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例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基础知识讲解+应用练习,助力孩子提升数学成绩
第一篇:求平均数的基础知识讲解一、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指若干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
它是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当我们需要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2.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例如,求出以下数据的平均数:2,4,6,8,10将这五个数据相加,得到总和为30。
将总和30除以5个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为6。
因此,这五个数据的平均数为6。
三、平均数的作用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平均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整体情况,更好地把握数据的趋势和规律。
2.平均值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
例如,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就可以用来比较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
3.平均数还可以用于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于简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四、小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数据,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实际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3.让孩子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的方式进行计算,以强化孩子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第二篇:求平均数的应用练习一、练习1小明做了一次数学测试,他的得分分别是80分,85分,90分,95分和100分。
请计算小明的平均分数。
解答:根据求平均数的公式,可以得到小明的分数总和为450分。
因此,小明的平均分数为450÷5=90分。
二、练习2某班级有50名学生,其中20名学生的成绩为90分,20名学生的成绩为80分,10名学生的成绩为70分。
请计算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
解答:根据求平均数的公式,可以得到班级学生的总成绩为:20×90+20×80+10×70=3600+1600+700=5900班级学生的人数为50名,因此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为:5900÷50=118分三、练习3某商场在圣诞节期间推出一项促销活动,购买满100元送20元的代金券。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2.学生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组数据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二)探究新知1.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以一组数据为例,讲解求平均数的过程。
3.学生尝试: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方法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练习:展示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班最近举行了一次数学竞赛,下面是我收集到的部分同学的成绩,请大家观察一下这组数据。
(展示数据:85,90,78,92,88,85,87)师:大家觉得这组数据的特征是什么?生:数据有高有低,分布不均匀。
师:那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2.探究新知,讲解平均数师: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1)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师: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比如这组数据,我们先把它们加起来,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2)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师:现在,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演示过程:85+90+78+92+88+85+87=515,515÷7=73.57)师: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73.57。
(3)学生尝试师: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方法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求平均数)3.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基本练习(展示练习题)(2)提高练习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实际问题,请大家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个问题。
求平均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求平均数2. 学科:数学3. 年级:五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 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例讲解:(1) 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求平均数。
(2) 各小组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4. 练习巩固:(1) 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分析对错原因。
5. 拓展应用:(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 学生分小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家庭作业、购物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价: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
【导语】平均数是表⽰⼀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初步建⽴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法进⾏解答。
3、培养学⽣估算的能⼒和应⽤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 灵活选⽤求平均数的⽅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故事导⼊: 课件出⽰;⼀个⽼猴⼦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猴分桃⼦给他们,猴⼀7个、猴⼆4个、猴三1个。
师:对⽼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三只猴分的桃⼦不⼀样多。
⽣:应该三只猴分的⼀样多 根据学⽣的回答板书:不⼀样多⼀样多 (⼆)探究新知: 1、⽤磁性⼩圆⽚代替桃⼦(⽼师将磁性⼩圆⽚按照7、4、1、分别排列在⿊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组讨论⼀下,你们能⽤哪些⽅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圆⽚,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总数不变 ⼀样多不⼀样多 3、⼩结,并揭⽰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移,算⼀算的⽅法,得出了⼀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7+4+1)÷3=4的⽅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师再摆⼀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是多少呢?会吗? ⽣:会。
(⽣⾃⼰完成) 反馈(7+4+1+8)÷4=5 ⽐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数学 教师课件出⽰列举⽣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阅读这些信息 1、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黄⾦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上海东⽅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为200万元 (2)南京中⼭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优秀教案优秀3篇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优秀教案优秀3篇平均数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2l页求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8~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和求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我们在进行统计或分析统计结果时,经常要用到。
(板书课题)这节课,重点复习求。
二、复习求1.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吗?(2)下面说法对不对?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需要哪些条件?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
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
(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三、综合练习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
追问: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为什么时间是4.5加5.5的和?指出:解答时要认真看题,弄清题意,理解条件和问题的意思。
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
提问: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追问:110×3表示什么?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3.做练习二十三第一叁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教你如何快速计算平均值
第一篇:求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一、学习目标1.1 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1.2 掌握不同数量的数求平均数的方法。
1.3 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概念和求法。
1.4 加深学生对数学平均值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知识点项目2.1 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有限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确定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多种,如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其中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
2.3 算术平均数的求法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
三、教学过程3.1 例一:给定一组数据1,5,9,13,17,求平均数。
分析:这里面共有5个数据,所以可以使用平均数的定义公式求解。
平均数=数据的和/数据的个数=1+5+9+13+17/5=9。
3.2 例二:某班级数学期末成绩如下表,求平均数。
学生姓名陈刚王丽张三李四数学成绩 90 89 93 91分析:可以使用算术平均数的求法来计算这个班级的数学期末成绩的平均数:平均数=(90+89+93+91)/4=90.75。
3.3 练习(1)给定一组数据3,7,11,15,19,求平均数。
(2)某市民工月工资如下:2000元、2400元、2200元、1900元、2100元、2600元、2300元,求平均数。
(3)某小学英语教师的月薪为6000元,班主任津贴800元,院系津贴1200元,办公室津贴600元,其他津贴800元,求他的月平均薪水。
四、教学总结求平均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数学计算了,平均数的求法有多种,其中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
在平均数的求解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值的精度,各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等。
建议在数学教学中多加强平均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快速求解平均数,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有效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求平均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五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启示。
