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环境脆弱性表现、原因以及防治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环境脆弱性表现、原因以及防治对策

作者:吴庆东李光建

来源:《硅谷》2008年第19期

[摘要]受自身的种种因素影响,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的环境脆弱性很强。为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制定环境保护规划、遏制人口增长、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大环境整治技术的研发力度和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与管理系统等手段来予以防治。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表现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P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10019-01

一、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脆弱性的表现

(一)贵州喀斯特山区的人口数量少。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中的可耕地比重很小,仅占贵州可耕地面积的10.75%,而且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人均耕地只有

0.052hm2,低于联合国的人均耕地警戒线。第二,可耕地质量差,产量低。贵州喀斯特山区上等田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1.2%。第三,贵州喀斯特山区非耕地利用难度大。

(二)贵州喀斯特山区适生树种少,群落结构简单。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肥力低,限制因子多,因此适生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食物链极易受干扰,生态系统稳定度差;同时这些植被生长速度缓慢,生物繁殖力明显低于全国其他湿润亚热带地区。

(三)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敏感度高,易遭破坏但恢复及难。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途径十分脆弱,对外来影响的适应能力很差,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十分强。例如,贵州喀斯特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就会暂时中断,生态环境将迅速逆转,恢复治理相当困难。

(四)贵州喀斯特山区承灾能力弱,旱涝灾害频繁。贵州喀斯特山区岩体裂隙和地下水系管网发达,地表降水容易迅速转入地下深处,使地表环境干旱缺水;而转入地下水系管网的水,由于各地段地下管网的通畅性差异很大,所以一旦遇到大雨就很容易在低洼处堵塞造成局部涝灾。从近几十年来的情况看,贵州喀斯特发育典型山区的早涝灾害出现的频率明显比气候条件类似的非喀斯特山区高。

二、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脆弱性的原因

(一)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碳酸盐岩系抗风蚀能力很强,成土过程十分缓慢。灰岩风化剥蚀速率十分缓慢,每形成一厘米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甚至需要8500年,这比非喀斯特山区慢10-80倍,而且厚度分配十分不均匀,这是贵州喀斯特山山区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喀斯特生境先天不足和脆弱性强的背景和基本原因。

(二)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难以保持水土。贵州喀斯特地表崎岖不平,山地面积很大而且坡度很陡。贵州省地表平均坡度达17.78°,其中大于15°的占69.4%。这种地表结构使得水、土、肥的流失严重,只要稍微有人类活动的扰动,大片喀斯特山地就立刻变成荒山秃岭。

(三)贵州喀斯特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使得斜坡体的稳定性降低。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剖面中缺乏过渡层,这就使得岩土之间的亲和力大大降低,一旦遇到降雨就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和块体滑移。同时,由于贵州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化学淋溶作用强烈,从而造成喀斯特地区土体的上松与下紧,形成一个物理性状相反的界面,这也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四)贵州喀斯特山区钙生性限制了环境对植被生长的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区是一种钙生性环境,这就使得许多喜湿、喜酸或者喜肥的植物难以生长。能够生长的主要是喜钙的岩生性植物群落,例如,多种藤本有刺灌丛和早生性的草灌丛等。这种相对简单的群落结构使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速率缓慢而且容易中断,群落的自调控能力很弱。

(五)贵州喀斯特山区人口数量超载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贵州省目前的人口超载率达21%,人粮矛盾和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口超载就导致贵州陡坡垦荒严重,退耕还林还草困难,它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程度。

三、贵州喀斯特山区脆弱环境的生态防治对策

(一)尽快制定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要有针对性的对贵州省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现状、类型和成因,尽快制定出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尤其要把贵州喀斯特山区森林植被的恢复和营造、天然林工程、水土流失、主要工矿区的生态建设示范、石漠化防治作为重点,明确目标,分期分类分批实施。

(二)着力控制贵州省人口的过快增长。争取在3-5年内把贵州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目前1.4%降低到0.9%,以减缓人口超载对环境造成的直接压力。

(三)积极推进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部分耕地属于坡耕地,每年土壤侵蚀量的近90%来自坡耕地,因此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遏制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重建生态的关键和核心。要顺利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就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着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例如实施提高农田保灌率和实施“沃土工程”等),扩大良种推广面积,以利于提高基本农田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使农民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口粮不会下降太多。

2.国家要适当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区的补贴力度(包括粮食补贴和资金补贴),保证退耕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3.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区的开发和管理,根据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具体情况,在退耕地上发展适生于喀斯特环境的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经果林和药材林(如石解、香椿、花椒、金银花等),使退耕区农民的纯收入稳步提高,确保退耕地不被复垦。对没有列入退耕范围的坡耕地,要尽快实施坡改梯措施,一时还不能梯土化的,要实施间作套种和等高耕作,坚决禁止落后的顺坡耕种。

(四)加大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整治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引进适合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长的优势经果林,特别是当地中药材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栽培技术、喀斯特山区造林营林与管理技术、石漠化地区治理的先锋植被的选育技术、喀斯特山区优势农副产品的保鲜与加工技术等。同时针对不同喀斯特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生态脆弱性的类型、成因机理,在贵州省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主要喀斯特生态脆弱类型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推广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模式。

(五)建立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与管理系统。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山区的定位观测资料和各种开发活动的动态监测资料为基础,通过系统模拟和分析,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长远规划,建立具有贵州省喀斯特地域特色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管理系统:建立喀斯特山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建立喀斯特景观动态变化的预测系统;通过分析不同喀斯特生态类型对外界干扰的响应状态,确定合理的生态值,建立喀斯特生态景观变化的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