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制度。
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指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为体现医疗人性化服务,开展术后镇痛工作,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为规范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不断改进疗效、积极预防并发症、了解患者使用情况。
我院根据上级国家卫健委门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具体如下: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麻醉科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建立镇痛泵使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手术方式、镇痛途径、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1、严格掌握镇痛泵使用适应症,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病情需要使用镇痛泵,严禁扩大镇痛使用范围。
2、严格查对制度,强化麻醉师责任感,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严格控制镇痛泵的药物配比,严禁超剂量使用镇痛药品。
4、严格执行镇痛泵使用中查对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麻醉医师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定时观察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并记载在病人访视记录中。
5、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使用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详细向病人说明使用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三、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首先与麻醉医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病房医生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病房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生联系。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ﻫ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ﻫ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 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
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办理规范与程序之马矢奏春创作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削减病人的痛楚,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传染感动.术后镇痛办理主假如是病区应用镇痛泵的规范化办理问题,我院按照上级卫生部分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纳规范化办理,对护士介入手术后的痛楚愉快办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道化办理.一、建立健全病区应用办理轨制: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担任建立病区镇痛泵办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应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含病人的姓名、性别、年事、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法、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不雅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负责填写完善,以备记录应用.二、建立术后痛楚愉快病人办理责任流程:病人前去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卸班,理解手术方法、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准时间、PCA 泵凋零情况,护士告诉病人及家属镇痛泵应用留心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产生连忙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痛楚愉快强度,痛楚愉快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不雅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纵.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进修人文关心及痛楚愉快的掌握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平凡事宜的产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痛楚愉快办理理论常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不雅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常识的普及:折衷麻醉科责任取得大夫的支持与合营介入,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成分,争取临床大夫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责任中加强不雅察,及时反应镇痛治疗过程消掉的问题,周全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知足度.五、做好宣教责任: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理解应用PCA 泵可能消掉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应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完全清醒后从新讲解留心事项.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责任,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为难刁难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很是主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必定要说明镇痛的方法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来源根抵理和机关.对镇痛可能消掉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忌惮,提高术后镇痛的知足度.对镇痛不全的阐发原因,做好说明责任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理解,取得病人的合营.PCA 泵的应用不雅察及PCA 泵产生缺点时能及时收回报警旗子灯号,护士应该及时检查报警旗子灯号提示的平凡情况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掉落灵、电源缺乏、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出预设六、建立材料汇总阐发:建立交卸班轨制,准时对登记材料进行汇总和总结,阐病发人的痛楚愉快感到传染,对消掉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办理加倍科学合理.