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非常有用17页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个人整理,不保证准确率,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自行更正。
问了老师规模收益的意思,已加上。
第一章导论1、对外贸易依存度 P15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它分为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2、出口依存度 P15出口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出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
3、进口依存度 P15进口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进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机会成本 P29机会成本是指为增加1单位的某产品的产量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量。
第三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1、要素禀赋 P53所谓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密集度 P55所谓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值,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3、进口替代型增长 P71进口替代型增长是指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
4、出口扩张型增长 P71出口扩张型增长是指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他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5、“荷兰病” P77“荷兰病”,即一个密集型行业的扩张导致其他行业的萎缩。
6、福利恶化型增长 P77这种增长不但对本国经济没有好处,反而使社会经济福利水平下降。
7、贸易条件(老师上课补充(公式)+百度搜索(概念))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出口产品价格水平贸易条件进口产品价格水平第四章国际贸易的短期分析与动态分析1、特定要素 P85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仅限于某一种部门需要,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需要的生产要素。
2、短期分析 P85 (书上只有短期的定义)短期指在这个时期内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关税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依据关税的课征种类划分,主要的关税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依据关税的征收方法划分,关税又被分成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和混合税。
2、外汇外汇的动态含义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借助于各种国际结算工具,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个交易过程。
(这是最初的外汇概念,现在人们提到外汇更多的是指它的静态含义)广义的外汇的静态概念,通常用于国家的管理法令之中,它是指一切用外币表示的资产。
狭义的静态外汇概念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通常所说的外汇就是指这一概念。
3、汇率汇率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也称汇价、外汇牌价、外汇行市。
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用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间接标价法则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用外国货币来表示其价格。
汇率可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
也可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4、进口配额进口配额(Import Quotas System)又称进口限额。
它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事先加以规定的限额。
超过规定限额的不准进口。
进口配额的形式有:全球配额,即适用于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配额,按进口商的申请先后批给一不定期额度,直至额满为止;国别配额,即按国家和地区进行分配的固定配额,有的由单方面强制规定,有的由双方谈判达成协议确定;进口商配额,即按不同进口商分配给一定配额。
有的国家还将进口配额与片收关税结合起来,在配额以内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超过配额则片收较高关税或附加税,称为关税配额。
5、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
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
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等收益线:是指在产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能够带来同等收益的两种产品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它表示线上任何一点所代表的两种产品组合带来的收益都是相等的。
等产量线(U1,U2,U3):表达投入品数量与产出量之间的纯技术关系,它表示要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等产量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要素组合都是有效率的。
等成本线:既定的成本可购买的两种要素各种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所谓悲惨增长(贫困化增长):是指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进口需求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增长利益完全被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使得一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收益:在现有产量水平下,厂商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基于本国某种利益上的考虑,对对外贸易活动所采取干预的政策措施。
主要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关税概念: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
名义保护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该国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
有效保护率: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改善本国企业的贸易地位有时会向国内生产者提供补贴。
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
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是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
2、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利益:是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3、国际均衡价格:是指一国的过剩需求等于一国的过剩供给时,对应的相对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5、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6、封闭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7、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8、比较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9、绝对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另外一种产品上处于绝对劣势,另外一个国家相反。
如果两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占优势的商品的生产和国际交换,都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10、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量或价值。
11、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12、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13、贫困化增长(悲惨的增长):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偏向出口的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使得进口与出口大幅度增加并引发贸易条件的恶化,致使国民福利水平下降的负作用超过国民福利提高的正作用,最终使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的现象14、要素密集度:一国中产品包含要素之间的比较)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国与国之间比较)15、里昂剔夫之谜: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低于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为H-O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复习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复习国际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
在国际经济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这些名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档将对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复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学。
1. GDPGDP,全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物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DP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2. GNPGNP,全称为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国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总和。
GNP还包括国民在海外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因此它比GDP更广泛。
