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护理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泄泻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泄泻](https://img.taocdn.com/s3/m/f33c945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c.png)
注意保暖
保持腹部温暖,避免受寒,特别是在季节交 替时要注意增减衣物。
个人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感染病菌。
调护方法
起居有常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适 当进行心理调适。
中药调理
根据病情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病理机制
01
02
03
肠道炎症
感染、食物不耐受等因素 可引发肠道炎症,导致肠 道黏膜受损,影响消化吸 收功能。
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可 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 响肠道正常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调节异常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影响 肠道神经调节,导致肠道 蠕动异常,引发泄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 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泄泻 症状进行鉴别,如感染性 腹泻、炎症性肠病等。
检查方法
包括大便常规、血常规、 肠镜等检查手段,以明确 诊断和评估病情。
04
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
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
证候分类
实证
暴泻实证、久泻实证。
虚证
脾虚泄泻、肾虚泄泻。
寒证
寒湿泄泻、湿热泄泻。
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针灸治疗
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理脾胃
,止泻止痛。
中药治疗
2024版泄泻(医学PPT课件)
![2024版泄泻(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a7df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f.png)
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体质。
05
泄泻的并发症及处理
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脱水
泄泻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轻者出现口渴、尿少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 休克、昏迷等严重后果。
电解质紊乱
常见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肠麻痹等症状。 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纠正紊乱。
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等情志因素可导致肝气郁结,横 逆犯脾,引起泄泻。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可伴有腹痛、肠鸣、发热、里急后 重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 查等综合分析,可作出泄泻的诊断。 需注意与痢疾、霍乱等病相鉴别。
02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分型
泄泻(医学PPT课件)
目录
• 泄泻概述 •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 泄泻的西医治疗 • 泄泻的预防措施与调护 • 泄泻的并发症及处理 • 泄泻的案例分析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 感染性泄泻和非感染性泄泻。
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泄泻导致大量碱性物质丢失,体内酸性物质相对增多,出现代 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呼吸性碱中毒
过度通气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表现为 手足抽搐、口周麻木等症状。需要及时调整呼吸,补充二氧化 碳。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营养不良
长期泄泻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 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贫 血、免疫力下降等症状。需要加
中医泄泻ppt课件
![中医泄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9b1d0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2.png)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泄泻,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以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消炎、止泻的作用。
针刺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到止泻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枢、足三里等。
艾灸治疗
利用艾叶的温热作用,刺激穴位,以温阳散寒、调中止泻。常用的穴位与针刺治疗相同。
04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湿盛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虚也容易生湿,两者相互影响。
病机
病因
02
CHAPTER
中医泄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史
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
01
02
03
04
患者通常有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甚至如水样便,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部检查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指标。
病程较短,症状较重,多由感染引起,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急性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炎症性疾病
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但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指标,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需要与慢性腹泻进行鉴别。
03
02
01
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治疗情况等。
针对中医泄泻的新药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体格检查
进行实验室检查
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检查腹部有无压痛、肠鸣音是否亢进等。
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03
泄泻病人的护理中医课件
![泄泻病人的护理中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4a61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8.png)
泄泻病人的护理中医课件•泄泻概述目录•中医对泄泻的认识•泄泻病人的护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泄泻病人的健康教育01泄泻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定义泄泻可以分为暴泻和久泻,根据病因不同可以分为外感泄泻和内伤泄泻。
分类定义与分类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脏腑虚弱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象等体征,以及相关病史等综合判断。
02中医对泄泻的认识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病机泄泻之本在于脾胃,病机关键在于湿,湿邪是导致泄泻的重要因素。
病因病机证候分型实证腹痛、泄泻、发热、口渴、小便短赤等。
虚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
中药治疗原则实证宜清化湿热,利小便而止泻。
虚证宜健脾温中,补虚止泻。
