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的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nancial View | 金融视线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88

浅析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的影响

王 澍

吉林大学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电子货币是适应计算机网络信息潮流而出现的新型货币,与传统货币相比,电子货币流通速度快,存储空间小,匿名程度强,是金融创新和信息、加密技术发展相互结合的产物。不过,电子货币的应用也对传统货币理论造成了冲击,带来了风险。因此,电子货币是把“双刃剑”,唯有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才能发挥出其最大价值。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支付工具,逐渐登上了社会舞台,成为了适应计算机网络信息潮流的新型货币,带领移动支付走进了千家万户。电子货币的好处在于,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然而,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也对传统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因此,近年来电子货币的发展迅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为了应对电子货币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隐患,各国央行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对电子货币的应用加以约束。深入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对电子货币的正确理解和有效使用,更能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

“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来代替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货币形式服从于货币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化,这样,货币所可能采取的形式就具有无限多样性。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商品货币、纸张货币和电子货币三个发展阶段,事实上,货币在历史时期就经历了一系列变迁,货币曾经以商品、贵金属、纸币等多种形式存在,这些形式曾是实体的,也曾是符号的,而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强力催化下,电子货币也就应运而生。

电子货币在本质上是实物货币的去实物化,它包含了所有电子化的支付工具,例如:电子支票、电子钱包、信用卡、借记卡等。从货币的本质看,传统货币与电子货币并无差异,两者均属于一般等价物,只是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类别不同而已。在社会生产中,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都发挥了其最基本的价值,但与此同时,电子货币又有着与传统货币不同的特点。

首先,流通范围不同。电子货币只能在转账领域内流通,而传统货币却能在任何地区流通使用,且前者的流通速度远远快于后者,这也是电子货币相对于传统货币的最大优势,能让使用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支付货款,减少了纸质货币在交易上的繁琐和冗杂。

其次,存储空间不同。传统货币的存储和流通都需要较大的空间,这无疑给货币的流通和存储带来诸多不便。而与传统货币相比,电子货币存在于一个虚拟的账户之中,存储空间小,携带方便,故而可以为消费者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最后,匿名程度不同。与传统货币相比,电子货币采取了加密技术,可以摆脱面对面交易,解决了传统货币的匿名性问题,有效实现了电子货币的远距离运输,极强地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

电子货币是金融创新和信息、加密技术发展相互结合的产物。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已被公众普遍接受和使用,在经济中执行着各项货币职能。关于电子货币,现行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一种新形式的通货”。电子货币能否成为通货,关键要看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然而,随着电子货币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各国在电子货币的应用上都有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目前看来,绝大部分国家的经验都显示出,我们不能完全将电子货币视为通货,而只能将其看作是可以执行货币某种职能的特殊商品。举一个例子来说,最接近实体现金的电子货币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信息来表示一定数量的现金,进而通过支付双方互送电子信息完成结算,但最后结果只能达到近似完成的状态,并不能完全地等同于面对面的现金交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种电子信息的价值仍然依赖于实体货币(现金或存款),人们对它的信任是建立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兑换成实体货币的基础上的,所以很难说是电子信息在单独执行货币的支付职能。因此,就目前发展水平而言,电子货币只能概括为“通过电子信息的交换完成结算的系统”的总称。从这个角度看,电子货币的准确定义应当是一种二次货币,这种二次货币的基础是现有的传统货币。不过,仍然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在不断更新,电子货币的应用越来越广,这使得电子货币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对其信任度也不断提升,电子货币对实体货币所能产生的冲击力,仍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研究问题。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一)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传统货币是各国的央行引发,再通过乘数效应在经济体中产生影响的,电子货币则是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了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第一种路径是通过基础货币实现的,第二种路径是通过货币乘数实现的。

1.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货币基础货币(B)的构成可表示为:B =M 0+银行准备金总额=流通中的现金+银行准备金

Financial View

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89

总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子货币广泛应用的直接后果便是流通环节中现金的减少,这会进一步降低基础货币存量。在货币乘数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基础货币的减少又会进一步缩减货币供给。但是从长远角度看,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会适当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这同样会使银行系统中现金与存款的比值有所减小,从而提高了货币乘数。故而综上所述,即使基础货币量下降,但货币乘数的上升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将使货币供应变化不大,甚至可能略为上升。而与此同时,由于乘数中各个因素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难度和可预测程度将愈加显著。

