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气象观测 大风放球系统》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
系留气球施放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系留气球施放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e62b6f6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9.png)
系留气球施放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关于下达20XX年省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本标准项目列入20XX年第九批省地地方标准制定项目,由省气象局承担。
2.起草单位本标准起草单位为省气象局。
3.起草人本标准起草人为XXX(省气象局)、XXX (省气象局)、XXX (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XXX (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XXX (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XXX(省气象局)、xxx(省气象局)。
4.主要工作过程20XX年1月,省气象局成立了标准编写小组,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编写技术方案与分工,制定了工作进度计划。
20XX年「3月,编写小组经过多次调研,完善了编写方案并完成编写大纲。
20XX年4-11月,编写小组落实编写任务, 形成标准初稿。
20XX年2月召开标准讨论会,对标准进行再修改。
9月最终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与主要内容1.标准的编制原则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社会上利用系留气球从事庆典、广告宣传的活动已很普遍,而施放系留气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涉及公共安全,要求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需要制定本标准。
具体的原则为:(1)安全性原则。
本标准主要考虑根据施放系留气球活动的特点,规范施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安全施放。
(2)适用性原则。
标准的内容应便于庆典、集会、广告宣传、科学实验等活动中施放系留气球使用。
(3)协调性原则。
本标准的编写应遵守现行基础标准的有关条款,应与现行的气体安全管理、气瓶安全管理、防静电安全等标准达到整体协调。
2.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的主要内容为标准的范围、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标准涉及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安全要求、设备安全管理、施放技术操作、应急处置等内容。
三、标准主要内容确定依据20XX年,省气象局制订了《省气球灌充施放操作规程》,对气瓶的保管与运输、氢气球的灌充、氢气球的施放、系留气球的回收、操作人员管理、球球皮管理、应急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高空气象观测中重新放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高空气象观测中重新放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9a6c31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c.png)
高空气象观测中重新放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武玉龙;王晓龙;周雪松;付亚楠;王枫【摘要】高空气象观测是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的基础数据,是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换的重要气象情报和资料.因此减少高空观测中重新放球,及时获取具有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比较性的资料是高空气象观测工作中的重点.文章主要对高空气象探测中重新放球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目的在于减少重新放球现象发生,保证获取精确的高空气象资料.【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重新放球;原因分析;解决措施【作者】武玉龙;王晓龙;周雪松;付亚楠;王枫【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卓资县气象局,内蒙古卓资县 012300;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上海市长宁区 2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2.2引言高空气象观测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仪器对自由大气中各高度的气象状况进行观察和测定。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是天气预报、气候分析、人工影响天气等各类气象业务展开和天气、气候预测分析研究的重要资料。
全国120 个探空站正在使用的L 波段GFEL-1型自动跟踪二次雷达和GTS1 型数字式电子探空仪器系统,它是跟踪雷达和数字无线通信集合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具有较高自动化、较准确的测风精度和探测精度[1]。
正常情况下,观测员严格按照高空气象观测规范和流程进行观测,可以顺利完成高空气象观测任务。
但是在高空气象观测中总会出现各种因素,导致重新放球现象发生[2]。
重新放球就是指在高空观测过程中,观测记录未达到500hPa或者可用数据已经达到500h Pa,但不足观测过程10min的观测记录,由于高空观测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实时的、准确的瞬时温度、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各类气象要素,应在规定时间1h15min内进行重新放球。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新旧对照表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新旧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af182015960590c69ec376db.png)
