出舜帝。
舜生于姚圩,以姚为姓。
尧把2个女儿嫁给舜,居于妫,后因姓妫。
虞思袭封于虞,因以虞为姓。
周武王封满于陈,遂以陈为姓。
这是陈氏得姓之始。
满谥胡,其后有以胡为姓。
11世至宣公,陈完奔齐,食采于田,改姓田。
陈完11世孙田太公和代齐国,号曰“田齐”。
后田轸为楚相,封颖川侯,徙颍川,复姓陈。
据此,菲律宾的姚、虞、陈、胡、田5姓组成“妫五姓联宗会”。
陈胡公裔孙陈大夫辕涛涂之后,以“辕”为氏,释文作袁或爰;齐王建于孙,济北王田安公,称为王家,其子孙以王为氏,称北海陈留王氏。
王莽以姚、妫、陈、田、王为宗亲。
故墨西哥至孝笃亲公所认为:姚、妫、陈、胡、袁、田、王七姓均有同宗关系。
陈恒子的孙名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吴将孙武是其裔,系称乐安孙氏;齐宣王少子名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古地,因以为姓。
新加坡保赤宫陈氏祠所办月报,刊有姚、虞、陈、胡、袁、田、孙、陆八姓同宗。
河南颍川,陈氏世居其间,成为望族。
陈实于东汉桓帝时为太丘长,封颍川郡侯,与子元方、季方俱以德义名于世,时称“陈三君”,故郡号颍川。
自是以后,颍川陈氏向全国发展,并分布世界上许多个国家。
现在,信宜陈姓有9.8万人,约占全县人口9%,均是陈实(太丘)的子孙,于明末清初先后迁入信宜,主要的有14支:1、陈有祯、陈有国(陈实38世孙)的后代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先后从南海县迁入信宜。
陈有祯长子陈雷喜的裔孙陈广升经罗定迁到怀乡镇杨梅寨,次子陈雷鸣迁居白石镇细寨,三子陈雷盛迁居白石镇扶龙、大寨;陈有国的曾孙陈龙保迁到白石镇白米寨。
陈雷喜、陈雷鸣、陈雷盛和陈龙保的子孙有1万多人,分居白石、大成、怀乡、朱砂、洪冠翻南等地。
2、陈知,又名陈知恩,字芝缅,号少让(陈实64世孙),他的先祖从河南迁江西江州,由江州迁居福建,后从福建经南雄珠玑巷迁居化州,由化州经茂名迁入信宜新圩,再从新圩迁至东江旺礼堂,再后陈知迁至六问堡塘村,他的儿子旋迁居大村旺礼堂(即今高坡镇旺礼塘村)。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247):家族家谱研究——练氏
广东肇庆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
家族家谱研究——练氏
练氏的起源
3、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练氏17例,《中国历代人名大 辞典》收录19 例。练姓的历史名人唐代有练何, 河内人, 贞观年 间为总管府录事参军; 宋代有练绘, 浦城人, 名儒, 又有练定, 著有 《青丘集》二十卷; 明代有练高, 新淦人, 镇安府通判, 又有练国 事, 历任沛县知县, 御史兵部尚书等职; 清代有练贞吉, 商丘人, 诗 人。 4、供橱:练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四号供橱。 5、堂联:练姓的堂联主要有: 青丘集表忠传世( 练定) ; 金川院立 祀妥灵( 练子宁) 。
练氏的起源
6、人口:当代练姓的人口大约有29万,为第二百五十一位大姓 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练姓 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练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大约占全 国练姓人口的40%。练姓在全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这二省 区集中了练姓人口的78%。其次分布在四川、浙江、贵州、福建、 江西、河南等地。 7、字辈:福建、广东练氏字辈:“舜 观恩及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 伯积德家子孙奕余庆富贵享荣 汉朝廷儒曰文思广世永仕天明 友贤裔岐山侯第贞 济美顺星公庭粤科 华成尔予琦元中华 ”。
练氏的起源
练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宋《姓苑》。 1、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 ① 源自以邑名为姓。据《姓苑》、 《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南北朝时的南康郡( 辖今江西南康、 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区) 有练姓。宋朝时建安一带姓练的比 较多。据他们自己说, 他们的先人到福建作官, 采邑在福建的练乡, 于是就以采邑名称练作为姓。②源自他姓所改。据《万姓统谱》 记载, 唐代练何, 本为东姓。从李责力伐高丽, 以“精练军戎”之 故, 赐姓练姓。 2、郡望:练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内郡。河内郡: 楚汉之际置, 相当 于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一带。