03泄泻病人的护理饮食护理饮食调整根据泄泻的病因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多饮水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流失,预防脱水。
规律进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预防感染和促进康复。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休息与运动避免腹部受凉,以免加重病情。
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可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
030201生活起居护理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情绪调节与病人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其需求和困惑,给予关心和支持。
积极沟通鼓励病人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鼓励与支持心理护理04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通过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燃烧后对人体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疏通经络。
艾灸护理原理选择适当的穴位,如神阙、中脘、天枢等,将艾条或艾柱点燃后对准穴位施灸,一般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
PPT泄泻的中医护理
![PPT泄泻的中医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2fa012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e.png)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 空气新鲜,避免外感风寒。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适量运动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体质状况,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步、太 极拳、八段锦等轻度运动,可增强体 质,促进康复。
避免过度劳累
运动时应注意适量适度,避免过度劳 累,以免加重病情。如出现不适,应 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心理调适
泄泻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波动,家属和医护人员 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
避免情绪波动
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 乐、阅读、绘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同时, 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过大,以免加重病情。
THANKS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腹痛、腹 泻、发热等症状,给予相 应的解痉、止泻、退热等 对症治疗。
营养支持
对于严重腹泻、消化不良 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 支持,如补充氨基酸、维 生素等,以促进康复。
健康教育在并发症预防中作用
提高认识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了 解泄泻的病因、症状、治疗及护 理方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重
感谢观看
艾灸法
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使之产生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通过激发经 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泄泻的艾灸穴位有神阙、关元、足三里等 。艾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
04
药物治疗选择与注意事项
中药汤剂选用及煎服方法指导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直刺1-1.5寸,可施以提 插捻转手法,以局部酸胀并向整个腹部放散为度。此穴有调理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的作 用,是腹部要穴。
中医学泄泻PPT课件
![中医学泄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507d49f90f76c660371a3a.png)
散寒化湿
临证加减:
1)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 2)若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用胃苓汤健脾利湿。 3)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4)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加服纯阳正气 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2020/11/11
湿热伤中证 症状:
泄 泻
2020/11/11
目的要求
1.了解泄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体范围,调 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 3.掌握泄泻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通”法的运用。 4.掌握泄泻的分证论治。了解泄泻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
展。
2020/11/11
概念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 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食滞肠胃证 症状: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 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020/11/11
食滞胃肠证
治法:
消食导滞。
2020/11/11
代表方
保和丸加减
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 茯苓、半夏、陈皮 酒食 肉食 面食 食热
消食化积
2020/11/11
宽中除满
2020/11/11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 治疗原则 • 分论论治
2020/11/11
一、辨证要点
辨寒热
寒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 热症: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辨虚实 渴。
实证: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 虚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按,小便利,口不
气汤,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5章第1节内科常见病证护理7泄泻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5章第1节内科常见病证护理7泄泻](https://img.taocdn.com/s3/m/01a8c27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2.png)
目录
概述病因病机辨证施护健康指导
案例与思考
案例患者,李某,女,35 岁。患者 2 天前适逢大雨,又未及时添衣,晚间即出现 泄泻,腹痛肠鸣,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 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问题与思考:1.该患者的证候类型是什么?有哪些依据?2.对该患者应采取哪些合适的护理措施?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辨证候类型:通过观察腹泻发作的原因,排便情况,大便次数、量、色、质、气味 以及伴随症状、全身情况等,以辨泄泻的寒、热、虚、实(表5-11)。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2)区分泄泻、痢疾: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粪质稀薄,故有必要进行鉴别。主要根据患者的便质、是否里急后重、有无腹痛等情况进行辨识(表5-12)。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3.给药护理寒湿泄泻者宜饭前热服,服后盖被静卧。湿热泄泻者宜饭后服用。伤食泄泻者宜饭后服用。脾虚泄泻、肾阳虚衰者宜空腹热服。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免损正伤阴。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4.饮食护理总的饮食原则为:饮食以清淡、少油、易消化、少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 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不洁、生冷、辛辣、多纤维、不容易消化等食物,因大量摄取可 以造成机械性刺激。忌食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泄泻较严重时,可频饮淡糖盐水,以确保水分的摄入充足。急性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呕吐者应禁食,待呕吐停止 1 ~ 2h 后再进食。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3)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观察并记录体温、舌苔、脉象、神志的变化,有无眼窝凹陷、有无口唇黏膜干燥、有无皮肤弹性下降及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有无肌肉软弱无力、心律不齐等低血钾表现,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必要时静脉输液。