附件4《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新旧规定对照表目录其他年、年)探空或测风探测终止原因为球炸的次数与总探测次数的千分比。
达标标准≥920‰。
率”指标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统计球皮供应商所提供气球的质量,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台站观测人员取全观测资料。
考虑到多年来球皮质量日趋稳定,业务人员对探测系统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同时考虑到球炸率指标与探测高度指标的关联性,对球炸率指标进行考核已失去实际意义,因此取消原考核办法中的“球炸率”指标。
3 探空、测风平均高度达标标准探空达标标准≥25Km。
测风达标标准≥23Km。
达标标准:非GCOS台站:探空平均高度≥26000米。
非GCOS台站:综合测风平均高度≥24000米。
根据对自2003年以来高空气象探测高度的统计随着59-701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换型为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我国高空气象探测高度逐年提高,原有的达标标准已不适用。
因此在原达标标准上做适量(1000米)提高。
4 GCOS站探空、测风平均高度达标标准无GCOS台站:探空平均高度≥30000米;GCOS台站:综合测风平均高度≥28000米。
自GCOS站开始使用1600克气球以来,高空气象探测高度逐年提高,原有的达标标准已不适用。
根据GCOS站探测高度的统计结果,新增GCOS站探空、测风平均高度达标标准。
序号内容原办法规定新办法规定修改说明1 施放不合格仪器施放不合格探空仪指用错检定证;施放了仪器检定、灵敏度检查、基点检查、检定曲线公式处理和基值测定等不合格的探空仪。
施放不合格仪器是指施放了基值测定不合格的探空仪,或用错探空仪参数文件等。
59-701系统及C波段系统已不再使用,原办法中关于仪器检定、灵敏度检查等内容不再适用。
2 非人为迟测若因台风、大风(14m/s及以上)、暴雨、暴风雪、突然停电、雷达故障等引起凡因人为原因未能做好放球前的准备工作而造成迟测,视为人为迟测。
凡因台风、大风(14m/s鉴于台站配备UPS及备份发电设备,取消突然停电为非人为迟测原因。
高空气象探测对气球和气体的要求
![高空气象探测对气球和气体的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af4e987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0.png)
高空气象探测对气球和气体的要求
游华标;郑东齐;陈庆琼
【期刊名称】《农技服务》
【年(卷),期】2016(033)007
【摘要】高空探测就是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收集地面自高空35km左右的气压、温度、湿度、风等气象数据.用于携带高空探测仪器的气球,通常是可膨胀的球形气球,这种气球应有足够的尺寸和质量,以保证把所携带的探空仪升至约35km的高度,所以对气球和气体就有一定的要求.
【总页数】1页(P84)
【作者】游华标;郑东齐;陈庆琼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气象局,福建邵武 354000;福建省邵武市气象局,福建邵武 354000;福建省邵武市气象局,福建邵武 3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种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探测结果比较——基于安庆单站高空资料的分析 [J], 吴福正;李婷
2.未来高空探测气球——热敏化气球的研究 [J], 杨忠全;沈萍;肖迪娥
3.中国地区高空气象探测气球空间漂移分析 [J], 李伟;李书严;王建凯;谢庄;刘风琴
4.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质量提升策略 [J], 成静;魏雅鹏;王也
5.出西在全国率先实现施放气象探测气球全程自动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波段(1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
![L波段(1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3cd9f7e8ff00bed5b9f31df1.png)
相对湿度
%
仰角
°
方位
°
距离
米
数据类型 浮点 浮点 浮点 浮点
浮点 浮点 浮点 浮点
显示分辨率
1 0.1 0.1 地面:0.1 高空:1 1 0.01 0.01 1
整理课件
数据名称 高度 露点
温度露点差 风向 风速 经度差 纬度差
探空仪参数
单位 米 ℃ ℃ °
米/秒 ° °
数据类型 浮点 浮点 浮点 浮点 浮点 浮点 浮点
应编入月报表, 遇有记录缺测、失测时,则缺测、失测的 相应栏内空白。 2、分类:高空压、温、湿记录月报表(规定层和特性 层)、高空风记录月报表、高空矢量风统计表。只有国家 基准气候站统计制作的高空矢量风统计表 3、探测记录未达500hPa或不足10分钟对定的放球最迟限制 时间,已获得500hPa或不足10分钟的记录也要在月报表相 应栏编制。 月报表打印一式三份,打印、校对、审核者均应签名,台 站应加盖公章,以示负责,其中一份留存台站,另外二份 应在次月10日之前报送上一级资料主管部门。
整理课件
一、系统软件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要求 二、系统软件的安装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⑦出现下图所示的安装状态窗口显示安装进程;
整理课件
⑧如果一切顺利,将出现下图所示的安装完成对话框,按 下“完成”按钮,即完成软件的安装。
整理课件
文件夹作用如下:
整理课件
软件安装完成后,在桌面则增加了“L波段(1 型)
双精度浮点
显示分辨率 1 0.1 0.1 1 1
0.001 0.001
整理课件
本软件中出现下列情况,均属于正常。 ①某一特性层气压与规定等压面的气压相
等,但温度、湿度等要素值与规定等压面 上的要素值有微小出入; ②特性层温度等于零度,气压与零度层的 气压不相同; ③某一对流层顶的气压与规定等压面的气 压相等,对流层顶的温度、湿度等要素与 该规定等压面上的要素值有微小出入。
第13章高空风的测量