信宜市语言分布——思贺游子
信宜市语⾔分布——思贺游⼦本⼈是个还在读书多年的信宜思贺游⼦,虽然我是学理⼯科的,但对语⾔学和⽅⾔学有⼀定的兴趣和观点,对家乡的情况更是兴致颇浓。
现根据信宜籍语⾔学家罗康宁的著作《信宜⽅⾔志》和别的⽹站的观点把家乡的⽅⾔情况罗列了⼀下,希望能让各位同乡对家乡的风⼟⼈情多⼀些了解,也希望知道更多详情的同乡能作更完整的补充。
谢谢以下内容属于转载~信宜市辖东镇街道办事处和镇隆、⽔⼝、丁堡、北界(含原⾼坡镇)、池垌、⾦垌(含原迳⼝镇)、朱砂(含原安莪、旺沙两镇)、怀乡、⽩⽯、⼤成、贵⼦、茶⼭、洪冠、思贺、钱排、合⽔、新堡、平塘18镇,12个居委会和370个村委会,⾯积3081平⽅公⾥,2003年⼈⼝124万,主要⽅⾔有:(1)信宜话属粤语⾼阳⽚。
分布在黄华江西侧东镇、镇隆、⽔⼝、丁堡、北界、⾼坡、池垌、⾦垌、朱砂、安莪10镇,原迳⼝镇⼤部,旺沙、怀乡、⽩⽯、⼤成4镇的黄华江以西地区和以东部分地区,贵⼦、茶⼭、洪冠3镇部分地区,使⽤⼈⼝约90万,占70%。
(2)容县话属粤语勾漏⽚,分布在与⼴西容县毗邻的原迳⼝镇3个村委会。
(3)思贺话属粤语,分布在思贺镇部分地区。
(4)涯话属粤西客家话,分布地域1500平⽅公⾥,使⽤⼈⼝约30万,占20%。
分两种:⼤涯主要分布在钱排、合⽔、新堡、平塘4镇;⼩涯主要分布在贵⼦、茶⼭、洪冠3镇⼤部分地区,旺沙、怀乡、⽩⽯、⼤成4镇黄华江以东⼤部及思贺镇部分地区。
前11个纯⽩话镇(街)就不⽤说了,除了原迳⼝镇⽊威、⽊新、⽥⼼三个村委会讲容县话外,都是讲信宜⽩话的;钱排、合⽔、新堡、平塘4镇也很简单,全部讲⼤涯。
我们需要了解的其余8个半涯半⽩镇的情况,具体哪个村委会讲⽩话,哪个村委会讲细涯话?如下:原旺沙镇辖旺沙、罗林、⽂华、加塘、燕埇、燕贺、林渥、新圩、盘龙、佛⽔10个村委会。
怀乡镇辖怀乡、⼤庆、狮⼭、扶德、德胜、⼤威、含沙、⾦盈、富多、横冲、旺和、中垌、怀新、云罗、永隆、云龙、平梅、⼤仁、中堂、平花、坡头、罗马、⽊辂、⼤谢24个村委会,⾯积161.54平⽅公⾥,⼈⼝79160。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结果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结果001、李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002、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41%,人口众多。
003、张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07%。
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
004、刘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
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005、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
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006、杨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
007、赵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29%。
008、黄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
黄姓在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
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009、周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
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
010、吴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
江南各省吴姓均占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011、徐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1.73%。
尤以河南、山东、浙江最多!012、孙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52%,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
