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状态分析与风险预警

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状态分析与风险预警
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状态分析与风险预警

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状态分析与风险预警

[摘要]石油安全风险预警是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内

容,本文采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建立中国石油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于数据挖掘理论的主成分分析和K-means 聚类算法建立中国石油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状态近20 年来处于较大的波动中。石油消耗强度、国际原油价格、石油对外依存度主要影响着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有效地反映出了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风险水平的演化及主要因素,其可用于中长期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预警。

[关键词]石油安全;风险;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主成分分析;Kmeans 聚类算法;预警

[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2-01-07

一、引言

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1],石油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36%①。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石油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1974 年成立的IEA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正式提出以稳定原油价格为核心的国家能源安全概念,并逐渐

形成能源供应安全与使用安全的能源安全系统概念框架。2005 年,墨西哥湾的卡特里娜飓风凸显了世界石油供应安全的脆弱性以及其对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冲击,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Mitchell 和Schlesinger 分别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对国家石油安全进行了研究[23] ;Sadorsky、Chorn 和Chiou 等从整体角度和国家、行业的角度分析了石油生产、消费以及石油产量的预测等问题[46] ;Boyd 等通过平衡模型分析国际油价对美国经济的影响[7] ;Hughes 提出用于能源安全描述与分析的框架[8] ;Sovacool 提出测量能源安全的指标体系[9] 。国外学者对于石油问题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国家利益,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展开,关于中国的研究主要有,Bambawale 等专门研究的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提出7项假设[10] ;Li 等研

究了中国石油市场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11] 。

中国石油产业以高度国有化和政府管制为特征,主要通过计划调控。2000 年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需求迅速增长,中国能源结构中石油的比重高达19%。至2010 年,中国消费石油428 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106%,但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52%,石油进口(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达294亿吨①。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中国石油市场越来越受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影响,尤其是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国际石油价格高于5435 美元/桶时,其对石油化工产业的影响凸显并成为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2] 。从长期看,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

济增长具有负面的效应[13]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1995 年为68% ,2000 年为27%,2010 迅速跃至541%。预计至2020 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石油消费量至少达45 亿吨。因此,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变得非常突出[14] 。

中国石油安全成为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并影响外交、政治和环境,促使国内开始重视并致力于石油安全相关问题的指标体系的完善和评价方法的探讨。近十年来,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吴文盛建立了石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预测了2010 年以前中国石油安全情况[15] ;张华林、刘刚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6] ;李凌

峰、张华林、于冬梅等应用传统层次分析法对中国石油安全进行了评价,并找出了影响石油安全的主导因素[1719] ;范

秋芳首次应用BP 神经网络方法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预警进行了研究[20];李小亮等基于PSR ( PressureStateRespons? 框架建立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法的集成对中国1993 —2006年的石油安全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21] ;王宝、李泓泽首次提出用脆弱性指数来衡量中国石油安全情况,并构建了影响中国石油脆弱性的6个主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8—2008 年中国石油脆弱性进行了综合测算[22] 。目前,关于石油供应风险预警区间界定与控制的研究成果较少,典型的仅有李继尊的相关研究[23] 。

不断增长的石油供应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相对稳定的探明储量、分布较为集中的石油供应国、石油运输方式与能力。本文在文献研究与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尽管上述研究成果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

探索,但是关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预警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展,主要表现为:(1)风险预警指标不够完善;(2)风险预警水平确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3)随着预警技术的发展,风险预警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面临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三个维度设计中国石油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集成数据挖掘理论的主成分分析[24]与K均值聚类算法[25],构建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1993 ― 2011年的石油供应安全进行实证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2 月第30 卷第1 期张彤,等: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状态分析与风险预警二、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预警模型

石油经济安全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导致石油经济安全的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26]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用较少的几个新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有的较多的指标,能消除指标间的内部影响,使评价更客观、更接近事实、问题大大简化。Kmeans 算法在聚类方法的分类中属于划分方法的一种,以划分的数目K (聚类中心)为参数,把n 个对象划分为K 个簇,以使簇内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如果将聚类的对象处于供应安全风险水平,则通过Kmeans 算法聚类分析得到的每一个簇就可以确定为一个预警区间。

