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本质

合集下载

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与审美本质

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与审美本质

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与审美本质
尤西林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5)006
【摘要】21世纪汉语美学主流基本已否弃了审美本质论.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也不再享有经典根据地位.但对实践美学的反思批判恰恰深化了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与审美本质论的问题意识,回应这些问题成为深入诠释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动力.“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与“人的本质”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超越性,所展示的
不仅是有解释力的审美本质及其贯通的新实践美学系统,而且提供了抗衡现代虚无
主义的真善美精神视野范式.
【总页数】10页(P5-14)
【作者】尤西林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B83-0
【相关文献】
1.审美本质探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探讨审美本质 [J], 杜秀玲
2.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对张涵“艺术审美本质”的思考 [J], 赵梅英
3."美的规律"与创造规律——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60周年"美的规律"研
究述评 [J], 周维山
4.马克思审美观对康德审美观的超越──“形式的合目的性”与“人也按照美的规
律来建造”之比较 [J], 马国柱
5.马克思"美的规律"下主旋律电影的审美创造研究 [J], 孙一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中,必然涉及对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两段话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人的本质、特征。

前一段话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后一段话是从人本身分析人的本质。

从统一的角度理解,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实践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本质,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批评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这种观点反映在美学中,就是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性的感性形式,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美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博克提出的美是细小、光滑、匀称等。

他们是只见物不见人,其原因是脱离实践,脱离社会生活。

另一种倾向是否认客观存在,夸大了人的能动性,用精神来说明世界的本源,也就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

如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是,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客体的形式和客观事物的美,都是经过许多世代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一、美的本质广义来讲,美的本质是快乐或快感。

因为存在美的地方总是存在着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快乐(无论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反之,不能够给人快乐和快感的事物,就很难与美联系到一块。

但狭义来说,美主要指“视觉感官方面”的快乐或快感而言的。

二、审美对象又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

凡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空间对象、时间对象、综合对象,也有动态对象、静态对象,既有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也有人体本身。

按其产生的条件和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按其状态和给人的感受可分为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等。

现实中各种美可以互相渗透和转化。

审美对象必须具有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审美属性,能为人的审美感官所感知,引起审美活动。

同时,审美对象又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离开了审美主体,它也就失去了对象的意义。

三、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

美的特征主要有1、客观社会性。

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

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

3、感染性。

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

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

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

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四、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

读《马克思与美学问题》有感

读《马克思与美学问题》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与美学问题》有感042010208 药学102以前一直不知道马克思还研究过美学,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一点点,和其他学科相比,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研究开展的比较迟。

就我理解,他研究的美并不是表面上的好看或是赏心悦目,他把对美学的关注和政治以及共产主义学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马克思的美学观中,美在马克思手中,变成了一种武器。

因此要理解他的美学体系,一定要记得他是一个革命家,不是专门研究美的学者。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阐明了艺术和美在人类劳动和交往中的起源,第一次科学的揭示了美和艺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次指明了劳动群众摆脱私有制精神和文化奴役的出路,第一次论证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和未来新社会中美学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体系,各种不同现象和因素都处在经常的错综的相互影响中。

艺术和美也一样,脱离了同社会其他现象的联系,就无法加以说明。

马克思的美学体系,是一种认识美和艺术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他认为美学理论和美学方法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

下面就两方面的问题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关于异化劳动与美异化劳动是指,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受到摧残。

工人在劳动之外感到自在和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自在和不舒畅。

提供人的劳动不是他自己愿意的,而是被迫的。

他的劳动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其他需要的一种手段。

马克思认为,这种“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的结果就是,劳动者消耗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归他的东西就越少。

关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首先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化的东西,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

所以,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痛苦不自在不舒畅。

这种异化劳动的结果,使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少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从感性看美的发生学依据_论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和发生的思想

