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文献综述复习过程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5c54f4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7a.png)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文献综述摘要: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指以蓄电池与辅助动力单元共同作为动力源的汽车。
由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节能和降低排放污染方面的明显优势,因而受到很大的重视,研制开发和产业化的进程相当快。
目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主要有两种混合驱动结构:串联式和并联式.本文结合文献对这两种混合动力系统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并联式进行了分析介绍。
最后分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混合电动汽车,控制策略,关键技术1.引言[1]节能和环保是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大汽车公司,都充分利用内燃机汽车的先进技术和电动机的无污染特性,将他们共同组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一种“超低油耗,超低污染”的车辆,作为内燃机汽车向电动汽车发展的过渡产品.美国的PNGV (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欧洲的“The Car of Tomorrow ”计划、日本的“Advanced Clean Energy Vehicle Project”以及我国的“清洁汽车行动”都正是基于HEV而制定的战略计划.而在HEV关键技术中,整车控制策略占据着核心灵魂位置,因此,科学深入研究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控制策略显得必然重要.通过对混合电动汽车的控制理论及技术现状作了系统分析,可以看到HEV控制策略研究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
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2.1 混合动力结构分析现代电动汽车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混合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al Vehicle,简称HEV)是指同时装备两种动力来源-—热动力源(由传统的汽油机或者柴油机产生)与电动力源(电池与电动机)的汽车。
通过合理复合动力系统,灵活调控整车功率流向,使发动机保持在综合性能最佳的区域工作,从而降低油耗与排放。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整个电动汽车的重要过渡型产品。
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fb6409e02020740bf1e9b36.png)
车辆工程技术177理论研究0 引言 自2015 年开始,在政策效应叠加的作用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正跑步进入新能源时代。
虽然,201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水平成功跃居世界第一,但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还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新旧国标的转换进展缓慢。
二是互联互通方面。
三是充电安全问题,包括功能安全、信息安全、设备安全等。
四是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
五是现有电动汽车对充电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快充的相关设施已无法跟上其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充储一体化,不仅可以充电,还可以往电网回馈电,这种形式现有的充电设施也难以适应。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 (1)电动汽车环保节能效果的实证研究。
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更环保更节能。
电动汽车的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99%,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降低90%[1]。
YASUYUKISUGII[2](1999)和R.Graham[3](2001)也得出电动汽车在排放废气和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优于传统汽车的结论。
ve,a和Heather L.MacLeanb(2001)发现丰田第二代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比传统内燃机花冠,污染程度低、CO2排放量少、燃油经济性高。
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还能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如果电动汽车获得较大发展,可能使石油使用量每天减少670万桶。
Thomas A.Becker,IkhlaqSidhU和BUrghardtTenderich (2009)认为,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推广会使美国石油进口减少,石油进口赤字减少,就业增加、医疗健康费用支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2)电动汽车推广的制约因素研究。
制约推广电动汽车的主要因素有:其一,电动汽车的成本高。
Department of Energy(2006)认为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价格太高(无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电池更换等的高保有成本风险,导致消费者不能接受。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1aa37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b.png)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对环保的高度重视和能源危机的逐渐加深,新能源汽车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成为改善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进行综述,以期给读者带来更多启示和指导。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中,电动汽车作为其中的代表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长期以来,电池能量密度低、电池寿命短、充电周期长等问题一直是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电动汽车已经实现了从工程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日常出行方式的一种新型形式。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进程中,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各国政府部门纷纷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并逐步扩大市场规模。
例如,我国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各大汽车厂商也在不断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生产中,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发展,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
此外,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也日趋明确。
其中,通过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成为重要的趋势之一。
例如,电动汽车的智能充电、自动泊车技术、高精度导航、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必将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和不断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环保、交通出行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电动汽车发展综述_孙文泽
![电动汽车发展综述_孙文泽](https://img.taocdn.com/s3/m/67daee1f52d380eb62946dbb.png)
摘要:随着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人们也开始更加注意自身的生活方式。
在汽车领域出现了混合动力的汽车。
电动汽车也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转化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电动汽车技术也日趋成熟,一些大的汽车厂家已开始推出一系列新的电动汽车,本文在简要梳理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电动汽车领域的一些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未来的一些发展思路。
关键词:电动汽车新能源快速充电1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1.1国外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不少国家和政府都制定了本国的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走在前列,美国,欧洲都制定了相应的远景电动汽车规划纲要。