七、包管各项办理轨制的落实:①严格查对轨制.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感,护理操纵中严格“三查八对”.②严格交卸班轨制.加强镇痛泵应用中的办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卸,并进行班班床旁交卸,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行.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残剩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确记录.准时检查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稳定,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③严密监测病人,当心镇痛泵治疗时期病人并发症的产生.应用前具体向病人说明方法、操纵道理和留心事项,取得病人的合营.告诉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消掉痛楚愉快时遵医嘱进行调节,消掉并发症应及时阐发原因,负责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麻醉风险评估指标及麻醉前准备。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97093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
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
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医院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为规范我科术后镇痛管理,提高术后镇痛管理水平,更好地减轻患者痛苦,根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制定本科室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一、重视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一条长100mm 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0 2 4 6 8 10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者,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二)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
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原则包括:1.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2.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
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时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
3.疼痛和对治疗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均应清楚地记录在表上。
麻醉科慢性疼痛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慢性疼痛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一、癌痛的治疗癌痛定义:癌症、癌症相关疾病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
常为慢性疼痛,早期即可发生。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癌症疼痛治疗》提出癌症疼痛治疗5项基本原则:口服用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
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是指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不同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
轻度一非俗体类抗炎药,中度一弱阿片类,重度一强阿片类。
我国1990年广州疼痛会议开始推行。
影响癌痛治疗的障碍因素:医护人员,药品的供应和管理,患者、家属、社会。
药品的供应和管理方面:品种少,获取不便,费用高,非医保,担心滥用等。
癌症疼痛的分类:1、肿瘤侵犯所致疼痛80%,其中50%骨转移(是最常见的癌痛)所致,50%为压迫或侵犯所致。
2、抗肿瘤治疗所致的疼痛。
3、与肿瘤相关的疼痛。
4、与肿瘤和治疗无关的疼痛。
癌痛的评估:原则:1、相信患者的主诉。
2、全面评估疼痛。
3、动态评估疼痛评估方法:疼痛病史要全面,必要的体检,检查,诊断性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
三阶梯治疗,个体化综合治疗。
癌痛治疗的主要目的: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限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将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癌痛治疗方法:病因治疗;镇痛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及神经外科治疗。
镇痛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
癌症疼痛治疗5项基本原则:首选无创途径给药,口服,其次透皮贴剂和栓剂,最后为皮下或静脉输注;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
药物选择:非幽体类抗炎药是癌痛治疗的基础药物,尤其对骨及软组织疼痛治疗效果肯定,无耐药和依赖,有剂量极限性。
非幽体类抗炎药副反应较多,不要盲目增加剂量,必要时合用阿片类,COX—2选择性抑制剂副反应少。
阿片类:无剂量极限性,应初始剂量滴定,换药时应等效剂量适当减量。
解救剂量:每小时可以用10%-20%的24小时口服量。
纳洛酮是阿片呼吸抑制的拮抗药。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
术后镇痛规范管理流程图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而进行的治疗措施。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下面是术后镇痛规范管理的流程图,详细介绍了术后镇痛的各个环节和措施。
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术后镇痛管理的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可以使用疼痛评分工具,如VAS(可视模拟评分法)或NRS(数字评分法),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镇痛治疗计划。
2. 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计划。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手术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治疗方式。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
3. 术前教育和预防性镇痛-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情况,并提前给予预防性镇痛治疗。
预防性镇痛可以减轻术后疼痛的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4. 术中镇痛-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采用术中镇痛技术,如硬膜外镇痛、脊髓镇痛等。
这些技术可以减轻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疼痛,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
