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反比例优秀教案
六年级反比例教案5篇
六年级反比例教案5篇六年级反比例教案5篇六年级反比例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每次拿的支数105421拿的次数总支数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一)活动??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
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二)活动二:(例3)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9-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反比例的概念、性质,能够利用反比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板书
3.教材
4.课堂练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第二步:概念讲解
1.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示例讲解反比例的表示方法和性质。
第三步:练习与讨论
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他们掌握反比例的解题方法。
2.让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加深对反比例的理解。
第四步:拓展练习
1.设计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总结与展望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反比例的重要性,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涵盖了反比例的基本知识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
反比例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导引和训练。
下节课可以加强实际问题的训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反比例的应用场景。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朿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反比例的知识点,并能
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科书P59—60的例5、例6,以及P60页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九3—7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
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
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4.7《反比例正比例练习》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产生了好奇之后,我开始讲授新知。我通过PPT展示了一系列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中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我解释道:如果两个量之间是正比例关系,那么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如果两个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那么它们的乘积是一定的。我接着给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了讲解和演示。
2.能够运用比例尺、图示等方法直观地表示和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3.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提高数据解读和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规律。具体目标如下: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4.7《反比例正比例练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4.7《反比例正比例练习》这一章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反馈和交流,共同提高。
3.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可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4.7《反比例正比例练习》这一章节时,我首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我拿出两袋质量相同的水果,一袋有10个,另一袋有20个,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我们吃掉一些水果,剩下的水果的质量和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实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思考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吃掉的水果的数量是质量的2倍,那么剩下的水果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产生了好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13-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13-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反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反比例的概念理解。
2.反比例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分辨反比例关系与正比例关系。
2.灵活运用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教辅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反比例。
2. 概念解释
详细讲解反比例的定义,以及反比例关系中的一些特点和性质,让学生对反比例有深刻的理解。
3. 解题示范
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反比例的解题方法,包括绘制反比例图、列出反比例表等。
4. 练习与拓展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应用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反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简单地运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反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和解决。
本教案为六年级数学下册《4.2.2 反比例》的教学安排,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高对反比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反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反比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2. 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反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反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反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方法和应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反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上一节课的知识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3.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提问回答,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反比例相关知识。
2. 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反比例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九、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人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同时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经历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准确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铺垫出示⑴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⑵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提问:每道题中各有哪三种量?其中哪种量是不变的?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如何变化?成什么比例?学生讨论后回答。
2.引入新课出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能够使用比例知识来解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1.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例5主题图,学生汇报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指名学生完整叙述题意,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5:XXX家上个月用了8t水,水费是28元,XXX家用了10t水。
XXX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例5的问题。
算术方法:28÷8×10正比例知识解答:(用水的吨数和船脚是两种相联系关系的量,船脚与用水吨数的比值稳定,可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解:设XXX奶奶家上个月的船脚是x元。
8x=28×10x=35答:XXX奶家上月的船脚是35元。
拓展:XXX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解:设上个月用了xt水。
28x=42×8x=12答:上个月用了12吨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1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2 反比例》1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并能举出反比例的例子。
2.熟练掌握反比例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反比例有关的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反比例的定义和特征。
2.利用比例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性质和运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2.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和视频资源。
3.练习题和活动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展示一组图表,让学生思考反比例的概念,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反比例有初步认识。
)第二步:讲解基本概念1.定义反比例,并解释反比例的特征。
2.举例说明反比例的实际应用。
第三步:例题讲解1.讲解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2.解答一些基础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
第四步:课堂练习1.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解答。
2.师生互动,共同解答难题,加深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
第五步:拓展应用1.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小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六、课堂总结1.概括反比例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2.强调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独立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并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出更深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教学用具:直尺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S是常数)(S是常数)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解:列表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的讨论与此类似.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2)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同样可以推出的图象的性质.(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图象的性质.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4、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二)教师提问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三)教师谈话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二、新授教学(一)成正比例的量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时间(时):路程(千米)1:902:1803:2704:3605:4506:5407:6308:720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1)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3)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2.思考(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教师板书:(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3.小结:有什么规律?〖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与反思第【3】篇〗一、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反比例关系,并掌握反比例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表示方法。
难点: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
2.引导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增加时,宽会相应减小,长和宽的乘积保持不变。
3.提问: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吗?(二)新课讲解1.教师通过PPT展示反比例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乘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
2.举例说明: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当速度增加时,时间会相应减少,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路程)保持不变。
(三)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案例:小明家的花园,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是5米,如果将长方形的长增加到15米,宽会变成多少米?2.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反比例的概念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3.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针对性讲解。
(五)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拓展题目: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如果将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2.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反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反比例现象,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2-2 反比例的意义 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2-2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反比例的意义,这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对于比例的计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反比例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反比例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的概念的理解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反比例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计算方法。