GN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3. 贸易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贸易可以帮助不同国家之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合作。
贸易可以分为进口和出口两种,进口是指一个国家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出口是指一个国家出售自己的商品和服务给其他国家。
4.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一家公司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的公司。
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中投资和开展业务,旨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 汇率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
多数国家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汇率的变动受到市场供需和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
6. 关税关税是指为了保护本国经济而对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税收。
关税可以提高本国产品的价格,从而使进口产品变得更昂贵,同时也能够鼓励本国生产和销售。
但是,关税也可能引起贸易战和保护主义。
7. 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是指没有限制和障碍的商品和服务交易活动。
自由贸易可以降低商品和服务价格,增加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促进经济合作和发展。
自由贸易通常需要贸易协定和机制的支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要素丰裕度:是从一国整体的角度来衡量其要素禀赋状况。
2、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反映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3、产品生命周期:产品要经历创新、成长、成熟、衰退阶段的全过程,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技术传播,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进行转移过程的统称。
6、有效保护率:就是由于各种保护措施下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7、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8、关税配额:指征收关税与进口配额相结合的一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9、汇率制度: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基本内容包括:确定汇率的原则与依据;维持与调整汇率的方法;管理汇率的法规、制度和政策等;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官方机构。
10、契约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11、出口补贴: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增强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与出口厂商的补贴12、贸易创造:是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来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内其他国家更低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增进了同盟内部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
15、模仿滞后:是指技术领先国家发明出一种新产品到落后国(模仿国)模仿并能够生产出同样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16、关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
是指一国海关依法对进出境的货物或者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17、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是指国家制定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时要优先采买本国产品的做法。
18、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颠倒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
要素密集度颠倒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2.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了考察有限资源条件下,资源在不同产品间的分配可能性问题。
3.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能使社会或者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4.机会成本:为增产一单位的某产品所必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5.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差6.绝对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对两国都有利7.比较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后对两国都有利8.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9.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10.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11.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与绝对收入,即国际贸易的结果会使贸易间的要素价格趋向均等。
12.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13.悲惨增长:是指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进口需求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使得一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14.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于其它部门的需要15.重叠需求理论: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16.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17.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18.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19.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20.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晓得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21.先行优势: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22.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23.名义保护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24.有效保护率:当关税是唯一的贸易保护工具时,我们把关税对某一特定部门的净效应当作关税壁垒,也包括进来时,那么这种净效应叫做有效保护率25.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贸易基础: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条件.2、贸易模式:分别进出口哪些商品.3、贸易所得: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4、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另一国家在另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则两国分别在其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5、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6、机会成本:它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7、要素禀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经济资源的总量。
8、要素密集度: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率9、要素充裕度: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10、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允许进口一种商品的直接数量限制。
11、自动出口限制:当一国出口威胁到进口国整个国内经济时,进口国以全面贸易限制相威胁,引导另一国―自愿‖地减少某种商品的出口。
12、国际收支: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以及国际间经济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13、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14、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一国居民与其他国家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15、抛补套利:在即期市场上买入准备投资的外币,同时卖出外汇远期以避免汇率风险。
16、无抛补套利:利用两国市场的利率差异,把短期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市场调至利率较高的市场进行投资,以谋取利息差额收入。
(区别:是否采取措施覆盖掉本币贬值的汇率风险)17、内部均衡:实现低失业率下的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充分就业率/每年失业率不高于4%/5%,每年通货膨胀率不高于2%/3%)18、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均衡(或一种有意的短期不均衡)(H-O模型基本定理):要素相对富裕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导致了不同国家贸易前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非常有用17页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K/△LLK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
★国际经济学名词★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绝对利益:由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
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贸易条件: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简称“交换比价”。