![第13章高空风的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9700df8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4.png)
第13章⾼空风的测量第13章⾼空风的测量13.1 概述13.1.1定义以下定义摘⾃《全球观测系统⼿册》(WMO,1981)测风⽓球的观测(Pilot-ballon observation):由光学经纬仪跟踪⼀⾃由浮升⽓球确定⾼空风。
⽆线电测风(Radio wind observation):⽤电⼦⽅法跟踪⼀⾃由浮升⽓球确定⾼空风。
⽆线电探空测风(Rawinsonde observation):⼀种⽆线电探空和⽆线电测风相结合的观测⽅法。
⾼空观测(Upper-air observation):⼀种在⾃由⼤⽓中直接或间接进⾏的⽓象观测。
⾼空风观测(Upper-wind observation):在⼤⽓中规定⾼度进⾏的风的观测或在⼤⽓中完整的⾼空风速和风向的探测结果。
本章将主要探讨光学经纬仪和⽆线电测风观测⽅法。
⽓球技术、⽤特殊平台、特殊设备或间接⽤遥感技术测量的⽅法,将在第Ⅱ编的有关章节中介绍。
13.1.2⾼空风测量的单位⾼空风的风速通常使⽤的单位是⽶/秒或节(海⾥/时),有时也使⽤千⽶/时。
风向以⽓流的来向为准,以正北起算的度表⽰。
在陆地测站⾼空压、温、湿、风(TEMP)报告中,风向约整⾄最近的5°。
报告达到这种准确度的分辨率是由最先进的测风系统完成的,特别适⽤于⾼空风⾮常强的时候。
更准确的风向报告,尽量使⽤BUFR(⼆进制)编码,在要求最⾼准确度时使⽤。
⽤来指⽰⾼空观测值垂直位置的位势单位是标准位势⽶,符号为m(原⽂如此,我国采⽤gpm)*,定义为0.980655动⼒⽶。
在对流层中位势⾼度很接近以m(⼏何⽶)表⽰的⾼度。
⾼空风报告中的⾼度是海拔⾼度,但在计算时⽤从观测站求算的⾼度较⽅便。
13.1.3⽓象要求13.1.3.1在⽓象业务中的使⽤⾼空风的观测主要应⽤于所有尺度和所有纬度的业务⽓象预报,也⽤于质量场(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
⾼空风对保证飞机航⾏的安全和经济⾮常重要。
⾼空风测定的不准确性是制约现代⽕炮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范(刘)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规范(刘)](https://img.taocdn.com/s3/m/4cbf0689d4d8d15abe234ec2.png)
雷达测风-探空系统 1、地面系统 主动测风 被动接收 2、探空气球 3、探空仪 温度 湿度 气压 (风)
探空体制未来发展
向国际接轨,采用卫星导航测风
阳江第八届国际探空比对
阳江第8届探空仪系统国际比对主要目的: (1)通过热带/亚热带高湿度条件下的高 质量业务探空仪和研究型探空仪性能对 比,为一些国家的区域基本气候网/区域基 本天气网、高空基准观测站选用高质量业 务探空仪提供参考。 (2)多种地基遥感设备参加辅助遥感观 测,为综合观测方法研究提供基础。
3. 北斗GPS探空仪研制概况
• •
•
•
从本世纪初,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就开始着手研制北 斗探空系统的准备; 2010年,北斗GPS探空仪研制进入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重大 专项的民用应用项目; 2011年,北斗探空仪研发通过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专项 的批准; 2010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在我国广东阳江举行第八 届国际探空仪系统比对试验 ,北斗办领导提出能否在这样 的国际气象活动舞台上展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气象 应用,将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3.修订的背景及意义
探空资料非常重要,探测的高空观测记录是 通过在全球观测网络每天施放无线电探空 仪获取的,这些探空仪提供了自20世纪30 年代以来的高空气象变量的数据库。
3.修订的背景及意义
高空探测历史
1928年,前苏联II·H莫尔恰夫发明了无线电探空仪。体积 小巧,观测简便,探测结果可靠,探测高度一般达到10千 米~15千米,因而很快成为高空气象观测普遍使用的工具。 1931年12月,芬兰维萨拉公司的创始人维萨拉也发明了著 名的芬式无线电探空仪。这类探空仪是现今探测30~40千 米以下高度高空气象要素的主要仪器,全世界都在使用。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风能观测网运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气发[2009]467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风能观测网运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气发[2009]467号](https://img.taocdn.com/s3/m/c8be099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d.png)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风能观测网运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正文:----------------------------------------------------------------------------------------------------------------------------------------------------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风能观测网运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气发〔2009〕4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信息中心,探测中心:为加强风能观测网运行管理,规范测风塔迁移和撤销以及风能观测数据采集传输、运行监控、维护维修和计量检定等工作,确保风能观测网安全可靠运行,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风能观测网运行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根据本规定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并报综合观测司备案。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风能观测网运行管理暂行规定风能观测网是国家风能资源详查评价体系的基础设施,也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能观测网建成后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进行统一管理。
