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2新版沪科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间。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根据我们设计的过程,我们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小车、斜面、刻度尺、秒表和
金属挡板。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___2_4___m/s。 5.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
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C )
A.20m/s C.8m/s
B.10m/s D.都不对
6.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 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 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3.关于测小车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 )
A.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保持斜面较高的坡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用刻度尺和秒表一起测量出物体的速度,用到了组合法
C.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D.用 v=
s t
算出的平均速度可精确表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4.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
讨论分析
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 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动动手:练习使用停表
老师将一个乒乓球从高 处释放。同学听到乒乓球第一 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开始计时, 听到第二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停 止计时,并比较计时结果。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ppt课件
第一节 动与静
试一试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所描述的现象中。
青山 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
竹排 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 (2)一辆汽车在水平河岸上行驶,
为参照物; 参照物
以汽车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静止的
以河岸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运动的
;
。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动与静 内容小结
生活中的运动无处不在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目录
• 动与静 •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 快与慢
•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 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 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在月明星溪的夜 晚,我们在月光下散 步时,常常有月亮跟 着我们走的感觉,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天文学中使用的长度单位是:光年(l.y.)
测量单位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试试练练
1、500m=
5×108 µm
2、86nm=
8.6×10-8
m
3、给下列物体标出单位及数据
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dm . mm .
粉笔盒高度大约为8
cm
.
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 小单位→大单位,除以进率
.
测量活动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3、图中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那一个正确?(
D
)
没对齐 没紧贴
没放平 没紧贴
没紧贴
正确
测量活动
金州区九中八年级物理全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新版沪科版5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本节内容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学生第一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将物体运动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运动的速度;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教材首先通过具体情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
然后是引导学生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验证个人的观点或看法是否正确,引出科学探究的另一个环节——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应强调收集证据时要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养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最后提出了三个具体问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去进行探究活动。
由于科学探究的环节较多,不可能让学生一次探究就全部掌握,所以教材只要求学生完成核心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探究结论。
教师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怎样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初步学会分析从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该做哪些事情,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探究活动最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提倡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收集实验数据的表格,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安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
本节内容是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经历科学探究的一些过程。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是怎样的,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知识与技能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阶段,能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通过科学探究,领悟每个探究程序的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
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1.1 速度和速率1.2 力的作用1.3 重力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砝码、斜面、计时器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体会速度、速率和力的概念。
3. 例题讲解:例题一:求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例题二: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4.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速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力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
讲解牛顿三定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进行小车滑动的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六、板书设计1. 一级机械运动和力、牛顿运动定律2. 二级速度、速率力的作用、重力牛顿三定律3. 关键词:速度、速率、力、重力、牛顿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分析生活中受到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运动状态。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大 C. 小李速度最大 D. 速度一样大【答案】B【解析】小张驾驶电瓶车的速度是27 km/h,小王的速度是10m/s=36km/h,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为0.42km/min=25.2km/h,所以可知小王的速度最大,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利用速度单位换算单位,再进行比较.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C【解析】 A、由图知,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200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A符合题意;B、由图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B符合题意;C、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小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小车在做变速运动;C不符合题意;从20s时到40s所用的时间为:t=40s﹣20s=20s,从20s时到40s通过的路程为:s=1200m﹣450m=750m;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s=1200m,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应用平均速度公式v=即可求出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时间和路程的统一.4.