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社会与文化
社会学概论(自考必备)
社会学概论(自考必备).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变革的需要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一).XXX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法国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的把握: 1.科学的分类.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对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是研究社会协调问题;后者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进步.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是两大主题.3.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实证一词的涵义: A.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B.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C.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D.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E.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二).XXX1.XXX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定人.是社会学发展的头脑宝库.2.XXX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3.XXX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三).XXX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主要代表: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1.社会有机体论.2.社会进化论.主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展开.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一).XXX.法国社会学家.是欧洲,法国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社会学的人.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合作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实际.团结分为机械团结(相同性与相似性)和有机团结(社会合作和个人异质).3.失范理论.失范理论是XXX提出的.失范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失范的原因: A.个人欲望的急剧滋长. B.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C.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约束,出现动乱危机.主要是”经济危机”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A.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B.放弃抽象以具体的社会内容为研究对象.C.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D.留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E.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5.功能分析和汗青分析方法.(二).XXX.德国1.理解社会学.认为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2.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四种类型: A.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B.价值合理性行动. C.情感性行动. D.传统性行动.3.理想类型.4.科层制实际.第二节社会学主要实际流派一.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二欧洲,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美国成立的.XXX1892在XXX创办了社会学系.芝加哥师生为主形成的社会学流派.学术成绩有: 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实际. 3.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创建了标记互动论.二.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结构功能论主要代表人物是:XXX和XXXXXX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前提:1.适应。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三)语言符号要素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后来在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是语言的符号。
社会学概论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探究与文化变迁分析
社会学概论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探究与文化变迁分析社会学概论: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探究与文化变迁分析在社会学领域中,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塑造和影响着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并分析文化变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探究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信仰、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道德准则等的整合体。
社会则是由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实际活动所形成的一种有机结构。
文化与社会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1.1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念。
通过信仰、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文化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价值取向,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其次,文化影响社会结构。
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结构。
例如,家族文化倾向于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而现代化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独立性。
最后,文化影响社会变迁。
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改变,而这种文化变迁又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1.2 社会对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对文化的影响也是相互的。
首先,社会条件和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结构、经济制度、科技水平等都会影响到文化的生成和变迁。
其次,社会的规范和行为习惯对文化产生影响。
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最后,社会对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也影响着文化的存续和发展。
如果社会对某种文化价值持肯定和认同态度,那么该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变迁分析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它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变革过程。
2.1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全球化作为21世纪的一大特征,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进程,使不同文化之间发生了深度互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转型:一种特殊类型的纵向运行,一般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
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
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整体的、系统的特征,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成果。
人的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互动:社会主体之间为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的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运行。
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群体: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
也就是说,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以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社会制度: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社会分层: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类型: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成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两种文化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互相转化。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①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②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又称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③文化的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④文化具有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⑤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⑥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社会学概论》文化
美国人的价值观 (罗伯逊, p.79)
威廉斯(1970): 成就与成功、活 动与工作、博爱、效率和实用、进步、 物质舒适、平等、自由、一致、科学与 理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民主、个 人主义等
亨林斯(1975)认为,老美还有其 它价值取向:教育、虔诚信奉宗教、大 男子主义、浪漫爱情、一夫一妻、异性 爱等。
“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 两个 概念经常等同使用。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是由文化元 素并经由文化丛整合在一起的体系。
16
四、文化的功能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pp.39-41。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
17
人类、文化、环境三者相互作用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
6
Forms of norms: mores, folkways, laws, public policy and so on.
Some norms such as mores are attached a good deal of importance by people, other norms such as folkways are of less importance
12
3,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 农耕文化涉及婚嫁文化、家文化
13
5,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 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认同 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文化,是占主导 或统治地位的文化。
亚文化 一个社会内部的不同区域文 化、不同阶层的文化(精英文化vs大众 文化)、不同群体的文化(军旅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10
Symbols assume many different forms. 1. Gesture. body posture or movement with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一、概念题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
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拓展:*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民族亚文化: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 所特有的文化。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 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 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 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 特有的文化。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 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两者关系:
档案与文化的关系: 1、档案是文化的产物; 2、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档案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功能(档案不仅贮存了 文化也传播了文化); (二)文化发展功能; (三)文化借鉴功能; (四)文化教化功能; (五)文化心理塑造功能。
拓2:试论现代大学的文化功能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大学从最初处在社 会边缘,日益走向社会中心,从传统的 崇尚自我放逐,到对积极入世的现代理 念。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大学存在的理 由和价值归依的追问从未停止。但是, 大学的本真样态是文化性的,大学的基 本使命应该是文化的,传统大学是如此, 现代大学也不应该遮蔽其文化本质。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一)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 思想的东西。
(二)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 指制度、规范、观念等。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态度、艺术等意识形态;二是社会行 为规范。
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 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
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 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 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答:(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的类型也存在差别,主要包括: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a.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b.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c.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
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PPT
• (二)人口数量和质量p81
• 1、人口数量 • 人口数量,又称为人口规模,是对人口的量的规
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 2、人口质量 • 人口质量,又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
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 想素质。
• 中国人口成为社会包袱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数 量过多,另一方面是人口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开 发利用不足。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p76
•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p76
• (一)社会的涵义 •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
总和。
• (二)社会的特征p77
• 1、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人(人群)是最基本要 素
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加速。 • 5、人口性别失衡。我国当前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
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很多。 • 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 解决我国当前人口问题必须着眼的目标是建设“人口均衡
型社会”。所谓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人口数量、素 质、结构、分布等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B
• C.文化结构 D.文化特质
第一,有用性。比如工具、技术等
第二,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 如音乐、舞蹈、体育、管理等容易被采借,而宗 教、民族服饰等不容易被采借
• 文化融合,是指采借过来的文化与本土文化协调 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咖啡馆、歌舞厅、超市 等
五、文化多样性p91
• (一)文化震惊 •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二、填空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
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一.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的分野的标志 二.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 风俗 • 道德 • 法律 • 价值观念 三. 文化的整合功能 • 文化整合 四.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思考题
1. 文化的含义? 2. 简述文化的特征。 3. 什么是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你 如何看待这两种倾向?
