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比热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比热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比热容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利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热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

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归纳、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比较、归纳、综合法: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观察、比较、归纳、综合,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教具准备烧杯2个(500ml),电加热器2个,温度计,水,煤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2.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 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3.进行新课(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 强调电加 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 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

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3比热容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比热容"的物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堂课程时,我采用了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温度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教具:热水、冷水、烧杯、温度计、称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在活动开始时,我会向学生介绍比热容的概念,并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比热容。

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计算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计算,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堂课程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考虑再次进行教学,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热容的知识。

我还会考虑将比热容的知识拓展到其他领域,如热力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这堂课程,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比热容 》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比热容 》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比热容》本节是第13章的第3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涉及到热量、质量、温度等物理量,同时也是关于热量计算的基础。

比热容教学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要重视让学生从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

新课标中热量公式是直接给出的,因此通过热量计算加强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与能力】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的单位。

2.能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的热量计算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会利用公式Q=cm∆t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烧杯两个,各装等量的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两个相同功率的电热器(热得快),两个搅拌器。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投影图片:夏日的海滩。

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了下来,而海水却仍然暖暖的。

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却不一样?猜想: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沙子放热降温比水快。

体验生活:(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m)有关,跟温度升高的度数(Δt)有关。

进一步思考:如果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 设计实验:1、如何使物质的温度升高?2、如果改变加热方式会不会影响实验效果?信息快递: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3、如何比较两种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方法一:保持质量相同,在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物体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秋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秋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比热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计算生活中的一些热量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认识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和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及“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难点热量的计算。

教具准备温度计、食用油、水、电加热器、天平、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线、红外线加热器、装有专用软件的计算机。

教学流程第1课时第2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露天游泳池中有水,当太阳晒一天后,池边水泥地面热得发烫,而水却不怎么热,这是什么原因呢?二、合作探究1.比热容(1)教材P11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①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②猜想与假设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

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吸热是否相同呢?总结: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升高的量有关。

③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温馨提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热是否相同,(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看吸热的多少)教师简单介绍器材。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让学生讨论,并完成填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相同的;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不同的。

(2)比热容的概念[师]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的差别,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什么是比热容?[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师]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生]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师]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的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大于其他物质,因此水常用作冷却剂、取暖剂等。

4. 比热容的应用:根据Q=cmΔt可知,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为什么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比热容的含义。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4. 讲解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1)教材第13.3节课后习题。

(2)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比热容知识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3. 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13.3节课后习题。

2. 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比热容知识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3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3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3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实践设计的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教学,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比热容的定义,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温度计、烧杯、勺子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给孩子们提供热水和冷水,让他们感受热水的温度比冷水高的现象。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通过示例,解释比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的大小。

3. 实验操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如沙子、水、铁块)的比热容。

4. 数据记录与分析:让孩子们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并分析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大小。

5. 生活应用:引导孩子们思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天为什么热水袋里的水凉得慢。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比热容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活动的进行,观察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孩子们思考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环境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让孩子们直接接触热水和冷水,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温度差异,这为后续讲解比热容的概念提供了生动的实际案例。

在活动中,我特别强调让孩子们亲自触摸水杯,感受热水的温暖和冷水的凉爽,这种亲身体验能够加深他们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与比热容相关的现象,如海边沙子与海水的温度差异,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比热容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对比热容的定义进行讲解,强调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通过实例解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探讨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引导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
4.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热容的计算过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然后用同样的热源对它们进行加热。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时间后,水和砂石的温度变化不同?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热容。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热量、温度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实验、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比热容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探究比热容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1.请学生运用比热容的公式,计算以下问题:
(1)质量为0.2kg的水,从20℃升高到10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特性:描述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质量、温度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无关。

4.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以及比热容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热水袋、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热水袋和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物品与比热容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并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 演示实验:进行比热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热水袋的热量传递等。

4.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计算公式:Q=cmΔt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块质量为2kg的铜,从20℃升高到100℃所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2kg×0.39×(100℃20℃)=50.4J2. 题目: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冷却液的比热容为3.6×10^3J/(kg·℃),质量为50kg,升高温度为50℃,求发动机冷却液所吸收的热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3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3比热容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3章第3节“比热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比热容的概念、单位,以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3. 比热容的应用: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实例,如用水冷却发动机、暖气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单位。

2. 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热水、冷水、金属块、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热水和冷水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温度变化,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讲解比热容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意义。

