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禅宗对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禅宗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起源于印度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和演变,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文化。
本文将通过探讨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方式和影响,向读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重要地位。
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觉悟和空性。
在佛教传统中,觉悟指的是超越个体的认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质皆为空性。
禅宗注重通过冥想和内心静默的实践,以体验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
禅宗认为,凡事皆空,离开了表象和言语的烦扰,人们可以接触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存在。
这种觉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禅宗思想的实践方式以禅修为中心。
禅修是一种静坐冥想的修行方法,通过呼吸、观察和专注,使内心达到平静和清明的状态。
禅修的目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修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文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通过禅修来寻求艺术的灵感和个人的境界提升。
禅宗文学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意境而广受欢迎。
禅修的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强调当下的存在和心流体验,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和意义。
禅修的实践让人们学会静心思考,并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禅宗思想还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中庸之道”。
这种关注生态和社会的价值观,至今仍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禅宗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对艺术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与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禅画、禅诗和禅园。
禅画注重表现自然和内心的美,通过简洁和凝练的笔墨,传达出禅修的境界和主题。
禅诗则以简练的词句表达无尽的境界和感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禅园以自然、简约和平和的布局,营造了追求内心平静和修行的环境。
中国禅宗文化的历史及影响
中国禅宗文化的历史及影响禅宗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宗文化,这种文化深入人心,影响至今。
禅宗文化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禅宗起源和发展禅宗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印度,当时它是一种新兴的佛教流派。
禅宗名字源于梵文dhyana,意思是冥想。
最初禅宗的主要传播者是一个名叫Bodhidharma的印度僧侣,他于公元520年左右到达中国,并在中国南方建立了禅宗的第一个独立寺庙,这就是南派禅宗。
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到了唐朝时期,禅宗在中国的影响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宗教思想。
禅宗文化的信仰禅宗文化强调的是内观和静坐冥想的修炼,它将个体内在的体验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禅宗信徒们追求的是一个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无私无我,超越了身心的界限。
禅宗文化的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从而更加平静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禅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唐朝期间,唐代诗人们经常在他们的诗歌里表达他们修禅之后的境界和感受。
禅宗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如庭院建筑、书法、绘画和茶道等。
茶道在特别需要说明。
茶道是禅宗文化与日本茶文化的结合产物。
茶道起源于唐朝,当时茶是禅宗寺庙里面重要的饮品。
茶道被视为一种禅宗文化的延伸,因为茶道与禅宗的境界一样,强调内在的平静和自然界的协调。
通过茶道的修炼,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达到内心的平静,消除世间的杂念。
禅宗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艺术和思想方面。
禅宗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禅宗文化强调的“即兴自然”和“相互关怀”等理念成为了中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国际社会,日益被广泛接受和推崇。
总结禅宗文化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平静和心灵上的完美境界。
禅宗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思想,还延伸到了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中国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
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
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
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
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
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无住生心。
慧能所谓的“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
因此,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
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
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
“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景岑禅师语),以及后世的禅师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挑水担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
(3)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
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
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
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