3. 主文化与反文化 •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 现存主文化的抵制与反抗。 4.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 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优 劣的文化。 • 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在文化的 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横山宁夫 精神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 二. 主文化与亚文化 1. 主文化 • 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多数人所接受的 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 值观、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2. 亚文化 • 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 群体特有的文化。 •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三. 1. 2. 3. 4. • • 5. •
文化的特征 超生理性和超个体性 复合性 符号- 象征性 符号-意义 传递性 纵向传递 社会化 横向传递 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 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Culture lag) ) 威廉·奥格本: 威廉·奥格本: 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变迁的速 度、程度的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 1.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 小单位。 2. 文化丛——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结成的 一组文化特制。 3. 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 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与结构。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自考2012版)
• 2、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内容 • 一方面,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 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 到改善民生上,需要通过加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 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 滞后的局面,并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 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认真化解社会矛盾,切 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另一方面,对于目前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既要勇于正视, 又要辩证看徃,在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寻 找解决办法和途径,通过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
• (二)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p83
• 首先,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 来源。 • 其次,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 产发展的方向。 • 最后,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三、环境p83
• (一)环境的概念
•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 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影响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 4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 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 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被称为 C • A.社会建设 B.社会建构 • C.社会管理 D.社会治理 • 5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被称为 A • A.文化模式 B.文化系统 • C.文化元素 D.文化特质 • 6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 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被称为 D • A.亚文化 B.统治文化 • C.集团文化 D.主文化
• 2、实体性社会结构。
• 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 • 单元如群体、阶层、组织、社区等 • 要素如人口结构、群体结构、阶层结构、组织结构等
社会学概论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一节理解“社会”一、社会的涵义1.在汉语里,“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为:村民集会。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
《白虎通·社稷》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会”为聚集之意。
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
古籍中有时也用“社”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2.在西方,英语Society和法语Société均源出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
3.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和认知多种多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①一种观点被称作社会唯实论(social realism,又称社会实在论)该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是由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G.齐美尔和美国的斯莫尔等人。
②另一派叫做社会唯名派(social nominalism)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G.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F.H.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这两种观点既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也未免失之偏颇。
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
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社会学概论第4章文化
社会学概论第4章文化首先,文化是指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产品,是一种认知和符号系统。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知识、意义和符号等。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比如言语、写作、艺术、音乐等等。
文化是通过群体传递和学习的,它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群体的共同认知和价值观。
其次,文化是动态和变化的。
文化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不断演变,新的观念、技术、价值和行为出现,同时老旧的文化也会逐渐消失。
文化传承中存在着创新、接纳、冲突和融合等过程,这些过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社会群体中的共同理解和信仰,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借助文化,人们构建了彼此的认同和共同感,并在这种共同感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结构。
文化还涉及到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至关重要。
文化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社会结构是指人类行为的模式和规范,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文化指导了社会结构的建立和维持,它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反过来,社会结构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不同的社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同时一些文化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总之,文化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定义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文化是共享的,通过文化,人们建立了共同的认同和价值观,并形成了社会结构。
同时,文化也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
理解和研究文化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和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 三、社会结构 • 1。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 • 2。社会结构的分类 • 1)社会经济结构 • 2)社会上层建筑结构 • 3)阶级阶层结构 • 4)人口结构 • 5)民族结构 • 6)家庭结构 • 3。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P86-88) • 1)斯宾塞和涂尔干的社会进化观 • 2)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二层论 • 3)帕森斯的社会结构论