尤以福建、广东、湖南最多!013、胡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
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
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014、朱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6%,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
中国各省市县姓氏排名(200个县市)
1、山东烟台栖霞市1986年姓氏排名栖霞县1986年171748户,651584人,姓氏234个。
100户以上(含100户)的姓氏93个,按户数多少排序如下:王、林、刘、李、孙、张、于、牟、衣、柳、徐、范、崔、马、史、姜、陈、杨、郝、高、隋、韩、潘、胡、吕、吴、周、栾、宋、丁、阎、赵、曲、蒋、慕、冯、邹、谢、蔡、杜、常、郭、贾、宫、董、朱、鲁、梁、尹、路、祝、程、车、黄、迟、乔、苏、邢、孔、毛、唐、盛、苗、侯、罗、郑、娄、战、谭、许、翟、卢、曹、夏、米、邴、左、孟、刁、连、肖、傅、袁、桑、祁、万、尚、邱、段、荆、任、鞠、纪10户以上(含10户)100户以内的姓氏61个:按户数多少排序如下:齐、遇、臧、田、柯、姚、卫、钟、石、江、解、辛、房、逄、仲、倪、施、蒙、修、秦、葛、龚、滕、由、梅、曾、共、康、鲍、甄、符、魏、殷、包、初、茹、巩、汤、毕、芦、邓、佟、牛、仇、欧阳、骆、申、季、顾、门、郎、蓝、邵、丛、台、节、莫、褚、韦、莒、戚10户以下的姓氏共80个:按户数多少排序如下:宁、籍、方、沈、贺、薛、庞、单、管、陆、严、邰、时、和、耿、陶、矫、尤、步、汪、岳、明、温、盖、艾、安、华、鹿、岑、扈、卞、庄、岭、冷、何、金、原、楚、戴、司、全、欧、姬、钱、柴、恭、敖、尉、绪、彭、靳、慈、禚、綦、卜、乜、龙、白、边、匡、西、佘、谷、别、法、武、封、赴、宣、郗、麻、惠、羡、宿、赫、熊、颜、燕2、山东济宁泗水县1988年姓氏人口泗水县1988年统计,共有453个姓氏,张63607,王59192,李36545,刘33920,陈19460,孔18955,杨12744,宋11458,徐11147,孙10365。
千人以上有冯、马、赵等59姓,韩姓有6000人。
3、四川南充仪陇县1985年姓氏人口统计1-10人的姓氏120个,11-100人的姓氏54个,101-500人的姓氏49个。
1万人以上的姓氏19个:李、王、刘、陈、张、何、杨、吴、唐、邓、周、罗、许、胡、黄、林、彭、袁、郑,共537240人,李姓63794人为最多。
林姓的来源介绍_林姓怎么来
林姓的来源介绍_林姓怎么来林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林坚为得姓始祖。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林姓的来源,希望你喜欢。
1.出自「子」姓。
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国等地。
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
4.源于改姓而来:①鲜卑族改林姓②高山族改林姓③满族改林姓得姓始祖林坚。
得姓始祖林坚是比干的遗腹子。
因纣王残暴无道,任意残害百姓,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言进谏,纣王怒而杀之。
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身怀六甲,带着四个侍女逃到牧野避难。
她们住在树林掩映的石洞里,后来,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坚,字长思。
周武王伐纣取胜,比干的夫人携子坚拜见周武王。
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赐姓[9] ,拜为大夫,食采西河,后移封博陵公。
林姓姓氏文化郡望济南郡:汉朝置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
下邳郡:南北朝时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
南安郡:汉朝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
晋安郡:亦称南安郡。
汉朝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
西河郡:汉朝置郡,治所初在平定,永和五年(前140年)移治离石县。
