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14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4教学目的与要求--------------------------------------------------------------------------------------------- 4第一章绪论------------------------------------------------------------------------------------------------ 4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4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5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5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5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5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5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5第二章社会------------------------------------------------------------------------------------------------ 5第一节社会的概念-------------------------------------------------------------------------------- 5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6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6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6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6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6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6第三章文化------------------------------------------------------------------------------------------------ 6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6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7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7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7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7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8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8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8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8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8第五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8第五章社会角色----------------------------------------------------------------------------------------- 9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9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9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9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9第六章社会互动----------------------------------------------------------------------------------------10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10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0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0第四节集合行为----------------------------------------------------------------------------------10第七章社会群体----------------------------------------------------------------------------------------11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1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1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11第八章家庭-----------------------------------------------------------------------------------------------12第一节家庭概述----------------------------------------------------------------------------------12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2第三节家庭的功能-------------------------------------------------------------------------------12第四节转型社会中的家庭----------------------------------------------------------------------12第五节家庭的未来-------------------------------------------------------------------------------13第九章社会组织----------------------------------------------------------------------------------------13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3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3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13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4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4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4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5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5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5第五节社会流动----------------------------------------------------------------------------------15第十一章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16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16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16第三节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16第十二章社区--------------------------------------------------------------------------------------------16第一节社区概述----------------------------------------------------------------------------------16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17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17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第一节社会变迁----------------------------------------------------------------------------------17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8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8第四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8第十四章社会问题-------------------------------------------------------------------------------------18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18第二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19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19第四节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19第十五章社会控制-------------------------------------------------------------------------------------19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9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9第三节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20第十六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20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20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0第三节社会保障概述----------------------------------------------------------------------------20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1第十七章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21第一节社会指标概述----------------------------------------------------------------------------21第二节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21第三节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21第四节社会预测----------------------------------------------------------------------------------22第十八章社会调查-------------------------------------------------------------------------------------22第一节社会现象的测量-------------------------------------------------------------------------22第二节社会调查概述----------------------------------------------------------------------------22第三节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22第四节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23第五节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23第六节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3第七节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 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 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 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十四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十四章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四章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是一种主要有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
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上出现的。

3.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城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

2.城市化的必然性
(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

工业
化导致了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
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
村人口的城市化。

(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心整理超全版2014年考研必备)_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心整理超全版2014年考研必备)_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一章绪论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一)社会学的孕育产生:“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正式提出。

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二)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1)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3)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

这些都以十分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改良,维护资本主义的理想;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着眼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批判。

两种不同的回答,形成了社会学中的两大传统。

(三)社会学的思想渊源:(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023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64总学分:4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学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三、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一、人口二、环境三、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二、社会运行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二、文化的类型三、文化的构成和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研究方法(6学时)一、方法论二、研究过程三、主要方法四、社会指标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学时)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二、人的社会化三、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4学时)一、含义二、互动过程三、主要理论视角四、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6学时)一、社会网络二、社会群体三、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4学时)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性社会学四、性别角色与社会控制第十章社会组织(2学时)一、概述二、目标三、结构四、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4学时)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三、城市社区四、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4学时)一、概念二、社会制度的类型和功能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学时)一、社会分层概述二、理论传统三、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4学时)一、社会变迁二、社会现代化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2学时)一、城市的起源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一、集体行为二、集体行为理论三、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十七章社会问题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二、社会控制体系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类型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三、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四、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一、社会建设的概念二、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学概论》,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14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14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3.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是从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入手寻 找越轨行为发生的原因,认为越轨行为是从一 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社会文化有 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流, 即社会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亚文化 是一种与主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但与主文化并存于社会。


虽然社会要求儿童学习社会规范,但事实上家长 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地将越轨行为传授给了 儿童,如父母在和邻里的利益争执中使用了不正当手 段等。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时地处在越轨情境中, 有机会学习越轨行为。另外,一些社会化机构也传递 越轨行为,如在学校里难免会有一些学生把坏习惯传 染给其他学生,这些坏习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 越轨行为。 在监狱中,老囚犯常常向年轻的同监犯人传授更多 更有效的犯罪方法。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越轨也是 青少年次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说,越轨者并非 自己有意违背社会规范,他们也是遵从一种行为规范, 即越轨亚文化。


