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思考
8
文艺理论研究
的表现, 而是 对人的 心灵的 塑造, 对人 的情感 的塑 造, 也就是使 人的生 理性情 感变成审 美情感 , 即建 立人的情感形式.这种观念, 使我们了解 文学欣赏 活动不是 被动, 消极 地反映 审美对象 , 而是包 含着 审美再创 造和心 灵的再 创造, 即情感 形式的再 创 造. 第二, 新的美学观念的引进.近年来, 结构主义 美学, 文艺符号学,究的视野.仅以接 受美学来 说, 虽然介绍 的文章 不多, 而且 还没有 把接受 美学 的系统理论引入, 但是张隆 溪, 张 黎等的介绍文章, 相当清楚 地描绘 了接受 美学发 展的主 要轮廓和 基 本面貌.
会形 态五阶 段论" (原 始社 会�奴隶 社会�封建 社 会�资本主义 �共 产主义 ) ,寻 找出世界各国不 同 民族 , 特别是东 方各民 族的特 殊社会 形态, 特殊 社 会道路, 特殊文化特色. 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 的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根 据和现实启发. 对于美学来说, 民族特色就更加是 一个必须重视的问 题, 也就 是说 必须通过审美人类 学来建设中国特色 的当代美学. 因此, 呼吁建构审美人类学 就是沿着马克思的 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的现实的和正确的选择. 另一方面, 马克思在 �人类学笔记� 中对 于一些 关系 到美学的 问题, 比如 , 想象, 神话 , 文化类型 等 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述.这就可以直接启发我们的美 学研究借鉴人类学 的方法和材料. 像普列汉诺夫, 拉法 格等后 来的马 克思主 义美学 家就曾经 大量 运 用和借鉴了人类学 的方法和材料, 从而丰富和 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那么, 我们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 美学 家和美 学研究 者也应 该在马 克思 �人类学 笔 记� 的直接昭示之 下来认真地建构起 审美人类学,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面对着世界局 势的变化, 中国的美学不再 是自 我封闭的独立存在 , 它要应 对整个世界的经济 全球 化, 文化多元化的新挑战, 它要更好地 改革开放, 它 也要凸现自己的民 族风格和东方审美 情调, 它 又要 冲破 西方的 文化霸 权主义 而为第 三世界的 美学 的 发展走出新的宽广道路.因此, 在这里, 审美幻象论 与审美人类学结合 起来了, 作为中国特色的当 代美 学和 文艺学 的一种 具体的 形式, 给人们一 种现 实 感, 实践感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 1] 曹越美 � " 世纪之交 的中国 美学" 学 术讨论会 综 述[ J ] �文艺研究, 1 997 , (1) : 1 51 - 1 53� [ 2] 邹元江�马 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视野 [ N] �光明 日报, 20 04 - 0 5- 03 � [ 3] 杨春时�中 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 N] �光明日 报, 200 5- 07 - 02� [ 4]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 J ] � 文艺研究, 2008 , (1) �
马克思实践美学
马克思实践美学马克思实践美学是由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思想构成的美学原理。
其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思想体系,独具特色,呈现出自然、简约、科学、理性的特质。
下面就“马克思实践美学”创作做出分点分析。
一、实践与美学的关系马克思实践美学强调实践是美学的根本。
读者要注意认识到,实践可以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和确立艺术价值的基础。
在“实践与美学”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试图解决好理论和实际情况的界定和应当关注哪些问题的问题。
二、辩证唯物主义对美学的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对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出了数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理论,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较为完整的新美学方案。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与“美学”两方面之间的关联剖析,读者可以理解这种美学理念与西方美学的区别妙处。
三、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和内容在马克思实践美学中的共同作用是实现审美的目的,通过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来阐明马克思实践美学中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剖析。
写者需要重点关注艺术创造和美学创造中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对整体审美效果的影响。
四、社会的角色马克思实践美学强调社会的角色对于艺术的发展和推进。
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等都对于艺术的表现和推动起到了重要的起动作用。
因此,写者需要在此过程中,重点描述艺术在马克思认为的社会作用方面扮演的角色。
五、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土经济迅速发展,如何利用马克思实践美学理论指导艺术创作成为了当下的现实问题。
在这个环节里面,写者可以运用案例等方式介绍如何将马克思实践美学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
总结:马克思实践美学体现的是一种新实践美学理念,将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进行深度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美学思维。
在实践美学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世美学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模式。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马克思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深刻思考了人类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反映人类生产、交往与思考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现象,而美学则是研究艺术本质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美学的核心思想是“割裂”,即艺术作品应该保持超越现实的独立性,同时又与社会生产密切关联。
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生产模式与人类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具有自身独立的内在美感,而且艺术美感是普遍的共同特征,而不是分裂的主观产物。
因此,艺术作品在社会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同时又与社会生产的方式、目的和规律紧密联系。
马克思美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阶级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意识形态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因此,艺术作品不单是一种普遍的美感体验,还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它们反映并塑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阶级属性。