堂号济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晋安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九龙堂: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有子九人,被人称为“九龙”。
九牧堂: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
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
由于州刺史又称州。
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林姓分布当代林姓的人口已达1300多万,排在第十七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7%。
凌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凌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凌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凌姓姓氏源流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
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凌”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凌、凌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
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三国时有凌统,广韵引作凌,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凌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凌。
”由此可见,凌、凌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
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凌,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凌两个姓氏混淆不清。
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
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
关于凌姓的来源,许多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
”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会“以官为氏”而姓了凌。
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得姓始祖康叔。
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
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
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广东云浮罗定姓氏人口统计杂谈
广东云浮罗定姓氏人口统计杂谈提起姓氏,人们会悠然想起"百家姓"。
其实,姓氏何止百家,仅罗定市,截至2000年4月止,就有姓氏508个。
"围底陈,唔使问。
"这句在罗定颇为流传的俗语,俨然似全国姓排列的"赵钱孙李"及广东姓的排列"陈李黄何张,欧周胡马梁"一样,耳熟能谙。
综观罗定的姓氏资料,可见罗定的姓氏变化与中国历史及罗定自身的历史有着的紧密联系。
战国至初唐,罗定是西瓯民族以及后来演变成俚、僚民族聚居之所。
五代至明朝,罗定又是岭南瑶族社会的中心。
北宋靖康之后,大批汉人来到罗定。
北宋末南宋初,即1127年右,众多中原人避战乱,纷纷南移,一路迁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地,其中一部分人迁到罗定定居;另一路则是经江西跨越大庾岭抵南雄珠玑巷停留,尔后一部分人迁来罗定落藉,一部分人先到珠江三角洲谋生,后再辗转到罗定定居。
到了明朝万历四年(1576),右金都御史凌云翼攻破瑶寨564个,俘斩瑶民4万多人,其余瑶民大多数被驱逐出境或赶人深山。
从此,人藉罗定的汉人大增。
姓氏也随之增多。
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由于人口流动不大,姓氏增加也较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外地人来罗定工作,毗邻一批女青年到罗定结婚落户,姓氏又有增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1979年后),罗定姓氏增加量是空前的。