1938年罗伯特默顿提出,理论建立在迪尔凯 姆(涂尔干)的古典的失范(anomie)理论 的基础之上的。
失范:是指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规范与 价值相对脆弱、阙如(缺乏表述)的一种社 会状况。


默顿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 张或者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

默顿认为越轨行为是制度化手段和文化目标之间发 生冲突的结果。制度化手段是指被社会认可为合法的 获得文化目标的方式。文化目标是指社会依据它的规 范体系认定某些社会事物是值得存在、有价值的东西。 社会文化为社会成员提供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正 常途经,但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却没有为每一个人提 供去实现目标的合法途经,社会结构限制了他们获得 成功的机会。这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这种挫折 和紧张可能会促使人采用越轨方式来实现合法的目标。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完整版>精研学习䋞>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社会学权威教材之一。

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框架图表体系,通俗易懂易记本书每章的知识梳理框图,在全方位把握重要考点的同时,提纲挈领地以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形式,呈现重要的考点、难点,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更容易记忆。

2.整理名校笔记,归纳考点难点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考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对部分关键词进行了标记,并将全书考点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一星(一般了解)至五星(熟练掌握),以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3.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社会学相关辅导资料,对每章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给出了提示。

4.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习题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社会学考研真题,并补充了典型习题。

所选习题涵盖的知识点全面,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要深深牢记:考研不同一般考试,概念题(名词解释)要当作简答题来回答,简答题要当作论述题来解答,而论述题的答案要像是论文,多答不扣分。

有的论述题的答案简直就是一份优秀的论文(其实很多考研真题就是选自一篇专题论文,完全需要当作论文来回答)!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1-1)表1-1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1-2)表1-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1-3)表1-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5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1-4)表1-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6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5)表1-5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7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1-6)表1-6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十五、十六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十五、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14.1 复习笔记一、越轨行为1.越轨的定义及类型(1)社会越轨的含义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①违法行为。

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②违警行为。

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③违规行为。

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2.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1)生物学解释①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②主要有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2)心理学解释①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②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的越轨行为。

(3)社会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默顿的社会失范论默顿认为,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默顿根据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个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五种适应模式(见表14-1)。

表14-1 五种适应模式+表示承认文化目标,或采用制度化手段。

-表示不承认文化目标,或不采用社会认为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a.附和: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b.创新:是指人们认为社会的文化目标是正当的,是应当努力去获得的,但他们又不情愿或不能够用被社会所认可的制度化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只得用那些为社会所不允许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度的三个维度
〔1〕控制力度。 〔2〕控制刚度。 〔3〕控制网络致密度。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1〕历史的角度。 〔2〕社会稳定的角度。 〔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三〕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欠度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 秩序的维系。过度控制不利于社会成员发挥 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社会的运行与开展。 适度社会控制才能既发挥社会控制维系社会 秩序的根本功能,又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成员由于各自的社会地位不同、自 身的素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需要和社会 利益,他们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及因此引发的 行动彼此不可能完全一样,而是呈现出多样 性。
第三节 社会控制体系
社会控制体系是一个系统,是通过社会 的组织、制度、文化等控制手段,及社会控 制的决策、实施、监控和反响等过程的运转 来实现的。
思考问题
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 4.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5.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社会控制体系
第一节 越轨行为
一、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social ance〕,亦称越
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 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标准的行为。
社会控制分为三类:
〔1〕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 〔2〕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 〔3〕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及类型
〔一〕社会控制的特征 〔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

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答: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四章 城市化——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四章 城市化——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第十四章城市化1.什么是城市化?它发端于何时?为什么具有必然性?答:(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发端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此之前,世界的城市发展处于十分缓慢、曲折的过程之中。

(3)城市化的必然性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

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

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

从物质方面看,促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从精神方面看,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