一些国家甚至把电动汽车纳入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新型科技项目,不少发达国家更是投入庞大的人力、财力资源抢占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制高点。
此外,不少国家开始在财政和税收上给予更多的优惠。
1.2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源于我国庞大的市场潜力,不少外资、合资企业纷纷在华设立电动汽车研发中心。
大批汽车厂家押注我国的电动汽车市场。
从开始科技立项到政府发布相关标准,整体上我国电动汽车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比亚迪在国内电动汽车技术研发行走在最前列,相关技术已将足以和发达国家一较高下,在一些细分领域,比亚迪甚至更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图1目前,电动汽车的整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我国无论是上游的蓄电池技术,还是一些中下游相关产业,均比较完善。
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开始更多的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一些细则也正在草拟论证之中,在达到上市的相关标准后,会逐步推出。
2电动汽车的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2.1对电源发展的要求。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增长要求相应的发电规模必须匹配。
在美国的市场看来,en-holmP等学者研究指出,如果采用有序充电的方式,对发电则总体影响不大。
2.2对输电网的影响。
纯电动汽车研究前景文献综述
![纯电动汽车研究前景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7da195b58fb770bf68a5516.png)
纯电动汽车研究前景文献综述摘要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
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
早在19世纪后半叶的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RobertDavidsson)制作了世界上最初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
这比德国人戴姆勒(GottliebDaimler)和本茨(KarlBenz)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早了10年以上。
戴维森发明的电动汽车是一辆载货车,长4800mm,宽1800mm,使用铁、锌、汞合金与硫酸进行反应的一次电池。
其后,从1880年开始,应用了可以充放电的二次电池。
从一次电池发展到二次电池,这对于当时电动汽车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由此电动汽车需求量有了很大提高。
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产品,写下了电动汽车在人类交通史上的辉煌一页。
1890年法国和英伦敦的街道上行驶着电动大客车,当时的车用内燃机技术还相当落后,行驶里程短,故障多,维修困难,而电动汽车却维修方便。
在欧美,电动汽车最盛期是在19世纪末。
1899年法国人考门·吉纳驾驶一辆44kW双电动机为动力的后轮驱动电动汽车,创造了时速106km的记录。
1900年美国制造的汽车中,电动汽车为15755辆,蒸汽机汽车1684辆,而汽油机汽车只有936辆。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内燃机技术的不断进步,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T型车问世,以流水线生产方式大规模批量制造汽车使汽油机汽车开始普及,致使在市场竞争中蒸汽机汽车与电动汽车由于存在着技术及经济性能上的不足,使前者被无情的岁月淘汰,后者则呈萎缩状态。
4发展背景电动汽车电池发展电池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首要关键,汽车动力电池难在“低成本要求”、“高容量要求”及“高安全要求”等三个要求上。
要想在较大范围内应用电动汽车,要依靠先进的蓄电池经过10多年的筛选,现在普遍看好的氢镍电池,铁电池,锂离子和锂聚合物电池。
电动汽车论文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fcb1bd960590c69ec376d4.png)
文献综述1课题背景电动汽车技术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在未来的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电动汽车产业政策,推行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
我国也在“863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电动汽车产业化目标。
迄今为止,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在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道路上涉及到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电动汽车产业化是否能迅速地、顺利地进行,也是各利益方利益均衡的结果。
所以,本文立足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现状,主要就电动汽车产业替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几个关键问题:进入壁垒、发展模式、技术创新、产量决策、政策制定这些方面,运用经济博弈论的方法,建立相关博弈论模型,把这些问题中涉及到的各个利益方纳入博弈模型中,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的发展战略。
“电动汽车技术从90年代起步,在各国政府和各大汽车公司的推动下得到飞速的发展。
尽管目前在价格、技术成熟度方面还不能与传统内燃机汽车比拟,但电动汽车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将最终在今后10—20年中逐步取代传统汽车。
”在不久前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一次电动汽车试验总结报告会上,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组组长万钢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2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状况2002年,中国轿车产销量因超过40%的增长而被称为“中国轿车元年”。
尽管汽车生产商因销量大增而欢天喜地,消费者因品种增加而选择余地更大,但由此造成的现实与未来的交通拥堵、原油进口以及环境压力却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
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从1994年已开始成为石油纯进口国。
2000年进口石油7000万吨,成品油3000万吨,进口石油价格达25亿美元;2001年进口石油大约8000万吨;2002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预计不会少于9000万吨。
另据联合国调查,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中国。
近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汽车尾气已成了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有预测报告说,到2010年,我国许多大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将比现在增长一倍。
电动汽车技术复习资料
![电动汽车技术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8cbe71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a.png)
电动汽车技术复习资料一、电动汽车的概述电动汽车,简单来说,就是以电能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
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相比,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尾气排放,对环境更加友好,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电能的成本相对较低,使用电动汽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辆的使用成本。
再者,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相对简单,维护保养也较为方便。
电动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三大类。
纯电动汽车完全依靠电池提供能量,混合动力汽车则结合了燃油发动机和电动驱动系统,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则通过氢燃料电池产生电能来驱动车辆。
二、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一)电池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
目前,常见的电动汽车电池类型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充电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是目前电动汽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池类型。
电池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充电时间和安全性等。
能量密度决定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功率密度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爬坡能力,循环寿命则关系到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成本。