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8汉语国际教育金晶【内容摘要】禅宗作为佛教在中国发展衍生的本土宗派,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禅宗流传时间最长,且对中国文化和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用辩证的眼光评析禅宗一千多年来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禅宗佛教中国文化佛教自汉代进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初唐,终于出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宗派——禅宗。
所谓禅宗的“禅”字虽然由梵文“禅那”(dhyāna)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也就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但二者之间的意义有很大差别。
“禅那”指经由精神的集中而进入有层次冥想的过程,是佛教一种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
但是中国的禅宗所追求的并不是这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是对本体的领悟,或对自性的参证;冥想和思索,反而会失去禅的精神。
禅宗相传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祖释迦牟尼“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
唐朝初期六祖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禅宗初步形成系统和规模。
唐朝中晚期禅宗开始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又从明朝中晚期开始逐渐衰落。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唯一宗派。
五祖弘忍后分南宗、北宗两派。
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因而从各方面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也不乏消极影响。
时至今日,即便禅宗作为佛学宗派已渐渐衰落,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不可磨灭。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它最早源于印度的禅那(Dhyana)宗,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又称为禅宗佛教。
禅宗思想是走向内心的寻找,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境界,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回归和升华。
禅宗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对于文人墨客的启示禅宗的思想在中国唐代达到鼎盛,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禅宗宗师,如法眼、慧能、六祖慧能等。
这些禅宗宗师鼓励人们寻找真理和自我认知,让人们从物质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在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墨客,让他们从作品中表现出返璞归真的意味,注重内心感受以及眼前自然的诗意。
二、对于美学的启示禅宗宗师注重个体内心的实践和思考,而其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
禅宗思想认为人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不需要被语言包装,通过身体力行去体会感受自然,这对于审美体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美学中的“情感体验美”、“自然美”等观点就与禅宗有着极为相似的思想。
真正的美感来源于内心的静谧和沉淀,这是禅宗的“禅境”理念和美学上的“心灵的美感”所共同表现出来的。
三、对于人际关系和治理规范的影响禅宗思想强调“现世”,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禅宗宗师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彻底摆脱纷扰,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自我认知。
我们面对的一切困境,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根源。
禅宗思想倡导的“平等心”和“后天学习”,超越阶层和地位的差异,反对权力和私欲,强调“人、心、和、理”的统一。
禅宗思想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改变社会。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学习禅宗思想,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这对于治理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禅宗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内心和超越个人的意义。
禅宗通过日常训练和锻炼人的内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平静、内心的力量和清晰,这种体验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变得更加淡泊、从容、理性和克制。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与禅宗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与禅宗思想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禅宗思想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佛教与禅宗思想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艺术创作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指导。
本文将从佛教与禅宗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以及佛教与禅宗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 佛教与禅宗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最初以经教为主,为人们带来了解脱苦难的教导。
而禅宗思想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变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
2. 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贡献。
首先,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倡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关怀他人的价值观得以强化。
其次,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如园林设计、山水画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承。
此外,禅宗思想注重对内心的觉察与体悟,对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后,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社会伦理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对孝道、义务、忍耐等价值观的强调。
