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引言:中日两国地理相邻,波澜壮阔的东亚历史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发源地,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包括文化思想、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美术建筑等方面。

一、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最重要影响莫过于文化思想的传承。

从古代开始,日本就不断汲取中国的思想精华,塑造了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佛教、儒家思想和道教都源于中国,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形成了类似中国的宗教体系,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文人的审美观和处世态度。

儒家思想则塑造了日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道德观念,强调家族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道教的思想也对日本的文艺创作和哲学思考有重要影响。

通过吸收中国传统思想,日本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语言文字: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语言文字的传承和改良。

古代日本在文字上采用了中国的汉字,并根据本土语言的需要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和文。

古代的和文主要是以汉字音读的方式表达日语的发音和含义,而且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汉字词汇。

这使得日本与中国在语言和文化上有了更密切的联系,方便了两国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汉字也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美学符号。

汉字的线条和结构形式对日本的书法、绘画和篆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的思维方式也对日本的文学、哲学和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音乐舞蹈: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音乐舞蹈艺术的影响与改良也是显著的。

自古以来,中国音乐舞蹈的艺术成就深深吸引着日本人。

从唐朝开始,许多中国音乐舞蹈艺术家来到日本,为日本的宫廷和民间带来了大量的音乐舞蹈作品和演出技巧。

这些中国艺术家的影响使得日本的音乐舞蹈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

日本的能剧就源于中国的宋元剧,它将中国的舞蹈、音乐和戏剧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第一节儒家经典初传日本中国的儒家经典是经朝鲜传入日本的。

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在应神天皇十五年八月,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派遣一个名为阿直歧的人送来两匹良马。

阿直歧能读中国经典,于是太子菟道稚郎子便拜他为师。

应神天皇问阿直歧:“还有没有比你更高明的博士?”阿直歧回答说:“有个叫王仁的,很高明。

”应神天皇随即派人去百济邀请王仁。

应神天皇十六年二月,王仁来日。

太子又拜王仁为师学习中国典籍。

成书于公元712年的日本第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古事记》也有类似记载,还更加具体地说王仁带来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

这是有关中国儒家经典和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记载。

经学者考证,应神天皇十六年相当于公元405年,也就是说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之始为5世纪初。

《日本书纪》中还记载:应神天皇死后,菟道稚郎子本应继位,但他推让皇位于异母兄大鹪鹩,理由是大鹪鹩仁孝之名远闻天下,而且年龄大,应即位天皇。

大鹪鹩则以父命难违为由,固辞不就。

两人互相推让,以致造成三年空位。

最后,菟道稚郎子自杀,以示辞让诚意。

这被学者认为是仿效《论语》中所记载的中国周朝祖先泰伯与仲雍出走、辞让王位于幼弟季历的故事。

另外,被认为写于5世纪并保存至今的日本文章中也有浓厚的儒家味道的文字,这也是中国儒家思想在5世纪时已传入日本的明证。

日本人系统学习中国儒家典籍及其思想,则是晚至6世纪的事了。

据《日本书纪》记载,513年,百济国王派遣了一位名叫段杨尔的五经博士来日本,之后以轮换的办法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是中国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朝廷中设置的学官,专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传授。

后来百济也仿照汉朝建立了五经博士制度。

中国的儒家经典也通过百济的五经博士传到了日本。

但中国儒学在传入日本之初,影响并不广泛,与广大民众尚无接触。

这是由于日本当时刚刚踏入文明社会不久,仍处于原始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因此,对于从中国传来的新鲜的生活或生产器具及进步的生产技术接受得比较快,而对先进文化的精神成果接受则较为缓慢。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

可以搜求到手的研究著作和史料中尽可能多地整理出有关日本儒学发展及其影响的重要史实,把儒学置于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儒学的发展与日本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日本的思想文化。

《文化》一书中的下篇,分别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史学及当代日本社会七个方面,具体地分析研究了儒家思想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影响。

这种横向的研究给人以广阔的视野,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中,又再现了其发展过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历史脉络,给人以纵深的历史感。