模型主要思想为:(1)利用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构造石油供应安全测量空间模型X(X);(2)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p 维空间X (X )变换至低维主成分空间U=(U),以挖掘影响石油供应

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定义石油供应安全风险水平;(3)通过主成分回归与Kmeans 聚类,建立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预警模型,构成石油风险分析识辨系统,使用Kmeans 聚类将石油供应风险划分为K 个簇,每一个簇为

一个预警区间;(4)假设中国能源安全内外部环境为基本和平状态,无大

的政治波动和战争,国际政治、经济、科技进步水平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变化。模型系统结构如图1 所示,由指标测量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状态分

析系统3 个子系统构成。图1 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预警模型系统结构

(一)指标体系

作为风险测量的基础,首先设计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既要有较好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又能对长期与中短期风险进行预警,所以本文以PSR

框架[27] 作为预警指标体系基本框架,依据相关文献与调研,设计测量指标,构造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风险测量模型,用于测量与预测中国石油供应安全风险。PSR 模型用“原因―效应一响应”模式,反映石油供应安全系统中消费、供应与资源开采、石油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国家经济活动通过国内石油资源开采与国际贸易获取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石油资源,同时对国内外石油资源与市场产生反作用,从而改变石油资源储量与市场环境状态;而石油资源储量与市场环境状态又反过来影响石油消费与供应。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石油供应与环境之间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关系。该测量模型从影响石油供应安全的压力、维持石油供应安全的现状(状态)和社会或政府为应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响应)三个方面,以及目标、准则、指标三个层次,反映石油供应安全风险状态。其中,压力指标表征中国石油消费对供应的作用;状态指标表征国内石油开采与国际石油运输对保障石油消费的作用;响应指标反映应对石油安全危机能力。所有指标均可通过权威统计资料获得,具有可靠的可测量性。测量指标体系基本结构见表1。表1 中国石油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变量说明石油供应安全安全压力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x1 当年石油消费量占当年能源消费量的百分比石油消耗强度(%)x2 石油消费总量与当年国内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国际原

油价格($)x3 国际通行的某一时期的原油平均价格石油对外依存度

(%)x4 每年进口的石油量与石油需求量的比值石油进口集中度[28] (%)x5 进口来源的前三位或者前五位国家的石油进口总量占总进口量的比重安全状态储采比(%)x6 石油探明储量与年开采量的比值储量替代率(%)x7 当年增加的探明储量与开采量的比值石油进口运输安全(分)x8 反映的是资源运输国对运输通道安全保障的能力安全响应石油储备水平(天)x9 当前消费水平下国内石油可供使用的天数32 长期石油进口能力指数(%)x10 石油资源进口额与当年国家外汇储备的比值

二)计算方法

模型计算的主要步骤:

第一,标准化处理。设指标数为P,定义p维石油供应安全风险空间为X= (x1 , x2 , , , xp )。样本总数为n 年的石油供应安全样本数据矩阵为X= ( xij ) n x p=x11, xlpxnl, xnp i=1 ,2,, ,n;j=1 ,

2,, ,p。

由于是多属性指标,将数据标准化处理为正向指标,得标准化阵

Y= (yij) n x p, yij=xij-j a j

i=1 ,2,, ,n;j=1 ,2,, ,p (1)

式中,j= E ni=1 xijn ;a j= E ni=1 (刈-j ) 2n-1 ;j=1 , 2,,, p。

第二,求Y 的相关系数矩阵R

R= (rij) p x p=YTYn-1 , i, j=1 , 2, , , p。(2)

第三,求解R 的特征方程

R-入Ip=0 (3)

的特征根,入j (j=1 , 2, , , p),采用特征根大于1的抽取准则(Kaiser准则)确定主成分个数m,对每个入j (j=1 , 2, , , m),求解方程组Rb=入jb得单位特征向量bOj。

第四,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变量转换为主成分

Uj=YbOj , j=1 , 2, , , m ( 4)

式中, Uj 为第j 主成分。m 个不相关的Uj 构成m 维主成分超平面空间U=(U1, U2, , , Um)。

第五,对m 个主成分加权求和,构成U 上的石油供应安全风险水平F F=刀mj=1 3 jUj (5)

