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不断创新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首先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的产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
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90多年的伟大社会革命、进行70年的新中国建设、进行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因为它已经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决定》主要从13个方面梳理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二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四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五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六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七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九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十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惠好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这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
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好这次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七大精神知识试题库
党的十七大精神知识试题库选择题1、2007年—月---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A.10月11日至15日B. 10月21日至25日C. 10月15日至21日2、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A. 十一五规划B. 毛泽东思想C. 科学发展观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进步的旗帜是()。
A、邓小平理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5、------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C.社会和谐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A.2010B.2020C. 2049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 。
”A.改革开放B.快速发展C.与时俱进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
”A.改革开放B.快速发展C.与时俱进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
”A.改革开放B.科学发展C.与时俱进10、“改革开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B.促进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C.推动当代中国进步的重要原因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A.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13、----;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形势与政策》2023-2024第一学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形势与政策》2023-2024第一学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大国责任,坚定做(),成为大变局中不变的稳定力量。
答案: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2.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下列选项中属于八项行动的是()。
答案: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3.以下关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和平性彰显中华文明的万千气象;连续性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活力之源;包容性揭示着中华文明的处世姿态;创新性回答了中华文明的呈现形态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建设()、建设(),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答案:文化强国;文化繁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仍然具备一系列显著优势,包括:规模经济优势突出、()。
答案:制造业系统性优势突出;要素禀赋优势实现动态升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6.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答案: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7.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答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8.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
诞生于黄河流域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及传说,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
《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所指的就是夏商周三代基本制度继承发展的历史渊源。
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虽几经迁移,但均位于黄河流域,这里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礼乐传统,形成了“中国”的正统观念,为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求变意识。
《礼记·大学》记载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中记载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在今天仍然警醒并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创新发展。
这些饱含民族智慧的文化思想,包括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构成了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为中华文明演进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数千年来,沿黄河流域,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杜甫等先贤文豪。
黄河文化孕育的政治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实践。
“天下大同”是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和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
国有企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究
国有企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究发布时间:2021-01-08T12:07:07.99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作者:安晓春[导读] 前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彩虹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咸阳市 712021前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典型代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国有企业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国有企业只有坚持党建铸魂、文化聚力、干部带头、深化改革、勇担社会责任,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坚持和完善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有企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建铸魂文化聚力干部带头深化改革社会责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都试验过,最终都未能挽救中华民族。
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巩固并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近两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tv w5S T) S234材料分析题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中难度较大、分值较高的经典题型之一,它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好题型。
按照试题设问的呈现方式,我们可以把材料分析题分为四种类型:体现、说明、反映类;原因、作用、影响类;做法、建议类;认识、理解、启示类。