为了加强风能观测网运行管理,规范测风塔迁移和撤销,规范风能观测数据采集传输、运行监控、安全维护、维修保障和计量检定等工作,保证风能观测数据的有效完整率达到90%以上,确保风能观测网安全可靠运行,根据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要求以及气象观测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规定。
一、组织管理全国风能观测网实行中国气象局和省(区、市)气象局两级管理,国家级、省级和台站三级运行保障。
其中,各省(区、市)气象局是本省(区、市)风能观测业务的责任主体。
(一)管理职责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归口管理全国风能观测业务,负责组织全网规划设计以及观测规范、技术标准和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负责测风塔到省级中心站的数据传输。
预报与网络司归口管理全国风能观测数据从省级到国家级传输和向下分发、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应用业务。
《高空气象观测 大风放球系统》编制说明
![《高空气象观测 大风放球系统》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2c50bf38762caaedd33d4c6.png)
气象行业标准《高空气象观测自动放球系统》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任务于2019年4月22日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下达立项,见《法规司关于下达2019年第二批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25号),项目编号QX/T-2019-62,项目名称《高空气象观测大风放球系统》。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云南省气象信息中心,江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
2019年10月25日,申请调整项目名称为《高空气象观测自动放球系统》,与目前功能规格需求书的名称保持一致,法规司已同意该调整申请。
2.主要工作过程2019年6月,编写组针对本标准的结构、技术指标形成初稿。
2019年9月19日在2018年、2019年度气象观测类山洪标准化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活动上,汇报了标准的编制情况,观测司同意标准名称调整。
10月在标准化信息网上提出调整名称申请,12月法规司批准。
起草组经多次讨论与修改,对技术指标进行深入讨论,同时学习了相关国家标准,确定本标准在技术指标提出及检验规则方面与相关标准协调,修改了部分表述。
于2019年12月提交征求意见稿,开始征求意见。
3.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晓毓,杨荣康,郭启云,蔺汝罡,杨国彬,曾杨。
主要分工如下:任晓毓,负责组织标准的技术讨论、起草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协调起草组成员的工作。
杨荣康,负责制定标准框架结构、对技术内容审定、把关。
郭启云,负责对标准文本进行核对,修改标准文本。
蔺汝罡、杨国彬、曾杨,负责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文献,汇总处理专家征求意见,并对标准文字进行校正。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1. 标准编制原则本标准充分借鉴和参考了相关国家标准,使本标准的内容具有科学性、通用性,参考的标准包括: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GB/T 2423.24 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Sa 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及其试验导则GB/T 2423.37—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L:沙尘GB 4962-2008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 5080.5-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成功率的验证试验方案GB/T 9414.3—2012 维修性第3部分验证和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表示GB/T 17626.2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要求GB/T 17626.3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4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6.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GB/T 25292-2010 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GB/T 31162-2014 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2. 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本标准规定了自动放球系统的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https://img.taocdn.com/s3/m/b3eb7fb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2.png)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24.06.18
•【文号】气测函〔2024〕130号
•【施行日期】2024.06.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综合观测
正文
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