3. 佛教与禅宗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佛教与禅宗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佛教与禅宗思想强调内心平静与解脱,对于缓解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提供了一种冷静面对困境的思维方式。
其次,佛教与禅宗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普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佛教与禅宗思想所倡导的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对于塑造一个和谐、和平的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佛教与禅宗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乃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佛教与禅宗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与价值观,为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文化中的佛教思想与禅宗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佛教思想与禅宗文化佛教是一个主张修行改变自身、实现解脱的宗教,禅宗则是其重要的一派。
自从唐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便渐渐在中华大地上扎根生长,包括禅宗文化在内的佛文化也悄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将从佛教思想和禅宗文化两个方面来探究中华文化中的佛教影响。
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佛教学说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主张无我、空性和因果报应等概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这些概念虽然超越常人的思维范畴,但却能够给予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迪。
其中,“无我”指的是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
佛教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由于六界之外的根本力量——“识”的存在而产生的,而这种识不能被称为自我。
因此,无我才是一个人真正存在的状态。
这种想法反映了佛教对于文化价值的观点:人应该能够抛弃自我意识,才能够真正与世界接触,并最终寻求自身的提高和完善。
此外,“空性”是佛教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万物皆空,没有永久的实体存在。
佛教认为一切实体都是因缘所造,没有绝对的实在性。
这个概念又延伸到了管理文化上,佛教认为道德法则应该是建立在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实体的个体之上。
因果报应的概念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主张诸罪与诸善的结果,是在现世与来世得到反应的。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轮回中,对于人的未来产生影响。
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想到当今社会中所流行的理应得到“惩罚”的观念。
这个概念提醒人们在行事之时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品质,从而追求自身的卓越和完善。
禅宗文化禅宗是建立在佛教思想基础之上的一派,禅宗文化在佛教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禅宗主张通过打破思维的“枷锁”,实现心灵的自由,达到涅槃的境地。
禅宗的实现是通过许多修行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坐禅、草木营造、作画等,这种修行的方式在古代的日本、韩国、中国都有很深入的发展。
佛文化中的禅宗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上。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
要弄清这一问题,必须讲清楚禅宗的思想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禅宗的思想(一)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
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
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二)成就理想,不离现实。
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终是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话佛教宗派。
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
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后”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
如上所述,禅宗主张在现实感性生活中实现心里、观念、精神的超越、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越道家的原因所在。
二、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禅宗,不同于佛教的禅法。
禅法是佛教的基本训练的一门学问,从小乘“安般守意”到大乘禅法,有它的体系。
本文所讲的“禅宗”,特指隋唐时期佛教的一个宗派。
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禅宗的兴盛,是佛教其他宗派衰落后的产物。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佛教的传入地之一,佛教经过接受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宗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佛教始于印度,最初传入中国。
公元前67年,汉昭帝派遣康居国的传教士安世高来中国传教。
此后,佛教从西域、中亚等地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时期,佛教被广泛接受,并在中国本土化。
这一时期的佛教特别注重对世俗生活的应用,倡导“度人利己”。
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合了道教、儒教、民间信仰等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佛教。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朝时期,大量佛经被译成中国文,佛教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宗派,如天台宗、禅宗等。
二、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禅宗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禅宗与中国哲学的融合禅宗强调觉悟和体验,特别注重实践和体验,这与中国哲学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禅宗表达出的“不立文字”的立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言之不预”的观念有着相似之处。
禅宗的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思想相容相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禅宗与文学的交融禅宗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作者们可以通过禅境体验来醒悟自我,探索灵魂深处,从而创作出深邃、富有禅意的文学作品。