式中,3 j=入j?E mi=1 入i-1 , j=1 , 2, 3, , , p,为主成分Uj 的方差贡献率。

第六,确定预警区间。令k=3 ,进行Kmeans聚类分析,构造三水平预警区间。算法如下:

( 1 )从U 上的F 样本中任意选出3 个样本作为初始中心,记为m( O) 1 ,m( O) 2,m( O) 3。

(2)从F 的样本中,以D( t) l=min{F-m ( t) j ,j=1 ,

2, 3} , l € {1 , 2, 3}为标准测试函数,测度为欧氏距离。

逐个按照最小距离原则将样本F 划分给3 个类中的某一类C (t+1)j, j€ {1 , 2, 3}, t 代表迭代次数。

(3)计算重新分类后的各个聚类中心:

m (t+1) j=1N (t+1) j 刀F€ C (t+1) J F, j=1 , 2, 3 (6)

式中, N 代表在第t+1 次迭代中,各聚类中心样本的总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论文格式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摘要】: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关键词】:中国石油历史 一、中国石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在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立、炼油化工及油气田对外合作、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应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根据中国资源分布特点,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一)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中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中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二)存在问题 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 中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吨计,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 2.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 中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产量的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88%)、高采出程度(75%)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特别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7年超过5000多万吨,2002年在5013.1万吨的产量水平上划了句号,计划今后将逐年递减。 3.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中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0~2002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91%,高出产量增长速度近3.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104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达到0.7,比石油生产弹性系数高0.436.石油“一高一低”现象导致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缺口从2000年的5637.73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236.41万吨,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7184万吨,10年增加了7倍多。预计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将突破90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35%以上。 4.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来自社会各界的担忧有增无减。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出于石油进口来源方面的安全考虑。二是出于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考虑。三是出于油价大幅上扬的考虑。 二、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1.石油需求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的经营风险、政治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及企业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有关对策。企业规避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对策包括: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防范经营风险;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国外的政治、法律环境;加强公共关系管理,避免政治法律风险;履行社会责任,防范境外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经营风险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风险防范

ABSTRACT By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direct overseas invest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face operational risks, political and legal risks and social risks and risk prevention in enterprises in the problems, propose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related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terprises to avoid the risk measures include: a sou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risk; do preliminary research about foreign political, legal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to avoid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risks;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to prevent outside different social, cultural practices, ideas risks. [Key wor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usiness risk Political and legal risks Social Risk Risk prevention

@私募股权基金中国发展历程

私募股权基金中国发展历程 作者:兰血里昂2008-10-28 15:37 星期二晴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年间GDP年均增长率近10%,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和持续增长。到2007年,我国GDP总量达到3.61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2460美元。我国已经摘掉了低收入国的帽子,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资本市场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典型的表现就是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过多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规模小、比重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目前,我国的直接融资规模仅占全部融资总量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40%至50%的水平差距很大。融资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因而,私募股权基金的引进,将是打造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推进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私募股权基金,简称PE,是面向特定投资者,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并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并获利的一种权益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在于:第一,私募股权基金专注于投资成长型企业,注重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第二,私募股权基金注重专业化和规范化运作,借助专业机构和人员参与基金的筹集、投入、管理和退出等环节,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了金融风险。第三,私募股权基金以资本市场为手段,实现对企业股权的投资和自身资产增值。私募股权基金起源于美国19世纪末期,但现代意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始于二战以后。1946年,世界上第一个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美国研究发展公司(ARD)成立,标志着私募股权开始步入专业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时期。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从20世纪40年代起步,后几经波折,2006年后重新步入快速上升的轨道。2007年,美国私募股权公司通过415只基金筹集的资金创纪录地达到3020亿美元。欧洲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尽管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2007年募集资本1640亿美元,成为继北美之后的第二大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目前,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直接投融资领域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私募股权基金必然会进一步发展壮大。 私募股权基金的引入,对于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促进我国企业成长、壮大,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引入PE可以拓宽我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创新。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成长壮大。引入PE一方面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以股权替代债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同时,由于PE专注于投资成长型企业,有利于鼓励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引入PE可以完善我国企业治理结构,推动企业成长壮大。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企业治理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在PE投资过程中,投资人利用其所具有的市场视野和战略资源帮助企业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和监管体系,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经营业绩,推动企业快速成长。

