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提问:在讲解知识点和案例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可以提问:“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斜面倾角对物体运动速度有何影响?”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对斜面倾角与物体运动速度关系的理解。
8.课堂小结与拓展:在课堂小结环节,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同时,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看到过物体在斜面上滚动或者滑动的现象?”(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奥秘。
2.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他们能够运用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3.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制作斜面模型和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能够理解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规律。但对于斜面这一新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认知上的困难。此外,学生对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感知能力有待提高。
2.能力方面: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科版(2024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一份关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实验的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报告要求条理清晰,数据准确,体现出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分析。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原理和应用。
-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
-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操作,尝试设计自己的斜面运动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以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了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学会了在团队中分享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
- 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 通过课堂展示和点评,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得到了提升,能够自信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研究果。
举例:针对摩擦力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材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对于实验数据与规律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形式展示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并学会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至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设置对照组、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如何从实验结果中提炼科学知识。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确保理解透彻。
2. 教学难点
- 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摩擦力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材质的斜面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优秀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课题学习目标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单元一单元学科科学概念目标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年级三年级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重点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难点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新课聚焦展示斜坡的图片,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滚动,滑动、静斜坡是我们常见物体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止,前进等。
的物体,点明我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斜坡有山坡、滑梯、楼梯等,们的研究是与生观察下面的几幅图,想一想物体怎样运动?观察图片。
说一活实际紧密联系(1)也许物体会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那样下物体的运动。
的;直指本课的滚动;准备实验材料,研究核心,即物(2)也许物体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下去;并按照制作方法体在斜坡上的运( 3)也许物体会像轮椅在斜坡上不动。
完成斜面的制动情况。
其他场景:开足马力上坡的小汽车、传送带上的作。
课件展示图片容快递包裹、游乐场里的“滑沙”、利用斜面往车易激活学生真实上搬运货物等等。
生活经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课题2.科学探索探索一、制作斜面用下面的材料模仿斜坡,做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
制作材料 : 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几块大小一样准备实验材料,的小木块。
并按照制作方法制作方法:(1) 将几块小木块竖着搭起来,形成一完成斜面的制个类似桥墩的立柱。
作。
(2) 在立柱上轻轻搭上木板,形成斜坡,斜面就搭建好了。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难点: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斜面、小车、木块、计时器等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斜面吗?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并用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斜面的倾斜程度对物体运动时间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强调影响物体运动时间的因素。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比如滑雪、滑梯等。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请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斜面角度对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
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来探究问题。
但学生在理解力和抽象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2.难点: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斜面角度对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斜面、小车、木块、尺子、毛巾、粗布等实验器材。
2.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在斜面上运动?斜面的角度和物体运动有什么关系?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以及重力、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属于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力和运动”的范畴。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掌握摩擦力、重力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掌握摩擦力、重力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摩擦力、重力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针对重难点,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的实验和充分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问题。
2.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斜面、小车、摩擦力计等实验器材。
3.教学设计文档和教学评价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斜面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斜面上的物体运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斜面上的物体为什么会运动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3.结论:当倾斜平台的倾斜度增大时,一些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会发生变化。有的物体可能会从静止开始滑动,有的则会从滑动转变为滚动,还有的物体会加速。
