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_血缘_探究

合集下载

读《马克思与美学问题》有感

读《马克思与美学问题》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与美学问题》有感042010208 药学102以前一直不知道马克思还研究过美学,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一点点,和其他学科相比,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研究开展的比较迟。

就我理解,他研究的美并不是表面上的好看或是赏心悦目,他把对美学的关注和政治以及共产主义学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马克思的美学观中,美在马克思手中,变成了一种武器。

因此要理解他的美学体系,一定要记得他是一个革命家,不是专门研究美的学者。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阐明了艺术和美在人类劳动和交往中的起源,第一次科学的揭示了美和艺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次指明了劳动群众摆脱私有制精神和文化奴役的出路,第一次论证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和未来新社会中美学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体系,各种不同现象和因素都处在经常的错综的相互影响中。

艺术和美也一样,脱离了同社会其他现象的联系,就无法加以说明。

马克思的美学体系,是一种认识美和艺术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他认为美学理论和美学方法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

下面就两方面的问题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关于异化劳动与美异化劳动是指,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受到摧残。

工人在劳动之外感到自在和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自在和不舒畅。

提供人的劳动不是他自己愿意的,而是被迫的。

他的劳动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其他需要的一种手段。

马克思认为,这种“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的结果就是,劳动者消耗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归他的东西就越少。

关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首先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化的东西,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

所以,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痛苦不自在不舒畅。

这种异化劳动的结果,使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少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寻找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联结点

寻找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联结点
第4期
阐释经典
创化新知
Hale Waihona Puke < 手稿 > 的美学解读 研讨会发言摘录
423
不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 , 但他为了探索美学, 他对 手 稿 所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做了全面的阐述。因为是 经济学哲学手稿 , 谈得更多的是经济学 , 美学思想只是 其中的一部分。一个是全面准确地把握了 手稿 中的 美学体系和重要论点, 手稿 中的美学思想粗看是不 成体系的 , 但向峰同志把它整合成很完整的体系, 能做 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还有就是把握了主要的理论原 点, 如把艺术生产纳入生产的 体系, 书中 有详细的阐 述。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 和物质生产是一样的。有 些物质生产的基本规律也适用于艺术生产 , 手稿 中 讲生产规律时不仅仅是讲利润, 更深刻的东西是讲生 产是人的本质的展开。艺术创作也是这样的 , 是人的
美 。只要读进去, 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马克思的 手稿 写于一个半世纪之前 , 它的被发 现和公开发表, 可以说是 20 世纪思想史、 文化史上的 一个重大事件。有人说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文本, 像 延宕的王子 , 但却直接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 界的文艺复兴。从卢卡奇的 历史与阶级意识 开始, 形成了影响深远的 西马 , 即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成 为新马克思主义 , 包括其美学理论和文艺学说。 新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区别 ? 我 认为至少有两点 , 一是更突出了哲学维度, 二是更突出 了美学维度。马克思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 , 詹姆逊就 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哲学, 而是一种历史哲学或 一种思想, 所以像卢卡奇, 在读到 手稿 之前 , 他只能 从马克思的政治学和经济学著作中去寻找哲学 , 比如 从 资本论 中阐发出他的物化理论。而 手稿 的哲学 品格是显而易见的, 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人, 就是以人 为本。他充满了这样一些富有诗意的命题, 诸如 人的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自然的人化 人的异化 人以全 面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 等等。另外从美学方面 看, 马克思、 恩格斯也没有十分系统的艺术理论 , 所谓 马克思主义美学 , 只是由后来的理论家通过对经典的 解释建构起来的一种体 系。而自从 手稿 被发现开 始, 马克思主义美学才真正蔚为大观, 并呈现出一种现 代的风貌。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美学的对话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美学的对话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美学的对话与融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提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框架,涉及经济、政治、历史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