同时,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反比例。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些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销售量增加时,价格是否发生变化。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例如,给出一些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让学生计算它们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通过这些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于反比例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成反比例的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成反比例的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成反比例的量》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概念,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以及会运用成反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的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以及如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成反比例的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概念,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能运用成反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成反比例的量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如何运用成反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打印机打印文件时,墨水量和打印的页数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成反比例的量的思考。
提问:这两种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为什么?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并归纳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探讨过程中给予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反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反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等方面,详细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反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
我们将学习反比例的概念,理解反比例的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概念,理解反比例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 教学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性质,能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120公里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如何判断它们是否成反比例。
2. 反比例的概念: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减少,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3. 反比例的性质:讲解反比例的性质,如:当一种量增加时,另一种量减少的比例相同;当一种量减少时,另一种量增加的比例相同。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反比例的性质。
4.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讲解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即观察它们的乘积是否保持不变。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判断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关系。
5.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典型例题,如:一种商品的原价是100元,打八折后,售价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反比例的应用。
7. 板书设计:设计简洁清晰的板书,突出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2.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
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反比例关系式。
因为正、反比例体现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玻璃杯直尺水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预设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预设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生2:如果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
2.引入课题。
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反比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全国优秀教案5篇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篇5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
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
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
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3)小结: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5反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5反比例人教版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5反比例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主要包括反比例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当两个变量的乘积为常数时,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
2.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实例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包括对称性、单调性以及在各个象限的符号特点。
3.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形状、位置以及与坐标轴的交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
难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绘制和性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示例图。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实际情境,例如商场打折,商品的原价和折扣成反比例关系,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种关系。
3. 性质讲解: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包括对称性、单调性以及在各个象限的符号特点。
4. 图像绘制:引导学生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绘制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形状、位置以及与坐标轴的交点。
5.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反比例函数:y = k/x (k为常数)性质:1. 对称性2. 单调性3. 符号特点图像:1. 形状2. 位置3. 与坐标轴的交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说明理由。
a. y = 2/xb. y = 5 x(2)绘制反比例函数y = 1/x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形状、位置以及与坐标轴的交点。
(人教新课标2023秋)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设计
-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分析其特点;
-通过图形、表格和计算,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练习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数感和符号意识:通过探索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使用,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
2.探索与推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规律,提升探索与推理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并应用这些概念,但也有一些学生在判断两种量的关系时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论部分,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但可能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我发现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也说明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3.数学建模:学会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4.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借助图形和表格,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5.数据分析:通过对实例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6.逻辑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2 反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2 反比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反比例的概念,知道反比例的特点。
2. 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3. 能熟练运用反比例的性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
2.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3. 运用反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尤其是反比例与正比例的区别。
2.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运用反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反比例实例、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 复习正比例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知识。
2. 提问: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大,另一种量反而变小,这种情况会是什么比例关系?2. 新课导入1. 介绍反比例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反比例的意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反比例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的规律。
3. 案例分析1. 出示反比例实例,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 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反比例的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5. 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和判断方法。
2. 强调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6.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反比例的知识。
2. 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反比例与正比例的区别。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反比例的定义,识别反比例关系,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教学目标1. 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的性质;2. 能够识别反比例关系,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3. 学会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 反比例关系的识别和判断;2. 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绘制。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学习材料、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反比例的定义,通过例题展示反比例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反比例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反比例关系,并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反比例》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的顺序,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的反比例问题,巩固反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反比例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一些与反比例相关的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解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反比例关系,并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反比例》教案最新4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反比例》教案最新4篇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反比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24---26页内容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二、展示与交流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
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情境(一)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情境(三)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反比例意义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二、反馈与检测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反比例
【教学内容】
反比例。
(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创设情境。
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
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6.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答案:1.(1)每天运的吨数和所需的天数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2)300×1=150×2=100×3=300(答案不唯一),积都是300。
积表示货物的总量。
(3)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积一定。
2.第9题:成反比例,因为每瓶的容量与瓶数的乘积一定。
第10题:50 100
4
1 1
2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答案:
2.第8题:成反比例,因为教室的面积一定,而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的乘积都等于教室的面积54m 2。
第14题:(1)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路程和奔跑时间成正比例。
(2)分析:可以通过图像直接估计,先在横轴上找到18分的位置,然后在
两个图像中找到相应的点,再分别在竖轴上找到与这个点对应的数值;也可以通过计算找到。
解答:从图像中可以知道斑马10min跑12km,那么1min跑1.2km,18min 跑1.2×18=21.6(km)。
从图像中可以知道长颈鹿5min跑4km,1min跑0.8km,18min跑0.8×18=14.4(km)。
(3)斑马跑得快。
第3课时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 (一定)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