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作者:马琳杰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2期摘要:“模拟保护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这部分的内容在教材中以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呈现,并且在给出了具体的探究实验实施方案[1]。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了不少困难。
因此,本文将就该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关于此实验设计改进的构想,希望对于日后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保护色的形成、探究实验、实验设计《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这部分内容前承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实例,后接达尔文自然选择规律,是作为一个加深学生对进化过程理解的模拟探究实验呈现在教材中的[2]。
从设计上来看,该板块将宏观的进化过程变得可视化,让学生自己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探究加深对于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为自然选择的学习做铺垫。
但在本节课具体的实施中,却遇到了许多困难,经过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材料的选取课本中给出的探究实验材料为纸板(模拟环境)和不同颜色的小纸片(模拟“猎物”),用同种材料会使保护色的保护作用更加明显,但是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纸片过薄学生难以抓取,学生在抓取过程中会无意“触碰”到其他“猎物”这些问题影响模拟实验的准确性。
1.2“捕食”过程的模拟课本中让学生首先背对“环境”后转身抓取,而这一过程并未强调转身抓取的速度。
经实际教学发现,如果学生转身速度过慢,有可能会有较长时间进行选择,这样会大大削弱保护色的作用,降低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如果学生转身过快尽管可以降低根据颜色偏爱而做出选择的概率,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只会抓取离自己较近的“猎物”,而无法实现真正的模拟,且由于在实验中学生离“猎物”较近,也会大大削弱保护色保护效果。
1.3 “猎物”的繁衍与分布实验中要求小组成员自行按照要求模拟猎物繁衍的过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案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1.彩色气球、彩色衬纸2.视频、图片材料教学过程设计课时一教师: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录像认识了勇敢的总鳍鱼祖先是如何从水生生活艰难地登陆的。
1938年人们在南非又捕获了这种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鱼类。
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对这种鱼的研究,重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吗?学生:不能。
要几百万年的时间。
教师:很多进化现象由于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没有办法被人类观察到,可是也有些进化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英国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就是这样的例子。
学生表演:学生扮演爷爷和孙子上场。
孙子将自己捕捉的昆虫标本拿给爷爷看,爷爷奇怪怎么找不到浅色的桦尺蛾,并拿出祖爷爷的研究笔记证明:1850年曼彻斯特的桦尺蛾是浅色占多数。
孙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找到的桦尺蛾都是黑的呢?教师: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找原因?学生:因为环境污染,树皮都熏黑了,浅色的虫子容易被天敌发现,就减少了,黑色的不容易被发现,就存活了下来。
教师:是这样吗?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探究活动来检验一下你们的推测。
(指导学生讨论课本上模拟探究活动的步骤,组织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记录数据,书写活动报告。
课时二学生:发布探究活动结果。
教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能够的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和环境颜色一样的生物容易生存下来。
教师:在人们对桦尺蛾的观察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阅读课本58页)桦尺蛾从浅色品种变成深色品种,也是一种进化。
这种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教师: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由于煤烟,一只浅色的桦尺蛾会被熏黑,变成深色的桦尺蛾吗?学生:不是,桦尺蛾本来就有深色和浅色两种。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力目标: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2)尊重事实,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3)学会组内的分工和合作,营造探究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三、课型:探究实验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手段:卡纸、课本、课件等。
六、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幻灯片展示多组动物保护色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1、你见过图中类似的现象吗?2、具有保护色对于动物而言有什么作用?3、你还能举出哪些保护色的例子?4、如此多样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生:学生观看幻灯片;答:保护色;学生发言;学生举例;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认知的保护色形成过程。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幻灯片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二、探究与实验(一)提出问题师:做探究实验,我们应遵循哪几大步骤?1、课件出示预习题,让学生预习课本。
(板书:六大步骤)2、幻灯片出示模拟实验要探究的问题。
3、我们能做出怎样的假设呢?生:1、学生回答;2、学生自学,预习课本;3、学生思考,尝试做出假设。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二)作出假设师: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做出的假设,并适时做出评价。
生:各小组发言,交流本组做出的假设。
(三)制定实验计划师:1、提出实验过程的学习要求(展示幻灯片),指导学生实验。
2、教师为学生提供准备的实验方案。
3、注意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理解方案中的疑问。
4、发现并及时记录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思路和好方法,指导小组长组织组内交流共享。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更好的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学情分析关于保护色,在讲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时候学生已做过初步的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保护色的定义、实例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质问学生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就比较顺理成章。