而艺术美学则是研究艺术的理论学科,关注艺术的本质、原则和价值等问题。

虽然形式上看似迥然不同,但马克思主义和艺术美学却有着一种深入的对话与融合。

本文将探讨这两者在具体领域中的交叉与互动。

一、社会文化批判与艺术价值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关系对个体和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不公正。

而艺术美学则关注艺术的创造与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

艺术作品往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文化批判与艺术的价值观有着共通之处并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

二、艺术的再现与社会现实艺术美学研究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以及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现实的再现和改造,认为社会现实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对象。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再现提供了一种更具有深度和批判性的视角。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进行再现,还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和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在此基础上,艺术作品可以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三、审美对象与阶级观念艺术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审美对象的定义和划分。

马克思主义则从阶级观念出发,分析了不同社会阶级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观念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并对艺术创作和传播产生影响。

通过马克思主义对阶级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同群体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理解方式,并分析其中存在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四、艺术教育与社会价值观的培养艺术教育是培养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关注个体技术和创作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浅谈马克思学说中的美学问题

浅谈马克思学说中的美学问题

浅谈马克思学说中的美学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作业)刘丽萍(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解释马克思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难题。

有人叹曰:“自《圣经》时代起,再没有另一个伟人,其著作遭到了象马克思的著作那样如此不同的解释……”。

二战之后,马克思学说的研究发生了耐人寻味的转折,即许多研究者“把注意力……转向诸如美学之类与政治毫不相干的课题”。

这种转向是值得深思的。

众所周知,在德国古典哲学诸大家的体系中,美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与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密切联系的马克思的学说体系为什么缺少一种逻辑形态的美学呢?再者,以前苏联为中心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所建造的“马克思美学体系”为什么与二十世纪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多有解释上的困顿呢?由此,重新审视马克思学说的美学含义乃具有迫切的当代文化意义。

从马克思最初的思想轨迹来看,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不是认识论化的哲学,而是本体论化的美学,或者说,马克思学说的根基不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和终结者费尔巴哈的学说之中,而是在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美学思潮之中。

应该指出的是,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一种纯美学运动,其本质上是一种与传统认识论哲学分道扬镰的泛美学化的本体论哲学,其影响极为深远。

罗素说:“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卡西勒亦对浪漫美学运动作了高度评价:“美的问题不仅导致了系统美学的创立,而且还导致了一门新的`哲学人类学’的创立,这种哲学人类学构成18世纪全部文化的特征,并得到人们的信任和确认。

’,这是历史为马克思所铸造的一个出发点,浪漫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始终萦绕在马克思的心际,而此命题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则成为马克思学说赖之以形成和展开的内驱力。

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其内在矛盾又是什么?众所周知,康德率先从人的本性角度提出,在审美中“怎样才能使感官世界和理想世界调和起来?’,但康德三大批判的玄妙思辩与德国封建专制下的痛苦现实有着遥远的情感距离,歌德和席勒终于发出直视现实的“狂飘突进”的呼声,他们在艺术领域里把碎片般的现实与纯真的理想揉成一个现实的、感性的人赖以寄托的审美梦幻。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提供了关于美学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影响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和美学研究,而且对全球美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贡献之一是“阶级斗争哲学”的引入。

它认为文学、艺术都是受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的,艺术则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反映和表达。

因此,文艺必须与社会现实保持紧密联系。

例如,在中国的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存在着阶级斗争的描绘和表述,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现实。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了美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美学的社会性质。

通过对作品的审美批评,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将美学带向了现实生活,成为文化自觉的中心。

因此,它对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的倡导、培育和繁荣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了审美的政治性。

在当代中国,艺术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语言和政治的表达形式,委员会并非仅限于艺术本身,还涉及到与当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现实相关的诸多问题。

基于此,中国现代美学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审美态度,即审美与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

与此同时,各种思想倾向、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交汇与包容,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它强调了审美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了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对推动中国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与探讨,使其发挥更多的创造性与指导性。

