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云道场)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佛教对北朝儒学的影响(和平云道场)
关于北朝儒学,自来学者多因循《北史·儒林传序》的说法。
其言曰:“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
……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然而《北史》之言过于简略笼统,北朝儒学名家之经疏,唯熊安生之说见采于《礼记》疏,其余书皆亡佚。
北朝儒学之真面目,遂日益模糊,后世学者之论北朝儒学,遂日显皮相。
清儒皮锡瑞云:“北人俗尚朴纯,未染清言之风、浮华之习。
”(注:《经学历史》之六《经学分立时代》。
)近人刘师培云:“北儒学崇实际,喜以训诂章句说经。
”(注:《南北经学不同论》。
)蒙文通先生云:“是北学者悉康成之术也。
”(注:《经学抉原·南学北学第六》。
)钱穆先生云:“南渡以还,士大夫沦陷北方者,不得不隐忍与诸胡合作,而彼辈学术途辙,亦多守旧,绝无南渡衣冠清玄之习。
”(注:《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9~280页。
)上列诸家,皆有清以来国学大师,其见解深深影响学人,不止一二代焉。
但揆之史实,这些权威之论,皆不全面。
笔者潜研北朝史数年,窃以为北朝儒学,实受当时盛极之佛教较大影响,其面貌与汉儒之学实已不同,所谓俗尚朴纯、亦多守旧云云,已非北朝儒学之主潮。
吕思勉先生在论及北朝儒林中人时曾指出:“释老之震撼一世,儒家非极专固者,皆不容故步自封矣。
”(注:《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0页。
)已揭著当时之大势所趋。
牟润孙先生《论儒释两家之讲经与义疏》一文,对上述问题已有所论述。
(注:载《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9~302页。
)由于牟先生之大作非专门讨论北朝儒学与佛教之关系者,笔者不揣谫陋,撰成本文,狗尾续貂,冀申述吕、牟二先生之说,其间若有学术界难以认同之言,则为笔者识见如此而已,自与吕、牟二先生无关。
和平云道场和平网app北朝为佛教极盛之时期,帝王朝臣罕有如崔浩不心仪佛法者。
拓跋焘禁毁佛法前,曾“归宗佛法,敬重沙门”(注:《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与世俗的交互影响
说其 妻 已嫁 , 遂 白天乘 马率 领数 人 来 到庭 前 , 向子 集 张 弓射 之 , 韦英 随 即变为 桃人 , 所 骑 的 马变 为 茅 马, 跟从 的几 个人全 部化 作蒲 人 , 之后 “ 梁 氏惶 惧 , 舍宅 为 寺 ” 。 [ 3 ] 卷 4 《 城 鳓这则 材料虽有鬼神 色彩 , 但
氏改嫁 于河 内人 向子集 但 仍居 韦 宅 。韦英 魂 魄 听
北朝时佛教传播者正是通过宣讲迎合乱世环境下
世人 的心 态 , 从 而使 佛 教 得 以 迅 速 传 播 。北 魏 时 期, 在 上 层 社 会 的大 力 提 倡 下 , 礼 佛 崇 佛 风 靡 一 时 。“ 因果 报 应 ” 观 念 逐 步 渗 入 民众 的 思想 , 成 为 当时社 会 的思 想 主 流 。这 也 正 是 佛 教 此 时 “ 上 既 崇之 , 下 弥企 尚” [ ] 卷 “ 《 释 老 志 的重要 原 因。 “ 因果 报应 ” 思 想 首 先体 现在 建 筑 的 喻 意上 。 杨 街之 记 述 , 洛 阳城 东崇 义 里有 京 兆 人 杜 子休 宅 ,
仁 。寇祖仁 原 是 元 徽 的将 校 , 却 为 求 取 富 贵 杀元
信 问其 缘 由 , 赵 说 晋 龙 骧 将 军 王 溶 平 吴 之 后 始 立
此寺 , 且 该 寺 为 砖 造 三 层 寺 塔 。于 是 杜 子 休 掘 地
验证 , 果得数十万块砖。“ 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 所 得之 砖 , 还 为三层 浮图。 ” [ ] 糍 城 东 因佛 理 中有
v 。 1 . 3 1 N 。 . 5
O c t .2 0 1 3
【 河洛文化 】
《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常新
【摘要】<洛阳伽蓝记>以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兴废为题,记述了北魏定都洛阳期间的政治、人物、风俗、掌故传闻及北魏和西域文化交流等,该书不仅可视作了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社会政治史的辅助材料,而且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历史、宗教、风俗、文学等各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资料价值.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8
【总页数】5页(P105-109)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文化;价值
【作者】常新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社会科学
《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常新洛阳伽蓝记》以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兴废为题,记述了北魏定都洛阳期间的政治、人物、风俗、掌故传闻及北魏和西域文化交流等,该书不仅可视作了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社会政治史的辅助材料,而且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历史、宗教、风俗、。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当我翻开《洛阳伽蓝记》这本书时,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佛教氛围和古代文化底蕴的世界。
这本书以洛阳的伽蓝(佛寺)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笔触和详尽的描述,展现了北朝时期洛阳佛教的繁荣景象和寺庙文化的独特魅力。
书中详细记载了洛阳城内外的众多佛寺,从寺庙的缘起变迁、建筑规模到与之相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无不引人入胜。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巍峨壮观的寺庙建筑,感受到了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僧侣们的修行生活。
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对古代洛阳的佛教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除了对佛教文化的描绘,书中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不同角色在寺庙文化中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