要求(1.0版)》的函
气测函〔2024〕130号各省(区、市)气象局,探测中心,各有关单位:
为提升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指导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能力建设。
我司组织编制了《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现予以印发。
附件:地面气象观测仪自动化计量业务技术要求(1.0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24年6月18日。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3f080e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1.png)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第一篇: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删节版(xiexiebang推荐)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8.1 施放探空仪 8.1.1 施放时间定时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应在正点进行,不得提前施放。
如在正点后75分钟内无法放球,该时次观测停止进行。
8.1.2 施放地点根据天气和环境情况,施放地点应选在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
为避免近地层记录出现不连续或丢失部分资料,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本站气压表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差不大于4米),高度差≥1米时,必须订正;施放时探空仪与瞬间观测的仪器应处于同一环境,两者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100米。
施放瞬间放球点作为高空风计算坐标的原点。
8.1.3 海拔高度探空(压、温、湿)海拔高度以测站水银槽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测风海拔高度以定向天线光电轴中心或经纬仪镜筒的海拔高度为基准;卫星导航定位测风系统的海拔高度以天线接收信号天线平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
8.1.4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获取应在施放前后5分钟内进行施放瞬间压、温、湿、风向风速及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通过高空气象观测站施放环境的观测仪器获取。
8.2 观测期间监控探空仪施放后应密切注视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获取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
8.3 观测终止遇球炸、探空仪故障(超出表2规定的时间)、雷达故障等情况时可终止观测。
8.4 重放球8.4.1 当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未达500hPa,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2 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已达500hPa,但时间不足10分钟,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3 遇有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的时间超过规定要求(见表2)的,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放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4dbc01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0.png)
常规⾼空⽓象观测业务规范第⼀章总则常规⾼空⽓象观测是指⽓球携带⽆线电探空仪,以⾃由升空⽅式对⾃地球表⾯到⼏万⽶⾼度空间的⼤⽓⽓象要素(⽓压、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风速)等的变化进⾏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作过程。
1.1 本规范适⽤于L波段⼆次测风雷达---电⼦探空仪、⽆线电经纬仪、卫星导航定位探空等常规⾼空⽓象观测系统。
1.2 本规范设计常规⾼空⽓象观测业务管理、探测环境、仪器设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编制报告电码、资料传输及质量监控等⽅⾯内容。
1.3 编写本规范的主要依据《⽓象法》《⾼空⽓象观测规范》《常规⾼空⽓象那个探测规范(试⾏)》《⾼空压、温、湿风报告电码(GD—04III)》《⾼空风报告电码(GD—03III)》《⾼空⽓候⽉报电码》《⽓象仪器和观测⽅法指南》《氢氧站设计规范》《氢⽓使⽤安全技术规程》第⼆章⾼空⽓象观测站2.1 ⾼空⽓象观测站环境要求2.1.1 采⽤定向天线(雷达)观测系统的⾼空⽓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观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不得⾼于5 °,特别是观测站盛⾏风下风向120°范围内的障碍物对观测系统的天线形成的遮挡仰⾓不得⾼于2°。
在观测⽓球施放场地半径50m 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架空电线、建筑、林⽊等障碍物。
2.1.2 采⽤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空⽓象观测站应四周开阔,障碍物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接收天线形成的遮挡仰⾓不得⾼于5°。
在⽓球施放场地半径50m范围内要求平坦空旷,⽆架空电线、变压器、建筑、林⽊等障碍物。
2.1.3⾼空⽓象观测站的电磁环境应满⾜观测系统的要求。
由国家⽆线电频率管理部门审定的⾼空⽓象探空系统所使⽤的⽆线电频段,不允许其他部门或个⼈⾮法使⽤。
2.1.4⾼空⽓象观测站应有符合国家供电规范的电源和满⾜实时资料传输要求的通信⽅式,⽔、电、暖、交通等附属设施齐全、便利。