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A. 等于4m/s B.小于5m/s而大于3m/s C.等于5m D.大于5m/s【答案】B【解析】解:由v=可得,物体通过的路程:s1=v1t1=3m/s×2s=6m,s2=v2t2=5m/s×3s=15m,s=s1+s2=6m+15m=21m,物体的平均速度:===4.2m/s.故选B.【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然后做出选择.5.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2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0 km/h,后4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60 km/h,则该汽车在这1h内的平均速度是()A.35 km/hB.40 km/hC.45 km/hD.50 km/h【答案】D【解析】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s前+s后)/ t =(v前t/3+ 2v后t/3)/ t =v前/3+2v后/3=(30km/h)/3+(2×60km/h)/3=50km/h。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
v1=
t2=
v2=
S3=S1-S2=
t3= t1- t2=
v3=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 0.6 S2=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 4
v1=
t2=
v2=
S3=S1-S2=
t3= t1- t2=
v3=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 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 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 程的平均速度v2。
7.交流与评估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 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 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3)根据信息回答:
SAB= 5cm, tBC= 1 s, vAC= 0.033 m/s。
3.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 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C ) A.1.5m/s B.2m/s C.1m/s D.2.5m/s
s3= s1-s2 t3= t1-t2
s2
金属片
s3 t3
s1 t1
t2
4.设计表格
路 程(m) S1= S2=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
v1=
t2=
v2=
S3=S1-S2=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课后习题重点练习课件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 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小_____。 【点拨】小车过了 B 点停止计时,使记录的时间偏 大,由公式 v=st知测得的速度偏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 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 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正确吗?_不__正__确___,理由是_所__测__时__间__不__是__运__动__过__程__中___ _下__半__程__的__时__间__。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__时__间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解析】斜面倾角越大,小车下滑的速度越快,过 某点的时间越短,计时越困难。为使计时方便,应 使斜面倾角小些,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 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 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大_____(填“大”或“小”); 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大____(填“大”或“小”)。
参数 名称 数据
最大飞行 半径/km
5
最大巡航速 度/(km·h-1)
50
拍摄速度 /(帧·秒-1)
11 000
【点拨】小轿车通过 0.5 m 路程所用的时间 t=11101000帧帧/s= 0.01 s,则小轿车的平均速度 v=st=00..051ms=50 m/s= 0.02 180 km/h>120 km/h,故小轿车超速了。
【实验器材】小车、_刻__度__尺___、__停__表____、斜面、金属挡 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202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册完整课件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202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册完 整课件
第一节 走进神奇
202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册完 整课件
第二节 探索之路
2020沪科版八年巨人的肩膀上
202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册完 整课件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202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册完 整课件
第一节 动与静
202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册完 整课件
202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册 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067页 0130页 0172页 0187页 0306页 0438页 0525页 0577页 0628页 0680页 0704页 0749页 0782页 0810页 0861页 0894页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二节 探索之路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第一节 光的反射 第三节 光的折射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第一节 力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202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册完 整课件
第三节 快与慢
202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册完 整课件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试题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一、选择题1、以下是人们描述运动世界的几种方式,其中物理学家用的是()A、语言的韵律和意境B、形态和色彩C、旋律和节奏D、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B、流星划破夜空C、夏威夷群岛每年靠近上海8~10cmD、房屋随地球自转3、我国古书上记载有“人在大舟中闭牖(牖指门窗),舟行而人不觉动”,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人不觉动”选择的参照物是()A、人本身B、大舟C、河岸D、流水4、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A、静止的B、由东向西运动C、由西向东运动D、无法判断5、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则乙以丙为参照物应是()A、可能是运动的B、一定是运动的C、可能是静止的D、无法判断6、据报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飞机玻璃窗边一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啊!竟然是一颗子弹,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是()A、子弹飞行速度很慢B、飞机飞得很快C、子弹在空中静止D、子弹与飞机同方向飞行,且飞行速度接近7、如图2-1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如图飘扬。
在河面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二、填空题8、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_________。
9、“亚洲一号”同步卫星,这里的“同步”是以_________作为参照物;坐在飞快行驶的车内,看到路旁的树木急速后退,这里的“飞快行驶”是以_________作为参照物,这里的“急速后退”又是以_________作为参照物。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沪科版(2021年整理)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学会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
3。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2。
