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
岩溶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岩溶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加深对岩溶地质现象的理解,掌握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提高野外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岩溶地质问题。
实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野外考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撰写实习报告。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贵州省荔波县三、实习内容1. 岩溶地貌概述在实习开始,我们对荔波县的岩溶地貌进行了概述。
荔波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是世界上岩溶地貌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荔波县的大小七孔、大七孔、小七孔等岩溶景观。
2. 溶洞考察溶洞是岩溶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参观了荔波县的多个溶洞,如荔波洞、小七孔洞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学习了溶洞的形成过程、形态结构、沉积物特征等,并分析了溶洞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3. 峰丛、峰林考察荔波县的峰丛、峰林景观独具特色,我们考察了大小七孔景区的峰丛、峰林地貌。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了峰丛、峰林的形成过程、形态结构、分布规律等,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
4. 岩溶泉考察岩溶泉是岩溶地貌的重要水文特征,我们考察了荔波县的多个岩溶泉,如小七孔泉、荔波泉等。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了岩溶泉的形成机制、水质特征、生态环境等。
5. 岩溶地质问题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了荔波县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生态环境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实习体会与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岩溶地貌相结合,加深了对岩溶地貌形成机制和特征的理解,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野外观察和记录能力提升实习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野外考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提高了野外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考察和讨论,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4. 环保意识增强通过实习,我们认识到岩溶地貌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
贵州省地博喀斯特地貌观后感
贵州省地博喀斯特地貌观后感你要是没去看过贵州省地博的喀斯特地貌展啊,那可真是一大损失!我这一去,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石头世界,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得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刚走进展馆,那一个个喀斯特地貌的模型和标本就像在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呢。
喀斯特地貌,这名字听起来就有点神秘兮兮的。
你看那些溶洞的模型,里面的钟乳石啊石笋啊,就像是地下宫殿里的装饰品,有的像倒挂的宝剑,寒光闪闪的,仿佛下一秒就能飞出去斩妖除魔;有的又像粗壮的柱子,稳稳地撑着整个“宫殿”,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这个超级建筑师。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喀斯特地貌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啊,是水和岩石在那儿“偷偷”搞的鬼。
雨水带着二氧化碳这个小助手,一点一点地把石灰岩给溶解了,就像小蚂蚁啃骨头一样,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形状。
这可真是水滴石穿的最好例证啊,小小的雨滴,经过漫长岁月,居然能创造出这么宏伟壮观的景象,你说神奇不神奇?再往前走,看到那些介绍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地图,我才知道原来贵州到处都是这种神奇地貌的宝藏地。
这些地貌不仅好看,还对当地的生态有着超级重要的意义。
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大过滤器,让地下水变得更加清澈纯净。
而且啊,那些溶洞、地下河就像是一个神秘的生态系统,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小生物,它们在这个黑暗又奇特的世界里安居乐业,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探索乐趣。
这喀斯特地貌也有点小脾气呢。
我看到有些介绍说,因为它特殊的地质结构,在开发利用的时候得小心翼翼的,不然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地质灾害啥的。
这就像对待一个精美的瓷器,要轻拿轻放,好好保护。
整个参观下来,我就像上了一堂超级有趣的地理课,而且还是那种让你眼睛舍不得挪开的生动课堂。
我觉得这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贵州的宝贝,更是全人类的自然遗产。
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大自然的智慧和力量,等着我们去细细研读。
我从展馆出来的时候啊,满脑子都是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场关于石头的美梦,而且这个梦还特别真实,特别震撼呢!。
喀斯特地貌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和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为了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于2021年暑假期间,组织了一次喀斯特地貌实习活动。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2. 学习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深入研究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阳朔县2.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5日至7月25日3. 实习内容:(1)参观阳朔喀斯特地貌景观区,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特点;(2)进行野外考察,观察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形态,如峰丛、峰林、溶洞、溶蚀谷等;(3)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岩石成分,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4)测量地形地貌参数,如坡度、坡向、高程等;(5)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四、实习成果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认识到喀斯特地貌的复杂性;2. 掌握野外考察方法,提高野外实践能力;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保护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4. 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五、实习体会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地质作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分析;2. 野外考察是研究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手段,要注重观察、记录、分析;3. 喀斯特地貌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保护喀斯特地貌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4. 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不可忽视,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对喀斯特地貌的破坏。
