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答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答案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城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
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
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候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
直至近现代,地城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城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认同感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主题——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而文化认同感,则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
一、文化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到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近现代的文学、艺术、科技等,这些文化瑰宝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这种精神内核,就是我们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它使我们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正是这种认同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回顾历史,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得益于这种强大的文化认同感。
二、文化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离不开共同的文化认同。
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越强烈,凝聚力就越强大。
在我国,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正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认同感让我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赴国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正是源于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文化认同感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离不开文化认同感的支撑。
文化认同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使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
以我国科技事业为例,正是由于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得我们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航天、高铁、5G等,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总之,文化认同感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加强文化认同感呢?首先,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
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文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并列,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
对于形成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逻辑让我们有资格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断发展创新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余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为我们走向全面现代化铸就了“根”和“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国社会最好的营养剂,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压舱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的奇迹、治国理政的辉煌让文化精神更勃发,文化力量更强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成就让我们有底气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旋律更加响亮,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正能量更加强劲,中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获得感正转化为奋起前行的强大动力。
文化自信更彰显,现在汉语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必修课”,“一带一路”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兴奋点”,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推动全球治理公平正义,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冯骥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冯骥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冯骥才简介冯骥才,当代作家,祖籍浙江宁波,生于天津。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入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
冯骥才在“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
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冯骥才逸事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以小说名世,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
但他被更多的人熟知,是因为他的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的身份。
多年以来,冯骥才潜心研究民间艺术、地方风俗,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9米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总会有人亲切地招呼他“大冯”。
大冯很忙,特别是近几年,很少在家待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踏勘民间遗存。
有人说他爱走偏道。
冯骥才才不理,只管走自己的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原文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原文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来源。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追求,是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记忆。
一方面,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论语》、《诗经》等记录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智慧和道德观念,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风貌。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和抗争历程。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楼梦》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荣辱兴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影响着民族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形式。
它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还为民族提供了凝聚力和认同感,使民族在困难时刻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第三,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追求。
它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还培养了民族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如爱国主义、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等。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有当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能够给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属感。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人们对自身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认同,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来源。
然而,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沦为形式。
全球化的影响也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教育、法律等手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其继续发扬光大。
教师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领悟10篇
教师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领悟10篇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领悟12019年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之所以有别于“美利坚”、“法兰西”、“英吉利”,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所奉行的是中华文化,我们笃信孔孟之道、遵行中华礼仪、读写华夏文字,如没有这些中华文化,我们同其他异邦有何区别呢?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试图用所谓的“先进文化”来取代“中华文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国家一直以来指责我国的“人权问题”,然而他们自己却在别人的国土上狂轰乱炸,制造无数的难民,将所谓的“人权”践踏在地。
可是还有一些不明事理的国民在一味推崇“西方先进文化”,“崇洋媚外”、“挟洋自重”思想泛滥透顶,完全忘记自己是中华之人。
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我国自秦汉以来,不断学习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马列主义思想。
事实证明,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民情,是民心所向,更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现阶段指引中华文化的风向标和领航员。
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领悟2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了题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文章后,我深切体悟到: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的创作,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应当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