此外,马克思美学也关注艺术的创造过程。
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因此,艺术家必须具备与生产过程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才能创造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家也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限制,在自由创作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而艺术的自由与社会的批判应当相得益彰。
总之,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既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又拥有独立的内在美感。
同时,艺术作品也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美学的思想为我们理解艺术、创造艺术并评价艺术提供了指导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美学,其他论文文档]浅析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高校课堂教学
浅析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高校课堂教学”[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意识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与实践,追求美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
当代大学生有更强的审美需求,单纯的求知或功利需求难以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富于审美价值的素材和教学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从审美的视角探讨了将审美活动引入高校课堂的必要性,进而阐述了高校课堂审美教学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大学课堂审美教学一、马克思主义美学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实践能力,是人活动的社会自由自觉性。
在社会实践中,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施加于对象之上,把对象加工成为人所希望的那样,这时人的本质力量就注入自然界,使自然人化、对象化了,人的本质以劳动产品、创新成果的形式展示出来,打上了人的才能、智慧和力量的印记,这时劳动产品、创新成果就成为真善美的统一,它既能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又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由此可见,人类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是伴随社会劳动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
据考证,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和追求,加工的石镞、弓箭等都要磨得锋利、光滑、对称,不但实用而且美观。
人从欣赏这些作品中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受到鼓舞和激励,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在表达人的情感、保障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审美需求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
”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求层次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前四种称为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后三种称为心理需要或生长需要,作为生长需求的审美追求是人们学习上进的一种动力。
可见,大学生崇尚美是人的天性使然,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学生的审美观施加正面的影响,使之成为他们学习进步的动力方面开辟了新的途径。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我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分 , 社 会 或 历 史 辩 证 法 与 自然 辩 证 法 。 又 因 自然 即
辩 证 法 主 要 是 由 恩 格 斯 阐 述 , 而 将 马 克 思 的 辩 证 因
法 与 恩 格 斯 的辩 证 法 对 立 起 来 , 对 恩 格 斯 的 自然 并 辩 证 法 持 批 判 和 否 定 的 态 度 。 卢 卡 奇 在 其 代 表 作 《 史 与 阶 级 意 识 》中 认 为 , 格 斯 把 马 克 思 的 辩 证 历 恩 法 从 社 会 历 史 领 域 扩 大 到 自然 领 域 , 而 用 传 统 认 从 识 论哲 学 的反 思模 式 , 坚持 主客体 的二 元对 立 , 即 把 自然 世 界 看 作 与 主 体 对 立 的 客 体 存 在 的 思 维 模 式 来
取 代 马 克 思 辩 证 的 认 识 论 。 卢 卡 奇 认 为 , 克 思 的 马
辩 证 认 识 论 区 别 于 传 统 认 识 论 的 关 键 , 于 它 不 是 在 以 主 客 体 的 二 元 对 立 而 是 以 主 客 体 的 辩 证 统 一 或 者 相 互 变 换 为 基 础 的 。 他 说 , 于 “ 证 法 的 决 定 性 由 辩
一
、
辩证 法 思 想 的 影 响
格 斯 接 受 了 自然 辩 证 法 和 传 统 认 识 论 哲 学 的 反 思 理 论 。 在 此 基 础 上 , 卡 奇 进 一 步 强 调 马 克 思 主 义 辩 卢
辩 证 法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最 基 本 的 理 论 方 法 和 哲 学
证 法 是 一 种 社 会 理 论 , 一 种 对 社 会 实 践 有 指 导 作 是
的优先 性 , 它 的 研 究 重 心 只是 在 历 史 社 会 领 域 。 但
马克思美的规律读后感1500字
马克思美的规律读后感1500字“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的美学判断,也是哲学判断、文化判断和历史判断。
它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刚开始形成的早期,但却奠定了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美学家、哲学家的崇高的学术地位,使得那些即使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带有某种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这一地位。
在美学史、哲学史和文化史的学术意义上对这一经典论断作深人的阐析,固然是一项高深而艰巨的学术任务,而运用这一论断对当代文化建设中的许多问题进行学理批判和价值评估,更应属于一种必要而有趣的学术实践。
确实,马克思主义的这类美学论断,为我们解剖当代的许多文化时尚问题树立了不朽的价值标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美也许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难题。
认识美、把握美,一直是人类精英思维的巨大动力与艰巨任务之一。
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时尚文化,则不能不充分估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思想家乃至科学家都会对人类的美感问题感兴趣,无论这种兴趣的大小会有多大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从亚里斯多德到费尔巴哈,从康德到黑格尔,无数先哲都从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学术立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人、经典的探讨,产生了人类思想史上堪称精彩的许多美学成果。