总之,本次喀斯特地貌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增强了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保护喀斯特地貌、维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阐述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2019年8月,全球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貌南岳区首次亮相,也是首次被申报为全球地质公园,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的岩溶地貌旅游业的发展。
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其中包括几乎遍及全球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项自然史奇迹。
在中国,贵州是岩溶地貌分布面积最大,最为靓丽的省份之一,这也为贵州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中,我们详细地阐述了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一、岩溶地貌景观的文化价值1.生态保护价值岩溶地貌是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存的栖息地,它们适应了独特的环境,比如喀斯特地貌上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因此被赋予了重大的生态保护价值。
贵州的岩溶地貌保护到位,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的保护,人们依靠岩溶地貌为生,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
2.风景旅游价值岩溶地貌景观自然壮观、玄妙无比,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游览、观光、探险、拍照等,形成了贵州岩溶地貌的独特风景旅游价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了解贵州岩溶地貌的独特之处,在游览它的同时,也增长了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3.文化历史价值贵州岩溶地貌是一门巨大的文化宝库,分布于不同的区域,陆续揭开了它们的时代面纱。
从遗址上可以看到先民们是如何利用洞穴生活、采集食物的历史遗迹,这些东西都展示着贵州历史文化的轨迹。
岩溶地貌还记录着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二、旅游开发的前景1.旅游市场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渴求休闲旅游的增长,岩溶地貌旅游市场呈现出巨大潜力。
随着人们对质量生活的追求,岩溶地貌成为了休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将来应当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景区设施建设不仅有着自然风光的岩溶景区,还有了更多的拓展附加值的设置。
随着设施的逐渐改进,游客在岩溶地貌游览中的体验感也越来越好。
贵州地质实习报告
贵州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参加了贵州地质实习活动。
在此次实习中,我们赴贵州实地考察了多个地质现象,深入了解了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本次地质实习地点位于贵州省,实习时间为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7月10日。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贵州多个著名地质公园和矿山,涵盖了喀斯特地貌、沉积岩、变质岩等多种地质现象。
三、实习内容1. 喀斯特地貌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贵阳市花溪区的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地,深入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长期溶蚀碳酸盐岩等地层,形成的地貌。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丰富的地下水和生物资源,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2. 沉积岩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贵州的沉积岩区,了解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沉积岩是由河流、湖泊、海洋等环境中沉积物堆积、压缩、胶结而成的岩石。
贵州的沉积岩区具有丰富的地质历史信息和矿产资源,对于研究地球演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3. 变质岩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贵州的变质岩区,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变质岩是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使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成的岩石。
贵州的变质岩区具有丰富的地质构造信息和矿产资源,为我国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基地。
4. 矿产资源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磷、铝等矿产为主。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贵州的煤矿、磷矿等地,了解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
贵州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了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方法。
地质地貌专业实习总结三篇
【导语】通过实习,既参观浏览了美丽的⼭河风景⼜增长了专业知识。
所以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次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活动。
今后,我将充分利⽤这次实习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争取做到学有所成!为⼤家整理的《地质地貌专业实习总结三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实习概况 1、实习⽬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贵州关岭花江⼤峡⾕ 花江⼤峡⾕:关岭花江⼤峡⾕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治县县城西南⾯。
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
花江⼤峡⾕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草坪,东南⾄板贵乡的三江⼝。
全长79公⾥,平均宽3.8公⾥,⾯积300平⽅公⾥。
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景区、铁索桥景区、下⽠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物化⽯景区。
花江⼤峡⾕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坡海拔1850⽶,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
