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考研学校排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工程与工艺考研学校排名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2021化学工程与工艺考研学校排名,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工程与工艺考研学校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评估结果

1 天津大学A+

2 华东理工大学A+

3 清华大学 A

4 北京化工大学 A

5 大连理工大学 A

6 南京工业大学 A

7 浙江大学 A

8 北京理工大学A-

9 哈尔滨工业大学A-

10 南京理工大学A-

11 浙江工业大学A-

12 华南理工大学A-

13 四川大学A-

14 中国石油大学A-

15 河北工业大学B+

16 太原理工大学B+

17 上海交通大学B+

18 东南大学B+

19 中国矿业大学B+

20 江南大学B+

21 厦门大学B+

22 青岛科技大学B+

23 郑州大学B+

24 武汉工程大学B+

25 中南大学B+

26 重庆大学B+

27 西南石油大学B+

28 西北大学B+

29 西安交通大学B+

30 北京工业大学 B

31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B

32 沈阳化工大学 B

33 燕山大学 B

34 东北石油大学 B

35 苏州大学 B

36 合肥工业大学 B

37 福州大学 B

38 济南大学 B

39 武汉科技大学 B

40 湘潭大学 B

41 湖南大学 B

42 广西大学 B

43 陕西科技大学 B

44 广东工业大学 B

45 山西大学B-

46 中北大学B-

47 内蒙古工业大学B-

48 辽宁科技大学B-

49 吉林大学B-

50 长春工业大学B-

51 哈尔滨工程大学B-

5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B-

53 常州大学B-

54 华侨大学B-

55 南昌大学B-

56 山东理工大学B-

57 新疆大学B-

58 石河子大学B-

59 北京工商大学C+

60 天津科技大学C+

61 天津工业大学C+

62 天津理工大学C+

63 河北科技大学C+

64 沈阳工业大学C+

65 上海电力大学C+

66 上海大学C+

67 江苏大学C+

68 安徽工业大学C+

69 山东大学C+

70 郑州轻工业学院C+

71 武汉理工大学C+

72 海南大学C+

73 华北理工大学 C

74 东北电力大学 C

75 东华大学 C

76 南京林业大学 C

77 安徽理工大学 C

78 中国海洋大学 C

79 山东科技大学 C

80 中山大学 C

81 贵州大学 C

82 昆明理工大学 C

83 西安石油大学 C

84 兰州大学 C

85 兰州理工大学 C

86 江汉大学 C

87 北京科技大学C-

88 东北大学C-

89 大连工业大学C-

90 沈阳师范大学C-

91 黑龙江大学C-

92 哈尔滨理工大学C-

93 上海师范大学C-

94 齐鲁工业大学C-

95 河南大学C-

96 华南农业大学C-

97 电子科技大学C-

98 成都理工大学C-

99 四川理工学院C-

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C-

101 兰州交通大学C-

102 青岛大学C- 化学工艺专业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之一,化学工程又与“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

等学科相互贯通和渗透,研究内容涉及国防、化工、生物、能源和制药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许多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已经形成了一个彼此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熟悉化学工程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进行化学工程领域技术开发的能力和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具备独立担负化学工程领域技术或工程管理的工作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

专业介绍

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学科特色:北京工商大学化学工艺专业立足于化学功能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的合成方法、生产工艺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为化工、能源、轻工和军工领域培养能够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复合型化学化工人才。经过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本专业目前已形成光电磁功能材料、功能杂化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1. 光电磁功能材料:以物理化学和材料化学为基础,以现代功能材料合成和光电磁测试技术为手段,研究新型功能材料和合成技术、结构与光电磁性能间的关系及在光电磁领域的应用,为开发具有应用背景的新材料提供理论基础。

2. 功能杂化材料:从分子设计和材料构建的角度,将有机小分子、高分子与功能性材料建立联系,赋予材料独特的性质。研究内容涉及分子的设计、合成,聚集态和超分子结构研究,以及功能分子材料化后的性能研究。

3. 精细化学品:旨在通过探索新理论、改进新工艺以提升精细化学品的品质与功效。研究内容涉及化妆品、储能材料、数码墨水、绿色涂料等精细化学品的设计、制备和评价。

师资力量: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留学回国人员7人,硕士生导师13人。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