5. 术后镇痛治疗- 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的镇痛需求,及时给予镇痛治疗。
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作用时间,制定规范的镇痛治疗方案。
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6.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在术后镇痛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7. 多学科合作- 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包括麻醉科医生、疼痛科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的参与。
他们可以共同制定镇痛治疗方案,提供全方位的术后镇痛管理。
8. 患者教育和康复指导- 在术后镇痛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教育和康复指导。
告知患者术后镇痛的重要性和治疗效果,引导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提高康复效果。
9. 镇痛效果评估- 在术后镇痛管理结束后,需要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家属的宣教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术后镇痛的重要性以及使用PCA泵的正确方法,以便更好地控制疼痛,加速康复。
术后镇痛是术后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了规范化管理和提高镇痛治疗质量,我们制定了本规范。
首先,建立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和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需要建立登记表。
其次,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护士需要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格按流程操作。
第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包括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
第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
最后,做好宣教工作,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术后镇痛的重要性以及使用PCA泵的正确方法。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疼痛,加速病人的康复。
对于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家属的宣教工作至关重要。
在术前,必须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以及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同时,也要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如果出现镇痛不全的情况,需要分析原因并妥善处理,以便病人更好地了解术后镇痛并配合治疗。
二、PCA泵的使用需要及时观察,一旦出现故障需要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护士应该立即查看异常情况,例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设等。
三、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四、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严格查对制度、严格交接班制度、严密监测病人等方面。
在进行麻醉前,需要对病情进行分级,参考XXX(ASA)病情分级,以便进行相应的麻醉前准备。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一、镇痛药物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0.2%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二、镇痛方法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由于这些方法:①不能及时止痛;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 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2.5mg,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1.分类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2.常用术语①负荷剂量loading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 所需药量;②单次剂量bolus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③锁定时间lockout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④背景剂量basal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3.注意事项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0.1%~0.2%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及流程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 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1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 24 小时至少巡视 2-3 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 .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pO2 <90%,不供氧时 SpO2 <85%;呼吸频率< 10 次/ 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2016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助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
三、加强规范化培训:科内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
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五、做好宣教工作:术前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
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彻底清醒后重新讲解注意事项。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麻醉科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麻醉科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手段缓解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
2020最新麻醉科分娩镇痛操作规范
Xx医院麻醉科分娩镇痛技术操作规范为规范分娩镇痛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作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分娩镇痛诊疗技术的操作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分娩镇痛技术,是指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主要包括硬膜外腔镇痛、蛛网膜下腔镇痛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镇痛等诊疗技术。