⼭⾼、峡深、⽔急、壮美的⾃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构成“雄奇、宏⼤、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出露分布⼴泛,岩溶⾯积92%。
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奇⽯和千姿百态的钙质⼀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贵州溶洞治理情况总结汇报
贵州溶洞治理情况总结汇报贵州是一个溶洞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众多的溶洞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溶洞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溶洞的生态环境,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
本文将对贵州溶洞治理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贵州省加强了对溶洞资源的保护管理。
成立了专门的溶洞保护管理机构,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加强了对溶洞景区的日常监管。
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地减少了溶洞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其次,贵州省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作。
在溶洞周边种植了大量的植被,如树木、草坪等,以稳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
同时,通过建设沉淀池和生态湿地,对溶洞周边的水资源进行治理和修复,保护溶洞的水环境。
此外,贵州省加强了溶洞游览管理。
对游客的游览行为进行规范,设置了游览路线和标识,限制游客的数量和行为,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溶洞资源。
同时,在游览中心设立了环境监测设备,定期对溶洞的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贵州省还注重溶洞科研和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了对溶洞地质、水文、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对溶洞治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同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溶洞保护的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游览,减少对溶洞生态环境的破坏。
通过以上的措施,贵州省在溶洞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溶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
溶洞周边的植被恢复了生机,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许多受损的溶洞得到了修复。
其次,溶洞游览管理得到了规范和提升。
游客的行为更加文明,游览质量得到了提高。
同时,溶洞治理经验也得到了总结和推广,对其他地区的溶洞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贵州省的溶洞治理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贵州省的溶洞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加之部分游客的素质有待提高,仍存在一些不文明的游览行为。
另一方面,溶洞的治理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和力度,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科研支持。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探讨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探讨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前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
它的貌以岩溶地貌为主,这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在贵州的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具有独到的特点和特性,这些特点和特性决定了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此展开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探讨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岩溶地貌及其特点和特性岩溶地貌是由岩石溶解和降解形成的地貌类型,是地表水通过某些物理和化学作用,溶解掉溶岩和地层岩性成分并将其冲刷的过程。
在岩溶地貌发育区,石灰岩、石灰岩、石英岩、长石岩、片麻岩等容易被水溶解的岩石基础上,发育出了许多地貌类型,包括溶洞、溶峡、散堆、风化坑、地下河、地下溪谷、喀斯特断裂等。
岩溶地貌有着许多特点和特性,其特点和特性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3.生态环境与岩溶地貌的关系岩溶地貌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中,水经历了一长段时间的地下溢出过程,由此进入到地表水系统中,即地下水,它成为重要的水源之一。
而地下水是地表水和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贵州等地缺乏水资的地区。
岩溶地貌是一种被动的形态,依赖于其周围的山体和植被保持稳定。
一旦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将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土壤侵蚀、洪灾、泥石流等等。
因此,岩溶地貌的发育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4.岩溶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岩溶地貌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特性,决定了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中一些影响如下:4.1.水质问题岩溶地貌地区地下水是重要水源之一,因此它的质量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
但是,在一些岩溶地貌发育区,由于物质循环的不足和地下水的废弃,导致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成分增加,严重污染了地下水质量,造成了环境问题。
4.2.土地侵蚀问题在岩溶地貌靠山的一侧,往往出现了裸露的岩石,这条岩石被太阳晒后就会像莫雷磨损一样,因此受到大雨、暴雨侵蚀的程度非常大,导致侵蚀性大的土壤水分丧失,就会出现土地流失问题。
岩溶地区岩溶勘察报告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拟建的“**”位于**,建筑面积约28840m2,拟建大楼为地上19层,设有2层地下室,地下室停车位197个,±0.00=1083.5m,地下室底板标高为1075.8m,地下室总高度为7.7m,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个建筑平面呈矩形展布,长边呈东西向展布,长为60.7m,短边为57.9m,本工程塔楼最大柱荷重为21000kN ,对差异沉降敏感。
拟建筑物由**设计。
受**委托,我公司接受了该工程的主体及基坑边坡(报告另出版)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充分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及邻近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调查,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拟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为二级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故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工作任务及内容根据设计要求及勘察委托,本次勘察内容和要求为:(1)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特征。