从感性看美的发生学依据_论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和发生的思想

从感性看美的发生学依据·93·从感性看美的发生学依据——论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和发生的思想范明华【内容提要】美的本质和发生问题即美如何可能的问题,最初是在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然后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及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中牵涉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在其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中,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不是从抽象的理性的角度,而是从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的角度来寻找美的、现实的和历史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的表现,美的发生根源于人在现实的劳动中或通过劳动对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关键词】感性 美的本质 美的发生作者范明华(1964-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美学教研室主任、湖北省美学学会秘书长(湖北武汉 430072)。

美的本质和发生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关于美的本质和发生问题的思考,即是要解决美的事物何以是美的原因。

换句话说,它要回答的是:美作为事物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价值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在西方美学史上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迄今为止找不到或许不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解释。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美首先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作为感性的存在,它首先同人的感性或感性活动有关。

美的产生直接依赖于人的五官感觉,以及与五官感觉相关联的各种感性的心理活动。

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感性与动物性的感觉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感性”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强调。

由于美和审美都首先同感性有关,因此,马克思关于感性的理论在美学上也就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从美学上说,马克思抛弃了西方传统美学从“理念”、“上帝”、“理性”、“精神”等来规定美的思想,而主张从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来寻找美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美之所以为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表现,而感性的人化即动物性的感觉向人的感性的生成,则是美和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直接前提。

第一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20090228

第一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20090228

魏晋南北朝
道家的核心思想 古印度佛学进入中国,与道结合。 古印度佛学进入中国,与道结合。审美 无为无不为 方面不再受缚于伦理道德, 方面不再受缚于伦理道德,从人类的自 道法自然 然情感出发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然情感出发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 避世与逍遥 审美观的渐趋成熟。 审美观的渐趋成熟。 齐物 坐忘
西施与 东施效颦
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下面谈 一谈我们对丑的特征的一些理解: 一谈我们对丑的特征的一些理解:
第一, 第一,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种对生 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人们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常用“丑恶” 人们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常用“丑恶” 美好”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 或“美好”,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丑”与 的客观联系。 “恶”,“美”与“好”的客观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美学: 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 美学 : 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 , 是哲
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代欧洲
中国美学思想
“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 “以玉比德” 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 以玉比德” ”“充实之谓美
西周末期
和谐为美
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 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
美和自由创造: 美和自由创造:
自由是对于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自由是对于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正 如恩格斯所说: 如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 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 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劳动与实践虽是产生美的基础, 劳动与实践虽是产生美的基础,即美的产生离 不开劳动实践, 不开劳动实践,但并不是说任何劳动实践中的 产品都是美的。 产品都是美的。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关于美本质的探讨
创 造
也按照美的规律来 建 造。 … 由此 看来 , ” 动物是 按其 本 能 ,
按其种的尺度和需要来 生产 , 因而是 片面 的生产 。而 人 的 生产却 是 自觉的 、 意识 的生 产和建 造。一方 面他能 按照 有
任何 物种的尺度 和需 要来 生 产 ; 另一 方 面 , 也 能按 照客 他
关 键 词 : 克 思 主 义 ; ; 质 马 美 本
中 图分 类号 : 8 1 A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11 2 1 )9— 0 6—0 10 7 1 ( 0 1 0 0 7 2
美 的本质 问题一直是 美学 的核心 问题 , 也是美 学领域
这种人类 劳动的 自由 自觉 的能 动创造 性是 人 类本 质 的表 现, 也是和动物 的根本 区别。正 因为人类 劳动 与动物 的生 产有着这 种本 质的区别 。所 以人类 的劳动才 创造 了宫殿 、 机器 , 创造 了世界上一切奇迹 , 也创造 了美 。 从异化 劳动的 观点来 看 , 动者 创造 了 赤贫 、 呆 和 劳 痴 瘟疫 。既然美是人类 劳动创造 的 , 么美 的本质就 是人 的 那
观规律 , 照 人 的 内在 的 尺度——人 的 目的 和需 要 来 生 按 产 。这就是说人类的生产是 客观性 和 目的性 的有机统一 。
二、 美在 实 践 中升 华
从实践 的角度 出发 , 只有 结合 实践才 能对美 的本质 做
收 稿 日期 ,0 1— 7— 5 2 1 0 0
作者简介 : 滞(9 8 ) 女 , 士 , 滕 18 一 , 硕 研究方 向 : 高校党建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质力量 的感觉 , 一部 分发展 出来 , 才 一部 分产 生 出来 。 E ”I _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认识什么是艺术美,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关键词】劳动实践审美欣赏真善美辨证统一一、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1、美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是“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和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普遍规律支配,强调人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在谈到人的美感时,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美感是在劳动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

