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通志_总序_看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樵( 1104—1162) ,字渔仲,福建莆田人,中国古代著 神; 并依此例指出了断代史的很多弊端,其中不乏一些正确
名的史学家,世称“夹漈先生”。史载郑樵一生不应科举, 的见识,下文还将进一步论述。其实,通史和断代史并行于
谢绝人事,刻苦力学 30 年,“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 家,必借留读尽 乃 去 ”[1],“于 经、史、礼、乐、天 文、地 理、虫 鱼、草木以及音 韵 等 学 无 不 究 通,皆 有 论 著 ”[2],而 且 成 就
《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 “史书只 需 记 载 史 实,不 要 进 行 褒 贬,让 读 者 自 己 去 评 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 价”[7]68 。在《通志总序》中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他的这一
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就很好地体现了“会通”,使 看法。他说,“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经之新意。《史记》
否定了断代史的价值,甚至对断代史的鼻祖班固也不能理 颇及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借鉴。时至今日,郑樵“治学的刻
性的认识,称班固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迁 苦,他在治学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考虑全局的治学精神,
之于固,如龙之于猪”,“范晔、陈寿之徒继踵,率皆轻薄无 他敢于在学术上大胆设想的气魄,都是我们史学史上的宝
郑樵提出的“会通”涵义已明了,那就是要求史家在修史时 《步天歌》时,“长诵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数夜,满天星斗,
能注意到史实的上下联系和贯通。郑樵之所以推崇《史 尽在胸中矣”,然后写“天文略”。郑樵的实学精神对后世
记》,是因为他认为《史记》是通史,深得“会通”之旨,历史 影响深远。
史实前后贯通,可以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 而《汉书》断代 二 《通志·总序》中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
时,因记述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 化和各种典章制度,便于通观一个时期历史发展的总相和 趋势”[8]144 ,但其 弊 端 在 于“同 为 一 事,分 在 数 篇,断 续 相 离,前后屡出”,“编次同类,不求年月”[4]28 。通 史 规 模 宏
总第 120 期
康桂英: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
[摘 要]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 的学术思想。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 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关键词]郑樵; 《通志·总序》; 史书编纂思想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712( 2011) 03 - 0055 - 03
世,各有所长,郑樵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而已,仅仅反映了 他本人对历史记述方式的一种认识。 ( 二) 介绍《通志》的体例、内容,尤其是“二十略”,强调为
不俗,但这些著作大都亡佚,现保存下来的著作主要有《夹 学须成“一家之言”,须有“自得之学”
漈遗稿》三卷,《尔 雅 注 》三 卷,《诗 妄 辩 》以 及《通 志 》二 百
的内容四分之一左右,但却是全书的精华,其内容涉及社 废其一难矣。就纪传体而言,其优点在于“以记述历史人
会、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其中价值最大的是金石、图谱、 物为中心,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 同
校雠、艺文”四 略,“中 国 历 史 文 献 学 的 比 较 有 系 统 地 有 点 理论的论述,是从这四篇开始的”[7]68; “《通志二十略》把旧 史志书范围扩 大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地 步 ”[6],从 多 个 角 度 描 述 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和社会组织,开创了历
中国古代史家在详述历史发展的过程时,也很重视表
见智。刘知几倾向于断代史,认为《汉书》“究西都之首末, 达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和对历史的见解。《左传》“君子曰”
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 开评论的先河,此后《史记》有“太史公曰”,《汉书》有“赞 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迩迄今,无该斯道”[4]22 。而郑 曰”,《三国志》有“评”等,它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作者的历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线索清楚明了,“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 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为褒贬也,间有及褒贬者, 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3]1 倍受后人推崇; 而班固的《汉 禇先生之徒中杂之耳。且纪传之中既载善恶,足为鉴戒,何
书》则“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而且“以 必于纪传之后更加褒贬”; “夫史者,国之大典也,而当识之
为史,使“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3]2 ,失掉“会通”的精
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在史书编纂方面有很
[收稿日期]2011 - 04 - 15. [作者简介]康桂英( 1975— ) 女,山西大同人,安徽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 中国史学史。
·56·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总第 120 期
马迁的《史记》“能上稽仲尼之意”,而“不幸班固非其人,遂 失会通之旨 ”[3]2,“自 班 固 断 代 为 史,无 复 相 因 之 义,虽 有 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损益,会通之道,自此失矣”[3]3 。至此,
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 情性”,“已得鸟兽草木之真,然后传《诗》,已得诗人之兴, 然后释《尔雅》”[3]1981 - 1982 ,纠正了很多《尔雅》的错误; 在读