低品质储量在中国石油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精品文档

低品质储量在中国石油安全中的战略 地位 :From the recent succeed condition of petroleum , low quality reserves present upward trend gradually in the case of domestic limited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Chin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low quality reserves has a very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grow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raws on foreign oil security strategy 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demonstrated and the role of low quality reserves in China's oil security strategy was made discussion fro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oil and gas resources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low-quality reserv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achieve strategic objectives were put forward. 1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也出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复习过程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面临着投资风险的问题,这些风险既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主要的风险有: (一)经营风险 即由于企业经营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给企业经济活动造成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可分为市场环境变化方面的风险和企业自身机制体制方面的风险。市场环境变化方面的风险(又称为商业风险)包括市场需求风险、资金链条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等。市场需求风险是指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由于市场需求出现变化而导致投资收益下降的可能。资金链条风险是指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资金断裂所承担的风险。这需要企业做好现金管理工作,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汇率风险是指外汇汇率的变动对国际企业跨国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国际收支状况、GDP增长、相对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储备等。企业自身机制体制方面的风险是指企业自身治理结构、机制体制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 (二)政治法律风险 即因突发性政治事件的发生或者法律制度的不确定性,直接引起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金流量、利润和其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政治法律风险本质上是“与东道国政治法律有关的、人为的、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战争和内乱风险、国家主权风险、征收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法律制度风险。战争和内乱风险主要是指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内发生的革命、暴乱和恐怖活动等,使外国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遭到严重影响。国家主权风险是指

国际经济往来活动中与参与国国家主权行为密切相关的特殊风险。征收风险指的是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有意或无意变更政策而可能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东道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在投资区域和行业等方面实行的限制或鼓励政策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东道国法律制度风险主要是指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由于东道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 (三)社会风险 即与东道国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与态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文化差异不单指企业文化,还包括民族文化以及东道国企业的管理风格、行为差异以及思维差异等。一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由于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对当地的法规、风俗和文化了解不深,在国外经营中就很容易与当地社区发生冲突,给企业带来风险。另外,社会风险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风险。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这种义务超越了法律和经济的要求。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风险时,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使得外国一些媒体在政治动机的追求下刻意夸大中资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使企业在投资经营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控制风险的对策 如何才能合理地规避风险,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对当前处于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前文关于直接投资理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国际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估值指引(中文版)

国际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估值指引1 国际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估值理事会 2010年版 1本指引由中华股权投资协会按照2010年更新版本翻译制作,如您对本指引及倡导中国VC/PE行业估值最佳实践方面有任何建议与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该中文版本仅供参考,如有不同歧义,请以英文版为准。

本估值指引由国际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估值理事会2制定,并获得以下国际VC/PE行业组织的认可: ?AFIC - 法国风险投资协会 ?AIFI - 意大利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协会 ?AMEXCAP - 墨西哥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协会 ?AMIC - 摩洛哥风险投资协会 ?APCRI - 葡萄牙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协会 ?APEA - 阿拉伯私募股权投资协会 ?ASCRI - 西班牙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协会 ?ATIC - 突尼斯风险投资协会 ?AVCA - 非洲风险投资协会 ?AVCAL - 澳大利亚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协会 ?AVCO - 奥地利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机构 ?BVA - 比利时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 ?BVCA - 英国风险投资协会 ?BVK - 德国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协会 ?CVCA - 加拿大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 ?CVCA - 中华股权投资协会 ?CVCA - 捷克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 ?DVCA - 丹麦风险投资协会 ?EMPEA - 新兴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协会 ?EVCA - 欧洲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协会 ?FVCA - 芬兰风险投资协会 ?GVCA - 海湾风险投资协会 ?HKVCA - 香港风险投资协会 ?HVCA - 匈牙利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 2 AFIC, BVCA和EVCA于2005年成立国际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估值理事会,组织制定国际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估值指引,并向认可该指引的国际VC/PE行业组织汇报相关的工作进展。有关该估值指引的最新动态请登陆https://www.360docs.net/doc/6f10617232.html,/