恩格斯在谈到艺术起源时也指出,通过劳动,人类的手才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手变得自由了,因此,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

人脑同样是通过劳动才与猿脑区别开来,变得高度发达。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经典著作中。

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讲:“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

”这里,所谓“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

这种“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并不排除客观对象的功利价值、实用意义,它只是更关心更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

以此为基础,人才能“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在对产品的直观中”“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即通过审美欣赏获得美感愉悦、心灵满足和精神安宁。

美学概论 第三章 第三节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美学概论 第三章 第三节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张法,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届霍英东基金奖获得 者。
名家点评:
•(3)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 不过是端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骋怀。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 生在书中过活。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向我们介绍这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 莫如深的思想线索,叫人不得不佩服。
• (二)美在主观说。
•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 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 齐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
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 (四)超自然说。 • 认为美是上帝、神或某种超越主、客观的"第三力量"创造的。 • (五)社会实践说。 • 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
名家点评:
•(1) 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 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朱自清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家
•(2)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 达到一种化境。人生的境界有很多种,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则 可以说‘今生无愧矣’。
• 所谓客观:是指事物的客观固有属性以及人对它的客观认识,它不同于事 物的价值属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 所谓主观:是指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属性以及人对它的态度。
三、美是主客观的同一
• 在审美活动的超现实性当中:存在自由、超越,在自由与超越之中,主客 体的对立消失了,

谈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美的本质

谈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美的本质

谈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美的本质谈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美的本质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美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论述,他认为美根源于实践,美是有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在劳动中产生看美,因此,美的本质应该在人类实践中去寻求。

(一)美在劳动中产生劳动是如何创造了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劳动二重性角度阐明了美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从马克思的观点中可以得出,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潜在的本能去进行生产,根据各自不同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生产,并没有将意识加入其中。

但是人却可以自觉的、有意识的生产和建造。

人不仅可以按照其他物种的尺度和需求来生产,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来进行生产和建造。

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自觉的去劳动。

因此劳动,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动物是按照自身物种尺度从事生产,人根据自身或者其他物种尺度进行生产。

那么,什么是尺度呢?尺度是事物的质量统一体,是事物的规定性,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任何物种的尺度,就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属性、特性、本质的规律。

内在尺度指对象的“内在规律”、“对象固有的真实”和主体对他们的认识与把握,体现主体主观能动性。

“内在尺度”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目的、情感、意志和理想。

这一切也都是具体的,是质和量的统一,具有观念形式的独特性,是生产过程开始时“内在”于主体的头脑中的,懂得“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即是说任何生产都是按照主体的观念形式去要求对象、改造对象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主体主观能动性,以人为主体的“内在尺度”能使人从事生产,正是由此,人可以按照自己头脑意愿进行生产,进而创造美。