第三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第三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3、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手稿〉)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手稿〉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 美本质的探讨
(四)美和生活 1、内涵: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 内容的感性形象,实际上也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内容的 感性形象。“美是生活”(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2、外延:美是生活,但并非任何生活形象都是美的。只 有肯定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活动,肯定着人的目的、力量、 智慧与才能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受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的那种生活形象,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社会市价 的前进要求,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 3、变化与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历史的 长河淘金涤沙,美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的,永恒的、绝对的美根本不存在。
自然美会随社会变化吗? 两点质疑 善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 。 美的基本特征 (二者统一) 客观社会性 具体形象性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四)“心理距离”说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 1902年发表《“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 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 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虽是唯心主义,但在 现代西方美学史是却为人共知,是心理学美学重要流派。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
(1)美的客观性指的是“美的不依赖于被反映被感知的个人主观 )美的客观性指的是“ 的客观存在性质” ;(2)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 的客观存在性质” ;( )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而是强 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 调“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3)“美就是包含社会 “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包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

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从实践哲学中探求美,寻找美的本质。

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则克服了以前传统美学的种种遗漏,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意识,包括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艺术的论断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阐述一切文艺现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出现是文艺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

离开人的实践没法谈哲学,也没法谈真、善、美。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人的本质就无法寻找美的本质。

因此,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美学奠基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主体实践对客体现实的能动关系中寻找美。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现和核心观点。

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基础之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突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认识论美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放映。

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社会意识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政治,法律,伦理,哲学,宗教思想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存在,并通过各自的特点影响社会。

社会意识还包括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相互作用,直接形成社会心理学。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包括一致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

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应提倡自由讨论,百家争鸣,调动科学文化工作中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发展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迅速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美学观念而形成的。

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的几个方面对中国现代美学进行浅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强调文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即文艺作品必须有历史的和现实
的根基。

这一观点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中国现代美学主张文艺应当借鉴
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验,以满足现实需要和现代审美的需要。

但是,历史和传统文化也不
应成为束缚创造性发挥的约束力,应该将其融入到现代美学的创造之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视文艺的阶级性,即文艺创作必须反映出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
斗争的实质。

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中,这一观点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现代美学将文艺作
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强调文艺的阶级性和宣传性。

它的美学功能不仅是审美体验,更
强调它的社会阶级性和政治宣传性。

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强调文艺的人民性,即文艺作品必
须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观念。

这一观点在中国现代美学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国现代
美学倡导文艺创作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和精神文化生
活的要求。

它的美学目标是要通过艺术手段,提高人们的精神品位,增进人民的审美素养,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最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之一,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早于20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当时正是中国思想文化界思潮百出,急需新的理论指导。

众多学者积极学习、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动了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和人民性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现代美学与中国文艺理论的关系现代美学和中国文艺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文艺理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现代美学通过对艺术现象的研究和解读,也为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现代美学与中国文艺理论的交流与互动,促成了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现代美学与中国文艺理论之间既存在辩证关系,又呈现出一种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也为中国文艺理论的创新与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2000字】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作品应当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这种关注现实的态度对中国现代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使其不再停留在空泛的艺术表现上,而是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强调文艺的革命性和积极性。

这也对中国现代美学提供了启示,使其更加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意义,使之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身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和塑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提倡文艺作品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要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这也给予了中国现代美学重要的启示,使其更加注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布时间:2022-09-28T09:09:24.10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1期作者:李童[导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李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50014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本篇文章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讨论了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变化和特征,以及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发展的熏陶和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特点和创新。

关键词:艺术发展;美学;马克思主义一、近代艺术美学的发展变化在我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几个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美的本质特征问题兴起了一场讨论狂潮。