1985年罗定有姓氏349个,而到2000年,罗定有姓氏508个。
两个时期对比,姓氏增加了159个,增加了46%。
这个时期,罗定姓氏增加量如此之大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罗定引进了一批人才,之后部分人才在罗定安居落户;二是罗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市外大批民工到罗定打工,因此有小部分人人藉罗定;三是市外女青年到罗定结婚落户,同时罗定人外出打工也较多,部分打工男子结识市外女子,与之成婚后,将女方的户口迁入罗定。
第三个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1985年罗定一人一姓的有107个,而到2000年就发展到201个。
广东信宜植氏家族族谱
广东信宜植氏家族族谱广东信宜植氏家族族谱植氏家族起源植氏家族是广东省信宜市的一个有名的家族,起源可以追溯至曹操时期。
当时,植氏家族的祖先是曹操的亲信,曾在曹操的帮助下,顺利晋升为官员。
后来,植氏家族的祖先就开始在广东定居,并以种植水果为生,因此得姓植。
家族发展历程植家族在广东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植家族成为广东地区的商贾精英。
当时,植家族投资种植业,发展种植技术,使得果实的质量和产率都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植家族在港口城市市集销售果品,也颇有收获。
植家族的商业帝国在明清时期更是独树一帜,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家族后代荣辱史植家族后代辈出名流,在政治、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
比如明代金梁公、清代名臣植祥锡、民国建筑师植冯雷等。
其中,植祥锡在民国时期是一位耿直的清朝官员,他对传统文化和文明有独具一格的见解,他在当地获得了很高的威望。
而植冯雷则是国内著名的建筑师,他设计的建筑物在业内也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家族传承现状植家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家族,现今,已经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目前,植家族成员已经分布在各大洲各个国家,并且从事的工作也不同。
但是无论身在何处,植家族的成员都深深感受到自己是一名植氏后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同时,植家族也秉承着“以家庭为本,以人为本”的家族传统,在家族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总结植家族将始终秉承着自己的家族文化,在发展和传承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相信在广大植氏家族的努力下,这个“水果之家”不仅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做出更为杰出和辉煌的成绩。
广东省信宜市水口镇
景观
石狗岭沿途是一路风光,这里河谷、山峦、山石、古树、古藤、芳草……千奇百 怪,瑰丽多姿。有斜立平坦的“美女照镜”,此石呈现椭圆形,长轴直径14米;斜 立短轴直径12米,维妙维肖,石上还有一块稻田,实属罕见。还有石罅间仅能过一 人的一线天、两石相叠的摇摆石、深幻莫测的石洞……奇石处处可见。 山泉随地都有,一道道山间瀑布,飞珠吐雾,隆隆作响,沿河还建有数十座小 水电站,银线飞架山间。苍茫无边的茂密森林,野鸟栖息的参天古树,星星点点的 阶梯状的南药田七园;红白相间的野花……令人目不暇接。 石狗岭 山巅上耸立一座电塔,高为55米,像航船上一根桅杆。站在电塔下眺望,群峰 皆在脚下,远近景色尽收眼底。若风和日丽,南可望高州水库,万倾碧波荡漾,山 水辉映;北览连绵起伏的群山,逶迤腾浪,莽莽林海,郁郁葱葱。站在峰顶看日出, 是更壮观的一幕,黎明时分,四周还是黑茫茫的一片。太阳从远处云层里喷薄而出, 金光闪闪,蒸蒸日上,使人心旷神怡,胸怀广阔。
植物