不过所有这些成果都无法遮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从人的现实关系深刻地思考美的规律的思维方式,从而将美的定义与现实中的人本质的对象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彻底解决美是什么的千古难题,但无疑为这一难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正确同时也最现实的思维路向。
特别是从现实的角度言之,面对纷繁复杂的时尚文化,面对时尚文化中包含的性质诡异难以把握的美,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能够借来加以恰当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能够用来解析和解释时尚文化的诡异之美的经典论述,集中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
《手稿》从人的现实关系人手探讨人学问题,将劳动与创造、自然与社会、人与动物等等复杂的关系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解析得无比清晰,也正因为这些关系解析清楚了,美的规律问题就得到了顺理成章的解决。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中国现代美学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愿。
它认为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表现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中,为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美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它认为美是一种具有社会价值的理想境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美不仅是审美的对象,也是一种社会观念和价值意识。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强调美的社会属性,认为美应该具有社会进步性和现实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还对美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
它认为美的表现形式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抒情主义等多种形式。
这些形式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美学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大众美学”。
它认为美应该是普及的、平民化的,不仅是少数人的专享,也应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享受。
大众美学强调美的社会性和大众性,认为美应该服务于人民,满足人民的美好需求。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倡导用平民的语言和形式来表现美,旨在让美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还关注艺术创作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它认为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美的形式和内容,还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艺术创作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变革。
艺术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用自己的作品来传递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认识什么是艺术美,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关键词】劳动实践审美欣赏真善美辨证统一一、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1、美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是“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和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普遍规律支配,强调人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在谈到人的美感时,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美感是在劳动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
恩格斯在谈到艺术起源时也指出,通过劳动,人类的手才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手变得自由了,因此,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
人脑同样是通过劳动才与猿脑区别开来,变得高度发达。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经典著作中。
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讲:“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
”这里,所谓“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
这种“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并不排除客观对象的功利价值、实用意义,它只是更关心更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
以此为基础,人才能“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在对产品的直观中”“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即通过审美欣赏获得美感愉悦、心灵满足和精神安宁。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分析和观点,其中包括对美学和文艺创作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文艺创作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影响和指导文艺创作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原理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对于美的发展与变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文化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了美的社会历史性和社会功能,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观点,文艺创作具有批判与启示的社会责任。
文艺作品应该深入社会生活,批判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正,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该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做出贡献,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
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真实和生动的表现形式。