主要分为四大派,其中包括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论”。

由于当时被唯物主义哲学观深深影响,所以大部分倡导“主观论“的派别被标榜为唯心主义而收到批判,“客观论”和“社会论”的观点则受到更多的支持。

尤其是“社会论”还在客观论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性维度,认为美的对象既具有客观性,但又并非对象的自然属性而是包含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是“人化自然”的结果。

这种观点后来也被称为 “实践论”,这一派的观点由于融入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十分新潮又正派,所以在当时受到了更多的认同并且影响更大。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关于美学的讨论又掀起了一阵浪潮。

此次讨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思想解放的热潮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引入,导致关于美学的讨论走向越来越多样化的道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命题、美学思想主张和美学研究方向。

这个时候起才真正提出了“艺术美学”的独立概念。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美学探讨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美学探讨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美学探讨生态美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主要研究点,长久以来在艺术本体研究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是关注度最高的研究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协调稳定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关心人类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审美意识领域中一场现代化的革命。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和谐自然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美学中,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对人破坏自然规律、浪费自然资源、主张自然环境的权利。

可以说人是自然中一物,应与自然共存亡,可见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并思考人类在世界中、自然中的位置,进而帮助我们人类找到正确的位置,在恰当的位置做好自身应该做的事情,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深入探讨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美学,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中的内涵与发展趋势1.生态学中的内涵在西方各种生态理论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很关键的理论,它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出现的力图用马克主义观点分析解决生态危机的渠道,并重新构建和补充马克思主义,试图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高兹、莱斯和阿格尔等人。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提出,资本主义过渡生产和消费不但会导致人的异化,而且还会出现生态危机;延缓生态危机,并试图将其取代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

所以,应运用小规模的技术来代替集中的大规模技术,促使生产过程具有民主化和分散化等特性;构建出稳态的、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索出能够解决生态危机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2.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共同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了批判,此种批判与全球化问题有效融合,开阔了人们的知识视野;进一步系统化了生态主义构想,并开始回到马克思主义构想中,使其成为了对现代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派别;但很多人都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了西方马克主义的主要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发展研究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茜2.艺术广角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发展研究张琳(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00)摘要:20世纪对美学研究的探索,使得美学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和研究主体的转变。

这种转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究的影响。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对当代美学发展的转变进行研究,指出美学发展必须转换原有的“寻找美”的思维模式,从事物实际发展的视域来审视美的现象,将审美现象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深入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美感等角度审视美所发生的过程、原因以及规律,通过本文的梳理来揭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美学;审美现象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02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012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涵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所研究的重点是人与自然关系中关于实践的认知、领悟与理解,也正是由于这种实践发展的认知,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研究人的发展活动,与传统实践活动不同,这与我们研究美学发展中谈论的“事物的发展是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也就是说在当代讨论美学发展方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政治不断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实践的观点进行不断的验证审美现象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构成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类从从事的生产活动,这种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的表现,这种社会活动带有一定的认知和目标,是社会中人类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感知性活动,而世界是在实践中发展与进步的。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际践诺出发,是一种超出主、客实际思想美学认识论的思考模式,是美学发展实现超越自我的基础哲学。

在研究、总结、反思我国美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审视美之间的关系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哲学基础,通过创新、创造来研究,这样有助于形成超越主观和客观思维方式来形成对美学的认识,将美和人生实践所结合,实现一种广义的美,实现一种人生境界。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对文艺领域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是文化传播和塑造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承担起宣传、教育、鼓舞人民的责任。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阶级矛盾。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深入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并批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文艺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当以客观真实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刻画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表现生活的真实和深刻。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群众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坚持革命性的立场和精神。

1.2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思潮和文化,从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

这些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思想的更新和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美学学者积极借鉴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思想,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时代背景,它为中国美学思想的繁荣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空间。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朋友们:前信提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看法。

在说明这看法之前,先要了望一眼马克思主义与美学这个总的局势以及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流行的误解。

头一个基本问题是:我们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是否也可以研究美学?我想,口头上大概是没有人会说研究美学用不着马克思主义。