石狗岭保护区生物群落既种类繁多,又有珍稀的、古老的、新的特殊物种。据 调查统计,石狗岭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453种(包括变种、亚种),分隶于195科703 属。其中,蕨类植物40科67属121种;裸子植物5科9属11种;双子叶植物130科484 属1082种;单子叶植物20科143属239种。特有植物38种,其中中国特有10种、华 南特有8种、广东特有20种;有珍稀濒危植物23种,占广东珍稀濒危植物77种的 29.9%。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级保护植物8种,三级保护植物11种,省 级保护植物3种。此外,有40种植物在现有文献记载中广东其他地方未见分布;还 有14种植物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分布的新种。 植物中,有不少种类是起源古老的活化石植物。有古生代孑遗植物石松9种、 松叶蕨1种、卷柏9种、木贼1种、莲座蕨1种;有中生代孑遗植物紫萁2种、芒萁2种、 里白2种、桫椤4种、金毛狗1种、罗汉松1种、买麻藤1种。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 的桫椤等珍稀、濒危植物8种;属于国家二类、三类保护植物圆籽荷、红椿等多种; 石狗岭丰富的植物资源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珍贵的用材树种,有深山含笑、黄樟、 红锥、南酸枣等;药用植物达500种,被称为“仙草”、“第二人参”的绞股蓝, 在沟谷中成片生长,著名的七叶一枝花、八角莲、石斛以及能治疗白血病的粗榧等, 均有分布;野生杂果和观赏植物也较丰富,仅兰科植物就有50种之多。
【练姓在百家姓排第几】百家姓练姓解说
【练姓在百家姓排第几】百家姓练姓解说练姓是我国人口稀少的姓氏,未编入宋代编纂的《百家姓》,百家姓练姓解说新排名:251练姓是我国人口稀少的姓氏,未编入宋代编纂的《百家姓》。
嘉定区封浜镇的侯家湾及邻近村庄里居住的百余名练姓居民,是全市唯一的练氏聚居地,占嘉定全区练姓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嘉定其他各乡镇的练姓居民大多数原籍侯家湾。
上海市其余各区县的练姓居民数量极少,据新编《宝山县志》和《上海县志》记载:练姓居民宝山全县1户,上海全县5名。
1989年夏江西省新淦县博物馆的杨馆长来沪曾对笔者讲过,在全国范围内练氏聚居地目前仅发现在江西省峡江县水边乡的黎民村(原归属新淦县)和上海市嘉定区的侯家湾两处。
原籍侯家湾的美籍华商练伟康先生来信告诉笔者,他在海外已闯荡了数十年,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仅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岛各见过1户练姓人。
侯家湾练姓人编纂的清代《练氏宗谱》和清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内曾记载了练姓的来历和练姓人在历代的部分经历。
据记述,练氏始祖乃唐代一员武将,原来姓东,因在“安史之乱”(即公元755~763年爆发的一场地方割据势力叛乱)中为朝廷立下战功而被唐皇晋升官职并恩赐改姓练。
练氏后裔在唐、宋直至明初的各个朝代中,都有人任官职。
至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在聚居江西新淦的练氏后裔中,有官至御史大夫的练子宁和时任嘉定县令的练达(字大亨,乃练子宁侄儿)。
因练子宁与方孝孺(时任侍讲学士)等人在“靖难之变”中极力反对燕王朱棣入京师夺帝位自立为明成祖,被断舌磷死,并诛灭九族(方孝孺被诛灭十族)。
当时练、方两姓人被到处追杀,少数侥幸逃避者也被迫隐居改姓。
单说嘉定县令练达遭叔父株连被迫与妻沈氏投浏河自杀前夕,曾将已怀孕的妾黄氏托付给部属郭元宗照顾,隐居于今嘉定区封浜镇纪家村北境。
后来黄氏生了儿子,改姓侯名居练。
之后,侯居练的后代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侯氏大族,居住的村庄因地处河流湾角而被称为侯家湾。
茂名市鳌头镇各村姓氏介绍及民迁历史剖析
茂名市鳌头镇各村姓氏介绍及民迁历史下林(霞霖)村委会,鳌头镇最南部。
方言:东话(闽南语)。
常住人口2500人,其中外出人口900多人。
有林、陈、周、凌、梁、杨、吴等姓氏。
东沟村:林氏,自明初由闽入新会沙岗,林氏后裔林霞亭到雷州府任盐场司,路经此地定居。
西沟村:林氏,同东沟村发源。
陈氏,由茂南区金塘文林村迁入。
周氏,1 937年由吴川兰石迁入。
柑子园村:凌氏,自中原迁居福建莆田,至宋朝年间,凌永入粤为官,授登仕左郎,后落户吴川公子渡塘头村,为入粤一世,后裔散居吴川华樟村等地。
康熙年间,第十四世凌登举自华樟村迁居鳌头镇官地村,后再迁柑梅村。
梁氏,20世纪40年代,从吴川兰石镇迁入。
岭仔村:杨氏,原籍山东衮州府鱼台村,入粤一世杨仲荣在元世祖至元年间,官授化州路石龙知县,卜居茂名袂花镇石浪。
十五世杨逢春于乾隆年间迁至岭仔村。
白鹤坡岭仔村、塘边何屋岭村杨氏均由霞霖岭仔村迁出。
吴氏,发源于残生头北淦,北淦吴氏后代先迁吴川百官山,再从百官山迁至岭仔村。
飞马,位于镇东部。
方言:东话(闽南语)。
飞马始迁祖思明公,从福建莆田迁徙至此已达六百多年逾三十代,七世祖存初公迁居徐闻,后各房陆续有迁至电白县广隆岭、镇盛镇大坡、新坡大园、茂港等地。
过去从外地等来几姓胡人家,成“姓胡村仔”,后人丁稀萎,最后几户姓胡也改为郑姓。
飞马公山原有“陈金洞庙”,陈金两姓先后迁往异地。