• 3。对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
四、文化变迁
• (一)文化变迁的必然性 • 1.文化是适应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而自然、
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文化必然随 之发生改变; • 2.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物质、精神和秩序的需 要而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无止境的,文化的 创造也将是无止境的; • 3.文化具有可传播的活性特点,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可 变性。
• 二、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的总称,是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 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 1)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 3)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 •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 5)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 • 6)工具型关系与情感型关系 • 3。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源 • 强关系(strong tie) • 弱关系(weak tie)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一、社会的基本要素 • 1.人口资源 • 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
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 • 2.自然资源 •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外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制约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人类影响、改 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 3.文化资源 •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物质的和精 神的)的总和。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规范、艺术、习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网络结构观指出了人们在其社会网络中是否处于中心位置, 其网络资源多寡、优劣的重要意义,而地位结构观则将一切都归 结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如阶级阶层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等
社会网络是一套分析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观点 是将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联系所构成的系统视为一个 个“网络”,并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网络所构成的大 系统
社会学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复习
社会学的经典理论与代表人物
理解社会系统的三种理论视角:功能论;冲 突论;互动论
第二讲 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社会
威廉戈的小说:当一群小孩落到了孤岛上 小规模社会的形成:劳动分工和社会结构的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而按照一定规则建 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要素组合。
(三)社会结构分析
地位结构观与网络结构观
“地位结构观”把社会结构看成社会地位、角 色的特定分布状态
“网络结构观”把社会结构看作是人们通过自 己的行为结成的一种现实的、生动的关系网络。
报酬、声望与权力 多种社会地位之间的关联或冲突 首要地位(master status)
2、角色(role)
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扮演 的是角色。
是人们对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期待;把握好具有某 种身份的人的“规范”
是关于特定社会地位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规范 角色期待和角色扮演之间的差距 角色集 角色与自我认同 角色冲突-角色混同-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1)网络结构观从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诸如亲属、朋友或熟 人等)来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地位结构观则按照个体的 属性特征来规定个体的社会位置;
( 2)网络结构观将个体按其社会关系分成不同的网络,而地位结 构观则按照个体的属性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 3)网络结构观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面、社会行为的“嵌入性”, 而地位结构观注重的是人们的身份和归属感;
2.2 迪尔凯姆(Durkheim):机械团结 (mechanical solidarity)与有机团结 (organic solidarity)
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
2.3 费孝通: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 络”。家庭、人伦
团体格局: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 先有了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团体的界限。
(一)文化的含义
两种基本看法: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包括物 质的和非物质的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 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 成员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和习惯。
3.2 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统一
3.3 实践是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社会的特点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是由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
与“社会个体”相对,强调不可还原性和强制 性
与“社会过程”相对,强调相对稳定性 与“社会功能”相对,强调本质性
(二)社会结构的要素
1、地位(status)
某一社会个体或群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占有 的位置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与先赋地位 (ascribed status)
兴起;社会冲突和结构瓦解所带来的混乱和 战争状态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词源考察:本意为集会、聚 会
2、唯实论与唯名论
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独立于个体之外且对 个体构成实实在在的限制
只有个体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概念, 是人们的主观想像或抽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3.1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
社会网络研究:关系社会;强关系、弱关系 (潜规则、 显规则);社会资本
桥(bridge)。
比如:性的社会网络理论。
性产业网络图
男朋友、老公
老板
妈咪、鸡头 吧哥、吧姐
小姐
MB
Trans.
三陪:(坐台、素台、平台;表演)
按摩:(打飞机、吹箫)
客人
性交:(出台、荤台; 打炮/快餐、包夜)
房主、帮工、避孕套销售者-
能力的活的机体。
二、社会的类型
1、按生计方式来分
1.1 伦斯基的分类
狩猎和采集社会 园耕社会 游牧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1.2 马克思的“五阶段论”与“亚细亚生产方 式”
2、按社会关联的方式来分
2.1 滕尼斯(Tönnies):礼俗社会 (Gemeischaft)与法理社会(Gessellschaf)
公安、CDC-
○非
网 络
△多
伴 侣
○
△
单 一
伴
侣
○
性的社会网络简易图
○
△
△
△
○
▲
第
二
Hale Waihona Puke △网 络○
◎
▲
○
▲
第
△
一 网
络
再婚
○
离婚
○
*◎:性服务小姐;▲:桥梁人;△:男性;○:女性
第二节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多样性 文化变迁
一、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二、文化的构成 三、文化的功能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示意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三、考察社会的几种视角
微观-宏观-中层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社会制度 血缘、地缘、业缘
四、 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结构 二、社会结构的要素 三、社会结构分析
(一)什么是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三种使用方式:
3、群体与组织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 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地建立 起来的群体
4、社区(community)
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某种互动 关系和集体认同的社会群体
社区的要素:区域、人群、社会互动、集体认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