诸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永夜把船烧》等,都融合了禅宗的思想,体现了禅境的深邃和净化。
3. 禅宗与园林文化的交融禅宗与园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禅宗所强调的“禅意”,其实就是传统园林所追求的“意境”。
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得园林艺术逐渐向着“禅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园林文化中的“水、石、树、花”等元素,都包含着禅宗的思想。
三、佛教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禅宗与佛教文化
宋代禅宗与佛教文化宋代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禅宗在这个时期也得以繁荣。
本文将就宋代禅宗与佛教文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首先,宋代禅宗对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时期,禅宗强调的是直接领悟真如实相的经验。
因其注重个体的修行以及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禅宗非常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禅宗的理念得到了广大信徒的欢迎,禅寺也遍布大江南北。
在文化方面,禅宗对宋代绘画、诗词以及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士人追求内外兼修的禅修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禅宗的思想渗透到了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使之更加丰富而内涵。
其次,宋代禅宗在社会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当时的社会经历了战乱后的衰落,人们面临着物质和精神上的空虚。
禅宗的修行与教导让人们心灵得到了慰藉与滋养。
禅宗的开示教化了信徒们的心灵,使他们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及一切变化与无常。
禅宗倡导的无我观念让人们放下功利心和纷扰,摆脱欲望的束缚,从而减少人际之间的纷争与冲突。
禅宗通过陶冶人的品性,培养了人们的高尚情操,为社会安定和谐作出了贡献。
此外,禅宗还与其他学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儒、释、道三教相互交融,互取其长,形成了“佛儒合一”的思潮。
禅宗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使佛教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符合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
禅宗也与道家思想进行了交流,互相借鉴,形成了“禅道合一”的趋势,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这种融合的思潮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对后来的文化与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宋代禅宗不仅对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禅宗对当时社会与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社会的和谐与人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禅宗的理念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方式得到了传播,以及与儒、道等学派的交融,为佛教文化的多元化与多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禅宗的影响不仅延续到了当时,也对后来的文化与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佛教文化禅宗与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起源于佛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佛教文化展开论述。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全称为“禅那”,在中国古代又称“坐禅”或“坐忘”,是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
禅宗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期,传承了佛教中的禅定修行方法并融入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家元素。
禅宗强调直接指向心性的体验和证悟,追求直接领悟佛性的境界,强调体悟实相、即时体验的修行方式。
禅宗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繁盛的时期,禅宗也因此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代,禅宗与其他宗派如律宗、律因宗等一同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南北宗派”,丰富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禅宗的兴起使佛教成为唐代的国教,并在世俗社会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禅宗的教义与修行方式禅宗的教义主要强调直接领悟、体悟心性、证悟佛性的境界,称为“见性成佛”。
禅宗认为人的本性即是佛,只要经过修行,每个人皆可证悟佛性。
禅宗注重体验、直觉和直观,推崇无语默照、思维停滞的境界。
禅宗强调内观,通过坐禅、打坐等修行方法,培养内心的安定和智慧,以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禅宗的修行方式主要包括坐禅、禅悟、禅诗等。
坐禅是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通过正定呼吸和内观冥想,专注于此刻的当下,以觉察和体验内心的真实本质。
禅悟是通过临悟、觉悟的方式了解真相。
禅诗是禅宗修行者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对禅宗境界和经验的理解和体验。
三、禅宗对佛教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对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吸收了儒家、道家等思想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禅宗的修行方式与中国古代的冥想和思维方式相契合,对于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禅宗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诗词、绘画和茶道等方面。
禅诗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文人墨客们表达内心情感和禅宗体悟的重要手段。
禅宗和道教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和道教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中,禅宗和道教是两种重要的宗教文化。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种派别,强调禅修和悟道;而道教则强调追求自然之道和永生不死。
禅宗和道教的影响相互交融,共同为古代中国文化带来了深邃的影响。
一、禅宗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影响禅宗是佛教中的一种派别,起源于南印度,旋即在中国流传开来。
禅宗中强调「內省靜寂」和「悟空性」,著重於個人的修行和禪定等內在心靈的靜思與磨練。