趣,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 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3]1 。他认为孔子 的《春秋》“贯二帝三王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3]1 ,司
在“总序”中,郑樵尤其强调“自得之学”。他说,“学识 超诣,本乎心识,如人入海,一人一深”,“著书者,虽采前人 之书,必成一家之言”[3]11 。自叙写《昆虫草木略》时,常“与
称为“略”,“用力最勤的部分是会通各种学术、氏族、校雠、 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和学案体等,它们“以其丰
艺文、金石、图谱、文字、音韵等专门学术,构成二十略中最 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全面而连贯地反映了中国历 突出的部分”[6]。“二十略”虽然只有 52 卷,占《通志》全书 史的进程”[8]141 ,每一种史书体裁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欲
的学术倾向。
是任情褒贬,不实褒贬,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这也是史书编
( 二) 重视“志”的修纂
纂的一个重要方法。
史家对于史学的功用问题历来有很多论述,刘知几的 三 《通志·总序》中郑樵史书编纂思想的偏颇与不足
看法具有一 定 的 代 表 性。 他 说,“史 之 为 用,其 利 甚 博,乃
《通志·总序》中,郑樵有关史书编纂的思想既有其难
通史,反对断代为史,主要是从断代史打断历史之间的连贯 意外,也说明他的“通”其实是“未能通”。
性方面说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对于恢复通史地位是
综上所述,郑樵在《通志·总序》中表达了丰富的史书
有利的。关键是他的看法有点过激,从崇“通”的角度完全 编纂思想,既有其正确的可取之处,为学者推重; 也有其偏
也具有强烈的史学经世目的,把历史撰述的中心放在“志” 汇总如下:
部分。认为“志”是“宪章之所系”,所以“非老于世故者,不 ( 一) 武断地抑“断”
能为也[3]5 ”。作为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修好志,
史书体裁是“史书的外部形态”[8]140 ,对表达史书内容
才可以使史书成为国之大典。在《通志》中,郑樵把“志”改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史书体裁主要有编年
生人 之 急 务,为 国 家 之 要 道。 有 国 有 家 者,其 可 缺 之 能可贵的独特见解,也有其失偏颇之处,历来被人责难很
哉”[4]303 - 304 ,很形象的道出了史学具有经邦安国的重要目 多。所以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专门做“申郑”篇,强调郑
的。很多史著都以经世致用而闻名于世,为世人推重。作 樵的贡献主要在于“发凡起例”、“绝识旷论”,后世“徒摘其
·57·
大,其好处是能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出历史发展的变化大势; 是“即其旧文,从而损益”,创新之处较少,人们推重的是其
缺点是涉及的时间跨度太大,史料复杂,断代史较通史而言 “二十略”。从本意上说,郑樵是要撰写一部纪传体通史,
却有时间断限清楚、史料容易集中等优点。郑樵力主编写 而最终的结果是《通志》成为“三通”之一,这多少出郑樵的
樵则力主通史,反对断代为史。《通志·总序》是一篇非常 史认识,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史论,“古代史家从来不是把自
有名的发扬“通史”家风的文章。郑樵认为通史可以“极古 己置身于历史之外、对历史作“纯客观”的描述,而是通过
今之变”,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因革损益,史实的连贯发 史论发表对历史的看法,使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这是一 展。司马迁的《史 记》“会《诗》、《书》、《左 传》、《国 语》、 种积极的历史撰述思想和撰述态度”[8]341 。而郑樵则主张
为“三通”之一的《通典》就是本着“将施有政”的目的去撰 援据之疏略,裁剪之未定者,纷纷攻击,势若不共戴天”是
写的,“中国史学之具有自觉的和明确的经世致用意识,当 诬枉之言。但无论怎么说,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所阐述 自杜佑始,当以《通典》为里程碑”[5]。相较前人而言,郑樵 的一些史书编纂思想确实有一些偏颇之处,值得商榷。今
《通志·总序》是郑樵《通志》的序言。在这篇序言中, 木“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汉、唐诸儒议论”,而且“汉、 郑樵对前代史书作出评价的同时阐释了自己的史书编纂思 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3]5 。这些言词不免有夸大不实之
想。今读这篇序言,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处,因为前六略 是 对 前 史 的 继 承 和 发 展,后 九 略 则 为 其 自
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虽有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损益,会 人不知留意于宪章,从相尚于言语,正犹当家之妇不事饕
通之道,自此失矣”,据此,郑樵还指出了断代史的很多弊 餮,专鼓唇舌,众然得胜,岂能肥家”等。郑樵的这些看法
端,如断代为史,看不出郡县沿革,礼乐殊俗; 内容 繁 琐, 有失实之处,如认为《史记》中“太史公曰”“皆史之外事,不
第3 期 2011 年 05 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3 May. 2011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
康桂英
(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一帝有数纪,一人有数传”,为了争正统,互相指责对方, 为褒贬也,间有及褒贬者,禇先生之 徒 中 杂 之 耳”; 其 实,
“曹魏指吴蜀为寇,北朝指东晋为僭,南谓北为岛夷。齐史 “太史公曰”中“对人物、事件等直接加以评论、进行褒贬的 称梁军为义军”[3]4 等断代为史的通病,这些都反映了郑樵 比比皆是”[9]; 但郑樵的看法也有其积极的方面,他反对的
( 一) 提出“会通”学说,并以“会通”为原则对通史和断代 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郑樵“平生之精力,全书之菁
史体例加以评议
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称《通志》“至今资为考镜,与杜佑、
在中国史学史发展的过程中,郑樵是第一个提出“会 马端临书并称三通,亦有以焉”,较为平实地评价了《通志》
通”思想的人。在《通志·总序》的开篇,他就说“百川异 及“二十略”的价值。
多独到的见解,从《通志·总序》可以窥见其一斑。
史文献学的 多 个 领 域,后 世 学 者 把《通 志 》列 为“三 通 ”之
( 一) 主张通史,反对断代为史
一,续作不断。
历史如滔滔江河,绵延不绝。如何把这滔滔江河、绵延 ( 三) 主张史书只记载史实,不需评价
不绝的历史用最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历来仁者见仁,智者
在“总序”中,郑樵在阐释了“会通”的涵义并对通史和
卷。其中《通志·总序》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郑樵的史书编纂 断代史指陈优劣后,又较为具体地介绍了《通志》的内容,
思想。
着墨最深的是“二 十 略 ”。 郑 樵 自 言 天 文、地 理、器 服、乐、
一 《通志·总序》的内容简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艺文、灾祥、氏族、六书、七音、谥、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