但是口头上承认,不等于实际上就认真去做。

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

搞文艺理论的人满街走,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呢?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不肯钻研的人有很多借口,其中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

关于这一点,待以后信中再谈。

此外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打着马克思主义大旗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严重破坏了我们的学风,至今余毒犹存,也影响了一些同志的学习热情。

还有些真心实意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搞美学的同志,有时也会误入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道路上去。

比如,片面强调美的客观性,坚持美与主观思想感情无关,硬说形象思维是子虚乌有,闭口不敢谈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等。

在学会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之前,简单化总是走抵抗力最弱的道路。

我自己经常就这个问题进行反省,还是不敢打保票,保证自己已免疫了。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统治了我前大半生的思想,先入为主,我怎么能打这种保票呢?不过有一点我现在是确信不移的,这就是:研究美学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

有人会问:你的那些祖师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等都没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在美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吗?我回答说:他们行,我们现在可不行!理由很简单。

历史在进展,我们和他们处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社会。

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凭借的物质基础、思想资料和他们的已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已掌握了广大群众,工人阶级已成了主宰世界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来源:本站| 时间:2008-07-29 | 文章点击:3| 评论:0条| 字体:大中小]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和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关系,人们的认识曾显得相当模糊和混乱。

且不说各种信口开河的议论,就连一些专治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的同志也感到困惑和茫然。

乍看起来,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很容易说明的,然而,细细想来,这里不仅涉及一系列美学史的问题和事实,而且还包含着非常重大的美学问题。

例如,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问题,最终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质的理解,反过来影响我们关于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理论建设。

在西方文化中,本世纪五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派解体同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方法和原则在当代美学思潮中的影响是引人注目的,成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发展的重要动因。

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这种现象,对我们建立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可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韦勒克的《现代批评史》把现代美学的起源确定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从维柯到诺·佛莱的原型批评,西方现代美学一直围绕着现象与现实的关系而展开。

由于现代人和现代艺术所承受的沉重的文化压力和现实压力,现代美学极力割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把思辨的焦点聚集在想象的哲学本质和审美功能方面来。

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深刻的分裂和对立为基础,这种分裂和对立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得到彻底解决。

但是,否定这个基础的需要和力量却只能从这个社会中孕育出来。

显然,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对于西方现代美学思潮也是适用的。

以想象为中心,以二元分裂为哲学基础的西方现代美学,其终结和出路只能来自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某种力量。

从这个角度理解问题,我们就会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成为我们超越西方现代其他美学思潮,建立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血缘”探究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血缘”探究
天 直 吴 玉 萍
( 海交通大学 , 上 上海 20 4 ) 0 20

要 : 克 思主 义与 美学 的 关 系 源 远 流 长 , 克思 主 义 美 学思 想 闪现 于 马 克 思 的 多篇 经 典 著 作 中。 马 马 马
克思坚持 实践 的观点, 从人与 自然 、 与社会 、 人 物质与意识 的关系中探寻羡的本质和根源。要 清楚认识 马克思
关美学和文艺理论观点 的权威性资料专著。论著一
开 始便 是 关 于 “ 术 创 作 的一 般 问题 ” 用 大 量 篇 幅 艺 , 选 了关 于 “ 命 悲 剧 ” “ 实 历 史 中 的 悲 剧 和 喜 革 、现
的命 名。李泽厚先生也将其视为 中国现代美 学 的主
流 。但 很 多 时候 学界 关 于马 克思 主 义 与 美 学 的关 系