4-2泄泻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
![4-2泄泻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20629684868762caaed57d.png)
『护
理』
护理问题
泄泻 腹痛、腹胀 饮食调养的需要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 泄泻原因、排便情况、大便次数、性状 、颜色、气味 • 腹痛 • 生命体征、面色、神志、二便、脉象、 舌苔、全身情况
护理措施
生活起居 • 病室环境 • 肛周皮肤护理
护理措施
• • • •
饮食护理 清淡、细软、少油、少渣 流质、半流质 严重者暂停禁食 津伤液脱者增液补津
5、久泻—肾阳虚衰证
①
② ③ ④
主症(特点):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 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腹部喜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 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 加 减: a. 脐腹冷痛者:+附子理中丸 b. 老年久泻者:+补中益气丸
6、久泻—肝气乘脾证
① ② ③ ④ 主症(特点):泄泻肠鸣,腹痛攻窜, 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胸胁胀闷,嗳气食少, 舌脉:舌淡红,脉弦 治 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 加 减: a. 气滞明显者:+柴胡、木香、郁金 b. 脾虚者:+党参、茯苓、白扁豆
虚证与实证
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而拒按,泻后 痛减-实证。 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
喜温喜按,神疲肢冷-虚证。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化湿为主(暴泻) 健脾为主(久泻)
寒湿—芳香化湿
脾胃虚寒—健脾益气
湿热—清热燥湿
食滞—消食导滞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
证治分类
湿邪困脾:
『鉴别诊断』
1、与痢疾鉴别
2、与霍乱鉴别
泄泻与痢疾
痢
病情 病机 深 邪阻大肠,传导失司, 气血壅滞,脂络受损, 滞下脓血。 痢下赤白粘液或脓血, 次数更多。
脾虚泄泻护理课件
![脾虚泄泻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c25c6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0.png)
中医护理干预
中医护理干预
中药调理
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用健脾益气的中药进行 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白术、山药等,可以根据体 质进行搭配。
中医护理干预
针灸疗法
适当进行针灸,可以刺激脾经,促进脾的功能。
常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脾俞等。
中医护理干预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脾胃相关的腧穴,帮助改善消化功能。
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脾虚泄泻的预防
脾虚泄泻的预防 合理饮食
坚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生冷 食物。
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药、扁豆等。
脾虚泄泻的预防
改善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减少身体疲劳 。
良好的作息能够增强体质,有助于脾的恢复 。
脾虚泄泻的预防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 题。
患者自我管理
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
鼓励患者记录症状变化,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谢谢观看
应选择易消化且温性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避免生冷食物。
可以适量增加小米、红枣等健脾食物的摄入 。
脾虚泄泻的护理措施
心理疏导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焦虑和压力,适当进 行心理疏导。
可以通过倾诉、放松训练等方式来减轻心理 负担。
脾虚泄泻的护理措施 适当运动
进行适度的运动,促进脾胃的功能恢复。
如散步、太极等低强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 质。
了解脾虚泄泻的基本概念
脾虚的成因
脾虚的原因包括饮食规律的饮食习惯,会严重 影响脾的功能。
了解脾虚泄泻的基本概念 脾虚泄泻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泻频繁、便稀、气短乏力等。
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腹胀、纳呆等症状。
2024版泄泻中医概述PPT课件
![2024版泄泻中医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9649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1.png)
外感寒湿、湿热之邪,或饮食所伤, 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肾阳 虚衰等。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以排便次数增多和粪便性状改变为特 点,可伴有腹胀、腹痛、肠鸣、食欲 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分型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泄泻可分为寒湿泄 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肝郁泄泻、 脾虚泄泻和肾虚泄泻等类型。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泄泻的证候类型复杂多样,且不同证候之间 相互转化,给临床辨证施治带来一定难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乏规范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泄泻尚缺乏规范,如何 更好地结合两种医学优势,提高治疗效果是 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泄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康复具有重 要影响,但目前患者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还有待提高。
精神调养方法推荐
保持心情舒畅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调 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 能。
避免过度思虑
过度思虑易伤脾胃,导致 气血生化不足,应适当放 松心情。
怡情养性
通过琴棋书画、品茗论诗 等方式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达到精神调养的目的。
季节性保健策略
春季养肝
春季阳气生发,应顺应 自然,养肝疏肝,避免
肝气郁结。
增强剂等。
综合治疗方案优化方向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诊疗手 段,形成优势互补的治疗模式。
肠道微生态调节
通过饮食调整、补充益生菌等手 段,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 泄泻症状。
生活方式干预
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改善生 活方式,如饮食卫生、运动锻炼
04 经典案例分析与 讨论
成功治愈案例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交流PPT
16
谢谢!