为中国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之一。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影响文学艺术禅宗的修行方法,带有静思澄明,寂静无声的个人修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影响着很多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表现幽静闲适的境界,与禅修不谋而合。
此外,禅宗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如园林、盆景、茶道等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禅修对于自然的关注和执著与诗、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2.影响社会伦理道德禅宗也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坐禅修行,需要不断刻意地去掉杂念,净化内心,这种坚持下去,会使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更能专注内心,减少对外部物质的欲望,这种自我控制、自省,养成了淡泊名利、珍视精神追求、厚植道德意识的品格。
对于社会和谐,个人修养与社会贡献相得益彰,这种个人境界带给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3.影响文化创新禅宗的精髓是悟空自性,禅修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自我本性的超越。
可见禅宗深刻挖掘个人内部的价值,强调生命内在深度的重要性。
在创意领域,禅宗对于丰富人们的内在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设计、建筑等创意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这种以内在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观念和理念为创作提供了混淆和动力。
二、道教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影响道教的思想中,强调追求自然之道、永生不死、无为而治。
長期以來,道教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流行范围不仅限于宗教文化领域,而且在文化创造、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深入影响。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中国古代是佛教的主要扩散地之一,禅宗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禅宗起源于中国,它强调的是一种沉思冥想的方式,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身心的平衡。
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现象,禅宗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禅宗与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源于印度佛教,是通过中亚和东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到中国的。
它早期的表述以《禅经》为主,后来发展成为以禅定和慧观为核心的一种精神实践。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初期发展阶段、繁荣发展阶段和后期发展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是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主要有禅定和思惟两个方面,目的是使修行者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禅定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观想和呼吸控制,使精神能够达到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自由状态。
思惟方面的实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思考和领悟,从而达到对真实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繁荣发展阶段是从隋唐时期到五代时期,大约是公元7世纪到10世纪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表现为“禅一刹那间顿悟”的特点,它强调靠自觉意识一瞬间领悟真理、即时证悟。
禅宗的代表人物有法眼、神秀、慧能、僧璨、世岳等。
后期发展阶段是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大约是公元11世纪到20世纪初期间。
这个时期的禅宗被重视为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其内涵丰富多彩,以“教外别传”、禅宗禅理、禅宗禅画、禅宗禅诗等方面,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佛教文化是佛教教义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
它包含了佛教的诸多方面,如佛教哲学、礼仪、美学、文学、艺术等,反映佛教的教义、态度、价值观念和心灵实践。
佛教文化是一个以解脱和超越为中心的放逐性和反身配置,它强调的是人类的心灵解脱,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它强调“不偏不倚”,是在生活中保持平衡的一种姿态。
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禅宗源远流长,是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遗产之一。
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中,禅宗与中华文化互为依存、相互渗透,亦为中国人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某些特点源头。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讨禅宗对中国文化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
禅宗心性传承与中华文脉禅宗是中国传统佛教中特有的法门,其强调的即是“顿悟生机”。
而茶道、山水画、文人墨客等中华文脉中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自然的凝心定向”。
与此同时,禅宗亦强调切实的行动、贵在“修心养性”,因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同中华文脉一样,禅宗亦注重的是习惯长远,注重传承与延续性。
禅宗追求的是整体的抱负,也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禅宗的修学者要过宁静、虚心、专注、独立、平衡、正直的生活,从而保证了中华文脉文化养分的长期积淀与脉络的延续。
禅宗智慧传授与中华文明融合讲求“悟与行”,禅宗并不强调因果。
禅宗关注的是当下,在当下寻找和把握“真正的自我”。
禅宗智慧弘扬了“爱与和平”、“自由与平等”等阳光心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在中华文明的融合与提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禅宗的开创者们——达摩大师、法曼等先贤成立的寺庙、禅学等,安放着一种把虚拟与现实、个体与集体、自我与超越等相统一的思想哲学。
禅宗的智慧传授不仅有助于人们在内心精神世界的探寻,也给与实际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走向社会,禅修和定神被视为自然而平和的方法,助力于人们自觉地从快节奏、虚浮的现代生活中回归到以俭、约、朴实的价值观立身处世。
禅宗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华文化推广禅宗在世界上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贡献。
从古往今,禅宗文化铭刻着中华文化的魂魄,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得到发扬光大。