中国石油进口发展历史

中国进口石油,一直是让欧美国家敏感和非议的话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年发展史中,有两件与石油有关的大事都发生在1993年。那一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签了进口沙特石油的协议,此举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秘鲁油田拉开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15年来,西方的非议无法掩盖中国进口石油战略的成功。连美国的能源安全专家都承认,中国进口石油的过程是平静的,没有为了能源去攻打过哪个国家,也没有和世界发生根本性的冲突。中国1993年才买沙特石油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有多快,从城市里加油站的数量逐年增多就可以找到答案。刘金龙先生是北京朝阳区某单位的一位老司机。据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加油站很少,司机只熟悉单位附近或本区里的加油站,去了远处就只能满世界找加油站。那时加油站的标志一般只写着“加油站”三个字,远不如现在“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那么显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街面上的车开始增多,不光是公车越来越气派,“面的”、“红夏利”等出租车满街跑,私家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刘先生说:“那时候加油站就已经多了起来。”中国是怎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记者采访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2003年11月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前总经理郑敦训先生时,他拿出了自己写的一本书,里面记载着详细的数字资料。1992年,中国共进口原油和成品油1940万吨,花了31亿美元,同时又出口了原油和成品油2690万吨,创汇35.8亿美元。无论从数量和收入来看,中国1992年时还是石油净出口国。但到了1993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量与出口的量两相一抵,结果是净进口石油998万吨,净支出22.7亿美元。郑先生说:“正是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到今年已经整整15年。”今年71岁的郑敦训是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到石油净进口国的历史当事人之一。郑敦训记得,中国出口的第一船石油是1973年时卖到日本的,“是100万吨大庆原油”。中国还向美国等地出口石油,最多的时候,一年出口石油曾达到3000万吨左右。1985年,郑敦训就任中化总经理,他回忆说,上任初期的那几年,中国国内对石油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大,国内的石油产量有很多年都维持在1.5亿吨的水平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得非常快,石油需求迅速增大,表现在石油贸易上就是既有出口,也有日益增多的进口。开始时,中国主要从印尼和马来西亚进口石油。这里面有个技术因素,中国的原油含硫量比较低,是低硫油,因此,中国炼油企业当时的设备、技术都是针对低硫油的,高硫油炼不了。郑敦训说,东南亚的原油就是低硫油,但中东,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出的是高硫油,所以一段时间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最新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 对策(最新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最新 版)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在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立、炼油化工及油气田对外合作、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应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根据中国资源分布特点,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一)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

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中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中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二)存在问题 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 中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吨计,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