学生除了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且经过几次探究性实验,学生对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初步具备了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也会做出一定的分析,这些都有助于本实验的开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2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培养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组内合作完成,由实验结果探讨分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而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此方法遵循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2尊重事实,对不同的实验结果会多角度的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3学会组内的分工和合作,营造探究氛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2 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五教学策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导入保护色。
在学生对保护色部分知识已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在问题的引导下作出相应的假设,接着凭借小组的智慧,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组内及全班的讨论,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同时也可以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再对某些环节做改进,以便使实验更切近实际,模拟的越真实,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具有说服力。
由于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一种结果,学生就可以以此类推其它一些进化结果,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外界环境有关,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趋势。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案导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小游戏:小鸡啄米思考:从此游戏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自然界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呢?(引出保护色)2、了解本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探究活动,培养模拟探究能力(二)自主合作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仪器材料、人员分工:1、五种颜色的小彩纸且大小相等(各100块)、一张白色大纸2、材料代表的意义:小纸片代表各种不同体色的同种动物(生物的变异现象),白色大纸代表生物生存环境的背景色,学生代表捕食者(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如小纸片代表兔子,自己则代表狼,这样使实验的趣味性增强)3、组长是监督员和记录员,4名组员作为“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
试验方法、操作步骤:1组长将彩色纸片混合均匀撒在绿色布上,其它组员背向站立。
2每个捕食者转向有小纸片的彩色布料,取走第一眼注意到的小纸片。
3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组长通知不再选择时为止。
4设每人“幸存者”生3个后代,即每个幸存者上加3块同色纸片,后充分混合。
5重复上面1-4步,重复3次,并记录每一次开始与结束时各颜色纸片数量。
6将实验数据填表。
小组讨论: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布的颜色有什么关系?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有什么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3、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哪种颜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为什么?4、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三)尝试应用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
(1)古代的猎豹和羚羊的种群中都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
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性,它为猎豹和羚羊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
(2)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跑得快的猎豹能够得到食物就容易;跑得慢的猎豹得不到食物,就会被然。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实验目的1、通过活动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通过活动同时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对适应性。
二、原理颜色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当置于不同的背景下,颜色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生物的体色是生物的性状,生物的不同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材料各种颜色的大彩纸,各种颜色的小彩纸片,黑色和白色磁钉各2个,磁性黑板、白板各1块。
四、步骤1、把黑、白两个磁钉吸附在黑板上面,让学生回答磁钉的数量,有学生回答2个、3个、4个,“为什么黑色磁钉在黑色的板面上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回答:“因为黑色是保护色。
”2、把黑色和白色磁钉吸附在白板上,黑色磁钉很容易被发现,相反白色不容易被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颜色的小磁钉在哪一颜色的板上容易找到,或不容易被发现,从而理解保护色的含义。
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6人一组,选择一张大彩纸作为“生活环境”,在上面均匀地撒上4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0片,象征4种不同体色的动物。
其中3个学生为“捕食者”,从大彩纸上捡起小纸片,“捕食者”不能特意去寻找,注意速度要快,每“猎”一次“猎物”交给后面的同学记录。
另外3个学生记录猎物的体色、数量和被猎的先后顺序。
各组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量。
假若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就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3张,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验,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量。
4、如果条件具备,本探究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具体步骤如下:(1)选取一块草地(面积不要过大,以便操作);(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草地上放置事先制好的各种小纸片(注意应该有与草地颜色一致或相近的小纸片),另一组作为“捕食者”在草地上寻找小纸片。
模拟保护色得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
课时
1课时
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展示学生实验方案
教师以开门见山方式引入新课,并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教学投影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一般从探究活动的步骤设计的,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最后是得出结论。
2:在实验中,有时捕食者的捕食并不成功,是否要增加一些障碍呢?