不同类型的材料分析题的特点与解题思路、方法是不同的,在备考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归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技巧,以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考试成绩。
一、体现、说明、反映类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此类题目考查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解答这类问题时学生要通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明确材料本身说明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现象,然后找到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该结合点就是答案要点),最后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例1.(2022·四川遂宁)【双奥北京 传承创新】材料 北京,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文化传承创新的49重要平台。
冬奥会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2022年冬奥会“中国元素”惊艳绽放。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瑞雪祥云服饰,“天地①合、人心同”奖牌;开幕迎客松,闭幕折柳送,用中国传统习俗、经典音乐表达着中国人民的情谊。
透过北京这扇窗口,世人一览中国科技发展的面貌。
首次采用二氧化碳临界直冷②制冰技术,基于云技术打造的AI智能无人店,移动互联“分钟级、百米级”气象预报。
闭幕式上,孩子们开着十二生肖造型的冰车,在场内“画”出一个中国结,再次升华奥运主题、奥运精神,象征着团结,象征着③“美美与共”,象征着世界人民携手“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景。
人类命运彼此相依,未来需要共同守望。
结合材料分析,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体现的教材观点。
解答时,我们应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材料可获得的关键信息有中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时围绕关键信息,紧密联系教材相关知识,提取观点。
2021春国开形考【大作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开卷)1-3(三选一作答提交)试题A(开卷)一、材料分析题(20分)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习近平表示,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请结合材料分析: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学习脱贫攻坚精神,成就出彩人生?【参考答案】答: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用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廉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时代青年应努力学习和发扬脱货攻坚精神,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应当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人民、拳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与历史同向。
当代青年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尊重、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贵任感,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
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2024年1月10日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每日一练
2024年1月10日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每日一练1.2023年,国家铁路发送旅客()人次,创历史最好水平。
A.36.8亿B.32.8亿C.38.6亿D.34.5亿答案:A2.国家医保局消息,2023年职工医保基本建立普通门诊统筹,覆盖超40万家医药机构,报销人次超()、报销金额超2000亿元。
A.25亿B.20亿C.22亿D.24亿答案:A3.国家邮政局9日发布数据,2023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620亿件和1.5万亿元,同比分别()。
A.增长16.5%和13.5%B.增长12.5%和13.5%C.增长16.5%和10.5%D.增长15.5%和11.5%答案:A4.2023年中欧班列发送190万标箱,同比()。
A.增长18%B.增长15%C.增长13.5%D.增长14.9%答案:A5.1月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发射升空。
A.爱因斯坦雷达B.爱因斯坦探针C.霍金探针D.普希金探针答案:B事业单位申论范文: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让优秀传统文化枝繁叶茂进入阅读模式6.下列格言与其反映的哲学观点不能对应的是:A.熟知不等于真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质的区别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指导实践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答案】C。
解析:“熟知不等于真知”意为熟悉不等于真正的知道,反映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质的区别,A项正确。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把“心”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B项正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映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项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项正确。
故本题选C。
7.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对象的活动。
下列不符合实践的特点的是:A.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C.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D.实践是人类获得成功的基础,具有必然性【答案】D。
在文明自信的高度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文明自信的高度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者:冯鹏志来源:《先锋》2019年第12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这一系列重要论断,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指导、实践根基、历史底蕴和显著优势,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特质和根本取向,为当代中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坚实而宽广的文明自信。
坚持从文明自信的高度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特征、显著优势和前进方向,正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
文明自信的中国制度实践:在与时俱进、与民俱进和与世俱进中开拓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制度稳则文明兴,制度强则文明进。
制度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支撑。
回顾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到,自轴心时代开启以来,在发展道路的开辟中不断地把治国理政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转化为成熟的制度并加以贯彻执行,又在時代的变化和实践的挑战中不断推动制度变革与创新,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生存发展方式也就是文明自信的根基,构成了贯穿于中华文明历史延续进程中的一条鲜明历史主线。
进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殖民主义侵入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人民经历无数磨难,为建立适合国情的国家制度付出了艰辛探索,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进行了伟大抗争与奋斗。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思想纵横)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思想纵横)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主要体现在思想的纵横。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长久,从古代的周文化到现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一直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首先,中华文明在思想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创新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国家之一,创造了独特而复杂的汉字体系。