论我国企业OFBI面临的风险 1 东道国的政策及监管风险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在国的外资准入条件,鼓励和限制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对外商造成影响。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出于保护自身产业等原因开始出台对应的监管和限制性措施,主要涉及企业环境保护、劳务许可、注册、企业采购、控股权、税收等。由官方数据统计,88.94%的中国对欧美发达国家半导体、电子设备的并购项目遭到当地监管部门直接否决。绝大多数集中在2017年。这些国家阻扰原因通常都是“为了国家安全”,“保护当地产业发展”。例如,在2019年5月15日,美国总统以外国竞争对手对美国信息通信技术造成威胁为理由,将华为以及70家负数公司纳入实体清单,阻断美国企业对华为的供货,实施制裁。而在2016年,“实体清单”曾让在美国进行直接投资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天内进入休克状态,中兴通讯最终被迫和美方达成和解。 2 国有化风险 国有化通常伴随国家独立、革命、制度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是国家对境内所有外资财产实施全面接管的危险,且可能对外资企业没有任何经济赔偿。国有化风险直接威胁着外资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着被投资国的吸引外资环境。目前对于国有化的赔偿原则国际上主要有全部赔偿、不予赔偿和适当赔偿这三种。全部赔偿又称赫尔原则,对被国有化的外资投资者赔偿全部损失。但若外资投资者被国有化后以不予赔偿这种方式对待,则得不到任何的经济补偿。国有化风险对外资企业来说具有无法几乎逆转的特点,一旦东道国对外资企业实施国有化,外资企业将对此几乎没有办法。例如,2016年的2月22日,津巴布韦政府以现存于津巴布韦的矿业公司实际上是在掠夺国家资源和财富为理由,因此国家必须要垄断并掌控整个钻石行业,津巴布韦境内的砖石矿都面临着被收归国有的风险。Kimberley Process历史资料显示,津巴布韦是世界上第八大的钻石产出国。津巴布韦政府此次国有化的实施将影响到来自世界多国外资投资者,包括中国、南非、俄罗斯等的投资数额,总计数亿美元。企业即将遭受巨大损失,但自身却对此几乎无能为力。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 一?世界石油的储量?产量和消费量 1.世界石油储量 2005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 200千万桶?其中,美洲为24%,西欧1%,中东58%,非洲8%,亚太地区3%,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为6%?图1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前12位的国家? 2.世界石油产量 2005年,全世界合计生产原油35.90亿吨?其中,美洲为23%,西欧7%,中东32%,非洲12%,亚太地区10%,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为16%?图2为2005年世界各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 3.世界石油消费量 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达38.368亿吨,表3为2005年世界前12个国家石油消费量? 从图1—图3①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石油储量?产量在世界上的排位较低,尤其是储量?相反的,我国的石油消费量近年来增加很快,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现状 1.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对外依存越来越严重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优质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尽管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探明石油储量却在逐年下降? 2.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尽管中国的石油产量达到340万桶/天,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但还是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现有主要油田的产量都在经历着下滑?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额高达4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56%,成为我国一大贸易逆差和外汇支出项目,已对我国的贸易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将高达84%?这种供需之间矛盾的日益显著,必将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据此保守估计,201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量大致为1.3亿吨,到2020年将达到2亿~2.5亿吨?油气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石油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进而成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 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随着中国对WTO有关条款的逐步兑现和中国进口石油数量的持续增加,世界石油价格的涨跌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最近,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就已经造成了国家外汇支出的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增加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和波及?农业?动力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增加,产生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外交上的主动权?有关专家对我国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下降0.01个百分点?表3和图4分别为2000年石油价格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价格变动的影响测度表和2000—2004年国内价格总水平和石油价格上涨率的对比图? 同时,石油价格上涨也给国民的带来了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面临着下降的危险,一是使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为生产成本的上升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的下降,从而使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可能?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他的国际收支出现困难,从而影响了其进口能力,进而使我们的出口面临着潜在的下降危险 4.缺乏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没有国际公认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战略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尤其对像这样存在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中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可以在国际社会发生军事和经济动荡时,保证我国军队和生产用油;在油价高居不下时可以平抑石油价格,减小经济遭受的冲击;可以对石油的禁运和投机起到威慑作用?和国际上其他国家

浅论“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发展及历史意义(一)

浅论“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发展及历史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翁文灏;历史意义 论文摘要]1946年成立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规模、拥有的资本和产生的能量和影响,以及当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其它一般公司远远不能相比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成立,既是近代中国公司形态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成为新兴而重要的工业部门打下了基础。公司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公司制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产生、演进、转变、复兴、深化的过程。从1904~1946年,官方先后颁布了4部有关公司的重要政策法规。1946年4月12日,由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司法》是近代中国篇幅最大、内容最全,同时也是最后一部公司法。受这部公司法的影响,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成立,既是近代中国公司形态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成为新兴而重要的工业部门打下了基础。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规模、拥有的资本和产生的能量和影响,以及当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其它一般公司远远不能相比的。 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日趋成熟,各种社会条件充分具备的基础之上。而公司制度传人中国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没有确立,致使公司制度缺乏适宜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而公司内部组织制度及运行机制上的不成熟、不规范,也减弱了其发展壮大的生命力。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在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方面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直到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的石油工业才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人成熟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利用《马关条约》给予的特权,纷纷进入中国。在石油方面,英国的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先后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 抗战爆发以前,由于中国石油工业十分落后,一直没有成立全国性的石油主管机构。“1914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成立了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这是一个国家行政机构,不久被裁撤。”抗战胜利后,主管全国工业建设的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资委会)先后接管了日本在东北、台湾等地建立的石油企业及在上海、天津、青岛、汉口、南京、广州、台湾等地的石油运输储存机构和设备。对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资委会确定为两方面:(1)有关立国基础之事业,规模宏大民资无力兴办者。(2)足以自力更生,盈余有把握,可解还政府者。抗战胜利后,资委会在机构改组的同时,对所属的工矿企业进行了调整。这一时期资委会“最重要的方针,为走上企业化的大道。我们将斟酌情形,组织各种总公司或总管理处等机构”。调整的原则足:“尽量使较小之生产机构,合并为一个单位,以期管理调度,轻型集中”,“以企业化为准绳,尽可能采公司组织”。 时任资委会主任委员的翁文灏提出:“重大事业悉设公司,或为有限公司,或为股份有限公司,因事制宜,依法办理。”资委会隶属于行政院以后,开展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于1946年6月1日创办了中国石油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石油公司。 最早提出创办中国石油公司的是资委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先生。翁文灏(1889~1971),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官宦绅商人家。1908年,他考取公费赴欧洲留学,进入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地质学,4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农商部等单位任教或工作。1916年,他被任命为北平地质调查所矿产部部长,随后担任该所所长。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军阀混战、兵连祸结、政治混乱的时期,地质调查所的经费无法得到保证,职工的薪金被拖欠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的局面,翁文灏以惨淡经营的毅力,率领全所人员对中国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

