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人才现状及对策分析(全文)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然而,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展望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走向。
首先,从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来看,国内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来推动创新与发展。
政府在近年来也加大了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各类政策和项目,鼓励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
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在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存在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些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科研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氛围不浓、缺乏积极的激励机制等问题。
此外,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价值。
针对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改善。
首先,我们需要从高校教育入手,改革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人才创新和发展。
此外,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和使用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展望未来,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走向将会更加积极向上。
随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培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同时,科技创新的需求和推动力也将继续增长,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教育文档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教育文档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而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速。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旋律。
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将会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直接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因此,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1. 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重视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大部分高校纷纷转变教学模式,将鼓励创新、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结合国内高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不少学校都在教学体制和培养方式上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在“量身定制”创新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不断地融入到传统的专业教学领域,为更多的具有科技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了人性化的个人发展通道,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学位教育与新型创新培养之间的有机结合。
2.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在客观上大大改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
众多高校积极争取,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放到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大力推动,齐头并进。
部分高校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将毕业设计和发明创造相结合,鼓励学生较早地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部分高校通过保送研究生、硕博连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等优厚的条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同时也为学校选育了又培养潜力的科研人才。
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金山软件创始人董明珠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句话,“中国现在有金山这样的公司,但没有苹果和微软这样的公司,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准确的观察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困境,虽然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但要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试图探讨现代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中国的科技创新现状如何界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指提供了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技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想法变成新产品,并且被市场所接受。
科技创新需要创意,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实验,需要科学家之间的合作。
中国的科技创新正朝着这些方向努力,但尚存在以下问题。
1、科技短缺。
中国目前仍然存在技术和引领技术方面的短缺。
国内科技公司需要依赖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高科技产品。
这说明了中国需要加强自我创新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2、少有独立科技公司。
中国有一些闻名于世的互联网公司,例如腾讯和阿里巴巴,但并不存在拥有全球一流产品的科技公司,这一点与美国和欧洲的情况不同。
3、缺乏科学家和企业家。
科技创新需要创意和创新。
中国仍缺乏研究科学的人才和企业家。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社会、教育和经济格局经历了变化,但在人才和企业家的培养和发掘上仍有进步的空间。
二、中国的人才培养现状在科技创新方面,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核心。
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
1、缺乏研究型人才。
中国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激励,以吸引更多的人去从事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
在国外,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有机会参与研究和成长,但在中国很难获得这种机会。
2、缺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尽管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科技公司,但这些公司缺乏足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许多工程师常常不愿意参与创新,他们只想做一些较为简单而不具有创意性的工作,这既降低了员工的士气,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3、薪酬不足和身份低下。
在当今社会,工资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在中国,大多数高科技员工的薪酬并不像他们的努力程度和才能一样高。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分析(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不强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氛围,不少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认知和兴趣,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贯彻执行计划。
(二)缺乏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
部分导师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市场、投资等方面信息的敏锐度,导致指导学生创业准备不充分。
(三)缺乏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大多数高校没有完善的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孵化、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缺乏资金、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创业。
二、对策分析高校应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其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素养。
如高校可以采取开设创业课程、邀请有关领域的成功企业家等方式举办讲座等等。
高校可以发挥导师智慧,邀请有关领域的成功企业家等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形成优秀的导师队伍。
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注意具体情况和特点,多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
高校应加强自身资源优势的整合,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创新、创业机会。
例如:建立稳定的创业孵化器、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网络等等。
三、结论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高校应积极探索,探寻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模式,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创新创业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当前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以及解决之道是什么?