(2)地貌成因类型及地貌单元的划分。
(3)查明建筑物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提供不良地作用防治工程所需要的计算指标及参数。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层的渗透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
(5)判断建筑场地类别和地基土类型。
根据以上技术要求,结合拟建物结构、荷载特征和场地环境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察主要研究的问题如下:(1)拟建物地基持力层选择及其强度问题;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范围及发展趋势预测;(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三)使用的标准、规范及依据本次勘察评价根据委托、按照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等规范及业主提供的《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勘察技术要求》,结合以往勘察经验及当地建筑经验开展勘察工作。
贵州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贵州地质地貌实习一、前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7月10日至7月15日赴贵州省进行了地质地貌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们深入了解了贵州的地质地貌特征,参观了当地著名的地质景观,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测量。
通过实习,我们对贵州的地质地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地点和内容1. 实习地点:贵州省2. 实习内容:(1)了解贵州的地貌特征,包括喀斯特地貌、山地地貌等;(2)参观贵州的著名地质景观,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3)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掌握地质地貌调查的方法和技术;(4)学习地质地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三、实习过程和收获1. 实习过程:(1)出发前,我们进行了地质地貌知识的复习和准备,了解贵州的地质地貌背景;(2)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著名地质景观,实地观察了喀斯特地貌和山地地貌的典型特征;(3)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和测量工具,进行了地层的产状测量和褶皱、断层的识别;(4)实习结束后,我们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撰写了实习报告。
2. 实习收获:(1)我们深入了解了贵州的地质地貌特征,认识到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以喀斯特地貌为主;(2)我们学会了地质地貌调查的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实践能力;(3)我们了解了地质地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4)实习过程中,我们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地质地貌实习,我们对贵州的地质地貌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地质地貌调查的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地质地貌知识在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将不断丰富和拓展地质地貌知识,为我国地质地貌研究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贵州地质地貌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将珍惜这次实习的经历,继续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岩溶学实习报告织金洞
一、前言岩溶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可溶性岩石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和地质现象。
为了加深对岩溶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我们一行同学于近日赴贵州省织金县进行了岩溶学实习。
此次实习主要针对织金洞这一世界著名的岩溶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二、实习地点与背景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官寨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
织金洞原名打鸡洞,是一处规模宏大、景观独特的岩溶洞穴。
洞内已开发的部分面积达35万平方米,拥有40多种岩溶堆积形态,被誉为“岩溶瑰宝”和“溶洞奇观”。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洞内实地考察在专业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进入织金洞进行实地考察。
洞内环境幽深,气候宜人,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5℃左右。
洞内岩溶景观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1)溶洞地质构造:通过观察洞内岩石的构造,我们了解到织金洞属于高位旱溶洞,其地质构造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经过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地貌。
(2)岩溶景观:洞内遍布石笋、石柱、石芽、钟旗等四十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
如金塔宫内的塔林世界、神奇的银雨树、精巧的卷曲石等,都是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
(3)水动力条件:洞内水流丰富,形成了间歇水塘、地下湖等水动力条件。
这些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岩溶学知识讲解导游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分类、特征以及岩溶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讲解,我们对岩溶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岩溶地貌摄影与绘图在导游的指导下,我们利用专业摄影器材对洞内岩溶地貌进行了拍摄,并进行了岩溶地貌的现场绘图。
通过摄影和绘图,我们提高了对岩溶地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将岩溶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相结合,加深了对岩溶地貌的认识。
2. 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认识到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岩溶地貌实习报告
岩溶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此次岩溶地貌实习的目的,有助于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结合,使我们更深的理解及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学会将课本上的内容应用于实际地质情况中。
二、实习任务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地下洞穴系统和沉积物,称为岩溶地貌和岩溶堆积物。