A.乒乓球和橡皮
B.小木块和铅笔盒
C.魔方和鸡蛋
2.图甲展示的玻璃瓶呈滑动状态,图乙展示的物体呈滚动状态。这表明(选择A、B或C)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A.斜面的光滑程度
B.斜面的高度
C.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式
3.结论:物体的行为与其形状和放置的位置有关。
【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搭建倾斜平台,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对不同物体的运动进行预测和实验验证,通过小组协作和班级互动,帮助学生发现不同形态物体在倾斜面上的行为差异。
拓展与小结
1.提问:(教学提示:展示小木块。)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使用四块小木块搭建了一个倾斜的平台。如果我们将小木块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倾斜平台的高度增加,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预期:倾斜角度会增加。)那么,在倾斜平台上物体的运动方式会改变吗?(预期:会的。)具体会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品:木质板块、板材、各种不同形状的物品(比如多面体、橡皮筋、球状物、木制立方体、六边形及圆形铅笔、小圆筒玻璃瓶)、实验记录表单。
教师需准备教具:学生实验套装、教学演示PPT。
聚焦
1.提问:环顾四周,你注意到了哪些倾斜的平面?请回忆一下,这些倾斜的平面通常出现在哪些地方?(提示:楼梯边、小山上、滑梯等)
【设计意图】通过逐渐调整倾斜平台的角度并观察物体运动,这个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能鼓励他们在课外进一步探索物体在斜坡上的运动,甚至探究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当学生观察到物体在斜坡上运动速度的变化时,这自然地引出了后续课程中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深入研究。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教材通过简单的斜面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不同斜面角度、不同摩擦力条件下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
但是,对于斜面和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了解斜面角度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团队协作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斜面角度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斜面角度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斜面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讲授法:讲解斜面角度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原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斜面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块、计时器等。
2.教学PPT:展示实验步骤、原理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3.实验报告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展示PPT,介绍斜面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斜面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斜面角度、不同摩擦力条件下的运动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 教学设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8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
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1~6课);设计制作(第7课);综合应用(第8课)。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4课。
聚焦板块,通过配图激活学生真实生活经验:有的物体在斜面上会滑动,有的会滚动,也有静止现象。
探索板块,先搭建一个斜面,再观察小立方体、小球、小六棱柱及其他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研讨板块,是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讨论“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拓展板块,通过增加坡度的高度,发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相应改变。
【学生分析】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相关经验,如滑滑梯上人体的滑动,山坡上石块的滚动,斜坡上车轮的滚动等。
但在斜面上有些物体是静止的,这种情况学生会留意得比较少,所以小立方体在斜面上是静止的这一现象会出乎学生的意料。
对“增高斜面,物体在斜面的运动会变快”这一现象,大部分学生是有认知的,但却没有进行过有目的的系统观察。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 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 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难点:发现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与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支架(八个小木块)、木板、多种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橡皮、小球、立方体、小六棱柱、装有水的圆柱形小药瓶、铅笔)、活动记录表。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体在斜面上的三种运动形式:滑动、滚动、静止。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了解影响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形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物体在斜面上的三种运动形式。
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教学难点理解影响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形式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图片或视频,如小球在斜坡上滚动、箱子在斜坡上滑动等。
提问学生:这些物体在斜面上是怎样运动的呢?引出课题。
2.认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教师讲解物体在斜面上的三种运动形式:滑动、滚动、静止。
展示一些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运动形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呢?3.实验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实验一: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正方体木块、球形塑料球、圆柱形铅笔等。
将这些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描述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
实验二:改变斜面坡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准备一个可调节坡度的斜面。
将同一物体放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斜面坡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讨论影响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形式的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形式的因素。
学生可能会提到物体的形状、斜面的坡度、物体的重量等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影响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形式的主要因素。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这一节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教材通过简单的斜面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斜面的倾斜程度对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从而引出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探究,又有理论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但是,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发现和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2.引导学生理解斜面的倾斜程度对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2.斜面的倾斜程度对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规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发现和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斜面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块等。