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实验,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测量各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教具准备】斜面、小球、秒表、刻度尺、金属片、夹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自然界的运动有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段视频,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博尔特的速度变化了吗?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猜想.猜想1:博尔特的速度越来越快;猜想2: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又变慢;猜想3: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来保持不变.【进行新课】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师 如何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实验中需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有哪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甲:可以测量出博尔特每10m 所用的时间,由公式计算出每个10m 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学生乙:需要的器材有皮卷尺和秒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分段路程10m ,即每个10m 所用的时间。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例题1体育科学工作者,对著名的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研究.下表是他在某一次百米跑训练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记录.请仔细看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的成绩是______s.跑完100m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在m/s 。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第1节~第4节,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速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第二章《力的作用》:第5节~第8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含义;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测力计等)。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收集数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物体运动和力的相关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公式、定律等。
2. 示意图:展示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计算题:求解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
(3)实验题: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详细解答见课后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如力学单位制、牛顿第二定律等。
3. 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PPT课件
感悟新知
思想方法
知-讲
间接测量法:将一个被测量转化为若干个可直接测量
的量加以测量,然后再依据由定义或规律导出的关系式
(即测量式)进行计算或作图,从而间接获得测量结果的方
法,称为间接测量法。
应用举例:速度大小不能直接测量,我们先分别测量
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v=st测算出物体 运动的速度。
感悟新知
知-练
(2)小车从B 到C 的平均速度为_0_._5_ m/s。小车在从A 到 C 整个过程中做_变__速__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 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 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__不__正__确__,理由是。_让__小__车__从__B__点__由__静__止__释__放__,__到__达__C__点_____ __的__时__间__,__并__不__等__于__从__A__点__释__放__经__过__下__半__程__的__时__间____________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的数据见下表:
感悟新知
照片序号
时间t/s 路程s/mm
知-练
1
2
3
4
5
6
0
10 20 30 40 50
0 12.0 22.2 34.2 48.7 61.2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蜗牛是做 _变__速__直__线__ 运动,蜗牛在整个50 s 内的平均速度是 __1_.2_2_4___mm/s。
感悟新知
知-练
(3)实验结论: 若__v__>__3_0__k_m__/h__则__超__速__,__若__v_≤__3_0_k_m__/_h_则__不__超__速__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2.4 速度的变化》教案
第二章第四节速度的变化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速度及公式学生回忆,温故知新。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可以回答一、新课教学例:甲同学参加百米赛跑,乙同学说他由于体能消耗速度是越来越慢的,甲同学却认为自己跑的越来越快斜面小球实验:提出问题:速度及公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室中进行讲解秒表使用讲解测量方法指导实验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计划给出评价,并指导正确实验方法分析、回答提出问题:到底是越来越快了还是越来越慢了有的说快有的说慢设计实验两人一组练习秒表使用用秒表测量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测量小球通过前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记录数据使学生认课题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授课人时间课时安排 1课标要求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学情分析所上班级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力稍强一些,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测量数据教学难点会正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阅读、讲授法。
学习方法指引探究式教学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玩具车、秒表、刻度尺,斜面,小球等教学过程(第 1 学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测量小球通过全程的时间计算出小球通过后半段的时间利用公式计算前半段的速度,后半段的速度,全程的速度评价结论:全程的速度大于前半段的速度小于后半段的速度测量百米赛跑的速度:测量跑过前三十米的时间测量前六十米的时间测量全程的时间操场进行分配实验工作,讲解测量方法评价结论测量计算记录前半段路程,后半段路程及全程长度根据结果给出结论六人一组一人测长度,一人发令,一人跑,三人测量记录记录记录利用公式得出各段速度根据结果给出结论识到复杂的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的道理。
1.4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课题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授课人素养目标1.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教学重点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建议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探究中收集数据并归纳出结论的能力.学生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还不知道如何收集数据,记录什么,所以学会如何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的定义,那我们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呢?回顾旧知识引入,承上启下新课教学教师板书课题并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原理:v=st(物理学上的实验原理基本上来自定义式公式)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秒表、小车、金属片【教师提问】1.安装实验装置时,斜面的坡度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2.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斜面坡度较小的目的是延长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便于测量,减小误差.2.使用金属片的目的是便于准确测量时间.【分组进行实验】1.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全程s 和半程s 1.2.将金属片放在半程处,从顶端释放小车,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前半程时间t 1. 3.将金属片放在末端处,从顶端释放小车,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全程时间t . 4.利用公式算出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 1和全程的平均速度v .5.求得后半程路程s 2=s -s 1和后半程时间t 2=t -t 1,算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 2=s -s 1t -t 1记录数据: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1)s = t = v = s 1= t 1= v 1= s 2=t 2=v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1)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后半程平均速度大于全程平均速度,全程平均速度大于前半程平均速度,即v 2>v >v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2)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快.