关 于 马克 思主 义 美学 观 的相 关 论 著
马克 思 主义 创始 人 没有 写过 一 部 美 学 或 文 艺 理
社 自 16 90年起开始 出版。第一册 的主要 内容是 : 艺 术创作 的一般 问题 、 唯物 主义的文化史观 、 阶级社会
中的艺 术 和 艺术 与 共产 主义 ; 二册 的主 要 内容 是 : 第 关 于艺 术史 和 文 学 史 、 古 代 到 十 九 世 纪 上 半 期 的 从 艺术 和 文学 ; 三 册 的主 要 内容 是 : 欧仁 ・ 的长 第 对 苏
收稿 日期 :2 1 0 0 0— 2—1 2
篇小说《 巴黎的秘密》 的批判分析 、 诗歌和散文中的
作者 简 介 :吴玉 萍 (95 ) 18~ ,女 ,上 海 交通 大 学人 文 学院 中文 系硕 士研 究 生 。
3 ・ O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血缘”探究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血缘”探究

An Inquiry into the Consanguinity of Marxism and
Aesthetics
作者: 吴玉萍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出版物刊名: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30-3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马克思主义美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闪现于马克思的多篇经典著作中。

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和根源。

要清楚认识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必须从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对象化的内涵两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血缘"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6月第28卷第2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 fY angzhou Co llege of Educa ti onJ un.2010V o.l28,N o.2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探究吴 玉 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闪现于马克思的多篇经典著作中。

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和根源。

要清楚认识马克思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的观点,必须从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对象化的内涵两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36(2010)02-0030-04文学与哲学历来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方先哲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文学美学影响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开始,一度统治美学思想界。

然而真正对我国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的并非是他们的唯心主义,而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提出 劳动创造美 ,将实践观引入美学研究,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直系 关系明朗化,后来更有了 马克思主义美学 的命名。

李泽厚先生也将其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

但很多时候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问题仍旧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也有人认为我们国内的美学理论有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已经足够了。

其实,如若从实际出发,多加思考,便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美学有 血缘 之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相关论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

要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比起过往任何美学大师(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线索。

只不过他的这个完整体系是经过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例如从 经济学 哲学手稿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 直到 剩余价值论 、 资本论 和一系列通信。

举例如下:(一)里夫希兹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这是一本完整、系统地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美学和文艺理论观点的权威性资料专著。

论著一开始便是关于 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 ,用大量篇幅选了关于 革命悲剧 、 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剧 、 黑格尔的美学 等方面论著,这些都是艺术理论中的首要问题。

这本书由前苏联当代美学家里夫希兹主编,从1933年初版,到1976年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中译本根据苏联国家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两卷集俄文版翻译,分为四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60年起开始出版。

第一册的主要内容是: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阶级社会中的艺术和艺术与共产主义;第二册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艺术史和文学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的艺术和文学;第三册的主要内容是:对欧仁 苏的长篇小说 巴黎的秘密 的批判分析、诗歌和散文中的收稿日期:2010-02-12作者简介:吴玉萍(1985 ),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德国 真正的 社会主义、反对资产阶级的庸俗性和反动思想、工人阶级政党和文学中的资产阶级风尚;第四册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诗人们的关系、英国的社会主义作家、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著作与书信(摘录)、恩格斯青年时代的著作与书信(摘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与文学。

单从这些内容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没有脱离文学的框架。

此外全书前面还有米海伊尔 里夫希兹写的长篇序言。

在这篇序言中,他指出: 这本书首先是一种用比较连贯的方式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文化哲学 来的尝试,如果没有更好的说法而可以使用这个十分惯用的说法的话。

由此他肯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美学思想的科学性和合法地位,批驳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谬论,指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在当今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思想斗争中的巨大作用。

他还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理想的角度,分析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旧美学的本质区别。

所有这些都可归纳为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对于美学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乃至决定作用。

(二)马克思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著名的 提纲 里提到了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 实践 概念的内涵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康德以及意志哲学、生命哲学、存在哲学,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范畴,是指人的感性物质活动,首先是生产劳动。

实践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凭着他的 本质力量 或功能对改造自然和社会所采取的行动,主要见于劳动生产和社会革命斗争。