2.实验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3.教学PPT:用于展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图像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吗?它们是怎么样运动的呢?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经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图像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倾斜程度的斜面上的运动距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斜面、小车、木块等实验器材,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材简析】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
为了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状态必须得让物体运动起来,因此借助斜面使物体运动。
利用学生观察到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和运动快慢的改变,成功引出后续对运动快慢的观察,也为最后一节课“过山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设计基础。
本课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不同斜面,引发学生对斜面共同点的思考,再引导学生进入“我们周围有许多斜面,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继而带领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探究活动。
通过进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探究活动,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且与它的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展开探究,激发学生浓烈的探究欲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或许面临改变。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能够简单判断出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意识到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他们知晓了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到了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方式的乐趣。
同时他们也可以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将物体的运动简单地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感受过滑滑梯、滑草、滑沙的快乐,体会过盘山公路的便捷,看到过卡车卸货的方式,因此对物体在斜面的运动是有一定感受的。
本课就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模糊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物体形状的观察,知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它的形状存在一定的关系。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出物体的各种不同形状和摆放方式,并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预测。
教科版(2024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
3.斜面角度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距离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斜面角度适中时,物体运动距离最远。
题型三: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能量转换
题目:说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答案: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过程中,能量转换主要包括:
1.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同时速度增加,动能增加;
(1)学生层次:学生个体差异明显,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对科学课程兴趣一般,学习依赖性强,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
(2)知识方面: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基础薄弱,对于斜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理解不深。此外,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可能影响到对斜面角度的理解。
2.辅助材料:
a.准备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相关的图片、图表,如不同角度斜面的示意图、物体在不同斜面角度下的运动轨迹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斜面运动的特点;
b.搜集并整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视频资源,如不同角度斜面实验操作视频、物体运动动画演示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c.搜集有关斜面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滑雪、滑梯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将斜面板调整到不同的倾斜角度;
3.让小车从斜面板的顶端自由下滑,使用计时器记录小车滑到底部的时间;
4.重复步骤3,每次改变斜面板的倾斜角度;
5.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小车速度与斜面倾斜角度的关系。
题型五:生活中的斜面应用实例
(3)能力方面: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分析、推理、解释和评价等方面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五篇】
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五篇】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案教学内容:观看物体,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同学通过实际的观看、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所发现的外形是不一样的,并学会依据发现的外形正确地推断观看者的位置。
2、使同学在观看物体的过程中进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习数学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辨认简洁物体从不同角度观看到的外形,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物体所发现的外形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请认真观看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小结:由于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日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物体。
(板书:观看物体)二、嬉戏活动,加深体验。
1、嬉戏:画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周,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水壶,每人把自己发现的画下来。
同学自己活动,沟通所画图形,并换位观看、体验。
小结:由于观看位置的不同,发现的外形可能不一样。
2、嬉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伴侣,每人依据自己发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查找,过程同上。
3、嬉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挨次,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伴侣发一张,同学依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实践巩固,提升力量。
1、连一连:课本第90页。
同学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伴侣发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沟通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目标】1.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2.经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认识到改变实验条件导致的不同实验结果,体会到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的实验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1.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2.经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的能力。