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来表示。
关税壁垒:指高额进口税。
国家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形成对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像一堵墙一样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
故名。
是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
此外,还有差价税和进口附加税。
它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官方储备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21、外汇倾销H:
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称为外汇倾销。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以及对方不进行报复等。
10、贷方与借方项目:
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金融资产的流入。借方项目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出。
11、国际收支失衡:
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关税有各种形式,如从价税、从量税,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如反倾销税、门槛税等。
24、非关税壁垒H:
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
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的要高,贴水则反之。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贴水,利息率较低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升水。
19、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1999):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 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
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
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
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用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粗略衡量。
2.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两国贸易增长的原动力。
只有当其能从中获利时才会自愿从事贸易。
3.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由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引起的一国消费的增加。
4.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7、18世纪盛行的理论,指出一国富裕的出路在于限制进口,刺激出口。
因此一国的盈利必然建立在他国的亏损之上。
5.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另一国家有更高的效率。
6.比较优势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解释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都不如他国有效或相对他国有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互利贸易仍能发生。
该国应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商品。
7.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反映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斜率为负,凸向原点,且不相交。
8.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一国或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由一国或地区中各种主要商品的进出口净额的百分比来衡量。
9.交易所得(gains from exchange):由交易引起的消费增加,与国家在闭关自守时继续生产相比较而言。
10.分工所得(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由于生产专业化引起的消费增加。
11.提供曲线(offer curves):反映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或在各种相对商品价格下,一国愿意出口和进口的程度。
12.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13.劳动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odity):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条件下,均有较高的劳动/资本比率的商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Chapter 12资产:指任何一种持有财富的形式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并在市场上卖出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国际收支平衡账户:记录该国对外国的支付和从外国获得收入的情况资本项目:除金融资产的国际买卖外导致财富在国家间进行转移的活动投资:被私人企业用于生产未来产品的那部分产出资本流入(金融流入):在金融项目中用正号的交易资本流出(金融流出):在金融项目中用负号的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产业、生产和增长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微观经济学:从单个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研究在一个时点上怎样充分运用世界稀缺资源的问题中央银行:负责管理货币供给的机构国民收入:一定时期内由该国的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消费:被私人部门购买,以满足当前需要的那部分GNP国民收入账户:描述消费(国内居民私人消费的数额)、投资(私人企业为进行再生产而留下的用于购买厂房设备的数额)、政府购买(政府使用的数额)和经常项目余额(对外净出口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额)的概念经常项目余额: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与进口的商品和服务之差国民储蓄:国民收入中没有用于家庭消费或政府购买的部分金融项目:记录所有金融资产的国际买卖情况官方外汇干预:中央银行通常在私人外汇市场上买卖国际储备以改变经济的宏观环境官方国际储备:中央银行持有的外国资产可以作为国民经济出现不利情况时的缓冲器官方结算余额(国际收支平衡):用来抵消官方储备交易余额的登录政府预算赤字:在政府储蓄前加一个负号得到私人储蓄: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政府购买:任何由联邦、州或地方政府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在国民收入账户中都属于政府购买Chapter 13升值(贬值):某种货币以另一种货币计价时价格上升(下降),则该种货币升值(贬值)流动性:可以被卖掉或用来与商品进行交换的方便程度套利:通过对货币的贱买贵卖获得收益汇率:一种货币以另一种货币所表示的价格收益率:经过一定时期价值增值的百分比外汇交易市场:国际货币的交易场所实际收益率:用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储蓄者经常购买的商品作为标准来计量资产价值进而计算出的收益率远期交易:买卖双方签订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风险:对储蓄者财富贡献的易变程度银行间交易: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即期汇率:即期交易的汇率利率平价条件:用相同货币衡量的任意两种货币存款的预期率相等的条件载体货币:在发行该种货币以外国家的国际交易中被广泛用作度量标准的货币利率:借出一单位的某种货币一年可以获得的该种货币数量Chapter 16AA曲线:国内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汇率和产出水平的组合通货膨胀偏向:价格水平不断上升而产出未必增加总需求:世界范围内的家庭和厂商对一个国家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J曲线:如果货币贬值后经常项目最初出现恶化,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改善,其路径曲线的最初部分就会类似英文字母“J”,称其为J曲线DD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短期均衡时产出和汇率的关系转嫁:当本币贬值1%时,进口产品价格上涨的百分比被称为从汇率到进口价格的转嫁率Chapter 17国际收支危机:对未来汇率预期的变化会导致官方外汇储备的急剧变化资产完全替代:只有当本币债券与外币债券的预期收益一样时,外汇市场才会均衡复本位制:货币同时以金和银为基础储备货币:中央银行通过持有储备货币以保持其国际储备,确定本币与储备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并且愿意按此汇率来进行外汇交易资本抽逃:基于贬值恐慌的储备流失币值上调:中央银行降低外币的本币价格是就称为本币币值上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记录中央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和负债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即使一国经济并非处于固定汇率制必然失守的情况下,也可能遭到货币投机。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共19页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
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
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
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二章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1.引力模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
2.国内生产总值(GDP):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3.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4.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6.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生产较外国需要更少的单位劳动力,那么这个国家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7.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8.xx模型: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9.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即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扩时,在不同方向上的扩张幅度不一样。