(二)美在劳动中升华现在讲“人化的自然”,马克思是怎么论述“人化的自然”的呢?马克思认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以人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本质力量为前提,没有自觉的劳动实践,没有对现实世界的能动性改造,就不可能出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第三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第三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3、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手稿〉)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手稿〉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 美本质的探讨
(四)美和生活 1、内涵: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 内容的感性形象,实际上也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内容的 感性形象。“美是生活”(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2、外延:美是生活,但并非任何生活形象都是美的。只 有肯定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活动,肯定着人的目的、力量、 智慧与才能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受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的那种生活形象,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社会市价 的前进要求,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 3、变化与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历史的 长河淘金涤沙,美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的,永恒的、绝对的美根本不存在。
自然美会随社会变化吗? 两点质疑 善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 。 美的基本特征 (二者统一) 客观社会性 具体形象性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四)“心理距离”说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 1902年发表《“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 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 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虽是唯心主义,但在 现代西方美学史是却为人共知,是心理学美学重要流派。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
(1)美的客观性指的是“美的不依赖于被反映被感知的个人主观 )美的客观性指的是“ 的客观存在性质” ;(2)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 的客观存在性质” ;( )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而是强 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 调“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3)“美就是包含社会 “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包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

美学 第一讲审美本质论PPT课件

美学  第一讲审美本质论PPT课件
宫中多饿殍”。 ▪ 唐代,则以肥为美,绝代佳人杨贵妃就是丰腴的。 ▪ 宋代,以瘦为美 ▪ 新中国时期,以健康壮实为美 ▪ 现当代出现多样化,以瘦为美如“排骨美女”,中性美
18
三、美是什么
▪ 2)民族性的差异
▪ 如中国人的“龙”、“凤”图腾,在中国人眼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很 美的,但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它就不一定是美的了。
7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三)、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 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1)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
▪ 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太一说”。
▪ c.黑格尔 “理念说”
▪ 2)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
▪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 蔡元培撰写《美学通论》(未完),提出“美育代宗教说”是中国现代 美育思想的奠基者。他把康德美学介绍到中国。
▪ 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来启蒙民智,倡导“诗 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鲁迅早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不少 西方美学思想。
▪ 2)、20世纪20年代以后
▪ 不少学者涉足美学领域,根据西方美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美学构想,如: 刘仁航、吕澄、陈望道、范寿康、李石岑登
6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二)、三个论美的模式
▪ 美的理论观念的全部多样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范式: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这种模式肯定美的客观性并且 与现实性,也找出了形式美的某些规律.(美在客观) 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 学". 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 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主观) 为真正从具体出发把握抽象,把握本质提供了可能性.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 模式的综合.

审美本质名词解释

审美本质名词解释

审美本质名词解释
审美本质是指人类对于美的感受、认知和评价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不同人对于美的标准和感受因人而异。

因此,审美本质是一个涉及到文化、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概念。

在艺术领域,审美本质可以被描述为“形式服从内容”和“内容决定形式”。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形式(如构图、线条、色彩等)应该服从于其内容(如主题、情感等)。

同时,艺术作品的内容也应该决定其形式。

这意味着,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应该是它能够表达内容的最佳方式。

在心理学领域,审美本质可以被描述为“情感认知”和“认知重构”。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是通过情感和认知过程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感受到某种形式的美感,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认知重构,即通过形式来理解和表达情感。

在社会学领域,审美本质可以被描述为“文化认同”和“个体自由”。

也就是说,审美本质涉及到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个体自由的选择。

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评价是受到文化背景和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审美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

理解审美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艺术、文化和社会现象,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个人自由的发展。

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 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
劳动。 •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 • 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现代社会创造了空前丰富多样的价值,同时形成诸多问题,一个是价值相对 主义导致的价值虚无主义;一个是由于社会职业分工到精神活动的分化,“真 善”没落而“美”孤立繁荣。
• 重建“美”与“真善”的元价值体系,是远超出了美学的当代人文科学根本 课题。
本章小结
• 关键词: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 • 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
• 泛义的“劳动”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 “自由劳动”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审美本质探微_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探讨审美本质