从高僧到俗家弟子,从官员到普通百姓,他们在洛阳伽蓝中交织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这些人物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见名僧耆老,肃然致敬;民有疾苦,殷勤问之。
”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对佛教僧侣的敬重和关怀,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注。
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民众疾苦的关心和关注,展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乃信度荒悖之言,妄为无据之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某些荒诞言论的不屑和批评。
在书中,作者对于一些无根据、荒诞的言论进行了反驳和批评,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人非金石,其何与于岁寒?言以身戒,其可忘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行为的关注和忧虑。
作者认为人的身体并不是坚不可摧的,而是会受到环境和时间的影响。
因此,人们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戒,时刻保持警醒和谨慎。
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道德和伦理的重视,强调了人的自我约束和自律精神。
“或有宛若神人,或若龙凤之状。
”这句话描绘了寺庙中的壁画和雕刻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其美妙和精致。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作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无穷无尽。
“乃至于此!悲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感慨和悲痛。
“洛阳伽蓝记卷四3注释翻译
“洛阳伽蓝记卷四3注释翻译
洛阳伽蓝记卷四3注释翻译是一部描写唐代洛阳佛教繁盛时期的文献,内容涵盖了许多古代人物、事件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通过对该文献的研究,分析其中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探讨其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卷四3注释翻译,详细记录了唐代洛阳佛教的发展和繁荣。
在唐朝时期,佛教在洛阳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伽蓝记卷四3记录了当时的僧尼、佛寺、僧堂等各种佛教活动和场所,为我们了解唐代洛阳佛教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在洛阳伽蓝记卷四3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洛阳佛教的盛况。
这些史料不仅反映了佛教在唐代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统。
通过翻译和注释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洛阳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洛阳伽蓝记卷四3对于研究唐代洛阳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佛教教义、修行方式以及社会背景。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唐代文化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洛阳伽蓝记卷四3还记录了许多唐代重要的僧人和佛教传播者。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贡献和影响力。
这些人物的事迹和成就,对于我们研究唐代宗教史和文化史具有极大的帮助。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洛阳伽蓝记卷四3注释翻译是
一部重要的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唐代洛阳佛教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这部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佛教的情况,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学者对这部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更多唐代历史和文化的奥秘。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佛寺之都文化之光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佛寺之都文化之光在阅读完《洛阳伽蓝记》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洛阳这座城市作为佛寺之都,不仅仅是发扬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读者,我从这本书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底蕴和人性的真善美。
《洛阳伽蓝记》这本书叙述了佛教文化在洛阳这个城市的发展和传承。
这里聚集了许多名贵的佛教寺庙和文化遗址,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洛阳市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洛阳城市的面貌、佛教文化的普及、盛行,以及古代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合理运用。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在各个领域。
比如在古代的建筑艺术中,佛教建筑被广泛地应用着。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著名的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四大佛教名刹之一。
寺内的佛塔、法堂、佛阁和藏经楼都是极具特色的建筑,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受到了众多名人的赞誉。
” 这说明佛教文化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和贡献是无法忽视的。
除此之外,在文学、绘画、书法、雕塑等各个领域中,佛教文化都有极大的影响和地位。