禅宗在海外的推广不单是禅学修行,更赋予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信仰。
日本、韩国等国家是禅宗在海外的重要影响对象,禅宗文化传入这些国家,也为其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其以自身独有的智慧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传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禅宗的发展与影响
禅宗的发展与影响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它以“参禅悟道”为核心。
在禅宗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吸纳了别的学派的精华,从而使它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演变、发展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禅宗的起源禅宗起源于唐代的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佛教在中国传播了几百年,但是它的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差甚远,无法打动中国人的心灵。
在此背景下,禅宗的创立者菩提达摩(Bodhidharma)便来到中国,将禅宗的教义传播了出去。
禅宗将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门独具一格的禅学思想。
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并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二、禅宗的演变禅宗的演变可以分为南禅和北禅两个流派。
南禅强调内在的体验与直接的领悟,要求禅师直接切入禅宗的核心教义,引导弟子参悟禅机、悟道成佛。
而北禅则注重学习经典与传统禅学观念,这两个流派之间存在的差异也给禅宗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势能。
其中,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海(Huihai),他在禅宗的发展上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法海曾经到南方学习禅宗,随后回到北方,传授了他的经验与见解,并最终发展出了著名的五宗六派禅宗系统,以及数百种禅宗实修法门。
三、禅宗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成熟,同时催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分支。
其中,临济宗是禅宗中较为著名的一个分支。
临济宗成立于唐朝,以其纯粹、无私、力行的实修方式而蜚声中外。
禅宗的发展也推动了禅宗文化的繁荣。
禅宗的音乐、绘画、书法、建筑等文化形式表达了禅学思想及其美学价值,使其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禅宗名画如千手观音、龙象眼和虚谷白雪等,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禅宗的思想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禅宗的“悟道成佛”“福智圆融”等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宗教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禅学思想成为了一种智慧形态,带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
中国古代禅宗的起源和传播
中国古代禅宗的起源和传播中国古代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印度的禅宗,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播,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的起源和传播过程。
一、禅宗的起源禅宗起源于印度的达摩祖师,他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
据传,达摩祖师在公元6世纪初期来到中国,传授禅宗的教义。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禅修和默观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境界。
禅宗注重直接体验,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直觉,而非依赖于经典和教义的解释。
二、禅宗的传播1.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翻译经典的限制,佛教教义的传播并不广泛。
禅宗的到来为佛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强调直接体验和内心觉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相契合,因此很快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2. 禅宗的兴盛与分化隋唐时期,禅宗在中国达到了巅峰时期。
当时,禅宗的代表人物有六祖慧能、神秀、僧璨等。
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被誉为禅宗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禅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在这一时期分化为多个派别,如南宗、北宗、曹洞宗、临济宗等,各派别在禅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不同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3. 禅宗的传播与影响禅宗的传播主要通过禅师的弟子传承和禅宗寺庙的建立来实现。
禅师们通过讲授禅宗的教义和指导弟子的修行,逐渐形成了禅宗的传统和体系。
禅宗寺庙成为禅宗修行的场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学者前来学习和参与禅修。
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不仅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还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禅宗的特点和影响1. 直接体验和内心觉悟禅宗注重个体的直接体验和内心觉悟,强调通过禅修和默观来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禅宗的修行方法包括坐禅、行禅、看话头等,通过这些方法,禅宗追求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境界,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2.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与儒家、道家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交融。
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参考资料
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关键词:禅宗中国画艺术审美论文摘要: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上体现为直接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
现当代,经过对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和“85新潮”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思之后,艺术界出现的“新文人画”现象,实质上是对全盘西化和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拨,预示着艺术审美思想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精神诉求。