2.2 ⾼空⽓象观测站业务要求2.2.1 保护探测环境,保证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高空观测资料标准编码格式说明
![高空观测资料标准编码格式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f1c9cfff5ef7ba0d4a733b6f.png)
附件4高空观测资料标准编码格式说明1.适用范围本格式规定了国内固定陆地测站的高空压、温、湿、风综合观测及固定陆地测站的高空测风观测的编码格式和编码规则。
本格式适用于国内固定陆地测站的高空综合观测以及固定陆地测站的高空测风观测数据的编码传输。
船舶及移动平台的高空综合观测数据编码传输可参考本格式。
2.研制思路国内高空台站进行高空观测后,生成高空气象观测要素数据和描述性元数据。
基于建立国际互认的统一数据格式标准原则,对于高空观测气象要素数据,使用WMO表格驱动码BUFR 格式进行编码,在WMO推荐模板的基础上,根据国内高空观测业务规定进行扩充;对于描述性元数据,参照WMO WIGOS标准,使用扩展性强的XML格式进行编码。
基于上述研制思路,国内高空观测资料编码格式包括2种格式,3个模板,分别为国内高空观测BUFR编码格式和数据表示模板、高空观测状态参数XML格式及其模板、高空台站元数据XML格式及其模板。
3.国内高空观测BUFR编码格式国内高空观测BUFR编码格式,内容涵盖了国内高空L波段探空系统秒级探测文件、高空综合探测报告FM35-XI Ext(TEMP固定陆地站高层压、温、湿和风的报告)和高空测风报告FM32-XI Ext(PILOT固定陆地站高空风报告)的全部内容,包括国内高空综合探测和测风的秒级采样数据,及标准等压面层、对流层顶、最大风层、温湿特性层、风特性层、规定高度层等的气压、高度、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风切变数据,每个要素的台站级和省级质量控制码,气球施放时刻的地面观测数据,以及探测仪器参数、基值测定记录和本次观测行为的描述信息。
编码格式、编码规则和代码见《附件1:国内高空观测BUFR编码格式(试用)》。
国内高空观测BUFR编码格式中的4段为数据段,包含的主要数据如下表:14.高空探测和状态参数XML编码格式高空探测和状态参数XML编码格式,内容包括高空探测参数和状态参数数据。
高空探测参数包括雷达工作状态、接收机频率、磁控管电流、接收机增益、印刷板状态等探测设备的参数。
十四五高空气象观测标准
![十四五高空气象观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875aa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7.png)
十四五高空气象观测标准一、观测方法1. 高空气象观测应以雷达、探空气球、微波辐射计、风廓线仪等设备为基础,结合传统气象观测方法,实现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2. 观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高度层的气象要素差异。
二、观测设备1. 高空气象观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等特性,以满足观测要求。
2. 观测设备的选择应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高度层的实际情况,并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
三、数据处理1.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应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挖掘等环节。
四、数据应用1.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应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大气环境监测等领域。
2. 数据应用应注重数据的共享和开放,提高数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观测质量评估1. 高空气象观测质量应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评估指标应包括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等。
六、技术研发与改进1. 高空气象观测技术应不断进行研发和改进,以提高观测效率和观测精度。
2. 技术研发与改进应注重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观测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七、运行保障1. 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运行应具备稳定可靠的技术保障条件,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 应建立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包括设备维护、故障处理、应急预案等。
八、社会经济效益评估1. 高空气象观测应进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以衡量其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
2. 评估指标应包括观测数据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
GPS高空探测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 - 中国气象观测网
![GPS高空探测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 - 中国气象观测网](https://img.taocdn.com/s3/m/903bd2e1aa00b52acec7ca1e.png)
附件1北斗-GPS导航卫星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功能需求书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二〇一二年九月前言为规范北斗-GPS导航卫星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研制和生产,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编写了《北斗-GPS导航卫星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功能需求书》。
本需求书针对综合应用北斗和GPS导航卫星双模的高空气象观测体制,主要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要求、结构与组成、基本功能、技术性能。