一、《求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熟练计算平均数;(3)通过练习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2.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数学算式的运用。
4.教学方法:板书法、实例法、讨论法。
5.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求平均数。
(2)授课主体: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分类讨论,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3)总结: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分类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有效提升了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熟练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通过数学游戏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2.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数学游戏中数学知识的运用。
4.教学方法:游戏法、竞赛法、小组互动法。
5.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款趣味数学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求平均数。
(2)授课主体: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3)总结:本节课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小组互动,让学生产生交流思想、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优秀教案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优秀教案平均数篇一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2.了解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计算.2.教学难点:的简化计算.3.教学疑点: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
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
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 8 6 8 6 5 9 10 7 4乙9 5 7 8 7 6 8 6 7 7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帮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
文章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一组数求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讲解、练习、互动五、教具、材料:黑板、彩板笔、教学PPT、作业纸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入平均数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均数,为何要求平均数。
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利用举例讲解求平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3、练习环节让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几组数的平均数,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4、巩固学习成果通过教学PPT上的互动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5、作业安排出口算题和概念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
七、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文章二: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的关键点一、培养孩子的数学观念平均数的计算离不开数字,要让孩子明白数字的概念和数值的大小关系,这是培养孩子数学观念的第一步。
二、把问题具象化让孩子接触更多实物,从生活、游戏、故事等多角度,让孩子慢慢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例如,将苹果分给三个小朋友,让他们平分一下,计算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到多少苹果,就是最基本的平均数。
三、掌握具体的平均数计算方法让孩子学会将一组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逐渐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孩子从实践中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如通过抛色子来计算平均数等。
四、寓教于乐学习数学需要把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平均数的求取方法和应用场景,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快乐感受。
五、高效的家庭辅导家庭是孩子主要的学习场所,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和鼓励孩子,更好地培养孩子求平均数的能力。
文章三: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 求平均数练习教案 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练习教案人教版1、例2,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在学生已有求平均数的知识基础上的讨论研究,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分析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审题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求加权平均数课前准备投影片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过程性目标复习1、今年过年,我们班哪些同学拿到的压岁钱?调查几位同学拿到的压岁钱数,让学生求平均数。
2、进行节约零用钱的教育,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求平均数计算后指名反馈。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复习四年级学过的求平均数问题。
学习例11、投影出示例1。
2、引导分析:(1)这道题也是要求平均数,你认为和上面的求平均数问题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2)这道题的平均数你打算怎样求?3、板书计算过程,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4、引导列综合算式。
5、小结求这类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审题,理解题意。
组织小组讨论。
然后反馈。
学生尝试求平均数,先求好的同学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反馈。
学生尝试后讨论订正。
设疑、激疑,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研究的欲望。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过程性目标学习例21、投影出示例2。
2、分析导引:(1)与例1比较,例2的条件和问题发生的什么变化?(2)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你们认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3)这道题的平均数,你打算怎样求?3、板书学生反馈结果,说说每一步你是怎样想的。
4、引导列综合算式。
讨论综合式列成:(2、5+3+3、2)3行不行。
5、小结。
审题,理解题意。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后指名反馈。
尝试计算,然后集体反馈。
列出综合算式后指名反馈。
通过例1和例2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并理解例2的题意。
巩固练习1、口述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让孩子更快解决平均数计算题
文章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2.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概念的解释和实例的演示,并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请学生想象他们班级里有20个同学,在期末考试中每个同学的成绩分别为60、70、80、90、100分,那么这2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呢?将所有成绩相加,得到2200分,再将总分除以20,即可得出平均分为110分。
2.实例演示:将一组数以表格形式展现给学生,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概念求出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例子:10、20、30、40、50解答:将5个数相加,得到150,将总和除以5(数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30。
3.花絮剪辑:导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介绍使用求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或者求取平均温度等。
4.巩固练习:提供多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并在课堂上向同学汇报结果。
例子:78、85、90、92、95解答:将这5个数相加,得到440,将总和除以5,即可得到平均数88。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快速理解这个概念,例如:“如果小明每天跑3圈的时间分别是10分钟、8分钟、6分钟,请问他平均每圈用时多少时间?”等等。
这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也能够点燃孩子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口算【演示课件“求平均数”】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针对第③题提问: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一)出示例1: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1.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2.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3.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综合:(28+33+23)+(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教师提问: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二)出示例2: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各组人数 12 11 10平均每人投中数 2.5 3 3.2教师提问: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列式?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板书:(2.5×12+3×11+3.2×10)÷(12+11+10)教师强调: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1.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A.(28+36)÷(3+2)();B.(28×2+36×3)÷(3+2)();C.(28+36)÷2().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A.(60+56)÷(5+3)();B.(60+56)÷2();C.(60×5+56×3)÷(5+3)().四、课堂总结.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五、布置作业.1.五年级两个班参加植树活动.一班37人,共植树132棵;二班35人,共植树120棵.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五年级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篇二」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粉笔2.小组活动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需要计算一些数据的总和,然后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呢?2.学生举例说明。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小华和小李两位同学进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小华跳了50个,小李跳了60个。
他们想求出这次比赛的平均数,应该怎么做呢?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4.练习: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5.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巩固提高1.出示练习题: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位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分别得了80分、90分和70分。
请计算他们的平均分。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4.小组活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练习题: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5、7、9、11、13(2)10、15、20、25、30(3)8、12、16、20、242.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调查本班同学的一次考试成绩,求出平均分,并分析成绩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讨论和展示解题过程。