飞马一村委会,常住人口3100人。
郑、吴等姓氏。
东村:飞马郑氏最早定居并形成的村庄,统称飞马大村,飞马郑氏一世祖郑思明,从福建莆田县珠玑巷迁徙至此已逾六百春秋。
中南村:同上。
南村:同上。
西村:同上。
六扇车村:上六扇车村郑氏开基祖为飞马郑氏十九世郑密忠;下六扇车村开基祖为飞马郑氏二十世郑洪谦。
吴氏一分支于清朝末年从文庆新村迁来。
飞马二村委会,常住人口2300人。
以郑姓为主,另有梁、杨、张、吴、邹、伍。
大同村:原名蒲瓜园村。
郑氏开基祖十九世郑喜忠、郑淑忠。
同四村:郑氏起源同上。
广东信宜怀乡练氏族谱撮要-02(练曰铭+
仰信公裔部分支系表(列至中字辈)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1234567接中(33--36)元一揖中(36--51)予锋(26---29)元三择中(51--52)元贻佳中(52--86)崇简元昌扶中(86--94)(30--100)元端元相尔补元彩瑞中(101--114)予锷仰信无彰瑡中(114--116)成丹尔祚元彪理中(116--120)崇质(入信宜洪冠、怀乡 始祖)元彬珮中(120--120)尔祥(100--126)元 瑱中(120--121)崇俭元彣尔礼(126--127)元彤德中(130--138)予镛(128---129)应中(138--140)琦玉元上意中(140--149)惠中(149--149)仁中(150--157)予镌琦文元坤义中(157--161)道中(161--162)琦开(162---166)注:括弧内的数字是《信宜怀乡练氏族谱》里面的页数,作为查阅索引。
本资料由广东省林业厅练曰忠宗亲提供。
刊载练氏家族网,复制请联系。
元龙公裔部分支系表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文富思治清思化参福庆文贵廷缱俊镇仰仁元龙 (入粤始祖)廷纪仰义思平铎春荣深授仰礼文宣仰智思明迁居信宜金垌(据金垌练氏族谱载)珪仰信璋 迁信宜洪冠、怀乡文通思宁清湾瓒法迁信宜马贵(据马贵练氏家谱载)瑾廷隆宝清湖本资料由广东省林业厅练曰忠宗亲提供。
刊载练氏家族网,复制请联系。
附:部分支系表(索引)渊文公裔部分支系表(列至子宁与思化辈)成孝成曾成孟渊文子宁(入闽始祖)成颜古廉文甫伯尚子载子荣思治思化成忠古村文彪元龙思平思明思宁本资料由广东省林业厅练曰忠宗亲提供。
刊载练氏家族网,复制请联系。
佳中公裔部分支系表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二十世廿一世廿二世廿三世78910111213曰丰曰亨(迁居广西鹿寨)爵廷儒林曰昌曰兴曰佳(迁居广西鹿寨)朝渭冠廷儒斌曰富曰钦(迁居阳江新洲)儒彪曰荣(迁居阳江新洲)蔚廷曰勤(迁居阳江新洲)儒凤朝泾曰华(迁居阳江新洲)绪汉曰刚儒修曰强华新卓廷亚八曰礼曰铭(迁居江门市)华璋儒煜亚八曰新曰勋(迁居广西鹿寨)佳中华通朝灏儒佳曰信(迁居海南省儋州市)作廷曰能(迁居广西鹿寨)华祥儒权十一儒云曰锋(迁居茂名市)华鲜儒昭曰沛(迁居阳江新洲)曰伟(迁居珠海市)亚十儒良曰伙(迁居珠海市)曰南(迁居茂名市)儒泮曰东(迁居湛江市)杰廷儒森曰林勋廷曰坤(迁居阳江新洲)朝继儒焕曰基(迁居阳江新洲)火土曰宗(迁居阳江新洲)熙廷儒汉曰辉注: 佳中公裔部分支系表,在此只列华新、华璋两支至曰字辈。
姓陀的研究报告400字作文
姓陀的研究报告400字作文
陀姓,读音tuó,是现行较罕见姓氏,据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990位。
《新编千家姓》有载;《姓氏词典》引《宋史》亦收,未详其源。
但据《姓氏寻源》载:“澍按:《博古图》周有陀鼎,是陀姓之鼎。
然陀姓又为沙陀部之后。
《梦溪笔谈》云:天竺庶姓有陀氏。
”另,《富川瑶族自治县志》载,陀姓于明末(1621—1644年)自广东徙入富川。
宋代有陀湛,为阁婆国王穆罗茶派遣来宋使者。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记载,清代有官员陀成,陀诺。
今广东新会、吴川,广西永福、平乐,湖北老河口,山西太原及吕梁地区有此姓。
据《信宜县志》载,广东省信宜县有陀姓,不足百人;《镇康县民族志》载,云南省镇康傈僳族有陀姓;《容县志》载,广西容县容厢、六王、容城镇等,有陀姓2000千人左右;《苍梧县志》载,广西苍梧县有陀姓2000千多人,以苍梧县山坪、高稳、旺安、新村、新建、蒌底几村为多。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陕西省》载:安康市坝河乡有地名“陀家坝”,清光绪年间陀姓居此,故名。
百家姓容姓排名_百家姓容姓历史名人
百家姓容姓排名_百家姓容姓历史名人容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周朝,掌管礼乐的官也曾被称为容,这些官吏的后代就以此官名为姓。
那么你知道容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吗?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容姓排名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百家姓容姓排名容姓,《百家姓》排名第336位。