应用到美学里来说,文艺也是一种劳动生产,既是一种精神劳动,也并不脱离体力劳动;既能动地反映自然和社会,也对自然和社会起改造和推进作用。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艺归根到底要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法的上层建筑发生反作用。

人与自然(包括社会)决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对立面,而是不断地互相斗争又互相推进的。

因此,人之中有自然的影响,自然也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 人化的自然 和 人的对象化 ,也就是主客观统一的基本观点。

从这个基本的实践观点出发,马克思既揭示了文艺的起源和性质,又追溯了文艺经过不同社会类型的长久演变,还顺势分析了一些具体文艺作家和作品,从而解决了一系列文艺创作方面的重要问题,例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莎士比亚化与席勒方式,人物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文艺与物质媒介的关系,文艺与批判继承的关系,以及作为对需要的供应,文艺与读者、观众的关系,如此等等。

这些对于美学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三)其他论著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 中将人类把握世界的精神方式分成 科学 、 艺术 、 宗教 与 实践 精神 四类,这与二十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的开山祖、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王国维的人本艺术美学是有不谋而合之处的,因为王国维的美学体系里也有审美 艺术的非功利性及其实践的功利性之观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所说: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而 个人的存在 这一最基本、最原初的问题包括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以及存在的怎样等诸多内涵,涉及哲学、宗教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而 存在的怎样 这一人在存在中的感受与体验就主要属于美学领域。

马克思在 经济学 哲学手稿 中提出:美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

他说: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主体力量不断进步,这产生出美感和审美 ,所以审美和美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是马克思美学与以往一切美学的不同之处:审美和美感是社会实践劳动的结果。

以上相关论著中清晰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存在,这种美学体系因有了自身的特色更可以命名为 马克思主义美学 。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特质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各派美学家曾经提出过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论点,这些后来都成了促使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的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和思想资料。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他们都不能对美、美感和美的发展规律等等一系列美学重大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

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总结美学史上探索美的基本途径,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条途径是从精神上去探索美的原因、规律和标准,把美看作是一种理念的显现或主观情感的外化,认为它完全由某种超感性的观念设定和个人心情所生。

这里讲的精神,可以指主观感觉、经验,也可以是绝对观念,甚至是下意识的欲念,如黑格尔的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

另一条途径是从物的自然的属性上去探索美的根源和规律,把美看作纯粹是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从比例、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等方面进行考察。

他们各执一端,可惜都未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到了马克思那里,他把美学的研究建立在实践的观点之上,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实践的观点联系起来,这无疑成了他对美学科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环节,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统一起来,推动了哲学的革命变革。

正是这种实践的力量,使自然界成为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改造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来探寻美的本质和根源。

而马克思主义美学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一切美学,根子就在于它把实践观点引入美学研究,首倡 劳动创造了美 ,他的这种实践观点的引入,使得我们在对待美学问题时找到了真正科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还从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从根本上把审美关系看作是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当事物与人形成了某种关系之后,它才有可能成为美的对象。

把美看作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 ,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这为我们找到了正确认识美的科学依据,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探讨、研究美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是 实践论美学 的核心论点,源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

虽然马克思在著作中多次谈到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但是他并没有像某些 实践论美学 的论者那样,笼统地认为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因为并非凡是人的本质力量一经对象化就产生美,并非人的本质力量不管怎样对象化都产生美。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关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这一定义呢?首先,应弄清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内涵。

马克思对此有三个方面的论述:其一是 情欲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1]122,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2]85。

其二是 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1]50。

其三是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66-67,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2]23。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对人的类本质和自然本质之规定;第二个方面是对人的类本质和理想本质之规定;第三个方面是对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之规定。

那么,人的本质的这三个方面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说: 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2]76又说: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2]97这两段话阐明了物质生产活动的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由于自然需要是主体主观的东西,社会联系和关系又产生于并依存于物质生产活动,所以这三个方面恰好与人本质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的本质的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