2.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提高课堂互动性。
求平均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求平均数学科领域:数学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人: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感受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用列表法或画“正”字法收集数据,提高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求一个数据较多的组的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求平均数的任务。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4. 讲解法: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3,5,7,8,9。
(2)提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3)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一组更多的数据:2,4,6,8,10,12,14。
(2)提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你会不会求?(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一组复杂的数据:3,6,2,7,5,8,1,9。
(2)提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你会不会求?(3)学生动手操作,求出平均数。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求平均数。
(2)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1)求出下列数据的平均数:4,8,12,16,20。
(2)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拓展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1,2,3,4,5,6,7,8,9,10。
小五数学 求平均数 教案(二)
小五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二)小五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二)求平均数【一】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解题方法,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平均数。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找准问题与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相对应的关系,运用所掌握的方法灵活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探究,观察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及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规律,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多媒体教学运用微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存在,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问题意识的产生,又可以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寻求多种计算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直观形象,再结合语言表述,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内化。
【四】教学过程1.复习较简单的平均数问题出示复习题。
求平均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把复习题稍微改动一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
2.学习例题①(1)指名读题。
(2)启发提问。
①例题①的和问题与复习题的有什么不同?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③怎样求全班共投中多少个?怎样求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求平均数?,(3)列综合算式并解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求平均数》教案篇一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一样多(二)探究新知: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1)引出移多补少、(2)(7+4+1)÷3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总数不变一样多不一样多3、小结,并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板书课题)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生:会。
(生自己完成)反馈(7+4+1+8)÷4=5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 平均数(三)应用数学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1、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1)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A、选择第一排最矮的B、选择第六排的C、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3、学生试算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学生反馈(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2、(180+315)÷2 2、(180+315)÷3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
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六)、拓展练习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出示:2005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月份1月2月3月4月金额10801020**50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3、学生反馈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五、总结:“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篇二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比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3人),和乙队的××(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
注意:比赛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师控制时间(5秒),根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甲队:6+7+8=21(个)乙队:10+4+3+6=24(个)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
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
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生发现不行!师:你为什么说不行?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
(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平。
师:甲队的队员听了他这么一说也都觉得不公平了,是吗?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较总数就不公平了,可在我们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刚刚我们进行了期中考试,我们是怎么比较三个班的成绩的呢?(比较平均数),我们这里就可以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生1:分别用21÷3=24÷4=分别求出等于多少师: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先来帮甲队算一算,为什么“÷3”?再来帮乙队算一算,为什么“÷4”?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学生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慢慢增多了,)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们4个人就慢慢变得相等了。
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生:每个人的相等。
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
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学生直接说甲队。
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平,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数)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
(学生举例子)三、估计平均数的策略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1)估一估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
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
师:那么你还想了解点什么吗?(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出示问题:这五天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
(生估计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如果有学生估计500、600、2000等,让学生讨论:可能是500、600、2000吗?为什么?小结:最多的要给少的,多的就少了,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多的还要多。
少的会变多,平均数也不可能比最少的还要少。
也就是平均数既要比谁少又要比谁多啊?(2)算一算师:好,每个同学再估计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
要看估计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认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
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简单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
也就是先……再……。
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3)揭示估计方法师:咦,刚才你第二次估计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
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计了一下,老师估计的是2000,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
我们估计要有根有据。
师:从统计表上看,从2号开始来的人数越来越少,如果你是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你有什么招能吸引游客?(降低价格、提高环境)是个不错的招,下课后王老师会在网上把我们三3班同学的建议发给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好不好?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绩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绩。
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绩肯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90分)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1)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介绍:这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师:这是老师调查的小芳家用水统计图,第一季度用水16吨、第二季度用水24吨、第三季度35吨、第四季度21吨。
你知道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吗?可能有学生会选1和2。
安排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
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
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再同时出示(1)(3)两种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节约用水从我们自身做起。
?8.巩固练习篇三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2.教学例2.(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4)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9)反馈练习.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