【教学准备】长木板、小正方体、六棱柱、小球、铅笔等其他常见物品、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关于斜面的运动?2.学生讨论回答:滑滑梯、石头滚下坡、车子下坡……3.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斜坡,提问学生:将物体放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呢?4.学生汇报:物体会滚下来、物体会滑下来、物体会不动。
5.我们怎么能判断物体在斜面上是否会运动呢?物体又会以哪种方式运动呢?(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仿照课本P10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2.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完成观察记录。
(1)学生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过程,物体是否运动,物体是以什么方式运动的。
(2)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物体可能会在斜面上滑动,也有可能在斜面上滚动,甚至有可能停在斜面上。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根据学生做好的实验观察记录,提问学生。
2.认识到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在斜面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方式?(2)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球形或接近于球形的物体会以滚动的方式运动,非球形的物体在斜面上会以滑动的方式运动。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升高,再把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等物体分别放在斜面的上端,它们会怎样移动?【板书设计】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斜面情况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教学反思】课后反思,觉得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很重要,可以说是越充分、周到越好。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科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探究非常感兴趣。通过导入环节的实际生活例子,他们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和摩擦力的作用。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进行了实验操作。我发现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如何控制变量,准确收集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选自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第四章《力和运动》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探究物体在影响,了解不同材质的斜面摩擦力大小;
3.学习使用斜面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知识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情境题目,如滑雪场斜坡的设计、货物在斜面上的运输等,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斜面运动原理进行问题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或滚动的情况?”比如,玩具车在斜坡上行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斜面倾角不同,物体运动的距离和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物理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斜面倾角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答案。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斜面模型:准备几个不同倾角的斜面,用于实验。
2.物体:选择合适的物体,如小车、球等,用于实验。
3.测量工具:卷尺、计时器等,用于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距离。
4.记录表格:提前准备,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观察到这些图片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如物体在斜面上会滑动、速度会变快等。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将要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倾角的斜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认为斜面的倾角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猜测,如斜面倾角越大,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等。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斜面倾角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斜面和物体,测量不同斜面倾角下物体的运动距离和速度。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科版三下《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教材分析 3、教学方法 5、教学反思
2、教学目标 4、教学过程
教科版三下《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会 出现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意识到运动是相对的, 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我们将聚焦到滑 动、滚动和不动等运动状态。由于本单元内容不 涉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但本节课又必须让物 体运动起来,因此借助斜面来驱动物体运动是最 好的选择。
教科版三下《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四、教学过程
第二个环节:观察小立方体、六棱柱、小球在斜面的运 动情况。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在此环节学生的实验进行 的就很顺利了。在实验完成后,为了让学生对科学词汇滑 动、滚动了解的更加透彻,我运用手势模拟的方法,让学 生更生动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滑动、滚动的运动轨迹,也能 更好的区分滑动和滚动的不同。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简单 的闯关游戏,这样让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也检测了他们对 新知的掌握。
教科版三下《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三个环节: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 的运动情况。学生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做 起来会更加的顺畅。最后我通过学生汇报的表格和学 生一起发现、总结出更多的实验结论,让学生体会到 在一张简简单单的表格上就能得出这么多的结论,使 他们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也让他们养成细心观察的好 习惯。
教科版三下《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学习科学词汇。 像六棱柱这样,在斜面上运动时,与斜面 的接触面不变的移动,就叫滑动。 像小球这样,在斜面上运动时,与斜面的 接触面不断的发生变化的运动就叫滚动。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3)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上午8:00-8:45
答案:斜面实பைடு நூலகம்操作包括斜面的搭建、物体的放置、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小球、斜面和计时器等器材。将小球从斜面的一端释放,记录小球下滑的时间和距离,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如加速度与斜面倾斜角度的关系等。
3.物体的加速度与斜面倾斜角度的关系:请说明如何通过实验确定物体的加速度与斜面倾斜角度的关系。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知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学习状态。
5.科学探究:学生将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他们将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6.科学思维:学生将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思考,包括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他们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观点,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
7.科学态度:学生将能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将能够积极地参与科学学习,对科学问题保持开放和探索的态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
系的;直指本课的研究核心,即物体在斜坡上的运动情况。
二、探索新课
1. 探索一:制作斜面
(1)师:在开始研究前,我们先制造一个斜面。
(2)播放课件,展示实验材料:一块大木块和六块小木块。
让学生上来尝试制作斜面
(3)播放学生不同方式搭建斜面的视频,思考怎样搭建斜面才稳固?
(4)学生上来制作斜面:在立柱上轻轻搭上木板,形成斜坡,斜面就搭建好了。
思考问题:小木块支架的叠加方式,木板与小木块的接触位置等对斜面的稳定性有什么影响?