例如在政治领域,从大化革新与“周孔之教”、“建武中兴”与朱子学的关系,一直谈到“尊王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

在法律方面,从《养老律令》和“以礼入法”,《贞永式目》和大名家法,一直谈到明治民法中的家族制度等等。

这样纵横交织,形成了一幅广阔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图景。

透过翔实的历史事实陈述,日本文化的特点便具体而豁然了。

这里我们想介绍王家骅对日本神道这一原生形态的民族宗教与儒学的关系的论述,借以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

王家骅在《文化》一书中,论述了日本神道教义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其如何受儒佛道等各种思想的影响与怎样排除这些思想影响欲恢复其本来面目,直至与国家权力结合。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从原始神道到国家神道五个发展时期,并认为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可以找到当时儒学发展形态的影响。

关于日本原始神道,他是通过剖析《古事记》中有关宇宙生成和演变的神话与儒家典籍《淮南子精神训》和《周易系辞》等的关系,来说明“无论是其神学思想还是其宗教祭仪活动,都已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到平安时代中期,以佛教为根本、神道为附庸的“本地垂迹”说,则是神佛调和理论化的最初尝试。

到室町时代,神佛调和理论又与儒佛不二思潮互相汇合,发展为各种各样的神、儒、佛一致说,无论是哪种一致说,实际上都是由外来思想所准备与培植的,尤其是受到宋学的影响,这并不表明以日本固有之道相标榜的神道出现了什么具有思想独创性的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流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愈发显著。

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艺术形式等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日本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并就不同领域进行具体分析。

一、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都对日本的思想观念和僧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以来,佛教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在日本发展壮大,并与佛教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传统文化。

1.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本土化的发展逐渐融入了日本文化。

佛教的信仰和教义对日本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思想中强调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对人道精神的追求,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2.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儒家思想强调身份的界定、礼仪的尊重以及道德的重视等,对于日本的社会制度、教育体系以及家庭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国传入的儒家经典如《孟子》、《大学》等成为了日本儒学的经典著作,并在日本的教育、政治和道德观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自然,对日本的艺术、园林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主要观念如“无为而治”、“虚静无为”等理念都在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成为日本文化中追求心灵宁静和自然之美的重要元素。

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改良,促使日本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体系。

1.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入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在日本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学风格。

日本的和歌就是在中国诗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和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温婉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日本文学的代表之一。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历史背景1、中国文化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其周边和更远处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基础。

2、日本的文化,起源于汉字,是与中国形影不离的。

二、文学影响1、汉字在日本的使用主要借鉴中国文字。

日本语文中,大量使用汉字,而且发音接近普通话,具有许多与汉语相斥的书面表达。

2、在章回小说中,日本把中国宋元时期的传奇故事重新诠释,影响到日本的传统文化,如千叶的七夕、勿忘我等。

三、宗教文化1、儒家文化在日本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与传统的神道信仰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扎根日本。

2、佛教,佛家文化源于印度,但中国吸收发展了这种宗教思想,随后日本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大量引入佛教,从而吸收智慧和思想。

四、艺术影响1、唐三彩:中国唐代是日本历史期间出现的非窑烧釉面彩器,它吸收了现今日本��目色彩,并成为日本地域艺术的典范。

2、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画家,给日本绘画技法带来了新的变化,融入传统的艺术特色,形成了特有的日本山水书法。

五、社会文化1、衣着文化:日本衣着文化大多数坎坷起源于中国,如和服、落著和日本立服等。

2、传统民俗:日本的传统民俗里也有许多源于中国的文化,比如:端午节、清明节、花灯节以及春节等。

六、科技文化1、中国发明了指南表,而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木制卫星钟,这一技术后来发展出了比普通表更加精准的和机。

2、中国医学给日本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医,它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搭配各式各样的草药,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医药。

结论: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来看,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化,从历史上,到文学、宗教、艺术,乃至科技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存在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身影。

日本文化由此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日本人也知道,没有中国的文化熏陶,日本的文化想要触及今天的高度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中日两国有着千年的交往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教义、诗词艺术等皆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基石和元素之一。