3. 讲解比热容的单位:介绍比热容的单位,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量方法。

4.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巩固比热容的概念。

5. 课堂练习:发放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比热容。

6. 例题讲解:讲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用水冷却发动机、暖气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比热容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单位3.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实验中某物质的比热容。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该物质的比热容。

2. 题目:举例说明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用水冷却发动机、暖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设计的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的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比热容概念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比热容的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的使用,引发学生对温度和热量的关注,进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进行比较。

5.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水袋的使用、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观察环节在实验观察环节,我选择了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实验器材。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 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4. 比热容的应用: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衣物、热水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穿保暖衣物、夏天使用凉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比热容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通过示例,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单位,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4. 应用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 Δt)。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为2.0×10^3 J/(kg·℃),质量为0.5 kg,温度升高了5℃。

求这种物质吸收的热量。

答案:Q = c m Δt = 2.0×10^3 J/(kg·℃) 0.5 kg 5℃ =5.0×10^3 J。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经过多次实验和验证。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了解比热容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比热容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定义,掌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2.学会使用比热容的概念进行物体吸热、放热量的计算。
3.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4.掌握比热容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不同物质在吸收和放出相同热量时的温度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家庭物品进行简单的比热容实验,如比较水、沙子的比热容,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拓展提高:
-查阅资料,了解比热容在节能减排、建筑节能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拓展阅读报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设计一道关于比热容的应用题,要求包含实际问题背景、物理过程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比热容的物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的现象,如沙漠地区与沿海地区。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第三节比热容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体验和增强联系实际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物质比热容;2.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难点1.制定探究物质比热容的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2.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复习热量的概念、预习本节内容;2.多媒体课件、电加热器、烧杯、水、煤油、温度计、计时器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提问: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开半壶水相比,谁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3、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将一壶水烧成温水相比,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相同质量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学习物质的比热容。

提出实际情境:为什么炎热的夏天海水很凉,沙滩却烫脚呢?发动机为什么用水箱降温,冬天问什么用水供暖?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由此可见,水在升高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也和温度升高的程度有关,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象?进入状态。

二、讲授新课一、提出问题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以上事例,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进行探究?2、教师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二、猜想和假设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想。

2、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

3、对学生的其他猜想可有选择地简要板书,并组织讨论,启发思考。

三、设计实验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以及比热容的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3.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 / (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4. 比热容的应用:通过比热容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广泛应用于工程、气象、地理等领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热水、冷水、不同质量的物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为例,说明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夏天游泳感觉凉爽的原因等。

2.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分析。

4. 课堂练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热水袋里的水会凉得慢等。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单位3.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4.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夏天游泳感觉凉爽?(2)根据比热容的知识,分析下列现象:热水袋里的水为什么凉得慢?2. 答案:(1)夏天游泳感觉凉爽,是因为水比热容大,吸收的热量较多,游泳时人体散热较快,所以感觉凉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以及比热容的单位。

2. 比热容的计算:讲解如何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进行计算。

3.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4. 比热容的测定:讲解如何进行比热容的实验测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测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天用水散热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水散热效果好。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定义,介绍比热容的单位。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进行计算。

4. 讲解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5. 讲解比热容的测定方法:进行比热容的实验测定。

6. 例题讲解: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比热容的应用4. 比热容的测定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比热容的概念,并说明其单位。

(2)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比热容。

(3)举例说明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比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在温度变化1摄氏度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单位是J/(kg·℃)。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3)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热容的知识,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材第13章第3节,主要讲述了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吸收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物质的样品、热量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季炎热的天气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炎热的天气中,海边感觉比内陆凉爽。

2. 概念讲解:介绍比热容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意义。

3. 公式讲解: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 实验演示:进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例题讲解:给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质的比热容,并解释结果。

a. 水的比热容是多少?b. 沙子的比热容是多少?2. 答案:a. 水的比热容约为4.18 J/(g·℃)。

b. 沙子的比热容约为0.83 J/(g·℃)。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13.3 比热容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13.3 比热容教案

第三节比热容●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11-14●厘清学习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激情导入十分师:投影图片(海滩)并伴随字幕“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当我们赤脚踩岸边的砂石上,砂石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当我们跳进水里,河水又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的出现,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PPT3生:海水凉(冷);砂石烫(热)。

师:这“一烫一凉”说明了水和砂石的什么不同?生:温度。

师:这一现象曾被称为“水陆温度的差异”;那么,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生:猜想、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必要、合理的解释。

师:两种不同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为什么却不一样,这与物质的什么有关?●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1.请学生阅读教材P1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小组交流讨论(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3)如何设计实验探究二理解比热容概念2.请学生阅读教材“比热容”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是(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4)水的比热容是,表示。