2.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答:“城市化道路”,在中国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

我国政府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镇)。

(1)围绕以何种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形成了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和并举论等几个著名观点:①小城镇重点论。

不少学者指出,我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代表人物费孝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填空题1.社会变迁的方式可分为渐进社会变迁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案】激进(革命)社会变迁2.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17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其影响随之向世界各地蔓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方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组织二、概念题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3.社会制度(社会设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中财2007年研)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1)环境与社会变迁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一、填空题1.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答案】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2.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是和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文化目标二、概念题1.社会控制(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刚度(吉林大学2005年研)答:“度”用来表明事物大小、强弱、高低等特征的程度或限度。

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3.社会控制的度(吉林大学2003年研)答:“度”用来表明事物大小、强弱、高低等特征的程度或限度。

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包括:①控制力度。

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反之,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宽广。

②控制刚度。

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③控制网络致密度。

社会活动空间是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的空间,这就是社会控制网络。

社会控制网络致密度用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

4.越轨行为(中财2012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4.1复习笔记一、社会变迁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1.社会变迁的类型(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规模划分)①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变迁合力中演化出来的。

②局部变迁是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它并不是整体变迁的简单外延,它的变迁不一定和整体变迁的方向、速度一致。

有时既可能成为整体变迁的障碍,又可能超前于社会整体的变迁。

(2)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向划分)进步的社会变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精神生活的提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逐步得到全面发展和逐步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一种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有关社会变迁方向的划分是在一定的抽象意义上做出的。

在现实社会变迁过程中,进步和倒退两个方向上的社会变迁往往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

(3)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①渐进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

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

②激进的社会变迁是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4)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根据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划分)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社会变迁,取决于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掌握的工具。

当人类对社会变迁过程和方向缺乏参与控制时,社会变迁往往在进步的同时伴随大量的倒退。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8.1复习笔记一、社会控制概述1.什么是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他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

包括三类:①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②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③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

(2)广义和狭义的社会控制①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②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1)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①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从社会控制的本质看)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控制还表现为阶级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始终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②社会控制具有统一性与强制性(从社会控制的方式看)a.社会控制的统一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是互为补充、协调一致的;第二,是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只是对其中的某一部分实施控制;第三,是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的准则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无偏无倚的,不允许有超然于社会控制准则之外的社会特权阶层。

b.社会控制的强制性既是阶级性的需要,又是统一性的保证,表现在:第一,在阶级社会,社会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阶级压迫的集中体现,因而它具有强制性,即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第二,强制性是统一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的保证。

③社会控制具有多重性与闭环性(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看)a.社会控制的多重性是指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之上,使他们同时受到多种控制手段的作用;b.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是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杭生考研重点整理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与各系统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围之。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与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与其相互联系,以与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