佛教的思想精髓深深地融入到文化中,这些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在书中有这样一个对白,“叶天秀师兄饶有兴致的看了一眼手中的画卷,说道:“讲道理,这真是一幅非常有禅意的画。
” 这说明佛教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建筑艺术中,更是在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中有着深深的印记。
总而言之,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洛阳伽蓝记》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这些都对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佛教文化,让佛教文化继续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光辉的作用。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篇一《洛阳伽蓝记》读后感读了《洛阳伽蓝记》,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也许你会问,不就一本书嘛,至于这么大反应?嘿,您还别说,这书可真不简单!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懵,里面的人名地名啥的,绕得我晕头转向。
我就寻思着,这作者咋就不能写得简单点儿呢?可后来,我渐渐被它吸引了。
那一个个寺庙的描写,简直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我觉得吧,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带着我穿越回了古代的洛阳。
那时候的洛阳,寺庙林立,香火旺盛。
也许在某个街角,就能听到和尚们诵经的声音。
这场景,想想都觉得神秘又迷人。
不过,我也在想,这么多寺庙,得花多少钱建啊?老百姓的日子会不会因为这个受到影响呢?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谁知道呢?书里描写的那些建筑,美则美矣,可我又忍不住琢磨,要是放到现在,咱们能建得出来吗?说不定能,说不定不能,毕竟时代不同了嘛。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既感叹古代的繁华,又为那些逝去的时光感到惋惜。
这一路读下来,可真好,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篇二《洛阳伽蓝记》读后感哎呀妈呀,《洛阳伽蓝记》可把我给整得够呛!但不得不说,这一路读下来,还真有点意思。
一开始,我是被老师逼着读的,心里老大不情愿,想着这能有啥好看的?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书中描绘的洛阳伽蓝,那叫一个壮观!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金碧辉煌的庙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可转念一想,这么宏伟的建筑,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呀?古代的老百姓会不会因为这个累得要死要活?有时候我就想,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亲眼看看这些寺庙,那该多好!说不定我还能跟那些和尚唠唠嗑,听听他们的故事。
但又一想,古代可没有手机、电脑,我能习惯那样的生活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还有啊,书里写的那些人物,有的虔诚拜佛,有的心怀鬼胎。
这让我不禁感叹,人性这东西,从古至今都差不多啊!读完这本书,我心情复杂得很。
既为古代的辉煌而骄傲,又为历史的变迁而感慨。
(和平云道场)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序》云:“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于是昭提栉比。
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
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杨衒之在这里描述了北魏河洛地区佛教兴盛时期社会生活一个方面。
如果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北魏社会的佞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佛教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取向。
和平云道场和平网APP一、社会各阶层广建寺院北魏时期所出现的佞佛现象,加速了佛教的传播速度。
特别是社会上层拥有雄厚的资金,为了特殊的需要,纷纷出资建设寺院,且往往规模宏大,成为掺杂在居民区中最好的建筑。
关于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兴建情况,《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有神龟元年任城王元澄的一个奏章,颇能说明问题,兹抄录如下。
仰惟高祖,定鼎嵩瀍,卜世悠远。
虑括终始,制洽天人;造物开符,垂之万叶。
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
欲令永遵此制,无敢逾矩。
逮景明之初,微有犯禁。
故世宗仰修先志,爰发明旨,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寺舍,亦欲绝其希觊。
文武二帝,岂不爱尚佛法,盖以道俗殊归,理无相乱故也。
但俗眩虚声,僧贪厚润,虽有显禁,犹自冒营。
至正始三年,沙门统惠深有违景明之禁,便云:“营就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后,更不听立。
”先旨含宽,抑典从请。
前班之诏,仍卷不行,后来私谒,弥以奔竞。
永平二年,深等复立条制,启云:“自今已后,欲造寺者,限僧五十已上,闻彻听造。
若有辄营置者,依俗违敕之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
”尔来十年,私营转盛,罪摈之事,寂尔无闻。
岂非朝格虽明,恃福共毁,僧制徒立,顾利莫从者也。
不俗不道,务为损法,人而无厌,其可极乎!元澄的奏章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寺院建设的规定和无序化建设的情况作了说明。
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现象,我们将《洛阳伽蓝记》中相关内容分门别类勾勒如下。
隋唐佛教经籍著录《洛阳伽蓝记》的文献价值
作者: 王建国
作者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典籍与文化
页码: 48-5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隋唐佛教经籍 洛阳伽蓝记 文献价值