一、椎管内分娩镇痛实施前产妇的评估椎管内分娩镇痛前对产妇系统的评估是保证镇痛安全及顺利实施的基础。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病史(现病史、既往史、麻醉手术史、药物过敏史、合并症、特殊药物应用等)、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和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等)。
存在合并症或其他异常情况者,应当进行相应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二、椎管内分娩镇痛适应证和禁忌证(一)椎管内分娩镇痛的适应证。
1.产妇自愿应用。
2.经产科医师评估,可阴道分娩或经阴道试产者。
(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禁忌证。
1.产妇不同意,拒绝签署知情同意者。
2.存在椎管内阻滞禁忌证者,如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感染或损伤、低血容量或低血压、颅内压增高、脊柱病变或严重脊柱畸形,神经系统疾病或神经病变等。
3.对局部麻醉药及阿片类药物过敏者。
4.产妇无法配合进行穿刺的情况。
三、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知情同意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实施应该由产妇本人自愿同意,由产妇本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能实施。
椎管内分娩镇痛知情同意书应当详细描述其预期的效果、优势,对产程和胎儿的可能影响,潜在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以及可能的替代手段,由实施操作的麻醉医师向产妇进行详细说明后签署。
四、椎管内分娩镇痛开始的时机产程开始后,产妇有要求,经评估无禁忌证后,在产程的任何阶段均可开始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
五、椎管内分娩镇痛实施流程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实施可参考下列流程:1.产程开始后,产妇提出要求。
2.产科医师/助产士/产房护士、麻醉科医师进行评估。
3.拟定镇痛方式。
4.签署知情同意。
5.准备相关物品,建立生命体征监测及胎心监测。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与程序引言术后镇痛是保证手术患者舒适度和康复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术后镇痛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和遵守规范的治疗程序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术后镇痛治疗规范和程序,以确保患者获得恰当的疼痛管理和快速康复。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1. 在手术前,医生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并预测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水平。
2. 根据患者的年龄、疼痛敏感性、手术类型等因素,医生应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治疗方法。
3. 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镇痛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4. 术后镇痛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反应进行调整。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疼痛水平,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 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6. 治疗结束后,医生应向患者提供术后镇痛治疗的总结和建议,包括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术后镇痛治疗程序1. 手术患者入院时,医生应主动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并记录相关信息。
2.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特殊情况,医生应制定术后镇痛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包括药物使用、剂量和治疗时机。
3. 术后,医生应及时执行治疗计划,并与护理人员配合,确保患者按时获得镇痛药物。
4. 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如有必要,应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5.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及时处理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加重或不良反应情况。
如需调整治疗计划,应及时与患者沟通并征得其同意。
6. 治疗结束后,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治疗的总结,包括治疗效果评估和可能的建议。
结论术后镇痛治疗规范和程序是提供良好术后疼痛管理的基础。
医生和护理人员应遵守规范,确保患者获得适度的疼痛控制和舒适度。
此外,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术后康复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术后疼痛得到适当的缓解。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1. 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3.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多学科合作: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个学科的医务人员共同参预,包括麻醉科、疼痛科、外科等。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镇痛方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
3. 安全有效:选择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的相关知识,匡助他们理解并配合治疗。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1. 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等。
2. 制定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术后镇痛方案。
可选择药物镇痛、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方法。
3. 实施:在手术结束后及时开始术后镇痛治疗,根据方案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4.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评估效果:在术后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术后镇痛管理的常用方法和药物1. 药物镇痛:常用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2. 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疼痛神经传导,常用的方法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等。