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科研人员一直在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
例如,开发新型的电池材料、改进电池的制造工艺、优化电池管理系统等。
(二)电机电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行驶的部件。
电动汽车中常用的电机类型有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等。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大、控制性能好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
交流异步电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较低,但效率和功率密度相对较低。
开关磁阻电机则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成本低等特点,但噪声较大,控制较为复杂。
电机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功率、扭矩、转速、效率和噪声等。
在选择电机时,需要根据车辆的性能需求、成本预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三)电控系统电控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大脑”,负责控制电池、电机等部件的工作,确保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
低速电动汽车的发展和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低速电动汽车的发展和结构设计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e92fa252f60ddccda38a0cf.png)
低速电动汽车的结构设计文献综述摘要:如今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人们开始寻求环保低耗能的日常交通工具。
而电动低速汽车能满足人们对低速、短途运输的需求,同时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当代汽车底盘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应用,使得车辆性能得到极大改善,也带动电动汽车的发展。
关键词:电动汽车;结构;底盘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己成为全球事务议程中的重要议题,而温室气体的减排更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1]。
作为CO2排放大户的汽车行业,如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就成为摆在各国政府而前的首要问题。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使得电动汽车在我国受到了大力支持。
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是电池,相对于以燃料为动力的车辆是清洁的,同时噪声污染也小得多。
电动汽车还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就是它的制动能量能够被回收。
传统车辆制动时,汽车的动能完全消耗在制动盘和轮毅的摩擦热中。
而电动汽车制动时可以利用反拖电机为蓄电池充电,即大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2]。
从产业上讲,我国是汽车工业的后发国家,依靠传统技术,我们已经几乎不可能再取得先发优势,但电动汽车产业不同,我们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磷酸铁铿电池技术,电动汽车对电池的热稳定性要求特别高,磷酸铁铿电池技术的成熟,已经让电动汽车成为可能。
其次,中国的电池生产规模很大,大概有300个电池厂在生产各种类型的锉离子电池。
最后,中国的铿资源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即便是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中国仍然可以在铿资源上自给自足[3]。
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逐步出现,成为当前新型汽车的开发热点。
1.2 低速电动汽车的基本概念低速电动汽车是集中了低速汽车和电动汽车特点的复合型产品。
低速电动汽车由电动机驱动,行驶速度一般在40~70km/h之间,行驶里程一般在100km左右。
主要适用于二、三级城市和城乡结合部,是有发展前景的低成本、节能车辆[5]。
1.3低速电动汽车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在美国、日木、欧洲等发达国家,电动汽车已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
新能源汽车与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文献综述
![新能源汽车与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5562f5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b.png)
新能源汽车与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文献综述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传统石油燃料的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对替代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鼓励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例如,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和减免税收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技术的进步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
电池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充电速度也得到了加快。
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条件。
另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新能源汽车的驾驶更加安全和便捷。
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尾气污染的忍受度也越来越低。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新能源汽车的零排放特性,使其成为了环保的代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使得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其次,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范围。
另外,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仍然有待提高,以满足消费者对便捷性和舒适性的需求。
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
政府的政策支持、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克服。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新能源汽车将会在未来能源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智能能源汽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21e7a3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5.png)
智能能源汽车文献综述引言现如今,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逐渐爆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人们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
智能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正逐渐成为车企竞相研发和推广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介绍智能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前景。
智能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智能能源汽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突破,现已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早期的智能能源汽车主要使用电池作为能量储存装置,但由于电池容量有限、充电时间长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燃料电池、超级电等新型能源储存技术的出现,使智能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目前,智能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智能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智能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 电动化:智能能源汽车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不需要燃油发动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
2. 能源多样化:智能能源汽车可以采用多种能源储存技术,如燃料电池、锂电池、超级电等,从而增加了能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智能化:智能能源汽车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和执行动作,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导航功能。