摘要:关于《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姓氏和生平、创作年代及子注等问题,学界历来颇有争议,迄今尚无定论。
《洛阳伽蓝记》作为佛教著作,《历代三宝记》等隋唐佛教经籍有著录,这些佛典文献与宋代以后的文献记载颇有不同,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较早的可考史料。
此外,隋唐佛教经籍中有关《洛阳伽蓝记》原文的钞录对该书有着较高的校勘价值。
佛教文化与隋唐洛阳城市生活
佛教文化与隋唐洛阳城市生活陈瑞洛阳作为有名的九朝古都、定鼎之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汉朝时起,它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
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波折,同时也吸纳了异质文化的冲击和衍化,尤其在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并存,文化蓬勃发展。
在洛阳文化中,佛教文化独树一帜。
自从白马寺落址于洛阳后,浴阳便成为中国的释源和北方佛教的重镇。
杨衍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有佛寺一千多座,虽然经过周武宗毁佛的影响,到隋唐时期,洛阳佛寺数目大减,但是由于国家的支持、外来高僧的交流,浴阳佛教文化并没有沉寂,而是更加发达,并且随着佛教不断地本土化,佛教文化逐步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
以下仅从佛教节诞、俗讲、赏花、结社以及观灯等与佛教有关的文化风俗中来看当时的市民生活。
佛教中有大量的节日,但是此时的佛教节诞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宗教庆典,还伴有大量游乐活动并逐渐地走进百姓生活。
《太平广记》卷469中记载:“隋开皇末年,曾在大兴城(今西安市)西南设佛会,一老翁皓首白裙求食,众莫识之,追而观之。
”由此可见,佛会的开设,吸引了众多人,偶而有一位陌生人,便引起众人的注意。
不仅会上参加人数众多,而且会上有众多的游乐性质的活动,同书卷356中就记载有“章仇兼镇蜀日,佛寺设大会,百戏在庭”。
其中最有名的是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大型具有游乐色彩的法会,它起源于佛教弟子——目连用盂兰盆盛食物供养众僧以解救在饿鬼道受难双亲的故事。
由于盂兰盆会中蕴含着孝道的内容,所以自从梁武帝首次举行盂兰盆会后,很快被后世统治者提倡并盛行。
日本僧人圆仁在来中国后也有记载:“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盂兰盆会在七月十五日举行)诸寺作腊花饼等,各竞奇妙,倾城巡寺……甚是盛会。
”不过最有名的是武则天如意元年七月十五日在洛阳南门举行的盂兰盆会,这次孟兰盆会上不仅有大量的佛教徒参加,而且统治者、士大夫都有参加。
同时为了显示盛唐国威还“纵吐蕃使者以观之”。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佛寺园林造园思想及生产活动
艺术生活A RT&L I FE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佛寺园林造园思想及生产活动322020年第3期(总第215期)N0.3 2020S e ria l N0.215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佛寺园林造园思想及生产活动陈娟(安徽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安徽合肥230000)摘要:魏晋时期佛教兴起,文化与宗教交融渗透,佛寺的兴建孕育了佛寺园林这一新的类型诞生,促进我国造园 艺术朝着多元化的发展与繁荣。
该时期佛寺园林造园艺术兼容儒、释、道、玄等美学思想,造园手法精彩各异,类型丰富多样。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佛寺园林的造园特征、思想及生产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佛 寺园林从内部造园逐渐走向外围园林化环境发展,从浓郁的神异色彩转化到自然色彩,在追求园林艺术精神与自 然精神的同时兼顾居民的公共活动性及生产性。
该研究为我国古代环境审美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对象,也为从古 至今的造园活动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北魏佛寺园林;造园特征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81 (2020) 03-0032-06引言《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 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北魏时期,曰益 加剧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孕育着各种宗教的盛行,宗教建筑的大量出现,围绕宗教建筑而相应出 现的佛寺园林应运而生。
从洛阳寺院发展记载中可 知,西晋永嘉末年只有42处,到北魏末年增加至 1367处。
北魏的洛阳既是帝王之都又是佛教中心,双重繁荣与兴盛催使佛寺园林迅速发展,洛阳有“佛 寺园林满洛城”之称。
此外,北魏的僧尼具有免除 役税的特权,生活比较有保障,在繁重的赋税徭役 面前,许多穷困的人甘愿以宅为寺,出家为僧[1127。
任城王澄在奏文中曾经写到:“自迁都已来,年逾 二纪,寺夺民居,三分且一。
”[2]1773这些因素为佛 寺园林造园活动的兴起和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北魏洛阳佛教兴盛下的城市空间
北魏洛阳佛教兴盛下的城市空间
李翊菲;张俊峰
【期刊名称】《炎黄地理》
【年(卷),期】2024()2
【摘要】洛阳是北魏后期的都城,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作为汉晋旧都,洛阳的规划和建设长期以来主要遵循以《周礼》为代表的儒家礼制
观念,但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信奉佛教的统治者们纷纷兴建佛寺,开凿石窟,世家大族“舍宅为寺”亦风靡一时,使得洛阳很快成了一座有着浓厚佛教色彩的城市。
佛教
的兴盛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对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产
生了显著的重塑作用。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李翊菲;张俊峰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北魏洛阳寺院社会公共空间述论——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
2.从平城到洛阳:
北魏丝绸贸易与佛教兴盛关系略论3.城随境迁:佛教影响下的北魏洛阳城市变迁4.
北魏佛教对洛阳都城景观的时空控制——以景观高度演替和时间节律变化为例5.
