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哲学思考_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_张卫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家庭伦理】
爱情的哲学思考
——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
张卫东 杨学传
〔摘要〕 古希腊先哲至近代西方哲学家对爱情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人与爱情、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形式与艺术、爱情与婚姻、爱情中的嫉妒等六个方面。这些思考为正确认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一些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和深刻的。对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进行反思,对于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爱情 婚姻 社会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3)02-0071-05
爱情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历史的产物。爱情的产生以一定的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为基础。刚从动物界脱胎出来的原始人,受自然的束缚,其两性间是“群”的天然纽带,而不是“个人”的关系。在这种原始的群婚状态下,两性之间更多的是出自本能的动物式的依恋,只有当人类从原始的群婚状态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现代的个人性爱”才得以萌生。爱情一经产生,其本身又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地受到哲学的关注。在西方,从其文明的源头古希腊起,哲学家们就开始了对爱情的思考。柏拉图的《对话录》上集古希腊先哲思考之大成,下开后代哲学家进一步思考之先河,可谓西方哲学家思考爱情的开篇。柏拉图之后,西方历代哲学家几乎无不对爱情进行思考。这一漫长的思考上下几千年,涉及的问题既多又广,本文将古希腊至德国古典哲学期间西方哲学家对爱情的思考概括为人与爱情、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形式与艺术、爱情与婚姻、爱情中的嫉妒六个方面,并对其进行简要述评。
一
人与爱情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爱情的起源问题。爱情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这是爱情哲学思考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西方哲学家大多是从对“人”的基本认识出发去解释这一问题的。他们把爱情说成是人的本性,或者认为爱情出自人的本性。这样就把爱情的起源归结为人性之必然,使人与爱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人”出发解释爱情的西方哲学家,由于对“人”理解的不同,对爱情本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柏拉图抓住了人性中理性的方面,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认为爱情是一种精神的“迷狂”,是人的灵魂对于“美”的本体眷恋的表现。在爱情中人的灵魂通过爱的对象这一现实的“美”而回忆起美的“理念”,并进而对美的“理念”产生了爱。所以,爱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活动。柏拉图之后的斯多噶派基本上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把爱情定义为:“由于可见美的表现而趋向友谊的努力。”主张爱情的目的在于友谊,否认肉体需要在爱情中的作用。
与柏拉图相对立的一派则抓住了人性中感性的方面,从人的生理需要出发,认为爱情是根源于人的肉体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欲念。它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肉欲的满足,所以,爱情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本能。这种主张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以反面观点出现,虽然,没有代表人物与著作传世,但从柏拉图著作中可见在当时是有很大影响的。古希腊另一位著
71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DOI:10.13904/ k i.1007-1539.2003.02.020
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男女生理需要解说爱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这一派理论的继承。当然,亚里士多德在用生理原因说明爱情的同时,还强调了灵魂对爱情的影响,这又倒向了他的老师柏拉图。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是动摇的话,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则完全继承了古希腊先哲爱情产生于自然欲望的主张,并将其推向极致。他视爱情为情欲的蛊惑,把爱情直接等同于肉欲,完全否认了爱情中理性因素的存在。这种以肉欲为爱情的思想反映和助长了古罗马现实社会中两性关系的混乱与放纵。然而两极相通,极端地放纵肉欲必然地引出它的对立面——禁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在批判卢克莱修的同时,把柏拉图的思想向极端化发展。他们不仅否认人的感性欲望,而且以信仰来代替人的理性,完满的“上帝”代替柏拉图的“理念”,把人与上帝直接结合,取消了现实美这一中间环节,使人间的爱情失去了意义。在神学家看来,上帝是人类信、望、爱的惟一对象,爱情只能是人对上帝的无条件的爱。
中世纪后期,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基督教禁欲主义受到冲击,人的问题重新提起,爱情的哲学思考日渐活跃,近代西方哲学家对爱情的思考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摆脱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桎梏。以法国启蒙学者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直接诉诸于人的感性,从人的自然欲望是合理的这一前提出发,为爱情争地位。这样就使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又回到了爱情自然欲望说的老路上去了。他们认为爱情原本是人的欲望,是人的生理本能。但是,他们都不绝对排斥理性在爱情中的作用,并且认为爱情中感官的欲望应该受到理性的节制。这是他们高出古希腊、罗马先哲之处。与他们不同,另有一些哲学家则从理论分析入手为爱情“正名”,他们重新审视爱情的理论界说,提出爱情就是对我之外的现实存在的具体的人的感情。这样就把爱情从天国又拉回到人间,使爱情从中世纪对上帝的爱成为了对现实的人的爱。
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还有一条线索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爱情整合说”。这一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阿里斯托芬。从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我们了解到,这位古希腊著名的喜剧诗人对于爱情的起源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本是浑然一体的,因为触怒了神,被分解为两半,爱情就是被分解了的人要求与另一半的整合。所以,爱情就是求合。对于这一观点,许多哲学家只把它当做神话来看待,对其中的深刻思想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黑格尔独具慧眼,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在更高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爱情的最高原则就是爱的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纳入到同一里去。爱情就是一种整合,这种整合不仅表现为肉体的结合,而是“把我这一个个体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或她追求和占有的对象”。这样就使爱情整合说从阿里斯托芬肉体的整合发展为人与人全面的整合,抓住了爱情的整合这一特性。
从“人”出发,西方哲学家在对爱情本质进行思考的同时,对爱情的价值也进行了颇多的思考。在这里对于爱情本质理解大相径庭的哲学家们,对于爱情价值的认识却表现了更多的一致性,尽管一致性的基础和立足点不尽相同。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了爱情存在的意义,认为爱情对于人是有益的。以精神需求为爱情基础的哲学家们称爱情为精神的“滋补品”,认为爱情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加崇高,品格更为优秀。以生理需求为爱情基础的哲学家则视爱情为合理地满足人的自然欲求的渠道,认为正是爱情才使人的天性得以实现,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当然,对爱情存在的意义并不完全是一片肯定,前有苏格拉底和诡辩论者对爱情的斥难,后有培根对爱情的否定,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们对爱情更是口诛笔伐。在西方哲学史上确实曾有过一场否定爱情的大合唱。其中神学家们以对上帝的爱为惟一的爱情,根本否认人世间应存在爱情,视爱情为罪孽。这是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必然表现,另当别论。在其他否定爱情的哲人中,诡辩论者论述虽多,但多为辩难之词,理论上建树不大。最值得注意的是培根对爱情的否定。他把舞台上的爱情与现实中的爱情进行比较区分,告诫人们现实不是舞台,“爱情常常招致不幸”。这一反调在对爱情的一片赞扬声中似有警世的作用。他还指出:“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这对“爱情至上者”无疑又是当头棒喝。应该指出的是,与片面地反对爱情的苏格拉底不同,培根只是否定“过度的爱情”,而在这一否定的同时,他实际上也就肯定了适度的爱情。这一思想后来在黑格尔那里被表述为:“爱情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生活旨趣,也要求得到实
72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