学习交流PPT
17
学习交流PPT
6
查体(望闻问切)及辅助检查
l 实验室检查:6月21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0.88,血小板 72,中性85.81。大便常规:褐色水样便,白细胞3➕,红 细胞➕,隐血阳性
l 胃镜显示:霉菌性食管炎,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胃 窦多发性溃疡,十二指肠炎
l 6月23日,血常规:白细胞9.59血小板119.6中性73.1, 大便常规:黄色希便,白细胞➕,红细胞➕,隐血阳性
3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达, 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节, 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 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 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振, 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 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 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脾恶湿 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生 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之物, 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学习交流PPT
l 6月24日,大便常规:灰色软便,隐血阳性
学习交流PPT
7
辨证分型
• 患者以受凉后腹痛、腹泄,恶心呕吐为主诉,不难 判断其为寒湿困脾证。
• 寒湿困脾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 恶风食少。舌苔白滑,脉濡缓。
学习交流PPT
8
护理诊断
l 1.腹泻,与感染,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l 2.体液不足,与腹泻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l 3.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消化道排除病原体有关。 l 4.知识缺乏,与患者缺乏饮食卫生及腹泻相关护理知识 有关。
泄泻的中医护理
龚敏
学习交流PPT
1
概述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 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又称“腹泻”、 “下利”等。
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甚如水样 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见于急性肠炎、慢 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学习交流PPT
2
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脾虚温盛是发 病的主要原因。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学习交流PPT
9
护理措施
一、腹泻,与感染,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u 评估可能引起腹泻的原因。 u 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状及量,并收集送检。 u 肛周皮肤护理,排便频繁时因粪便的刺激可使肛 周皮肤损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 周,保持清洁干燥。
学习交流PPT
10
护理措施
二、体液不足,与腹泻致体液丢失过多和 摄入不足有关
学习交流PPT
12
护理措施
四、知识缺乏,与患者缺乏饮食卫生及腹 泻相关护理知识有关
u 向患者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诱发因素治疗用药, 护理要点,防治措施。 u 告知患者所服用药物的名称,方法,剂量及给药 时间其作用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u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学习交流PPT
13
护理评价
u 患者的腹泻及其伴随症状消失 u 患者腹泻消失,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纠正。 u 腹泻为发生传播。 u 患者掌握腹泻的预防,护理知识。
学习交流PPT
14
健康指导
• 1.注意饮食调护与卫生,勿暴饮暴食,不 吃生冷寒凉、油腻、坚硬、不消化食物。 可选用薏苡仁、白扁豆、莲子、山药等 健脾食物。
• 2、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劳倦过度,根据 气候变化增减衣被,盛夏炎暑季节,不 露天卧湿地,以免暑湿外侵。
学习交流PPT
15
• 3.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 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脾虚者较为 适宜。
u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及时遵医嘱给予液体,电解质, 营养物质。 u 遵医嘱控制感染,静脉补充液体,维持电解质平 衡,防止电解质紊乱。
学习交流PPT
11
护理措施
三、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消化道排出病 原体有关
u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患者前后 应洗手。 u 病室每日通风,紫外线消毒 u 观察大便情况。
学习交流PPT
4
患者资料
床号:10床
住院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姓名:刘高兴
性别:男
年龄:48岁
民族:汉
入院日期:2018.06.21 9:30
学习交流PPT
5
病例介绍
病情介绍:患者刘高兴,男,48岁,小学文化,务农, 因腹痛腹泻3天门诊拟腹泻待查于9:30收入院,T36.3 脉搏94.呼吸20,血压100/80,诉于3天前受凉后出现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泻水样褐色便7次,伴恶心呕 吐胃内容物,无头痛头晕,入院后给予二级护理,流 质冷食,给予消炎补液护胃止血等对症处理,既往体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