10.xx-xx理论: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的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而这之间的相互作用,又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11.或:一个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12.要素价格均等化:即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
13.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发现,虽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要低于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14.标准贸易模型基于以下四个重要关系: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贸易条件对国家xx的影响15.贸易条件:一国出口产品价格除以该国进口产品价格。
16.出口偏向型增长: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17.xx恶化型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得该国的贸易条件极度恶化,以至于该国的福利水平比经济增长前还要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K/△LLK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社会无差异曲线:假设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保持一致,即可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有两大用途:第一,通过结合预算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第二,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出发,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国际均衡价格: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又会消除两国的价格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均等化。
当一国某一商品出口等于另一国该种商品进口时形成新的均衡状态,此时两国该商品达到相同价格水平,即为国际均衡价格。
国民需求曲线和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需求,而国民供给曲线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相对价格的供给。
赫-俄定理(H-O 定理):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家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上必然会有比较利益,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
由于该理论强调不同生产要素在各国资源中所占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投入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故又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情况。
在新古典经济中,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生产资源为土地、劳动和资本。
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并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量在两个国家的不同,而是指生产要素相对量在两个国家的不同。
一般说来,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投入的绝对数量无关。
如果X 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 x =K x /L x ,大于Y 商品的生产所采用两个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 y = K y /L y ,即K x >k y ,则称X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贫困化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A 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前,这种情形就称为“贫困化增长”,“贫困化增长”需要满足几个前提条件:(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2)增长过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大国,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3)增长过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增长过的进口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4)增长过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偏向出口的增长:也可以称之为“出口偏向型增长”,是指通过提高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变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于出口部门。
罗伯津斯基线: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相对价格线与要素积累前、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的连线,反映要素积累带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
比如资本要素积累。
则罗伯津斯基线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故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短期:所谓短期是指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加以调整,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则可自由变动。
通常视资本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特定要素: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劳动需求曲线:反映某一部门劳动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于商品价格。
生命周期:指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退,完成的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要经历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
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重叠需求: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反应曲线:反映某一厂商最佳产量选择与对方各种可能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
相互倾销:每个厂商都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出口商品到他国,这种情形称为相互倾销。
剩余需求曲线:某一厂商所面对的市场总需求减去其竞争对手的产量以后的剩余需求量。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允许差异产品存在的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从量关税:对每个物理单位的进口产品征收固定的税额,例如对每千克铜征收16美元的关税。
从价关税:相对于进出口产品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额,例如对进口汽车轮胎征收相当于进口价格4%关税。
有效关税率:有效保护是指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值)受保护的情况。
也可以定义为: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成如下形式:生产扭曲:生产扭曲,它表示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
消费扭曲:消费扭曲,它表示征税后因消费量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满意程度的降低,在扣除消费支出的下降部分之后的净损失。
进口配额: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进口配额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全球配额,规定该国对某种商品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适用于来自任何一国的商品进口。
二是国别配额。
它是进口国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规定不同的进口限额。
进口配额是一种重要的非关税壁垒。
总的来说,该政策措施同样会引起限制进口、鼓励国内生产的作用,有时还可以用于改善国际收支以及提高国内就业。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直接补助是政府直接向出口商提供现金补助,或津贴。
间接补助是政府对选定商品的出口给予财政税收上的优惠。
如对出口的商品才去减免国内税收(如宽减公司所得税等)、向出口商提供低息贷款等。
出口补贴是为了使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以低于实际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产品,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扩大产品的出口。
掠夺性倾销:掠夺性倾销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持续性倾销:持续性倾销是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期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形成持续性倾销的条件有三个:(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面临需求弹性不同。
其中国外市场的需求弹性比国内市场的需求弹性要大;(3)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因此不存在销售到国外市场的产品流回本国的可能性。
关税的收入效应:进口关税所带来的以税收收入为形式的收入,成为关税的收入效应。
最佳关税:是指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或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是在充分考虑出口供给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的基础上确定的。
最佳关税处于零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决定于外国出口商产品的供给弹性。
因此,进口国政府确定的最佳关税水平与出口国厂商向进口国提供产品的供给弹性成反比。
出口补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企业提供补贴,来改变本国企业在竞争地位,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