日本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改良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儒家思想的传播。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随着儒学的传入,日本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制度,并在政治、伦理、礼仪等方面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律令制度、宫廷文化、士族道德等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宫廷文化。

中国的佛教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有了新的宗教信仰,佛教的教义、寺庙建筑、宗教仪式等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书画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为日本文人雅士提供了新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日本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深受了中国礼仪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宫廷礼仪、宗教礼仪、民间礼俗等都受到了中国礼仪文化的影响,并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礼仪文化体系。

日本的茶道、花道、武士道等都是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而这些礼仪文化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式。

在中国佛教的基础上,日本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文化,如禅宗、浄土宗等,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佛教传统文化。

日本还在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日本的水墨画、浮世绘、茶道等,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儒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儒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儒教,源于中国。

以夏、商、周时期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从南北朝开始称为“儒教”,儒教的中国文化特点鲜明。

儒教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教思想甚至成为日本社会部分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的制定依据,引导着社会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规范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推动着日本社会发展。

因此,有必要了解儒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1初期传入据《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284年),百济人王仁把中国的《论语》和《千字文》带入日本,被视为儒教正式传入日本的标志。

另一种观点认为《千字文》作者为南朝时期梁国(公元523年-556年)人周兴嗣,因此,该记载中关于书名或年代的记录有误。

据《日本书纪》记载,儒教正式传入日本是从继体天皇七年(公元513年)始于百济的“五经”博士,儒教相关书籍于此时期被传入日本。

汉、三国、六朝时期,中国的儒教思想跨越朝鲜半岛持续传入日本。

圣德太子制定的从官准则“十七条宪法”中除第二条外,都源于《五经》、《论语》、《孝经》。

当时社会倾向于“内典用佛、外典用儒”,即内在的行为规范教育由佛教指导,而国家、公共事务等外在统治教条则以儒教为依典。

儒教传入日本后,被宫廷贵族以及一部分知识分子阶层推崇,在这个阶层的推动下实施了大化改新(公元645年),奠定了改新大业的正统性和根基。

日本形成统一国家,开启《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国史的编纂,特别是以汉文体编纂的《日本书纪》当中的儒教意识形态贯穿全篇,为儒教文化在日本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天皇权威得以确立,国民群众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2积极传播隋唐时期, 日本不断派出大量遣隋使、遣唐使与中国进行交流,他们不再经朝鲜半岛而是直接前往中国,积极吸取中国文化,成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这些隋唐史亲身体验了中国隋唐时期的繁华, 感受到了儒教治国的优势,他们积极地推动了儒教思想在日本的发展。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2012年Vol.27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1-16作者简介:李苗苗(1985-),女,河南洛阳人,助教,从事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是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至汉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第一次被改造和融合,成为了中国最正统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要求的思想。

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深层文化。

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文化可以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说“和”的思想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中日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人自称为“和”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分不开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源头公元285年即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带着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到达日本。

这是儒学经典著作《论语》第一次到达日本,也是有史可靠的儒学第一次与日本的接触。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发展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日本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诸多影响。

其中,儒学作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在传入日本后,于不同历史时期也在日本社会发挥着诸多作用。

中国儒学在日本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在一定时期内充当了推动社会进程的重要思想武器。

标签:中国儒学;日本化根据公元前720年成书的日本的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记载的传说,中国儒学经典在那时经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

儒家学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正统统治思想,随着历朝代统治者的需要发生变化,中国的儒学思想也在不断应时而变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同时,传入日本的儒学文化,也被日本人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改造地利用,发展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儒学,并在日本多个重大历史时期发挥着作为思想武器的重要作用。

一、日本早期儒学(5世纪至平安时代末期)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记实最早可见于成书于712年的《古事记》,并且在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有关于百济博士王仁于应神天皇15年应邀前去日本传授儒学的记录,王仁此行带去了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对日本儒学的初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到七世纪,从圣德太子进行推古朝改革后,到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再到大宝元年,制定《大宝律令》,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学治国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采用的标志。