4. 能量回收利用:智能能源汽车通过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将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再储存到电池中,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回收利用。
智能能源汽车的未来前景智能能源汽车作为一种创新型交通工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首先,智能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智能能源汽车推动了电动化交通的发展,有助于能源结构的升级和环保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
最后,智能能源汽车在城市交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改善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和环保的选择。
电动汽车研究综述
![电动汽车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a05c0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d.png)
总体来看,国内电动汽车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电动 汽车续航里程和充电设施的不足仍是阻碍其进一步普及的主要因素。其次,电动 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以提升竞争力。此外,政 策补贴的逐步退坡也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推动国内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和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 加大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电池续航里程和充电设施的便利性;二是加 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电动汽车的市场普及;三是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企业竞争力;四是加强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吸收先进技术和经 验,推动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研究 成果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创新 和改进。一些研究成果和创新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快充技术:一些研究者通过提高充电功率的方式缩短充电时间,如采用 高电压、大电流的充电方式。这种技术在提高充电速度的同时,也会增加电池的 负担和热损失,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一、电动汽车的分类与特点
电动汽车按照其动力来源可以分为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 (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以及燃料电池汽车(FCEV)等。其中, 纯电动汽车完全依赖电力驱动,而混合动力汽车则同时使用燃油和电力。插电式 混合动力汽车则可以在纯电模式下行驶较长的距离,而燃料电池汽车则使用氢气 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力。
1、充电时间过长: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还较长,这对于需要快速补 能的电动汽车用户来说是一个较大的痛点。
2、充电效率低下:由于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主要以交流充电为主, 其充电效率较低,一般在50%-70%之间。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综述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0d3bc2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8.png)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综述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环境污染的严重影响以及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成为了全球乃至每个国家的关注重点。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致力于寻找替代传统燃油的电力来源,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降低碳排放并改善交通方式。
本文将综述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的进展和市场应用情况。
一、电动汽车技术电动汽车是一种以电池作为主要能源,通过电动驱动装置来提供动力的汽车。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了当前最为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新能源汽车形式之一。
目前,电动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B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两种类型。
纯电动汽车采用纯电动驱动系统,完全依靠电池供电。
电池充放电技术是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主流的电池技术包括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体积小、寿命长等优点,正在逐渐成为纯电动汽车中最为重要的电池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则是同时搭载燃油发动机和电动驱动系统的汽车,燃料经过发动机燃烧产生机械能和电能,前者直接提供动力,后者通过电动机驱动车辆。
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提高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油耗,并兼顾电动机的功率输出和能量回收。
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是指利用燃料电池作为主要能源,将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驱动车辆运行的一种新能源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经济、环保、高效的特点,被广泛认为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
燃料电池技术的关键在于氢气的制备、存储和输送,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的设计和集成。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态氢气储存材料、高效氢气制备、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等。
然而,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际应用面临着储氢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成本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突破。
三、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是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汽车系统,提高车辆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互联互通水平。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4ce875e3c1ec5da50e270c8.png)
纯电动汽车动力匹配计算文献综述一、前言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轮子上的社会”,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其中,汽车无疑是应用最广泛,人类依赖程度最高的交通方式。
而汽车在全球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使人类面临能源短缺、全球变暖、空气质量水平下降等诸多挑战,同时也推动汽车自身技术的发展,为此汽车工程师正在不断努力研究降低油耗的方法,寻求各种代用燃料以及开发不用或少用汽油的新型车辆;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各种类型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实现清洁汽车的解决方案,全世界的汽车业界也正在为此努力并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
电动汽车是集机械、电子、电机、智能控制、化学能源、计算机、新材料等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中最新成果于一体,是多种高新技术凝聚的成果。
先进的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具有低污染排放、热辐射低、噪声低且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
毫无疑问,电动汽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电动汽车的缺点主要是续驶里程有限, 充电时间长, 价格昂贵, 导致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本文主要进行纯电动汽车的动力匹配计算相关方面的研究与仿真,以期能在最大限度上改善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