审美本质探微_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探讨审美本质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人的本质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 自我意识能 力、劳动能力、在相互关系即社会关系中实现上述两个能力。总之, 可 以说人既是劳动的产物, 又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 有社会属性, 而且以社会属性为核心。
三 、什 么 是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人的本 质 力 量 就 是 人 的 劳 动 能 力 、实 践 能 力 , 就 是 在 劳 动 实 践 中 认 识 客 观 世 界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同 时 又 认 识 自 己 、改 造 自 己 的 能 力 。具 体 理解有以下几点: 1.人的本质力量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 是在实践 中 表 现 出 来 的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因素, 是促进人类进步、 推 动 历 史 前 进 的 求 真 、向 善 的 积 极 力 量 。 它 具 体 表 现 为 人 们 在 实 践 活 动中显示出来的聪明、智慧、才能等, 在追求新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理 想 、情 感 、愿 望 等 。 2.人 的 本 质 力 量 不 是 凝 固 不 变 的 , 而 是 发 展 的 、变 化 的 人 的 本 质力量即人的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在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是不一样的。 通观人类历史, 从原始社会直至目前的全球化经济时代, 人的劳动能 力,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显而易见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既然人的 本质力量是不断发展的, 作为它的感性显现的美, 当然也是发展的、变 化的, 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比如上一个时代认为美的东西到了下一个 时代可能就降低了美的价值, 甚至会成为不美的东西。 综上所述, 美就是人的一种自我观照、自我意识; 观照什么? 意识 什么? 就是观照、意识人的本质力量; 人自身的本质力量是什么? 就是 自由的自觉的活 动 的 力 量 , 就 是 遵 循 规 律 的 有 意 识 的 、有 目 的 的 劳 动 能力, 也就是人类求真向善的能力和力量; 人是从哪里观照到、自我意 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呢? 是从自己劳动创造的对象中, 或从更广义上 讲, 是从自己实践的 对 象 世 界 那 里 观 照 到 的 、意 识 到 的 ; 这 个 对 象 、对 象世界又是什么样的? 它应是自然的、社会的、艺术的、而且是“感性” 的, 即是可以感觉到 的 具 体 形 象 ; 自 我 观 照 、自 我 意 识 的 后 果 是 什 么 ? 是情感的产生、变化, 即审美意识、审美情感的出现, 于是美就产生了。 这个逻辑过程用 一 句 话 简 洁 地 概 括 起 来 , 就 是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感 性 显现”。因此说, 美的这一定义达到了思维具体, 是多( 下转第 470 页)

美学原理第01章审美的本质

美学原理第01章审美的本质
力以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 然”或“属人的自然”; ?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他还进一步提出“美的关系” 不仅指客观的物质对象, 还包括了社会生活关系。
狄德罗
③认为 “美是生活”;
俄国文艺学家车尔尼雪夫 斯基认为:“任何事物, 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 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 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 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 是美。” 美的根源在于生 活之中, 美的本质是社会 生活的显现。
2013年
普洛丁
③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他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理念”, 是先有一个“绝对理念”,然后衍 生出万事万物。
由此出发他认为“美是绝对理 念的感性显观”。他还认为最能 体现“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就是艺术美”。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 从绝对理念出发所建立的美学 体系(三卷本的美学巨著)。
因此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现象, 美是人的专 利。
2、美诞生于“人化的自然或属人的自然”。
? 什么是“人化自然”,“属人自然”? ?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这后,整个自然界被分化为两大
块:即天然自然,人化自然 (包括人工自然)。
? 天然自然 ——人类尚未认识,尚未利用,尚未涉及 到的自然则是天然自然,它对人来讲是 陌生的自然。
韩非子
? 恩格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 教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183
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对构建艺术审美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美的本质;审美价值;社会意识
绥化学院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SJ1000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美的本质也是如此。

具体地说,美的本质由表及里、从浅到深,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美的本质论意义、美的根源论意义和美的中介论意义。

一、美是主观的
美是什么?这是美的本质问题。

从本质论讲,我同意中国当代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主观的,“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为什么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呢?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这实际上就是说,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就在于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熟悉、反映、判定或评价。

在历史上,西方很早有人就已从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上提出美是主观的,比如,像朱狄所说,是十七世纪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