岩溶地貌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进行观察,因此此次实习的任务是分别对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进行观察,并能够清晰准确的辨认出每一种岩溶地貌及其相关的堆积物,并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及其相关成因的解释,从而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所学的岩溶地貌知识。
三、实习内容1、在摘星亭观察地表岩溶地貌。
该点可见大、小型两种地表岩溶地貌。
其中小型地貌位于摘星亭附近,地貌类型有:溶沟和石牙(图xx)。
其成因为:地表水沿石灰岩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及溶沟;石牙为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
溶沟和石牙间的相对高度在3厘米左右。
形成该种地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岩石的可溶性较高:因为此处的岩石为灰岩,属于碳酸盐类,其溶解度较高。
自摘星亭向远处观望可见两组正负相间的大型地貌(如图xx所示)。
他们分别是:溶蚀洼地、峰丛、溶蚀平原和孤峰。
溶蚀洼地是与峰丛同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平面形态为椭圆形,底部平坦面积小;峰丛是一种山峰基部相连的峰体,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行的马鞍地形,高差在200米左右;溶蚀洼地常与峰丛共生构成峰丛—洼地组合形态。
溶蚀平原是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岩溶地形,在该点分布较广泛局部散步者岩溶孤峰;孤峰是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峰体较矮。
2、在老虎岩观察地下岩溶地貌地下岩溶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和潜流。
该处可见受层理控制的溶洞。
溶洞是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溶洞的通称,它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各种构造面,特别是沿着各种构造面互相交叉的地方,逐渐溶蚀、崩塌和侵蚀而开拓出来的洞穴。
贵州地貌报告
贵州地貌报告1. 引言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地理特征多样的省份,其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
本文将对贵州的地貌进行分析和描述,以展示贵州的地理特点和独特之处。
2.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其地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山脉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和南亚热带地区的交界处,拥有众多山脉。
其中,贵州的主要山脉有黔东南山地、黔南山地、黔西南山地等。
这些山脉起伏崎岖,山势险峻,给贵州增添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2 高原和盆地贵州地区还有一些较为平坦的高原和盆地。
比如,贵阳盆地、遵义平原等。
这些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为平缓,适宜农业发展,也是贵州重要的农业产区。
2.3 溶洞和石林贵州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导致了大量的溶洞形成。
例如,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黄果树溶洞,以及遵义市的仙女洞等。
此外,贵州还拥有石林景观,最著名的有喀斯特石林。
3. 气候与地貌的关系贵州的气候条件对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1 强烈的季风气候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较干燥。
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了贵州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丰富,进而形成了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3.2 高海拔和气温变化贵州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大,从而导致了气温的变化。
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从而影响了植被分布和土壤类型,进而影响了地貌的形成。
4.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化贵州地区的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4.1 喀斯特地貌贵州地区广泛分布着喀斯特地貌,这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所致。
地下水对石灰岩等溶质的溶解,使地表出现了丰富的溶洞、地下河和岩溶塌陷等地貌现象。
4.2 构造运动贵州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和变形使得地表产生了许多峡谷、断裂和斜坡等地貌。
5. 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貌景观保护贵州地区的地貌景观对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水流、地下水、大气等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生态、环境等问题,我们于某年某月某日赴我国某岩溶地貌实习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2.掌握野外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3.学习岩溶地貌的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4.提高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实习区概况实习基地位于我国某省某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属喀斯特地貌发育区。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齐全,岩溶地貌类型丰富,包括溶洞、溶丘、溶谷、溶洞群等。
2.实习内容(1)岩溶地貌形成机制与分布特征通过实地观察、学习,我们了解到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可溶性岩石、水流、地下水、大气等自然因素影响。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岩溶地貌景观,如溶洞、溶丘、溶谷等,并对其形成机制、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2)岩溶地貌的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岩溶地貌的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包括:①岩溶地貌的地质背景:实习区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地貌发育充分;②岩溶地貌的生态特征:岩溶地貌区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生态环境较为优越;③岩溶地貌的环境问题:岩溶地貌区易发生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野外观察、测量和记录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野外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包括:①观察方法:通过肉眼观察、拍照、绘图等方式,对岩溶地貌景观进行详细记录;②测量方法:使用罗盘、测距仪等工具,对岩溶地貌景观进行测量;③记录方法:使用实习报告、日记等形式,对实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记录。
四、实习成果1.了解了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2.掌握了野外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3.学习了岩溶地貌的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4.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岩溶场地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对岩溶场地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岩溶地质作用的特点,以及岩溶场地在工程建设中的影响。