3:实验中能不能用闭眼代替转身?
4:为什么要把纸条均匀的洒在布上,而且同时是均匀的分布在每一个角落中,组员背对环境是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捕猎者是不知道猎物在哪里的,这样做可以更真实的模拟环境,而且每次当组员转身的时候,组长可以迅速的改变猎物的位置,因为自然界中的猎物是在不断地走动的。。。(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不禁的鼓掌)
(2)有些动物如某种蛾类幼虫的体表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并长有毒毛,很容易被食鸟发现,因此,这种具有与保护色不一致的体色是不利于它们生存的。
使保护色的概念得到深化和提升,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
七、学生谈实验后的个人收获
引导学生谈课后收获,除了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适当的肯定以外还鼓励学生把所得的收获应用在学习上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的能力,并通过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师生共同讨论和确定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对照现有实验材料和展示者的所用的材料有什么不同?
找出实验改进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针对方案中的过程部分进行对照,找出异同处,讨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或有疑问?
教师先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发言肯定,并对前面四个问题都做了回答!简单的问题留给学生作答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说课设计 《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课稿
《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课稿一、说课题目:《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二、使用教材教材及分析:人教版2011年新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一课时中《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对本课的学习有得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模拟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释长颈鹿等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关于分析生物进化原因的这部分内容,教材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二是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依据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新授课,是实验分析课型,由于本课有模拟探究实验和实例分析,还要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并渗透环保教育,时间较紧,宜采用两课时,本说课稿仅对第一课时进行设计。
三、学情分析:1.身心特点:八年级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是经验型的,在思维过程中仍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帮助。
2.认知特点: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知道了生物是进化的这一观念;在第七单元第二章已经重点学习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3.技能特点:八年级的学生经过接近2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实验器材:塑料绿草地(足球场)、多种颜色的纸片桦尺蛾五、实验改进要点:力图创设还原真实的环境,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环境(如:足球场、篮球场)当中,以分组竞赛游戏的形式(避免人为有意选择特点颜色干扰实验结果)让全班共同参与完成实验。
六、实验原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保护色的形成是一种典型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七、实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模拟探究实验,并阅读理解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分析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探究保护色的形成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第一课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授课年级初二生物进化的原因第一课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教学内容分析】1.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2. 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来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章《生物的进化》中的重点内容。
第一课时中主要是以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为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
3. 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一是分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从逻辑上推断变化的原因;二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在捕食者(环境)的选择作用下适者生存,由此更好地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教学对象分析】1. 学生的基础:在七年级讲述生物适应环境的时候学生已经对保护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保护色的概念及实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属于“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2. 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说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各种现象,但对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次原因欠缺思考,往往缺乏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 学生的兴趣:有求知的欲望;喜欢动手参与实验,特别是动物实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分析说出保护色形成的原因;能以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为例简要阐述生物进化的原因;2. 技能目标: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和对结果的统计分析,提高动手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思想;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并改进模拟实验,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并能由此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 教学难点:改进实验的方法并完成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理解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变异不是因环境而导致的,而是环境选择了有利的变异。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三: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材料:两张白纸,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米粒”各二十粒。