基于GIS的《洛阳伽蓝记》北魏洛阳城功能空间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北魏时期洛阳的社会风貌
浅析北魏时期洛阳的社会风貌作者:张霖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24期[摘要]《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述北魏洛阳佛教寺院布局及其形制的作品,同时也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事实。
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
本文从北魏时期的经济状况、里坊形制、饮食等方面窥视当时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北魏时期;洛阳;《洛阳伽蓝记》;社会风貌[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37-02一、《洛阳伽蓝记》所反映的北魏经济状况一般来说,中国古代都城皆是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经济重镇、交通枢纽,这都是其基本职能,而其中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活动更是维系都城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北魏洛阳也概莫能外。
据《洛阳伽蓝记》载,当时洛阳城有“户十万九千余”,①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那么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这在古代的城市中也算前列了,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肯定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城市自身的经济能力。
考察北魏时期洛阳的经济状况,首先要看当时的商业状况。
洛阳的商业繁荣在当时的北方城市中是很突出的,《洛阳伽蓝记》在若干章节做了较集中的记述。
魏晋时,“旧洛阳有三市”,②其中一市为位于城东建春门外石桥南的魏朝马市,或又称“中朝牛马市”,这是“当年刑嵇康之所”,③可能是专门的牲口交易场所。
又有一座晋时的金市,位于城西西阳门外御道北一里。
到了北魏时期,市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数量上都比前朝有进一步发展。
此处仅以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所记的西城为例予以简要说明。
西城为拓跋氏皇族聚居之地。
《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条记云:“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邙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④作为拓跋氏皇室宗亲的居留之地,这里遍布着达官贵人,为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北魏在西城设有占地八个坊里的“大市”,市内“诸工商货殖之民”按行业集聚,形成相对集中的手工业区和商业区。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朝佛寺与地方文化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朝佛寺与地方文化[摘要]北朝佛教产生于北方各民族相互征战相互融合的时期,北朝佛寺文化在其产生之初便受到南方和西域佛寺文化的双重影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其具体传播过程中为了使佛教教义更好的深入人心,佛教教义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开始了佛家的世俗化进程。
在北魏时期,这种佛教的世俗化――禁咒、信仰、节日已经趋于完备,并对以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北朝佛寺;地方文化;多元化;世俗化前言《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之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公元五四七年)重过洛阳之时,见往日繁华,荡然无存,顿觉“麦秀之感”、“黍离之悲”,恐后世无传,遂以佛寺为纲,记述了洛阳当时的园林、歌舞、灵异、兴亡之事。
该书模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合体子注之体,采用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具有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长处。
在此同时,它又广泛吸取多种文体的营养,如散体大赋、史传文学、小说,语句优美,引人入胜。
此后历朝虽多有模仿其体例记述佛寺之书,但无人能出其左右。
《洛阳伽蓝记》以佛寺为纲,记述了北魏洛阳间的人和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北魏洛阳的社会生活图,对于研究当时当地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于《洛阳伽蓝记》的注本方面,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和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是两种已有广泛影响的注本,在此我用的是周祖谟先生的注本。
近些年来《洛阳伽蓝记》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样,主要论及四个方面:(1)《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姓氏、籍贯和生平还有创作主旨;(2)《洛阳伽蓝记》的版本、笺注、及文体问题;(3)《洛阳伽蓝记》的建筑园林艺术研究;(4)《洛阳伽蓝记》的史学和文化史价值、文学成就以及中古语言学价值。
其中史学文化史研究中的宗教研究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文章有卢宁的《由看北魏的中原法化》(《法音》1998年12期),何云的《佛教在中国民俗化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89年2期),黄公渚《的现实意义》(《文史哲》1956年11期),常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8期),方宜的《之佛教观探微》。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的佛教