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与现状纯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中发展时间最长。
自19世纪90年代美国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纯电动汽车以来,20世纪初第一次达到生产高峰,占领了40%的汽车市场。
后来由于电子启动器的发明以及纯电动汽车动力性差的原因,在30年代中期结束了早期的纯电动汽车生产而进入燃油汽车的黄金时期;1974年-1975年和1979年-1982年欧美两次能源危机推动纯电动汽车的研制重新进入高峰。
这一阶段汽车电力电子学尚未建立,既没有完善的科学理论做指导,更缺乏高科技含量的汽车电力电子装置可供采用。
特别是,当时仅有铅酸蓄电池可供使用,而铅酸蓄电池体积大、质量重,能量密度小、功率密度低,充电时间长,每次充足电后续驶里程较短,再加上电力传动系统的制造成本过高等因素困扰,1997年以后绝大多数公司对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4a76668e9951e79b89274c.png)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从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对我国形成的挑战,指出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问题及研究进展,探讨了国内电动汽车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不仅给能源带来危机,同时传统汽车排放的尾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去年及今年,全国大面积持续长时间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程度,如何控制和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也是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节能、环保、安全,是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改善大气质量”的政策。电动汽车使用成本非常低,将其百公里的用电成本进行换算,电的成本仅是油的20%,即使用电动汽车仅需花1/5的钱就可以行驶与原来相当的公里数。普通汽车,不论是手动档还是自动档,都用变速器变速,电动车变速是电机驱动,没有变速器,而且非常强劲。此外,电动车的四轮驱动原理简单,且不用换机油。电动汽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发展电动汽车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缓解石油短缺的重要措施。 [1]
1
1.引言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科技水平的象征,近年来,在我国政府重点扶持与政策引导下,汽车制造行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型产业”。 至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已突破2000万辆,达2198万辆,在该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其中,汽车达1.37亿辆。
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日益升高,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升高。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至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需要控制在61%以内,然而目前的数字正在逼近这一红线。数据显示,早在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就已突破50%的警戒线;至2012年,该数据升至56.4%,2013年更是高达58.1%。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678945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a.png)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能源形势的紧张,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综述相关领域的文献,探讨电动汽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电动汽车的定义和分类电动汽车是指使用电能驱动的汽车,主要由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组成。
根据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能来源,可以将其大致分为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三类。
当前电动汽车市场的现状目前,电动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在过去几年呈现出较高的增长率。
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然而,电动汽车在市场推广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仍然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此外,充电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得到更多关注,以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
电动汽车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电动汽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技术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而成为主流。
同时,快速充电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和续航里程的提高也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
除了电池技术,电机技术也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由于其高效率和较小的体积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了一系列的改进和优化。
此外,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充电标准也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重点。
充电设施的便捷性和充电速度对电动汽车的推广起着重要作用。
各国正在制定统一的充电标准,以实现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
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电池技术的进步将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
例如,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其次,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高速充电站和无线充电技术的推广将使电动汽车的充电更加便捷和快速。
最后,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d635c1bcaaedd3382c4d35a.png)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不久,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不仅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而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投入非常大、成本高,导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同类型的传统汽车,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需要突破技术以及产业化两方面的难题,本文将国内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对文章进行了综述。
1.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上欧阳明高(2006)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一种着重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角度分析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
他认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与现有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和节能环保问题还要靠现有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解决。
为此,应当选择一种“过渡”和“转型”并行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
一方面,发展节能汽车解决近期的能源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瞄准未来汽车竞争制高点和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各种液体代用燃料发动机及其混合动力汽车,逐步过渡到采用生物燃料的混合动力和可充电的混合动力;进一步发展以天然气为主体的气体燃料基础设施,分步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以天然气发动机为基础,发展各种燃气动力,尤其是天然气/氢气内燃机及其混合动力;发展新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混合动力,到2020年,达到规模商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纯电动车尤其是微型纯电动车。