跟踪训练探究三热量的计算问题展示:3.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4.2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5.2k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小组讨论,交流展示:6.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物体吸收热量计算公式课堂探究案1.(1)Q放= Q吸(2)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玻璃杯、温度计(3)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13.3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13.3比热容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第3节,主要讲述比热容的概念、计算以及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袋取暖,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含义,强调单位质量、温度变化1℃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3. 演示实验: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4.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5. 练习题解答: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答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比热容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某物质质量为0.2kg,温度升高5℃,吸收的热量为1000J,求该物质的比热容。

答案:c = Q/(mΔt) = 1000J/(0.2kg×5℃) = 1000J/(1℃) = 1000J/(kg·℃)2. 题目:一块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2000J,冰的质量为0.1kg,冰的熔点为0℃,求冰的比热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3.分步骤讲解,化解难点: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具体例题,使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过程,注意强调单位换算和公式的正确运用。
4.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同时巩固对比热容知识的理解。
5.生活实例分析,巩固知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进行分析,解释现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定义,掌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2.学会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物体吸热、放热能力的问题。
3.能够运用比热容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掌握比热容表,并能运用比热容表分析实际问题。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思考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过程,思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拓展阅读作业:推荐学生阅读与比热容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了解比热容在科技、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阅读笔记:要求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整理成笔记。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知识基础、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培养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热容的概念、物理意义、单位及计算方法;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
6.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3比热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的单位。

2.能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的热量计算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烧杯两个,各装等量的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两个相同功率的电热器(热得快),两个搅拌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二)引入新课利用热量单位卡的规定引入新课。

从热量单位卡的规定,我们知道使1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是1卡。

这个规定中限定了1克的水,限定了温度升高1℃。

可见水的质量越多,升高温度的度数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其实大家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举例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卡的规定中,还限定了升温的物质是水。

那么,其他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三)新课教学一、热量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热总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为止。

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跟什么条件有关呢?1.热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多。

同样,要把开水自然冷却,水越少,凉得越快,所以,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热量越多。

2.热量跟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

同一块铁,把它烧到温度为100℃需要的热量少,继续把它烧到1000℃,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还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

温度的变化越大,热量越多。

3.热量跟物质的种类有关。

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一块铁放在火上烧很快就非常烫了。

而对水加热,经过很长时间,水才微微发热。

也就是说,铁比水容易热(即吸收的热量少)。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这方面的热学特性,我们做下面的实验(介绍实验装置,讲解观察的内容)。

这是两个相同的烧杯。

在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电热器对它们加热。

水和煤油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我们用温度计测量水和煤油的初温度和末温度。

由于电热器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认为在相等的时间内,它们放出的热量相等,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也相等。

实验时我们观察水和煤油温度的变化。

实验开始。

先请同学测量水和煤油的初温,现在开始加热,接通电路。

(操作并搅拌。

三分钟后记录水和煤油升高到的温度,并写在黑板上)从实验记录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①相同时间,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等。

②煤油的温度升高的多。

③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要升高同样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应该长,即,水应该吸收更多的热量。

可见,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等。

二、比热容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等这一热学性质,我们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该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也是它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巩固比热容的概念和单位。

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耳(千克·℃)。

它的物理意义是一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请大家读第132页的比热容表,并解释物理意义。

(学生读、讲)三、热量的计算1.推导公式。

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以及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就可以计算物体的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例1.2千克的水,使它的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多少热量?根据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4.2×103焦耳的热量。

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应是4.2×103焦/(千克·℃)×2千克。

这些水的温度升高了100℃-20℃=80℃时,吸的热量是4.2×103焦(千克·℃)×2千克×80℃=6.72×105焦耳。

所以,计算热量的公式是Q吸=cm(t-t0)其中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用焦/(千克·℃)作单位;m表示质量,用千克作单位;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摄氏度作单位;Q吸表示吸收的热量。

如果物体的温度下降,放出的热量Q吸=cm(t-t0), t-t0表示下降的温度。

例2.质量是10千克的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根据公式Q吸=cm(t-t0)得Q=2.1×103焦/(千克·℃)×10千克×[0-(-20)]℃= 4.2×105焦耳。

四、比热容的实际意义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

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

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

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

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

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16.3 比热容一、热量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比热容三、热量的计算四、比热容的实际意义布置作业1.如图所示,是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左右两图中,除杯内分别装的是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外,其余都相同。

完成该实验还需要_______,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食用油和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选填:相同的、不同的)。

2.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答案:1.手表、温度计;相同的2. B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