这不仅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书写和交流的工具,也为数以千计的思想家和文化人士提供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从《尚书》到《论语》,从《道德经》到《资治通鉴》,中国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想观点和哲学理念,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华文明在社会制度方面也表现出了创新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之一,建立了类似于封建主义的帝王制度,这在当时是一种新颖而高效的组织形式。
而后,中华文明又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这一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独一无二的创新意义。
科举制度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保障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人们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外,中华文明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性。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发明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中国的农业技术也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如水利、种植技术等对农业生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不仅在思想观念上有重大贡献,而且在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方面也有深远影响。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也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文明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追求创新和进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不仅在思想纵横方面,还表现出在艺术、制度、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在艺术方面,中华文明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观念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意象传达方式和精妙的构图技巧著称。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研讨发言稿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研讨发言稿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既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更赋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既让中华文明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更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大气恢弘。
文瀚阁里,“真理之光一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主题展览,引领人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文华堂内,”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基本陈列,引导人们领略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脉之盛。
作为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国家版本馆浓墨重彩展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以及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文物和文献,将二者荟萃一堂,从版本视角为“两个结合”写下生动注脚。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用创新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用创新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历史星空,文明激荡。
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沿着数千年的历史河床一路奔涌而来。
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则如源头活水,亦如欢腾跳跃的浪花,助推中华文明之河波涛滚滚,日益雄壮而浩瀚,宏伟而开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J革故鼎新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不变的内在追求。
纵观数千年中华历史,无论从夏鼎商彝的庄重到汉帛宋瓷的精美,还是从先秦诸子的争鸣到程朱理学的论战;也无论从农耕文化的推广到科技文明的引领,还是从经史子集的传承到科学民主的启蒙,中华文明总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在应变中不断地升华。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抱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追求,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代的变化,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滋养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伟大器物、伟大科技、伟大文艺和伟大思想。
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中华文明是具有创新进取特性的文明。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在波谪云诡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多么悠久和灿烂的文明,面对军事战火、自然灾害和传染疾病常常脆弱不堪。
突如其来的变数,岁月无情的冲刷,转眼间就会完成世界秩序重塑和人类文明重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对于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的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完成了一种文化主体自觉。
“第二个结合”,更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创新性的具体实践和生动表现,创造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新高度。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1.【答题】如图情景发生在西周后期,国王因与民争利,被平民赶走,被迫逃亡。
这一事件史称()A.逐鹿之战B.平王东迁C.武王伐纣D.国人暴动【答案】D【分析】本题是对国人暴动的知识考查。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周厉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导致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
因而在西周后期,国王因与民争利,被平民赶走,被迫逃亡。
这一事件史称国人暴动,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选D。
2.【答题】下列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①进献贡物;②定期纳税;③服从调兵;④镇守疆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分析】本题是对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考查。
【解答】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在西周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是:诸侯必须服从国王的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服从周王调兵,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①③④是诸侯的义务,D符合题意;②不是诸侯的义务,ABC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3.【答题】从夏、商、西周衰亡之中,我们得到的历史教训是()A.发展经济,提高国力B.建设军队,保疆固土C.社会改革,增强活力D.勤政爱民,和谐社会【答案】D【分析】本题是对夏商周的知识考查。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夏桀统治不得人心,被商汤所灭;商纣王统治残暴,被周武王所灭;西周的周幽王昏庸,被犬戎所灭;从夏、商、西周衰亡之中可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构建和谐社会,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答题】观察图,请判断①和②处所应填写的内容是()A.分封、桀B.宗法、纣C.禅让、启D.推选、启【答案】C【分析】本题是对历史基础知识考查。
【解答】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原始部落选举首领的方式是禅让制,由人民推举出有才能的人担任部落首领,夏朝建立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启了世袭制,从此“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C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的内容都有不对应的地方,排除;选C。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2分)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有:
这是一个覆盖广大的内陆型文明;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及鲜明的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其发展延绵不绝,连续而未有中断;又是兼容并蓄的,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与强大生命力。
中国文明不仅惠及东亚地区,而且泽被西方,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明影响甚巨。
以汉字为首,包括儒学、律令制度、中国化佛教等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中国的物质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提供了某些诱发因子。
中国文明不仅为西方的近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还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源头。
在思想意识阶层,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实用理性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影响。
中国官吏的考选制度,也对欧美的考试制度及文官制度产生过影响。
中国制度优势制度自信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中国制度优势制度自信心得体会精选5篇【编辑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之制”的伟大创造岳亮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为您整理了《中国制度优势制度自信心得体会精选5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之制”的伟大创造岳亮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现着国家的道路选择。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 回顾历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探索解决“中国之制”这个历史性课题,各个阶级与社会力量前赴后继,提出过各种主张和方案,包括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种种制度,几乎都在中国都尝试过,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这证明了对旧制度的改良修补和照搬西方的制度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新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亿万中国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运用手中的权力选举自己的政府,并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2024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中考三模道德与法治考试卷(无答案)
内江一中初2024届三模试题道德与法治A卷 (共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请你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名支教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带领山区孩子们唱的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苔》火了。
师生们如这青苔,努力绽放。
这启示我们要 ( )A.通过观察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B.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C.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D.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就会取得成功2.2024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热辣滚烫》讲述了女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成长为拳击手的励志故事。
面对挫折,主人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并从中汲取力量,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和突破。
下面对挫折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无挫折的人生难以绽放出生命之花B.要正确对待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C.挫折产生的负面情绪感受无法克服D.面对相同挫折,人的反应几乎相同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对此,我们青少年要 ( )①善于探索研究,开发创造潜力②敢于发现表达,培养批判精神③崇尚标新立异,拒绝不良诱惑④强化理论知识,减少社会实践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4.汉字是古老而具有生命力的文字,看看“海”字的寓意:海之所以浩瀚,是因为积蓄“每”一滴“水”;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包容“每”一滴“水”。
这启示我们( )①个人的力量在集体中汇聚变得更强大②包容的集体能够满足个人的一切需要③集体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总是完全一致的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2023年6月13日,31 岁外卖小哥彭清林从十几米高的杭州钱塘江西兴大桥上一跃而下跳桥救人的义举感动全网,康复后的彭清林将奖金捐献给了24名困难学子家庭,并报名成为了亚运城市志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不断创新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颁布以后,各单位都在组织学习。
学生会要求我就此作一个报告,我有点犹豫。
因为我既不是党员,也没有听过有关辅导报告,所以,很难确切阐释这个决定。
好在文件已经全文公布,大家到网上看一下,都是大白话,估计大学生们都看得懂。
我在这里,只能就自己的本行谈谈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些问题,题目是《制度不断创新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反题当然就是如果我们不能制度创新了,我们的文明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民族复兴也就无从谈起。
中华文明为什么绵延不衰,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唯一保持从远古以来绵延不断历史的大文明系统?这个问题,不断引起历史学者的思索,产生了种种发人深省的新观点、新思考。
我在这里,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尽管不成熟,但我觉得还是对作为中华民的子孙还是有些教益的。
我想,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讲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我们经常津津乐道的是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和火药的“四大发明”,这当然很重要,但有许多重大的制度创新,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经常会提到,但很少注意其对于中华文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政治制度方面,首先是“封建制度”。
走出部落联盟时代,当今中国的中原地区,当时邦国、酋长制的部落林立,强盛的部落联盟国家力可号令各邦,但无力兼并,夏、商、周三代采取的贡赋、分封的制度创新,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宗藩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各邦国奉宗主国的正朔,朝贡宗主国的君王,而宗主国负责保证藩属国家的安全和社稷不受侵犯,有效地制止部落、邦国间的纷争与兼并。
只有在宗主国式微的形势下,这种体制才会动摇,新兴的强国取而代之,崛起为新的王朝。
这种体制,整整两千多年。
即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后,对于中央权力不到之处,这种宗藩体制依然存在,直到甲午战争才最后寿终正寝,所以这套以宗藩关系为轴心的封建制度实际延续时间长达近五千年。
其次是“中央集权制度”。
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到战国时代分崩离析,如何应对新的格局?秦国发明了中央集权制度,最后推行到所有被兼并的国家,成为维护全国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
虽然在秦以前,大河流域有些国家也实际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但中国的中央集权是祖先独立创制的,规模空前,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仍在实行。
为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主要原因还在于这套制度的有效性,符合中国的国情。
造成“合久必分”形势的,多在制度之外。
最后,在选官制度上,发明了科举考试制度。
在封建时代,职官世袭,所谓世卿世禄。
私学兴起以后,平民入学自学,形成士的阶层。
君王公卿养士、用士之风随之而起,以才能军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数增多。
天下一统之后,独尊儒术,举荐成为官僚的重要来源。