PE(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

案例:阿里巴巴——“高盛'开门,软银开启宝库 一、相关背景 1.政策背景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致力于加速国家信息化基础结构(CNII)建设,到90年代末,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及产业、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软环境(政策、法律、标准、规范)等信息化六大要素已有了极大的改善。1994年前后,由我国政府批准建成了CERNET、CSNET、GBNET和CHINANET等四大互联网ISP(Intemet Service Provider),截至2008年年底,上网用户已超过1.7亿人。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明确强调发展以信息产业为发展重点的第三产业,并指出:“要显著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继续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电子技术相关产业,国家开始大力扶持。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政府就开始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991年,由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牵头,发起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我国电子商务开始起步。1996年,国务院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年2月,在国务院的指导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立。1999年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制定电子商务框架的同时,政府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在年初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000年1月12日,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共同发起“企业信息化工程”,把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启动中国国家重点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以及企业上网工程。2000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纲要》,成为促进我国电子商务活动的又一纲领性文件。2000年6月22日,中国电子商务委员会在北京成立。2001年6月,央行颁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年底,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主持通过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年初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12号),吹响了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号令,成为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武器。2006年1月,银监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引导》及《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工作规程》,这一系列举措都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行业背景 (1)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7年,美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仅1997年当年,美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就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额的1%~2%。而到了1998年,这一数字更是激增至1020亿美元。一大批公司利用电子商务获得成功。 (2)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6年2月28日,四川茂青茶厂积压的1.6万公斤茉莉花茶,通过Intemet广告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

编号:AQ-JS-03721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 China's oil security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石油,通常被人们称为“工业血液”“黑色黄金”,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产品,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塑胶等各个行业。正因为其如此重要,从它被大规模开采,应用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相夺的目标。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等特点,是的对这一资源的争夺变得日趋白热化,获得和控制足够的石油资源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会继续增加,石油供应不足是影响我国能源安全最突出的问题。保证石油安全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能源是许多战争的焦点,尤其是石油,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被誉为“黑金子”.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1993

年中国成为成品油的净进口国,1996年又变成原油的净进口国。统计显示,1996年至2003年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已从2000多万吨增加到9112.63万吨,2004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原油1.1062亿吨。 从中国石油消费情况来看,81%的石油应用于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材料及制成品行业上。进一步反映出原油及其制成品在中国化工等基础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这些油料的充分保证,这些行业将不可能有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也将受到重大影响。 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2000年石油的消费比重为25%,虽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40%左右,但石油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也远远大于煤炭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随着对原油及其制品这些重要工业原料消费需求的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中国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对原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因此,未来随着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和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进口石油资源的安全性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转载)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

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t,天然气9 490m3。 开辟珠江口盆地勘查。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197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1977年开始钻探。 评价、探索南黄海。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大剖面测量。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 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