系统的研制、生产和使用必须遵从本功能需求书。
本功能需求书解释权归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目录1 总体要求 (1)2 系统组成 (1)2.1 探空仪 (2)2.2 地面信号接收和处理设备 (3)3 系统功能 (3)3.1 探空仪 (3)3.2 地面信号接收和处理设备 (4)3.3 软件系统 (4)3.3.1 放球操作 (5)3.3.2 探空数据处理 (5)4 技术性能及其指标要求 (5)4.1 工作频段 (5)4.2 观测范围 (6)4.3 测量范围和最大允许误差 (6)4.3.1 探空仪定位 (6)4.3.2 风矢量速度 (6)4.3.3 气温 (6)4.3.4 相对湿度 (6)4.3.5 气压 (6)4.3.6 风向 (7)4.3.7 风速 (7)4.4 探空仪 (7)4.4.1 结构要求 (7)4.4.2 测量传感器 (8)4.4.2 测风模块 (8)4.4.3 发射机 (8)4.4.4 数据传输速率 (9)4.4.5 电池 (9)4.5 地面信号接收处理设备 (9)4.5.1 天线类型 (9)4.5.2 天线抗风能力 (9)4.5.3 接收灵敏度 (9)4.5.4 电源 (9)4.5.5 电源适应性 (9)4.5.6 接收设备与天线距离 (9)4.5.7 计算机 (9)4.5.7 连续工作时间 (10)4.6 探空仪检测箱 (10)4.7 可靠性和维修性 (10)4.7.1 可靠性 (10)4.7.2 维修性 (11)4.8 电气安全性 (11)4.9 电磁兼容性 (11)4.10 环境适应性 (12)4.10.1 工作环境 (12)4.10.2 系统贮存环境 (12)4.10.3 运输和振动 (12)4.11 软件系统 (13)4.11.1动态链接库调用 (13)4.11.2 放球操作 (15)4.11.3 探空数据处理 (16)5 技术文件和资料 (19)1 总体要求北斗-GPS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应集成北斗和GPS导航双模测风体制,能够按照《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要求,完成高空气象观测任务,总体要求包括:系统能在恶劣天气环境中完成正常探空业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07.060A 47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XXXXX—XXXX高空气象观测自动放球系统Aerological Observation—Automatic ball release system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要求 (2)5 检验方法 (5)6 检验规则 (8)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1)高空气象观测自动放球系统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动放球系统的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自动放球系统的设计、制造、检验和建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GB/T 2423.24 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Sa 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及其试验导则GB/T 2423.37—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L:沙尘GB 4962-2008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 5080.5-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成功率的验证试验方案GB/T 9414.3—2012 维修性第3部分验证和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表示GB/T 17626.2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要求GB/T 17626.3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4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6.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GB/T 25292-2010 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GB/T 31162-2014 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汇流集 manifold assembly由气体管道、电磁控制阀、气体压力传感器、调压器及截止阀、回火防止器等组成的气体分配装置。
3.2放球筒 balloon container由玻璃钢材料制成,用于气球充气时对气球进行保护,且对气象雷达电磁波的屏蔽度小于2dB。
3.3自动充气装置 automatic inflated-balloon device通过气体单向阀给气球充气。
通过气体质量流量计,依据气球型号控制充气量。
3.4随动挡风顶盖 wind direction servo-cover根据气象仪所测风向,放球筒顶盖朝迎风方向升起打开,利于探空气球不受损害地升空。
4 要求4.1 外观和结构外观和结构应符合以下要求:——外表面应平整、光滑、均匀、完好,不应有翘曲、裂纹、破损、涂镀层脱落、划痕、锈迹等缺陷。
舱内部布局应合理、整齐、协调、符合人机工程设计准则;——焊缝整齐平滑,无焊渣、气孔等缺陷;铆接牢固可靠,无歪斜、松动等缺陷;连接件、紧固件无锈、无损、无松动、无永久变形等缺陷;计算机屏幕无明显的划痕和污点;——各机械转轴、轴承、齿轮、链条等部位应按图纸规定加润滑保护;——商标、印记、字符应清晰、美观、完整。
4.2 主要功能自动放球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自动捆绑探空仪;——自动充灌气球;——自动施放携带探空仪的气球;——自动接收和处理探空数据;——自动生成探空业务应用文件。
4.3 适用探空仪和气球适用探空仪:GTS1型探空仪和导航测风探空仪;适用气球:300g~750g探空气球。
4.4 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24h。
4.5 自动放球成功率不小于95%。