当前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以及解决之道是什么一、前言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才强国的核心要素。
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时期,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
但是,中国人才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二、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1.人才总量较大,但素质和结构有待提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4.39亿,其中高等教育毕业生总量已经超过900万,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300万。
这表明中国拥有庞大的人才储备,但是这些人才的素质和结构有待提高。
首先,虽然研究生数量较多,但是国际化程度不高。
例如,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陆仅有2所高校进入前50名,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则有多所高校进入前50名。
这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仍需提升。
其次,中国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不足。
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但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供给仍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
例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中仅有13.2%接受过职业教育。
2.人才流动性不足,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中国的人才流动性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
一方面,中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解决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例如社保、医保、公积金等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相对不足,创业难度较大,创业失败率较高,这也限制了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的发展。
3.人才激励机制亟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
但是,当前中国的人才激励机制仍亟待完善。
一方面,人才评价机制需要更加科学和客观,避免过于重视学历和论文数量,而忽略实际能力和业绩。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才市场仍不完善,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留住仍存在一定难度,这也影响了人才的发展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解决中国人才发展问题的措施1.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化程度为了提高中国人才的素质和结构,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化程度。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工程,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技发展的迅猛,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本文将讨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加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目前的科技人才储备远远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2.教育体系滞后。
传统的教育体系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多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
3.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前景等,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选择离开学术界或者企业,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现象。
4.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而忽略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1.完善人才储备机制。
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投入,鼓励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机制。
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学校应该针对现代科技创新领域的需要,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多能力培训。
3.提高人才的待遇和激励机制。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薪酬福利和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留住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
4.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产学研用结合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以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只是一部分,而且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精心的布局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以下将进一步详细阐述,赋予解决方案更多的实质性内容。
人才储备不足针对人才储备不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投入。
优化培养机制,鼓励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引进高端人才等方式,来缓解目前的人才短缺现象。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加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部分优秀人才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合适的资源和机会,导致其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一些潜力优秀的青年人才可能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培养。
而在培养方面,由于培养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让相关部门在积极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时,也是备感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应该从政策上加大对拔尖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鼓励拔尖人才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实践。
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励拔尖人才,如提高其待遇、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等。
其次,可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资金投入,提高拔尖人才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
此外,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人才的资金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拔尖人才投身科技研究与创新。
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拔尖人才评价、选拔、培养的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从动态监测拔尖人才的成长过程,做好各个阶段的培养工作,确保拔尖人才能够在关键领域做出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最后,建议加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基层单位的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但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机制的制定和完善,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我们应该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国一定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创新的进一步跨越。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及走向沈荣华一、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现状的基本判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的人才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人才工作现在处在最好时期(这个时期起码持续5-15年)。
总体判断我归纳了四句话: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党管人才的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人才工作已经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2006年《我国人才资源状况》的权威报告,以及这次我们的调查,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成就,具体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人才总量稳步增长。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
到2005年,全国共有各类人才7390.3万人,其中,党政人才663.9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70.3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453.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195.6万人,高技能人才835.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579万人,人才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第二,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005年,全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3543.5万人,占59.3%。