圣德太子制订的“冠位十二阶”便是参照了儒学传统思想中“德、仁、礼、信、义、智”的观念而由此创造出的。

后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将儒家“王土王民”的思想贯穿其中。

提出“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的观念,提出了建立集权于天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虽然在当时这一诉求并没得到满足,但在400年后的“大化革新”中,中大兄皇子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苏我氏旧势力,新上台的孝德天皇提出了自己代行天命的观点,这表现了中国儒家的天命观,这一观念也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家天皇制集权国家权威性的根本政治理念。

在哪些国家,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在哪些国家,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在哪些国家,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在许多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依然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会介绍一些主要的国家。

一、中国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家思想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例如,尊重长者、注重家庭关系、崇尚教育、懂得自省反思等,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在现代中国,虽然国家制度已经转型为社会主义,但鲜明的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仍然在各个方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韩国韩国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扬地,尤其是朝鲜时期,儒家文化曾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即便在现代社会,韩国人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行为准则。

例如,礼貌待人、尊重师长、重视家庭、强调良好的道德修养等都是韩国人向外展示的最佳体现。

三、日本日本也是受到儒家文化长期影响的国家。

在日本,儒家思想几乎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就会在子女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灌输尊敬长辈、不耻下问的价值观念。

此外,在社交文化中,日本人也注重礼仪和谦虚的态度,这些也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相似。

四、越南越南的文化历史深厚,其中儒家思想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被称为儒学之都的河内就曾经是越南儒学的中心,儒学教育也成为了越南古代教育的支柱。

如今,虽然越南已经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儒学文化仍然是越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着深远影响。

总之,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已经在这些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里生根开花,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要文化底色。

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儒家思想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加深其思想内涵的传承与学习,使其与现代化之强度提升的社会相得益彰,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虽然中日两国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的不同,两国的儒家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儒家思想则是在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之后,经过本土化传承、发展而形成的。

尽管日本儒家思想的根源与中国相同,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思想的传播和演化方式不同,日本儒家思想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着重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这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文明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体系,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日本人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开放心态。

三、社会规范和伦理观念有所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仁爱、忠诚、敬老尊师等美德为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和谐和个体的道德素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社会秩序。

而日本的儒家思想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尽管也强调了社会和谐,但是相比于中国来说,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四、强调道德自我修养的差异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和提高。

在中国,修身养性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儒家经典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并没有达到中国儒家思想的高度,日本更加注重外在行为规范的达成和维护。

总之,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在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差异,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然而,无论是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都是对于中华文明与东方文化的珍贵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日本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与教育演变

日本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与教育演变

日本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与教育演变【摘要】日本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国风文化和教育在这个时期都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和变迁。

国风文化在平安时代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宫廷文化对平民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学在这一时期兴起并影响深远,佛教也在平安时代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书院教育在平安时代兴盛,对日本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平安时代国风文化与教育的演变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日本平安时代、国风文化、教育演变、传承、发展、宫廷文化、平民教育、儒学、佛教、书院教育、影响、结论、日本文化。

1. 引言1.1 日本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与教育演变简介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特别是国风文化与教育的演变,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平安时代,国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国风文化包括日本独特的传统音乐、舞蹈、诗歌、书法等艺术形式,这些文化在宫廷和平民之间广泛传播,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风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宫廷文化在平安时代对平民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宫廷设立了各种文化机构,包括宫廷学校、图书馆等,将知识和文化传播给平民,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宫廷文化也促进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儒学在平安时代兴起并影响深远。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儒学成为宫廷和平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对日本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道德,倡导仁爱之道,推动了日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佛教在平安时代扮演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佛教传入日本后,成为宫廷和平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对日本人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日本人的精神生活。

书院教育在平安时代兴盛,为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韩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韩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韩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首先中国汉字的传入和日本文字的发展日本名族和世界上其他名族一样,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口头语言,但是就日本的文字而言,它却是在中国的汉字逐渐传入日本以后才逐渐产生的。