通过实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1. 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及分布;2. 岩溶地质作用的特点及表现形式;3. 岩溶场地对工程建设的影响;4. 岩溶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评价。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2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省XX市岩溶场地三、实习内容及过程1. 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参观了岩溶地貌形成的典型区域。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到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流作用下,碳酸盐岩类岩石发生溶解、侵蚀、坍塌等作用,形成各种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类型包括溶洞、溶蚀洼地、峰丛、峰林等。
2. 岩溶地质作用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实习期间,我们观察了岩溶地质作用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岩溶地质作用具有以下特点:(1)溶解作用:碳酸盐岩类岩石在二氧化碳水溶液中发生溶解,形成溶洞、溶蚀洼地等。
(2)侵蚀作用:溶洞、溶蚀洼地等岩溶地貌不断侵蚀周围岩石,形成各种形态。
(3)坍塌作用:溶洞、溶蚀洼地等岩溶地貌内部岩石因溶解、侵蚀等原因失去支撑,发生坍塌。
(4)沉积作用:溶洞、溶蚀洼地等岩溶地貌内沉积物不断堆积,形成沉积岩。
3. 岩溶场地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实习期间,我们了解了岩溶场地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岩溶场地可能对工程建设产生以下影响:(1)地基稳定性:岩溶场地地基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地基沉降、滑坡等地质灾害。
(2)地下水问题:岩溶场地地下水丰富,易导致地下水涌出、渗透等工程问题。
(3)溶洞、溶蚀洼地等岩溶地貌对工程建设的破坏。
4. 岩溶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评价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岩溶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评价。
岩溶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主要包括:(1)现场调查:了解岩溶地貌类型、分布、规模等。
(2)钻探:了解岩溶场地岩土工程性质。
(3)物探:探测岩溶地貌分布、地下溶洞等。
岩溶地区岩溶勘察报告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拟建的“**”位于**,建筑面积约28840m2,拟建大楼为地上19层,设有2层地下室,地下室停车位197个,±0.00=1083.5m,地下室底板标高为1075.8m,地下室总高度为7.7m,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个建筑平面呈矩形展布,长边呈东西向展布,长为60.7m,短边为57.9m,本工程塔楼最大柱荷重为21000kN ,对差异沉降敏感。
拟建筑物由**设计。
受**委托,我公司接受了该工程的主体及基坑边坡(报告另出版)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充分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及邻近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调查,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拟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为二级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故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工作任务及内容根据设计要求及勘察委托,本次勘察内容和要求为:(1)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特征。
(2)地貌成因类型及地貌单元的划分。
(3)查明建筑物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提供不良地作用防治工程所需要的计算指标及参数。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层的渗透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
(5)判断建筑场地类别和地基土类型。
根据以上技术要求,结合拟建物结构、荷载特征和场地环境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察主要研究的问题如下:(1)拟建物地基持力层选择及其强度问题;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范围及发展趋势预测;(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三)使用的标准、规范及依据本次勘察评价根据委托、按照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等规范及业主提供的《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勘察技术要求》,结合以往勘察经验及当地建筑经验开展勘察工作。
岩溶地貌实习报告
岩溶地貌实习报告岩溶地貌学习报告时间:2015年6月15号地点:南川县南平镇石庆村九队主要内容:岩溶水的相关知识岩溶地貌的主要特征重庆岩溶地貌的主要改良措施认识一些岩溶水的监测仪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一岩溶水方面1. 岩溶水分为表层岩溶水和地下河(1)表层岩溶水的特点:径流短,对大气降水敏感受地表物质影响大,流域面积较少(2)地下河的特征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地下河的分布深度常和当地侵蚀基准面相适应,由于不透水层的阻挡,或者第四纪地壳上升幅度大于溶蚀深度,地下河则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形成悬挂式的地下河。
中国广西岩溶区的地下河,按其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分成 3 类:①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相适应的地下河,多分布在主要河流的两岸,规模大,水量丰富,地下河水面与地面高差不大。
②穿山式地下河,河的水面与地表河的`水面等高,往往是连接相邻两溶蚀盆地中地表河的通道。
③悬挂式地下河,规模较小,分布在峰林洼地区,主要是受隔水层的阻挡形成的2. 岩溶水的研究方面主要研究岩溶水量和水质水量的研究意义:在岩溶地区缺水现象比较严重,理解水量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对工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水质研究意义: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安全用水,而水质的好坏受地表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水质的研究可以科学地指导人们合理地进行工农业生产3. 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技术参数该仪器测定下限、测定范围、测量精度与但参数水质分析仪器相同。
主要特点(1)具有选择离子测量功能,可内置19种离子或参数测量项目以供选择,可储存1600个样品检测数据,配合随机提供的化学试剂包,可自动显示被测样品的吸光度值、浓度值及其测量参数。
(2)配置9个超高亮发光二极管,波长自动转换。
用户也可自备标准溶液,用自制的标准曲线对样品进行定量测定。
(3)采用单片机控制,具有光谱数据处理功能。
(4)大屏幕中文显示,人机交互式操作。
(5)主机内置充电电池,外置大功率锂电池,适用于实验室或野外现场定量测量。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总结多年考察成果,为生产生活发掘无限可能