4.6 外形尺寸主要结构件外形尺寸如下:——放球方舱外形尺寸:4012 mm×2438 mm×2532 mm(长×宽×高);——放球室内部尺寸:2438 mm×2280 mm×2376 mm (长×宽×高);——控制室内部尺寸:1200 mm×2280 mm×2376 mm(长×宽×高);——汇流集室内部尺寸:260 mm×2280 mm×2376 mm(长×宽×高)。
4.7 重量总重量不超过3000kg。
4.8 环境适应性4.8.1 低温自动放球系统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能承受以下低温环境:——工作温度:-40℃;——贮存温度:-45℃。
4.8.2 高温自动放球系统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能承受以下高温环境:——工作温度:50℃;——贮存温度:60℃。
4.8.3 湿热自动放球系统应能承受以下条件的恒定湿热试验:——相对湿度:93(±3)%;——环境温度:30℃;——试验时间:24h。
4.8.4 抗风自动放球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应能承受以下风环境:——在风力不超过8级(≤20m/s)时,能正常工作;——在风力达9级(24.4m/s)时,停止系统的工作;——在风力达12级(36.9m/s)时,不产生永久性变形及影响工作的损伤。
4.8.5 淋雨自动放球系统在非工作状态,能承受以下条件的淋雨试验:——淋雨角度:45°;——淋雨强度:5±1mm/min;——持续时间:1h。
4.8.6 沙尘按GB/T 2423.37—2006规定的试验方法试验后,外部设备及活动零、部件应能正常工作。
4.8.7 盐雾按GB/T 2423.17—2008规定的试验方法试验后,外部涂层及金属零、部件不应出现涂镀层脱落。
4.8.8 太阳辐射自动放球系统外表面材料应能承受稳态长期自然光化学效应。
4.9 安全性4.9.1 一般要求应符合以下一般要求:——进行安全性分析与设计,确保该装备按规定条件进行制造、安装、运输、储存、使用和维护时的人身和设备安全;——当氢气泄漏超标(阈值4000ppm)时,能紧急停止系统运行,确保安全;——遵循“故障导向安全”设计原则,出现故障时,能紧急停止系统运行,确保安全;——氢气的使用、管道布局等应符合GB 4962-2008的要求。
4.9.2 电气安全电气安全要求如下:——自动放球系统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设计应符合GB/T 25292-2010的要求;——在规定的工作环境下,交流电源输入端与方舱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MΩ;——根据用户配置要求设置安全防范装置(如浸水告警、非法入侵、烟感等)。
4.9.3 机械安全机械安全要求如下:——在产品的结构设计中,应确保产品的结构在整个使用周期中的安全性;——在选取结构材料时,易燃材料不能作为选择对象、未经老化的橡胶不得作为绝缘材料;——方舱爬高梯等设施应牢固可靠,方舱顶应采取安全防滑措施。
4.9.4 防雷安全自动放球系统防雷设计、施工和防雷装置的维护应符合GB/T 31162-2014的要求。
4.10 电磁兼容性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2进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3进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4进行,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5进行,射频场感应传导抗扰度试验按照GB/T 17626.6进行。
4.11 电源供电及其适应性电源供电及其适应性如下:——供电电源为单相交流220V/50Hz市电,额定用电功率不超过4kW;——电压在220V(+10%~-15%)及频率在50Hz±5Hz范围内变化时系统能正常工作;——市电中断后,配套UPS电源能够维持中心站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2小时。
4.12 可靠性和维修性4.12.1 可靠性用可靠度表示,可靠度为0.95。
4.12.2 维修性按GB/T 9414.3—2012的要求,进行维修性设计与分析。
除严重机械故障外,自动放球系统的平均故障维修时间不超过30分钟。
5 检验方法5.1 外观质量目视检查。
5.2 主要功能采用GPS导航测风探空仪或北斗探空仪通过实际施放探空仪检查,300克气球和750克气球各施放一次。
5.3 适用探空仪和气球在5.2的检查中同时进行。
5.4 连续工作时间在24h内施放3次气球,检查其施放能够正常工作。
5.5 施放准备时间实际放球操作检查。
探空仪基测完成后,用计时器记录探空仪组合安装到位到探空气球充气完成处于施放等待状态的时间,施放准备时间应不大于30分钟。
5.6 放球成功率试验期间,实际进行放球操作检查,统计放球的成功率。
启动放球指令时,探空气球能正常升空,则记录为成功,否则为失败。
在放球20次的情况下,放球失败的次数不应超过1次。
5.7 外形尺寸用量具进行测量。
5.8 重量用衡器进行测量。
5.9 环境适应性5.9.1 低温在常温条件下,将自动放球系统和两只充满氮气的气瓶放置在试验室内并连接好,然后关断方舱内设备电源和空调电源。
以不大于1℃/min的速度将试验室温度降温至–40℃,待温度稳定1小时,再保温6小时后开启空调电源,然后进行2小时通电工作,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低温试验结束后,关闭电源,以不大于1℃/min的速度降温至–45℃,待温度稳定后保温8h,然后以不大于1℃/min的速度升温至常温,待试验室温度恢复常温后,接通电源使其工作,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5.9.2 高温在常温条件下,先按检验项目进行检查。
然后将自动放球系统和两只充满氮气的气瓶放置在试验室内并连接好,不接通电源。
以不大于1℃/min的速度升温至60℃,保温12小时。
然后以不大于1℃/min 的速度将试验室温度降温至50℃,温度稳定1小时后,再保温8小时,在保温至6小时时,接通自动放球系统电源使其工作并启动空调,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高温工作试验结束后,关闭自动放球系统电源,将试验室恢复至常温,再次检查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5.9.3 湿热在常温条件下,先按照表1检验项目进行检查。
然后将自动放球系统和两只充满氮气的气瓶放置在试验室内并连接好,并开启空调电源,以不大于1℃/min、5% RH的速度升温至+40℃、加湿至90% RH(升温加湿过程中,使控制室内环境温度低于30℃),待稳定后保温保湿12小时,在保温保湿至10小时时,接通自动放球系统电源使其工作,检查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湿热工作试验结束后,关断设备电源和空调电源。
然后以不大于1℃/min、5% RH的速度升温至50℃、加湿至95% RH,保温12小时后,将试验室环境恢复至常温环境,待恢复至常温后,系统应能正常工作。