作者: 葛红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7-12页
主题词: 洛阳地区;南北朝时期;《洛阳伽蓝记》;佛教传入;洛阳城;孝文帝;龙门石窟;北魏;胡太后;魏晋
摘要: <正>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传入了中国内地,并不断发展。
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
其时,北方先后以平城、洛阳为中心,南方则以建康为中心,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佛教的兴衰作一探索。
一、佛教的传入与魏晋时期在洛阳地区的初步发展。
关于《洛阳伽蓝记》的社会现实意义分析
关于《洛阳伽蓝记》的社会现实意义分析[论文关键词]社会现实恐惧心理佛教影响因果报应[论文摘要]《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衔之的作品,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洛阳寺院四十余年的兴衰史,便数洛阳各大寺院的来历,规模,建制以至奇谈怪闻等情况,同时兼及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等各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佛教传人中土以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日渐深远。
从四世纪以来,都会州郡尤其是人文荟萃的京城的佛寺建筑及相关活动,已有文字记载,《洛阳伽蓝记》一书尽管不乏前导,实际上却因为其富于创意和个人才情,而成为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他所达到的高度,享有的声誉,后继的若干同类撰述都难以企及。
当时的佛教中心,在北方以洛阳为主,在南方以建康为主。
作者写当时洛阳的佛寺之盛:“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摩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及至孝静帝武定五年,时值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已经l3年。
作者重新回到洛阳,眼前景物已如沧海桑田:“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
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
游儿牧竖,踯蹰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浓烈的北魏旧臣的意识。
故都伽蓝不仅仅是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而且是北魏国运的象征。
经理了巨大的历史变故的作者在“重览洛阳”之际,立志要让消逝了的梵钟之声在文字中遗响后世,字里行间流露出恍若隔世的悲怀,这就成了全书潜在的情感主旋律。
即以对胡太后营建的最为壮观的永宁寺为例,作者一方面对最高统治者“营建过度”有所不满;另一方面,借西域僧人对永宁寺塔的赞美,寓有对北魏全盛时的国力于中原文化的自豪之情:“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目,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蘼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
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几个问题
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几个问题
朱和平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9)002
【摘要】北魏时期,洛阳是全国寺院最集中的地区,其原因在于这一地区的寺院具有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形成途径。
众多的寺院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是拥有庞大的寺院经济;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洛阳寺院的社会生活又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特征。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朱和平
【作者单位】株洲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7.261=392
【相关文献】
1.北魏洛阳寺院社会公共空间述论——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 [J], 刘小平
2.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洛阳的经济发展状况 [J], 钟盛
3.浅析北魏时期洛阳的社会风貌——以《洛阳伽蓝记》为例 [J], 张霖
4.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佛寺园林造园思想及生产活动 [J], 陈娟
5.北魏洛阳寺院园林营建考——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的考察 [J], 张鹤泉;赵延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洛阳伽蓝记》管窥北魏中后期士人文学生活的新变
从《洛阳伽蓝记》管窥北魏中后期士人文学生活的新变
杨柳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北魏迁都洛阳,随着生活空间的转变,北魏士人的文学生活和文学观念,也
较北魏前期有了不小的改变.从《洛阳伽蓝记》可以看出,北魏洛阳时期,文人的文学活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文学观念也较北魏前期有了较大变化,不再只是将文学运用在军国文翰这样板具实用性、功利性的写作中,而是朝着诗可以兴、可以群、
可以怨、可以乐的方向发展,抒情色彩得以加强,个人性写作也渐渐增多,并非“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可以概括.
【总页数】6页(P52-57)
【作者】杨柳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10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
2.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饮食文化
3.《洛阳伽蓝记》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
