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形成的原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程朱理学形成的原因

程朱理学又被称为道学或新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儒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仅对宋元明清的历史,甚至对当今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程朱理学摒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指人的本质及其根源),因此被称做“性理之学”简称“理学”;同时认为这种理学是由孔子传给子思,子思再传给孟子的,而他们自己则是继承了孔孟的道统,于是又被称做“道学”。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与之前传统的儒学又有明显不同,所以现代中国和西方的学者往往将它称做“新儒学”。

我在讲授“程朱理学”的过程中,翻阅了多种版本新教材的相关章节,认为这些章节对“程朱理学形成原因”的阐述都比较简单、模糊。在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认为,学完之后,仅仅知道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泛泛之论,对于程朱理学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还是弄不清楚。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回答,我在查阅参考书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政治原因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朝秦暮楚的臣子不少,社会风气及士人的气节败坏殆尽,政治风气也随之腐化,纂弑杀戮时有发生,影响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安定。故宋朝统一后,为了改变社会及政治上的颓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新的政治形式,北宋朝廷要

重新确立有效的官方意识形态,实现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封建统治者确立了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倡导纲常气节。宋代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相抗衡,同时也吸收道教中关于宇宙的本体的概念,将其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分。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的在于救世济民,从学问修养上挽救社会,寻求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因此,他们仍以伦理为主,自觉地倡导春秋尊王大义,高调倡导孔孟纲常。于是,儒、道、佛三种思想糅合后,便产生了“理学”。二、经济原因

唐宋之际,中国古代经济领域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私欲享受等现象的盛行;二是随着封建租佃的发展,地主对佃农的直接控制相对地削弱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地主阶级无法阻止的。为确保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地主阶级除强化中央集权外,又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把自然观、认识论以及道德修养方法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精致哲学,全面地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等作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解释,来维护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汉儒的章句训诂之学,当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赤裸裸的天命论虽然仍是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但这远远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于是以“禁欲”“穷理尽性”为主要内容的程朱理学便应运而生。

三、民族原因

初唐、盛唐时期,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再加上大唐

国力强盛,因此,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各民族之间和平相处,相安无事。但是,安史之乱改变了这种状况,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少数民族人,其军队中多数人也属于少数民族。安史之乱后,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如沙陀、契丹等势力崛起,严重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秩序以及传统的大一统观念,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也空前的尖锐起来。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认为造成中原王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夷狄作乱,因此对少数民族的看法也由开放包容趋向排斥敌视,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来强化“夷夏之防”,即丑化或敌视夷狄文明,美化中原汉族王朝的优越地位,论证并非大一统王朝的宋代统治的合理性。于是,以“尊王攘夷”“内敛”为主要内容的程朱理学受到宋代统治者的青睐和推崇。

四、阶级基础

从唐代到宋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大的变化就是门阀士族解体、庶族地主阶层兴盛(成为“四民之首”)。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往往是经学世家,掌握了一定的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庶族地主阶层要在意识形态上有别于没落的门阀士族,体现并保住“四民之首”的特殊地位,就需要建立一种能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指导社会及人生的哲学。为此,庶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抛弃传统的汉唐章句之儒学,结合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儒学的理论创新,表达自身的诉求和意愿,这种新的儒学意识形态就是理学。

五、思想原因

从政治、经济、民族、阶级等方面的分析可知,当时需要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毫无疑问,儒家学说仍然是重建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来源。但传统儒家学说却面临着新的发展危机。首先是注重训诂考据的汉唐经学,致力文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偏重书本研究而忽视先贤遗志,这种烦杂的治学方法,舍本逐末,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求的欲求,与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日远,毫无实际意义;其次是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严重冲击着儒学的独尊地位。

怎样改造儒家学说呢?现成的办法就是继承韩愈等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适应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融合的趋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佛、道两家的思想武器,从佛、道两家学到儒家历来不擅长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的本领,甚至直接用佛、道两家的概念和命题,创立了以儒家为中心,糅合儒、佛、道三教为一体的新儒学。要改造,就不能笃守旧法,墨守陈规,搞什么章句训诂之学;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藩篱,乃至于攻破本经、删削经文以就已意阐发义理了。因此,在此过程中,儒家的治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为了适应抽象玄奥的哲学思辨,儒学家刻意抬高了部分儒家文献的地位,如《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部分章节,但是《大学》《中庸》讨论的问题较为深奥抽象,属于形而上学的东西,有发挥的余地,所以单独提出和《论语》《孟子》一起被尊为“四书”。另外,抽象玄奥的《周易》、政治性突出的《春秋》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强化。

六、其他有利条件

第一,印刷术的更新和应用。唐代以前的书籍多是手抄本,故流传不久,到唐代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至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流传更快,理学传播得更广,从而促进了理学的发展。第二,私学及书院制度的盛行。私人讲学之风盛于宋代,私人讲学多重视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

第三,宋代重视文治,思想环境相对宽松。宋代统治者虽然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但同时尊重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的自由议论。宋太祖曾立下誓规:“不杀士大夫”,而且“不欲以言罪人”,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宋代诸子凭借自身的睿智和敏感,对儒家经典提出多方面的质疑,从而使宋初的疑传疑经思潮达到高潮,使儒学从章句之学发展成为义理之学。

(责任编辑刘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