青年学生做完大学生,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做到: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和谐对接;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他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识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5、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
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
结的根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答案:正确
解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弘扬文化担使命铸文化魂文化德文化风演讲稿
弘扬文化担使命铸文化魂文化德文化风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分享有关弘扬文化、担使命、铸文化魂、文化德和文化风的主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独特而丰富的精神财富。
首先,我们需要弘扬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艺术。
我们要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把更多的人带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中来。
通过推广传统艺术、弘扬传统价值观,我们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其次,我们要担当起弘扬文化的使命。
作为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宣传、去弘扬文化。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传媒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和喜爱自己的文化。
我们要有自信,有责任感,积极投身到宣传和弘扬文化的事业中去。
同时,我们要铸就文化魂和文化德。
文化魂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是文化精神的象征。
文化德则是指一个人在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我们要通过研究和培养,让自己成为有文化魂和文化德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践行文化德的要求。
最后,我们要注重文化风的培育。
文化风是指一种人们在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我们要培育和营造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风。
通过引导、宣传和示范,让更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文化影响,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弘扬文化、担使命、铸文化魂、文化德和文化风的事业。
让我们用热情和智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
在会议中杨光辉老师提到沈阳化工大学杨艳艳的英勇救人,为什么一位弱女子被称之为“虎妞”?是因为她在司机被恶人刺伤、众人离散时勇于救助。
为什么沈阳大学生“虎妞杨艳艳”救人事迹过去近20天,她名字的热度却没有减少?是因为她的勇气恰是当下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还有一定的距离,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还不相适应。
2010年,文化界纷纷扰扰,有争议的文化事件不断,很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名著翻拍剧充斥银幕荧屏,主创者乐此不疲,观众却审美疲劳;文坛上,离奇事件频出,斯文扫尽,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关于文化遗产的争夺,早已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令人备感压抑沉重。
是是非非、吵吵闹闹的背后,文化敬畏感的缺失令人担忧。
今天的文化整体状态从渊源上而言,其实是市场经济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一个复杂混合体。
这个混合体中,传统文化其实是和革命文化伴生而来的,虽然中国历史悠久,但是由于革命年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前后、后文革时代更为强烈的持续近四五十年的冲击,这种历史文化的主体已经被肢解、打碎,至少在话语权上已经丧失了存在。
纵观小悦悦事件,当无数个路人看到幼小的孩子被无情的车轮数次碾压,却能忍得住沉默,我们中国人这是怎么了,可见提高文化改革步伐的紧迫性,从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实情况来看,改革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人们对于要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以及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体制改革原则有了更明晰的认识;确立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思想;确立了要转变政府职能,整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依法管理的观念。
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1000字
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重要保障,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文化支撑,为中华民族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素材。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使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和共同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国家符号,是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中国的国家品牌。
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展现着中华民族的魅力和影响。
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影响日益重要,文化软实力日益突出。
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增强中华文化的创新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使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成为中国的国家声音,成为中国的国家力量,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国际地位作出积极贡献。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建立文化自信的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建立文化自信的研究文/徐海霞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曾取得过值得自豪的成就。
由于近代我国国力的衰弱,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饱受欺凌,在西方人的坚船利炮下,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再加上近几十年来,人民的物质得到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得我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文化精神缺失,对中华文化怀疑、不自信。
要想真正建立文化自信,就必须切实地、深入地学习中国经典文化,并践行验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文化现状并深入探讨真正的中国文化内涵,提出学习、践行经典文化的策略,探索解决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 学习 践行 文化自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变化翻天覆地,经济飞速发展,建设一日千里,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但在物质丰富的同时,文化精神的缺失却日益严重,在西方文化和恶俗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文化自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同时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物质的发展和文化自信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的一个重点。
一、文化自信建立的必要性与理论依据1.文化自信建立的必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提出坚持文化自信,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发展的现状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称。
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树立以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新文化安全观”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改变文化“逆差” 建设“文化强国”从国际的视野来看,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
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严重“入超”。
以图书为例,2007年我国图书期刊进口2亿美元,但是我国的出口只有3700万美元;2008年我国引进了图书版权15776种,而同期的输送图书版权只有2440种。
2009年,我国的版权进出口比为3.4∶1,演艺产品的进出口收入比约为10∶1。
文化领域的贸易逆差和经济领域的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们的邻国,文化立国战略对日韩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这一比例在欧洲高达80%。
而在全球电子游戏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掌握。
1997年,韩国确定文化产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投入大量文化经费。
2009年,韩国的网络游戏出口额是中国的10倍,电影的出口额是中国的7倍,新闻出版、电子音像、艺术品产业的对外输出也走在中国前面。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就同时提出来了。
要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
要让文化走出去,首先我们自己应该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要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要有中华民族自己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文化传统的国家,怎样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我们民族的信仰,变成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时代命题。
如果没有这一步,所谓的“文化走出去”恐怕走出去的仅仅是形还不是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当今世界格局是以文化为软实力的全方位竞争。
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要事,饮食能够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明程度。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的饮食文化也有重大贡献。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一个是中药,一个就是中国菜。
