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燃烧和灭火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5.了解火灾危害及逃生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等。

三、实验准备:小石头、小木条、干棉花、湿棉花、蜡烛、烧杯、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红磷、白磷、试管、小气球、热水、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锥形瓶、双孔塞、长颈漏斗、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课

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设置问题:魔术的原理是什么,你想了解吗?认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你将会找出答案。

(二)新知识教学

1.燃烧的条件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质燃烧?

生:回答秸秆、煤、纸、木材等。

师:你见过石头燃烧吗?这根木条(未经点燃)现在燃烧了吗?这些事实都说明燃烧是需要条件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化学知识猜测:燃烧可能需要哪些条件?讨论后告诉大家你的猜想。

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各组的猜想,并将各种猜想汇总。

师: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实验仪器和用品,请同学们依据所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方案设计好以后直接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请注意安全。

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请各小组汇报:你们做了什么实验,验证了哪个猜想?

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师:通过大家的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实验。

生:认真观察并汇报实验现象。

师:请同学们思考:(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通氧气后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

条件?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通过实验再次证明了燃烧的条件,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根据我们的探究和观察请给燃烧下一个定义。

过渡: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供人类取暖、烧煮食物等,但是,火灾却又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的危害(列举几例最近一段时间各地发生火灾)。因此,有些时候我们要阻止燃烧的发生——灭火。

2.灭火的原理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灭火的实例?利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破坏了燃烧的那个条件)?生:小组讨论,列举实例说明。

师: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

生:一名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明灭火的原理。

师:请问消防队员灭火时常用什么“武器”?我们来认识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假如家中或高层宾馆发生火灾,你身在其中,你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

师:展示:火灾逃生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出课前“小魔术”的原理吗?

六、巩固练习

1.学以致用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战船逃脱,这些战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军,还为燃烧提供了,使火势烧得更旺。

2.你能解决吗

(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利用了什么原理?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利用了什么原理?

(3)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怎么办?利用了什么原理?(4)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怎么办?

(5)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应该怎样灭火?

3.你能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吗

(1)钻燧取火

(2)釜底抽薪

(3)杯水车薪

(4)火上浇油

七、作业:清明节即将到来,你将如何向家人宣传防火知识,倡导文明祭祀。

八、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二、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氧气(或空气)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教学案例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教学设计思路

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开展学习,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金属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和各自的特性,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常见金属与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学会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方法,使他们能对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美育渗透: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三、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五、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