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是全面学习和引进汉字,并且根据日本原有的语言对它滴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其次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具有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日本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前。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以前。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革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要比我们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

韩国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

儒家思想在现代韩国伦理道德观念中仍然在起作用。

尽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韩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如5月8日被确定为韩国的“双亲节”,以提醒人们重温渊源悠久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俗。

我们知道,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

这一称号没有给中国,而是给了韩国,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中,现代生活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深深影响了亚洲地区。

其中,日本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从日本古代的借鉴汉字和儒学,到现代的汉字教育和中医中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一、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的古代文明始于公元前14世纪,当时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和文化。

日本在这个时期就逐渐开始向中国学习。

公元5世纪初,日本人开始使用中国传来的汉字,并且还采用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学等传统文化。

在后来的数百年中,中国文化逐渐深入日本社会,对于日本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之一。

在日本的古代,儒家思想在皇室和地方政府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而儒家思想所主张的礼仪、道德、教育、政治原则等,在日本的文化中也有着长远影响。

二、中医中药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被誉为"祖传药艺"。

由于它独特的治疗方式和疗效,中医中药早已经走出了中国,传播到了日本等世界各地。

现今在日本,中医中东的疗效已为日本人所认同,成为相当重要的医疗手段之一。

尤其是中医的推拿和针灸,更是在日本发扬光大,取得了大量的拥趸。

并且在日本,这些技术常常用在日常保健上,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甚至现今,有不少的日本人还会到中国去学习及参加相关的讲座,以进一步学习中医中药的知识和技能。

三、汉字在日本的传承和应用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也有着相似的地位。

虽然现今日本已经采用了由韩国发明的 "ヒラガナ词",但汉字在日本的应用依然非常广泛。

在日本,汉字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已经被列为一门必修的学科,而日本人对于汉字的学习和应用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甚至在日本的电视新闻中,也会将电视屏幕刊出所讲到字句简繁有别,以便于观众的理解。

同时,在日本的广告、商标等领域也需要使用到汉字,不少的日本公司和品牌名称都是以汉字来为基础的。

日本文化中的儒学思想

日本文化中的儒学思想

日本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年前,笔者一个去日本的亲戚回来了,交谈中得知在日本一年左右的时间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做法。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儒学思想”中相关的内容,日本的文化和儒学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微妙关系呢?纵观日本的整个历史,其之所以拥有现在这样的经济成果和先进的文化等瞩目成绩,一方面,在近代化的过程中采纳了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与伦理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吸收,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求进步的日本人按照其民族的伦理道德、行为品质等对中国的传统儒学进行了一番改造与整合,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从汉代就开始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只是那时还只是小规模的,真正的大量吸收是在此后的几个世纪,儒家思想在几百年的传播积淀中融合并已深深植入到日本文化的土壤中。

儒家文化在日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是因为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部分内容仍适应当代日本特殊的社会结构;二是儒家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与日本的本土主流文化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补性。

他们在思想上渗透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儒学比任何其他传统宗教或哲学对他们的影响都要大,这主要表现在道德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忠诚、重视教育和勤奋工作等方面。

一、儒学的传入及缓慢普及儒学早在大和时代便已传人日本,在早期传播中儒学是做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术,是一种脱离大众的贵族知识。

由于缺乏创造与特色,当时并没有转化为日本社会与民众的需要,更没有融于日本文化当中。

直到大化革新时期,儒学才在日本以教育传播的形式逐渐深入到学校及各地。

在中国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出现了朱子哲学,日本人也对这种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把儒学的新发展传人国内。

起初只是依附于当地的宗教思想在禅僧中间进行传播,那时还没有广泛向社会渗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开始取得独立地位,进而迎来了全盛时期。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经在中国的教育界发扬光大。

然而,在日本,儒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具体的实际应用。

首先,儒学影响了日本的学校地位和组织形式。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向西方学习。

尽管日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教育界发展中采用了西方的教育方式,但是儒学仍然处于重要的地位。