4.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商业布局特点
5.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商业布局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伽蓝记·序》云:“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于是昭提栉比。
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
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杨衒之在这里描述了北魏河洛地区佛教兴盛时期社会生活一个方面。
如果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北魏社会的佞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佛教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取向。
一、社会各阶层广建寺院北魏时期所出现的佞佛现象,加速了佛教的传播速度。
特别是社会上层拥有雄厚的资金,为了特殊的需要,纷纷出资建设寺院,且往往规模宏大,成为掺杂在居民区中最好的建筑。
关于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兴建情况,《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有神龟元年任城王元澄的一个奏章,颇能说明问题,兹抄录如下。
仰惟高祖,定鼎嵩瀍,卜世悠远。
虑括终始,制洽天人;造物开符,垂之万叶。
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
欲令永遵此制,无敢逾矩。
逮景明之初,微有犯禁。
故世宗仰修先志,爰发明旨,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寺舍,亦欲绝其希觊。
文武二帝,岂不爱尚佛法,盖以道俗殊归,理无相乱故也。
但俗眩虚声,僧贪厚润,虽有显禁,犹自冒营。
至正始三年,沙门统惠深有违景明之禁,便云:“营就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后,更不听立。
”先旨含宽,抑典从请。
前班之诏,仍卷不行,后来私谒,弥以奔竞。
永平二年,深等复立条制,启云:“自今已后,欲造寺者,限僧五十已上,闻彻听造。
若有辄营置者,依俗违敕之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
”尔来十年,私营转盛,罪摈之事,寂尔无闻。
岂非朝格虽明,恃福共毁,僧制徒立,顾利莫从者也。
不俗不道,务为损法,人而无厌,其可极乎!元澄的奏章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寺院建设的规定和无序化建设的情况作了说明。
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现象,我们将《洛阳伽蓝记》中相关内容分门别类勾勒如下。
1.皇帝建寺。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河洛地区的佛教寺院的兴盛与皇帝带头兴建寺院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孝文帝开始,北魏的皇帝就开始在洛阳建寺院。
孝文帝在其祖母冯太后死后,“为冯太后追福”,在开阳门外三里处修建报德寺。
宣武帝即位后,在恒农郡荆山用珉玉造一丈六尺高的佛像一座。
永平三年冬,“迎置于洛滨之报德寺,世宗躬观致敬”。
这表明后人建造寺院的真实意图是为了感念先人。
宣武帝在位时先后建了瑶光寺、景明寺和永明寺三座寺院。
瑶光寺是一座尼寺,孝明帝即位后,宣武帝的高皇后“寻为尼,居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入宫中”。
神龟元年九月,高氏被胡太后害死在瑶光寺,“嫔葬皆以尼礼”。
景明寺是因“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
宣武皇帝时佛教昌盛,洛阳因为作为国都的特殊位置,“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兹乐土”,宣武帝又建永明寺以安置外国僧人。
2.灵太后建寺。
皇后建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灵太后胡氏。
她所建的永宁寺影响深远,对北魏时期佛教在河洛地区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云:“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
”胡太后建永宁寺的情况,史书中有颇多记载。
《魏书》卷十九中《任城王云传附子澄传》云:“灵太后锐于缮兴,在京师则起永宁、太上公等佛寺,功费不少,外州各造五级佛图。
”李志在建永宁寺时为“永宁寺典作副将”。
永宁寺建成后,她还多次对永宁寺予以扩建。
特别是永宁寺塔的兴建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灵太后在他父亲死后,“寻幸永宁寺,亲建刹于九级之基,僧尼士女赴者数万人。
”为了建造永宁寺塔,动用了京师数万人,张熠、郭安兴都先后参与过这件事。
“永宁寺塔大兴,经营务广,灵太后曾幸作所,凡有顾问,(张)熠敷陈指画,无所遗阙,太后善之。
”“洛中制永宁寺九层佛图,安兴为匠也。
”对灵太后大规模营建永宁寺的奢侈现象,李崇曾经上书劝说“颇省永宁土木之功”,他认为:“诚知佛理渊妙,含识所宗,然比之治要,容可小缓。
”但并未被胡太后采纳。
灵太后为了给自己的父母追福,还先后兴建太上公寺和太上君寺。
太上公寺在景明寺南一里,为东西并立的双寺,“西寺,太后所立;东寺,皇姨所建”,其目的“并为父追福,因以名之”,当时人称作“双女寺”。
灵太后为了显示孝心,还动用手中的权力,在六斋中“常有中黄门一人,监护僧舍,衬施供具,诸寺莫及焉”。
灵太后在洛阳城东为母亲修建秦太上君寺,“为母追福,因以名焉”。
因为灵太后的重视,“常有大德名僧,讲一切经。
受业沙门,亦有千数。
”不仅如此,灵太后的家人也在洛阳建寺。
灵太后从姑建胡统寺后,“入道为尼,遂居此寺”。
在这一寺院的诸尼,多是“帝城名德,善于开导,工谈义理,常入宫与太后说法”。
灵太后对胡统寺的供养也很重视,“其资养缁流,从无比也”。
3.宦官建寺。
宦官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在佛教昌盛的社会氛围下也纷纷建寺院。
宦官所建的寺院大多为尼寺。
长秋寺是因宦官刘腾“初为长秋卿,因以为名”。
在东阳门内一里御道南的昭仪尼寺,也是“阉官等所立也”。
魏昌尼寺是“阉官瀛州刺史李次寿所立也”。
石桥南道有景兴尼寺,“亦阉官等所共立也”。
只有宦官王桃汤所建的王典御寺是僧寺,“时阉官伽蓝皆为尼寺,唯桃汤所建僧寺,世人称之英雄”。
4.诸王建寺。
北魏时期诸王也多建寺院,这些寺院既有尼寺,也有僧寺。
清河王元怿修建的景乐寺,“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
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