其中,研究生107.6万人,占1.8%;大学本科1317.6万人,占22.1%;大学专科2118.3万人,占35.4%。
第三,人才结构得到改善。
从专业技术人才的所有制结构分析,到2005年,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33.1%,人才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人才层次看,我国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005年,全国共有两院院士140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员15.1万人,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63个,博士后工作站1018个,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2万人。
论我国新时期创新型人才成长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word精品模板
论我国新时期创新型人才成长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工作理念、各种人才相关工作制度中还存在很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因素,其中,一些文化传统问题、制度性问题的改善则面临很多阻碍,需要政府及有识之士做出更多努力。
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从人才理念和人才制度两个层面来具体分析。
人才工作中存在理念偏差。
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历史形成了多种与现代人才教育、创新性人才成长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习惯,新中国成立后特殊的落后国情、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快速建设新中国的实践也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育和成长的理念偏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传统文化方面,其中的中庸思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等级伦理观念与急功近利共同压制了儿童成长中的创新性。
而重视人文、轻视科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则造成对创造力的破坏。
与人才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方面,如长期以来对教育的价值缺乏“全面”和“内涵意义上”的深度把握;面向当下的高等教育观曲解了教育的基本属性;对科研工作的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宽容度。
人才建设中存在各种制度性问题。
我国在相关的制度建设中也产生了多种不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或使用的因素。
教育制度与教育工作方面,存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导致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难如人意;塑造式教育难以培养出大师级人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开放度低下;高等教育中官本位、行政化、权力化严重现象,侵占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整齐划一的量化指标管理方式不适应特种专业教学等现象。
科研制度和科研工作方面,存在基础研究投入太低、过度管理限制科研人员的选择、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存在局限性、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现象。
用人制度方面,存在严格的用人管理阻碍人才流动、高新区人才政策依然不宽松、工程技术领军人才资源调度权力小等问题。
解决问题的难点要彻底解决上述人才建设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还存在诸多难点。
如中庸思想、等级观念、过分注重人文等理念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已经深深固化在我国历代国民处理各种事务的行为方式中并延续至今,虽对人才成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却是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的现状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创新创业的大国,然而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发现的是,就业市场上对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是相对的供给不足。
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不足,因为他们缺乏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其次,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够灵活、多样的问题。
大多数培养机制过分注重学术成果,并忽视了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
此外,很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求学阶段就已经离开国外,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外流,不利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求解决之策。
二、问题的原因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死记硬背,而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方面欠缺。
其次,科研机构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科研机构过分追求成果,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再者,人才培养需求与现有教育体系不匹配。
很多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需要从事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家庭经济,这就导致了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的下降。
最后,政策上存在的限制也是问题之一。
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导致了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解决之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跨学科的学习。
其次,科研机构也需要调整自身的培养机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再者,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积极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
可以给予创新创业人才更多的资金支持,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地位,鼓励更多的人才留在国内进行创新创业。
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
建设强大的人才队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当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案。
1. 人才数量不足目前,我国虽然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但在高端科技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仍面临着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
由于受教育程度限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等原因,导致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上呈现供需失衡局面。
2. 高层次人才流失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吸引力增加,我国部分优秀高层次人才选择出去深造或就业。
他们在海外获得更好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这加剧了高端科技领域中顶尖人才流失问题。
3. 用工结构偏低技能中国传统劳动力市场以制造业为主导,在这个行业中大量使用低层次、低工资的劳动力。
然而,这对于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没有太大帮助。
因此,急需调整用工结构,优化人才队伍的构成。
4. 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需求我国当前绝大部分学校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性知识输出,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经验。
二、存在问题分析1. 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行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割裂感。
许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岗位从事工作,并且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来自应届生群体普遍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困境。
2. 高端技能短缺尽管目前中国已有一批专注于高等职业教育及技术培训的学院、机构和公司,并在某种程度上应对了操作型、手动工稳定型技能吃紧的情况,但在技术领域与科技研发方面高端技能依然匮乏。
3. 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当前,我国专业分工严重导致了人才队伍结构失衡的问题。
许多本科毕业生追求传统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战略新兴行业和交叉学科领域的需求。
这导致一些关键岗位上出现紧缺现象。
4. 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激励机制对于鼓励创造性思维、创新和实践力量等核心竞争力因素还存在不足之处。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目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科技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应对。
其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
学生缺乏全面的科技素养,往往只重视某一领域的技能,而缺乏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和掌握。
此外,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脱节也是一个问题。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人才。