准备:将四种颜色的“米粒”在白纸上分别撒匀。
规则:两位同学扮演“小鸡”,用手啄食“小米粒”,在规定时间内(8秒,全体同学倒计时)比赛谁最终啄食的粒数最多,最多者获胜
提出问题:
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作出假设:
保护色与栖息地环境色彩相似的个体容易生存。
制订计划:
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全班参与讨论完善
1材料准备:100张四种颜色的小纸片且大小相等、一张大卡纸。
2材料代表的意义:纸片代表各种不同体色的同种动物,大卡纸代表生物生存环境的背景色,学生代表捕食者。
3实验操作:将小纸片均匀地撒在大卡纸上,实施捕食过程,直到大卡纸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小纸片的数目。
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五个与自己体色相同的后代,重复上述捕食过程,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结果:经过三代的选择,幸存下来的“猎物”的体色与背景相近。
结论:生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环境有关,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一种结果,生物进化是为了不断适应环境
作业:写探究报告
组长签名:
课后反思。
实验二十一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考生物全册实验分析设计课件(人教版)
色被称为保护色,这样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
这对它 敌发害现或者 猎捕物获都是十分有利的。由
于过度繁殖,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
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
生。存自斗然争界总生物,通
过激烈的 斗争,生存 生存适下应来者,
被淘
汰掉,不这适应就者是自然选择。生物通
过 自然选择、 遗传和 变异,不断进化。
讨论
1.在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分别是哪种颜色的“幸存 者”最多,这与彩色的纸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答:第一代中,小纸片“幸存者”最多的是蓝色;第五代中, 小纸片“幸存者”最多的是蓝色,这说明了背景颜色应为蓝 色。
讨论
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幸存者”的数目有什么 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间又有什么变化?
答:第二代“幸存者”的颜色有了分化,有些颜色的“幸存 者”明显多于其他颜色的数量,有的颜色没有了“幸存者”。 到了第五代仅剩一种颜色的幸存者。
模拟对象
动物的生活环境 动物体色的变异类型
捕食者 幸存者的后代
①组长监督,其余组员扮演“捕食者”,“猎物”是小纸片。 ②每次“捕食”完剩下14张制片(幸存者)。 ③统计“幸存者”的颜色、数目。 ④将幸存者及其假设产生的后代混合,重复实验,记录数目。
四、实施计划
项目 纸片的 颜色 蓝色 橙色 绿色 黄色 红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昆虫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中_绿___色__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灰__色___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非___常相似 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自__然选择__的结果。 (4)得出结论: 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保护色是自然界中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躲避天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
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保护色的概念及作用;2. 掌握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3. 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保护色概述2.1 保护色的定义保护色是指生物体表面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的一种颜色现象,可以使生物在自然界中更好地适应环境、躲避天敌。
2.2 保护色的作用保护色有助于生物躲避天敌,提高生存率;有助于生物捕食,提高捕食成功率。
第三章:生物进化原因3.1 生物进化的概念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长时间内,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3.2 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隔离和基因流。
第四章:自然选择与保护色形成4.1 自然选择的概念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的过程。
4.2 自然选择与保护色的关系自然选择是保护色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生存竞争中,具有与周围环境相似颜色的生物更容易躲避天敌,从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第五章:保护色的实例分析5.1 动物的保护色实例如蝴蝶、青蛙、蛇等动物的保护色,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躲避天敌。
5.2 植物的保护色实例如植物叶片上的斑点、条纹等,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环境中,避免被食草动物发现。
第六章:模拟保护色形成实验6.1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6.2 实验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计时器6.3 实验步骤1. 将彩纸剪成不同形状和大小,代表不同的生物个体。
2. 用画笔和颜料为这些生物个体上色,使其颜色与背景色相似或不同。
3. 在一张白纸上绘制一个复杂背景,代表生物的生活环境。
4. 将上色的生物个体随机放置在背景图中,观察它们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生存情况。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生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深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护色的概念,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深入探讨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保护色的概念与意义2.1 保护色的定义保护色是指生物为了适应环境,避免天敌的捕食,而形成的一种与环境相似的体色。
2.2 保护色的意义保护色有助于生物躲避天敌的捕食,提高生存率,有利于生物的繁衍和进化。
2.3 保护色的实例介绍一些具有保护色的生物实例,如石头虾、竹节虫等。
第三章:生物进化理论3.1 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原因包括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流和基因漂变等。
3.2 自然选择与保护色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自然选择,具有有利变异的生物能够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