2023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总结多年考察成果,为生产生活发掘无限可能第一部分:前言贵州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拥有丰富的岩溶地貌资源。
为了更好地发掘这些资源,我们在过去多年里进行了多次贵州岩溶地貌的考察,探寻并总结了各种地貌形态、城乡发展模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信息。
本文旨在总结贵州岩溶地貌考察的成果,为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二部分:贵州岩溶地貌的特征岩溶地貌,是指在石灰岩、石膏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特殊地貌。
在贵州,岩溶地貌占据了整个省份的大部分面积,是贵州地区的重要自然资源。
贵州的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喀斯特高原、丘陵地带以及盆地之中。
贵州岩溶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1. 地形险峻: 贵州岩溶地貌地形险峻,山岳起伏,峡谷横跨,诸多山峰山壁陡峭。
2. 植被茂密: 贵州的岩溶地貌,由于山势起伏,赤水河谷、南江干谷等所在,孕育了一片茂密的翠绿色自然屏障。
3. 千湖百潭: 贵州是一个水源地区,各种大小不一的湖泊泉池、瀑布涧溪、河流千万条,给贵州聚居的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第三部分:贵州岩溶地貌的城乡发展模式贵州作为中国山区地区的代表之一,地貌特色鲜明,水源丰富,是一个十分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地区。
随着近年来对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和政策的优惠,贵州岩溶地貌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在,贵州的旅游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发展,贵州的政府也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使更多地区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向岩溶地区延伸。
通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贵州岩溶地貌地区不但获得了旅游收益,也使城乡居民享有了更好的公共服务。
第四部分:贵州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生态屏障之一,贵州的岩溶地貌维护着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一些不良的商业开发行为也在不断发生。
水源污染、乱砍滥伐、步道破坏等等环境问题,都给贵州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典型地貌观察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它反映了地球表面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作用和地表过程等方面的特征。
地貌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科学,对于我们认识地球、改造地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野外观察和识别能力,我于近期进行了一次典型地貌观察实践,现将实践过程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二、实践地点及背景本次实践地点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某山区,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干旱,地貌类型丰富,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峡谷等多种类型。
实践期间,我们对该地区的典型地貌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记录。
三、实践过程1. 山地地貌观察(1)观察对象:该地区山地地貌以中山为主,山体高大,坡度较陡,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
(2)观察内容:观察山体形态、坡度、山脊、山谷、山麓等地貌要素。
(3)观察结果:山体形态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3200米,山脊线明显,坡度多在30-40度之间,山麓地带植被较好。
2. 高原地貌观察(1)观察对象:该地区高原地貌以黄土高原为主,地势平坦,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
(2)观察内容:观察高原地形、植被、土壤等地貌要素。
(3)观察结果:高原地形平坦,起伏不大,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以黄土为主。
3. 盆地地貌观察(1)观察对象:该地区盆地地貌以内陆盆地为主,地势低洼,海拔多在500-1000米之间。
(2)观察内容:观察盆地地形、植被、河流等地貌要素。
(3)观察结果:盆地地形低洼,地势平坦,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4. 峡谷地貌观察(1)观察对象:该地区峡谷地貌以峡谷为主,峡谷深切,地势险峻。
(2)观察内容:观察峡谷地形、植被、河流等地貌要素。
(3)观察结果:峡谷地形深切,坡度较陡,植被稀疏,河流湍急。
四、实践总结通过本次典型地貌观察实践,我对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野外观察和识别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践的主要收获:1. 认识了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如山地、高原、盆地、峡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
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20XX年贵州岩溶地质考察报告编写人:张根法等单位:勘探开发研究院时间:20XX.3.15~20XX.3.22目录0前言 (1)1考察安排 (2)2考察主要成果 (2)2.1 学习了岩溶相关学术名词及意义....................................................... (2)2.2 建立了岩溶地貌空间形态....................................................... (4)2.3 直观地看到了众多地质现象....................................................... .. (5)2.4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建议....................................................... . (6)3 致谢 (10)0前言为提高我院勘探研究人员对碳酸盐岩岩溶缝洞体的形成机理和地下地表发育特征有一个感性认识,在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院领导亲自带队,组织了贵州现代岩溶地貌考察活动。
20XX 年3月15日-3月22日,由各勘探研究所27人组成的第二批考察团员对贵州碳酸盐岩出露岩溶进行了为期7天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
本次考察对象为贵州现代岩溶特征,带队老师为贵州中科院地化所三位研究现代岩溶特征的博士。
领导带队先补知识室内学习贵阳所与老师合影先看岩溶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地层排队进洞洞内观察、听老师讲解与老师探讨地表水到哪里了探寻找地下水库1考察安排20XX.3.15 乌鲁木齐-贵阳20XX.3.16 参加中科院地化所有关岩溶及岩溶地貌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展示及贵州地矿局专家关于贵州基本地质条件和石油地质相关的勘探历程及成果认识。
20XX.3.17 天龙屯堡地表岩溶-水上石林特征考察。
20XX.3.18 黄果树岩溶阶地和地表水流特征考察。
20XX.3.19 普定现代岩溶地下水文(三个地下洞穴)考察。
20XX.3.20 现代岩溶残丘(万峰林)发育特征和地下地表水系及岩溶地貌发育特征考察。
20XX.3.21 总结讨论。
20XX.3.22 贵阳-乌鲁木齐。
2考察主要成果2.1岩溶相关学术名词的野外露头及地质学意义思想汇报专题喀斯特: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落水洞: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