二、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和实践实习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学校应该开设跨学科的科技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科技素养。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此外,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参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授课,提供实践机会,而企业可以提供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对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只有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带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科技创新人才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他们的创新成果和创业精神能够催生新的产业和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此外,科技创新人才还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转型中,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人才队伍现状1.高学历人才数量快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加速,高学历人才的数量不断增加。
截至2020年,全国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已经超过5400万,其中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达到13.8万人。
2.人才聚集城市不断增加全国人才大数据研究中心评出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聚集人才最多的五座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
除此之外,像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城市,也逐渐成为各类人才的热门选择。
3.重技术型人才培养与引进我国近年来加大对高端人才的“海归计划”引进力度,同时也加强了对重点优势领域的技术型人才培养。
在现代化建设中,技术发展创新是一个重中之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无疑是重中之重。
二、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1.人才流失与地方发展不协调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人才流失是一大问题。
随着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加剧,有些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发展滞后,当地人才无法得到优质的教育、工作机会,就有流失到一、二线城市乃至境外的风险。
2.人才培养滞后尽管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在一些重点优势领域,我国的人才培养滞后。
科研机构人才短缺,科研经费缺乏,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都限制了我国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3.人才评价机制不全面在用人机制中,人才评价机制不全面也是存在的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存在“提前定位论”和“政治正确性”的问题。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中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还导致了人才浪费和流失。
三、应对策略1.优化流动机制,实现人才智力向红利为了遏制人才流失现象,我们可以优化流动机制,通过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等方式,实现人才聚集效应。
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现状和前景
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现状和前景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发展则离不开创新人才。
一、科技创新的现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航天器,成为了世界航天强国之一。
中国高铁也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互联网领域,BAT等科技巨头们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和改变。
二、创新人才的现状科技创新需要创新人才,而我们的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现代科技创新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持,包括工程师、科学家、设计师等。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拥有创新思维和实战经验的人才正在成为各国间激烈争夺的对象。
由于创新人才的涌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高校的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投入力度,高校也在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的发展前景尽管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我们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够在世界科技创新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仅仅是人才的数量问题,更是人才的质量和创新能力问题。
未来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因此保持教育的投入并坚定不移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角色的创新人才,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科技创新是各国前进的重要驱动力,而创新人才则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的齐心协力,从而能够让中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作出更多的贡献。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分析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技人才不仅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据统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数量逐年递增,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各个领域。
同时,科技人才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比例逐渐增加。
在学科分布上,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技人才较为集中。
这些领域与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紧密相关,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投身其中。
此外,科技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也有所提升。
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政策,如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供人才补贴和奖励、优化科研环境等。
这些政策为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各地纷纷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研创新基地和孵化器等创新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
3、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企业也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员工的科技素养和专业技能。
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1、人才结构不合理虽然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但在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高端领军人才相对匮乏,中青年骨干人才的成长速度有待提高,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人才分布不均衡。
2、人才流失问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些优秀的科技人才流向了国外,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前沿学科。
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也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科技创新人才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科技创新人才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而在科技创新成果中,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科技创新人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1、科技创新人才总体水平较高,但存在分化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总体水平较高,但存在分化现象,即优秀人才与一般水平人才之间的差距较大。
2、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随着国内外科技创新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科技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30-40万高端科技人才离开国内,去往美国等发达国家,造成了国内科技创新人才的严重流失。
3、科技创新人才供需矛盾尚未缓解由于国内科技创新发展相对较慢,加之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的情况,导致科技创新人才供需矛盾尚未得到缓解。
尤其是在创新领域需求最为旺盛的IT业中,还存在着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一些高端人才待遇越来越高。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趋势1、建立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为了加强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保留和吸引高端人才,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建立与发达国家的人才交流机制。