文艺作品应该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活动的深入观察,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表达不应局限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应该以阶级和社会的视角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
四、文艺创作的审美标准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了人民大众的审美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大众,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实践性和时代性,认为艺术要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五、文艺创作与社会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了文艺创作与社会条件的密切关系。
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将直接影响到文艺创作的发展与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下,文艺作品将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并受到不同的审美标准的影响。
六、文艺创作的途径与方法在实际的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科学性和思想性。
文艺作品应该在深入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指导下进行创作。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形式美法则在园林中的应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形式美法则在园林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是一种以哲学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美学理论体系,它旨在揭示事物的美的内在规律和美的本质,从而指导人们在实践创造美的过程中遵循规律、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在园林设计中,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的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其基本原则及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园林创作,构建出更具有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的园林空间。
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强调作为审美对象的事物所展现出的形式美的内在规律。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从景观的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来体现这一原则。
园林的构图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工程学原理,体现出合理的布局和流畅的线条。
而在色彩搭配上,也要符合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和情感需求,做到色彩搭配和谐统一,不刺眼不突兀。
这些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的原则而设计的。
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强调作为审美对象的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
在园林设计中,不仅要着眼于景观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景观来传达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内涵。
园林中的一片绿草代表生命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精神,一座山水画意味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指导我们在园林设计中应当追求景观的内在意义,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来传递美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审美效果要符合人类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
在园林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们的审美需求,追求从美的感受中获得美的情感满足。
园林中的长廊、石桥、水池都要考虑到人们的游览和休憩需求,让人们在欣赏园景的同时能够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愉悦。
这种基于人类审美需求的设计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的延伸与应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形式美法则在园林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审美水准,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园林作品的思想内涵,传递美的情感,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应当在园林设计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形式美学的原则,将其内涵与审美标准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创造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园林作品。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解释和改造社会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文艺领域的运用,旨在揭示文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现代美学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对美学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美学致力于探索中国文艺的独特性和中国美学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注社会历史发展对文艺的影响。
它强调文艺的生产和传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体现社会进步的方向。
这一理论观点也反映在中国现代美学中,中国现代美学强调文艺作品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重要领域,不同阶级的文艺要求和追求不同,因而文艺作品中必然存在着阶级斗争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要求文艺作品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和表达他们的利益和愿望。