【交流与评估】(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和不完善之处?(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教师总结】(1)安装实验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过大就会使小车运动得过快,计时不准确.(2)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3)对刻度尺和秒表进行读数时要规范.及时回顾、应用,落实知识课堂小结见PPT课件课堂检测见PPT课件课后作业板书设计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秒表、小车、金属片记录数据:实验结论:(1)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后半程平均速度大于全程平均速度,全程平均速度大于前半程平均速度,即v2>v>v1.(2)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快.交流与评估:(1)安装实验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过大就会使小车运动得过快,计时不准确(2)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3)对刻度尺和秒表进行读数时要规范教学反思实践设计一个研学旅行方案【主题1】祖国蓝色边疆——西沙群岛西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习题 【含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习题精练一、单选题1.如图是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s−t ()A. ,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0~5 sB. ,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0~15 sC. ,乙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15~20 sD. ,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0~25 s 2.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运动过程中路程s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车都在做加速运动B. 在区间甲车通过的路程长0~2 minC. 乙车运动得比甲快D. 在区间,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0~4 min 3.如图所示,两个图像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根图像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A. v vB. 甲做变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 甲> 乙C. 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 甲物体内通过的距离是2 s 6 m4.图中表示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C. D.5.2018年4月30日,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在眉山市湿地公园隆重举行,若甲、乙两位运动员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并s−t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图像是如图所示a、b、c三条5 s2 m(图线中的两条,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运动甲、乙间的距离大于,则)−s−tA. 甲的s t图像一定为aB. 乙的图像一定为c−−C. 甲的s t图像可能为bD. 乙的s t图像可能为a6.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
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 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C. 小车AB段运动用时与BC段用时相等D. 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7.小军同学利用课上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采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A.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8.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境,小车通过同一斜面A、B、C三点的时刻如图所示,已知停表每格为1s,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通过AB段、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v AC>v BC v AB>v AC v AB>v BC v BC>v ABA. B. C. D.9.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不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A. 小车B. 停表C. 弹簧测力计D. 刻度尺10.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探究小车运动时速度的变化,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且测得通过AC段的时间t AC=2.5 s()。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速度变化的现象,学会描述和分析速度变化的规律。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学生操作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探究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运动相关知识,引出速度的概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展示等方式,讲解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验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测量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运动时间、位移等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或手工计算,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5.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速度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强调速度概念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记录与分析、结论等部分,并附加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感悟。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如操作不熟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并寻求改进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
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
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 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
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
为了便于准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 1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
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
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
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
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
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 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 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方案: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 作出记号A 、B 、C 、D 、E 、F ,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 、C 、D 、E 、F 位置的时间;t B 、t C 、t E 、t F ,算出t AB =t A ,t BC =t C -t B ,t CD =t D -t C ,t DE =t E -t D ,t EF =t F -t D ,
据v=t s ,算出v AB 、v BC 、v CD 、v DE 、v EF 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 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 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 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 ,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 、C 、D 、E 、F 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 、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
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 作业1.2。
2.课本P30 实践活动1。
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课后反思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