史书上有一说,古代有容氏国,这个国度的子民大多以“容”国名为姓的。
源自上古的容氏家族,数千年来,繁衍于南方吴地,当初以国为氏,或以官为氏。
容姓的望族居住在敦煌(今天的甘肃省敦煌)。
今广东省的信宜市池洞镇、怀乡镇、高州市、吴川市兰石镇、谭巴镇、博罗市、惠州市、江门市荷塘镇、佛山市,贵州省的遵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金城江区长老乡,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等地,均有容氏族人分布。
容姓在广西桂平市的麻垌镇,中沙镇,罗播,社步,南木等乡镇,钦州市浦北县安石镇,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也有分布。
容姓的灵山县分支是明末清初从广东新会迁徙过来的。
容姓另一支在湖南省邵东县简家陇乡是甘肃省敦煌迁徙而来。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杜家凹容氏,与广东容氏的衔接,杜家凹容氏容善明永乐甲申科进士广东香山县人丶永乐2年殿试金榜赐同进士16各.封广西梧州北流知县,后任通政使、布政使(见<<永乐甲申科殿试金榜>>)。
广东化州容志征处有匾;特授广西梧州北流知县本月日封。
容善其后裔谪居宝鸡县车辙山麓,后移居宝鸡市陈仓区贾村原杜家凹。
广东高州古代名人录,有名录记载容善,广东族人对善公的功绩''族衍敦煌.开基大井''。
百家姓容姓姓氏源流容(Róng)源出有五:1、出自虞姓,来源于舜的后裔,以祖名为氏。
相传舜有八个儿子,都是聪颖精明的,号称“八恺”,其中就有一个叫仲容的,他的后代便以容作为姓氏。
2、以官职为姓,周朝的礼乐之官官名为容,其后便以祖上的官职为姓。
3、来自古代的容国,以国名为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茂名信宜县姓氏人口
茂名市信宜县1991年统计,全县319个姓氏,1万人以上的姓氏25个,1千~1万人的姓氏57个,1百~1千人的姓氏51个,百人以下的姓氏186个,其中1人的姓氏89个.
陈84427人, 李83994人, 梁63531人, 张61959人, 黄58603人, 杨42628人, 刘38509人, 何29252人,罗28807人, 林24124人, 周22776人, 吴22711人, 赖20933人, 叶20658人, 潘18503人, 陆17222人,黎14529人, 韦14395人, 邓13699人, 王13018人, 谢12259人, 许12062人, 彭11471人, 温11285人,曾10356人.余9422 丘9202 甘8973 卢8480 蔡7773 邱7528 廖7527 冯6442 谭6041 吕5916 覃5916 胡5817 曹5702 莫5652 高5612 唐5555 凌5357 朱5324 俞5204 苏5028 龙4666 成4629 沈4511 江4470 欧4404 郑4305 雷3944 练3803 钟3779 文3710 宁3632 郭3578 范3543 阮3484 熊3417 蓝2957 容2926 伍2662 冼2563 邹2332 丁2317 关2285 萧2195 骆2136 任1972 巫1767 颜1742 赵1576 邝1544 姚1497 车1413 毛1316 岑1119 池1117 程1108 袁1084杜1078盘987 傅986 麦937 植931 严920 尹855 姜825 农822 方788 白781 裴722 汪721 薛655 万592 揭526 孔525 霍493 殷451 田394 涂394 宋361 庞361 仇345 祝329 康328 和310 庄296 闵296 陶296 简295 蒋290 招263 汤210 石198 翁197 蒲197 戴197 官170 孙164 龚164 窦164 徐161安148 游144 马141 葛133 董116 饶115 钱115 管115 禤115聂98 蒙97 侯83 洪69 连59 输58 封54 崔54 幸49 劳48 易44 贤43 尤38 湛37 韩35 符33 倪31 邬30 柯25 伦24 陀22 羌22 占21 秦20 魏20 伟18 华17 全15 明14 卓14 晏14 詹14 吉12 琴12 司徒12 班8 玉7 芳7 贺7 隆7 包6 能6 梅6 院5 浦5 卜4 立4 利4 君4 肃4 雪4 筌4
3人的姓氏: 义户牙闭辛顾刘付葵解藩单 .
2人的姓氏: 丰计兰申宇毕志谷佘传英岳思施昭赴卿监资消贾超番焦甄谬群锻樊霄欧阳冀季于 .
1人的姓氏: 卫木大伏礼平冉灰创妃尖匡那艮闫甫呈花冷坚邵纬伺纽佗忱沋诚门宠放代具奇枚其孟侬泮宗宫结美品宣宪彦选荣祖珍党恩宾浸宽缺俾堕彬常戚兽曼假盛庸深扈博云童鲍楚楣颖翟静歇申徒聪德毅影燕爵霞藏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