中国现代美学也倡导文艺作品要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和政治性,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导向,主动批判反映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和不正义,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强调文艺的人民性和大众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要贴近人民群众,给人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中国现代美学也重视文艺作品对人民群众的满足度和吸引力,强调文艺作品要简单易懂、真实自然,使人民群众能够体验到其中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中国现代美学通过借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探索中国的美学特点和中国人民对美的需求,为中国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思路。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布时间:2022-09-28T09:09:24.10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1期作者:李童[导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李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50014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本篇文章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讨论了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变化和特征,以及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发展的熏陶和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特点和创新。
关键词:艺术发展;美学;马克思主义一、近代艺术美学的发展变化在我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几个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美的本质特征问题兴起了一场讨论狂潮。
主要分为四大派,其中包括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论”。
由于当时被唯物主义哲学观深深影响,所以大部分倡导“主观论“的派别被标榜为唯心主义而收到批判,“客观论”和“社会论”的观点则受到更多的支持。
尤其是“社会论”还在客观论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性维度,认为美的对象既具有客观性,但又并非对象的自然属性而是包含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是“人化自然”的结果。
这种观点后来也被称为 “实践论”,这一派的观点由于融入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十分新潮又正派,所以在当时受到了更多的认同并且影响更大。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关于美学的讨论又掀起了一阵浪潮。
此次讨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思想解放的热潮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引入,导致关于美学的讨论走向越来越多样化的道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命题、美学思想主张和美学研究方向。
这个时候起才真正提出了“艺术美学”的独立概念。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
1.美学观: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美学是文艺作品和文化现象的研究领域,它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基础和符合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作品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阶级关系和历史语境,强调艺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反映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观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
2.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为作品和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进程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作品对社会的反应和影响。
历史背景的考察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作品的意义、内涵和作品所传递的思想非常重要。
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历史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将作品放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批评分析,关注作品对于社会、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和批判。
2.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作品中的阶级观点、阶级立场和阶级矛盾,分析作品对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态度和功能。
3.集体创作和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文艺作品应该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反映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对作品的群众性和群众性的评价。
4.综合分析和综合方法: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多种分析方法,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以综合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些原则和方法论使得马克思主义批评成为一种基于社会历史和阶级分析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现实。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批判,试图揭示作品的意义、价值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以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发展研究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茜2.艺术广角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发展研究张琳(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00)摘要:20世纪对美学研究的探索,使得美学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和研究主体的转变。