保护色有助于生物躲避天敌的捕食,提高生存率,在自然选择中具有优势。
3.3 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包括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环节。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第四章: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实验4.1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实验材料与工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
4.3 实验步骤与方法步骤一:制作生物模型使用彩纸和剪刀制作各种生物模型,如昆虫、鸟类等。
步骤二:模拟环境用颜料在纸上绘制不同的环境背景,如树林、水域等。
步骤三:观察与分析将生物模型放置在相应环境中,观察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保护色与环境之间的相似性。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学生分组讨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总结保护色对生物生存的优势。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护色的概念,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教学难点及设计改良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教学难点及设计改良作者:姚海霞来源:《中学生物学》2011年第08期摘要科学探究是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的学生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不少困难,影响了实验效果。
笔者采取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该探究活动的教学难点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探究活动的改良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活动实验设计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 B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学生探究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设计简单易行,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此活动成功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相互协作、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上述目标达成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有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相反;还有的学生只是应付式地完成实验,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更谈不上感性认识了……针对以上实验出现的问题,笔者对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二(3)班和初二(4)班的学生进行了实验后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邀请学生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良,经过实践和教学交流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的教学难点成因分析笔者对回收的10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合对部分学生访谈的情况发现,“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在实施中存在两个教学难点,令实验目标难以达成。
1.1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无谓时间消耗过多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活动应在25min内完成为宜。
但调查显示,只有41%(42人)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而高达59%(61人)的学生超时。
学生反映耗时过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组长在每个世代之间进行统计、记录数据、计算和安放后代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二是扮演“捕食者”的学生“捕食”的速度快且没规律,组长应接不暇,导致剩下的“猎物”不足25个,需重做实验而耽误了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活动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 通过活动同时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对适应性。
二、原理
颜色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当置于不同的背景下,颜色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生物的体色是生物的性状,生物的不同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材料
各种颜色的大彩纸,各种颜色的小彩纸片,黑色和白色磁钉各2个,磁性黑板、白板各1块。
四、步骤
1. 把黑、白两个磁钉吸附在黑板上面,让学生回答磁钉的数量,有学生回答2个、3个、4个,“为什么黑色磁钉在黑色的板面上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回答:“因为黑色是保护色。
”
2. 把黑色和白色磁钉吸附在白板上,黑色磁钉很容易被发现,相反白色不容易被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颜色的小磁钉在哪一颜色的板上容易找到,或不容易被发现,从而理解保护色的含义。
3.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6人一组,选择一张大彩纸作为“生活环境”,在上面均匀地撒上4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0片,象征4种不同体色的动物。
其中3个学生为“捕食者”,从大彩纸上捡起小纸片,“捕食者”不能特意去寻找,注意速度要快,每“猎”一次“猎物”交给后面的同学记录。
另外3个学生记录猎物的体色、数量和被猎的先后顺序。
各组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量。
假若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就在每一个幸存者的下面各放同样颜色的小纸片3张,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验,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量。
4. 如果条件具备,本探究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选取一块草地(面积不要过大,以便操作);
(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草地上放置事先制好的各种小纸片(注意应该有与草地颜色一致或相近的小纸片),另一组作为“捕食者”在草地上寻找小纸片。
及时统计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五、结果分析
经过几代的选择,幸存下来的“猎物”的体色与背景相近。
六、思考
1. 收集各组的实验数据,比较,想一想什么是保护色。
2. 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七、本实验改进点
1. 增加了步骤1、2用实验导入,目的性增强了。
2. 增加实验步骤4更容易验证自然选择的理论。
3. 实验表格改进,增加了背景颜色和“猎物”颜色一栏,有利于反应保护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