2. 探索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1)播放课件和视频,展示实验步骤:
①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六棱柱,小球,橡皮擦,铅笔等。
②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状态。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
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预设:有关系,但具体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一点困难。
小结: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设计意图:基于实验结果研讨物体的形状与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之间的关系。只要求学生能够在基于实验观察的基础上,以实例为支撑,表达自己的发现即可。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前对实验器材进行选择和调试,包括斜面的光滑程度,斜面的坡度,测试物品的材料、大小、轻重、表面光滑程度等,以保证在各探索活动环节获得最佳结果,达成教学目标。
一、聚焦
1.呈现三幅能明显看出斜坡特点并代表了三种运动情况的图片(如教科书第9页图片),提问:我们周围有很多斜坡,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请个别学生回答,并引导得出:斜坡是一端高一端低。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难点:发现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与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支架(八个小木块)、木板、多种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橡皮、小球、立方体、小六棱柱、装有水的圆柱形小药瓶、铅笔)、活动记录表。
2. 汇报交流。
预设:十二面体——滑动、滚动或者滚动后滑动;圆形铅笔——滚动;三角形铅笔——滑动或者滚动;圆柱形橡皮——滚动或者滑动;小药瓶——滚动或者滑动。
3. 小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放置方式不同,有些物体也会出现不同的运动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更多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探索发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及影响因素。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4课。聚焦板块,通过配图激活学生真实生活经验:有的物体在斜面上会滑动,有的会滚动,也有静止现象。探索板块,先搭建一个斜面,再观察小立方体、小球、小六棱柱及其他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研讨板块,是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讨论“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拓展板块,通过增加坡度的高度,发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相应改变。
三、拓展
1.提问:如果将斜面坡度逐渐变高(从四个小木块到六个小木块,甚至到八个小木块),再将刚才这些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它们会怎样运动?
2.学生分组先预测后实验。
3.交流和小结:当坡度增大后,部分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改变,比如,原本静止在斜面上的小方块,会变为滑动;原本运动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会变快。
2.提问:你们看到过物体在斜坡上运动吗?是怎样运动的?请个别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物体在斜坡上,可能静止不动,可能会滑动,也可能会滚动。
教师板画三种情况。
静止不动滑动滚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图片入手,目的在于滚动让他们联系生活,发现斜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能归纳斜坡的特点。对三种运动情况进行简单交流,为后续学习做好判断和交流的铺垫。
【学生分析】
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相关经验,如滑滑梯上人体的滑动,山坡上石块的滚动,斜坡上车轮的滚动等。但在斜面上有些物体是静止的,这种情况学生会留意得比较少,所以小立方体在斜面上是静止的这一现象会出乎学生的意料。对“增高斜面,物体在斜面的运动会变快”这一现象,大部分学生是有认知的,但却没有进行过有目的的系统观察。
活动二小球与小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
1.学生按照同Leabharlann 的实验方法,分组观察并记录圆形小球、小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汇报交流。
(1)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并交流汇报。
(2)其他小组补充发现。
(3)小结:①小球——滚动。②小六棱柱——与放置方式有关,会出现“滚动”“滑动”“滚一段后滑动”“滑一段后静止”等多种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探究小球与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其中小六棱柱由于放置方式不同,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教学过程中,不对放置方式做统一规定,是希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能有所发现。
活动三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
1.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组观察十二面体、铅笔、圆柱形橡皮、小药瓶等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记录。
3.做一做。
请一名学生上台尝试做一做,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强调操作要求:(1)立方体放在斜面的顶端,轻轻松手,不用外力推;(2)立方体尽量放在斜面顶端的中间位置。
4.记一记。
带领学生采用画“√”的方式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
预设:有可能会出现先滑动一下后静止的情况,要指导学生将两种情况都记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和讲解,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搭一个斜坡,如何规范地将立方体放在斜坡上,如何记录立方体的运动情况等进行指导,为学生后续自主操作和记录做好准备。在猜测环节,用图示表示三种不同情况,其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更具象的理解。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8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1~6课);设计制作(第7课);综合应用(第8课)。
二、探索
活动一小立方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1.搭一搭。
出示材料(木板、四个小木块),提问:我们怎样利用这些物体来搭一个斜面?请一名学生上台操作,然后教师提出建议:小木块横放叠加,与木板的接触点应在木板的前端,越靠前越好,保证斜面的稳定。
2.猜一猜。
出示一个小立方体,让学生预测:如果将这个立方体放到斜面上,它可能会怎么运动?教师将学生预测的情况在记录表相应的格子里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增大斜面坡度,学生发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发生变化,就自然而然地引向了下两节课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研究。同时也激发学生课外继续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