自明治时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鼓励学校采用儒学的教育方法,并常常在全国性的教育政策上设立儒学的标准。

其次,儒学思想影响了学科设置。

由于日本的儒学被广泛接受,日本学校的学科通常与儒学有直接关联。

例如,儒学中尚书与春秋两部书中记载的历史成为了日本学校教育中必修的课程。

另一个例子是《大学》、《中庸》和《论语》等重要的儒家经典,也被列入了日本的中学课程。

此外,儒学对日本教育界所起到的深远影响包括对纪律的重视。

在日本学校里,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程,还有着强烈的纪律观念。

这是由儒学教育中“道德修养”的理念延伸而来的。

在日本学校纪律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指挥。

学校内的规定也非常严格。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也体现在课外活动上。

例如,在日本的儒学教育中,通过学习或者讲解名人传记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这种做法让学生学到了人性的重要价值观。

总之,儒学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学科设置、学校纪律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

在实际生活中,日本的教育系统一直在努力揉合西方和东方的教育思维来开展教学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学文化不仅对中国自己的教育产生影响,对周边的国家教育体系也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日本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日本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日本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称企业精神,是在某种社会条件之下,由企业及成员在长时间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创造出来的具备本企业特点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形态。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短短的三十多年间,日本从战败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诞生了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

研究者们充分分析之后的一致观点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日本企业文化是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分析了影响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因素,剖析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日本企业文化特征。

标签:儒家思想;日本;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一种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共同情感以及团队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具备了不同层次、丰富化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复合体。

强大的企业文化正是企业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元素。

文化和民族是无法相互分开的,在日本的国家与民族文化构成之中,日本企业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也就对外代表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通过考证,可以发现日本企业文化在其形成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诸多方面均受到了我国儒家思想的重大影响。

一、影响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日本民族希望能够成为世界舞台上的强者的强烈自尊心。

一直以来,因为领土狭窄、资源极为匮乏、灾害频发等因素,产生了很大的危机感,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为此,日本民族特别希望能够成为全球瞩目的成功者。

这一心理意识已全面融入到其潜意识当中,而且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成为了日本人所特有的心理特点。

日本企业家自然也继承了这一民族心理,千方百计寻找机遇学习他国的先进文化,从而让自身的处境变得更好。

二是务实高效的思维方式方法。

因为传承下来的强烈危机感与忧患意识,日本人十分务实,注重于事实、经验与实证。

日本企业家高度重视法制,十分尊重经济规律,在具体工作中不尚空谈,运用自身辛勤劳动与智慧来创造出经济上的发展奇迹。

三是儒家思想与日本的民族宗教精神彼此结合。

我国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就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和日本本土的忠于天皇与拼死不憾的精神彼此结合,从而产生了以“忠”与“和”为中心的日本企业文化。

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作者:黄畅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7期摘要:我国自汉代起就极为推崇诞生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我国发展中也处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日本虽从未成为我国的附属国但处在我国的文化影响范围圈内,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日本文化;儒家学说1.我国儒家文化简述儒家学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

春秋时期由于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受到了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孔子也不能免俗,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

但当时什么才是最佳的社会模式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大辩论。

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势。

围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以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

儒学学说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发展迅速,还很早就传播到周围的东亚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东亚形成了一个汉文化圈。

2.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1“和”思想的影响进入7世纪后,日本的圣德太子推崇儒学,很快在社会上形成的学习儒学的风潮。

圣德太子进行的日本社会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制定了《十七条宪法》。

这是是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法典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无忤为宗。

”把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和为贵”直接搬来运用。

日本人非常注重与身边人的和睦相处,在日本社会中,朋友和亲人之间的和谐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2]。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介绍日本古典文学是丰富多样的,而其中展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对于这些作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始于中国,于6世纪传入日本,成为国家的主要思想体系。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一些代表性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儒家思想影响。

1. 古事记和日本書紀中的神道与仁道•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是两部汇编了大量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古代日本文献。

•这些作品反映了神道信仰在日本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对古事记和日本書紀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仁道(人伦道德)概念的塑造。