一、禅宗思想对构建传统艺术审美的意义中国封建理学与禅宗思想对待个体生命意义的自由意识,有着两种不同的学说。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高于一切,人欲不可违背是理学家回避“自由”问题的一贯主张。
而禅宗思想却正视个体生命的不自由问题,认为人生的自由存在于不自由之中,解脱之道即在由迷而悟之中。
“悟”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人生就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即“涅檠”。
禅宗精神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现实生活之外的空灵与思想自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因而,禅宗有别于儒学的特殊思想魅力也就由此形成。
一方面,禅宗“众生平等”、“无凡圣”等否定权威的平民化思想倾向,受到广大寒士阶层的推崇。
而另一方面,禅宗却不否定现存的社会秩序,只是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具有非群体化、非政治化的倾向,是悲观哲学,是幻想破灭的产物,比较符合旧时代个人意识相当发达、对现存社会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心理感受。
这些知识分子士大夫为寻求自救,找回个体的生命自由,希望通过“修持”在无自由的现有社会压迫下求得心理解脱和精神释放。
被理学思想规范着的封建士大夫,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封建秩序对抗。
而主张不触动现有秩序的禅宗精神,正好符合士大夫的要求。
禅宗的核心“悟“在形式和作用上与艺术审美最为接近。
因此,士大夫尚保存的对自由的本能追求,都大量转入艺术审美方面,直接从艺术活动中来体会自由经验,使禅宗在封建时代,成为艺术家的哲学,较之儒学和道学也最富于艺术精神。
禅宗的出现直接带动了审美思想的发展,并且渗入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对纯粹美的发现,对中国式的“气韵生动”的发现,以及对形成人与自然融合之艺术精神体系的重大影响。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禅宗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一种特殊宗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与传播,不仅在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在兴起和传播过程中,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发展强调内观与无念的修行方法,倡导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禅宗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得到了强化。
禅宗注重个体的内心修炼,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治”等核心观念相呼应,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框架。
其次,禅宗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倡导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在静默与平和的境界。
这种立足于内心深处的审美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清新自然、简约朴素的艺术风格深受禅宗的影响。
禅宗美学推动了诗词、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发展,使其更加追求灵性与内在的表达。
二、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和传播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在审美观念、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首先,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宗倡导超越物质的境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水画代表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也寓意了禅宗修行中对内心境界的追求。
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山水画从形象的描绘转向抽象的表达,追求表现艺术家内心境界的意境。
其次,禅宗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寺庙作为禅修的场所,不仅展示了禅宗的信仰和修行方式,更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禅宗文化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禅宗文化及其影响中国禅宗文化源于佛教的一支,传统认为是由菩提达摩将禅宗传入中国,成为了佛教的主要教义之一。
禅宗以“打坐”、“看心”、“修行”等方式来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衡,许多中国文化在禅宗的启蒙下得以深入和完善。
一、禅宗思想的基本原理禅宗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保持沉着冷静,遵守本心,不被外界干扰。
禅宗长时间的冥思练习使修者能够意识到所谓的“自我”只是一个幻象,在更深的层次上,人与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们可以通过“打坐”或者参禅寺机会来感知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也是禅宗独具特色的地方。
在禅宗的哲学中,还存在着“一念三千”和“一花一世界”等概念。
前者说明一个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可以影响到整个宇宙;后者则是指每个小事物具有无限的可能和价值。
这些理念促使着人们自我反思,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品质,做一个更好的人。
二、禅宗文化的影响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诗歌中,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常常表现出深刻的禅宗意识,他们观察世界,反省自己,从而创作出了一些反映其人生哲学的作品。
在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更加显著,许多中国画家笔下的景观意境就来源于禅宗,例如王蒙的山水画以及齐白石的写意花鸟。
在音乐方面,禅宗与民乐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音乐文化,如琵琶、唢呐等乐器都在庙会和禅宗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禅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也深远。
它追求无为而治,主张“法外无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义”、“忠诚”等价值观相辅相成,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禅宗文化还培养着人们的良好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例如注重观察、感悟和自我保持安静。
三、禅宗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关注在当代,虽然禅宗文化仍然存在着,但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其中蕴藏的消费主义文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弱。