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答: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物学解释 (二)心理学解释 (三)社会学解释
精选ppt
5
(一)生物学的解释
早期对越轨行为的解释,着重在自 然原因或
基因因子(比如“月光对自杀的影响”、“不 良的血液”或追溯到原始的祖先)。
19世纪时,许多研究开始努力要辩识出导致越
轨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的生物因素;比如意
大利军医、犯罪学家龙布罗梭在19世纪70年代
精选ppt
12
他提出了社会成员的五种适应模式:(1)遵从,指既认 同社会文化规定的目标,又遵循社会认可的制度化手 段;(2)创新,指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循制度化手段, 而用自己新创的方式去获得文化目标;(3)形式主义, 指行为的目的不在于获得文化目标,而只是盲目遵循 制度化手段;(4)退隐主义,指对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 段都采取否定的态度;(5)反抗,指期望创立新的文化 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来取代现存的目标和手段。用图表 表示:
精选ppt
8
还有,1939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提出 著名的挫折-侵犯理论,认为如果个人在实现某种目 标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即挫折, 正是这种挫折感容易导致侵犯行为。
关于犯罪行为的心理学理论,至多只能解释犯罪 行为的某些方面。尽管有些犯罪者可能具有与其他人 明显不同的人格特征,但大部分犯罪者未必都如此。 犯罪行为各种各样,认为所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都具 有某些共同的、特定的心理特征似乎是不合情理的。
精选ppt
9
(三)、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的视角强调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即从社会环
境、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入手,探讨越轨行为产生的 社会原因。主要的学派有:
1.结构功能理论(默顿的失范论) 结构功能理论 是把越轨行为视为社会结构控制的失范,持该论点的 人认为,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由于文化价值和社 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 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就可能失效,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 有道德意义的关系,这就是失范状态。失范说明社会 控制机制在两个维度上出现问题:集体意识丧失了社 会规定性隐而不显;个体意识丧失了自我规定性而使 欲望本身凸现出来。
今天,针对犯罪和自然环境、生物基础之间关联的研 究,只是广泛的社会生物学争论议题中的观点之一。 大体来说,社会学家拒绝强调犯罪和越轨行为的基因 基础。
精选ppt
7
(二)、心理学的解释
与生物学解释类似,犯罪心理学理论也在个人身上而不在社会
中寻找对越轨的解释。但不同的是,生物学方法主要研究使个体 易于产生犯罪倾向的身体倾向,而心理学方法则集中研究人格类 型。
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群体; 另一是认为社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构成的,这些集团
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冲突。 该理论认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集团会通过法律的形
式肯定本集团的价值规范,把它作为社会的一般行为 标准。也就是说,社会规则和法律是在社会权势参与 制定的,并未反映无权无势群体看待事物的特殊方式。 资本主义社会中最严重的犯罪是财产犯罪,这是穷人 对富人的犯罪,而富人犯罪,如纳税欺骗等,尽管所 造成的危害更大,但法律只是将其当作相对次要的问 题看待和处理。 4个情形?
提出的 “天生犯罪人论”。 他通过测量一些犯
罪人的头骨,并与正常人的头骨进行比较,发
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面部特征有
“返祖”现象。于是,他得出结论说犯罪人是
生理退化的人,具有生物学上低劣的、野性的
遗传特征,很难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天生就要
犯罪。
精选ppt
6
此后,又有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体态理 论”和“染色体理论”。然而,这些研究在20世纪已 不被采用和信任。主要原因是由生化学家进行的现代 研究,已经排除基因因素引发特定人格特点的可能性。
精选ppt
13
个人对文化上的合法化目标的五种适应模式
不同的适应模式
遵从
创新 形式主义 退隐主义
反抗
文化上的合法化目标 达到目标的手段

接受
接受
接受 拒绝 拒绝
拒绝 接受 拒绝
拒绝且有自己的手段 拒绝且有自己的手段
精选ppt
14
2.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否认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相同的目标和价值,
其基本假设: 一是把社会看做多元化的复合体,是一个具有不同价
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社会控制体系
精选ppt
1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社会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控制则是对它的校正。社会越轨有不同 的类型,有各自产生的原因。我们应根据不 同类型的社会越轨实行不同的社会控制。
精选ppt
2
一、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精选ppt
10
1938年罗伯特默顿提出,理论建立在迪尔凯 姆(涂尔干)的古典的失范(anomie)理论 的基础之上的。
失范:是指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规范与 价值相对脆弱、阙如(缺乏表述)的一种社 会状况。
默顿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 张或者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
精选ppt
11
默顿认为越轨行为是制度化手段和文化目标之间发 生冲突的结果。制度化手段是指被社会认可为合法的 获得文化目标的方式。文化目标是指社会依据它的规 范体系认定某些社会事物是值得存在、有价值的东西。 社会文化为社会成员提供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正 常途经,但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却没有为每一个人提 供去实现目标的合法途经,社会结构限制了他们获得 成功的机会。这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这种挫折 和紧张可能会促使人采用越轨方式来实现合法的目标。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盲目升华, 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个人发生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 分发展,也会产生社会越轨,因为严重的、无时不在的犯罪感会 使一个本来正常的人做出不正常的行为来。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亦称越
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 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精选ppt
3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1)违法行为。 (2)违警行为。 (3)违规行为。
精选ppt
4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