以城市公交车辆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示范与商业化的发展战略,在个过程中能源动力转型的关键与瓶颈是动力蓄电池和氢能燃料电池,并提出了科技策略。
杨帆(2009)在《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经济考量》一文中,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预测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趋势,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出建议。
他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比了传统汽车排放污染物和电动汽车排放污染物数量,从而得出了电动车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最少的结论。
新型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新型能源汽车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65bcaf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b.png)
新型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新型能源汽车的相关文献,包括其定义、发展状况、技术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新型能源汽车在解决环境问题、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定义新型能源汽车是指使用非传统燃料或能源的汽车,它们可以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不同类型。
这些车辆在驱动系统和动力装置方面与传统燃油汽车有所不同,具有更高的能效和更少的污染排放。
二、发展状况近年来,全球对新型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许多国家提出了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促进了新型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三、技术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例如,电池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得到大幅提升,加速了电动汽车的普及。
另外,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智能充电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电动汽车的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另外,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可以同时利用传统燃油和电力,提高燃油利用率和减少尾气排放。
燃料电池技术则具有零排放、快速充电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未来发展趋势新型能源汽车在解决环境问题、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不断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
同时,智能化、共享化和自动驾驶等技术也将与新能源汽车相结合,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更加智能、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论新型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它们以其高效、环保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全球范围内,新型能源汽车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仍然面临着技术、成本、基础设施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acfb64533687e21af45a987.png)
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文献综述一、电动汽车悬架系统的概述1.电动汽车的概述近年来,社会工业的高速发展世界能源开采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能源的紧缺,特别是石油资源。
石油资源的紧缺直接导致了油价的不断上涨,在中东地区为了争夺石油资源引发了战争。
工业化的背后是环境的日益恶化。
汽车工业属于社会工业的一部分,近几年内出现来爆发式增长,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剧增大中城市交通拥挤和尾气排放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因此,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成为了21世纪各个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
为此,世界各国针对各自的国情颁布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应对这些问题。
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交通拥挤也就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汽车产业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标志在应对这些问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主流。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汽车行业因AOO级小车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谁能想到几年后的今天凭借自身的小巧灵活、节油便宜的特点依然保留着自己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交通拥挤的今天,微型电动车的出现势必也会掀起电动汽车行业的波澜。
发展电动车事业,特别是微型电动车将会面临很多困难。
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电池技术是评价整车性能的关键性指标,就目前技术来看还没有到了和内燃机技术那样成熟的程度,所以只有突破现有电池重量大、容量小、续驶里程短、动力响应慢等技术难题电动车事业才能如同内燃机那样更快速的普及。
欧美日本等国家在电动车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的电动车事业起步晚,在电池关键技术上还没有突破。
2.悬架系统的概述电动车虽然也是汽车,但是和现有的内燃机汽车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微型电动车,电池技术是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的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突破,比如悬架系统。
汽车悬架是安装在车桥和车轮之间用来吸收汽车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所产生的颠簸力。
因此,汽车悬架系统对汽车的操作稳定性、乘坐舒适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概述随着未来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电网充电,将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与规划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目前,对于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研究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特性和负荷需求计算。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研究涉及动力电池的充电特性、电动汽车用户的用车行为、充电方式等多种因素,是研究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和进行充放电调控的基础。
2)研究电动汽车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对电力系统的直接影响是导致负荷的增长。
目前的研究,包括对电动汽车发展的不同场景,分析电动汽车接入对电源建设、配电网的影响,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和电网规划。
3)研究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单元的充放电控制与利用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可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并能够向电网反向馈电[1]。
文献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和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V2G,vehicle to grid)方面。
其中,动汽车与电网互动(V2G,vehicle to grid)主要包括削峰填谷和调频等。
2.2电动汽车充电负荷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特性动力电池作为连接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元件,其建模是研究充电负荷的基础。
对动力电池的建模,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做一定程度的近似或简化。
基于对电池比能量、效率、比功率等方面的对比得出结论,文献[2] 得出结论,锂离子电池具备最佳的综合性能。
文献[3-4]研究了动力电池的几种常用的电路模型,各种模型在精确性和复杂性上各有优劣。
动力电池一般采用“先恒流、再恒压”的方式进行充电,恒流充电时间相对较长,在此期间电池端电压变化幅度很小。
在分析电动汽车队配网影响时,也有采用恒功率负荷模型,如文献[5]将充电负荷作为恒功率负荷。