禅寺也由于经济原因和社会各种问题的影响,缺乏传承后人的支持,使得一些禅宗文化价值得不到完全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禅宗对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禅宗分为南宗禅和北宗禅,南宗禅和北宗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对心性看法和修行方式不同而已。
南北禅的代表人物慧能和神秀都是师承五祖弘忍。
《坛经》中对五祖弘忍传衣钵的事情有明显的记载。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于是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到此偈便知神秀没有入门,但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慧能听闻此偈,便令人在墙上也写下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到便知慧能已悟般若大智慧,便连夜为慧能传《金刚经》与衣钵,并连夜送慧能离去。
祖为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多年以后,神秀在北方继续传教禅宗,但他的佛法被称为渐教;慧能在南方传授佛法,被称为南宗禅,提倡顿悟。
但对我国佛教影响最大的还是南宗禅。
慧能才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禅宗一向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相标榜,把本宗的传承上溯到世尊与摩诃迦叶之间的“拈花微笑”。
从此历代相传,至二十八代即菩提达摩。
据传他与箫梁普通年间泛海至广州,应梁武帝之请,复赴金陵。
然与帝问答,机缘不合,遂一苇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因而后来禅宗将少林寺尊为祖庭。
禅宗法统:释迦摩尼→摩诃迦叶→……→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北宗:神秀
→南宗:慧能(菏泽神会、永嘉玄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
禅宗,尤其是慧能的南禅发展尤为迅速。
该宗依《坛经》,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提倡行住坐卧皆入禅法,简洁易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禅宗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的基本教义:以空融有、空有相摄的禅学理论;即心即佛、自在解脱的解脱论;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
禅宗的教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不拘泥于形式,强调顿悟;不主张膜拜神灵,强调自省;不执著烦恼,强调当下。
禅宗认为,一切事物各自具有体性或体相。
既指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差别,又指空性(从理体上言,称法性、实相、真如、中道、第一义空;从行位上看又有“因果”两位不同的称谓。
“因”位称佛性、本性、本心、真如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等,“果”位上称法神、身、涅槃、一真法界、无位真人、本地风光等)。
自性若悟,众生即佛;自性若迷,佛即众生。
也就是说能不能成佛不是靠坐禅、烧香拜佛而来的,完全在于自身,如果自己悟道了,任何人都能成为佛,如果自己心性执迷不悟,做再多的功课也无用。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
”
禅宗迷失论是指本心扰动、不觉、缺撼、执著的状况,是和本心论相对的。
佛教经典和禅宗语录,对本心的迷失有很多细密、复杂的论述,《红楼梦》里有两句诗叫:“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这两句诗非常深刻地解释了人生执著的原因,也可以看作是文字般若,不要认为仅仅是文学词汇,写得很华美精
彩,就把它摒出佛法之大门,它谈得确实很到位。
慧能也说过: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我们可以想一想,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菩萨圆满、觉悟、清净的本心,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执著、迷惘与焦虑?这就是由于我们起了分别心,由于我们有无明存在,这就需要我们识心见性。
要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慧能禅宗的创立在我国佛教史上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对我国佛教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使繁琐的佛教实行了简易化。
繁琐的哲学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要走向反面,汉代繁琐的儒家经学最后走上了穷途末路,代之而起的是言简意赅的魏晋玄学。
隋唐的佛教与汉代经学一样,对印度佛教经典进行了极其繁琐的注经与解经的工作,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等皆是如此,繁琐的东西让人不得要领,也就会使自己丧失生命力。
禅宗则以简易著称,宣扬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一扫传统佛教的繁琐哲学,使自己的佛学简捷明了,缩小了在家出家的距离。
从而不仅能使广大的劳动人民所接受,而且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
从此,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替代了佛教各宗的地位,得到兴旺发达。
其次,使佛教进一;实现了中国化,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
这种情况即是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汉代与魏晋时期,是佛教初传时期,人们一时不容易理解它的思想,因此,往往是用中国道家的贵天哲学来解释佛教的空观。
之后,南北朝时期,属于介绍佛教经典时期,当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如三论师、成实师、摄论师等);隋唐时期属于中国佛教的创宗时期,纷纷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宗派。
但在慧能禅宗之前,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等都是依据于印度的某一种或某几种佛教典藉,加以发挥改造而成的,受印度佛教影响较大。
而禅宗,已经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如禅宗讲的禅定其实是一种心定,而完全不是印度式的坐禅功夫,禅宗的思想是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产物。
它既吸取了印度大乘空宗(一切皆空)和大乘有宗(佛性为实有)的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与道家的主静说,它是把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又有所创新的产物,从而使得禅宗思想在我国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最后,慧能还强调佛法与世间两即不离:“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认为决不能离开世间去寻求解脱。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根据佛法在世间的理念,提倡在家修行,这是使佛教由出世转为入世的重要宣告,继承和发展了佛陀觉悟人生而成佛,奉献人生与众生为佛,成佛为佛都不离人世间的“人间佛教”。
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奠定了禅宗的理论基础与禅行原则,而他的弟子们将这种理论、原则贯彻到宗教实践中,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进一步发展并使之繁盛,此后的南岳、青原两大系进而演变出五家七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