2. 平安时期诗歌集《万葉集》中的义理观念•《万葉集》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诗歌集,记录了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大量诗歌。

•诗歌中常常表达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义理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体现了儒教的仁爱精神以及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

3. 竹取物語和源氏物语中的家族道德和社会规范•竹取物語和源氏物语是平安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家族中不同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探讨了个人行为对于整个家族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注重也在这些作品中得以体现。

4. 能様之辞暇和五石記中的孝道思想•能様之辞暇是一部描写孝顺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学作品。

•五石記是一部记载着历代名将事迹的典籍。

•这些作品强调孝道思想,尊重长辈、服从父母的观念与儒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结论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传递了儒教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和价值观念。

对于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思想体系,研究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摘要: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本自圣德太子时代、“大化革新”到幕府时代、明治维新直至近现代,儒家文化广泛传播,绵延不绝,并且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构成的主体,事实上对韩日本民族社会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的积淀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

引言: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世界各民族一样,日本有其独特的文化。

原始日本人在岛国特殊地理环境下,吸收儒、佛、道思想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其中儒学与神道相融合,形成为日本的"儒教",对日本人民的道德观、教育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有国际性特殊文化现象的东方文化,它影响着中国、日本、越南、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但是目前研究儒学对韩影响的较多,而在对日影响方面却相对较少。

这对意欲了解甚至学习日本文化发展的学生多有不便,而关于儒学对日的影响文献资料、古迹介绍等还是大量存在的。

本论文通过儒学思想进行解读,浅析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中也可看出日本文化中注重实务,重视思想的合理性并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等实用主义的性格。

此研究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文化的创新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对中日学者也是极为有利的。

正文:儒家哲学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哲学理想更是儒学价值意识的根本基础。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摘要: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本自圣德太子时代、“大化革新”到幕府时代、明治维新直至近现代,儒家文化广泛传播,绵延不绝,并且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构成的主体,事实上对韩日本民族社会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的积淀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

引言: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世界各民族一样,日本有其独特的文化。

原始日本人在岛国特殊地理环境下,吸收儒、佛、道思想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其中儒学与神道相融合,形成为日本的"儒教",对日本人民的道德观、教育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有国际性特殊文化现象的东方文化,它影响着中国、日本、越南、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但是目前研究儒学对韩影响的较多,而在对日影响方面却相对较少。

这对意欲了解甚至学习日本文化发展的学生多有不便,而关于儒学对日的影响文献资料、古迹介绍等还是大量存在的。

本论文通过儒学思想进行解读,浅析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中也可看出日本文化中注重实务,重视思想的合理性并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等实用主义的性格。

此研究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文化的创新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对中日学者也是极为有利的。

正文:儒家哲学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哲学理想更是儒学价值意识的根本基础。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不仅完全笼照中国文明,更且对东亚各国尤其是日本发散出它的影响力,使得各国的民族哲学中有着深厚的儒学传统,形成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石。

儒学发展至当代。

儒学传日的影响儒家思想也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时代中,一直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并左右着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

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到了日本,日本古代的文明更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儒学传入日本之后,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发展的不同步和语言文字的差异,并没有被重视,只是在一些上层阶级,皇宫贵族之间传播。

直到圣德太子时期,儒学才被通过律法等手段得到了极其广泛的传播。

而此后出现“五山僧侣”等一批儒学者,更是加速了儒学的发展。

藤原惺窝、林罗山等一些儒学大师的出现,更加表明了当时日本社会儒学的兴盛。

日本儒学至此也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日本儒学,将儒学与日本固有的大和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有的特点:第一,日本儒学的世界观较之中国儒学而言,更加缺乏抽象性,罕有纯理性思辨;第二,日本儒学的认识论较之中国儒学而言,更为重视感觉经验。

儒学最初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

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讲授儒家学说。

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

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

“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

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

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

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

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

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

701年,日本开始祀孔。

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

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

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

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

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

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

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

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

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

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

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

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

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

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

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

”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

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实,在佛教传人日本以前,日本人的信仰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神道教,最初以自然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