3. 物理疗法:如冷疗、热疗、按摩等,可以缓解术后疼痛。
六、术后镇痛管理的风险和并发症1. 药物相关风险:药物过敏、药物滥用等。
2. 神经阻滞相关风险:神经损伤、感染等。
3. 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肠梗阻等。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对手术患者进行镇痛治疗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旨在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本文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镇痛评估、镇痛方法选择、镇痛药物使用和镇痛效果评估等内容。
二、镇痛评估1. 术前评估: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疼痛影响等方面的评估。
可以采用视觉摹拟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工具进行评估。
2. 术后评估:术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评估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普通为术后1小时、4小时、24小时等时间点。
三、镇痛方法选择1. 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因素。
2. 神经阻滞镇痛:对于某些手术,可以选择神经阻滞镇痛方法进行镇痛治疗。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腰麻等。
选择神经阻滞方法时应考虑手术部位、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
3.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也可以作为辅助的镇痛方法进行治疗。
物理疗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四、镇痛药物使用1.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确定药物的剂量。
普通情况下,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
2. 药物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途径。
常用的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3. 药物联合应用:对于某些疼痛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五、镇痛效果评估1. 疼痛评估: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镇痛治疗的效果。
可以采用视觉摹拟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工具进行评估。
2. 不良反应监测:在进行镇痛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
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自控镇痛(PCA)管理规范
患者自控镇痛(PCA)管理规范一、概述:PCA是一种较理想的镇痛药药物使用方式,根据PCA给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和皮下患者自控镇痛(PCSA)等。
二、PCA使用的评估要点1.PCA的类型、镇痛方案、给药途径和速度。
2.PCA导管固定情况及给药通道是否通畅。
3.患者意识水平、呼吸频率、血压、脉搏等。
4.穿刺部位局部情况。
5.PCA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6.评估要求;前4小时每小时评估一次,4-24小时内每2小时评估一次,以后4小时评估一次。
在开始使用PCA、更改方案、调整剂量、转科时,需立即评估。
7.使用PCEA患者24小时内每4小时,之后每班评估一次感觉阻滞平面,肢体活动度和穿刺部位,有异常随时记录。
三、PCA使用护理要点1.认真交接。
患者返回病房后,病房护士应与麻醉师认真交接疼痛方案、给药途径和速度等,确认PCA泵给药装置运行正常。
2.检查导管固定情况,避免导管脱落、移位、牵拉、扭曲、断裂,加强巡视。
PCEA患者翻身时采用先侧后移的方法可延长硬膜外镇痛泵的留置时间,减少导管意外滑脱。
PCLA患者注意观察静脉通路有无滑脱、阻塞,三通是否关闭等,治疗中需防止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3. 尽可能使用单独的静脉通道。
4.严格无菌操作,PCEA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
5.带回病房的镇痛泵需悬挂使用,避免空气进入输注管路。
6.在疼痛时或进行一些会使疼痛明显加剧的活动之前提早(静脉途径提早5分钟硬膜外途径提早15分钟)按压给药按钮。
7.硬膜外镇痛泵如遇滑脱,禁止连接于静脉通路。
四、健康宣教1.实施PCA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PCA的相关知识,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2.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导管牵拉、滑脱、扭曲等,出现不适及时告诉护理人员。
3.自控键应由患者选定合适按压,家属和护士不得随意按压,除非患者需要帮助时。
4.使用PCA患者未经医生同意不得离开病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川县人民医院麻醉科镇痛治疗规范一、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生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使用登记制度: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医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泵的操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师联系。
麻醉科术后镇痛访视专职护士每日两次巡视病人,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
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
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影响药液输入。
观察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并予以相应处理。
如镇痛效果差,通知其麻醉医生给出处理方案并执行。
对尚不完全了解掌握使用方法的病人及家属再次讲解镇痛泵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
专职护士将访视及处理结果详细填入术后镇痛登记表,治疗周期结束后入病历。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专职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医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
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五)做好宣教工作: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
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彻底清醒后重新讲解注意事项。
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对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一定要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分析镇痛不全的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取得病人的配合。
常规检查PCA泵的使用情况。