同时,加强国内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留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和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2、推动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是保障创新活力的关键。
除了科技技能的培养,我们还需要培养具有市场营销、创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背景的创新人才,以适应创新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创新人才的创造力要在实践探索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3、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高端人才是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合理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提供更高的薪资待遇等,都是创新人才留下的关键。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才资源的大国,只有通过全面提升创新人才的素质和实力,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进而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
我国创新人才现状及对策分析
J o u r n a l o f G r e e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绦 色科 技
第 7期
我 国创新人才 现状及对 策分析
袁莉
( 西 南交通 大 学 , 四川 成都 6 1 0 0 3 1 )
于普高生 , 使 得 中职 、 高 职 毕 业 生 毕 难 以 继 续 提 升 自 己 的学历和技术水平 , 阻 碍 了他 们 向 高 级 技 术 人 才 转 化 。 从职业鉴定情况来看 , 高 技 能 人 才 考 核 认 证 人 数 不 断 增 加, 从 2 0 0 9年 获 得 高 级 技 师 的 1 1 1 3人 到 2 O 1 1年 的 1 5 0 0人 。但 与 获 得 高 级 技 师 的 总 人 数 相 比 , 2 0 1 1年 高 级技师的认证人数只 占到总数 的 1 。由此可见 , 我 国 高层 次 创 新 人 才 十 分 紧 缺 , 远 远 不 能 满 足 市 场 的需 求 和 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 从 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关系看 , 创新 型 高科 技 人 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能 吸 引 更 多
人才, 建设 创 新 型 国家 在 未 来 全 球 范 围 内 的竞 争 和挑 战 中 就 能更 多 占据 主 导 地 位 。因 此 , 高 层 次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引进和培养工作迫在眉睫 。
的创新型高科技人才 ( 表 1 ) 。
表 1 2 0 1 0 ~2 O 1 2年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比 例 %
的支持 , 而人才是创新 的主体 , 实 现 自主 创 新 的关 键 就 在 于 创 新 型 人 才 。高 层 次 创 新 , 人 才 的 引进 和 培养 。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人才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人才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人才管理的现状与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了我国走向世界前沿的必由之路。
人才是创新的灵魂,人才管理也成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人才管理的现状,以及探讨其发展趋势,希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人才管理的现状1.政策支持不断加强随着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人才政策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从2017年至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印发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通知》等。
全国各地也频频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助力。
2.人才理念逐渐转变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人才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从单纯要求员工工作业绩变为鼓励员工自我发扬、多面发展。
许多知名企业开始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如谷歌采取的“20%创新时间”、亚马逊采取的“无限休息日制度”等,旨在鼓励员工追求自我及多元化的发展,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创新能力。
3.人才培养近年得到提高近年来,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大幅提高,各级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中也加大了力度。
同时,不少高校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涵进行了有益的调整和改革,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训练等,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人才管理的发展趋势1.手段多样化在人才管理方面,未来可能会探索更多手段。
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人才信息的快速共享与查询,构建人才库。
采用人工智能辅助信息的分析处理,从而更加便捷地识别人才、匹配职位,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人才优势资源。
2.引进优质人才未来,能够快速引进高质量人才、尤其是在前沿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将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
从制度上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来我国发展,同时在保障人才待遇的前提下,培养和留住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他们在我国的发展和个人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创新人才现状及对策分析1引言随着经济的深入进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GJ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对于知识经济的进展至关重要。
知识经济的进展需要创新的支持,而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型人才。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0XX-20XX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XX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GJ进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坚持走ZG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进展战略。
因此,拥有更多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GJ在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挑战中就能更多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迫在眉睫。
2我国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存在的问题2.1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专业人才紧缺人才队伍进展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关系到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产业调整升级。
目前我国高技能专业型人才存在人数紧缺、质量不高的现象。
而高技能人才对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的进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型GJ的构建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我国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开始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决策层和操作层人才需求量下降,而专业性强的高技能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使得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级职业教育进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目前,高技能创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
我国职业教育进展缓慢、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才观念的落后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XX年ZG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中指出:“20XX年底,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0.4%,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就业率持续3年增长,且自主创业者比例高于本科生。
”而高职院校普遍出现招生难和毕业生“后劲不足”的状况,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加上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压缩了职业院校的生源人数。
此外,多数企业不愿在培养师资、学生实习方面投入,且高校招生政策倾向于普高生,使得中职、高职毕业生毕难以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技术水平,阻碍了他们向高级技术人才转化。
从职业鉴定情况来看,高技能人才考核认证人数不断增加,从20XX年获得高级技师的1113人到20XX年的1500人。
但与获得高级技师的总人数相比,20XX年高级技师的认证人数只占到总数的1%。
由此可见,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十分紧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社会进展的需要。