儒学和佛教传入日本后,吸收了儒学的论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渐形成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体系神道教吸收中国理学某些学说,强调忠皇忠君,鼓吹建立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国家次序。

明治维新后,为巩固皇权,以神社和神道作为国家神道,提倡“神皇一体”、“祭政一致”,神道教空前发展,成为天皇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而日本人从中国唐朝时起,大量向中国派送谴唐使,将大量的中华地区的制度典籍,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想等人类文明的璀璨的花朵带回到日本,甚至包括国家法律,政府机构的设置,服装服饰、日常起居、民俗节日都以中国唐朝为参照,甚至是全盘照搬,时至今日,日本传统文化仍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活化石,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人在汲取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结合本民族的优点,将发源于东方的儒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并烙上了日本民族的独特的烙印,由此可见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大和文化的影响。

儒教等经典著作对日本特有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校均教授四书五经,日本知识界更以对四书五经的了解程度作为判断学者水平高低的标准。

儒教的忠孝仁义之道、重视社会秩序等被日本社会吸收。

即便是现在,日本社会也依然维持着等级森严的上下级体系。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日本江户时代就有了系统的儒学、朱子学并发展儒学使之成为了日本的“国学”,全国自上而下推行儒家文化,孔子成为了受全国人民尊重的“先师”“圣人”,儒家文化迅速蔓延在日本各个层面的精神领域,不但影响了日本文化,也影响了日本社会的面貌和方向,美国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曾精辟的说:“从中国学来的儒家文化,使日本从一个用手抓饭吃的民族迅速转化成了一个世界强国,包括精神方面的强大,文明程度也前所未有的发达,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

然而并不是儒学所有的优势思想都被日本所学习,日本在学习吸收儒学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儒学。

日本人的思维特点是重感性、重经验,而不擅长抽像思维。

因此在吸收儒学思想时,往往不能接触到儒学的精髓。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曾说,在中国儒学中,「仁」被视为凌驾一切之上的德,而在日本,「仁」被彻底地排斥于日本伦理体系之外;在中国儒学中,「忠」是有条件的,而在日本,对主君的「忠」则是对天皇无条件的遵从。

中国儒学讲究「内圣外王」,认为「仁」是「礼」的内在基础,而日本在接受中国儒学的时候,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在许多问题上,日本人停留于「礼」的表面。

而这则在日本的现实社会中体现的很明显:日本国内极少有器官捐献,器官移植几乎只在亲属间进行。

日本学者佐藤直树在其著作中曾提到,一家日本化工厂爆炸后,在救援队到来之前,亲属及时赶到的人都能得到及时救助,而亲属未能赶到的伤者则被扔在一旁。

而外国人却很难理解,在日本,人际关系怎会如此冷漠。

其实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也会一目了然。

今天,在每家稍有规模的日本书店里随意浏览,总能找到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

一些比较难理解的中国古籍,还会专门配有读音和注释,以便普通日本读者阅读。

日本学者也很以他们在儒学界的研究成果自豪,有日本儒学家甚至很不谦虚地表示:儒教发源在中国,而研究则要看日本。

儒家文化也帮助日本经济发展。

釜山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著名的韩国学者金日坤教授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经济》一书中说:“儒学是日本、韩国最具优势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作为秩序和原理而发展。

儒家文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是由于儒学伦理具有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而且他认为日本、韩国经济现代化成功的根源,在于具有历史稳定性的儒家文化使当今的日本和韩国保持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与秩序。

其实早在唐朝时,儒学文化就开始被日本重用在社会发展上。

日本著名学者江上波夫在著作《八世纪的欧亚大陆》中写道:“当时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包括日本、新罗(今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在内的东亚各国为发展本国,都努力学习唐朝的法律、艺术、学问、制度、思想、文学、技术、文字等,呈现了以唐为中心的共同文化圈,这一文化圈成立后就长期决定了东亚民族文化的状况,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地中海一带罗马文化圈的成立在西方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性完全要相提并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