斯宾诺莎说:“假如神经从呈现于眼前的对象所接受的运动使我们舒适,我们就说引起这种运动的对象是美的;而那些引起相反的运动的对象,我们便说是丑的。

”后来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不仅提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而且他“并不完全否认美与客观事物的秩序和结构有关”,也就是说,不否认美与客观事物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和关系。

他说:“虽然美和丑还有甚于甜与苦,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完全属于感觉,但同时也须承认:事物确有某些属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适合于产生那些非凡感觉的。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研究在批判地继续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为武器,把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研究进一步明确地、大刀阔斧地引进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从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角度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提出了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

我认为,对美的主观论看法上的这种明显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美学的进步,具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美是客观的
美是从哪里来的?这是美的根源问题。

我认为,从根源论意义讲,美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美本身来自客观,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熟悉、反映、判定或评价。

社会意识源自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熟悉和反映,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众所周知的事实。

那么,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自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它也只能来自客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熟悉、反映、判定或评价。

它熟悉和反映了一种审美价值,具体地说,它应该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审美熟悉、审美反映、审美判定或审美评价。

那么,审美价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就在于它与人之间具有着一种现实的联系或本质上的统一性,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就是审美价值,这实际上也就是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熟悉和反映的具体客观内容或实际意义。

三、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美这种社会意识对审美价值是怎样进行熟悉、反映、判定或评价的呢?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对美的思考就进入了中介论,因为“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恩格斯语),而关于这种“中介”的理论,在哲学界就叫中介论。

我认为,从中介论视界来审阅,客观事物的审美价值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人作为审美主体就认为客观事物美,就给予客观事物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判定、审美评价,从而美又显著地呈现出一种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本质特征。

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对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的审美熟悉、审美反映、审美判定或审美评价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

具体地说,它要通过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或者说,它要以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为“中介”。

审美观念作为人这个审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所逐渐形成的对客观对象的审美熟悉、审美反映、审美判定或审美评价的一种理性熟悉,实际上也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的观点、意识、看法或意见等等,无疑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具体衡量和实际确认客观对象美与不美的主观尺度或意识标准。

既然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审美判定、审美评价以自己主观的审美观念为尺度,为标准,即客观对象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念,人作为审美主体就认为它美,那么从中介论意义讲,美就显著地表现为一种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根本特点。

上述我们从本质论意义上探讨了美是主观的,从根源论意义上探讨了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从中介论意义上探讨了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而把所有这些联系、综合起来看,对美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就比较具体的理解,即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念对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统一性即审美价值的一种审美熟悉、审美反映、审美判定或审美评价,在最终和根本的意义上,美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3.[5]文杜里著,《西方艺术批评史》,海南人民出版社,1983.[6]顾丞峰,《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看清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本质
杨 阳 (绥化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也不能进行使用,以免留下安全隐患。

其次对使用期限的考虑,根据标识的使用时间,有的标识做为短期使用,比如展会会场、销售现场,有的需要长期使用比如公共标识、道路标识、楼梯标识等。

因此需要考虑标识的寿命。

临时性标识使用时间短,普通材料基本能够满足使用,只要充分考虑视觉效果和使用成本即可,长期性标识就要着重考虑材质的使用寿命。

还有要考虑使用场地的选择。

根据建筑环境分为室内和室外。

由于户外使用时要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选取。

城市标识的灵魂在于创意,创意的内涵在于文化。

标识作为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是城市形象、特征、文化的综合和浓缩,城市标识设计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城市旧貌换了新颜,标识的发展更为城市文化锦上添花。

在知识
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对城市标识设计的知识性、前瞻性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城市标识设计应规范化统筹管理,精心打造城市标识系统,以利于城市形象和名城地位的形成与提升。

如果每个城市都能用心规划和设计城市标识,我们的城市会装扮得更加美丽、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向帆.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 .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2
[2]{德}安德烈亚斯•于贝勒 导向系统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12作者简介
杨帆,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综合学术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