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
由于落水洞常沿构造线、裂隙和顺岩层展布方向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因此是判明暗河方向的一种标志。
漏斗:岩溶漏斗又称斗淋,即doline的音译,石灰岩地区呈碗碟状或漏斗状的凹地。
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径数米至数十米。
深度数米至十余米。
漏斗壁因塌陷呈陡坎状,在堆积有碎屑石块及残余红土的漏斗底部,常发育有垂直裂隙或溶蚀的孔道,孔道与暗河相通,当孔道堵塞时,漏斗内就积水成湖。
岩溶漏斗是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隐伏的孔洞,精品随孔洞的扩大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开始在地面出现环形的裂开面,最后陷落成漏斗。
岩溶漏斗常成串分布,其下往往与暗河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是判明暗河走向的重要标志。
图2-1-1 喀斯特地貌形态示意图溶蚀洼地: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
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常沿构造线发育,面积约数平方公里至数十平方公里。
洼地底部呈线凹形,有时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平,表层堆积有厚度不等的残余红土及水流冲刷来的红土堆积。
天生桥:天生桥(natural bridge)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
图2-1-2天生桥峰林:峰林,国外称锥状和塔状喀斯特。
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
分散立和丛聚两类。
当峰丛石山之间的溶蚀洼地再度垂向发展而至饱水带时,把基座蚀去,成为没有基座的密集山峰群。
丛聚的连座峰林又称峰丛。
孤峰:竖立在平原上的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它是岩溶平原和溶蚀谷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之一,相对高度100米左右。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
最全面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下页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图2-1-3 黄果树景区天星洞石钟乳、石笋、石柱2.2了岩溶地貌空间形态垂直渗流带:位于地表以下至地下水的高水位之间;垂直入渗带的岩溶地貌发育规模小,且以垂直形态为主。
季节变动带:地下水面随季节变化而升降,地下岩溶水的流动方向随季节;变化而具有周期性变化;岩溶作用很活跃,岩溶地貌的垂直形态和水平形态均很发育,如溶洞与暗河系统等。
水平流动带:位于枯水期地下水面以下,处于常年有水的饱和状态;岩溶地下水流动交换快,岩溶水溶蚀力强、岩溶作用剧烈,常可形成规模很大的水平溶洞或暗河。
深部循环带:位于水平流动带之下,其下限很深。
岩溶地下水的运动已不受当地水文网的影响,主要受地质构造情况控制,具有承压性;岩溶作用非常微小。
图2-2-1 岩溶地貌形成机理略图2.3 直观地看到了众多地质现象图2-3-1 洞穴顶部裂缝(未渗流)图2-3-2 洞穴顶部裂缝(正渗流)图2-3-3 洞穴尽头垮塌(岩性变化)图2-3-4 洞穴生物图2-3-5 普定县现代水利系统2.4 取得的主要认识范文写作2.4.1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1)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质灰岩、泥质灰岩),硫酸盐类岩石(石膏、芒硝),卤盐类岩石(石盐和钾盐)。
溶解度依次为:卤盐>硫酸盐>碳酸盐。
卤素盐类及硫酸盐类岩石在地表分布有限,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且岩体规模大。
一般来说,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从大一小依次为: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
在各种碳酸盐类岩石互层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溶岩石的含量。
实验表明,碳酸盐类岩石的相对溶解度,与岩石中CaO/MgO比值密切相关。
溶蚀作用karstification取决于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包括碳酸盐岩在内的化学沉积岩石2)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3)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范文TOP100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4)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含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
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2.3.2构造、断裂与岩溶关系密切岩层的产状和破碎情况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方向强度。
在褶皱、背斜的轴部,纵向张节理发育,有利于水的垂直流动,溶蚀较快;在两组节理交叉部位也有利于溶蚀作用;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层破碎带部位结构松散、透水性强,有利于溶蚀的发展,常沿这些断裂形成大溶洞。
贵州岩溶洞穴的分布与之密切相关(图2-4-1)。
塔河油田的勘探实践也表明岩溶与断裂、裂缝密不可分。
图2-4-1 洞穴与岩性和构造的关系—贵州荔波 (张美良等,20XX)我们去过的天星洞-燕子洞-母猪洞-团山洞-龙宫等,洞穴的发育特征主要是沿着断裂带分布,并且断裂在溶洞内部星罗棋布、交错发育,但在观察过程中基本未见到断距大于5m的断裂,对物探分辨率而言是很难区分的,而断距较大的断裂可能都发育成沟谷和河流了。
2.4.3现代明、暗河与古河道的关系贵州岩溶考察观察到了地表明河和构造抬升后出露于地表的暗河,且暗河系统往往十分发育,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暗河系统。
塔河油田奥陶系刻画出大量的河道,结合本次考察,认为现代暗河有可能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变而保存下来,而明河往往因沉积了上覆地层而被充填,因而暗河的勘探价值应更好。
同时,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通常刻画出来的明河可能也是暗河,只是暗河的上覆灰岩盖层偏薄。
2.4.4现代喀斯特洞穴与我油田岩溶缝洞体比较类似喀斯特洞穴(溶洞、洞穴)一般认为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是指一个地底的通道或空间,可进入其中,形成方式可能是水的侵蚀作用,或是风与微生物等其他外力的风化作用,许多自然界的洞穴是形成於石灰岩地带,为溶洞(钟乳洞),另有一种相似的地形,称为石棚。
洞穴是可溶岩区域常见的现象,从终年积雪的高山,一直到海面以下均有分布。
目前,世界各国已探明长度超过10km的洞穴有160多个,深度超过700m的达55个。
如美国肯塔基州马默斯洞穴长373km,法国和西班牙之间比利牛斯山的皮埃尔·圣·马丹洞深1332m,苏联帕米尔阿莱山基耶夫斯卡上页下页余下全文20XX年贵州岩溶地貌考察总结报告亚洞深1080m。
马来西亚杰尼赫洞长189km,贵州双河洞已探明138km,很可能超过200km。
通过对贵州地区这些岩溶洞穴的实地观察,洞穴的变化较大,时宽时窄,高低变化较大,分支较多,部分与上部具有很好的隔水层,形成较好的储集空间。
这次考察虽然没有把所观察洞穴的地上地下水系进行详细绘制,但这些洞穴的展布和水系的发育特征与已有的贵州荔波茂兰林区董歌洞洞穴系统(图2-4-2)比较类似,也和现在我油田主体区缝洞单元具有可比性,为我们刻画岩溶缝洞体打下了基础。
图2-4-2 贵州荔波茂兰林区董歌洞洞穴系统2.4.5收获这次实习使我们认识了多个“地震反射特征”在现实地表的(来自: 精品)体现,如串珠、天生桥、孤峰、洼地、落水洞等,这是在现实中亲眼“看到了”地震反演的过程,同样为以后建立正演模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头脑中建立了多套正演地质模型。
3 致谢感谢分公司对我们考察学习的支持,更感谢院领导的精心组织和亲力亲为的表率,这次喀斯特地貌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中科院地化所科研人员的教学和全程讲解及与我们开展的有益的讨论,谢谢!上页这全文结束[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