东汉以后,举荐基本上为世家大族所控制,至隋唐发明科举考试制度以后,克服了这一大弊端,使下层才能之士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社会上层。
这一制度虽然后期弊端日益明显,但主要是考试的内容和方式问题。
通过考试,保证了统治集团不断得以从社会各阶层中汲取才能之士,所以中国的皇朝,一般持续年代都比较长。
科举考试到1905年废止,民国以后利用地缘籍贯、门生故友、裙带关系、党派关系、庇护关系进入官场成为风气,考试当官的风毛麟角,政治弊端甚多。
所以现在还不得不恢复公务员考试制度。
在经济制度方面。
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这与西方国家早在中世纪就形成的“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正相反对。
在“量入为出”的财政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收入原则上只能根据既定的税则税率获取财政收入,开支大体稳定,耕地增加、人口增长,政府的税入才可能增长。
根据皇室和政府需要而加重赋役是不道德的行为,就会招致人民的反抗,秦征“泰半之赋”,明季三饷加派,都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作为农业社会最主要生产资料土地,中国的土地产权关系不甚明晰、发达。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使到了中央集权时代,国家对于土地产权依然具有较强的处置权。
但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土地出租经营随之发展起来。
这种以土地出租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经济制度,出租土地的地主拥有土地所有权,而承租的农民则通过交付地租获得了土地经营使用权。
这种经济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租赁经营模式。
这种租赁经营与自耕农的直接经营浑然一体,形成了整个社会基本上采取小农生产的和谐一致。
在世界历史上,以租赁方式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并实施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只有中国。
这种租赁经济的模式,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由承租人承担经营风险的制度,在明代以前,基本上还是风险共担的机制,即地租的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地主与佃农按照当年土地产量按比例(通常是各取50%)分成。
如果发生荒歉,地主与佃农一样,没有任何收入,因此地主不能完全不关心农业生产,并承担一定的公共义务,比如水利工程的建设、备荒积谷等等。
完全由承租人承担经营风险的定额租形式主要产生于明代,到清代成为主要的地租形式。
这是由于人多地少的情况在清代日益严重,土地所有者在地租谈判中占据了明显的有利地位。
由于地主不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对于水利、积谷等公共事务也日益冷漠,农业危机的加深也就不可避免。
在这种地租形式下,租赁经济制度的社会弊端日益突出,最终成为革命的对象。
在社会和法律制度方面,中国人创造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和以维系家国社会政治体制为核心的中华法系。
中国早在一万年前就发生了农业革命,在氏族社会解体过程中,农业社会所特有的聚族而居的村落形式,家庭血缘关系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发生重大变化。
现在中国人的许多姓氏,都可以追及遥远的祖先,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姓氏都只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
长幼有序的家庭制度成为国家的尊卑等级制度的基石。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制度,不同于西方以产权关系为基础的大陆法系,而是以儒入法的中华法系。
这个法系在辛亥革命以后崩溃,大约也发展、持续了两千年的时间。
我们现在经常讲“以人为本”,这个“人”的概念太抽象,中华法系的精神也是以人为本,而不以财产为本,但人分三六九等,分长幼尊卑,在法律地位上是不能平等的。
西方“人本主义”的兴起,那是对上帝而言,把人从上帝那里解放出来,中国五四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是要把人从等级制下解放出来。
但采用大陆法系之后,中国的等级制度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变相发展,这需要我们知识分子有批评意识,当官的要摒弃特权意识和那些不为公众所了解的红头文件所规定的各等级官员的特权制度。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早在夏商周时代,中国人就有王者受命于天的观念,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不少问人事于天的记录。
日月星辰的天体运行,与世间人事休戚相关,因此中国人对于天象、地震等自然现象,保存了最早的历史记载。
这个“天”,许多学者都想把它归到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并不完全准确。
到了春秋战国,中国的思想家对于天道、人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复杂的理论思考,形成了诸多学派。
儒家专注于人事,不谈天,其实它的前提是既然天人合一,可由人事而见天道。
道家谈道,也是以天人合一为前提,天人不是一物,何以相通合一?合在于“道”。
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天人之间存在着统一的运行规律,这个制约天、人的规律就是“道”,人事既须循道而行,“无为”就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只有完全以自然方式行事,而不加人的智巧作伪,就不会违背天道,造成天下大乱。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阴阳家谈阴阳五行,则是具体探讨道的内在规律和结构,道生阴阳,阴阳分八卦,化万物,从而产生人和世间万物,这就产生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发展观。
《易经》被人们认为是发现了这个内在规律和结构的杰出著作,可以用来预测天道人事的未来变化。
医疗养生家的思想主要见于托名黄帝而撰写的《黄帝内经》,既然天人合一,那么人体的结构和运行,健康疾病、生死病死,也受天道制约。
因此,中华文明的中医学、养生学、气功学和内丹学都与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宋明理学家提出的“格物致知”,也与此有关。
既然人事、万物均由道生,那么,通过对于物的认识和研究,也可以达于道。
道一殊分,殊途同归的这种信念,造成了中华文明能够兼容并包各种外来文化的气度。
因此,可以说,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传统中国思想的核心。
它完全不同于西方基督教把世界归诸上帝的创造,不同于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是极具抽象力、概括力和穿透力的另一套哲学系统。
这种哲学观念,从远古产生,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不断探索思考,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到近代西方哲学思想传入,可以说也持续了五六千年。
西汉时期根据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也被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但实际上还是根据“天道远,人事近”的思路,谨人事即合于天道,而儒学则是天道之于人事的伦理规则。
在天人合一思想下,中华文明对于科学技术也是高度重视的。
李约瑟先生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之前,中国的科学处于依靠观察和实验的阶段,理论相对落后。
即使如此,中国人还是成功地在希腊人之前做出了许多科学技术上的发现,与掌握了古希腊科学知识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在公元1世纪到13世纪之间达到了一个西方世界无法企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人类了解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有过伟大的贡献。
”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国人独立创造了当今世界所有的文学艺术样式,诗词、小说、散文、曲艺、戏剧、雕塑、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唐诗宋词、关汉卿的戏剧、明清四大古典小说等等,至今依然是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葩。
建筑方面,我们到西方国家去旅游,常常为会那里古代建筑的气势恢宏、雕塑精致而惊讶。
其实中国古代的建筑毫不逊色,只是由于古代建筑主要采取砖木结构,很难保存下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代建造的故宫,尤其是太和殿、祈年殿的空间布局,不仅令我们感到震撼,而且西方国家的游客同样会感到震撼。
我们过去常常会感到中国人在雕塑方面,不如古希腊人,也没有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那么多精美的作品,但是,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以后,表明中国古代在人物造型雕塑上同样具有高超的水平。
数千个栩栩如生的将士排列成气势雄壮大军,这需要多少工匠从事这项工作?有那么多具有雕塑才能的工匠,说明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具有多么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创造了一系列政治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基本制度,这些制度少则沿用上千年,多至沿用两三千年,虽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尖锐,不断发生农民起义、朝代更迭,但是,我们的祖先总是能够根据现实面临的问题,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行制度修复和改革、创新,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