这种转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究的影响。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对当代美学发展的转变进行研究,指出美学发展必须转换原有的“寻找美”的思维模式,从事物实际发展的视域来审视美的现象,将审美现象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深入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美感等角度审视美所发生的过程、原因以及规律,通过本文的梳理来揭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美学;审美现象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02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012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涵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所研究的重点是人与自然关系中关于实践的认知、领悟与理解,也正是由于这种实践发展的认知,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研究人的发展活动,与传统实践活动不同,这与我们研究美学发展中谈论的“事物的发展是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也就是说在当代讨论美学发展方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政治不断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实践的观点进行不断的验证审美现象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构成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类从从事的生产活动,这种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的表现,这种社会活动带有一定的认知和目标,是社会中人类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感知性活动,而世界是在实践中发展与进步的。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际践诺出发,是一种超出主、客实际思想美学认识论的思考模式,是美学发展实现超越自我的基础哲学。
在研究、总结、反思我国美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审视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哲学基础,通过创新、创造来研究,这样有助于形成超越主观和客观思维方式来形成对美学的认识,将美和人生实践所结合,实现一种广义的美,实现一种人生境界。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对文艺领域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是文化传播和塑造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承担起宣传、教育、鼓舞人民的责任。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阶级矛盾。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深入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并批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文艺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当以客观真实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刻画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表现生活的真实和深刻。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群众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坚持革命性的立场和精神。
1.2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思潮和文化,从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
这些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思想的更新和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美学学者积极借鉴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思想,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时代背景,它为中国美学思想的繁荣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空间。
《谈美书简》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浅析
《谈美书简》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浅析作者:杨梦莹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7期摘要:《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的晚年之作,其自称这是《谈美》系列书目的查漏补缺。
这部著作是朱老先生在更好的理解马列主义之后,对于美学的重新认识,其中不仅包括对于美学基本问题的解答,还包含了现代美学发展如何与马列主义结合诠释的问题。
所以就书中内容,不仅深入讨论了关于美学中“美”的定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人的关系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美马克思主义美学人一、美之为美初学美学的人总是要问,美学是学习什么的学问,大部分人肯定是随口就答,美学只看其字面意思也知道是研究美的学问。
但纵观多少教材或者书籍,很少有一个人人都认可的关于美的定义,因为美,更多是我们的一种感受,更难以言明。
若说貂蝉是这世上的第一美女,众多认为西施最美的人便会不服气,若说是西施,那还会有其他的人不服气。
每个人对于美的标准是不同的,但对于美这个概念却都是认同的。
学习美学,与学一些物理学化学都不相同,不应该抛弃现实中的美,而过度的去追问“美的本质”,这样无异于夸父逐日,反而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美学研究。
我们说学习美学是要回归现实生活,也不是说要抛弃理论研究。
现实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盛开的花是美的,高雅的音乐是美的,甚至冰激凌的口感都是美的,这些一个个普遍存在于事物中的美,总要以一种理论的形式最终总结出美的共性。
所以说我们要谈美,更多的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的理解美,进而形成自己对于美的理解。
对于美,我们不能只了解一个刻板的形而上的概念定义,而是要注重美的感受和获得美的过程。
美归根结底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所以诸如众多大家都觉得它是美的东西,也存在一些审美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准的共性,而我们研究美的理论也是总结美的共性的过程,是形成审美观念的过程。
学习美学是也就通过学会如何审美,认识美的事物,从而最终获得对于美的理解,学习美学本身就是一种美。
二、马克思主义与美学马克思一生著作很多,但确实没有一本美学专著,他虽然没有系统的研究过美学,但不代表他在美学方面就没有建树。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整理]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建环一班摘要: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艺术美学的定义文艺美学是研究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
文艺美学的研究其实可以被理解为美学、文艺理论内在话题的当代延伸,它的任务就是提供一种从内在结构层面观照艺术的具体审美存在特性、审美表现方式、审美体验过程和规律等的特定理论思路、讨论形态。
质言之,文艺美学的定位可以在当代美学、文艺理论的自身问题中获得确立,“学科化”的“文艺美学”实际就是一种当代形态的“文艺的美学研究”。