电子PCA泵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护士应当及时查看报警信号提示的异常情况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设等。
(六)建立资料汇总分析:定期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二、慢性疼痛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慢性疼痛为非恶性病因引起、对病人健康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持续或间断发作的疼痛。
慢性疼痛的处理涉及广泛的医疗领域,包括社会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
对慢性疼痛镇痛治疗采取规范化管理,目的在于:(1)优化疼痛控制;(2)最大程度减少不良结果和费用;(3)增强活动能力及身心健康;(4)提高慢性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慢性疼痛病人的全面病史和体格检查1、对病人行全面病史和体格检查的4点基本要求①了解病人的一般内科情况及内外科合并疾病的程度。
②具备慢性疼痛综合征的知识是进行慢性疼痛评估的必要先决条件。
慢性疼痛综合征可与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病理或功能失调相关也可与心理状态相关。
另外,其他可伴发疼痛并类似疼痛综合征的内外科疾病相关知识也是必需的。
③具备疼痛危象的诊断和处理知识。
④具备内科急症及潜在病因或治疗所引起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知识。
2、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的5个基本要点如下:①病史:包括一般内科病史和疼痛的发作、性质、强度、分布、持续时间、过程、情感变化及恶化和缓解因素。
记录伴随症状(如运动、感觉和自主系统的变化)。
并了解以前的诊断检查、治疗结果和目前的治疗。
②体格检查:包括恰当而直接的神经、肌肉、骨骼检查,同时注意其他相关系统。
不仅要对疼痛原因,还要对疼痛的影响(如身体状态下降)进行评估和记录。
③社会心理评估:包括目前的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或愤怒)、精神紊乱、人格特征或状态、应付机制及疼痛的意义。
记录家庭状况、职业、法律问题及相关健康机构。
明确病人及其他受影响的人(如雇主、律师)或其他部门(如劳工赔偿部、社会安全部)的期望。
④印象和鉴别诊断:通过病史、体格检查、社会心理评估的资料进行初步鉴别诊断,从而对可能病因和疼痛影响形成诊断印象。
⑤治疗计划:一旦明确诊断,制定的治疗方案应有病人、相关专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如其他有影响的人或有资质的心理咨询者)的加入,并与病人探讨治疗的目标和结果。
(二)诊断评估治疗慢性疼痛的麻醉医师应具备使用和解释诊断的知识,包括诊断性神经阻滞、影像特征、药物诊断、电诊断及实验室检查等。
诊断评估是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必要补充,据此提出治疗方案、所需费用及复诊计划。
局部神经阻滞(包括体神经阻滞和交感神经阻滞)可能有助于确定慢性疼痛的病因和痛点。
麻醉医师具有这方面的独特技术。
根据临床需要,麻醉医师应个体化审查解释诊断资料。
(三)会诊及医疗配合麻醉医师应就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康复及目标安排适当的会诊。
并与其他医疗专业、康复及职业机构、社会及法律组织配合进行治疗。
(四)定期监测检查临床效果应保持准确完整的疼痛记录。
病人的疼痛报告是疼痛评估的基本资料,应定期采集。
定期随访可包括但不局限于病人对治疗效果的口头报告、其他疼痛记录(如疼痛日记)及疼痛处理副作用报告。
(五)多学科疼痛处理多学科治疗在提高镇痛效果和改善健康状况(如功能状况、生活质量)方面是有效的它通过应用理疗、生物反馈、行为调整或其他社会心理学技术,从而减少或消除药物治疗。
在多学科治疗慢性疼痛方面,麻醉医师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如评估病人、提供并解释诊断临床用药、提供多种给药方法、提供暂时或长期神经阻滞、提供神经调节技术。
(六)多重疼痛处理多重疗法定义为在一名医师指导下,联合使用不同疗法以获得相加效应或降低副作用。
包括但不局限于联合神经阻滞和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如理疗)与神经阻滞或药物治疗、不同类型的多种药物治疗。
如果单一治疗存在不能接受的副作用,应考虑多重治疗如联合使用神经阻滞、多种用药或康复疗法。
理论上,应适当使用每一疗法以取得最佳疗效。
多重治疗可减少单一疗法随应用频率或药量逐步上升而引起的副作用。
(七)镇痛辅助药:抗抑郁药、膜稳定剂、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抗抑郁药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睡眠,具体药物和剂量应因人而异,要监测其优点和副作用。
NSAIDS和膜稳定药(如抗惊厥药)也可用来减轻疼痛。
同抗抑郁药一样,具体药物和剂量因人而异,要监测其优点和副作用。
(八)局部交感神经阻滞客观评估局部交感神经阻滞的程度。
在病人整体治疗计划中,由麻醉医师施行适当的局部交感神经阻滞。
为了确保审慎地使用局部交感神经阻滞,应进行定期监测以评估其利弊(如感觉或运动阻滞;交感阻滞失败,尤其是上肢;局麻药中毒;穿刺点感染)。
(九)皮质类固醇注射疗法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前应进行直接神经学评分。
随后适当监测其对健康的影响,包括镇痛效果、功能以及对局部组织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副作用。
(十)神经刺激疗法经皮电神经刺激法(TENs)简单且危险性低,是诊所或家庭早期治疗的选择。
TENS也可作为辅助疗法。
外周神经刺激法(PNS)仅适于患有单一外周神经病变且对诊断性局部神经阻滞和刺激试验有反应者。
脊髓刺激法(SCS)不是一线疗法,但口服药治疗无效后可考虑使用。
SCS可能对治疗外周神经痛或脊髓病变(如蛛网膜炎、脊髓空洞症、脊髓伤、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疼痛有效应用之前须行经皮电刺激试验。
(十一)阿片类药物疗法当其他疗法如治疗慢性疼痛无效时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应根据病人需要选用全身用药或神经轴用药。
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须考虑到病人的需要,还须依据政府的规章制度,并应权衡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优点与其长期使用的不良后果,经常对被治疗者进行随访评估还要考虑签署毒麻药应用协议或其他疼痛专家重复供药的问题。
(十二)神经毁损技术神经毁损技术是用化学品(如酒精或酚)或热损害(如射频或冷冻)破坏神经组织。
施行神经毁损前应使用局麻、成像或电刺激确定针的位置。
成功的暂时神经阻滞并不保证后来的神经毁损成功。
尽管报道神经毁损引起的副作用发生率很低,但也可能对病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已报导的副作用包括运动感觉自主神经障碍(却麻痹、传入神经阻滞疼、扩约肌失控或阳痿)、再生痛、神经痛。
神经毁损技术应作为疼痛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仅在其他治疗失败后作为最后手段使用。
应定期随访评估疼痛和其他健康情况。
三、癌痛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疼)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癌痛评估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
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
1、常规评估原则。
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评估疼痛病情,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
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
疼痛常规评估应当鉴别疼痛爆发性发作的原因,例如需要特殊处理的病理性骨折、脑转移、感染以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