元怿死后,“寺禁稍宽,百姓出入,无复限碍”。
元怿弟元悦又对景乐寺“复修之”。
元怿还在洛阳城西建融觉寺,规模也较大,“有五层浮图一所,与冲觉寺齐等。
佛殿僧房,充溢一里。
”彭城王元勰修建的明悬尼寺在洛阳城东。
外戚冯熙虽然“为政不能仁厚”,但因崇信佛教,“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当僧人劝阻他在建佛塔“伤杀人牛”时,他居然说:“成就后,人唯见佛图,焉知杀人牛也。
”他在北芒山建北芒寺,“其碑文,中书侍郎贾元寿词,孝文频登北芒寺,亲读碑文,称为佳作”。
这里的北芒寺即是《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所说的冯王寺。
此外广陵王所建的龙华寺、北海王所建的追圣寺与灵太后所建的秦太上公寺是京师洛阳的三大名寺。
5.官员建寺。
官员兴建寺院在当时也蔚然成风。
洛阳城东的龙华寺、正始寺和景宁寺都是官员所建。
“龙华寺,宿卫羽林虎贲等所立也。
”正始寺因是“正始中立,因以为名”。
景宁寺“太保司徒公杨椿所立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杨椿创建景宁里,“遂分宅为寺,因以名之”。
洛阳城南的招福寺和正觉寺也是官员所立。
三公令史高显洛在利民里地下挖出黄金百斤,根据黄金上的铭文,“遂造招福寺”。
正觉寺是“尚书令王肃所立也”。
王肃是南齐归附北魏的大臣,“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
及至京师,复尚公主。
其后谢氏入道为尼,亦来奔肃。
见肃尚主,谢作五言诗以赠之”,面对原夫人的旧情,“肃甚有愧谢之色,遂造正觉寺以憩之”。
6.僧人建寺。
僧人所建的寺院有普提寺,“西域胡人所立也,在慕义里”。
法云寺,“西域乌场国胡沙门昙摩罗所立也”。
在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的大市南的黄女台,“景明中,比丘道恒立灵仙寺于其上”。
7.舍宅为寺。
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北魏时期出现了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纷纷将自己的住宅舍出来作为寺院,并且形成了一股风气。
洛阳城内的愿会寺、建中寺、昭仪寺和光明寺都是官员舍宅为寺。
普泰元年,尔朱世隆所立的建中寺本是宦官刘腾的宅院。
刘腾因为与元乂共同幽禁了胡太后,所以,孝昌二年胡太后重新掌权后,将已死的刘腾宅院赏赐给高阳王元雍,“雍薨,太原王尔朱荣停憩其上,荣被诛。
建明元年,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荣追福,题以为寺,朱门黄阁,所谓仙居也。
”愿会寺是“中书侍郎王翊舍宅所立也”。
宜寿里苞信县令段晖住宅的地下常有钟声传出,并常常见五色光照亮堂宇。
段晖“遂掘光所,得金像一躯,可高三尺。
并有二菩萨,趺上铭云:‘晋太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荀勖造。
’”段晖于是舍宅为光明寺。
在洛阳城东达官贵人舍宅为寺的有平等寺和建宁寺。
平等寺为广平王元怀舍宅所立。
杨椿分宅院为景宁寺后,杨椿之子杨昱因在永安末年率众抵抗尔朱仲远。
普泰元年,杨氏家族被尔朱世隆灭族,“后舍宅为建中寺”。
在洛阳城西的冲觉寺,“太傅清河王怿舍宅所立也”。
宣忠寺是“侍中司州牧城阳王所立也”。
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颢攻入洛阳,元徽与庄帝逃到长子城,在这种情况下,“徽愿入洛阳舍宅为寺。
及北海败散,国道重晖,遂舍宅焉”。
追先寺本是“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之宅也”。
建义元年,元略薨于河阴,其子景式“舍宅为此寺”。
在融觉寺西一里左右的大觉寺,“广平王怀舍宅也”。
洛阳城南的归正寺,地处四夷里的归正里。
“正光四年中,萧衍子西丰侯萧正德来降,处金陵馆,为筑宅归正里,正德舍宅为归正寺”。
高阳王寺本是高阳王元雍的住宅,在津阳门外三里御道西。
元雍“为尔朱荣所害也,舍宅以为寺”。
洛阳城北的凝圆寺本是“阉官济州刺史贾璨所立也”,“迁京之初,创居此里,值母亡,舍以为寺”。
对于官员纷纷舍宅为寺的现象,《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云:“经河阴之役,诸元歼尽,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寿丘里闾,列刹相望,祗洹郁起,宝塔高凌。
”《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亦云:“河阴之酷,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舍,略为寺矣。
”民众因为相信因果报应,舍宅为寺的现象也颇多。
洛阳城东崇义里内有京兆人杜子休宅,据说是晋朝太康寺,“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
城东的孝义里东市北殖货里,“里有太常民刘胡兄弟四人,以屠为业。
永安年中,胡杀猪,猪忽唱乞命,声及四邻。
邻人谓胡兄弟相殴斗而来观之,乃猪也。
胡即舍宅为归觉寺,合家人入道焉”。
洛阳城西准财里内的开善寺本是京兆人韦英的住宅。
韦英早亡,其妻梁氏不治丧而嫁,但仍居住在韦英原来的住宅。
韦英的鬼魂白日惊现,“梁氏惶惧,舍宅为寺”。
崇虚寺是“高祖迁京之始,以地给民。
憩者多见妖怪,是以人皆去之,遂立寺焉”。
这种舍宅为寺的现象对后世亦有影响,北齐时,李世谦在母亲和姐姐死后,“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
从北魏时期洛阳寺院建设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因为佛教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引起了全社会的佞佛盛行。
为了满足人们这一病态的心理需求,社会上层千方百计地广建寺院。
从皇帝、皇后到王公大臣都参与到寺院的建设足以证明佛教对社会影响之大,至于说为父母追福,为纪念先辈的原因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北魏时期社会上层广建寺院无疑对佛教影响人们生活产生了广泛的作用。
二、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北魏河洛地区佛教的昌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为社会各个阶层普遍信奉佛教,所以佛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北魏河洛地区佛教寺院的修建,浪费了大量的财物,对当时尚不太富足的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从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即可反映出这一点来。
我们以《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所记述的奢华无比的佛教建筑来说明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