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食物链的概念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幅什么图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看来大家都看过这个动画片。
那现在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他们生活的家乡在哪儿吗?(青青草原)。
通过咱们之前留的预习作业,哪位同学能告诉我青青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是),那一片森林是生态系统吗?(是)一群鱼又是生态系统吗?到
底什么是生态系统,它们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继续观察课前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以青青草原为例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说出有草、羊、狼、树、花、草、蝴蝶等。
教师进行相应的板书,并总结其中草羊狼统称动物,树花草都是植物,他们统一称为生物。
并追问有没有我们人眼看不到的生物呢?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有细菌真菌。
教师继续追问,生物要生存还需要什么?(空气、水、营养)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教师提问:草羊狼的关系,学生回答羊吃草、狼吃羊。
教师设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超市消费购买我们维持能量所需要的食物,我们对于超市来说是消费者,而为我们生产食物的厂家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动物世界同样存在这种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讲桌上的生产者、消费者的标签,根据自己的认识贴在板书草羊狼相应的位置。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草直接为羊提供食物,而狼吃羊,所以草也间接为狼提供了食物,所以生产者的标签应该贴在草上边,而羊吃草、狼吃羊都是作为消费者,所以两者都是消费者。
并引导学生观察生产者的特点即大多都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都是动物
教师设置情境并提问:动植物的残骸长时间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被分解)追问:在生态系统中什么扮演者分解者的角色?(细菌、真菌)
教师提问:出了所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外,还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等非生物成分。
3、食物链
引导学生说出草羊狼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追问: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个符号表示,是什么符号?(箭头)教师选取学生代表板
演箭头的指向,并对其正确的进行表扬,错误进行讲解。
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并出示例题进行巩固。
(三)反馈练习,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与本节课相关的例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通过预习,自己画出一个食物网,要求食物网中至少有三条食物链
生物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
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
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
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
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
止。
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
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
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
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生物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3.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4.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观察、实验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
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生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