从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关系看,创新型高科技人才是产业进展的主要推动力,产业结构优化能吸引更多的创新型高科技人才(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所在的比重自20XX年到20XX年是不断上升的,而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总体进展趋势良好,但第三产业仅36.1%的比重与发达GJ如20XX年英国78.2%、20XX年法国79.2%相差甚远。
因此,创新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一个完善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两者相互促进。
2.2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与地方进展不同步目前,一些地方在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上存在与本地进展政策相冲突的状况。
在创新人才引进上,没有和本地经济社会进展需要结合在一起,引进人才不适应本地生活、文化状态,与当地生活状况或进展方向出现较大偏差,造成引进人才迁移流失或达不到引进效果的后果。
各地方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注重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外的模式,但存在盲目照搬照抄的现象,在创新理念、创新思路上一味模仿,如实行导师制、通识教育等。
但每个地方和高校所处的进展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等都不一样,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缺乏创新性,脱离了当地实际。
2.3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创新型人才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程序步骤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客观的判定。
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创新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着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标准不灵活、过于看重学历、资历,忽视人才本身能力和创新素养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独立的具有思想的主观对象,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盲目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是不科学的。
赵祖地(20XX)将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分为两等。
一级指标包括基本素养、知识技能和创新绩效三个指标。
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性上进行划分,其中基本素养包含思想品德、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包括知识结构、各种技能如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等,创新绩效包括科技创新、治理创新、思想创新和行为创新4个方面。
目前对人才的评价更多倾向于对人才过去的科研成果和贡献,而不是对未来的潜在影响。
这种评价人才的方式是一种治理主义的评价方式,以治理者而不是人才为中心。
对于人才评价不准、不好的现象挫伤了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影响了人才制造力的发挥。
2.4创新人才进展区域差异显著我国在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上,存在东部尤其是沿海地区强,中西部弱的情况。
这与东西部经济进展的好坏有着很大的关系,东部地区经济进展较快,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的环境条件优越,中西部经济进展缓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缺乏良好的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进展差距不断拉大,工资水平和收入状况同样存在差距。
闫飞在《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提到:“20XX年,长春高级技师平均月薪为1668元,深圳高级技师平均月薪为6622元。
”这一待遇差异直接造成了中西部地区创新型人才的流失和创新动力的不足,加大了东西部地区创新人才的区域差异。
(李德煌20XX)“截止到20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东部地区在人才资源总量方面占有显著的优势,其人才总量为5330万人,约占全国人才总量的45%;中部与西部的人才拥有量相差不大,分别为2664万人和2699万人,其占比分别为22.5%和22.8%;东北地区的人才资源总量最小,为1144万人,占比仅为9.7%。
”3对策与建议3.1优化人才结构,激发创新人才活力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
面对我国一直以来高技能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必须实施行业紧缺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在重视高等教育进展的基础上大力进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精英人才。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进展上可借鉴其他GJ的经验,如美国职业教育以政府为主导,且不以盈利为办学目的,注重有用。
美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健康进展与其政府的重视和办学经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将产教结合也是美国在职业教育进展方面的重要经验。
在《GJ中长期人才进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中对高技能人才进展提出了要求:“到20XX 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
到20XX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并在具体措施中提到要建设一批示范性GJ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针对人才观念的落后,必须从根本上先改变“重一般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制度问题,促使我国普教和职教由纵向级层差异向横向类型差异转变,在招生、投入等政策方面一视同仁。
此外,要鼓舞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GJ可对提供师资培训、接受实习生的部分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或政府补贴,激励企业参与人才技能人才培养。
为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必须正确认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的同时也应该引进培养从事该产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展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
针对不同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需求特点,将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相结合,全面培养相应的创新型人才。
3.2创新人才本土化培养,实现创新人才与地方同步协调进展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地在借鉴其他地方和欧美发达GJ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时,更应该注重创新人才的本土化,根据地区经济进展计划和产业需求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地方院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应该以本地经济社会进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适合当地进展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斯坦福大学在创办时并没有模仿美国东部名牌大学的理念和模式,而是以“有用教育”为理念,注重学生培养的应用性,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3.3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人才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加人才活力,必须要改革人才评价的体系,破除过去一味看重人才既有的研究成果的观念,改革职称、学历、年龄、研究成果等框框的限制。
为更好的发掘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评价人才上,应该更多关注该人有没有创新能力、创新素养,在某一领域有没有进展潜力。
此外,要改革治理主义的评价方式,以人才而不是治理为中心进行评价。
对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创新人才的标准也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各地方应该结合本地实际特色,制定适合本地创新型人才评价的标准。
人才是制造新事物的主体,对创新型人才的评价还要根据人才自身的特别性,如“罗伯特・西蒙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学术成果只有一篇文章。
世界著名数学家怀尔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期间,7年里一篇论文没发,一本书没出,但他证明了350多年没人能解的费马大定理。
”(光明日报20XX.9.4)。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基层单位在人才评价方面做出了创新尝试。
如华大基因在创新人才的评价上采取不搞职称评定,不搞论文定量考核的做法。
而在20XX年5月24日,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的科研机构实力排行榜中,年轻的华大基因入选ZG十大科研机构。
因此,在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上,我们应该建立一种重创新能力,重人才特色,轻学历职称,轻制度条框的,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的,与地区进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3.4加强区域产业交流,促进创新人才整合我国东部地区得益于其区位优势和GJ政策的支持,吸引大量人才流入,在创新型人才的拥有数量和质量上明显高于中西部。
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石油、煤炭、森林等自然资源和大量的人口。
因此中西部地区必须发挥其区域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与创新技术人才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结构,加强与东部沿海经济进展较快的地区加强交流与合作,如山东建立的半岛城市群人才联盟、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等,这种人才区域合作有利于人才的交流,激发更多的创新动力。
在中部创新人才培养上,王素玲在《中部创新人才培养区域差异及推进方式选择-以安徽省为例》一文中对中部创新人才的建设提出要建立一种以人人胜任力治理、个人业绩合同治理、项目成果效益提成奖励三方面的全面创新人才的绩效治理体系,以达到扩大中部创新人才总量,优化创新人才结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