2)电动汽车运动规律国内对于电动汽车运动规律的研究一般结合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路线,将电动汽车分为公交车、公务车、出租车和私家车4类。
不同种类电动汽车的用户用车行为和充电行为差别较大。
文献[6] 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对上述4 类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进行了调研,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
并概括了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分为2010—2015年(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示范运营)、2016—2020年(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规模化发展,少量私家车)、2021—2030年(私家车大规模发展)三个阶段。
文献[7]从充电汽车电池的初始荷电状态(initial state-of-charge ,SOC0)和车辆到达充电站时间的随机分布为出发点,提出2阶段泊松分布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集聚模型进行充电站集聚特性的模拟,并提出基于充电站的日充电负荷曲线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负荷集聚模型的建模方法。
国外对电动汽车运动规律的研究偏重于研究用户驾驶行为,一般基于用户用车行为来分析用户的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和空间分布,并对充电负荷进行统计或预测。
文献[8] 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在用户车上安装的GPS 仪器,对76个用户对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电动汽车用户的驾驶行为,记录每天离家和回家的时间以及行驶的距离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条件概率的预测模型。
3)电动汽车电能补充方式目前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主要有充电和换电两种。
国际电工委员会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等组织也制定了IEC 62196标准,包括4 种充电模式,并在进一步地完善[9]。
中国于2011 年12月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4 项国家标准,规定了通过传导方式充电的标准充电电压和电流。
2011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了“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电动汽车服务网络发展策略,推出充电设施标准。
2.3电动汽车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1)电动汽车接入对电源建设的影响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对电力系统的直接影响是导致负荷的增长,因此电源容量是否能满足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的必须得到保障。
文献[10] 分情景集研究电动汽车在不同充电方式( 无序、家庭充电、谷荷充电、双向V2G)下对电网不同类型新增装机的影响。
通过仿真发现,新增装机与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直接相关,在双向V2G模式下,需要新增装机最小。
文献[11] 研究则认为,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供应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电源为燃气机组,目前美国具有足够的装机容量支撑美国84% 的汽车电气化, 需要新增的备用容量不大。
2)电动汽车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电动汽车充电不仅会影响配电网的负荷平衡,而且会给配电网带来其它问题。
电动汽车的聚集性充电可能会导致局部地区的负荷紧张;电动汽车充电时间的叠加或负荷高峰时段的充电行为将会加重配电网负担。
文献[12] 描述了充电负荷较常规负荷具有时空随机性强的特点,给配电网运行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文献[13] 利用蓄电池充电特性建立了电动汽车的随机充电模型,在确定充电电动车数量的前提下假设一定区间内电动汽车在充电数量和充电时间均服从正态分布,这样就得到电网负荷曲线的调节曲线。
分析得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对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不但不能对电网负荷起负荷调整作用,反而增加电网负荷,对电网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电动汽车对配电网的电能质量和经济性也会带来影响[1],如下图所示。
图1 电动汽车接入对配网的影响3)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权衡电网投资的经济性和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另外,未来大量充电设施如交流充电桩、充电站与换电池站布点规划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电动汽车车主驾驶行为、充电行为以及交通信息与现有配电网信息,实现充电设施在电网中的合理分布[1]。
文献[14] 指出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包括“需求”和“可能性”2 个因素,衡量充电站需求的主要指标是交通量与服务半径 2 个要素,决定可能性与否关键在于交通、环保及区域配电能力等外部环境条件与该地区的建设规划和路网规划,并且充电站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本区域的输配电网现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文献[15] 提出了以投资和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在满足电动汽车用户充电需求的前提下,协调配电网扩展规划与充电站布局的方法。
文献[16]还指出充电站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本区域的输配电网现状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换电站充电为电力系统的重要储能环节,与新能源发电相结合[17]。
文献[18] 建立了电动汽车–风电协同调度的优化模型,以中国区域电网为例,分析了调度电动汽车充电以平滑电网等效负荷波动、消纳夜间过剩风电的可行性。
2.3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与利用1)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有序充电指电动汽车以可控负荷的形式参与电网调控,其作为有效规避电动汽车大规模充电对电网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根据电网的运行状态,一般以经济性最优或对电网的影响最小为目标,综合考虑电池性能约束与用户充电需求,协调电动汽车充电过程,控制的手段为充电时间和充电功率的大小[1]。
文献[19] 基于已有配电网络和常规用电约束,优化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情况下的充电功率,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配电网,提高配网运行的经济性。
文献[20]以网损和充电成本最小为目标,基于网损灵敏度选择优先充电的电动汽车,提出了电动汽车实时有序充电控制策略,该策略可有效降低配电网的网损,并改善配电网的节点电压波形。
文献[21] 建立了基于二次规划和动态规划2 种方法的有序充电模型来评估多情景下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网的影响。
文中考虑了负荷预测的误差,比较了在无电动汽车接入、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和有序充电3 种情景下配电网网损的大小。
仿真结果表明,电动汽车无序充电时配电网网损增加显著,有序充电时网损则增加很小。
2)电动汽车削峰填谷电动汽车作为分布式的储能装置,可以通过协调控制其充放电过程,使之在系统负荷高峰时放电、低谷时充电,实现系统的削峰填谷。
文献[22]提出了考虑电动汽车V2G 过程的机组组合模型,并使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
在设定汽车总量、停车场容量限制和每天总的允许充放电频率的条件下,算例仿真评估了停车场内电动汽车V2G 对降低系统发电成本的贡献。
文章通过机组组合的优化制定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计划,但没有考虑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的随机特性。
文献[23] 以发电机组的运行成本和CO2 排放量的加权和最小为目标,建立了考虑V2G 的机组组合模型,并分析了电动汽车不同充电模式对机组组合结果的影响。
文献[24] 考虑了电动汽车用户用车行为的随机性,研究电动汽车为电网运行提供备用的可能性。
仿真结果表明,当控制电动汽车数量达到10000 辆时,在不降低客户用车方便性以及不损害电池寿命的前提下,可以利用V2G 为系统提供可靠的备用容量,并能够提高用户使用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3)电动汽车参与调频电动汽车作为分布式储能资源,可参与电力系统的频率调节。
相比于传统的系统调频电源,电动汽车参与调频具有响应速度快的优势。
文献[25]计算了电动汽车参与旋转备用、调频等辅助服务的成本和收益,计算结果表明,电动汽车参与旋转备用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文献[26] 从市场参与的角度,计算了电动汽车可用于参与调频服务的容量。
文献[27]提出了在满足充电需求约束条件下电动汽车参与系统频率调节的控制方法,文中建立了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中间商的角色,中间商负责对一定数量电动汽车的放电功率、放电时间进行控制,以产生规模效应。
文献[28]提出了一种控制大量电动汽车进行调频的策略。