2.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电子货币有扩张货币乘数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现金漏损率、电子货币使用率和电子货币替代率。

一是现金漏损率。所谓现金漏损率,就是公众手中所持有的现金额占活期存款总额的比率。现金漏损率越大,银行资金越多,信用扩张程度越大,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越强,货币乘数越大。随着中国近年来电子货币的发展,电子货币逐渐取代了流通中的现金,并将其转化为银行存款,降低了现金漏损率,通过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的负相关关系,进而提高了货币乘数。

二是电子货币使用率。电子货币使用率就是电子货币替代现金的程度,电子货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必须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用于结算的准备金数量,而此时,货币乘数便随之降低。

三是电子货币替代率。随着电子货币存款余额的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也随之得以扩大,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进行对外投资或扩大业务,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根据费雪恒等式M V =P Y ,在P 、Y 保持不变而V 增大的情况下,M必定会减少。电子货币是如何体现在这个公式中的呢?电子货币的出现,提高了人们支付方式的便利性,减少了现金持有量,就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减少货币需求。

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往往出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受国民收入的影响,与国民收入的变化成正相关;投机动机需求受利率水平变化影响,与利率水平呈负相关。货币需求的方程式为:M=L1(y)+L2(i)=ky-hi。式中,k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需货币量关于名义收入(y)的比例关系,h表示投机动机所需货币量关于利率(i)的反应系数。

首先,根据存货理论模型,现金的交易需求与收入和转换现金的单位成本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电子货币的普及和电子结算技术的进步使得交易的数据处理成本、安全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现金交易需求余额将减少。

其次,由于电子货币的使用,货币周转周期缩短,货币变现能力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所以,作为预防动机而预留的货币量将相对减少,上述两项动机的减弱主要表现为k变小。

再次,投机动机将随着电子货币的应用得到增强,由于电子货币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使得资金流动的成本降低,可以较快地从资金回报率较低的地方流向较高的地方,使得货币需求量对利率的反应系数变大,最终结果是,只要利率发生很小的变化,货币就会快速流动起来。

综上,电子货币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最终导致货币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当总的国民收入和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子货币的不断流通,使人们手中的货币量日趋减少。同时,电子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货币流动速度,使得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之间的差异变小。尤其是交易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共同导致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

三、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与风险应对

综上所述,电子货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从我们最初的银行卡划卡支付,到现在更为普遍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甚至是即将走向全体大众的刷脸支付,电子货币,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即使到现在为止,电子货币仍然不是基础货币,只是一种二次通货。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看来,电子货币在未来必定会成为一种独立的通货。因此,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只有尽早对电子货币做出深刻理解,全面判断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的知识和准备,以应对电子货币在未来可能带来的挑战。

首先,我们继续提高社会公众对电子货币的认知,增强消费者在使用电子货币时的自我保护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电子货币作为是一种虚拟的支付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由此,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社会各层次人群的宣传和培训,建立良好的电子支付的软环境,推动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电子货币。其次,政府应着力完善电子货币的受理环境,加强移动支付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犯罪分子利用电子货币的漏洞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同时加快电子货币在使用过程中的交易速度,尽可能节约社会的时间成本和劳动成本,使电子货币得以更广泛的使用。最后,国家应加强各行业各部门的协调合作,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运作,加上法律部门的强力监管,在各个系统上开放电子货币的使用接口,推动各个公共服务部门在电子货币上的协同使用。

电子货币作为一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双刃剑”,我们必须要合理地使用它,利用它,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及制定有关法律,尽可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通过电子货币的不断普及,使得经济快速发展,进而每个消费者都能从中受益,达到效益

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磊,莫逸红.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体系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0(18).

[2]杨文灏,张鹏.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领域挑战与对策研究[J].金融纵横,2004(8).

[3]赵家敏.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0(11).

[4]夏丹阳.马克思与西方货币定义的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5]伊倩.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2007.

作者简介:

王澍,吉林大学商学院本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