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禅宗对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禅宗对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禅宗分为南宗禅和北宗禅,南宗禅和北宗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对心性看法和修行方式不同而已。

南北禅的代表人物慧能和神秀都是师承五祖弘忍。

《坛经》中对五祖弘忍传衣钵的事情有明显的记载。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于是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到此偈便知神秀没有入门,但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慧能听闻此偈,便令人在墙上也写下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到便知慧能已悟般若大智慧,便连夜为慧能传《金刚经》与衣钵,并连夜送慧能离去。

祖为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多年以后,神秀在北方继续传教禅宗,但他的佛法被称为渐教;慧能在南方传授佛法,被称为南宗禅,提倡顿悟。

但对我国佛教影响最大的还是南宗禅。

慧能才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禅宗一向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相标榜,把本宗的传承上溯到世尊与摩诃迦叶之间的“拈花微笑”。

从此历代相传,至二十八代即菩提达摩。

据传他与箫梁普通年间泛海至广州,应梁武帝之请,复赴金陵。

然与帝问答,机缘不合,遂一苇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因而后来禅宗将少林寺尊为祖庭。

禅宗法统:释迦摩尼→摩诃迦叶→……→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北宗:神秀
→南宗:慧能(菏泽神会、永嘉玄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
禅宗,尤其是慧能的南禅发展尤为迅速。

该宗依《坛经》,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提倡行住坐卧皆入禅法,简洁易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禅宗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的基本教义:以空融有、空有相摄的禅学理论;即心即佛、自在解脱的解脱论;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

禅宗的教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不拘泥于形式,强调顿悟;不主张膜拜神灵,强调自省;不执著烦恼,强调当下。

禅宗认为,一切事物各自具有体性或体相。

既指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差别,又指空性(从理体上言,称法性、实相、真如、中道、第一义空;从行位上看又有“因果”两位不同的称谓。

“因”位称佛性、本性、本心、真如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等,“果”位上称法神、身、涅槃、一真法界、无位真人、本地风光等)。

自性若悟,众生即佛;自性若迷,佛即众生。

也就是说能不能成佛不是靠坐禅、烧香拜佛而来的,完全在于自身,如果自己悟道了,任何人都能成为佛,如果自己心性执迷不悟,做再多的功课也无用。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


禅宗迷失论是指本心扰动、不觉、缺撼、执著的状况,是和本心论相对的。

佛教经典和禅宗语录,对本心的迷失有很多细密、复杂的论述,《红楼梦》里有两句诗叫:“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这两句诗非常深刻地解释了人生执著的原因,也可以看作是文字般若,不要认为仅仅是文学词汇,写得很华美精
彩,就把它摒出佛法之大门,它谈得确实很到位。

慧能也说过: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我们可以想一想,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菩萨圆满、觉悟、清净的本心,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执著、迷惘与焦虑?这就是由于我们起了分别心,由于我们有无明存在,这就需要我们识心见性。

要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慧能禅宗的创立在我国佛教史上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对我国佛教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使繁琐的佛教实行了简易化。

繁琐的哲学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要走向反面,汉代繁琐的儒家经学最后走上了穷途末路,代之而起的是言简意赅的魏晋玄学。

隋唐的佛教与汉代经学一样,对印度佛教经典进行了极其繁琐的注经与解经的工作,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等皆是如此,繁琐的东西让人不得要领,也就会使自己丧失生命力。

禅宗则以简易著称,宣扬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一扫传统佛教的繁琐哲学,使自己的佛学简捷明了,缩小了在家出家的距离。

从而不仅能使广大的劳动人民所接受,而且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

从此,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替代了佛教各宗的地位,得到兴旺发达。

其次,使佛教进一;实现了中国化,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

这种情况即是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汉代与魏晋时期,是佛教初传时期,人们一时不容易理解它的思想,因此,往往是用中国道家的贵天哲学来解释佛教的空观。

之后,南北朝时期,属于介绍佛教经典时期,当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如三论师、成实师、摄论师等);隋唐时期属于中国佛教的创宗时期,纷纷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宗派。

但在慧能禅宗之前,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等都是依据于印度的某一种或某几种佛教典藉,加以发挥改造而成的,受印度佛教影响较大。

而禅宗,已经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如禅宗讲的禅定其实是一种心定,而完全不是印度式的坐禅功夫,禅宗的思想是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产物。

它既吸取了印度大乘空宗(一切皆空)和大乘有宗(佛性为实有)的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与道家的主静说,它是把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又有所创新的产物,从而使得禅宗思想在我国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最后,慧能还强调佛法与世间两即不离:“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认为决不能离开世间去寻求解脱。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根据佛法在世间的理念,提倡在家修行,这是使佛教由出世转为入世的重要宣告,继承和发展了佛陀觉悟人生而成佛,奉献人生与众生为佛,成佛为佛都不离人世间的“人间佛教”。

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奠定了禅宗的理论基础与禅行原则,而他的弟子们将这种理论、原则贯彻到宗教实践中,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进一步发展并使之繁盛,此后的南岳、青原两大系进而演变出五家七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