通过分布式结构的数据采集进行统一的频率调节措施,相对比分散的频率调节,达到减少系统设备投资成本,变频调速,抑制噪声和保持系统鲁棒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1] 胡泽春,宋永华,徐智威,罗卓伟,占恺峤,贾龙.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影响与利用[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4):1-10.[2] 宋永华,杨岳希,胡泽春.电动汽车电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11 ,35(4):1-7.[3] Einhorn M ,Conte V,Kral C ,et al .Comparison of electrical battery models using a numerically optimized parameterization method[C] //IEEE 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Chicago:IEEE,2011 :1-7.[4] Zhang Hanlei ,Chow M Y.Comprehensive dynamic battery modeling for PHEV applications[C]//IEEE 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Minneapolis :IEEE,2010:1-6.[5] Fernandez L P ,Roman T G S,Cossent R.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plug-in electri c vehicles on distribution networks[J]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2011 ,26(1):206-213.[6] 罗卓伟,胡泽春,宋永华,等.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计算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 ,35(14) :36-42.[7] 郑竞宏,戴梦婷,张曼,王文倬,朱守真. 住宅区式电动汽车充电站负荷集聚特性及其建模[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22):32-38[8] Ashtari A ,Bibeau E ,Shahidinejad S,et al .PEV Charging profile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vehicle usage data [J].IEEE Trans. on Smart Grid ,2011[9] Wikipedia.IEC 62196 [DB/OL].2012-1-3 .[2012-1-05] .[10] Yu Xiaolong .Impacts assessment of PHEV charge profiles on generation expansion using national energy modeling system[C]//IEEE 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Conversion and Delivery of Electrical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 .Pittsburgh:IEEE,2008:1-5.[11] Kintner-Meyer M ,Schneider K ,Pratt R.Impacts assessment of PHEV on electric utilities and regional U. S .power grids,part 1 :technical analysis[EB/OL].[12] Shao S ,Pipattanasomporn M,Rahman S.Challenges of PHEV penetration to the residential distribution network [C]//IEEE 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 .Calgary:IEEE,2009:1-8.[13] 雷黎,刘权彬.电动汽车使用对电网负荷曲线的影响初探[J].电机技术,2000(1):37-39[14] 康继光,卫振林,程丹明,等.电动汽车充电模式与充电站建设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11(5):64-66.[15] 杜爱虎,胡泽春,宋永华,等.考虑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优化的配电网规划[J].电网技术,2011 ,35(11) :35-42[16] 徐凡,俞国勤,顾临峰,等.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规划浅析[J].华东电力,2009,17(10) :1678-1682.[17] Takagi M ,Iwafune Y,Yamamoto H,et al .Energy storage of PV using batteries of battery-switch stations[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ustin:IEEE,2010:3413-3419.[18] 于大洋,宋曙光,张波,等.区域电网电动汽车充电与风电协同调度的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 ,35(14) :24-29.[19] Richardson P,Flynn D,Keane A.Optimal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systems[J]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 ,2011[20] Deilami S ,Masoum A S,Moses P S.Real-time coordination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in smart girds to minimize power losses and improve voltage profile[J] .IEEE Trans. on Smart Grid,2011 ,2(3) :456-467.[21] Clement K,Haesen E ,Driesen J .Stochastic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on the distribution grid[C]//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Part1 .Prague :IEEE,2009:1-4[22] Saber A Y ,Venayagamoorthy G K.Unit commitment with vehicle-to-grid using 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IEEE Power Technology.Bucharest ,Romania:IEEE,2009:1-8 [23] 陆凌蓉,文福拴,薛禹胜,等.计及可入网电动汽车的电力系统机组最优组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 ,35(21) :16-20.[24] Dallinger D ,Krampe D,Wietschel M.Vehicle-to-grid regulation reserves based on a dynamic simulation of mobility behavior[J].IEEE Trans. on Smart Grid ,2011 ,2(2) :302-313.[25] Kempton J,Tomic.Vehicle-to-grid power fundamentals:calculating capacity and netrevenue[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 ,2005,144(1) :268-279.[26] Han Sekyung ,Han Soohee,Sezaki K .Estimation of achievable power capacity from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for V2G frequency regulation :case studies for market participation[J].IEEE Trans. on Smart Grid ,2011 ,2(4) :632-641.[27] Han Sekyung,Han Soohee ,Sezaki K .Development of an optimal vehicle-to-grid aggregator for frequency regulation[J].IEEE Trans. on Smart Grid ,2010 ,1(1) :65-72.[28] Yang, H.; Chung, C. Y.; Zhao, J. Application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to Frequency Regulation Based on Distributed Signal Acquisition Via Limited Communication.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2012,PP(99):1[29] 张文亮,武斌,李武峰,等.电动汽车我国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及能源供给模式的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4):1-5.[30] 寇凌峰,刘自发,周欢.区域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的模型与算法[J].现代电力,2010,27(4):44-48.[31] 吴春阳,黎灿兵,杜力,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4) :36-41.[32] 田立亭,史双龙,贾卓.电动汽车充电功率需求的统计学建模方法[J].电网技术,2010,34(11) :126-130.[33] 何芳,张洁.国网定调电动车:主推换电模式[EB/OL] .21 世纪经济报道.2011-05-18[34] 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等.计及电动汽车和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的随机经济调度[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0)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