”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中华饮食文化一直在无形中发挥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汉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尚书·周书》中《洪范八政》则把“食”放在了第一位,“食”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可窥一斑。
在中国,饮食之事与治家、治国理政等社稷大事同出一理。
学者张光直认为,“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
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行为来理解一个民族精神气质。
中餐背后的饮食文化涉及中国人的性情、习俗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菜肴背后的典故包含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食过程中的礼仪习俗蕴含着礼仪文化,医食同源的饮食理念蕴含着东方独特的养生文化。
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
中国祭祀的宴飨,百姓的乡饮酒礼,亲朋聚会的宴请,民间的喜庆节日,饮食参与其中,渗透着中国的“和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史上都曾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就开展了饮食文化的交流。
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和西域之间的往来,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也影响到日本、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到:“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凡是吃过中餐的外国人士,都会情不自禁地被“色、香、味、器”巧妙融合的中式菜肴所吸引,从而激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崇敬。
文化自信文章 文化自信铸就伟大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文章文化自信铸就伟大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铸就伟大民族的灵魂,推动社会发展繁荣,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实现文化自信的途径以及文化自信对民族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实现强盛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自信是凝聚力量的重要纽带。
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源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只有通过文化自信,才能加强人民的凝聚力,形成团队合作的力量,实现国家社会稳定和发展。
其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象征。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成就有足够的自信,就难以自尊和自强。
文化自信能够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文化自信可以激发人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只有有自信的民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实现文化自信的途径要实现文化自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学习和了解。
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参观博物馆,参加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我们应该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形态,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竞争力。
此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各国人民对我们国家文化的了解,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文化自信对民族发展的影响文化自信对民族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2传统文化满分作文1000字八篇
2022传统文化满分作文1000字八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满分作文10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传统文化满分作文1000字篇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
保护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我们追根溯源过去的辉煌历史,更能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烈的自信心,激发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从而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承载。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奋斗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史诗,每一次进步中都闪耀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两汉时期儒家文化高度发展,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发展为世界的文化中心,从两宋时期文化广泛传播到明代的万国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印鉴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给予了华夏儿女深厚的精神寄托,见证了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和生长,散发着耀眼光芒。
提起古城西安,就少不了先秦文化、大唐文化,脑海里立马就涌现出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关键词”,“长安文化”也融入了西安的城市发展,融入了西安人民的生活,成为了城市的一张名片;提起“锦官城”成都,三国文化、茶馆文化都会让每一位成都人找到由衷的归属和认同,一说起这些文化,每一位成都人都能发自内心地“摆”上“龙门阵”。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而文化就是根植于一个城市的“灵魂”,见证着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积淀着人们的智慧,寄托着人们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最为靓丽的名片。
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科技大观,何海涛约2930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乂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
人民群众享受到多少优秀的文化产品,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度如何,是检验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指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是党中央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
十七届五中全会就文化建设战略问题,首先提出文化的本质与功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然后谈及任务、U 标与效果要求:“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文化方面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让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两大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成就是社会文化供应与消费能力的剧增,单一弱小国有体制下的文化队伍转变为多元而浩大的文化生产力洪流。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确定了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颁布,为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灵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绮丽瑰宝数不胜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成为我们无可推卸、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信仰与灵魂。
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不仅仅是道德的教育,人文素养与完善人格的培养,也是其一个重中之重的使命。
任何时代,人格的教育与塑造都不可或缺。
一百多年前,我们摈弃旧习,吸纳西方文化,也是期望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善我们的这个民族的人格。
回到“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这些儒家思想的核心,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立足的根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
丢掉了的优良传统,应该重新找回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1◆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乏,精神上也不能空虚,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除了传统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外交力量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与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以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维护统一、崇尚适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见利思义、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儒家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儒学是中华民族的产物,但它的许多信条,有着普遍的意义,它的一些名言警句,成为至理名言,凡是人群社会都是适用的,永远不会“过时”。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虽然这些精神也无不打着封建时代的印记,但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因此,我们今天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应离开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应当吸收、借鉴和弘扬其中的合理成分,仍需对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全国一片繁荣昌盛景象,但另一方面,社会出现许多弊端和歪风邪气,贪污腐化、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道德败坏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一旦严重起来就会威胁国家的生存,许多国家的政权垮台,就是如此。
然而,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从根本上说,人民素质是好的。
儒家思想教人从善、教人如何做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指引我们如何修身治国平天下。
社会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要富强,武器就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用好这笔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