文艺美学被正式当作一门特定的理论“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接受西方美学学科方法之后在自身后期发展中的一种努力,文艺美学研究及其学科化建构不仅追蹑了现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意图——把美学的思辨过程延伸进感性形象的文艺活动之中,正是自王国维以来中国美学一以贯之的学理追求之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界对于“美学的中国化”、“美学体系建设”的一种具体回应方式和现实态度。
美学的内容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看清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本质
或评 价 的呢 ?探 讨 这个 问题 ,我 们对 美 的思 考就 进 入 了中介 论 , 因为 “ 一切 都在 中间环 节 融合 ,通 过 中介 过渡 到 对方 ” ( 格斯 恩 语 ) ,而关 于这 种 “ 中介 ” 的理 论 ,在哲 学 界就 叫 中介 论 。我认 为 ,从 中介 论视 界 来审 阅 ,客 观事 物 的 审美 价值 符 合人 作为 审美 主体 的 审美 观念 ,人作 为 审美 主体 就认 为 客观 事 物美 ,就 给 予客 观 事 物 以美 这样 由衷 的审美 判 定 、审 美评 价 ,从 而 美又 显著 地呈 现 出一 种 客观 与主观 相 统一 的本质 特 征 。 美 作 为一 种 社 会 意识 ,它 对 客 观 对 象 的 审美 价 值 的审 美 熟 悉 、审美 反 映 、审 美判 定或 审 美评 价不 是 简 单的 、直 接 的,而 是 复 杂 的 、间接 的。具 体地 说 , 它要 通过 审 美主 体 的审 美观 念 ,或 者 说 ,它 要 以审 美主 体 的审 美观 念 为 “ 中介 ”。 审美观 念 作为 人 这 个 审 美 主 体 在 审 美 经 验 中所 逐渐 形 成 的对 客观 对 象 的 审 美 熟 悉 、审 美 反映 、 审美 判定 或 审美 评 价 的一种 理 性熟 悉 ,实 际上 也 就 是人 作 为审 美 主体对 客 观 对象 的 审美 价值 的 观 点、意 识 、看 法 或 意见 等 等 ,无疑 是人 作 为 审美 主体 具 体衡 量和 实 际确 认客 观对 象 美与 不 美 的主观 尺度 或 意 识标 准 。既 然人 作 为审 美主 体对 客观 对 象 的审 美判 定 、审美 评 价 以 自己主观 的审 美观 念 为尺 度 ,为 标 准 ,即 客观 对象 符 合 自己的审 美观 念 ,人 作 为 审美 主体 就认 为它 美 ,那 么从 中 介论 意义 讲 ,美 就 显著 地表 现 为 一种 客观 与主 观相 统 一的根 本特 点 。 上 述 我们 从 本 质 论 意 义 上探 讨 了 美 是 主观 的 , 从根 源 论 意 义上 探 讨 了美 是客 观 的 ,即美 源 自于 一种 客观 存 在 的审 美价值 , 从 中介 论意 义上 探 讨 了美 是客 观与 主观 的统 一 ,而把所 有 这些 联 系 、综合 起 来看 ,对 美 是什 么 的 问题我 们 就 比较 具体 的理 解 ,即 美 作 为一 种社 会 意 识 ,实 际上 就是 人作 为 审美 主 体通 过 自己的审 美 观 念 对 客 观 对 象 与 人 之 间 的 统 一 性 即 审 美价 值 的一 种 审 美 熟 悉 、 审美 反 映 、审美 判 定或 审美 评 价 ,在 最终 和根 本 的意 义上 , 美 就 是人作 为 审美主 体 的一种 自我意 识 。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来源:本站| 时间:2008-07-29 | 文章点击:3| 评论:0条| 字体:大中小]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和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关系,人们的认识曾显得相当模糊和混乱。
且不说各种信口开河的议论,就连一些专治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的同志也感到困惑和茫然。
乍看起来,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很容易说明的,然而,细细想来,这里不仅涉及一系列美学史的问题和事实,而且还包含着非常重大的美学问题。
例如,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问题,最终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质的理解,反过来影响我们关于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理论建设。
在西方文化中,本世纪五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派解体同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方法和原则在当代美学思潮中的影响是引人注目的,成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发展的重要动因。
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这种现象,对我们建立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可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韦勒克的《现代批评史》把现代美学的起源确定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从维柯到诺·佛莱的原型批评,西方现代美学一直围绕着现象与现实的关系而展开。
由于现代人和现代艺术所承受的沉重的文化压力和现实压力,现代美学极力割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把思辨的焦点聚集在想象的哲学本质和审美功能方面来。
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深刻的分裂和对立为基础,这种分裂和对立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得到彻底解决。
但是,否定这个基础的需要和力量却只能从这个社会中孕育出来。
显然,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对于西方现代美学思潮也是适用的。
以想象为中心,以二元分裂为哲学基础的西方现代美学,其终结和出路只能来自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某种力量。
从这个角度理解问题,我们就会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成为我们超越西方现代其他美学思潮,建立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在面包下的创造
马克思对美(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的外部规律上,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创造活动……”。
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明确地认识到。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梅琳娜是全镇的人讨论的话题,男人眼神的聚光点,女人嫉妒的对象,小男孩眼中的女神。
女人的美丽好像是她天生的错误,本来过得很幸福,富裕的生活使得本身就很美丽的她显得更高贵和典雅。
人们嫉妒她的美丽,她的丈夫上战场后,她的生活没有一日平静。
但她仍旧如同一尊女神雕像般坚定,从容的生活在这个暗流汹涌的城镇。
直到男人战死的消息传来,政府停止了对她的经济上的补助,人们因为嫉妒她,连面包都不愿卖给她,她失去了活下去的能力。
生活的孤独和窘迫将女人逼上了另一个极端,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美丽和身体,换来解决自己衣食住行的金钱。
她用自己的美丽换来了苟且的生存,将自己的高贵尊严和对丈夫的思念抛进了深深的心底。
在衣食住行没办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她没办法再高贵了。
她不再能顺应自己的兴趣去做一个裁缝,去制造自己拿手的衣裳。
她是一个能干的裁缝,但当人们连面包都不愿卖给她时,她的才能,她的兴趣,她的高贵就失去了价值,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去换取那些男人带给她的用来维持生活的面包。
梅琳娜是个很好的裁缝,她自己也喜欢这份职业,但,在面包面前,她的才能变得一文不值。
所以说,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创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